嫦娥二号发射全过程汇总

合集下载

中国航天登月历程简单介绍

中国航天登月历程简单介绍

中国航天登月历程简单介绍自20世纪60年代开始,中国航天事业便开始了艰苦卓越的征程。

在这漫长的历程中,中国取得了许多重要的突破和成就,其中包括成功进行了多次航天器的月球探测任务。

本文将简要介绍中国航天登月的历程。

第一次月球探测任务是在2007年进行的。

嫦娥一号是中国自主研制的一颗月球探测卫星,成功地实施了绕月飞行和月球绕地飞行的任务。

这是中国航天史上的第一次月球探测任务,标志着中国航天登月的开端。

接下来的一次重要的月球探测任务是在2010年进行的。

嫦娥二号是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研制的一颗月球探测卫星,成功实施了着陆器和巡视器分离、月面软着陆、月面巡视等任务。

嫦娥二号的成功发射和执行,进一步巩固了中国航天登月的技术实力和经验。

随后的一次里程碑式的月球探测任务是在2013年进行的。

嫦娥三号是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研制的一颗月球探测卫星,成功实施了着陆器和巡视器分离、月面软着陆、月面巡视及月面巡视器自主运行等任务。

嫦娥三号的成功登月,使得中国成为继美国和前苏联之后,第三个能够实现月面软着陆的国家。

在2018年,中国航天又进行了一次重大的月球探测任务。

嫦娥四号是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研制的一颗月球探测卫星,成功实施了着陆器和巡视器分离、月面软着陆、月面巡视及月面巡视器自主运行等任务。

嫦娥四号的成功登月,实现了人类历史上首次月背软着陆和巡视探测。

除了嫦娥系列的月球探测任务,中国航天还有其他重要的航天登月计划。

例如,中国国家航天局正在研制嫦娥五号任务,该任务计划于2020年实施,将实现月球采样返回的目标。

这将是中国航天史上的一次新突破,也将为未来的航天登月奠定更坚实的基础。

通过以上的介绍,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中国航天登月的历程。

从第一次嫦娥一号的月球绕飞,到嫦娥二号的月面巡视,再到嫦娥三号的月面软着陆,以及嫦娥四号的月背软着陆和巡视探测,中国航天在月球探测领域不断取得重大突破和成就。

这些成就不仅体现了中国航天的科技实力,也为人类探索月球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数据。

长征系列火箭发射全纪录

长征系列火箭发射全纪录
2010-06-02
“北斗四号”导航卫星
长征三号丙
西昌
GEO
成功
125.
2010-06-15
“实践十二号”卫星
长征二号丁
酒泉
LEO
成功
126.
2010-08-01-05:30
成功
57.
1999-06-12
摩托罗拉铱星(双星)
长征二号丙改
酒泉
LEO
成功
58.
1999-10-14
“资源一号01”卫星
巴西科学实验卫星(巴西)
长征四号乙
太原
LEO
成功
59.
1999-11-20
“神舟一号”无人飞船
长征二号F
酒泉
LEO
成功
60.
2000-01-26
“中星—22号”卫星
长征三号甲
西昌
长征三号乙
西昌
GTO
成功
102.
2007-09-19-11:26
“资源一号03”卫星(巴西)
长征四号B
太原
SSO
成功
103.
2007-10-24
18:05
“嫦娥一号”探月卫星
长征三号甲
西昌
地月转移轨道
成功
104.
2007-11-12-06:48
“遥感三号”卫星(尖兵7号)
长征四号C
太原
SSO
成功
105.
长征二号捆
西昌
LEO
成功
40.
1996-02-15
国际708通信卫星
长征三号乙
西昌
GTO
失败
41.
1996-07-03
“亚太一号A”通信卫星

嫦娥二号简介

嫦娥二号简介

嫦娥二号简介一、发射概况;2010年9月29日,中国探月工程新闻发言人发布消息:嫦娥二号卫星和火箭已完成发射场区的测试和检查,测试结果正常,完全满足发射的技术条件。

将于10月1日18时59分57秒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点火发射,19时整起飞。

如果遇到气候等原因,不能在第一窗口时间发射,还选择了10月2日和3日择机发射。

2010年10月1日18时59分57秒345毫秒,嫦娥2号点火,19时整成功发射。

在飞行后的29分53秒时,星箭分离,卫星进入轨道。

19时56分太阳能帆板成功展开。

目前已飞入指定轨道。

二、主要任务;据了解,“嫦娥二号”是继“嫦娥一号”圆满完成任务后,我国探月工程二期卫星,是嫦娥三号的先导星。

它的主要任务是获得更清晰、更详细的月球表面影像数据和月球极区表面数据,为嫦娥三号实现月球软着陆进行部分关键技术试验,并对嫦娥三号着陆区进行高精度成像,任务将持续半年。

此卫星上搭载的CCD照相机的分辨率将更高,其他探测设备也将有所改进。

为“嫦娥三号”实现月球软着陆进行部分关键技术试验,并对嫦娥三号着陆区进行高精度成像。

三、发射过程;北京时间2010年10月1日18时59分57秒长三丙火箭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点火升空,成功地将嫦娥二号卫星送上了太空。

在飞行后的1534秒时,星箭分离,卫星进入轨道。

10月1日18时59分57秒,拖着橘红色火焰的长征三号丙火箭直冲云霄,将嫦娥二号准确送入地月转移轨道。

嫦娥再奔月,举国同关注。

多名新华社记者先后奔赴远望号测量船、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等地,以不同方式,在不同时段从不同角度见证了嫦娥二号发射的全过程。

镜头1:进入发射倒计时发射前1个多小时,记者来到位于凉山彝族自治州冕宁县群山深处的卫星发射场。

乌云密布的天空下,高耸的塔架上,一枚乳白色的长征运载火箭,稳稳托举着2480公斤重的嫦娥二号,静待发射。

火箭上端,雾气缭绕——第三级火箭使用的燃料液氢液氧,储存温度是零下253摄氏度和零下186摄氏度。

嫦娥二号发射全过程

嫦娥二号发射全过程

1.揭秘嫦娥二号卫星制造发射过程2.完成最后一次总检查3.发射实况配乐:歌唱祖国嫦娥二号卫星结束真空试验后出罐,与一号相比,有6个方面改进和不同。

二号将开展6大技术验证:1配合运载火箭验证地月轨道直接发射技术;2搭载轻小型化X频段深空应答机,配合我国新建的X频段地面测控站;3验证距月面100公里近月制动的月球轨道捕获技术;4验证100X50公里轨道机动与飞行技术;5试验遥测信道低密度奇偶校验码(LDPC)编码技术,月地高速数据传输技术及降落相机技术;6对备选着落区进行高分辩率成像试验。

研制组装降落相机长三丙火箭一级箭体转载为长三丙火箭三级发动机安装大喷管长三丙在长三甲的基础上捆绑了二个助推器长三丙火箭吊装整流罩长三丙火箭助推器吊装长三丙火箭二级箭体吊装长三丙一级箭体吊装对嫦娥二号卫星进行质量复查嫦娥二号卫星安装四个微小相机,图为紫外月球敏感器指定测试嫦娥二号制导导航与控制系统的三大创新:1.实现近月与环月的辅导导航;2.实现更加灵敏的轨道控制;3.实现载荷与敏感区互用,增加拍图与传图功能,可拍摄月球130米分辩率的紫外图像,覆盖月球百分之八十以上区域。

西安卫星测控中心指挥监控大厅在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指挥大厅屏幕上嫦娥二号发射前的准备西昌发射中心嫦娥二号进入发射实施阶段嫦娥二号发射实施近图在西昌发射中心进行再后一次总检查西昌发射场卫星在加注前检查各个接口火箭燃料加注人员检测加注计量表西昌发射中心气象人员对可测风速、气压、降水、能见度的自动气象站进行检测嫦娥二号卫星吊装完毕测试正常等待发射火箭点火起飞后12秒内消防队员对发射架进行消防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指挥大厅发射前的最后准备发射时的拼图点火发射火箭燃烧开始升空点火拼图快速升空脱离发射架飞向天空火箭、卫星在空中飞翔继续飞翔飞离地球越来越远渐行渐远飞向绕月轨道。

嫦娥二号卫星远征150万公里外深空纪实

嫦娥二号卫星远征150万公里外深空纪实

嫦娥二号卫星远征150万公里外深空纪实9月15日,嫦娥二号卫星成功传下第一批试验数据。

此前,8月25日23时27分,经过77天太空飞行,嫦娥二号卫星准确进入其拓展任务的目的地——距地球150万公里的日—地引力平衡点,即“第二拉格朗日点”(l2点)环绕轨道,并于9月1日与太阳、地球、l2点处在同一平面内,开展为期一年多的探测活动。

世界上第一次从月球轨道出发探测l2点的航天活动;第一次实现我国对月球以外的太空进行探测;我国第一次开展l2点转移轨道和使命轨道的设计和控制,并实现150万公里远距离测控通信……当众多荣誉涌向嫦娥二号卫星时,科技日报记者来到嫦娥的“娘家”——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探寻这个神秘的源头。

打造“天梯”:从40万公里到150万公里的跨越对于头顶的这轮皓月,人类从未停止过畅想。

2008年6月25日,有关方面确定将嫦娥一号备份星进行改进,作为二期工程技术先导星,验证二期工程部分关键技术,并依据发射顺序,将该任务命名为“嫦娥二号任务”。

10月16日,国务院批准实施嫦娥二号任务。

至此,从“绕”起步、为“落”而生的嫦娥二号卫星被赋予新的历史使命。

根据我国探月工程“绕、落、回”三步走的规划,嫦娥二号卫星实际上相当于“绕月”与“落月”的桥梁和纽带,主要任务是深化月球探测的成果,同时验证将来要实现月球软着陆的部分技术,降低软着陆的风险。

今年4月1日,半年设计寿命期满,嫦娥二号卫星不仅全面实现了既定的各项工程目标和科学探测任务,而且卫星运行状态良好,剩余燃料较充足,全系统状态正常稳定。

有关嫦娥二号卫星的“命运”有了多种猜想。

为了最大限度发挥卫星的作用,深化和拓展月球及深空探测成果,综合权衡卫星状态、燃料剩余、测控通信能力、技术试验与科学探测价值等,卫星、测控和地面应用三大系统在国防科工局的统一组织下,细致研究了燃料利用、试验时机、月食应对等因素,最终在五大方案中选择了飞往l2点和开展3项拓展试验。

150万公里以外的l2点,中国的卫星从未造访过,最突出的难点之一就是燃料,只有轨道设计精准、测定轨道准确、飞行控制精确,才能节省大量燃料。

嫦娥二号工程技术手册

嫦娥二号工程技术手册

嫦娥二号工程技术手册嫦娥二号是我国航天事业的重要里程碑,它是我国自主研发的月球探测器。

嫦娥二号工程自2007年10月开始,历时三年,成功完成了各项关键技术验证和月球探测任务。

一、嫦娥二号概述嫦娥二号是我国继嫦娥一号之后的第二个月球探测器。

它的任务是进一步探测月球表面特性、矿物资源、地壳厚度等科学数据,为我国月球探测和深空探测提供技术支撑。

嫦娥二号探测器全长4.2米,质量约2400千克,携带了7种科学仪器,具备了更高的探测能力和精度。

二、嫦娥二号关键技术嫦娥二号攻克了七大关键技术,包括:轨道设计、发射与飞行控制、月球捕获与轨道机动、月球表面遥感与探测、月壤取样返回、封装与发射、地面数据处理与传输。

这些关键技术的突破为我国月球探测和深空探测奠定了基础。

三、嫦娥二号任务过程嫦娥二号任务分为四个阶段:发射阶段、月球捕获阶段、月球探测阶段和返回阶段。

发射阶段,嫦娥二号探测器成功搭载在长征三号丙运载火箭上,准确进入预定轨道;月球捕获阶段,嫦娥二号成功实施月球捕获,进入月球轨道;月球探测阶段,嫦娥二号对月球表面进行了高分辨率成像和光谱探测;返回阶段,嫦娥二号将探测数据传输回地面,圆满完成任务。

四、嫦娥二号探测成果嫦娥二号探测成果丰硕,获得了全球最高分辨率的月球图像,揭示了月球表面地质特征、矿物分布等信息。

此外,嫦娥二号还发现了月球表面新类型的撞击坑、火山口和撞击山脉等,为研究月球形成和演化提供了重要线索。

五、嫦娥二号的意义与展望嫦娥二号任务的圆满成功,展示了我国航天技术的显著进步,提升了我国在国际航天领域的地位。

嫦娥二号任务的完成,为我国后续月球探测和深空探测奠定了坚实基础。

未来,我国将继续推进月球探测和深空探测,为实现载人登月和深空探险的目标而努力。

嫦娥二号工程技术手册

嫦娥二号工程技术手册

嫦娥二号工程技术手册摘要:一、前言二、嫦娥二号任务背景与目标三、嫦娥二号工程技术特点1.轨道设计2.探测器构造3.推进系统4.通信系统5.科学仪器四、嫦娥二号任务执行过程1.发射阶段2.轨道飞行阶段3.任务成果五、嫦娥二号任务意义与展望正文:【前言】嫦娥二号卫星是我国继嫦娥一号卫星成功发射后,实施探月工程的第二颗卫星。

本文主要介绍嫦娥二号卫星的工程技术特点及任务执行过程。

【嫦娥二号任务背景与目标】嫦娥二号卫星任务的主要目标是进行月球软着陆和巡视勘察,为我国后续月球探测任务奠定基础。

【嫦娥二号工程技术特点】【1.轨道设计】嫦娥二号卫星采用了地月拉格朗日L2 点的环绕轨道,以实现对月球的长期观测。

【2.探测器构造】嫦娥二号卫星探测器结构分为两部分:平台和载荷。

平台部分包括卫星主体、电源系统、热控系统、通信系统等;载荷部分包括相机、激光高度计、微波探测仪等科学仪器。

【3.推进系统】嫦娥二号卫星采用了液体推进剂发动机,用于调整卫星轨道、进入月球轨道和月球表面软着陆。

【4.通信系统】卫星配备了X 频段和S 频段通信系统,以实现与地面站的实时通信。

【5.科学仪器】嫦娥二号卫星搭载了多台科学仪器,用于获取月球表面地形、地质构造、物质组成等信息。

【嫦娥二号任务执行过程】【1.发射阶段】嫦娥二号卫星于2010 年10 月1 日由长征三号丙火箭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

【2.轨道飞行阶段】嫦娥二号卫星经过约112 小时的飞行,进入地月拉格朗日L2 点的环绕轨道。

【3.任务成果】嫦娥二号卫星任务取得了圆满成功,完成了月球表面软着陆和巡视勘察,为我国后续月球探测任务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嫦娥二号任务意义与展望】嫦娥二号卫星任务的圆满成功,标志着我国月球探测工程技术取得了重要突破,为我国月球探测事业的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嫦娥二号工程技术手册

嫦娥二号工程技术手册

嫦娥二号工程技术手册摘要:一、前言二、嫦娥二号任务背景与目标三、嫦娥二号工程技术特点1.轨道设计2.飞行器结构与能源系统3.导航与控制技术4.通信与数据传输技术5.科学仪器与有效载荷6.地面支持系统四、嫦娥二号发射与运行过程1.发射阶段2.轨道飞行阶段3.科学探测阶段4.数据处理与分析阶段五、嫦娥二号任务成果与展望1.取得的科学成果2.工程技术水平的提升3.对未来深空探测的影响与启示正文:【前言】嫦娥二号是我国继嫦娥一号之后,成功发射的第二颗月球探测卫星。

作为我国深空探测的重要一步,嫦娥二号工程技术手册详细介绍了任务背景、目标、技术特点及实施过程等方面的内容。

【嫦娥二号任务背景与目标】嫦娥二号任务是在嫦娥一号任务基础上,对月球进行更加深入的探测。

主要目标包括:对月球表面进行详细测绘,探测月球地形、地壳厚度等信息;探测月球表面元素分布及资源;探测月球表面物质成分;探测月球磁场及空间环境;为我国未来月球及深空探测奠定基础。

【嫦娥二号工程技术特点】1.【轨道设计】嫦娥二号采用了地月拉格朗日L2 点转移轨道设计,使飞行器能够稳定地环绕月球进行探测。

2.【飞行器结构与能源系统】嫦娥二号采用了高性能的复合材料,以降低重量、提高结构强度。

能源系统采用了太阳能帆板和锂离子电池,保证飞行器长时间运行。

3.【导航与控制技术】嫦娥二号采用了星载惯性导航、测速测距、太阳系天体观测等多种导航技术,实现高精度轨道控制。

4.【通信与数据传输技术】嫦娥二号使用了S 频段、X 频段等多种通信技术,实现与地面的高速数据传输。

5.【科学仪器与有效载荷】嫦娥二号搭载了地形相机、激光高度计、X 射线谱仪等多种科学仪器,用于探测月球表面及空间环境。

6.【地面支持系统】地面支持系统包括任务规划、遥控、遥测、数据接收处理等环节,为嫦娥二号任务提供全方位支持。

【嫦娥二号发射与运行过程】嫦娥二号于2010 年10 月1 日成功发射,经过约112 小时的飞行,进入月球轨道。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揭秘嫦娥二号卫星制造发射过程
2.完成最后一次总检查
3.发射实况
配乐:歌唱祖国
嫦娥二号卫星结束真空试验后出罐,与一号相比,有6个方面改进和不同。

二号将开展6大技术验证:1配合运载火箭验证地月轨道直接发射技术;2搭载轻小型化X频段深空应答机,配合我国新建的X频段地面测控站;3验证距月面100公里近月制动的月球轨道捕获技术;4验证100X50公里轨道机动与飞行技术;5试验遥测信道低密度奇偶校验码(LDPC)编码技术,月地高速数据传输技术及降落相机技术;6对备选着落区进行高分辩率成像试验。

研制组装降落相机
长三丙火箭一级箭体转载
为长三丙火箭三级发动机安装大喷管
长三丙在长三甲的基础上捆绑了二个助推器
长三丙火箭吊装整流罩
长三丙火箭助推器吊装
长三丙火箭二级箭体吊装
长三丙一级箭体吊装
对嫦娥二号卫星进行质量复查
嫦娥二号卫星安装四个微小相机,图为紫外月球敏感器指定测试
嫦娥二号制导导航与控制系统的三大创新:1.实现近月与环月的辅导导航;2.实现更加灵敏的轨道控制;3.实现载荷与敏感区互用,增加拍图与传图功能,可拍摄月球130米分辩率的紫外图像,覆盖月球百分之八十以上区域。

西安卫星测控中心指挥监控大厅
在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指挥大厅屏幕上嫦娥二号发射前的准备
西昌发射中心嫦娥二号进入发射实施阶段
嫦娥二号发射实施近图
在西昌发射中心进行再后一次总检查
西昌发射场卫星在加注前检查各个接口
火箭燃料加注人员检测加注计量表
西昌发射中心气象人员对可测风速、
气压、降水、能见度的自动气象站进行检测
嫦娥二号卫星吊装完毕测试正常等待发射
火箭点火起飞后12秒内消防队员对发射架进行消防
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指挥大厅
发射前的最后准备
发射时的拼图
点火发射
火箭燃烧开始升空
点火拼图
快速升空
脱离发射架
飞向天空
火箭、卫星在空中飞翔
继续飞翔
飞离地球越来越远
渐行渐远飞向绕月轨道。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