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宫解说词

合集下载

故宫的简单讲解词

故宫的简单讲解词

故宫的讲解词故宫的讲解词一:故宫,它又称紫禁城,是明清两代的皇宫,是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大最完整的古代木结构建筑群。

它始建于明永乐四年(公元1406年),历时14年才完工,占地72万平方米。

共有宫殿9999间。

共有24位皇帝先后在此登基。

现在我们在故宫里最吸引人的三大建筑——太阳殿、中和殿和保和殿之间,它们都是黄琉璃顶和青白石底座,饰以金碧辉煌的彩画。

告诉你们一个最近的发现:故宫所有的宫殿是沿着一条由南北向中轴线排列,并向两旁展开,南北取直,左右对称。

这条中轴线不仅贯穿在故宫内,而且南达永定门,北到钟楼、鼓楼,贯穿了整个城市,气魄宏伟,规划严谨,极为壮观。

故宫内现收藏的珍贵历史文物和艺术品约一百万件。

更重要的是,故宫的建筑依据其布局功用分为外朝和内廷,外朝和内廷以乾清门为界,乾清门以南为外朝,北名内廷。

外朝以太和殿、中和殿和保和殿三大殿为中心,此外两翼有文华殿、上驷院、南三所、武英殿、内务府等建筑。

内廷的中心——后三宫:乾清宫、交泰殿、坤宁宫之间。

内廷两翼有养心殿、东六宫、西六宫、斋宫、敏庆宫。

它们虽和前面三大殿一样(黄琉璃顶和青白石底座),但内部结构东为茶几桌子,西为椅子文物。

后三宫后有御花园和神武门,神武门为北门,东门名东华门,西门叫西华门,正门是午门。

故宫的讲解词二:故宫,它以园林景观和容纳了家具及工艺品的9000个房间的庞大建筑群,成为明清时代中国文明无价的历史见证。

太和殿俗称金銮殿,在故宫的中心部位,是故宫三大殿之一。

殿内有金漆木柱和精致的蟠龙藻井,上挂“正大光明”匾,话说先帝死前会把写有继承人的纸条塞入匾后。

殿中间就是封建皇权的象征——金漆雕龙宝座。

这太和殿红墙黄瓦,在阳光下金碧辉煌,是故宫最壮观的建筑。

中和殿是故宫三大殿之一,位于太和殿后。

平面呈方形,黄色琉璃瓦、四角攒尖顶,正中间有镀金宝顶。

形体壮丽,建筑精巧。

保和殿也是故宫三大殿之一,在中和殿后。

平面长方形,建筑装修与彩绘十分精细绚丽。

北京故宫解说词(通用16篇)

北京故宫解说词(通用16篇)

北京故宫解说词(通用16篇)北京故宫篇1下面是北京故宫解说词第一篇:歌曲“金瓦金銮殿,皇上看不见,一朝出了五门口,一个名子两只手!”游客朋友们大家好,我们今天参观的景点是北京故宫。

故宫是北京十大旅游景点之一。

据说天上有紫薇星垣,是天帝的居所,皇帝以天帝之子自居,因此称自己的宫殿为紫薇宫。

皇宫又是百姓的禁地称禁城,故名紫禁城。

今天我们称紫禁城为故宫意为过去的皇宫。

故宫是我国文物收藏最多的博物馆。

来故宫游览当然要欣赏丰富多彩的建筑艺术和陈列于室内的珍贵文物了。

接下来就让我们欣赏一下它的建筑艺术。

重重的殿宇,层层的阁楼,千门万户的宅院,扑朔迷离的小巷……仿佛永远也转不完的故宫,最初建有9999.5间房屋。

古人认为天帝居住的天宫为一万间,皇帝身为天子需自我克制不能超越天帝,于是少建半间。

故宫布局左右对称,城墙四面各设城门一座,南面的午门,北面是神武门。

外朝以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三大殿为中心,可谓是天白灿烂,暗夜肃穆。

而文华,武英两殿为侧翼,是皇帝举行朝会的地方,称为前朝。

北半部以乾清,交泰,坤宁三宫为中心,东西又有妃嫔居住的六宫,再向外东侧是奉先殿和皇极殿,西侧是养心殿,雨花阁,慈宁宫等,最后一部分是御花园,这部分整体被称为是“后寝”或“内廷”是皇帝处理日常政务,祭祀和居住的地方。

细心的您在参观这些宏伟的建筑会发现宫殿的垂脊上有一列小兽,其用途首先是为了固定脊瓦,使脊瓦不至脱落,另外还有装饰的作用,同时也是地位的象征。

这些小兽的最前面都有一位骑着凤凰的仙人,然后依次排列的是龙,凤,狮子,天马,海马,狻猊,押鱼,獬,斗牛,小兽的后边还有一个垂兽殿后。

并不是每座宫殿上都有如此多的小兽,其中太和殿最多,九个小兽的后面还多了一个行十,再加上前导的仙人骑凤,殿后的垂兽,太和殿上的小兽共有十二个,是所有宫殿中小兽最多的。

其他宫殿的小兽总是保持单数。

乾清宫是皇帝的正寝地位仅次于太和殿。

因此,乾清宫的小兽是九个。

坤宁宫是皇帝大婚的洞房,有七个小兽,东西六宫是后妃们居住的场所,有五个小兽,其他的一些宫殿有的是三个,有的是一个,有的甚至没有。

故宫解说词9篇

故宫解说词9篇

故宫解说词9篇故宫解说词1亲爱的游客们:大家好!我是来自环球旅行社的金牌导游——齐浩然,(注意破折号的用法。

)大家可以叫我“小齐”。

这次的故宫之旅就由我来带领大家参观。

(开门见山开头,直接引出下文,很好!)好,客车马上就要启动了,我先给大家个绍一下故宫的历史背景。

故宫是北京市中心的一座城之城,又叫紫禁城。

这是明清两代的皇宫,是我国现存的最大最完整的古代宫殿建筑群,有近六百年历史了......(背景介绍,过渡,使文章富有内涵!)到站了,各位游客跟着我走,不要跟丢哦!紫禁城墙有十米多高,有四座城门:南边午门,北边神武门,东西两边分别是东华门和西华门。

大家继续向里走,我们沿着这条笔直的大道行走,就会来到午门前。

来,大家看,这就是“午门”。

午门俗称“五凤楼”,是紫禁城的正门,往里走是一个宽阔的广场,这条弯弯的小河就像是一条玉带横贯东西,河上有五座精美的汉白玉石桥。

桥的北面是太和门。

对,就是这位游客指的北方,那里有一对威武的铜狮子守卫在门的两侧。

再往里走,就会看到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乾清宫、交泰殿等。

在这里我就不过多介绍。

接下来是自由活动时间,大家一定要保护好故宫里的环境,不能乱扔垃圾,留下不好的印象。

半天的旅行快结束了,我相信,大家一定有了不同的感觉,(感受)想必中华文明的璀璨历史,一定会给大家留下难以磨灭的印象!在这里,我也衷心祝愿大家身体健康,万事如意,期待咱们下次再见!故宫解说词2北京故宫始建于1406年,建成于1420年。

这是一座城中之城,叫紫禁城。

这是明清两代的皇宫,是我国现存的最大最完整的古代建筑群。

故宫的中轴在北京城的中轴线上。

三大殿、后三宫、御花园都位于这条中轴线上。

在这中轴宫殿的两旁,还分布着许多殿宇,也都宏伟华丽。

故宫的4个城角上,每个角都有18柱72条脊的角楼。

有一个关于角楼的传说,有一天永乐皇帝让大臣们在故宫的4个角上修建一座九梁十柱七十二条脊的角楼,这可把大臣们难住了。

有一天,一个木匠看见了一个装蝈蝈的笼子,觉得笼子非常奇怪,就走过去看了看,一数,这正是九梁十柱72条脊。

北京故宫经典导游词范文

北京故宫经典导游词范文

北京故宫经典导游词范文北京故宫,位于我国北京市中心,是明清两代的皇宫,也是世界上最大、最完整的古代宫殿建筑群之一,拥有丰富的文化与历史价值。

下面是一段关于北京故宫的经典导游词范文,供参考。

【开场白】各位游客朋友,大家好!欢迎来到北京故宫,这座中华民族的珍宝。

故宫,又称紫禁城,是明清两代的皇宫,也是世界上最大、最完整的古代宫殿建筑群之一。

故宫以其雄伟壮丽、庄重典雅的建筑风格,丰富多样的历史文物,吸引了世界各地的游客。

现在,我将带领大家一起走进这座宫殿,一起穿越历史的长河,感受它的辉煌与悠久。

【历史介绍】故宫修建于明成祖永乐年间,始建于1406年,历时14年,它规模宏大、布局严谨,占地面积达到720,000平方米,建筑总面积约为150,000平方米,拥有9999间大大小小的房间。

在明朝,这里是皇帝及其家属,宫廷官员办公居住的地方。

清朝时期,故宫的使用与明朝类似,经历了两次大火,但后来都进行了修复与重建,使得故宫得以保存至今。

在1915年,故宫正式向公众开放,成为了博物馆,至今已经有百年的历史。

【建筑特色】故宫的建筑文化是其最重要的特色之一。

故宫的建筑分为外朝与内廷两个部分,这是中国古代宫廷建筑的经典范例。

外朝由太和殿、中和殿和保和殿组成,是皇帝接受朝臣朝见的场所,也是举行重要宴会和庆典活动的地方。

内廷则是皇帝及其家属居住和办公的地方,有乾清宫、交泰殿、坤宁宫等建筑。

故宫的建筑充分体现了中国古代建筑的精髓,它们的布局严谨,色彩瑰丽,工艺精湛,是中国木构建筑的杰作。

同时,故宫的建筑还融入了许多传统的宫廷规制和符号,例如红墙、黄瓦、风门、承露殿等,使得整座宫殿更加庄重肃穆,充满了皇家的威严气息。

【文物珍藏】作为中国古代宫廷的代表,故宫自然拥有大量的文物艺术珍品。

其中最著名的是故宫的“三宝”——紫禁城内的明代宫廷建筑、珍贵的文物藏品和宫廷文化。

珍贵的文物藏品有文物、书画、玉器、陶瓷等。

整个故宫收藏了超过180万件珍贵的文物,其中有许多都是国家宝藏级的文物,如乾隆皇帝的宝座、南京长江大桥上的鸳鸯铜钟、乾隆皇帝御用的玉玦等。

5篇介绍北京故宫的导游词范文4篇

5篇介绍北京故宫的导游词范文4篇

5篇介绍北京故宫的导游词范文5篇介绍北京故宫的导游词范文精选4篇〔一〕北京故宫,位于北京市中心,原为明清两代的皇宫,占地面积到达了720,000平方米,建筑群属于世界文化遗产,被誉为世界五大宫之首。

“大明皇城,紫禁城”是故宫的别称,是中国古代宫廷建筑之精华,是世界非常著名的建筑群之一。

在各种介绍故宫的导游词中,有五篇特别经典。

通过这五篇导游词,我们可以更加深化地理解北京故宫的建筑、文化和历史。

第一篇导游词:历史悠久的故宫这篇导游词主要讲解故宫的历史和文化。

故宫建于明永乐十六年,建筑风格典雅,气势恢宏。

它分为内、外两个宫区,内宫又被称为紫禁城。

故宫的建造历经___年之久,历经明清两朝,其规模之大、建筑之美、工程之复杂,全然是当时建筑史上的奇迹。

丰富、完好、独特的建筑群呈现了中国古代宫廷建筑的价值观、审美观和建筑技艺。

故宫独一无二的建筑风格,表达了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和传统的建筑理念。

第二篇导游词:特色建筑看故宫这篇导游词主要讲解故宫的建筑风格和特色。

故宫是中国明清时期的宏伟建筑,由于它的众多建筑、摆设和室内装饰,故宫的装修风格受到许多人的热爱和追捧。

在这座建筑群中,有钦差大臣、大学士等重要官员的宫殿,也有妃嫔们的住所。

建筑风格包括了明、清两个时代的建筑特点,还有防御施工技术。

故宫集中了中国古代建筑的美学理论,它的建筑风格可以为观众呈现出一个清明、优雅、华美的中国。

第三篇导游词:龙虎殿看朝代之变这篇导游词主要讲解故宫的政治变化和历史文化。

龙虎殿是故宫中一座重要的建筑,它曾经是清朝皇帝召开朝会、接待外国使节和记录政治事件的地方。

然而,在明朝,龙虎殿那么是辅佐皇帝传旨,举办诗论 pub 和旅游的地方。

通过龙虎殿的历史变迁,我们可以看到许多不同朝代的政治文化。

鉴于这一点,龙虎殿可以算是故宫的必游之地!第四篇导游词:故宫美术品欣赏这篇导游词主要介绍故宫的艺术和藏品。

故宫了大量艺术品和古代文物,包括了邮政、绘画、玉石和瓷器,同时,故宫还有一个独特的钟表馆。

北京故宫导游词范例(四篇)

北京故宫导游词范例(四篇)

北京故宫导游词范例大家好!欢迎大家来到故宫,很高兴能为大家服务,我是本次大家旅程的导游韩铭,大家叫我韩导就行。

今天由我陪同大家共度这段美好的时光。

现在,大家已经乘车来到了位于北京市中心的故宫。

这里曾居住过____个皇帝,是明、清两代的皇宫,现在是故宫博物馆。

故宫整个建筑金碧辉煌,庄严绚丽,无论是平面布局、立体效果还是形式上的雄伟堂皇,都堪称无与伦比的杰作。

我们先来观看故宫的中轴吧!这条中轴在北京城的中轴线上。

三大殿、后三宫、御花园都位于这条中轴线上。

在中轴宫殿的两旁,还分布着许多殿宇,也都宏伟华丽。

参观完了中轴线,就要去艺术珍品馆啦!故宫的一些宫殿中建立了综合性的历史艺术馆、绘画馆、分类的陶瓷馆、青铜器馆、明清工艺美术馆、铭刻馆、玩具馆、文房四宝馆、珍宝馆、钟表馆和清代宫廷典章文物展览等,收藏有大量的古代艺术珍品。

据统计,有____件,其中很多文物都是绝无仅有的无价之宝。

故宫的四个城角上,每个角都有十八柱七十二条脊的角楼,有一个关于角楼的传说。

有一天,永乐皇帝让大臣们在故宫的四个犄角上修建一座九梁十柱七十二条脊,这可把大臣们给难住了。

有一天,一位木匠见了一个装蝈蝈的笼子,觉着笼子非常奇怪,就走过去看了看,一数,这正是九梁十柱七十二条脊!木匠立刻交给了大臣。

从此,就留下了这样的角楼。

各位游客,我们今天的游览马上就要结束了,对我今天的讲解,欢迎您提出意见和建议,我深表感谢。

最后,祝大家玩得开心!谢谢北京故宫导游词范例(二)欢迎来到北京故宫!故宫,又称紫禁城,是中国古代宫廷建筑的典范,也是世界上最大的古代宫城,被誉为世界五大宫之一。

它是明清两代的皇宫,曾是24位皇帝的居所,见证了中国古代帝王的辉煌与沧桑。

现在,我将带您一起游览这座富丽堂皇的宫殿。

首先,我先向大家介绍一下故宫的基本情况。

故宫总占地面积约为72万平方米,建筑群共有9999间,分正南、正北、正中三个区域,依次为外朝、内廷和后苑。

故宫的建筑均以黄色为主色调,象征着皇权的尊贵和威严。

故宫介绍导游词(精选16篇)

故宫介绍导游词(精选16篇)

故宫介绍导游词(精选16篇)故宫介绍篇1各位游客:现在展现在我们面前的就是举世闻名的故宫了。

它是明朝皇帝挑选了很多能工巧匠,花费了十四年建好的。

它以前叫紫禁城,为什么叫紫禁城呢?我国古代天文学家把天上的星星分为二十八星宿,其中紫微星居中,是天上皇帝居住的地方,称为紫宫。

皇帝住的`地方不允许老百姓进入,是绝对的禁地,又称为禁宫所以也叫紫禁宫。

一九八七年,故宫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它规模宏大,占地面积约72万平方米,共有九千多间房屋,是明清两朝的皇宫,是现存最大,最完整的建筑群。

各位游客请注意,接下来我们参观的地方就是皇帝当年办公的地方了——三大殿中的太和殿了,皇帝就是每天在这里每天处理政务的。

金銮宝座就安放在太和殿内。

每天大臣们都穿着朝服与皇上商讨国家大事。

不仅如此,太和殿也是皇上登基、庆寿、大婚等重要仪式的举办地。

再往后就是皇帝的后宫,每到节日皇帝就在乾清宫宴请诸位大臣。

故宫内有许多珍贵的文物,现在有150多万件呢!后宫以乾清宫、交泰宫、坤宁宫为中心,又名“后三宫”,左右为东西六宫,后面是御花园,分别为皇帝和后妃们的寝宫和活动场所。

今天的游览到此结束,希望大家能对我的服务满意。

请您除了微笑什么也不要留下,除了相片什么也不要带走,谢谢!故宫介绍导游词篇2各位游客:大家好!今天我们要去游玩地方是北京故宫。

我姓卢,大家叫我小卢就行了。

想必大家对故宫还不是很了解,现在我就为大家介绍介绍故宫。

故宫又名紫禁城,是明清两代皇宫,也是中国现在所保存最大最完整古代建筑。

1988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文化遗产”。

诸位,故宫有四个大门。

正门名叫午门,俗称五凤楼;其它门平面为凹形,中间有重楼,重檐为庑殿顶,两翼分别有重檐楼阁四座。

接下来请大家跟着我到太和殿。

太和殿又称金銮殿,在故宫中心位置,是故宫三大殿之一。

太和殿建在高约5米汉白玉台基上面。

台基四周矗立着成排雕栏称为望柱,柱头头上雕刻着云龙云凤图案,前后各有三座石阶,中间石阶上雕有蟠龙,衬托着海浪和流云“御路”。

北京故宫的导游词(7篇)

北京故宫的导游词(7篇)

北京故宫的导游词绝大多数来北京的游人,尤其是初游者,都会把故宫当作必去之处。

故宫又称紫禁城,是明、清两代的皇宫,也是古老中国的标志和象征。

悠久的历史给这里留下大规模的珍贵建筑和无数文物,也成为今天游玩故宫的主要看点。

故宫是中国乃至世界上保存最完整,规模最大的木质结构古建筑群,被誉为世界五大宫之首(北京故宫、法国凡尔赛宫、英国白金汉宫、美国白宫和俄罗斯克里姆林宫)。

其建筑依据其布局与功用分为“外朝”与“内廷”两大部分。

以乾清门为界,乾清门以南为外朝,以北为内廷,两部分的建筑气氛迥然不同。

外朝也称为“前朝”,以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三大殿为中心,是封建皇帝行使权力、举行盛典的地方。

尤其太和殿,即影视剧里常说的“金銮殿”,是整个皇宫的绝对中心,不可错过。

内廷以乾清宫、交泰殿、坤宁宫后三宫为中心,以及东西两侧的东六宫和西六宫,是封建帝王与后妃居住之所,也就是俗称的“三宫六院”。

故宫内珍藏有大量珍贵文物,据统计有上百万件,占全国文物总数的六分之一。

以文物的种类不同,分为多个展馆,综合性的历史艺术馆、绘画馆、陶瓷馆、青铜器馆、明清工艺美术馆、铭刻馆、玩具馆、文房四宝馆、玩物馆等展馆和清代宫廷典章文物展览等。

其中尤以位于宁寿宫区域的珍宝馆和位于奉先殿的钟表馆最为引人注目,钟表馆每天11点和14点有钟表演示,在此可以看到清王朝珍藏的各种造型奇特独具匠心的珍奇机械钟表,不可错过。

珍宝馆:位于宁寿宫区域,分养心殿(第一室)、乐寿堂(第二室)、颐和轩(第三室)三处,馆藏珍宝极其丰富,涵盖佛教用品、饰品、日用器具和赏玩珍品等,这些珍宝大都选用金、银、玉、翠、珍珠及各种宝石等名贵材质,并征调各地著名匠师设计制造。

竭尽巧思,不惜工本,其工艺代表了当时的最高水平。

其中高14厘米的红珊瑚狮子、长137厘米的东珠朝珠、17.5厘米高的金“奉天之宝”玺等,都是难得一见的珍品。

钟表馆:位于宫中奉先殿。

展出的钟表以英国产品居多,亦有法国、瑞士等其它西方国家的钟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CCTV大型纪录片《故宫》解说词(一)CCTV大型纪录片《故宫》解说词第一集肇建紫禁城是谁创造了历史?又是谁在历史中创造了伟大的文明?公元1403年1月23日,中国农历癸未年的元月一日。

这一天,生活在这块土地上的人们,依然延续着自古以来的传统,度过他们一年中最重要的节日--农历元旦。

这一年,人们收到的类似今天的贺年卡上,不再有建文的年号了。

建文帝4年的统治,在一场史称靖难之变的战争后,成为了往事。

公元1403年的大年初一,大明朝第三个皇帝朱棣,正式启用永乐作为自己的年号。

这一年为永乐元年。

年号的更替,随之带来的将是这个王朝的更多变化。

永乐元年,明朝的首都在今天中国南京。

这座六朝古都自东汉时代起就被认为有王者之气。

明太祖朱元璋将都城定在这里,并集中国两千年宫殿建筑之精华,建造了皇家宫殿。

今天这座宫殿仅留下了这些遗址,但仍不失当年的气魄。

而此时的北京城在大明的版图上,还是朝廷的一个布政司,叫做北平。

这里人烟稀少。

朱棣11岁时被封为燕王,他和他的旧部们熟悉这里,对这个地方充满着感情。

永乐元年的农历正月十三这一天,朱棣按祖制祭祀完天地回到皇宫。

当君臣们相聚一堂时,一个叫李至刚的礼部尚书,提出了一个建议。

他说,我以为北平这个地方,是皇上承运龙兴之地。

应该遵循太祖高皇帝,另设一个都城的制度,把北平立为京都。

永乐皇帝,当即非常高兴地答应了下来。

在这之后的几个小时里,将北平升为北京,成为王朝第二个京都的一道圣旨昭告了天下。

这个消息很快传遍了全国,而一座伟大宫殿将由此诞生。

刚刚登基不久的永乐皇帝,用这样一道圣旨昭示天下,表达自己治理天下的理念。

从目前看到的史料中,我们可以发现,公元1403年的朱棣正处于一种十分微妙而不安的气氛中。

作为一个从侄儿手中夺取皇权,刚登大极的皇帝,他面临太多棘手的问题。

对反对他的建文帝旧臣的杀戮仍在继续。

杀了很多人以后,朱棣感到十分不安。

他也曾询问身边的一位大臣茹常,我这样做会不会得罪了天地祖宗?更让他感到不安的是,攻入南京城时,他的侄儿建文帝就在一场大火中神秘失踪,生死不明。

尽管他按天子礼仪,给这位侄儿举行了隆重的葬礼。

但后世的很多历史学家认为,当时被下葬的并不是建文帝本人。

真正的建文帝,很可能已经逃亡在外。

这件事成为朱棣最大的一块心病。

之后有一天上朝时,朱棣差点被御史大夫景清刺杀。

此事之后,朱棣在南京城里经常做恶梦。

他或许更加强烈地开始怀念他的故地北京。

站在南京皇宫的遗迹中,我们不难想像,曾经在北方生活多年的永乐皇帝,可能越来越不喜欢住在南京。

他开始谋划将第一京都迁往北京的行动。

很快当年的5月份,在一次临朝时,他对大臣们说,北京是我旧时的封国。

有国社国稷,将实施国都的礼治。

然而皇上的建议,却遭到了大臣们的激烈反对。

从那以后,朱棣谨慎了很多,他开始以迂回而秘密的方式,为迁都进行系统而缜密的准备。

公元1403年,由北平刚刚改称为北京的城市里,突然多了很多来自江浙等地的南方人。

他们得到朝廷的应允,迁至北京,即可获得五年免缴税赋的优待条件。

这些人普遍比较富有,很快便在北京做起他们以往在南方所经营的生意。

同时在北京的郊区,也多了很多农民开始垦荒种地,大规模的移民工程开始了。

当浩浩荡荡的移民队伍涌向北京时,在距北京万里之遥的西北草原上,蒙古帖木儿大汗指挥的铁骑大军,已经向中原开拔。

大明朝的北方又面临着威胁。

然而正当永乐皇帝,准备布防迎战时,帖木儿却突然在行军途中病故。

一场大战消于无形。

公元1405年6月,东南风吹起的时候,郑和受永乐皇帝的派遣率一支船队作远洋航行。

带着永乐皇帝,向世界展现大明国威的使命驶向茫茫的海洋。

据说这次航行,也是为了寻找失踪的建文帝。

公元1406年8月,当郑和的舰队浩荡行进时,南京皇宫里发生了一件让朱棣高兴的事。

我们已经无法考证,是出于永乐皇帝本人的暗中授意,还是大臣们自己揣摩上意的结果。

总之在这一天的朝堂上,以丘福为首的一群大臣,建议在北京修建一座新的宫殿,永乐皇帝非常愉快地接受了这个建议。

于是一场浩大的工程拉开了序幕。

永乐皇帝开始派他的心腹亲信们奔赴全国各地,为这项巨大工程做准备。

他们中有工部尚书宋礼、吏部右侍郎师逵、户部左侍郎古朴。

这些人即将去往的地方,是四川湖广等地的群山峻岭。

他们这次要去开采的是楠木。

珍贵的楠木,多生长在原始森林的险峻之处,那里常常有虎豹蛇蟒的出没。

官员和百姓们冒着危险进山采木,很多人丢失了性命。

后世有人用“入山一千,出山五百”来形容采木的代价。

这里是今天紫禁城太和殿的内景,当年那些被砍伐的楠木,就是被用来制作这些柱子的。

那些永乐时期巨大的楠木,在太和殿里早已难见踪影,这些巨大的柱子,是后来清朝由松木拼凑而成的。

这是公元2004年6月,故宫大修进行的一次运木工程。

这些巨大的木材,通过现代的运输工具运到故宫,也是一项庞杂而艰巨的工作。

那么500年前,比这些木材巨大数倍的楠木,又是怎么运到紫禁城里的呢?被派往四川的工部尚书宋礼,这样向皇帝描述了一次大木出山的传奇情景。

有一天山洪暴发,一株大木顺流而下。

遇有巨石拦路,大木发出像雷鸣一样的巨响,撞击巨石。

巨石裂开大木完好无缺。

后来永乐皇帝将发生这一故事的那座大山封为神木山。

这只是一个特殊的例子。

更多的木材,从川贵湖北的崇山峻岭中依靠天然的河流和修好的运河,输送到北京。

永乐时期为建造新的宫殿,而进行的采木工作,据说持续了整整13年。

然而开采修建宫殿的石料,同样也很艰辛。

我们在保和殿后,看到了这块故宫中最大的丹陛石。

它是在明代,由一块完整的石头雕刻而成。

而这样巨大的石头,是如何被运到这里来的呢?据历史记载,这些石头都来自于北京西南郊房山的大石窝和门头沟的青白口。

这里从明清两代跨越600年,直到现在还在生产汉白玉石头。

我们终于在明朝史料中,发现了保和殿后那块石料的开采和运输过程。

这块石料开采就动用了一万多名民工和六千多名士兵,而运往京城则更为艰巨。

数万名民工,在运送石料的道路两旁,修路填坑。

每隔一里左右掘一口井,在隆冬严寒滴水成冰的日子,从井里汲水泼成冰道。

二万民工一千多头骡子,用了整整28天的时间,才运到京城。

那些同样被费尽心力,运到紫禁城的巨石,大部分都被安放在故宫中轴线的御道上。

据现在的专家学者研究,这次宫殿建设的备料过程长达近十年。

在这十年中,北京逐渐成了大明王朝疆域内,最热闹最庞大的建筑工地。

这是今天我们用三维动画再现的,当年营建紫禁城时北京工地的景象。

那些由此而生的著名工地名称一直保存至今。

在这样一个浩大的工程中,能被历史记载下来的人,只有极少的几个。

那些当年为这座宫殿付出辛劳的工匠,据说超过百万之多。

他们中也不乏幸运者,有两个来自山西的工匠王顺、胡良。

永乐皇帝视察工地的一天,看到他们的彩绘。

皇帝扶着王顺的肩膀,对他称赞不已。

泰宁侯陈珪,公元1406年被任命为改造建设北京城及宫殿的总指挥。

永乐皇帝在写给陈珪的一封诏书里说:“要善待工地上的军人和民工,饮食和作息要有规律,不要过于劳累。

你们要体谅我爱惜百姓的想法”陈珪一直在北京监工,直到公元1419年去世,他没有等到紫禁城落成的那一天。

据历史记载,在参与这项工程的能工巧匠中,以老木匠金珩为首的二十多人被同时提升为营缮所丞。

而其他一些著名人物,像负责石料制作的陆祥、负责工艺的蔡信,也都被历史记载了下来。

这里是现在北京的中南海。

在600多年前,紫禁城尚未建成之时,朱棣的燕王府和紫禁城完工前的临时宫殿,就在这一区域的西北。

公元1409年,朱棣以巡狩的名义住在这里。

从公元1409年至宫殿建成后的公元1421年,他在北京度过了5年又8个月。

这使得大明朝的决策、军事和行政系统逐渐北移。

跟随朱棣来到北京的一个叫王绂的画家,在这一时期创作了《燕京八景图》,用细腻的笔法描绘了那个时候北京的美景和风情。

那个时期,北京逐渐呈现出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

移民军户对郊区的屯田垦荒,使北京农业生产水平得到迅速提高。

北京对于这个王朝开始显得越来越重要。

从公元1410年到公元1414年,朱棣以北京为根据地,两次跨过长城御驾亲征,击败了多年来威胁北京的蒙古部落。

在一次胜利后,他检阅了所带领的庞大军队。

就在朱棣谋划迁都北京刚刚开始的时候,他最亲密的一个人去世了。

这就是徐皇后,他们的婚事是朱元璋亲自给说合的。

怎样安葬这个结发妻子呢?陵墓理应建在南京,但是朱棣却悄悄派一个大臣和一个风水先生前往北京寻找吉壤建陵。

两年后,在昌平以北20多里的地方,被朱棣降旨圈为陵区禁地。

这就是今天的明十三陵。

借徐皇后之死而建陵,大臣们都意识到这是皇上向他们释放的一个迁都信号。

这之后南京城里的一些大臣开始上疏,直截了当反对永乐皇帝暗藏的迁都用意。

很快河南布政使周文褒、王文振及参议陈祚被朱棣谪贬到农村去当普通的农民,而其余的人只好选择了沉默。

公元1416年十一月的一天,朱棣突然诏集文武群臣,和颜悦色地与大家谈论起一个关于北京的敏感话题。

皇上对北京宫殿的修建表现出异乎寻常的民主,而这一次群臣没有再提出反对意见。

不仅一致通过紫禁城尽快动工修建,还赞美起北京优越的地理位置,纷纷强烈要求将明王朝的第一首都定在北京。

他们说:“北京北枕居庸关,西靠太行山,东连山海关,南俯中原,沃野千里,山川壮丽,足以控制四方,统治天下,确实是可以绵延万世的帝王之都。

”朱棣多年处心积虑的迁都欲望,瞬间变成了君臣的合意。

后世的历史学家认为,这次决定意味着中国政治中心开始北移,中国地缘政治从此发生改变。

这种改变影响了中国数百年的政治格局直到今天。

这是公元2005年4月10日的清晨,在故宫博物院的宫墙内出现了这样一群工人。

他们来到这里,是为了完成一项工程,就是对这座宫殿进行一次大规模的修缮,这次大修将持续19年。

在将近600年前,同样在这块地方,曾经一次性的汇集了十万名工匠,开始修建这座宫殿。

他们大多来自于河南、山东、山西、安徽等地。

今天我们无法知道,他们是怎样建造这座宫殿的。

也无法知道他们曾经历了哪些不为人知的故事。

关于这座宫殿建设的正式记载在《明实录》上有这样的几句话“癸亥,初营建北京,凡庙社、宫殿、门阙,规制悉如南京,而高敞壮丽过之,至是成。

”在公元1419年,关于这座宫殿的建设只能用文字记录。

而今天,我们却有幸能用摄像机记录这些影像。

从这些大修的场景中,我们隐约可以捕捉到,当年修建这座宫殿的一些印记。

我们的故事讲到这里,不得不对历史的记载产生一些疑惑。

我们同样在《明实录》上看到这样的记载:“自永乐十五年六月兴工”在今天一些研究者以此为据认为,紫禁城是自永乐十五年,用了三年半的时间建成。

而另外一些学者则认为,如此浩大的工程8000多座房子,即使是在今天,也是不可能用三年半的时间建成的。

但是无论有怎样的争论,千百年来中国古典建筑的工程方法,却一直未有大的变化。

虽然距紫禁城建成已经将近六百年,但是今天工匠们使用的建筑方法依然延续着那时的工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