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先生教育思想研究

合集下载

读《教育家鲁迅研究》心得体会

读《教育家鲁迅研究》心得体会

读《教育家鲁迅研究》心得体会引言近日,我有幸阅读了《教育家鲁迅研究》一书,该书对于我对鲁迅先生的认识有了更为深刻的了解。

本文将就此书给我的启发和体会进行分析和总结。

主体1. 鲁迅的教育观《教育家鲁迅研究》首先对鲁迅先生的教育观进行了详尽的阐述。

在书中,作者指出鲁迅先生认为教育应该从培养独立思考能力入手,而不只是灌输知识。

他主张培养学生的批判思维和创造力,让他们不再盲从,而是具备独立思考和判断的能力。

他注重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呼吁教育应该是仁爱、民主和科学的。

2. 鲁迅的教育方法在《教育家鲁迅研究》一书中,对鲁迅先生的教育方法进行了深入研究。

鲁迅先生的教育方法强调启发式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和创造力。

他主张实践与理论相结合,通过让学生亲身经历和体验,从而引发他们的思考和创造力。

此外,鲁迅还提倡让学生自主研究,给予他们更多的自由,鼓励他们主动探索知识。

3. 鲁迅的教育理念对当代教育的启示《教育家鲁迅研究》通过对鲁迅先生的教育观和教育方法的研究,对当代教育提供了重要的启示。

首先,教育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而不仅仅是灌输知识。

鲁迅的教育理念强调让学生从被动的接受者转变为主动的创造者,这对当代教育改革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

其次,鲁迅的教育方法也给予我们很多启示。

我们应该注重启发式教育,引导学生主动思考,通过实践和体验来研究和创造。

此外,给予学生更多的自由,激发他们的研究兴趣和动力,培养他们的自主研究能力。

结论通过阅读《教育家鲁迅研究》,我深刻认识到鲁迅先生作为优秀的教育家的独特贡献。

他的教育思想具有时代性和普遍性的价值,对于现代教育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读完这本书,我更加理解了鲁迅先生对于教育的追求和理念,也更加坚定了我从教育事业中产生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这是一个关于读《教育家鲁迅研究》心得体会的文档,总字数为216。

你可以根据需要扩展内容以满足800字以上的要求。

《朝花夕拾》中鲁迅儿童教育思想对小学教育的启示

《朝花夕拾》中鲁迅儿童教育思想对小学教育的启示

鲁迅儿童教育思想在小学教育中 的应用
鲁迅儿童教育思想在小学教育中的应用
首先,鲁迅先生提倡运用游戏、活动、情境等方式,激发儿童的学习兴趣。 这些方式可以让学生更好地融入课堂,提高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和参与度。例如, 在语文课上,老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角色扮演,通过情境模拟来加深对课文的理 解;在数学课上,老师可以设计有趣的数学游戏,让学生在游戏中学习数学知识。
鲁迅儿童教育思想在小学教育中的应用
其次,鲁迅先生强调培养儿童的自主意识和自我认知能力。这就要求小学教 育者在日常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让他们学会自主学习和自我管 理。例如,老师可以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观念和方法,教会他们如何合理安 排时间,提高自我管理能力。
鲁迅儿童教育思想在当今小学教 育的意义和价值
参考内容
标题:《朝花夕拾》:鲁迅笔下 的童年记忆与现实批判
标题:《朝花夕拾》:鲁迅笔下的童年记忆与现实批判
《朝花夕拾》是鲁迅先生的重要作品,这部散文集以清新、平易、深情、舒 缓的笔调,描绘了鲁迅童年、少年和青年时代的生活片段。它既是一幅富有诗情 画意的成长画卷,也是对家乡风土人情的细腻描绘,更是对亲朋师友的深切怀念 和现实思考。
结论
结论
综上所述,《朝花夕拾》中鲁迅先生的儿童教育思想对小学教育具有重要的 启示意义。他提倡保护儿童的天性、培养他们的创造力、他们的心理需求、运用 多元化的教育方式、培养儿童的自主意识和自我认知能力等理念,都是当今小学 教育中需要重点和践行的方面。
结论
在当今社会,随着教育的改革和发展,我们需要更加重视鲁迅先生的儿童教 育思想,将这些理念融入到小学教育中,为孩子们提供更加优质的教育环境和条 件。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培养出更多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人才,为社会的 繁荣和进步做出贡献。

鲁迅的教育理念与实践

鲁迅的教育理念与实践

鲁迅的教育理念与实践鲁迅先生是中国近现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他对于教育理念和实践有着独特而深刻的见解。

本文将围绕鲁迅的教育思想展开论述,分析其对中国教育事业的深远影响。

一、教育的目的与意义鲁迅认为,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人的独立思考能力和批判精神,使其具备自我解放和自我创造的能力。

他主张教育应该关注学生的思想品质、良知和人格塑造,而不仅仅是灌输知识。

他认为,真正的教育应该使人们具备自主选择的意识和能力,而不是成为听话的机器。

二、教育的内容与方法鲁迅批判了旧有的传统教育方法,主张推行科学的、面向现实的教育内容和方法。

他主张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他提倡通过实践活动、社会实践、实验实践等方式来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

他强调教育的具体内容应根据学生的需求和社会的发展需求来确定,而不是一成不变地灌输书本知识。

三、教育与社会的关系鲁迅认为,教育不能脱离社会而存在,教育应该服务于社会和人民群众的利益。

他主张教育要立足于社会现实,关注社会问题,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奉献精神。

他呼吁教育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社会情怀和公民意识,使他们有能力为国家和社会做出贡献。

四、批判精神的培养鲁迅强调批判精神在教育中的重要性。

他认为,教育应该培养学生对于社会现象和问题进行独立思考和质疑的能力。

他反对一切形式的教育机构和教育方法对学生进行简单的灌输和机械的传授知识,而应该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质疑的习惯。

他主张教育不能只注重知识的传授,更应该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提高他们的判断力和辨别力。

五、教育改革的呼声鲁迅对中国传统教育制度的弊端提出了批评,并提出了一系列的教育改革的呼声。

他主张建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体系,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动手能力。

他提倡建立多元化的教育体系,使学生有机会选择适合自己特长和兴趣的专业和领域。

他还呼吁加强教师培养和教育质量的提升,营造良好的教育环境和氛围。

总结:鲁迅的教育理念强调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批判精神和实践能力,以及关注社会问题和社会责任感。

论鲁迅的文学教育思想

论鲁迅的文学教育思想
重庆师范大学学报 ( 哲学社会科学版)
2 1 年 第 6期 01

论 鲁 迅 的 文 学 教 育 思 想
周 纪 焕
( 州学院 衢 教师教育学院 , 浙江 衢州 34 0 ) 2 00

要: 鲁迅先生的文学教 育思想具有鲜明的 实践性和创 造性。他从文 学具有“ 不用之 用” 的功能 和形 象
健全 , 如何茁壮 , 也只能做毫无意义的示众 的材料和看客 , 病死多少是不必 以为不幸 的。所 以我们 的第 要 著 , 在改 变他们 的精 神 , 善 于改 变 精 神 的 是 , 是 而 我那 时 以为 当然 要推 文 艺 , 是 想 提倡 文 艺 运 动 于

了。 _ 在 日本留学期间 , ”3 寻找同志积极创办《 新生》 和弟弟周作人翻译《 , 域外小说集》 “ , 志在灌输俄罗
那 么 , 学 为何具有 这样 优越 的功 能 呢? 文
收稿 日期 : 1 — 9— 9 2 1 0 2 0
作者简介 : 周纪焕 (9l )男 , 16一 , 浙江江山人 , 衢州学 院教师教育学 院教授 , 主要从事 现当代文 学研究 。

16・ 1
鲁迅 先生认 为 , 类具 有 “ ” “ ” 性 。就接受 来说 , 人 受 、作 二 面对 “ 日出海 , 草作华 ” 曙 瑶 这样 美 的事 物 ,
直观 的特点 出发 , 自己丰富的创作 经验 融汇 于文学教 育之 中, 将 坚持 “ 复非 常教 ” 教 的文 学教 学原 则, 开创 了课 内与课外相结合 、 阅读与写作相结合 、 学与创作相结合 的大文 学教 育 实践 之路 , 教 对有 效推 进今 天的文 学教 育
有 着 极 大的 现 实意 义 。

鲁迅立人教育思想的实践与研究

鲁迅立人教育思想的实践与研究

鲁迅“立人”教育思想的实践与研究绍兴市鲁迅小学教育集团陶月梅在20世纪,当中国社会由传统向现代转型的历史进程中,一代伟人鲁迅的影响力足以彪炳史册,与日月同光。

他以毕生不懈的努力创造了辉煌的“鲁迅文化”,其内蕴之宏大,影响之深远,已成为中华民族极其宝贵的精神财富。

鲁迅小学教育集团作为绍兴这一历史文化名城的窗口学校,又以先生的英名命名,确立以弘扬鲁迅文化,构建集团的现代教育创新格局为办学理念,这既是一种历史责任,而且实践证明,又是唯一的正确选择。

(一)深入践行“立人”为本的办学理念鲁迅不仅是伟大的思想家和文学家,也是伟大的教育家。

他的教育思想十分丰富,而其中最突出的便是“立人”的教育意识。

他说过“是故将生存两间,角逐列国是务,其首在立人,人立而后凡事举,若其道术,乃必尊个性而张精神”鲁迅先生百年前说过的话,今天仍然具有深远的指导意义,可以说是历久而弥新。

继承前任校长的办学思想,面对鲁小教育集团应承担的新的历史使命,我们于2006年集团成立之际确定了学校的办学理念为:弘扬鲁迅“立人”为本的教育思想,以提升教育的文化品质为首,优化学生的创新能力为重,树立教育的人文服务为先,构建举校学习体制,大力发展教育的现代化和精致化。

在这个办学理念中我们认为最基本的一点是“弘扬鲁迅‘立人’为本的教育思想”。

(二)“立人”精神观照下的“四独”儿童教育鲁迅的“立人”思想也充分地体现在他的儿童教育观上,他认为,中国传统的儿童教育方法之一的“禁”,对孩子的思想、言论、行动加以严格的限制,“终日给以冷遇和呵斥,甚至于打扑,使他畏功退缩,仿佛一个奴才,一个傀儡,然而父母却美名其曰‘听话’,算为是教育成功,待到放他外面来,则如暂出樊笼的小禽,他决不会飞鸣,也不会跳跃。

”这种教育方法造就的是“奴才”。

另一种教育方法为“任”,即“任其跋扈”,对孩子的思想、言语、行动一点也不管,这种教育方法造就的是“顽童”。

而当今的儿童教育应是培养“后起新人”,儿童教育只有培养“后起新人”,才能使新的一代,“将来成为完全的人”。

谈鲁迅文学作品中蕴涵的教育思想

谈鲁迅文学作品中蕴涵的教育思想

延长人类生命 的办法 , 而是 缩短人类生命。 鲁迅从儿 童心 理 的角度 出发 ,对 “ 老莱娱亲 ” 、 “ 郭 巨埋儿 ”式的故事表达 了极大 的不理解与反感 , 并将其斥之为“ 把 肉麻 当有趣 , 以不情为伦纪” 。郭 巨 埋儿, 埋 了儿 子 以养活母 亲 , 不但 残忍 , 而同 时也 伤 害 了做 母亲的感情 。鲁 迅还在文 中揭示 了儿 童反感 的原 因: 儿童 天真无 邪 , 无论 是做事 情 , 还是 想 问题 都很 认真 , 他们 最厌 恶欺诈 ; 儿童 天生具 有 同情心 , 对“ 郭 巨埋儿 ” 式无情天 生痛恨。通过此 文鲁迅告诉 了读者 ,儿童读物 要有健康 的内容和适应 儿童心理 特点 的形式 , 不 可用妖 妄 、 虚伪 的故事 恐 吓 、 欺骗儿
从《 从百 草原到三 味 书屋》 一 文 中也 可 以看 出 : 他 向 寿镜吾先生 问“ ‘ 怪哉 ’ 这虫, 是 怎么一 回事 ” , 上课 时
描《 荡寇 志》 和《 西游记》 的绣像 。正是这些神奇 的故 事、 神奇 的绘 画书极大激发起 了鲁迅对于 书的兴趣 。
使 鲁迅 走上 了读 书的道路 。 ( 三) 《 二十四孝 图》 : 对儿童读物题材 的严厉批判 儿童读物是 儿童社会 教育 的重 要工具 ,鲁迅对 之十分重视 。 2 0世纪二三十年代 的中国, 新 型的儿童 读物甚 少 , 大量 的传统 儿童读物仍 在 民间使 用 , 这些
刺激好玩 的事情 , 童年的鲁迅 自然也不例外。童 年鲁 迅喜欢 听神奇 的故事 ,喜欢读带 插图 的书——相 当 于我们过去读过 的小人书 , 现在 的连 环画 。关于此 ,
鲁迅是伟大 的教 育家。在儿 童教 育方面 , 鲁迅有 许 多科学 而精 辟 的见解 。例 如 , 最早 《 狂人 日记》 中

浅析鲁迅作品中的教育思想

浅析鲁迅作品中的教育思想

浅析鲁迅作品中的教育思想【摘要】鲁迅作品中的教育思想深刻而独特,其对传统教育的批判反映了对旧体制的不满和对社会现实的思考。

在其作品中,教育的社会意义得到了充分体现,呼吁人们关注社会问题,关爱弱势群体。

鲁迅将教育视为启蒙和革命的重要工具,在作品中强调自我教育的重要性,强调个体的独立思考和自我提升。

最重要的是,他呼吁进行革命教育,鼓励人们勇敢抗争,推动社会变革。

鲁迅作品中的教育思想对当代教育仍具有重要启示,提醒我们关注社会问题,培养独立思考能力,勇于改变现状。

教育是鲁迅作品中的重要主题之一,体现了他对社会改革和进步的追求。

【关键词】鲁迅,作品,教育思想,传统教育批判,社会意义,启蒙教育,自我教育,革命教育,当代教育,启示,重要主题。

1. 引言1.1 介绍鲁迅及其作品鲁迅以犀利的思考和批判精神,揭露了中国社会的黑暗面,让人们重新审视自己,并激发了人们对教育的思考。

在他的作品中,教育思想也是一个重要的主题之一,通过对传统教育的批判、对启蒙教育和革命教育的探讨等方面,展现了他对于教育问题的关注和思考。

教育对于每个人来说都至关重要,鲁迅在其作品中对于教育的探讨也引发了人们对于教育问题的深刻思考。

1.2 阐述教育思想在鲁迅作品中的重要性鲁迅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巨匠之一,他的作品深刻地揭示了当时社会的黑暗与荒谬。

在鲁迅的作品中,教育思想扮演着重要角色,反映了他对教育问题的深刻思考和批判。

教育思想在鲁迅作品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它不仅是作品中的一个重要主题,更是鲁迅对当时社会现实的深刻反思。

鲁迅作品中的教育思想贯穿始终,他通过对传统教育的批判,揭示了封建教育的种种弊端和荒谬性。

在他的作品中,教育被描绘为一种束缚人性、扼杀个性的工具,使人沦为奴隶般的机器。

他呼吁改革教育制度,赋予学生更多的思考和创造的空间,使其不再被机械地灌输知识。

鲁迅作品中也体现了教育的社会意义,教育被视为解放人类的途径,是走向现代化、民主化的必经之路。

鲁迅先生的教育观念

鲁迅先生的教育观念

鲁迅先生的教育观念
鲁迅先生的教育观念可以总结为以下几点:
1. 重视个体发展:鲁迅认为教育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个性和独立思考能力,而不是简单地灌输知识。

他强调个体发展的重要性,主张独立思考、勇敢探索和发展创造力。

2. 关注社会问题:在鲁迅看来,教育不应该与社会脱节,而应该关注社会问题,并以解决社会问题为目标。

他主张将社会问题与教育相结合,通过教育来培养学生对社会问题的关注与解决能力。

3. 强调思想启蒙:鲁迅认为,教育应该注重对学生思想的启蒙和培养,培养学生具备独立思考和批判精神。

他主张培养学生对现实社会的洞察力,让他们能够有自己的判断和观点。

4. 推崇实践教育:鲁迅认为,实践教育是培养学生实际能力和社会适应力的有效途径。

他主张将教育与实践相结合,让学生通过实践来学习和成长。

5. 批判传统教育:鲁迅对中国传统教育制度持批判态度,认为其灌输性、僵化性和狭隘性不利于学生的发展。

他主张改革传统教育制度,以满足学生个性发展和社会需求。

总的来说,鲁迅先生的教育观念强调个体发展、关注社会问题、思想启蒙、实践教育,并对传统教育制度持批判态度。

他主张
教育应该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创造力和社会责任感,让学生成为有独立人格和社会参与能力的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艺影响
是20世纪的文化巨人,他在小说、散文、杂文、木刻、现代诗、旧体 诗、名著翻译、古籍校勘和现代学术等多个领域都有巨大贡献。作为 中国现代文学的伟大奠基者,鲁迅创作的为数不多的小说建立了中国 小说的新形式;他所创作散文更是“显示了文学革命的实绩”;他的 所开创的杂文文体富有现代性、自由性、批判性和战斗性,是后世作 家最常使用的“批判武器”,他所创作的杂文更是中国社会、政治、 历史、法律、宗教、道德、哲学、文学、艺术乃至文化心理、民性、 民情、民俗……的百科全书。几乎所有的中国作家都在鲁迅开创的基 础上,发展了不同的方面的文学风格体式。作为翻译家他大量的翻译 了外国的文学作品、科学自然作品为开启民智,引入先进的科学文化 思想做出了巨大的贡献。而作为美术爱好者鲁迅大量引进了西方木刻、 版画作品,并在精神、理论和精神等多方面支持青年人学习木刻、版 画艺术,极大的推进了现代木刻、版画在现代中国的传播与发展,为 现代中国的美术事业做出卓越的贡献。

学术影响

作为一名学术研究者,一方面,鲁迅运用西方的文学观念研 究中国古典小说撰写了《中国小说史略》,其不仅结束了
“中国之小说自来无史”的时代,也创造了文学史著作的典
型范例,“为后学开示无数法门”,郭沫若将其与王国维的 《宋元戏曲史》并称为为中国近代学术史上的双璧。另一方
面他整理校对勘正了《古小说钩沉》《嵇康集》《汉画像集》
事儿,特地将它写进他的《我的儿童教育观》一文,文
中这样评道:“你想,除了鲁迅先生,谁还能有这种尊 崇儿童,爱护儿童的伟大呢?”可见先生对儿童的教育 不是理论上说说就算了的,而是在自己的日常生活中具 体做到。

鲁迅的儿童教育思想,不仅仅单单指的是培养教育儿童,更重 要的是父母和教育者们联手打破扼杀人类追求爱与自由的天性 的社会制度,为中国的未来创造一个光明的世界。而这种改造,

鲁迅致力于教育改造“国民的劣根性”,使他们最终恢 复“‘人’ 的价格”。而实施该项大业,最直接、最
彻底的莫过于从儿童入手。鲁迅认为,孩子与成人不不
同,他们年龄尚小,还没有“中了旧习惯旧思想的毒太 深”以至于“决定悟不过来”他从进化论的角度出发, 指出“看十来岁的孩子,便可以预料二十年后中国的情 形;看二十多岁的青年便可以推测他儿子孙子, 晓得五
然辞职。

民国十七年(1928年),春,参加中国革命互济会。本年,与创造社、 太阳社大部分成员就“革命文学”问题展开论争。是年开始大量搜集马 克思主义著作,并为之翻译。同时开始提倡革命美术,倡导现代木刻运 动。

民国十八年(1929年)年底,与冯雪峰多次磋商组建“中国左翼作家联

鲁迅在1918年5月,首次以“鲁迅”作笔名,发表了中国 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 他的篇》中就提出过自 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相融 合的观点,提出教育的目的是“致人性于全”,即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他在 书中说:“人类需要牛顿,也要莎士比亚;要康德,也要贝多芬;要达 尔文,也要伽里略;物质生活和精神养料都不可缺少。

鲁迅重视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科学素质、文化素质、身体素质、心理 素质等各方面素质的全面发展,重视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课堂教育与 课外活动、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理论教育与社会实践的密切结合,重
革命民主主义”的立场对中国的文化进行了深刻的反思,同
时对中国的甚至是人类的前途表达了深广的忧愤。他站在反 帝反封建的前列,积极提倡新文化、新思想、新道德,猛烈 抨击几千年来的旧文化、旧思想、旧道德。

小说集《呐喊》收录了《狂人日记》、《孔乙己》、
《药》《阿Q正传》《故乡》等14篇小说,反映从 辛亥革命前后到“五四”时期中国古老农村和市镇 的面貌;它描绘了辛亥革命前后到“五四”时期的 中国社会现实,总结了辛亥革命的历史经验教训,
《集外集》、《且介亭杂文集》《且介亭杂文二集》、 《且介亭杂文末编》等18部。

《狂人日记》是鲁迅创作的第一个短篇白话日记体小说,也 是中国第一部现代白话文小说。

小说通过被迫害者“狂人”的形象以及“狂人”的自述式的 描写,揭示了封建礼教的“吃人”本质,表现了作者对以封 建礼教为主体内涵的中国封建文化的反抗;作者以彻底的“

民国十四年(1925年),“女师大风潮”进一步升级,鲁迅因支持进步
学生正义斗争被教育总长章士钊免除佥事职务。

民国十五年(1926年),3月,“三一八惨案”发生。4月,鲁迅作《死 地》《记念刘和珍君》等抨击段祺瑞政府屠杀学生的罪行。8月,《彷徨》
出版,赴厦门大学任国文系教授。12月辞职。

民国十六年(1927年)4月1日,赴黄埔军校发表演讲《革命时代的文 学》,12日,“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发生,29日,营救进步学生无果愤
十年后七十年后中国的情形”从这个角度来看,鲁迅与
自梁启超以降的推动中国现代化的知识分子的教育理念 相同,但他更进一步,提出了“幼者本位”的理念。

鲁迅是中国教育史上首个提出“幼者本位”的教育家, 在他的这一理念下,儿童取代成年人成为世界的中心, 了解儿童心理、尊重儿童人格、培养儿童兴趣、发展儿
童个性、丰富儿童的物质文化生活是成年人的重要责任

第四,从庸俗的“成功”观念中解放出来,不给儿童培养将上 名牌学府、进知名企业,致富、出名等价值观,在提升子女必 要能力的前提下,帮助其实现符合个人兴趣的理想。

第五,认识到家庭是儿童教育的主要舞台,父母要给予子女充分 的陪伴,教育者在教育儿童的同时应当加强对其父母家庭教育能 力、方法的辅导。

正如鲁迅所揭示的,只有当父母真正不需要完全依赖子女的抚养 而安度晚年、子女不需要“成功”就能获得有尊严生活时,儿童 教育的目的才会发生根本的改变,儿童才能真正获得快乐、自由
无不是从教育者和父母自身做起。例如在家庭、学校中,首先
应当建立起亲子、师生之间民主、平等的关系,让幼者从长者 的权威中解放,获得充分的人格尊严和人性自由。应该尽教育
的义务,交给他们自立的能力;因为非我,所以也应同时解放,
全部为他们自己所有,成一个独立的人。”父母和师长“完全 应该是义务的、利他的、牺牲的”、“一面清结旧账 一面开辟 新路。
鲁迅不遗余力地对其进行了揭示与批判。他的这种思想还散现在杂志 论文中,如《人之历史》、《科学史教篇》、《文化偏至论》以及《摩 罗诗力说》等,“自觉之声发,每响必中人心,清晰昭 明,不同凡响” 。 纵观他一生的创作,无论是杂文,还是小说与散文,改造国民性始终是其 基本主 题之一。鲁迅明确地使用国民性这一概念,从国民性、国民精 神的角度思考中国社会的问题,他的教育观念重在启发民族的心智,强 调精神世界的改造和培养。
深刻地揭露了封建宗法制度和封建礼教吃人的本质
和虚伪,痛苦地解剖了中国沉默的国民灵魂,批判
了国民的劣根性。

《彷徨》写于“五·四”运动后新文化阵营分化的时
期。原来参加过新文化运动的人,“有的退隐,有
的高升,有的前进”,鲁迅当时象布不成阵的散兵 游勇那样“孤独”和“彷徨”。《彷徨》表现了他 在这一时期在革命教育征途上探索的心情。
展示了他对教育的贡献。在教育上,“横眉冷对千
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鲁迅的教育思想依然能
成为今天教育的一面镜子。

改造国民性是鲁迅实现教育目的的出发点。这种国民性由个体构成的 群体所显现,但是以个体为基础。从辛亥革命时期的《怀旧》、五四时
期的《灯下漫笔》、《阿Q正传》,到晚年的《运命》、《病后杂谈》,

叶圣陶:与其说鲁迅先生的精神不死,不如说
鲁迅先生的精神正在发芽滋长,播散到大众的
心里。

郭沫若(诗人、学者):“鲁迅是革命的思想
家,是划时代的文艺作家,是实事求是的历史 学家,是以身作则的教育家,是渴望人类解放 的国际主义者。” 胡适(现代思想启蒙家):“鲁迅是个自由主 义者,绝不会为外力所屈服,鲁迅是我们的 人。”

《彷徨》是在作者目击了“新文化运动”的“主将
们”的“分化”后,一方面毕露了妥协性,又一方
面正在“转变”。社会的力量需要有人领导。然而
曾被“新文化运动”所唤醒的青年知识分子则又如
何呢?——在这样的追问下,产生了《彷徨》。

先生在求学期间就立下要改变国人之灵魂,他之于
教育,既有理论高度,从人的发展规律与国家民族 的客观需要作了深入研究,又有实践深度,在自己 的教育活动也日常生活中处处体现出来。他的大量 作品都包孕着先进的教育思想,他的革命实践充分
的童年,培养独立、健康的人格。而实现这一点,唯有继续大力
开展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推动收入分配改革,健全养老保障制度, 而这一切的前提,正是鲁迅不遗余力呼吁的思想解放。

鲁迅在中国的价值,据我看要算是中国的第一
等圣人。孔夫子是封建社会的圣人,鲁迅则是 现代中国的圣人。 出版。 ——摘自《毛泽东文 集》第2卷第43页,人民出版社1993年12月

首先,应当平视儿童,培养其独立的人格,从儿童的兴趣、喜 好出发加以培养和引导,不将自己的意愿强加在其身上。

其次,应当理解儿童的心理,游戏为主、教育为辅,寓教于乐,
善于在游戏中潜移默化地开展知识传授和品德教育。

第三,培养亲子、师生之间的真挚感情,而不是灌输子女、学
生对父母、教师的绝对服从以及报恩意识。


鲁迅(1881年9月25日-1936年10 月19日),原名周樟寿,后改名周 树人,字豫山,后改豫才,“鲁迅 ”是他1918年发表《狂人日记》时 所用的笔名,也是他影响最为广泛 的笔名,浙江绍兴人。著名文学家、 思想家,五四新文化运动的重要参 与者,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毛 泽东曾评价:“鲁迅的方向,就是 中华民族新文化的方向。” 鲁迅一生在文学创作、文学批评、 思想研究、文学史研究、翻译、美 术理论引进、基础科学介绍和古籍 校勘与研究等多个领域具有重大贡 献。他对于五四运动以后的中国社 会思想文化发展具有重大影响,蜚 声世界文坛,尤其在韩国、日本思 想文化领域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和影 响,被誉为“二十世纪东亚文化地 图上占最大领土的作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