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一章第二节机械运动
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上册第一章《机械运动》教学设计:第2节运动的描述

2.注重基础知识的教学,巩固学生对物理概念的理解,为描述和分析物体运动打下基础。
3.强化数学工具的应用,培养学生的数学建模能力和物理问题分析能力。
4.加强实验探究环节,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物体运动状态的变化,提高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
2.培养学生尊重事实、严谨治学的科学态度,使学生认识到物理知识对解决实际问题的价值。
3.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让学生在合作学习中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4.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引导学生关注运动中的能量消耗和环境保护问题。
5.培养学生勇于探索、不断创新的精神,鼓励学生在物理学习中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4.掌握运用平均速度、瞬时速度、平均加速度等概念分析物体的运动过程。
5.能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生活中的简单运动问题。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生活中的机械运动现象,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发现问题的能力。
2.通过小组讨论、合作探究,引导学生运用物理知识分析运动问题,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学生分组,每组选择一道课堂练习题进行深入探讨,尝试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并总结解题思路。
目的: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精神,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5.请学生查阅资料,了解以下内容:
a.机械运动在生活中的应用。
b.物理学家在研究机械运动方面的重要成就。
c.与机械运动相关的科技发展。
要求:撰写一篇300字左右的小短文,分享学习心得。
目的:巩固学生对物理公式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3.请学生思考:如何利用所学知识解释以下现象?
a.在相同的距离内,为什么快速行驶的汽车比慢速行驶的汽车用时更短?
b.跳伞运动员在空中匀速下降时,速度和加速度如何变化?
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上册第1章机械运动第2节运动的描述课件

2.(淮安中考)小明坐在正在行驶的公共汽车上,他认为自己是静
止的,所选取的参照物是
( A)
A.小明旁边的座位
B.路旁的树木
C.沿途的路灯
D.迎面驶来的公共汽车
3.我们每天背着书包上学。如果说书包是静止的,选择的参照物 可能是我们自己。放学走出校门时,若以教室为参照物,书包是 ___运_动____(选填“运动”或“静止”)的。
3.判断物体运动状态的方法: 先假定参照物是静止的,视察研究物体相对于参照物的位置是 否产生变化。若相对位置变化,则被研究物体是运动的;若相对位 置不变化,则被研究物体是静止的。同一物体相对于不同的参照物, 可能是运动的,也可能是静止的。
易错点:在选取参照物时,易把研究对象本身选为参照物,或 没有明确研究对象,或没有理解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以至于出错。 不会从物体的运动和静止情况来判断所选取的参照物。
7.《龟兔赛跑》新篇:兔子和乌龟自从上次赛跑后,成为了好朋
友,于是在以后的旅行中,陆地上兔子背着乌龟跑,在水中乌龟
驮着兔子游,兔子和乌龟因此都走得更快更远了,实现了共赢。
当兔子背着乌龟在陆地上奔跑时,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D)
A.以兔子为参照物,乌龟是运动的
B.以乌龟为参照物,兔子是运动的
C.以地面为参照物,乌龟是静止的,兔子是运动的
第2节 运动的描述
1.机械运动: (1)有物体位置的变化就是机械运动,否则就不是机械运动, 物体位置的变化包括距离的变化和运动方向的变化。 (2)机械运动指的是宏观物体的运动,除机械运动以外,还存 在分子和原子的运动、电磁运动、生命运动等不同于机械运动的其 他运动。
2.参照物的选取原则: (1)假定性:参照物一旦被选定,我们就假定该物体是静止的。 (2)任意性:参照物的选择可以是任意的,既可以是运动的物 体,也可以是静止的物体。 (3)不唯一性:同一物体,可以选择不同的参照物。 (4)方便性:通常情况下,为了研究机械运动的方便,物理学 中一般选取地面或相对于地面静止的物体为参照物,此时可不指明 参照物。
人教版物理 八年级上册 第一章 机械运动 第2节 运动的描述 课件 (共23张PPT)

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上册第一章机械运动第2节运动的描述课件(共23张PPT)(共23张PPT)第一章机械运动第2节运动的描述教学目标:1. 知道参照物的概念;2. 知道运动是宇宙中的普遍现象,知道物体的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会选择适当的参照物描述物体的运动;3. 能用实例解释机械运动及其相对性。
重点难点同学们,你们能否举几个生活中物体在运动的例子?新课导入:那么,你是怎么判断它在运动的?物体的位置随时间不断发生着变化。
机械运动:物理学中,物体位置随时间的变化叫做机械运动。
彗星飞逝猎豹奔驰蜗牛爬行例1.小明在圆上匀速跑动,他与圆心的位置是否改变?大展身手:改变,位置不光与距离有关,还与方向有关火车停在站台上,根本没动火车终于动起来了坐在同一列火车的两位同学,说法为什么不一样?因为他们选择的参照物不一样参照物:在研究机械运动时,被选作“标准”的物体。
1.参照物参照物运动状态站台位置是否发生变化旁边驶过的列车位置发生了变化位置没有发生变化静止运动小明下面的运动状态是以什么为参照物判断的?小明感觉自己是运动的参照物驾驶高铁的司机进站的高铁参照物一旦选取就假定不动飞速行驶的汽车地面马路边的大树马路上的虚线研究地面上的物体的运动常选地面或相对地面静止的物体为参照物。
参照物下面的运动状态是以什么为参照物判断的?小明认为自己是静止的小明小东座椅参照物小东驾驶汽车的司机小明能选自己为参照物吗?参照物的选择是任意的,但研究对象自身不能做参照物。
下面的运动状态是以什么为参照物判断的?参照物选取原则:① 参照物一旦选取就假定不动;② 参照物的选择是任意的,但研究对象自身不能做参照物;③ 研究地面上的物体的运动常选地面或相对地面静止的物体为参照物。
运动与静止是相对的:小东小明有哪位同学能描述一下描述小东同学的运动状态?参照物运动状态选取不同的参照物,物体的运动状态一般也不同。
小明静止地面运动物体的运动与静止是相对的判断物体运动状态的方法:确定研究对象找参照物相对位置没有变化相对位置发生变化运动前方的空中加油机正在给后方的战机加油。
2024年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一章 机械运动运动的描述

第2节运动的描述教材分析一、课标分析知道机械运动,举例说明机械运动的相对性。
二、内容和地位分析《运动的描述》是物理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一章第二节,是学生认识机械运动的开始,也是力学的基础知识。
它深深影响运动、运动和力、机械能等相关知识的学习,理解本节的内容对后面的学习起着重要的作用。
机械运动的内容,科学地描述了人们对运动的认识,体现了科学的严密性和完整性。
教材从实际生活出发,引导学生学习物理知识,利用已有的认知分析实例,逐步形成机械运动的概念,符合八年级学生的认知规律。
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培养学生理性认识自然现象、科学解释抽象事物本质的能力。
本节内容在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分析概括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方面有重要的作用。
学情分析运动是普遍的现象,学生有感性认识,但如何科学地描述运动,学生还未接触到。
可以说学生对运动的认知是肤浅的,表面化的,缺乏理性认识。
因此,本节课的教学设计中,多给学生提供多媒体等丰富的感性材料,在教师的引导下让学生经历观察、分析、总结的过程,完成理性认识的升华。
教学目标1.了解机械运动的概念。
2.理解参照物的概念及特点。
3.知道物体的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
核心素养通过认识运动是宇宙的普遍现象,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培养学生的辩证唯物主义思想。
重点难点重点:理解参照物的概念及特点。
难点:知道物体的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
教学过程续表请判断图甲和图乙中小车是否运动。
探究活动1:先将物理教材放在课桌上,再将语文教材放在物理教材上,用手慢慢拉动物理教材。
(1)相对课桌来说,语文教材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 讨论、答参照物断小车是否运动。
是运动的。
续表(2)相对物理教材来说,语文教材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教师总结:通过上面的实验,我们可以知道,判断物体运动还是静止,首先要看以哪个物体作为标准。
这个被选作标准的物体叫参照物。
然后判断物体与参照物之间是否发生位置变化,如果发生了位置变化,那么被判断物体就是运动的;如果没有发生位置变化,那么被判断物体就是静止的。
1.3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物理《第一章 机械运动》第2课时 匀速直线运动和变速运动(含答案及解析)

简单1、关于匀速直线运动的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速度越大的物体,通过的路程越长B.速度越大的物体运动的时间越短C.速度大的物体运动一定快D.物体运动的时间越长,通过的路程越长【分析】本题由对速度意义和速度公式svt=的理解来解决.【解答】A、物体的路程s=vt,即距离是由速度和时间共同决定的,不知时间大小,无法比较,故A错误;B、时间的长短取决于速度和距离决定,不能只说速度大,时间就短,故B错误;C、速度是表示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故C正确;D、路程长短取决于速度和时间,不知速度大小,无法比较,故D错误.故选C.2、甲.乙两个物体都做匀速直线运动,它们的速度之比是2:1,如果乙通过的路程是甲通过路程的2倍,则甲.乙两个物体所用的时间之比是()A.4:1 B.1:4 C.1:2 D.2:1 【分析】已知两物体的速度关系与路程关系,由速度公式的变形公式可以求出两物体运动时间之比.【解答】∵svt =,∴物体的运动时间之比:;故选B.3、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时,路程与时间的关系为s=vt,在图中,甲、乙两直线分别是两运动物体的路程s和时间t的关系图象,由图可知两物体的速度大小是()A.v甲>v乙B.v甲<v乙C.v甲=v乙D.无法确定【分析】表示物体运动快慢的方法:(1)相同的时间比较经过路程的长短,通过的路程越长,运动的越快.(2)通过相同的路程比较时间的长短,用时间越少,运动的越快.【解答】根据相同的时间比较经过路程的长短比较物体运动快慢.如图,取相同时间t0时,s甲>s乙,所以v甲>v乙.故选A.4、一个做匀速直线运动的物体在4s内通过28m的路程,则它在前2s内的速度一定是()A.7m/s B.5m/s C.3.5m/s D.无法确定【分析】做匀速直线运动的物体速度保持不变;已知物体的路程与运动时间,由速度公式可以求出物体的速度.【解答】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速度保持不变,物体的速度287/4s mv m st s===;故选A.5、某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由速度公式svt=可知物体的()A.速度与路程成正比B.速度与时间成反比C.速度与路程成正比,与时间成反比D.速度大小恒定不变【分析】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时,速度大小保持不变,与路程和时间的大小无关.据此分析判断.【解答】做匀速直线运动的物体的速度大小不变,不能说成与路程成正比、与时间成反比.故选D.6、关于平均速度,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平均速度是反映物体位置变化的物理量B.平均速度只能大体上反映物体运动的快慢C.平均速度能精确地反映物体运动的快慢D.求平均速度,要考虑这一段时间内速度的变化【分析】物体在变速直线运动中,用平均速度表示物体的平均快慢,能大致的描述物体的运动快慢,求平均速度时要用总路程除以总时间.【解答】A、平均速度是反映物体运动平均快慢的物理量,故A错误;B、平均速度只能大体上反映物体运动的快慢,正确;C、平均速度只能大体上反映物体运动的快慢,不能准确反映物体的运动快慢,故C错误;D、求平均速度要用总路程除以总时间,和这一段时间内的速度大小无关,故D错误.故选B.7、如图所示为A,B两个小球向右运动过程的闪频照片.它表示两小球在相等的时间间隔所处的位置,则对A,B两个小球的运动情况,判断正确的()A.小球A做变速运动,小球B做匀速直线运动B.小球A做匀速直线运动,小球B做变速运动C.小球A,B都做匀速直线运动D.小球A,B都做变速运动【分析】在频闪照片中暗含的物理信息是每相连的两个点间的时间间隔相等,可根据两点间距变化判断做的是什么运动.【解答】A球频闪照片中两点间距越来越大,故做的是变速运动;B球频闪照片中两点间距一直不变,做的是匀速直线运动;所以小球A做变速运动,小球B做匀速直线运动,由此可知A符合题意,B、C、D不符合题意;故选A.8、小明的家离学校600m远,某天他上学时,以1m/s的速度走完了前一半路,为了不迟到,他改以1.5m/s的速度走完了后一半路程,则他上学时走路的平均速度是()A.1.25m/s B.1.2m/s C.2m/s D.1.5m/s 【分析】先求出小明在前一半路程和后一半路程所用的时间,相加求出总时间t,用已知的路程s除以总时间t算出平均速度.【解答】s=600m,一半的路程为300m,小明走前一半路程所用的时间111300300 1/s mt sv m s===,后一半路程所用的时间222300200 15/.s mt sv m s===,从家到学校总时间t=t1+t2=300s+200s=500s.小明上学的平均速度6001.2/500s mv m st s===.故选B.9、一位同学上学时,第1min内通过140m,第2min内通过140m,则这个同学()A.一定做匀速直线运动B.一定不做匀速直线运动C.可能做匀速直线运动D.一定做变速运动【分析】物体在任何相等时间内的路程相等,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做匀速直线运动的物体速度保持不变.【解答】一位同学上学时,第1min内通过140m,第2min内通过140m,该同学在两个相邻的1min内路程相等,但在每1min内的运动情况我们并不清楚,物体可能做匀速直线运动,也可能做变速直线运动,故ABD错误,C正确;故选C.10、小芸骑车上学,前100m用了30s,后100m用了20s,求小芸在这200m 内的平均速度.A.4m/s B.5m/s C.6m/s D.8m/s【分析】明确全程的平均速度就是用总的路程除以总的时间,再将相关的数值带入公式即可正确计算出结果.【解答】已知:总路程s=200m,总时间t=30s+20s=50s,求:小芸的平均速度v,小芸在200m内的平均速度2004/50s mv m st s===.答:小芸在这200m内的平均速度为4m/s.故选A.难题1、用图象可以表示物体的运动规律,图中用来表示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的是()A.②③B.①③C.①④D.②④【分析】看清楚图象中的横坐标和纵坐标所代表的物理量,再根据图象的形状判断物理量间的关系或变化规律.【解答】①图象表示物体的速度不随时间的变化而变化,是匀速直线运动;故A正确;②图象表示路程不随时间的变化而变化,是静止状态;故B错误;③图象表示通过的路程与时间成正比,即物体的速度不变,是匀速直线运动;故C正确;④图象表示速度随时间的变化而变化,且速度与时间成正比;是匀加速直线运动;故D错误;故选B.2、图是甲、乙两辆同时同地同方向运动小车的s-t图象,由图象可知()A.甲、乙两车在整个过程中都做匀速直线运动B.经过5秒钟,甲车通过的路程比乙车长C.经过10秒钟,甲、乙两车通过的路程相等D.经过30秒钟,甲、乙两车通过的路程相等【专题】错解分析题;图析法;长度、时间、速度.【分析】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时,速度是一定的,路程与时间成正比.如果用s-t图象去表示物体的运动情况,那么匀速直线运动的图象就是一条直线,变速运动的图象则是折线.判断甲车和乙车在相同时间内哪个行驶的路程长,只需比较两个图象所对应的纵坐标(路程)就可以了.【解答】A、从甲和乙的图象来看,甲车行驶的路程与时间是成正比的,所以甲做的是匀速直线运动;乙车在行驶过程中,有一段时间是静止不动的,所以乙车做的不是匀速直线运动,故A错误;B、经过5秒钟,我们看到乙车所行驶的路程比甲大,故B错误;C 、经过10秒钟,两车的s -t 图象相交于一点,表明它们行驶的路程是相等的,都行驶了20m ,故C 正确;D 、经过30秒钟,甲车行驶的路程是60m ,乙车行驶的路程是35m ,所以是甲车行驶的路程长,故D 错误.故选C .3、一火车从甲地开往乙地,先v 1的速度行驶了整个路程的一半,然后又以v 2的速度行驶完了整个路程的另一半.火车行驶完全程的平均速度为( )A .12122v v v v +B .122v v +C .12122()v v v v +D .12122()v v v v + 【分析】先根据速度公式求出物体在前一半路程和后一半路程的运动时间,得出全程用的时间,再利用总路程除以总时间求全程的平均速度.【解答】物体在前一半路程的运动时间:11111122s s s t v v v ===, 物体在后一半路程的运动时间:22222122s s s t v v v ===, 物体全程用的时间121222s s t t t v v =+=+, 物体全程的平均速度:121212222v v sv s s tv v v v s ===++总. 故选A .4、一列火车从甲地开往乙地,先以120km/h 匀速行驶完前一半路程,又以80km/h 驶完后一半路程,则其驶完全程的平均速度大小是( )A .96km/hB .100km/hC .108km/hD .90km/h【分析】先根据速度公式求出物体在前一半路程和后一半路程的运动时间,得出全程用的时间,再利用总路程除以总时间求全程的平均速度.【解答】设甲乙两地间的距离为s ,则物体在前一半路程的运动时间为:1112st v =物体在后一半路程的运动时间为:2212st v = 物体全程用的时间为:12121122s s t t t v v =+=+ 物体全程的平均速度:121212221208096/111208022v v s s v km h t v v s s v v ⨯⨯=====+++. 故选A .5、2011年11月3日凌晨,我国自行研制的太空轨道空间站第一个目标飞行器“天宫一号”与运输飞船“神舟8号”在太空成功对接,合为一体,如模拟图所示.开始对接时两个飞行器相距5km ,经过1h8min 的时间完成对接.对接过程中若以“天宫一号”为参照物,则“神舟8号”的平均飞行速度为___________m/s (结果保留两位小数);当对接成功后它们的相对运动速度为___________m/s .A .1.23;0B .1.32;0C .1.23;1.23D .1.23;1.32【分析】(1)已知路程与时间,由平均速度公式可以求出平均速度;(2)两者连为一体后,相对静止,相对速度为零.【解答】(1)时间t =1h8min =4080s ,“神舟8号”的平均飞行速度5000123/4080.s m v m s t s==≈; (2)对接成功后它们成为一体,速度相等,相对速度为0.故答案为:1.23;0.故选A .6、在一次爆破中用一条长0.5m 的引火线来引爆炸药,引火线的速度是0.5cm/s ,点火的人点着火线后骑自行车以5m/s 的速度离开爆炸现场,点火者能不能在炸药爆炸前骑到离爆炸点600m 以外的安全区?【分析】由速度公式的变形公式求出引火线燃烧需要的时间,然后由速度公式的变形公式求出点火者的路程,最后判断是否能够到达安全区.【解答】∵s v t=, ∴引火线的燃烧时间:5010005/.s cm t s v cm s===引火引火线线, 点火者在这段时间内的路程:s=vt=5m/s×10s=500m<600m,点火者不能到达安全区;答:点火者不能到达安全区.7、某司机驾车前行,突然发现前方80m处有障碍物.司机从发现险情到踩刹车制动需要的反应时间为0.75s,这段时间内汽车保持原速前行了15m.汽车制动后还要继续向前滑行30m才能停下.(1)汽车制动前的速度是多少?(2)若司机酒后驾车,反应时间是平时的4倍.请通过计算判断汽车是否撞上障碍物.【分析】(1)已知反应的时间和在这段时间内行驶的距离,根据公式svt=可求汽车制动前的速度;(2)已知酒后驾车的反应时间,根据公式S=Vt可求反应距离,加上滑行的距离再与距离障碍物的距离相比较,即可得出结论.【解答】(1)汽车制动前的速度1520/0.75mm sssvt===;答:汽车制动前的速度为20m/s;(2)由于反应时间t′=4t,所以匀速运动阶段有:s′=vt′=4vt=4s=4×15m=60m;s总=s′+s减=60m+30m=90m;所以s总>80m,汽车将撞上障碍物.。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一章《机械运动》第2节《运动的描述》ppt课件共23页

【跟踪例题】 图中的特技跳伞运动员只有在他们保持相同 速度大小和方向 时, 才能形成一定的造型。
●例1、 下列说法中各是以什么作参照物的
(1)坐在船上的乘客是静止的。
参照物是—— 船
( 2)“小小竹排江中游,巍巍青山两岸走”。
空中加油机正在给两架歼击机加油
同步卫星 相对地面不动,成为传 送广播和通讯信号的运动还是静止,取决于所选的参照物; 就是说运动和静止具有相对性。
[练习]
1.分析下列物体相对于什么物体是运动的?相对 于什么物体是静止的?
加油机和战斗机
花样跳伞运动员
2.有关太阳、地球、卫星的运动和静止
竹排在江中游 —— 以 青山 作参照物 青山在走 —— 以 竹排 作参照物
(3)月亮从云中钻了出来。
参照物是—— 云
●例题2、“红日从东方冉冉升起,我坐在奔驰的车里, 静靠在椅背上,欣赏着窗外的景物,只见路旁的树木 急速的向后退去… …” 请写出上文中的描述各选择了 什么作为参照物?
●升起 地面
;奔驰 地面
;
●静靠 座椅(车厢内固定物体)
;
●后退 汽车
。
[试一试]将课本放在课桌上,再将文具盒放在课本上, 用手慢慢拉动课本,观察并思考:
1.以课桌为参照物,文具盒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 2.以课本为参照物,文具盒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
文具盒
课桌 课本
运动 静止
物体的运动和 静止是相对的
生活中相对静止的现象和例子
是以 云层
为参照物。顺水漂流时船相对
水
静止 。
4.坐在逆水行驶的船中的乘客,我们说他是静止的,
人教版八年级上物理第一章机械运动 第2节运动的描述 课件

巩固训练
1.飞行员在描述飞机俯冲时说:“大地迎面扑来”,
这是以
参照物。说月亮躲进云层,是以
为参照物。漂流时船相对水
。
2. 坐在逆水行驶的船中的乘客,我们说他是静止的,所选 择的参照物是( ) A. 河岸上的树 B. 船舱 C. 迎面驶来的船 D. 河水
2. 教学难点:根 据参照物判断物 体状态。
探究新知
观察以下先后发生的两个情景,指出哪辆汽车在动?哪辆汽车没有动?
一、机械运动
• 1、定义: • 物体位置随时间的变化,叫机械运动。 • 2、运动的普遍性。 • 运动是宇宙普遍现象,宇宙中的一切物体都在 运动,绝对静止的物体是不存在的。
3、机械运动的理解
(3)任意性: 参照物可以任意选取(被研究对象除外),既可以选取运动的物体, 也可以选取静止的物体。 (4)不唯一性: 研究同一物体的运动情况,可以选取不同的参照物。参照物不同,该 物体运动和静止的情况也不同。 (5)方便性: 一般为了研究方便,经常选择地面或相对于地面静止的物体为参照物。
思考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空战中,一名飞行员发现自己的机舱有 一只“小虫”在飞来,于是一把抓住,一看才发现是一颗正 在飞行的子弹!我们知道徒手抓住正在飞行的子弹一般是不 可能的,那么这位飞行员为什么能抓住呢?
因为子弹相对于飞机的飞行速度 很小或一样,它们之间近似相对 静止。
3、运动的物体相对静止的条件
不同的物体 速度大小和运动方向都相同 时,这几个物体是相对静止 的
4、已知物体运动情况,判断所选取参照物的方法: 一“选”: 选取研究对象。 二“看”: 看研究对象的运动状态是静止还是运动。 三“判断”: 若研究对象是运动的,看哪个物体相对于研究对象的位置发生了变化, 则这个物体就是参照物。 若研究对象是静止的,看哪个物体相对于研究对象的位置没有发生变化,则这个 物体就是参照物。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物理第一章第二节 运动的描述 课件(共39页)

板书设计
照 物:在描述物体运动时,事先 被假定不动的物体叫参照物。
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相对静止
学生活动
1 两名同学同向同速 以其中一个同学为参照物,另一个是____. 以其中一个同学为参照物 , 其他同学是___。 2 两名同学同向向右不同速运动。 以前面的同学为参照物,后面的同学是— 以后面的同学为参照物,前面的同学是—
那为什么我们还说建筑物,树木是静止的呢?
学生活动
请同学们将书本放在课桌上,把钢笔放 在书本上,用手缓慢地推动书本, 使书本载着钢笔沿桌面向前移动,注意 观察,思考下面问题:Fra bibliotek学生实验
(1)书本相对于桌面的位置有无变化?书本相对于桌 面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 (2)钢笔相对于书本的位置有无变化?钢笔相对于书 本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 (3)钢笔相对于桌面的位置有无变化?钢笔相对于桌 面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 (4)通过上面的活动,你能明白什么问题?
国庆阅兵场景欣析
相对天安门城楼,检阅方队在 向前运动 ;
相对检阅方队,天安门城楼在 向后运动
相对其它检阅方队,其中的任一方队都是 相对 静止 的;
;
请同学们举例
运动的汽车上有个小球,当小球向上抛出后,小 球会落在哪个地方?
观察图中的烟和小旗,关于甲、乙两车相对于房子的运动 情况,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汽车风洞实验
新型汽车研制中,将汽车模型放在风洞中不 动,让风高速迎面吹来,可研究汽车高速行 驶的情形
你能想出办法吗?
生死时速
让另一辆汽车与这辆车沿相同的方向行驶, 当两辆车并排行驶速度相同时,乘客就可以 安全撤离到另一辆汽车上。即让两车保持相 对静止。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空战中,一名飞行 员发现自己的机舱有一只“小虫”在飞来,于 是一把抓住,一看才发现是一粒正在飞行的子 弹!,我们知道徒手抓住正在飞行的子弹一般 是不可能的,那么这位飞行员为什么能抓住呢?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章机械运动
第二节运动的描述
1课时新授课
单位台儿庄区涧头一中姓名张娜
使用日期:2012 年9 月6 日【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知道机械运动,举例说明机械运动的相对性。
过程与方法
能用实例解释机械运动及其相对性。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认识运动是宇宙的普遍现象,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建立唯物主义世界观。
【教学重点】
机械运动和参照物的选择
【教学难点】
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本、圆珠笔
【板书设计】
§1.2运动的描述
一、一、机械运动
把物体位置的变化叫做机械运动
二、参照物
1.人们判断物体的运动和静止,总要选取某一物体作为标准。
这个作为
标准的物体叫参照物。
2.判断一个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的,首先要选定参照物。
参照物不同,
描述同一物体的运动情况时,结论一般也不一样。
三、物体的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
【教学反思】
一、案例的“亮点”
整节课,以学生的自主学习为主,通过学生的自主学习获取知识,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与学习习惯,极大激发了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在课堂中把物理知识与生活实际有机结合起来,让学生活学活用,调动了学生自主学习的热情。
二、教学中易出现的问题
1、在讲解参照物的选择时曾举例“两岸青山想对出,一片孤帆日边来”,很多
学生忘记这首诗了,如果能给以直观的教学情境如多媒体课件或影片,可使想象力不够丰富的学生更易于理解。
2、练习题的选择尚欠“精”使得学生练习不足,在一定程度上不利于学生的分
析、运用能力的培养。
附件1 课堂检测
1、诗句“满眼风光多闪烁,看山恰似走来迎,仔细看山山不动,是船行”其中“看山恰似走来迎”和“是船行”所选的参照物分别是和。
2、歌词“小小竹排江中游,巍巍青山两岸走”,前一句中________是运动的,是以_________为参照物;后一句中________是运动的,是以_________为参照物。
3、下列现象中属于机械运动的是()
A、分子在不停运动
B、乌云遮住月亮
C、树木在不断生长
D、气温上升
4、小明和小华坐在同一竹筏上进行顺流漂流,此时小明相对于哪个物体是静止的
A、河岸
B、小华
C、河岸边的树
D、迎面驶来的竹筏
5、太阳、站在地面上的人和地球同步卫星,如果以地球为参照物,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人静止,太阳和卫星运动 B、人、同步卫星和太阳都运动C.人、太阳和同步卫星都静止 D、人和同步卫星静止、太阳运动
6、有关参照物的说法正确的( )
A、运动的物体不能做参照物
B、只有固定在地面上的物体才能做参照物
C、任何物体都可以作参照物
D、研究某一物体的运动,必须选定参照物
附件 2 课后作业
1、坐在向东行使的甲汽车里的乘客,看到路旁的树木向后退去,同时又看到乙汽车也从甲汽车旁向后退去,试说明乙汽车的运动情况。
分三种情况:①
②
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