_谈《朝花夕拾》中的教育思想
《朝花夕拾》主要内容和主题思想实用1份

《朝花夕拾》主要内容和主题思想实用1份《朝花夕拾》主要内容和主题思想 1《朝花夕拾》主要内容和主题思想鲁迅的回忆性散文,也就是鲁迅的往事。
它是一本家喻户晓的散文集,是一本必读的散文集,是一本如良师益友的散文集。
这本书是鲁迅回忆童年、少年、和青年时期,不同生活经历和体验的文字。
全书由《小引》《狗·猫·鼠》《阿长与》《__孝图》《五猖会》《无常》《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父亲的病》《琐记》《藤野先生》《范爱农》《后记》构成。
本书里面的每一篇文章都展现当时的世态人情、民俗文化,流露了鲁迅先生对社会的深刻观察和对家人师友的真挚感情。
叙述亲切感人,又有机地糅进了大量的描写、抒情和议论,文笔优美清新,堪称现代文学史上最高水平的回忆散文。
第一篇作品《狗·猫·鼠》是针对“正人君子”的攻击引发的。
嘲讽了他们散布的“流言”,表述了对猫“尽情折磨”弱者、“到处嗥叫”,时而“一副媚态”等特性的憎恶;追忆童年时救养的一只可爱的隐鼠遭到摧残的经历和感受,表现了对弱小者的同情和对暴虐者的憎恨。
在《狗猫鼠》这篇文章里,鲁迅先生清算猫的罪行:第一,猫对自己捉到的猎物,总是尽情玩弄够了,才吃下去;第二,它与狮虎同族,却天生一副媚态;第三,它老在配合时嗥叫,令人心烦;第四,它吃了我小时侯心爱的一只小隐鼠。
虽然后来证实并非猫所害,但我对猫是不会产生好感的,何况它后来确实吃了小兔子!这篇文章取了“猫”这样一个类型,尖锐而又形象地讽刺了生活中与猫相似的人。
《阿长与〈山海经〉》——阿长是鲁迅小时侯的保姆。
记述儿时与阿长相处的情景,描写了长妈妈善良、朴实而又迷信、唠叨、“满肚子是麻烦的礼节”的性格;对她寻购赠送自己渴求已久的绘图《山海经》之情,充满了尊敬和感激。
文章用深情的语言,表达了对这位劳动妇女的真诚的怀念。
《__孝图》从当时的儿童读物谈起,记述儿时阅读《__孝图》的感受,揭示封建孝道的虚伪和残酷。
作品着重分析了“卧冰求鲤”“老莱娱亲”“郭巨埋儿”等孝道故事,指斥这类封建孝道不顾儿童的性命,将“肉麻当作有趣”,“以不情为伦纪,诬蔑了古人,教坏了后人”。
语文朝花夕拾考点

语文朝花夕拾考点一、《朝花夕拾》的作者及作品背景介绍《朝花夕拾》是鲁迅先生的散文集,收录了他早年的散文作品。
鲁迅是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之一,他的作品对于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朝花夕拾》以其独特的文风和深刻的思想内涵,成为了中国现代散文的经典之作。
二、《朝花夕拾》中的典故与引用《朝花夕拾》中运用了许多典故和引用,这些典故和引用不仅丰富了文章的内涵,还增添了文章的文化底蕴。
其中最有名的典故莫过于“朝花夕拾”这一典故,它出自唐代文学家杜甫的《秋夕》诗:“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
天阶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
”这个典故意味着作者对于时光流转的感慨和对于美好的追求。
三、《朝花夕拾》中的主题思想《朝花夕拾》主要探讨了人性的善恶、社会的黑暗、自由与束缚、现实与梦想等主题。
通过对于这些主题的描写和分析,鲁迅揭示了社会的丑恶和人性的扭曲,呼唤了人们对于社会现实的反思和对于美好生活的追求。
四、《朝花夕拾》中的写作技巧和表达手法《朝花夕拾》的写作技巧和表达手法多种多样,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对于细节的描写和对于人物形象的刻画。
鲁迅善于通过对于细节的描写,使读者能够更加真实地感受到故事中人物的情感和经历。
同时,他对于人物形象的刻画也非常生动鲜明,使人物形象栩栩如生,令人难以忘怀。
五、《朝花夕拾》中的教育意义《朝花夕拾》中的故事和思想不仅仅是为了表达作者的个人情感和思考,更是对于读者的一种教育和启示。
通过对于社会黑暗的揭示和对于美好生活的追求,鲁迅告诉我们应该保持对于社会现实的清醒认知,同时也要坚守自己的梦想和追求。
六、《朝花夕拾》中的文化内涵《朝花夕拾》作为鲁迅的散文代表作之一,蕴含了丰富的文化内涵。
其中包括对于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对于现代文明的思考,对于人性的探索和对于社会现实的批判等。
通过对于这些文化内涵的理解和解读,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鲁迅的思想和作品。
七、《朝花夕拾》对于现代文学的影响《朝花夕拾》作为中国现代文学的经典之作,对于后世的文学创作和文学研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朝花夕拾里鲁迅对儿童教育的体验和看法

朝花夕拾里鲁迅对儿童教育的体验和看法朝花夕拾是中国现代作家鲁迅的一部散文集,其中一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鲁迅深入探讨了儿童教育的问题,并对其进行了独到的见解。
本文将从这篇文章出发,围绕着鲁迅对儿童教育的体验和看法展开讨论。
在《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文中,鲁迅回忆了自己童年时代在百草园读书的情景。
他提到,当时的儿童教育主要是以背诵为主,教育内容也以古代文学作品为主,缺乏对现实生活的关注和启发。
鲁迅认为,这种教育方式是对儿童的一种折磨,使他们失去了对生活的热爱和求知的欲望。
鲁迅在文章中进一步提到,他在百草园读书期间,曾经遇到了一位极具启发性的老师——秀才。
秀才不仅给他们讲解了文学作品的内涵,更重要的是,他通过讲解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让学生们对文学作品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这种启发式的教育方式让鲁迅深受感动,也对他后来的思想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正是在这种启发式教育的影响下,鲁迅对儿童教育的看法逐渐形成。
他认为,儿童教育应该注重培养孩子的创造力和思维能力,而不仅仅是灌输知识。
他主张通过启发式的教育方法,让孩子们在学习中体验到快乐和成就感,从而培养他们的自信心和个性发展。
鲁迅还提到了他对古代经典文学作品的看法。
他认为,这些作品虽然有其独特的价值,但在儿童教育中应该有所取舍。
他认为,应该注重教授一些有关现实生活的作品,让孩子们能够通过文学作品更好地理解和把握现实。
他还强调了教育内容的时代性,认为教育应该紧跟时代的变化,适应社会的发展需求。
鲁迅对儿童教育的体验和看法不仅仅停留在理论层面,他还积极参与了儿童教育的实践。
他曾经在广州开办过一所儿童图书馆,为孩子们提供了丰富的阅读资源,并组织了一些文艺活动。
他希望通过这种方式,能够让更多的孩子接触到优秀的文学作品,激发他们的创造力和思维能力。
总的来说,朝花夕拾中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揭示了鲁迅对儿童教育的体验和看法。
他认为儿童教育应该注重启发式教育,培养孩子的创造力和思维能力。
朝花夕拾100字读后感及主题思想解析【20篇】

朝花夕拾100字读后感及主题思想解析【20篇】朝花夕拾100字读后感及主题思想解析怎么写?读后感的主体是“感”。
要写实感,还要在读懂原作的基础上作出自己的分析和评价。
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朝花夕拾100字读后感及主题思想解析,仅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大家喜欢!朝花夕拾100字读后感及主题思想解析篇一《朝花夕拾》这本书中,鲁迅希望的教育制度是废除文言文,文章用白话文以及中外结合的学习,不能一味地只读文言文。
讽刺了当时的闭关锁国的政府封建思想与黑暗社会,提倡从小对儿童抓紧让儿童有创新的思想,不能一味的只读书,要有与时俱进的观念。
朝花夕拾100字读后感及主题思想解析篇二鲁迅先生对儿童教育十分关心,在他的多篇文章中多有涉及。
无论是对当时封建教育的讽刺还是批判,都表明鲁迅先生对下一代教育的深深关切。
有些礼节习俗是好的,但那些如《二十四孝图》中“把肉麻当情趣”的虚伪封建孝道是需要改变的。
朝花夕拾100字读后感及主题思想解析篇三在《朝花夕拾》这本书里有很多对教育观念的描述,比如《二十四孝图》《五猖会》《从百草园到三味书》。
《二十四孝图》这里指斥封建孝道的残酷和虚伪。
《五猖会》中写出了儿童天性被扼杀后的无力感,描绘出了孩子在父母做事,毫无顾及自己的厌烦。
在《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里写了读书的枯燥与乏味。
朝花夕拾100字读后感及主题思想解析篇四鲁迅先生从自己小时候的经历,告诉我们该如何看待正确的教育观念。
《朝花夕拾》中《二十四孝图》从中我们可以看出当时孝道的邪恶,《五猖会》巜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可以着见当时鲁迅先生当时应为读书而失去了自由。
但是从《阿长与山海经》《藤野先生》《范爱农》中感受到了其中人间的真情实感。
朝花夕拾100字读后感及主题思想解析篇五《朝花夕拾》中《二十四孝图》讲的就是当时中国社会封建的思想。
在《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写到了当时学堂中只让学生读他们不懂的文言文,一点也不与时俱进。
父母一味的压迫自己的儿女,束缚了他们的天性,他们成为了每日在读书中的书呆子。
朝花夕拾中的思想内涵

朝花夕拾中的思想内涵《朝花夕拾》是当代作家鲁迅的散文集,其中收录了许多鲁迅先生的知名作品,如《故乡》、《五家村的灯火》等。
这本书以自传体的形式,回忆起了鲁迅童年时代的种种回忆和触动。
本文将探讨《朝花夕拾》中的思想内涵,以期带领读者更好地了解这部经典之作。
首先,《朝花夕拾》中展示了鲁迅对封建社会的批判和对庸俗习气的反思。
在故乡的回忆中,鲁迅揭示出了封建社会中种种陋习和欺压弱势群体的现象。
他对故乡的描述中充满着对中国社会的痛苦呼唤和对人文精神的诗意赞美。
其次,鲁迅在《朝花夕拾》中对于个人成长和社会进步的关系进行了探讨。
作品中,他以自传的方式讲述了自己的儿时经历,并通过这些经历表达了对社会变革的思考。
鲁迅相信,个人的成长和社会进步是密不可分的,只有拥有良好的家教和思想教育,才能培养出自主独立、勇于改变现状的个体。
此外,《朝花夕拾》中还展现了鲁迅对人性的深刻洞察和对真理的追寻。
他以鲜明而生动的笔触,描绘出了中国社会中的丑恶和虚伪。
同时,他通过自己的亲身经历和思考,提出了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和方向。
鲁迅主张摆脱偏见和教条,追求真理和正义,唤起人们对社会现实的深思和反思。
另外,《朝花夕拾》中的思想内涵还体现在对人民群众的关怀和拥护上。
作品中,鲁迅通过对农民、工人等底层群体的描绘和赞美,表达了对劳动人民的敬重和爱护。
他倡导人们站在被压迫和被忽视的人民群体一边,以实际行动为他们争取利益和权益。
总之,《朝花夕拾》是一部思想内涵丰富的作品,通过对鲁迅童年时代的回忆和触动,揭示了封建社会的种种弊端,探讨了个人成长和社会进步的关系,深刻洞察了人性的真相,同时表达了对人民群众的关怀和拥护。
这部作品不仅有着触动人心的故事,更承载了鲁迅先生思想的庄严与力量,对于我们深入理解鲁迅及其思想,加深对中国现实的认知,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通过对《朝花夕拾》中思想内涵的分析与讨论,我们更能够领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以及对社会现实的深刻关注。
这部作品不仅是一部文学经典,更是一面镜子,反映出了中国社会中的许多问题与矛盾。
《朝花夕拾》中影响鲁迅教育观的人物

《朝花夕拾》中影响鲁迅教育观的人物《朝花夕拾》是鲁迅的一部散文集,该书自问世以来就对中国文学界和教育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其中涉及了一系列塑造鲁迅教育观念的人物,他们的性格、言行和观念直接或间接地塑造了鲁迅的教育思想。
接下来我将从教育者、学者以及普通人的角度出发,分析《朝花夕拾》中影响鲁迅教育观的人物。
教育者在鲁迅的教育观念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书中所述的上海、北京及河南等地的各具特色的教育者形象,以及他们的言行举止,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了鲁迅对于中国教育现状的认知和思考。
书中描绘的高明老师,他在援黄高中执教的形象,用他那文风之彬彬,言谈之快活的行为举止和对学生的严厉要求影响了鲁迅一生的教育观念。
在高明老师的影响下,鲁迅对教育中对学生的要求和对学生塑造的观念有了新的认识,也影响着他对教育改革的设想和追求。
书中描绘的其他教育者形象,如清廉老师、沧漠老师等,也对鲁迅的教育观念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学者在《朝花夕拾》中也是影响鲁迅教育观的重要人物。
书中塑造的各类学者形象以及他们的学术立场和学识水平,对鲁迅的教育观念有着深刻的影响。
书中所述的日本留学生的形象,他们在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文明之间的纷争,对鲁迅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这些留学生的观点、学术立场以及所传播的西方教育理念,深刻地影响了鲁迅对中国传统教育模式的批判和对西方教育的借鉴。
普通人物中的形象也对鲁迅的教育观产生了影响。
书中描绘的农民、工人、小贩、儿童等普通人物形象,展现了中国的社会现状和人民生活,这些形象也对鲁迅的教育观念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书中所述的儿童形象,他们对中国传统教育模式的批判和对新式教育的渴望,对鲁迅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这些孩子们的天真无邪和对知识的渴求,促使鲁迅深刻地思考了中国的教育现状和对下一代的责任。
教育者、学者以及普通人物形象都对鲁迅的教育观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朝花夕拾》中塑造的这些人物形象和他们的言行举止,直接或间接地塑造了鲁迅的教育思想,成为了中国教育史上不可或缺的重要篇章。
谈《朝花夕拾》中的教育思想

也 与儿 童 的 心 理 特点 相 背 。 鲁 迅 对
用妖妄 、 虚伪 的故事 恐吓 , 欺 骗 儿 童。 三. 《 五猖会》 :理 解 儿 童 天 真
相 当 于 我 们 过 去 读 过 的 小 人 物, 现 在 的连 环 画 。为 此 , 从《 从 百
~
害 了做 母 亲 的感 情 。 鲁 迅 还在 文 中 揭 示 了儿 童 反 感 的原 因 : 儿 童 天 真 无邪 , 无论是 做事情 , 还 是 想 问 题 都很认真 , 他 们最厌 恶欺诈 ; 儿童 天 生具 有 同情 心 , 对“ 郭 巨埋 儿 ” 式
儿 童 的 天 性 和 发 展 的特 点 , 对 儿 童
十分粗拙的书。 《 山海经》 永远刻在
了先 生 心 中 : “ 书的模样 , 到现 在 还
在眼前” 。 “ 此后 我就 更 其 搜 集绘 图
许 出门。 后来 虽 然 死 记 硬背 完 成 了
没 有 头 而 以两 乳 当作 眼 睛 的 怪 物 少年 鲁迅对 此书 太过于 念念 不忘 , 引起 了长 妈 妈 的 注 意 , 她 竟 然买到了被鲁迅称之为“ 最 为 心 爱
… …
任务 , 但 是 当初 的 兴 趣 已经 减 去 了 大半 , 这给“ 我” 的心 灵 留下 了深 深
学 教 育
谈《 朝 花 夕拾Hale Waihona Puke 中的教 育思想 圃 向 畚
内容摘要 : 鲁迅 对 关 系 到 民族 未 来 的 儿 童教 育 极 为 重 视 。 本 文 以《 朝 花 夕拾 》 为例 , 谈 谈 部 分 篇 目的 儿 童 教 育 思想 。 关键词 : 鲁迅
朝花夕拾明白的道理

朝花夕拾明白的道理
《朝花夕拾》是鲁迅先生的一部散文集,其中包含了许多反映社会现实和人性问题的作品。
以下是我认为《朝花夕拾》中体现的一些明白的道理:
追忆与珍惜过去:《朝花夕拾》通过回忆自己的童年和青年时代,表达了对过去美好时光的怀念。
这提醒我们,要珍惜我们拥有的时光和经历,并对过去的经历和人情怀抱感激之心。
渴望进步与自我教育:鲁迅通过自述自己的求学经历和对书籍的渴望,表达了对知识和学习的推崇。
这告诉我们,不论环境如何,只要保持自我努力和持续学习,就能不断进步和提升自己。
痛斥封建习俗和陈旧观念:《朝花夕拾》中的一些作品批判了封建礼教和陈旧观念对个体的压抑和束缚。
这提醒我们要勇敢地对抗陈旧观念,追求自由和个人的价值实现。
弘扬人道主义精神:鲁迅揭示了社会的黑暗面,对人性的丑恶行为进行了批判。
而通过对一些人道主义行为的歌颂,也彰显了人道主义精神的重要性。
这引导我们要做一个有同情心和关爱他人的人,为社会的进步和人类的幸福贡献力量。
坚持思想独立和勇于表达:鲁迅勇敢直言,坚持自己的思想和立场,对社会问题进行了深入分析和批判。
这鼓励我们要保持思想独立,勇于表达自己的观点和价值,为社会的
进步和公正发声。
这些道理在《朝花夕拾》中被深入探讨和表达,通过对其中的故事和观点的反思,我们可以从中获得对人生和社会的启示和教益。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名篇探赏
2013.02
学教育
谈《朝花夕拾》中的教育思想
向蓉
内容摘要:鲁迅对关系到民族未来的儿童教育极为重视。本文以《朝花夕拾》为例,谈谈部分篇目的儿童教 育思想。
关键词:鲁迅 《朝花夕拾》 儿童教育思想
“近世对于儿童教育最伟大的 人物,我第一个推崇鲁迅先生。”这 是柳亚子先生对鲁迅的评价。在他 的 一 些 著 作 中 ,例 如 大 家 熟 知《风 筝》、《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都有 关于儿童教育的探讨。本文以《朝 花 夕 拾》散 文 集 为 例 ,谈 谈 其 中 蕴 含的儿童教育思想。
《二十四孝图》是中国民间 对 子女实施“孝”的教育的传统读物, 此书以图画加文字说明的方式记 录了一系列孝子的故事。不识字的 阿长只要一看图画,便能滔滔不绝 地说出一段事迹,这说明了它在民 间的影响程度很深。鲁迅结合自己 儿 时 读 此 书 的 感 受 ,对《二 十 四 孝 图》 中记录的孝子佳话提出了质 疑,批判了它的虚伪、做作与无情。 譬如王祥卧冰,赤膊躺在冰上等鲤 鱼,“郭巨埋儿”,只是牺牲儿童,来 满足父母,这不是延长人类生命的 办法,而是缩短人类生命。
向蓉,福建西山学校中学教师。
129
二《. 二十四孝图》:对儿童读 物题材的严厉批判
儿童读物是儿童社会教育的 重要工具,鲁迅对之十分重视。20 世纪二三十年代的中国,新型的儿 童读物甚少,大量的传统儿童读物 仍在民间使用,这些儿童读物含有 许 多 不 健 康 的 内 容 ,其 形 式 、特 征 也与儿童的心理特点相背。鲁迅对 此的严厉批判集中体现在《二十四 孝图》中,批判所谓的“孝道”。
三《. 五猖会》:理解儿童天真 好玩的心理
理解儿童是尽力的教育的首 要宗旨。鲁迅认为教育好儿童的前 提是教育者对儿童天性、特有的审 美情趣以及心理世界的关照。《五 猖会》里说“我”小时候特别喜欢到 东关看五猖会,过于严厉的父亲突 然要“我”背《鉴略》,背不出来就不 许出门。后来虽然死记硬背完成了 任务,但是当初的兴趣已经减去了 大半,这给“我”的心灵留下了深深 的创伤。还有作品《风筝》里,描写 哥哥虐待弟弟的情形。
一《. 阿 长与〈山 海 经〉》:儿 童 读书问题
作为一代文豪的鲁迅,童年时 代自然是喜欢读书的。《阿长与〈山 海经〉》 是鲁迅先生的一篇回忆性 散文,文章还可以看做探讨关于儿 童读书的文章。
那时鲁迅最爱看的是上面有 许多图的《花镜》,还渴慕已久绘图 版 的《山 海 经》:画 着 人 面 的 兽 、九 头的蛇、三脚的鸟、生着翅膀的人, 没有头而以两乳当作眼睛的怪物 ……少年鲁迅对此书太 过于 念 念 不 忘 ,引 起 了 长 妈 妈 的 注 意 ,她 竟 然买到了被鲁迅称之为“最为心爱 的 宝 书 ”的《山 海 经》,虽 然 是 一 本 “连动物的眼睛也都是长方形的” 十分粗拙的书。《山海经》永远刻在 了先生心中:“书的模样,到现在还 在眼前”。“此后我就更其搜集绘图 的书,于是有了石印的《尔雅音图》 和《毛 诗 品 物 图 考》,又 有 了《点 石 斋丛画》和《诗画舫》。”
任何一个小孩子,只要心智正 常,对大自然生来充满好奇之心, 喜 欢 听 土 匪 强 盗 、上 天 入 地 、妖 魔 鬼怪之类刺激好玩的事情,童年的 鲁迅自然也不例外。童年鲁迅喜欢 听神奇的故事,喜欢读带插图的书
-- 相 当 于 我 们 过 去 读 过 的 小 人 物,现在的连环画。为此,从《从百 草园到三味书屋》 文中也可以看 出 :他 向 寿 镜 吾 先 生 问“‘ 怪 哉 ’这 虫 ,是 怎 么 一 回 事 ”,上 课 时 描《荡 寇志》和《西游记》的绣像。
鲁迅从儿童心理的角度出发, 对“老莱娱亲”、“郭巨埋儿”式的故 事表达了极大的不理解与反感,并 将 其 斥 之 为“ 把 肉 麻 当 有 趣 ,以 不 情为伦纪”。郭巨埋儿,埋了儿子以 养 活 母 亲 ,不 但 残 忍 ,而 同 时 也 伤
害了做母亲的感情。鲁迅还在文中 揭示了儿童反感的原因:儿童天真 无 邪 ,无 论 是 做 事 情 ,还 是 想 问 题 都 很 认 真 ,他 们 最 厌 恶 欺 诈 ;儿 童 天生具有同情心,对“郭巨埋儿”式 无情天生痛恨。通过此文鲁迅告诉 了读者,儿童读物要有健康的内容 和适应儿童心理特点的形式,不可 用 妖 妄 、虚 伪 的 故 事 恐 吓 ,欺 骗 儿 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