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语文上册专题01新闻两则(练)(基础版,含解析)新人教版

合集下载

八年级语文上册(人教版 练习):1《新闻两则》

八年级语文上册(人教版 练习):1《新闻两则》

第一单元和平的期盼1新闻两则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溃.退()荻.港()统率.()要塞.() 歼.灭() 泄.气()绥.靖() 阻遏.() 高屋建瓴.()锐不可当.()2.(曲靖中考)下列句中标点符号使用有误的一项是()A.你交友的标准是什么?是注重外表的美丽?还是注重内心的善良?B.卡拉玛姐妹的舞蹈,体现了印度优美悠久的文化艺术:舞蹈、音乐、雕刻、图画……都如同大榕树上的树枝,枝枝下垂,入地生根。

C.随着高考改革的不断深入,有人提出了“赢语文者赢高考”的口号。

因此,教师、家长、学生都有所动作。

D.“温故而知新”出自课文《〈论语〉十二章》,是孔子提倡的学习方法。

3.(云南中考)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临近考试,同学们的学习态度有了明显的提高。

B.谈论云南文化及影响力,我们既要有文化自信,不妄自菲薄,又要有全国视野,不盲目乐观。

C.有无扎实的阅读基础,是青少年提高写作能力的前提。

D.周末的郊游踏青活动,大家一定要注意安全,防止不要发生意外事故。

4.评析《新闻两则》中富有感情色彩的词语,仿照例句,用“从……中,我听出了……”的句式写两句话。

①从“百万大军”中,我听出了解放军排山倒海、摧枯拉朽、无坚不摧的气势。

②从“歼灭”“击溃”“占领”“控制”“封锁”“切断”等动词中,我听出了我军的英勇善战。

③从“认为南京江阴段防线是很巩固的”中的“很”字中,我听出了汤恩伯骄傲自负的心理和毛主席对敌人的嘲弄。

(1)从“________”中,我听出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从“________________”中,我听出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读下面这则新闻,用简洁的语言拟写一个合适的标题。

(不超过20个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据国务院法制办公室网站消息,卫生计生委日前起草了《公共场所控制吸烟条例(送审稿)》(以下简称送审稿),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

八年级语文上册 专题01 新闻两则(练)(基础版,含解析) 新人教版

八年级语文上册 专题01 新闻两则(练)(基础版,含解析) 新人教版

专题01 新闻两则一、阅读理解完成1--3题。

二十一日下午五时起,我西路军开始渡江,地点在九江、安庆段。

至发电时止,该路三十五万人民解放军已渡过三分之二,余部二十三日可渡完。

这一路现已占领贵池、殷家汇、东流、至德、彭泽之线的广大南岸阵地,正向南扩展中。

和中路军所遇敌情一样,我西路军当面之敌亦纷纷溃退,毫无斗志,我军所遇之抵抗,甚为微弱。

此种情况,一方面由于人民解放军英勇善战,锐不可当;另一方面,这和国民党反动派拒绝签订和平协定,有很大关系。

国民党的广大官兵一致希望和平,不想再打了,听见南京拒绝和平,都很泄气。

战犯汤恩伯二十一日到芜湖督战,不起丝毫作用。

1.与“纷纷溃退,毫无斗志”形成鲜明对比的词语有哪些?这些词语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答案】英勇善战,锐不可当。

藐视敌军,赞扬我军。

【解析】此题考查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作者情感的把握。

作者毛泽东写的这篇新闻立场明确,观点鲜明,那就是对我军的赞扬和鼓舞,对敌军的痛斥和打击。

考点:概括作品抒发的感情。

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2.文中“此种情况“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作者在分析造成“此种情况”的原因时,前一个略写,后一个详写,这样安排材料有什么作用?【答案】敌人纷纷溃退,毫无斗志,我军所遇之抵抗,甚为微弱详略得当,略写点明我军渡江英勇善战是不言而喻的,详写则有力证明我军发起渡江战役在政治上完全正确。

3.选文主要运用的表达方式是( )A.记叙说明B.记叙议论C.议论抒情D.说明议论【答案】B【解析】此题考查学生对表达方式的判断。

新闻的功用就是阐述事实,再结合本文内容主要的表达方式是记叙,作者写的这篇新闻立场明确,观点鲜明,那就是对我军的赞扬和鼓舞,对敌军的痛斥和打击,用了议论的表达方式1。

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一单元 1新闻两则典型例题分析 新人教版

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一单元 1新闻两则典型例题分析 新人教版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 1新闻两则典型例题分析新人教版例1选择题:把不正确答案的代号填入括号内。

下列句子中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一篇新闻的结构一般包括:标题、导语、主体、背景、结语。

B.新闻,从广义来讲,指消息、通讯、特写、报告文学等;从狭义来讲,专指消息。

C.新闻的特点:让事实说话,内容真实准确,不能虚构或夸张;报道迅速及时;语言具体详尽生动。

D.新闻要及时、准确地报道国内外新近发生的有社会意义的事实。

分析此题A、B、D正确无误,有误的是C项中的最后一句“语言具体详尽生动”,对照新闻的特点:“②简明性。

篇幅短小,语言精炼,简明扼要,针对性强。

”就可选择这道题的答案是C。

例2《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的导语是[ ] A.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B.新华社长江前线22日22时电。

C.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从1000余华里的战线上,冲破敌阵,横渡长江。

D.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从1000余华里的战线上,冲破敌阵,横渡长江。

西起九江(不含),东至江阴,均是人民解放军的渡江区域。

分析新闻包括标题、导语、主体等几个部分,各部分都有明确的分工。

其中导语概括新闻的主要内容及中心,是新闻中的主要部分。

此题是辨识导语的考查题。

A项是标题。

B项是电头,是新闻播发的时间。

C项是导语,概括了新闻的主要内容。

D的后半部分是主体部分的开头,具体介绍渡江的区域。

因此,正确答案应是C。

例3阅读下列文字,回答问题。

(新华社长江前线22日22时电)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从1000余华里的战线上,冲破敌阵,横渡长江。

西起九江(不含),东至江阴,均是人民解放军的渡江区域。

①用“/”划出这段新闻的电头部分和导语部分。

(在题上划)②电头写了什么内容?有何作用?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导语部分概括地介绍了报道事实中的哪些词语?答:________。

④导语部分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答:________。

八年级语文上册专题01新闻两则(练)(提升版,含解析)新人教版

八年级语文上册专题01新闻两则(练)(提升版,含解析)新人教版

专题01 新闻两则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小题(12分)原来你离我那样近安宁①那一年,她到北京读书,父亲跟随她一起北上打工。

②她从没有去看望过父亲,因为无法找到他工作的地方。

她只从父亲口中知道,他在一个新开发的工地上工作。

每个月领了钱,便会定时打到她的卡上。

她也曾想过要去找他,像别的同学那样,领着他到学校四处转转,哪怕只是在食堂吃一顿简单的饭。

③她知道自己在心底,其实并不希望父亲来看她。

她羡慕常能收到父母的包裹或是电话的舍友,看她们大呼小叫地在她面前,将漂亮的衣服、好吃的土特产,孔雀开屏一样地展示给她;或者听她们在电话里,温柔地朝父母撒娇,声音如一朵花,看似羞涩无比,却是拿最耀眼的色彩,刺伤了她的眼睛。

她们与父母家人远隔千里,却如同近在咫尺;而她与父亲明明都在北京,却似远隔天涯。

常有舍友在挂掉电话后,漫不经心地问她,何时你的父母会来看你?她总是模棱两可地回答说,他们忙呢。

④这也是父亲曾给过她的理由。

他来到北京,只主动与她通过一次电话,听得出是在嘈杂的工地上,借了别人的手机,只匆匆地说,很忙,记得照顾好自己,我会每月给你寄钱。

她还没有来得及问父亲的情况,便听见那边有人喊:“55秒了,快挂!”之后电话那端,便只剩“嘟嘟”的声音。

她记得话吧的老板怪异地看她一眼,那视线里鲜明的不屑如一把尖锐的刀子,瞬间刺入她的身体。

⑤她一直以为,在北京各个工地间辗转的父亲,除非回家,与她再不会有相见的机会。

但没有想到,她与他,却以那样难堪的方式,看到彼此。

⑥是学校社团组织的一次电影展,她的舍友临时有事,便让她在门口帮忙发放“意见反馈表”,并照顾嘉宾。

就在所有票都发完,嘉宾也一一列席,她打算回到自己位置上安心观看电影的时候,门口突然传来一阵争吵。

她随着看热闹的人走过去,见穿了制服的门卫,正拉着一个明显是民工的男人朝外走。

到台阶处的时候,门卫用力地将男人一推,男人一个趔趄,便重重跌倒在台阶下的花池旁。

周围一群同样衣着斑驳的民工,即刻一哄而上,将门卫拉下去。

八年级语文上册 专题01 新闻两则(讲)(提升版,含解析) 新人教版

八年级语文上册 专题01 新闻两则(讲)(提升版,含解析) 新人教版

专题01 新闻两则【学习要点】抓住战争的主题,从遣词造句上体会准确精练的语言。

☆课堂探讨☆要点一:抓住战争的主题,从遣词造句上体会准确精练的语言。

【探究活动】抓住战争的主题,从遣词造句上体会准确精练的语言。

【教师释疑】真实、及时、准确,这是新闻的三个特点。

此外,简明也是新闻的一个重要特点。

渡江战役头绪多,战线广,但这则新闻却写得简明扼要,并及时报道,使广大人民群众尽快了解到战役的进展。

【讨论明确】体会本文语言表达的一些特点1.题目是“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这“百万”是实数,还是虚数?明确:是实数。

中路军30万人;西路军35万人;东路军35万人。

人数的确切,更体现了报道的真实、准确、严密。

2.“西起九江(不含),东至江阴,均是人民解放军的渡江区域。

”其中,“不含”有什么作用?去掉它,行不行?明确“不含”在这个表明地点的句子里,准确反映了当时的情况,因为九江尚未解放。

【课堂提升】1.简析下面对话的言外之意。

50年代初,周总理接受美国记者的采访,随手将一支美国派克钢笔放在桌上。

记者:总理阁下,你们堂堂的中国人,为什么还要用我们美国生产的钢笔呢?总理:提起这支笔啊,那可话长了。

这不是一支普通的笔,而是一个朝鲜朋友在朝鲜战场上得到的战利品,是作为礼物送给我的。

我觉得很有意义,就收下了贵国这支笔。

(1)美国记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周总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中国连派克钢笔都生产不出来。

(只要答出讥讽之意即可)(2)钢笔是战利品,这支钢笔是美国的耻辱,是美国败于中朝人民之手的明证。

(只要答出针锋相对之意即可)考点: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

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八年级语文上册 专题01 新闻两则(测)(基础版,含解析)

八年级语文上册 专题01 新闻两则(测)(基础版,含解析)

专题01 新闻两则(16分 20分钟)一、积累运用下列文字,完成1--8题。

本报华盛顿1月28日专电记者张允文报道:今天上午美国东部标准时间11点38分,“挑战者”号航天飞机升空约1分12秒后突然爆炸,机上七名宇航员全部罹难。

这是美国宇航史上最严重的一次事故,是美国进行56次载人宇宙飞行活动中,发生在空间的第一次大灾难。

1967年发射阿波罗飞船时,曾经发生过发射台上的爆炸,造成三名宇航员丧生。

……美国宇航局官员表示,在搜集和彻底研究全部数据之前,他们对造成这一悲剧的原因不作任何推测,不表示任何看法。

然而据来自宇航局的消息,宇航局的专家们把注意力集中于航天飞机的两个固体燃料助推器和庞大的主燃料箱上面。

据研究了录像带的专家说,问题可能出现在外挂燃料箱上。

燃料箱中存放着200万升液态氢和液态氧,用以推动航天飞机进入轨道。

爆炸时,外部燃料箱的尾部首先断裂,把两个固体燃料助推火箭猛推到相反方向。

有的专家认为,助推器有燃料外泄的迹象。

1.选文第一段电头部分都交代了什么?(2分)2.选文第一段电头之后的文字是这则新闻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分)3.“这是美国宇航史上最严重的一次事故”这句话中,“这”指代的内容是什么?(2分)4.选文第一段明确说明“1967年发射阿波罗飞船时,曾经发生过爆炸”,为什么又说“美‘挑战者’号航天飞机升空后爆炸,是发生在空间的第一次大灾难”呢?(2分)5.用一句话概括第一段的意思。

(2分)6.对美“挑战者”号航天飞机爆炸的原因,宇航局的专家们作了几种推测,各是什么?(2分)7.选文第二段中哪些语句表明事故原因未有定论,只是推测?(2分)8.用一句话概括第二段的意思。

(2分)【答案】1.交代了通讯社名称、发电时间及记者姓名。

2.导语3.“挑战者”号航天飞机在升空1分12秒后突然爆炸,机上七名宇航员全部罹难。

4.因为阿波罗飞船的爆炸是在发射台上,并没有升空;而“挑战者”号是升空后在空间爆炸的,所以说是“发生在空间的第一次大灾难”。

八年级语文上册1《新闻两则》同步练习新人教版

八年级语文上册1《新闻两则》同步练习新人教版

1、《新闻两则》一、基础知识1、加点字注音有误的一项是()A.控制要塞(sài)阻塞交通(sè)B.锐不可当(dǎng)当真这样(dàng)C.歼灭顽敌(jiān)歼陌交通(qiān)D.横渡长江(héng)蛮横无理(hèng)2、与短语“擦破了”类型相同的一项是()A.拒绝和平控制要塞纷纷溃退渡过南岸B.清楚得很踢一脚说下去爽快极了C.英勇善战冲破敌阵热起来在九江D.横渡长江广大官兵锐不可当甚为微弱3、按要求填空。

①新闻的六要素也就是的六要素即、、、事件的发生的、、。

②新闻的特点一般有:;;。

③新闻的结构通常包含、、、、五个部分。

4、品味语言,对加点词作简要分析。

①二十日夜起,长江北岸人民解放军中路军首先突破安庆、芜湖线,渡至..繁昌、铜陵、青阳、获港、鲁港地区,二十四小时内即已........渡过三十万人。

②此处敌军抵抗较为..顽强。

二、课内精读。

(新华社长江前线22日22时电)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从1000余华里的战线上,冲破敌阵,横渡长江。

西起九江(不含),东至江阴,均是人民解放军的渡江区域。

20日夜起,长江北岸人民解放军中路军首先突破安庆、芜湖线,渡至繁昌、铜陵、青阳、荻港、鲁港地区,24小时内即已渡过30万人。

21时下午五时起,我西路军开始渡江,地点在九江、安庆段。

至发电时止,该路35万人民解放军已渡过2/3,余部23日可渡完。

这一路现已占领贵池、殷家汇、东流、至德、彭泽之线的广大南岸阵地,正向南扩展中。

和中路军所遇敌情一样,我西路军当面之敌亦纷纷溃退,毫无斗志,我军所遇之抵抗,甚为微弱。

此种情况,一方面由于人民解放军英勇善战,锐不可当;另一方面,这和国民党反动派拒绝签订和平协定,有很大关系。

国民党的广大官兵一致希望和平,不想再打了,听见南京拒绝和平,都很泄气。

战犯汤恩伯21日到芜湖督战,不起丝毫作用。

1、分别写出新闻选段各部分的具体内容:标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电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导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主体:(写出起止即可)________________2、"(新华社长江前线22日22时电)"是电头,交代了通讯社的名称、地点和时间,能否删去?为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概括写出人民军队所向无敌、战绩辉煌的两个短语是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1新闻两则难点例题解析新人教版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1新闻两则难点例题解析新人教版

难点例题解析一、读音组词完全正确的一组是A.锐不可当当真当局当道B.茅塞顿开阻塞堵塞闭塞C.阡陌交通纤维歼灭迁怒D.强词夺理强求强迫强辩二、选择恰当词语填空(从语言准确、词的感情色彩、语体色彩考虑)1.20日夜起,长江北岸人民解放军中路军首先________(越过、突破)安庆、芜湖线,________(到达、渡至)繁昌、铜陵、青阳、荻港、鲁港地区,24小时内________(即已、已经)渡过30万人。

2.________(没想到、不料)正是汤恩伯到芜湖的那一天,东面防线又被我军________(突破、占领)。

3.我东路35万大军与西路________(同时、同日同时)发起渡江作战,所有预定计划,都已实现。

至发电时止,我东路各军已大部渡过南岸,________(剩余的、余部)23日可以渡完。

三、阅读语段回答问题(注意运用所学知识)①(新华社长江前线22日22时电)②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从1000余华里的战线上,冲破敌阵,横渡长江。

西起九江(不含),东至江阴,均是人民解放军的渡江区域。

③20日夜起,长江北岸人民解放军……我军前锋,业已切断镇江无锡段铁路线。

1.文中用序号标出三部分,分别是消息结构的哪部分?①________,②________,③________2.序号①部分称为________,分别介绍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对文中加粗字“百万”理解正确的是A.是虚数,用夸张的写法表现人民解放军人数之多。

B.用“百万”二字说明我军以数量之众渡江,敌人必败无疑。

C.准确写出渡江人数,因为中路军、西路军、东路军相加整整一百万,以此写出渡江的排山倒海的气势。

4.“冲破敌阵”“横渡长江”都是动宾短语,表现了人民解放军怎样的气势?答:________5.括号内“不含”的意思是________,在此处的作用是________。

解答一、D。

A.当真:以为。

音d4ng。

B.阻塞:音s8用于书面语。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专题01 新闻两则
一、阅读理解完成1--3题。

二十一日下午五时起,我西路军开始渡江,地点在九江、安庆段。

至发电时止,该路三十五万人民解放军已渡过三分之二,余部二十三日可渡完。

这一路现已占领贵池、殷家汇、东流、至德、彭泽之线的广大南岸阵地,正向南扩展中。

和中路军所遇敌情一样,我西路军当面之敌亦纷纷溃退,毫无斗志,我军所遇之抵抗,甚为微弱。

此种情况,一方面由于人民解放军英勇善战,锐不可当;另一方面,这和国民党反动派拒绝签订和平协定,有很大关系。

国民党的广大官兵一致希望和平,不想再打了,听见南京拒绝和平,都很泄气。

战犯汤恩伯二十一日到芜湖督战,不起丝毫作用。

1.与“纷纷溃退,毫无斗志”形成鲜明对比的词语有哪些?这些词语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案】英勇善战,锐不可当。

藐视敌军,赞扬我军。

【解析】此题考查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作者情感的把握。

作者毛泽东写的这篇新闻立场明确,观点鲜明,那就是对我军的赞扬和鼓舞,对敌军的痛斥和打击。

考点:概括作品抒发的感情。

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2.文中“此种情况“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作者在分析造成“此种情况”的原因时,前一个略写,后一个详写,这样安排材料有什么作用?
【答案】敌人纷纷溃退,毫无斗志,我军所遇之抵抗,甚为微弱详略得当,略写点明我军渡江英勇善战是不言而喻的,详写则有力证明我军发起渡江战役在政治上完全正确。

3.选文主要运用的表达方式是( )
A.记叙说明
B.记叙议论
C.议论抒情
D.说明议论
【答案】B
【解析】此题考查学生对表达方式的判断。

新闻的功用就是阐述事实,再结合本文内容主要的表达方式是记叙,作者写的这篇新闻立场明确,观点鲜明,那就是对我军的赞扬和鼓舞,对敌军的痛斥和打击,用了议论的表达方式
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