_掮住了黑暗的闸门_鲁迅的教育思想
高中语文 13.灯下漫笔(节选)教材梳理 大纲人教版第三册

疱丁巧解牛文题解读本文是一篇随笔。
“漫”,既是内容的“漫”无边际,又是“漫漫”心绪,还是一种“漫延开来”的思维方式。
“漫笔”,是“散”漫无拘、笔随心意、兴之所至的一篇随笔。
作者笔触所及,涉及中国几千年历史,从军阀到商民,从皇帝到“奴隶”,从旧历史学家到复古主义者,从平民百姓到现在的青年,都一一透视出他们的历史地位。
作者善于以小见大,从现象到本质,显示了高度的概括力、强大的穿透力和深刻的批判力。
作者作品鲁迅(1881~1936),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
中国现代文学奠基人之一,其作品有小说、诗歌、散文、杂文,其中小说和杂文的影响最广。
其小说集有《呐喊》《彷徨》《故事新编》;杂文集有《坟》《热风》《华盖集》《华盖集续编》(以上是前期杂文),《三闲集》《二心集》《南腔北调集》《伪自由书》《花边文学》《且介亭杂文》等。
鲁迅的小说多为短篇,这些作品往往通过人物、事件的精彩描写,再现中国现代社会,表现出作者深刻的思想,敏锐的洞察力。
鲁迅的杂文深刻、丰富、灵活,成为一种对敌对恶作战的锐器。
背景纵览这篇文章写于1925年春末。
当时,中国社会新旧斗争十分尖锐,一方面,中国几千年的旧文化、旧制度、旧传统层层因袭,到这时,已经是黑暗、反动、腐朽无比,它像一个巨大的毒瘤,长久地寄生在国民身上,禁锢着国民的身心,使国民畏惧而且麻木;另一方面,少数先驱者已经从黑暗中醒来,他们已开始大声疾呼,唤醒“铁屋子”里沉睡的人们,并开始荷戟奋战,要“掮住了黑暗的闸门,放他们到宽阔光明的地方去”(《坟·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
鲁迅正是这少数觉醒的先驱者之一。
他从旧的营垒中走来,对中国的历史有过深刻的研究,对中国社会“吃人”的本质,看得十分清楚;他对当时的社会现实,更是一眼看穿。
在这篇课文中,鲁迅深入解剖了中国封建社会历史的特点,指出封建暴君的残酷统治,造成了中国社会的落后和国民的愚昧麻木。
在专制暴政之下,中国几千年的封建社会只有两个时代:一是老百姓想做奴隶而不得的时代,一是老百姓暂时做稳了奴隶的时代。
掮起明天的闸门

掮起明天的闸门——谈《儿童文学》与学生人文素质培养[内容摘要]《儿童文学》作为关系到两代学生的一门学科,在素质教育的今天,其价值与作用亦愈趋明显。
尤其在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方面,《儿童文学》应该比其它学科做得更好。
本文着重从教材所蕴含的人文因素,教学中对人文素质的挖掘,学生文化素质与人文教育的关系,人文精神与教师涵养的关系等几方面作了浅要的探讨。
不当之处望多加指正。
[正文]看到儿童和人文素质这些字眼,我想到鲁迅的一句话话:“背着因袭的重担,肩住了黑暗的闸门,放他们到宽阔光明的地方去,此后幸福的度日合理的做人。
” 这句话现在说来似乎太过沉重,但作为《儿童文学》的教育者,我们却不能没有鲁迅这种深邃的眼光与深广的人文情怀。
何况今天与将来的孩子需要更多的人文素养和关怀,我认为《儿童文学》在这方面应该比其它学科做得更好。
对在校学生《儿童文学》是研究教学对象提高自身职业素养的需要;另一方面在校学生都是将来的教师,他们将直接影响到未来一代对儿童文学的理解与接受,影响到未来一代整体素质的提高与发展。
世界现代文化都把一个国家儿童文学系统工程的建设及其教学研究视为这个国家国力强弱、现代化进展程度的重要尺度之一。
联合国儿童基金会提到:“看一个国家儿童读物的出版状况,就可看出这个国家的未来。
”21世纪将是一个人才竞争的时代,在素质教育以及高素质的人才培养的社会工程中,《儿童文学》课程应发挥其应有的价值和作用,担当起塑造民族未来性格的重任。
(一)儿童文学是“真、善、美”的启蒙,具有浓厚的人文色彩儿童文学起源于人类对儿童的爱与期待,凝聚着人类文明的结晶。
他以爱的传播滋养着人类的繁衍与发展,他以对真善美的颂扬担负起培育良知、教化人类的重任。
儿童文学是爱的文学,真的文学,美的文学,快乐的文学。
我们哪一个人没有受到儿童文学的熏染,哪一个人不是在儿歌、童话、寓言故事、爷爷奶奶那动人的传说中学着做事、做人,观察周围的环境与社会,学会了初涉人生的第一步。
七年级语文上册名著导读(讲义及答案)及答案1

七年级语文上册名著导读(讲义及答案)及答案1一、七年级语文上册名著导读1.阅读下面名著选段,完成问题。
(1)《狗·猫·鼠》一文,出自鲁迅先生的《朝花夕拾》,文中列举猫的罪行,描写了作者仇猫的原因,这些罪行主要是:一,________;二,________;三,________。
虽然后来知晓隐鼠并不是猫所害、但鲁迅先生还是没对小猫产生好感。
文章讽刺和嘲讽生活中与猫同一类型的人。
(2)《西游记》第二十七回《尸魔三戏唐三藏圣僧恨逐美猴》主要讲述了唐僧师徒在取经路上,唐僧遣悟空去化斋饭。
遇到山中妖精,山中妖精想吃唐僧肉以长生不老,于是一变①________,二变②________,三变③________,迷惑唐僧,悟空打死妖精,唐僧大怒,逐走悟空。
(3)三藏见他意思,实有好心,真个像沙门中的人物,便叫“徒弟啊,你姓甚么?”④道“我姓孙。
”三藏道“我与你起个法名,却好呼唤。
”④道“不劳师父盛意,我原有个法名,叫做⑤。
”三藏欢喜道“也正合我们的宗派。
你这模样,就像那小头陀一般,我再与你起个混名,称为⑥,好么?”⑤道“好,好,好!”自此时又称为⑥。
上面文段中横线处是同一人物形象在三个不同阶段的称呼。
请根据你的理解,填出与原文内容相符的称号。
④________,⑤________,⑥________。
(4)《西游记》中的孙悟空开始取经时意志并不是很坚定,请问他曾经几次返回花果山?都是哪几次?________2.名著阅读(1)对名著《朝花夕拾》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朝花夕拾》是鲁迅先生于1926年所作的一部回忆性小说集。
B.在《无常》一文中,鲁迅提到:无常有黑白两种,白无常又叫活无常,黑无常又叫死无常,人们喜爱的是白无常。
C.《五猖会》记叙作者儿时父子之间一场微妙的冲突——我对五猖会的热切盼望和父亲的阻难。
D.《朝花夕拾》中女性形象的刻画不多,最突出的是长妈妈,刻画了一个文化水平低但善良、质朴的农村妇女形象。
论鲁迅的进化观

安徽大学学 报 ( 哲学社会科学版 ) Journal of Anhui U niv ersity ( Philosophy and Sciences)
M arch 2004 Vol. 28 N o. 2
论鲁迅的进化观
王永茂
( 徐州师范大学 敬文图书馆 , 江苏 徐州 摘 221116) 要 : 鲁迅在扬弃严 复进化论的基础上 , 通过 自己的价 值实践 、 价值 矛盾 、 价值选 择并
进化论不仅与鲁迅的人性观密切相关 , 与鲁迅的道德伦理思想也密不可分。马克思主 义认为, 道德是社会意识范畴内的一个子概念 , 而人性则是产生道德的第二土壤, 离开人性 的道德 , 则是无 德 之 道 。鲁迅正是从这一层次上立论的。 人性日益进化, 兽性日益减 缩, 从而致人性于全的。[ 6] ( P128) 人, 天赋之善, 是对人性的维护, 即对道德规范的服从 , 从而 成为鲁迅的价值原点。兽性之恶则是对人性本真的破坏, 是对人性的扭曲蹂躏与践踏。 而鲁迅的道德伦理思想, 就是不断的用以人性的自由为总体特色的人道思想抵制反击 以私欲中心为逻辑原点的兽道思想。 鲁迅的人道主义思想 , 来自生物界的现象 : 一、 要保存这生命, 二、 要延续这生命, 三、 要 发展这生命。( 第三步就是进化 ) 这就是 爱己 的道德原则, 由此出发, 他说: 无论何国何 人, 大都承 认 %爱 己& 是 一件 应当的 事。这 便 是保 存生 命的 要义 , 也 就 是继 续生 命的 根 基。[ 4] ( P1) 这也就是鲁迅由此引发出反对 灭人欲 、 节烈、 坚壁清野主义的原因。他曾说, 要风化好 , 是在解放人性 , 普及教育, 尤其是性教育, 这正是教育者所当为之事。这可谓治 化之本。理想的生活既有物欲、 性 , 也许有精神生活的需求。 倘是不安物质之生活 , 则必有 形上之需求。[ 6] ( P106) 所以鲁迅在其早年写的∀科学史教篇# 中才提出 致人性于全, 不使之 偏倚 。人道主义的人性理想更重视精神生活的满足, 鲁迅在∀破恶声论#中说, 由于人性 恶 喋血 , 恶杀人, 不忍别离, 安于劳作 , 所以健康的人性观应该是 相爱相助 , 平等自由 。 人 是天生平等的, 自由 的, 社会 国家, 又非 单是男子 造成。所 以只好相 信真理 , 说是一 律平 等。[ 7] 在鲁迅的作品中 , 也渗透这种思想。如在∀狂人日记# 中鲁迅就对封建社会兽道的吃 人的道德规则, 把人不当作人的专制主义进行了深入猛烈的鞭挞。 对于 执进化留良之言, 攻小弱以逞欲 的帝国主义分子, 鲁迅则斥为 兽性爱国之士 , 对 两半 社会 ! ! ! 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 鲁迅批为 二样文明的时代 ! ! ! 暂时做稳了 奴隶的时代与做奴隶而不得的时代 。这都表现了鲁迅深切关注人性进化现状的焦虑意识 与急切心理。 如果说平等自由是鲁迅的人性进化的基本道德原则 , 那么相爱互助应当是最高原则。 中国的社会, 虽说%道德好& , 实际上太缺乏相爱互助的心思。这也就说明鲁迅强调相爱的 重要性。没有相爱作为前提, 便没有真诚的相助。有了的就是 挂了旗子的相助 , 那只不过 是出于私心的工具利用论 , 或者是享受威福子女的放债行为。 真正的平等自由互爱互助原则 , 使鲁迅经过现实生活的种种体验与反思, 得出如下的结 论, 他在∀忽然想到( 五至六) # 中说 : 我们日下的当务之急, 是: 一要生存, 二要温饱 , 三要发 展, 对于阻碍这前途者, 无论是故是今, 是人是鬼 , 是∀ 三坟#∀五典# , 百宋千元 , 天球河图, 金 人玉佛 , 祖传丸散, 秘制膏丹, 全部踏倒他。 不但如此, 鲁迅还崇尚本真的人性, 他曾说 : 世 上如果还有真要活下去的人们 , 就先该敢说 , 敢笑 , 敢哭, 敢怒, 敢骂 , 敢打 , 在这可诅咒的地 方击退了可诅咒的时代! 另一道德原则, 是从发展生命的人性出发 , 鲁迅提出 以幼者为本位 反对以长者本位的 132
肩住了黑暗的闸门r——论鲁迅的侠义人生及其意义

肩住了黑暗的闸门r——论鲁迅的侠义人生及其意义
陈夫龙
【期刊名称】《齐鲁学刊》
【年(卷),期】2018(000)003
【摘要】鲁迅创作深受侠文化影响,他以笔为剑,正视被压迫民族屈辱压抑的奴隶地位和悲剧现实,将个性解放意识和民族国家独立意志紧密结合,追求人格独立和精神
自由,维护人的生命尊严,提倡主观战斗精神,在现代意识的烛照下,铸就了他独立不羁、顽强坚韧、挺拔傲岸的精神界斗士的形象.鲁迅创作中灌注着同情弱小、不畏强权、大胆叛逆、勇于反抗、嫉恶如仇、爱憎分明和勇于自我牺牲等侠文化精神的质素,
这使他的创作闪耀着侠文化的光辉.
【总页数】5页(P147-151)
【作者】陈夫龙
【作者单位】山东师范大学文学院,山东济南 250014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210.97
【相关文献】
1.肩负黑暗的闸门放人到光明之处:谈鲁迅的长子长孙角色意识及其超越 [J], 王兵
2.肩住黑暗的闸门——浅析鲁迅散文集《野草》中的黑夜意识 [J], 明飞龙;晁辉
3.鲁迅的黑暗与博尔赫斯的黑暗 [J], 蒋蓝
4.“肩住了黑暗的闸门”——试析“博识”对鲁迅创作国民性批判主题的影响 [J],
荣挺进
5.立在时代潮头的现代“匪徒”——论郭沫若的侠义人生及其意义 [J], 陈夫龙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鲁迅当年怎样做父亲

鲁迅当年怎样做父亲作者:杨早来源:《青年与社会》2016年第17期“自己背着因袭的重担,肩住了黑暗的闸门,放他们到宽阔光明的地方去;此后幸福的度日,合理的做人。
”世间有些人,在还没有做父亲之前,就敢于对“怎样做父亲”发言。
比如鲁迅。
1919年10月,鲁迅写下《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
这一年,鲁迅38岁,但是还没有做父亲。
他的儿子要十年后,方会在上海出生。
我手里的这套《鲁迅全集》是家父购用的,《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收在第一卷的《坟》里。
这套书陪着父亲,从读研究生到教书廿五载到退休,相信这篇文章已是读得烂熟入味。
父亲一直很佩服鲁迅“怎样做父亲”的观念。
来看父亲在哪些地方,划了代表重点的波浪线:“自己背着因袭的重担,肩住了黑暗的闸门,放他们到宽阔光明的地方去;此后幸福的度日,合理的做人。
”“独有对于孩子,却威严十足。
”“本位应在幼者,却反在长者;置重应在将来,却反在过去。
”“只是有了子女,即天然相爱,愿他生存;更进一步的,便还要愿他比自己更好,就是进化。
”“开宗第一,便是理解……第二,便是指导……第三,便是解放。
”鲁迅这篇文章,代表了五四诸贤的观点:爱护儿童,尊重儿童的特殊性,保护他们不受自然与社会的伤害。
这里面有些话当然是不易的真理,比如父母于子女,“愿他生存”,“愿他比自己更好”。
我们自己在电梯里碰到陌生人,除非对方是老外,不然一般都是眼光看着脚尖,或掏出化妆镜或手机,总之很尴尬地盼着赶紧到站走散。
但如果其中一人携了孩子,似乎自然就会教他/她打招呼,喊叔叔喊阿姨,旁人也就配合地逗一逗孩子。
说明我们知道什么样的态度更友善,什么样的相处更和谐,只是自己做不到,却希望孩子能做得更好。
有意思的是,五四诸贤发起新文化运动时,大都还没有子女。
他们主张“儿童的发现”,主要来自西方传来的现代教育观念,自觉真理在手,虽无实践经验,说话的时候也能斩钉截铁,第一第二第三。
也是在1919年,胡适长子胡祖望出生,胡适写了一首《我的儿子》,里面说:树本无心结子,我也无恩于你。
掮住黑暗的闸门_创伤体验与鲁迅的自我救赎

掮住黑暗的闸门:创伤体验与鲁迅的自我救赎□ 贾振勇一、 “为自己”与“为别人”如果从1903年《斯巴达之魂》发表算起,鲁迅作品来到世间已经一个多世纪;如果从1913年恽铁樵评点《怀旧》算起,鲁迅研究的历史也行将百年。
如果说“光焰万丈长”的李、杜已经化作历史的回响,那么“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的鲁迅则依然闪烁着“精神界战士”的光芒。
鲁迅的影响自然不必多言,鲁迅研究当然也问题多多。
我要说的问题是:鲁迅研究尚未“充分历史化”。
这不仅是因为我们依然处于迈向“现代”的过渡阶段,不仅是因为鲁迅言说的诸般命题依然具有现实针对性,当然也不仅是因为鲁迅已然构成了我们社会的一个精神传统。
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设身处地、感同身受式的研究依然显得浮光掠影,人们对于鲁迅的解读与理解往往各取所需,人们把鲁迅化作自我资源和支撑的动力远远超过尊重鲁迅本人,鲁迅身上“神”的色彩依然远远大于“人”的色彩。
指出鲁迅研究尚未“充分历史化”,当然不是评说鲁迅研究的孰是孰非,而是探讨鲁迅研究的可能性与不可能性。
本文所说尚未“充分历史化”的一个重要指向,就是鲁迅研究中的“六经注我”倾向。
也就是说很多学者的研究,是在有意无意地把鲁迅当作叩开自我心灵、阐释人生、分析历史和批判社会等等鲁迅身外之物、身外之事的敲门砖,而很少把注意力集中到鲁迅所作所为、鲁迅思想和精神对于鲁迅本人的价值和意义。
毫无疑问,一切留名青史的历史人物都面临着“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的“拿来主义”筛选法则。
然而历史不但是当代人的历史,还是后来人的历史。
正如我们穿越历史的漫漫尘埃,不再以李白杜甫们的苦恼烦闷为块垒,而往往只为他们那些千古传颂的名句而感动,当后来人不再以鲁迅的是非为是非,更不为我们鲁迅研究中的思想症结、精神纠葛所困扰的时候,那时的鲁迅会是一个什么形象?会发挥怎样的价值与作用?那时有了充分的历史距离和充分的审美距离,中国文学史中的鲁迅及作品该如何定位、该如何述说?鲁迅精神和思想成为当代人的心灵支点,这不仅无可厚非而且也是鲁迅的魅力所在。
最新统编版高中语文鲁迅的文章

最新统编版高中语文鲁迅的文章高中语文鲁迅的文章有《祝福》、《拿来主义》、《阿Q正传》、《记念刘和珍君》、《为了忘却的纪念》。
鲁迅先生的作品,是矗立在现代思想史、文学史上的高峰,也是中学语文教科书中的经典内容。
“鲁迅是近百年来对中国文化及中国人了解最深的思想者,也是最具独立思考和艺术个性的伟大作家,鲁迅已经积淀为现代最重要的精神资源,所以让中学生接触了解一点鲁迅,是非常必要的,教材编写必须重视鲁迅。
”改革开放以来,总计有50多篇鲁迅作品曾被选入各个版本的语文教科书。
这些进入教科书的鲁迅作品,“就是撒播鲁迅精神的种子”,对于一代代青少年的精神成长,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到了高中,除了选入小说《祝福》《阿q正传》,杂文数量显著增加,思辨要求明显增强。
“拿来主义”的观点无论在当时还是现在,都有其深刻的针对性,阅读《拿来主义》,学生还能学习鲁迅阐述观点的方法和逻辑,学会发现问题,学习有针对性地表达观点。
阅读《记念刘和珍君》和《为了忘却的记念》两篇杂文,除了须把握革命烈士的英雄事迹,体会烈士的崇高形象,还要体会鲁迅在字里行间表达的“至情”,以及对烈士牺牲意义的理性思考,更要进一步追问:新时代的青年应该如何继承和发扬革命传统?教科书中的鲁迅作品,总是能轻而易举地触动大众的神经,激起舆论的热潮,有说鲁迅文章难懂要缩减篇幅的,有说鲁迅作品不适用于当今时代需要删减的,有为鲁迅某篇作品退出教科书而惊呼“鲁迅作品大撤退”的,等等。
今天我们可以从鲁迅作品学什么?鲁迅以他的丰富矗立在20世纪文化的中心点上。
他如同我们民族的精神父亲,“肩住了黑暗的闸门”,引领我们“到宽阔光明的地方去”。
他的“那些关于启蒙的沉思,关于国故的愁思,关于人的存在意义的探究,关于己身与社会、与历史乃至人生永恒之谜的断想,都是永具诱力的”。
这就是中学生为什么要学鲁迅,读鲁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前》。 从 表 面 看 , 他 谈 论 的 是 文 艺 页, 人民文学出版社 1981 年版)
问 题 , 是“ 天 才 ”的 期 待 与 培 养 问
也 正 因 为 是 从“ 幼 本 位 ”的 观
题, 而事实上, 仍是青少年教育的 点出发, 鲁迅针对中国长时期强
一个根本问题。
调 的“ 师 道 尊 严 ”提 出 师 生 之 间 应
注教育问题的思想家。
和思想史上都造成了极为深远的
鲁 迅 本 人 是 有 教 育 实 践 经 历 影响。这些影响无疑是多方面的,
的。他从日本留学回国后, 就在师 其 中 很 重 要 的 一 个 方 面 就 是 : 他
范 学 堂 、府 中 学 堂 等 校 任 教 师 , 还 在 作 品 的 结 尾 所 发 出 的 一 声 最 为
有 论 述 。 他 认 为 , 对 于 孩 子 们 来 迅 全 集》第 6 卷 , 第 36 页 , 人 民 文
说 , 幼 稚 是 他 们 发 展 过 程 中 极 为 学出版社 1981 年版)
正常的事, 一点也不值得奇怪, 没
1933 年, 鲁迅写有 一 篇 杂 文
有幼稚就没有发展、没有成熟。我 《上 海 的 儿 童》, 短 短 几 百 字 , 而 且
走路, 即使跌倒了, 她决不至于叫 流的家庭, 教孩子大抵只有两种
法。其一, 是任其跋扈, 一点也不 管, 骂人固可, 打人亦无不可, 在 门内或门前是暴主, 是霸王, 但到 外面, 便如失了网的蜘蛛一般, 立 刻毫然能力。其二, 是终日给以冷 遇或呵斥, 甚而至于打扑, 使他畏 葸退缩, 仿佛一个奴才, 一个傀 儡 , 然 而 父 母 却 美 其 名 曰‘ 听 话 ’, 自以为是教育的成功, 待到放他 到外面来, 即如暂出樊笼的小禽, 他决不会飞鸣, 也不会跳跃。”
此后不久, 北京师范大学附
12 /2008·4 青年教师
视点
深度阅读
属中学校友会请鲁迅演讲, 他又 孩子从此躺在床上, 待到学会了
一 次 涉 及 了 青 少 年 的 教 育 问 题 。 走法再下地面来的。”( 《无声的中
这 次 演 讲 的 题 目 是 《未 有 天 才 之 国》, 见《鲁 迅 全 集》第 4 卷 , 第 15
中, 甚至有些思考和见解是表现 则, 但实际上核心的问题正是教
在 一 些 小 说 、散 文 创 作 中 , 总 起 来 育 , 换 句 话 说 , 也 不 妨 把 题 目 扩 展
却 足 以 表 现 出 他 丰 富 深 刻 的 教 育 为《我们怎样做“教师”》。
在这篇文章中, 鲁迅明确地 提 出 了 一 个“ 幼 本 位 ”的 主 张 , 即 , 要 把 孩 子 放 在“ 本 位 ”, 一 切 为 了 孩子, 一切从孩子出发。他首先批 判了传统伦理体系中的那种认为 父 亲 对 孩 子 有“ 恩 ”的 思 想 , 提 出 对孩子正确的认识和态度应该是 出于“爱”。因为改“恩”为“爱”, 所 以父母与子女可以是平等的, 父 母 应 该 不 图 回 报 , 而 以“ 健 全 的 产 生 , 尽 力 的 教 育 , 完 全 的 解 放 ”来 养育子女。因为是出于爱, 长辈甚 至 可 以 做 出 牺 牲 :“ 自 己 背 着 因 袭 的重担, 掮住了黑暗的闸门, 放他 们 ( 孩 子 们) 到 宽 阔 光 明 的 地 方 去; 此后幸福的度日, 合理的做 人 。 ”这 是 最 为 无 私 的 爱 , 从 这 段 话中, 不但可以看出鲁迅全新的 教育观念, 也可以感受到他博大 的胸怀。
下 来 的 第 一 声 啼 哭 , 也 和 平 常 的 放在眼里。即使因为时势所趋, 只
儿童一样……因为幼稚, 当头加 得施一点所谓教育, 也以为只要
以戕贼, 也可以萎死的。”
付给蠢才去教就足够。于是他们
对 于 怎 样 看 待 孩 子 的 “ 幼 长大起来, 就真的成了蠢才, 和我
稚 ”, 在 后 来 的 一 些 场 合 鲁 迅 还 曾 们 一 样 了 。 ”( 《看 图 识 字》, 见《鲁
1919 年 , 正 当“ 五 四 ”新 文 化
对教育问题也有许多重要论述。 运动处于高潮, 鲁迅发表了著名
自 然 , 他 的 关 于 教 育 问 题 的 论 述 , 的 社 会 评 论 《我 们 现 在 怎 样 做 父
大 多 散 见 于 他 的 一 些 杂 文 、 书 信 亲》, 虽 然 说 的 是 做“ 父 亲 ”的 原
离 旧 套 ”; 其 次 是 鼓 励 青 少 年 大 胆 自 救 。 ”( 《鲁 迅 书 信 集·致 曹 聚
吸 取 新 知 识 、新 思 想 , 就 是“ 扩 大 仁》, 见《鲁 迅 全 集》第 12 卷 , 第
了 精 神 ”,“ 收 纳 新 潮 ”; 再 一 点 , 也 185 页, 人民文学出版 社 1981 年
样 。 幼 稚 是 会 生 长 、会 成 熟 的 , 只 束 ”两 个 极 端 的 问 题 , 多 少 年 来 不
要不衰老, 腐败, 就好。倘说待到 知贻误了 多 少 青 少 年 的 健 康 发
纯 熟 了 才 可 以 动 手 , 那 是 虽 是 村 展。鲁迅敏锐地发现这个弊端, 提
妇 也 不 至 于 这 样 蠢 。 她 的 孩 子 学 出 了 自 己 的 观 点 。 他 说 :“ 中 国 中
视点
深度阅读
“掮住了黑暗的闸门”
— ——鲁迅的教育思想
□张洁宇
思 想 家 没 有 不 重 视 教 育 的 。 理论和教育思想。实际上, 这也是
何 况 , 在 20 世 纪 初 的 中 国 , 启 蒙 和 他 作 为 文 学 家 立 志 改 造 “ 国 民
理 想 成 为 思 想 的 主 潮 , 教 育 , 成 为 性 ”、“ 启 发 民 智 ”的 主 张 和 出 发 点
当 过 学 堂 监 督( 校 长) , 后 又 在 教 沉 痛 愤 懑 的 呼 喊— ——“ 救 救 孩 子 ”
育 部 任 部 员 , 还 在 北 京 大 学 、北 京 — ——惊 醒 了 一 个 时 代 , 开 启 了 一
师范大学等校兼任过教职。他不 个有关启蒙与教育的重大话题。
但有教育实践方面的具体经验,
我们很难说清, 鲁迅这到底 是在谈一个青少年教育的局部的 问题, 还是在谈论一个民族的国 民性的宏大问题。显然, 鲁迅是深 刻地认识到, 教育问题不是孤立 的, 而是和社会问题紧密相连, 所 以 他 说 :“ 学 风 如 何 , 我 以 为 是 和 政 治 状 态 及 社 会 情 形 相 关 的 ”, 又 说 :“ 正 如 人 身 的 血 液 一 坏 , 体 中 的一部分决不能独保健康一样, 教育界也不会在这样的民国里 特 别 清 高 的 。 ”( 《两 地 书·二》, 见 《鲁 迅 全 集》 第 11 卷 , 第 14 页 , 人 民 文 学 出 版 社 1981 年 版) 因此, 在他看来, 教育的改革必 须和社会同步甚至以社会改革 为前提, 没有社会改革或者社会 改革不彻底, 教育改革也只能是 一句空话。
鲁 迅 演 讲 的 主 旨 是 希 望 “ 天 该 建 立“ 平 等 关 系 ”, 要 求 老 师 对
才 ”的 培 育 者— ——民 众( 以“ 花 ”。 他 说 :
比 拟“ 天 才 ”, 则 这“ 培 育 者 ”即 为 “ 长 者 须 是 指 导 者 协 商 者 , 却 不 该
这个主潮中最重要的思想内容之 是完全一致的。
一。因此, 在这个意义上说, 作为
1918 年, 鲁迅发表 了 他 的 堪
启蒙主义思想家的鲁迅, 同时必 称为中国 现 代 文 学 奠 基 之 作 的
然 是 一 位 教 育 家 , 至 少 是 一 位 关 《狂 人 日 记》, 在 现 代 中 国 文 学 史
能 培 育 出 好 的 花 朵 。 这 好 的 “ 泥 又 说 :“ 古 之 师 道 , 实 在 也 太 尊 , 我
土 ”应 该 是 怎 样 的 呢 ? 他 认 为 : 首 对此颇反感。我以为师如荒谬, 不
先是不要用太多旧思想、旧传统 妨叛之, 但师如非罪而遭冤, 却不
薰 染 青 少 年 , 简 言 之 , 就 是 要“ 脱 可 乘 机 下 石 , 以 图 快 敌 人 之 意 而
是 十 分 重 要 的 , 便 是 要 爱 护 青 少 版) 鲁 迅 曾 为 当 时 所 谓 的“ 教 育 ”
年 , 不 要 怕 他 们 幼 稚 , 不 要 责 怪 他 忧 心 感 喟 , 他 说 :“ 我 们 是 忘 却 了
们无知, 更不要动辄打击, 以至扼 自己曾为孩子的时候的情形了,
杀他们。鲁迅说:“即使天才, 在生 将 他 们 看 作 一 个 蠢 才 , 什 么 都 不
青年教师 2008·4 / 13
“ 泥 土 ”) 恪 尽 其 力 , 艰 苦 卓 绝 地 做 是命令者。”( 《我们现在怎样做父
好 培 育 爱 护“ 天 才 ”的 工 作 。 他 的 亲》, 见《鲁迅全集》第 1 卷, 第 136
基 本 观 点 是: 没 有 好 的 泥 土 , 不 可 页 , 人 民 文 学 出 版 社 1981 年 版)
对此, 鲁迅的态度是尖锐的。 他 指 出 :“ 顽 劣 , 钝 滞 , 都 足 以 使 人 没落, 灭亡。童年的情形, 便是将 来的命运。我们的新人物, 讲恋 爱, 讲小家庭, 讲自立, 讲享乐了, 但很少有人为儿女提出家庭教育 的问题, 学校教育的问题, 社会改 革 的 问 题 。 先 前 的 人 , 只 知 道‘ 为 儿 孙 作 马 牛 ’, 固 然 是 错 误 的 , 但 只 顾 现 在 , 不 想 将 来 ,‘ 任 儿 孙 作 马 牛 ’, 却 不 能 不 说 是 一 个 更 大 的 错误。”
们决不应该因为孩子的幼稚而扼 只是发表一些对当时学校教育、
杀 其 发 展 和 成 长 。 他 曾 说 :“ 至 于 家 庭 教 育 的 感 想 , 却 一 针 见 血 , 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