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意识相关理论
自我意识

了解你的智力状况 了解你的气质
了解你的性格
了解你的意志 了解你的方方面面:兴趣、爱好、能力……
怎样了解?
乔韩窗口理论 美国心理学家约翰(Jone)和哈 里(Hary)提出了关于人自我认 知的窗口理论,被称为乔韩窗口 理论。 他们认为人对自己的认识是一个 不断探索的过程。因为每个人的 自我都有四部分:
自我意识的有关理论
(一)自我意识的含义 (二)自我意识的结构 (三)自我意识的形成过程 (四)健康自我意识的标准
(二)自我意识的结构
自我认识
自我认识、自我观察 自我分析、自我评价 自尊自信、自爱自豪
自 我 意 识
自我体验
自卑自怜、内疚自责 成就感、自我效能感
自我调节
自立自制、自律自强 自我监督、自我控制
自我意识的有关理论
(一)自我意识的含义 (二)自我意识的结构 (三)自我意识的形成过程 (四)健康自我意识的标准
(四)健康的自我意识的标准
• • • • • 正确的自我认识 积极的自我体验 真实的自我接纳 恰当的自我控制 持续的自我发展
自我意识与心理健康
• 三、大学生自我意识的常见问题
自我意识的类型
请思考:
存在这些问题的 根本原因是什么?
请思考:
怎样解决这些问题呢?
自我意识与心理健康
• 四、自我意识完善的途径和方法
建立真实的自信
自我意识完善的 具体途径和方法
准确地了解你自己 欣然地接纳你自己 始终地支持你自己 有效地控制你自己 充分地展示你自己 更好地完善你自己
(一)准确地了解你自己 了解什么?
育作用,走向成功。
获诺贝尔奖的科学家杨 振宁(摄于1992年)
布鲁诺鲍威尔的“自我意识”与费尔巴哈的“异化”理论比较分析

布鲁诺鲍威尔的“自我意识”与费尔巴哈的“异化”理论比较分析布鲁诺鲍威尔和费尔巴哈分别是19世纪著名的哲学家和思想家。
两人都对人的自我意识和异化现象进行了深入的思考和研究,并提出了各自的理论。
本文将就布鲁诺鲍威尔的“自我意识”和费尔巴哈的“异化”理论进行比较分析,以探讨两种理论对人的自我意识和社会现实的观点和启示。
一、布鲁诺鲍威尔的“自我意识”理论布鲁诺鲍威尔认为,自我意识是人类最为重要的特征之一,也是区分人类与动物的关键标志。
他认为,自我意识是人对自己和周围世界的认知和理解,是人对自己存在的意识和认知。
自我意识是人的内在体验和思想活动,是人对自己的认知和理解。
自我意识使人能够自主地思考和行动,使人能够实现自己的自由和发展。
布鲁诺鲍威尔认为,自我意识是人内在的力量和动力,是人的主体性和自主性的表现。
自我意识使人能够超越自己、自我实现和自我超越,使人能够追求真理、善良和美好,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和意义。
二、费尔巴哈的“异化”理论费尔巴哈认为,异化是人与自己、社会和自然的关系中的一种矛盾和冲突状态。
他认为,异化是人对自己和周围世界的认识和实践中的扭曲和变形,是人的自身价值和人性的丧失和损害。
费尔巴哈认为,异化是人在现代社会和资本主义制度下的一种普遍现象,是人在生产、劳动和社会交往中的一种现实状态。
异化使人失去了对自己和周围世界的认知和理解,使人丧失了对自由和自主的追求和实现。
异化使人成为了自己的“异化物”,失去了自我和人性的基础和根基。
三、比较分析布鲁诺鲍威尔的“自我意识”与费尔巴哈的“异化”理论有许多相似之处,也存在一些差异之处。
两者都对人的自我认知和社会现实进行了深入的思考和研究,都认为人的自我意识和社会现实存在着一种矛盾和冲突状态。
两者都认为,自我意识是人类的本质特征,是人与动物的根本区别。
两者都认为,自我意识是人类思想和行为的基础,是人类社会和文明的源泉。
两者也存在一些差异之处。
布鲁诺鲍威尔更加强调了自我意识的积极作用,认为自我意识能够使人实现自由和发展,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和意义。
自我意识理论及人际交往理论的探索

自我意识理论及人际交往理论的探索自我意识理论和人际交往理论是心理学中比较重要的理论之一,这些理论的研究对于我们的生活和社会交往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本文将对这两个理论进行探索和解释。
一、自我意识理论1.1 理论概述自我意识理论是一种关于个体自我意识形成和发展的心理学理论,它首先由美国心理学家杜福提出并发展起来。
自我意识理论认为,当一个人的自我意识水平变高时,他或她就会更关注自己的行为和内心体验,从而更容易出现负面情绪,这种负面情绪又会进一步提高自我意识水平,形成一个负面的循环。
相反,当自我意识处于较低水平时,人们会更容易感到无私和自由,更接近于自身的天性。
1.2 实证研究许多研究人员已经对自我意识理论进行了大量的实证研究,这些研究表明,自我意识确实会影响个体的行为和情绪。
例如,社会心理学家梅宁格在一项实验中发现,当他们要求参与者从音乐会上的表演中回收捐款时,参与者的自我意识水平较高时,他们捐出的钱较少,而在自我意识水平较低时,捐款较多。
这个实验表明,自我意识水平对于个体的社会行为有着重要的影响。
二、人际交往理论人际交往理论是关于个体在社会交往中的行为和心理活动的心理学理论,它强调在交往和沟通中的相互影响和互动。
人际交往理论认为,交往中的一部分是受到人类进化和文化传承的影响,而另一部分则受到个体的心理和个性的影响,这两个方面在个体的交往过程中相互作用。
人际交往理论也得到了大量的实证研究。
例如,一个比较经典的实验是由美国心理学家克里斯紧考茨基(Chris Kleinke)所做的,他在实验中发现,当男性向一个女性问路时,当他向她微笑时,则会获得更多的帮助;而当男性不向女性微笑时,则其获得帮助的可能性较小。
这个实验表明,人际交往中的非言语和情感性因素对于交往的成功与否也有着重要的影响。
三、结论自我意识理论和人际交往理论的研究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心理学知识,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自己和他人的行为和心理活动。
布鲁诺鲍威尔的“自我意识”与费尔巴哈的“异化”理论比较分析

布鲁诺鲍威尔的“自我意识”与费尔巴哈的“异化”理论比较分析布鲁诺鲍威尔是20世纪法国著名哲学家、思想家,他提出了自我意识理论。
费尔巴哈是19世纪德国哲学家、思想家,他提出了异化理论。
两位哲学家的理论都在一定程度上涉及到个体与社会、自我意识与异化的关系。
下面将对布鲁诺鲍威尔的自我意识理论和费尔巴哈的异化理论进行比较分析。
一、布鲁诺鲍威尔的自我意识理论布鲁诺鲍威尔认为,人的自我意识是通过与他人的互动和反思来形成的。
他将自我分为两个层面,一个是“我”(moi),即个体与自己的联系,另一个是“自我”(soi),即个体与他人的联系。
个体不仅是自己的观察者和行动者,还是他人的观察者和行动者。
自我就是由这两个层面相互作用和影响形成的。
个体在社会中通过与他人的互动,学习和感知自己。
他强调了自我意识的社会性和历史性,认为个体的自我意识是建立在社会历史和文化传统基础上的。
这样的自我意识是动态的,是不断发展和变化的。
鲍威尔的自我意识理论强调了个体与社会的密切关系,突出了个体在社会互动中的重要性。
他的理论主张了个体对自我认识的重视,同时也强调了社会对个体自我意识的影响。
他认为,个体是通过与社会的互动来塑造自己的自我意识,而自我意识又通过自我和他人的交流来得到确认和实践。
二、费尔巴哈的异化理论费尔巴哈认为,异化是指在资本主义社会条件下,劳动者在生产过程中失去了对自己劳动成果的控制权和支配权,劳动成果被资本家占有和支配。
劳动者的劳动成果不是为自己,而是为资本家所利用。
生产过程成为了异化劳动者的生存过程,劳动成为了异化劳动者的外在性而非内在性。
劳动者被剥夺了自己的劳动成果,他的劳动成为了异化。
在资本主义制度下,劳动者的劳动成果被异化为资本家的财富,劳动者被剥夺了对自己劳动的控制权和支配权,自己成为了异化的对象。
三、比较分析布鲁诺鲍威尔的自我意识理论和费尔巴哈的异化理论在一些方面存在相似之处,也存在一些不同之处。
两位哲学家都关注了个体在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
自我意识理论及人际交往理论的探索

自我意识理论及人际交往理论的探索自我意识理论和人际交往理论是心理学领域中两个重要的理论,它们分别探讨了个体内在自我意识和与他人之间的互动关系。
本文将从自我意识理论和人际交往理论的基本概念、两者的关联以及对个体人际交往的影响等方面展开探讨。
一、自我意识理论自我意识理论是指个体意识到自己是一个独立的存在,有自我意识、自尊和自我评价等概念的理论。
相关研究认为,自我意识是个体意识到自己在他人眼中的形象和评价,以及自我对自己的认知和评价。
著名心理学家詹姆斯·巴格特等提出了自我意识理论的知名模型,即自我意识的动态循环模型。
该模型认为,自我意识是一个个体心理过程的动态调控,个体通过主动或被动引发和维持自我注意过程,从而影响自我意识的水平和品质,引发了大量有关自我意识的研究。
自我意识理论的研究发现表明,自我意识对个体心理行为有重要影响。
自我意识高的个体往往会更加关注自己的内在状态和外部表现,并更注重其他人对自己的评价和认可。
而自我意识低的个体则更加关注任务本身,对自己的表现和他人的评价相对不太在意。
二、人际交往理论人际交往理论研究了人与人之间的互动关系,包括了沟通、合作、冲突、影响和亲密等方面。
该理论旨在揭示个体在社会交往中产生和发展人际关系的过程、规律和影响因素。
人际交往理论认为,人际交往是个体生活中的基本需求,对个体情感、认知和行为都有深远的影响。
根据社会学家梅德威基和戈夫曼的研究,人际交往的基本模式主要有主动模式和被动模式。
主动模式的人际交往强调主动性、直接性和积极性,被动模式的人际交往强调被动性、间接性和消极性。
不同的人际交往模式会导致不同的人际互动结果,对个体的人际交往能力和方式产生影响。
自我意识理论和人际交往理论都围绕个体内在自我意识和外部社会关系展开研究,二者有着密切的关联。
自我意识理论强调个体内在自我意识和自我认知的重要性,而人际交往理论强调个体与他人之间的互动关系。
自我意识理论关注的是个体内在的心理状态和过程,而人际交往理论关注的是个体与他人之间的互动行为和结果。
社会心理学第三章 自我意识

从他人积极回馈
相信他人正向看自己, 他人期望自己做得好,
独立地作決定。
完成自己的成就期望 与別人的期望。
绩效好, 不需要屈从他人, 具生产性、不焦虑。
社会与他人的尊重和赞赏。
〔二〕库利的“镜像自我〞理论
自我意识是在与他人交往过程中,个体根据 他人对本人的反响和评价而开展的自我意 识。
——透过他人这面镜子而认识自己
〔三〕米德的自我理论
自我意识是个体在社会互动中通过扮演他人 的角色,把自己置于互动对方的位置而逐 渐形成的。
概化他人:即社会文化整体
青春期的个体面临能否建立自身同一性和克 服同一性危机。
四、自尊
• 自尊是个体对自己整体状况的满意水平, 具有跨时间和情境的一致性;
• 自尊是个人按照一定的价值标准对自己进 行价值评价后获得的自我价值感。
• 自尊的形成以自我概念做根底 • 青少年自尊常受到自我形象与实际行为表
现的影响 • 提升自尊需要个体在自我概念和自我理想
一、自我意识的概念(self-consciousness)
• 自我意识:个人对自己存在的意识,对自 己以及自己与周围事物关系的意识。
• 自我觉知:自己把自己当作考察对象,认 识自己的一切,包括生理状况、心理特征、 自我的目标、自己与他人的关系等。
• 自我意识强调通过自我觉知过程形成起来 的相对稳定的状态,而自我觉知那么强调 过程。
第三章 自我意识
问问自己:
• 如果请你告诉别人20件关于自己的事情, 使别人清楚地了解你,你会告诉他们什 么?请将你的答案填在下面的横线上, 第一横线填入一项。
• 1、———————— • 2、————————
– 我是谁? – 我认为我是谁? – 别人认为我是谁? – 我想人们认为我是谁? – 我想成为谁? – 人们想要我成为谁? • 你注重的是什么? • 你在生活中选择追求的方向是?
社会心理学之6-自我意识

(2)梦
• 梦是人在睡眠中尤其是在快速 眼动睡眠时期神经系统活动的 结果,梦是意识的一个层面活动 的结果。
梦的一般解释:
• 梦是睡眠期中,某一阶段的意识状 态下所产生的一种自发性的心理活动 。在此心理活动中个体身心变化的整 个历程,称为做梦。
我国古代对梦的认识
• 最早可追溯到先秦时期, 诸如:庄生梦蝶、黄粱一梦、梦笔生花、江 郎才尽、南柯一梦等,都是历来为人津津乐 道的梦故事。
• 3 白日梦状态
•
---心猿意马、心不在焉
•
• 我们都有过这样的经验,上课的时候,
听着听者就走神了,不知道脑子飞到哪里去
了,可能还想者昨天那部电视剧或者约会
……
• 正在你想入非非的时候,老师叫你啦~~
• 你一机灵,马上站了起来,至于老师过程
提的是什么问题,你一个字都不知道。
白日梦状态
• 白日梦的内容与未来的 活动有关,带有计划性或 排练的性质,而且只有自 己懂得白日梦不是真正在 做梦,而是意识处于一种 迷糊状态。
(霍布森)
激活的结果,并被
联系在一起构成具 有逻辑的故事梗概
有关日常生活 事件的线索
构建的梦中情 节与做梦者关 注的事件相关
(二)非正常条件下的意识状态
1、催眠与冥想
(1)催眠
• 什么是催眠 (hypnosis) 是在某种特殊情境下,在催眠师诱导 下,个体意识状态改变,处于对他人 暗示的易感性提高的一种类似睡眠又 实非睡眠的意识恍惚状态。
• 生理的自我又称为物质的自我,它是一 个人对生理物质的意识,包括占有感、 支配感和爱护感。
• 奥尔波特等人认为,婴儿出生以后,最 初不能区分属于自己与不属于自己的东 西。
婴儿在8个月时产生“生理自我” 2岁学习使用“我” 3岁产生“自我独立”要求
自我意识理论及人际交往理论的探索

自我意识理论及人际交往理论的探索自我意识理论及人际交往理论是心理学中的两个重要理论,它们都对个体与他人交往与沟通过程产生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探讨自我意识理论及人际交往理论的相关概念、研究内容和应用。
一、自我意识理论自我意识理论是由美国社会心理学家杜H Duval和格威斯·伯道尔(Gwiss and Bourdeau)于1972年提出的。
自我意识理论认为,人类在执行某些任务前往往会先对自身进行评价和关注,这种评价和关注称为“自我意识”。
自我意识分为两种:客观自我意识和主观自我意识。
客观自我意识就是一个人意识到自己在某个环境中的存在感和形象,而不会对自己做出一种评价和判断;而主观自我意识则是一个人对自己的意识中会包括自己在这个环境中是否符合某些标准,否认“我如真实如此”。
自我意识对个体的行为产生深远影响。
在执行某些任务时,如果个体处于高度自我意识的状态下,那么往往更易失误,并且表现更为矮劣。
同时,大多数人在公开场合下也会更加紧张,感到自己会被别人关注和评价,因而考虑如何在别人面前展示一个好的自己。
自我意识可能会促进人们的自我控制和自律,但同时也会给人带来一定的心理压力。
二、人际交往理论人际交往理论是心理学的重要分支之一,主要研究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和沟通过程。
人际交往会涉及到个体的感知、态度、信仰、价值观等多方面因素,而这些因素又会对人际交往产生深远的影响。
人际交往理论主要研究内容包括:非言语交际、情感表达、行为交流、道德规范等。
其中,非言语交际是指通过身体语言、面部表情、眼神、姿势等方式进行的交流,其重要性甚至超过语言交际。
情感表达则研究个体如何在交往中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感受,对情感表达的掌握能够帮助个体更好地理解和说服他人。
行为交流是人际交往中最重要和最基础的一部分,它包括语言沟通、交际技巧、人际互动等方面。
而道德规范则是指人们在交往中需要遵守某些伦理道德和社会规范,这也是良好人际交往的关键因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理想的自我
自我追求的目标计划、预期行为
反思的自我
个体如何评价“他人和社会对自己的看法”
三、自我意识的功能
组织功能——自我意识象过滤器,进入个人心理世界的每一种知觉
信息都必须经过它的过滤,然后被赋予一定的意义。
管理功能——规范行为、选择并计划未来
在潜在动机的引导下进行自我调节(包括印象管理)
补充: 1、保持个体内在的一致性 2、解释经验 3、决定期待
• 当很你介在我通的意自们过衣?己的自我 一的服心我们 样别突某中专和假关人出,注设注打一对程自的,到过我度个己观别我补们。边察比人们丁的同其,角会的的注时他我和快衣意破,任们我乐角度直了可何们、。。觉,事能自 伤地更会己 心你高关高估是估键否。会 • 如果打上补像丁我但—们,实—自你际(—己上透穿焦那明别点着样度人效注错是并应觉意否没、我有自会们我感中心觉)别扭?
“你是怎么知道的?”朋友走到他身边问。 感觉“这也因时没为,有”和。,杰”“克刚逊才下我—棋在—的右自鸡那腿我尾位上参酒姑捏照会娘了效效说几应应道次:,“但可一是点, 先生,你刚才捏到的是我的腿啊!”
不要以为这种错误的恐慌只会出现在一位垂暮的 老人身上,实际上它在我们每个人的身上都存在, 只是表现的形式与程度不同而已。
(1)社会地位——相对稳定的,是主体 如:民族、性别、学生……
(2)处境地位——随境转变 如:联欢会主持人……
身份的特点(咨询师)
客观性:身份是他人与公众认可的,因而是客观的 。
主观性:
身份通过自我概念表现, 而自我概念包括个体对自己身份的意识
多重性:个体在社会中往往具有许多身份,个体都有一个以上的社会
一、自我意识的定义
是人对自己存在觉察,即自己认识自己的 一切,包括:
生理状况(身高、体重、外貌…) 心理特征(兴趣、能力、性格…) 自己与他人的关系(社会位置、人际…)
二、自我意识的结构
经典:威廉.詹姆斯 “我认为我的个性是懦弱的” “我恨自己太缺乏自信心”
主我
客我
物质自我 社会自我 精神自我
心理咨询师:(补充)
物质的自我 社会的自我
对自己的身体、外貌、衣着、风度、亲人、所有物等等的认知。 是自我最原始的形态,其中心部分是自己的躯体, 所以也称为生理自我。
对自己的社会地位、名望、社会角色、社会义务和 责任以及人际关系的认识。
心理的自我
对自己的心理活动和心理特征的认识,如对自己的智力、 人格、兴趣、态度、欲望、需求等等的认知。
过分自夸,或为成功感到羞愧
把失败看作学习的机会 会给自己的失败找借口
愿意表达自己的观点
试图使别人相信你的观点
听从别人说的,即使你不同 拒绝表扬,或证明自己值得
意他们的看法
这样的表扬
优雅地接受赞扬
妒忌别人并用流言讽刺羞辱他人
会在适当的时候信任别人 对自己要求过多或过少
对自己的要求现实
害怕受到伤害而克制自己的感情
自我认知有两方面表现:
积极的——
对自己积极看待、不盲目乐观、努力维持“现实 我”和“理想我”之间的平衡,即客观又具有挑 战性。
(减少盲目性和冲动性、提高智力、成功机率)
消极的—— 歪曲,不利于个体认识和解决面临的问题。
(如认为处处不如人、厌恶否定自我)
补充——身份认知
身份是由个体的社会地位及处境地位决定的自 我认同。 由角色构成
地位;个体的处境地位的多变性显而易见
稳定性: 某些身份如出身、民族、性别等是终生不变的;
有些身份如教师、学生等在一定时期也是相对稳定的。
身份的稳定性对个体的心身健康与行为一致性是很重要的。在社会转 型时期,由于社会关系的急剧变化,个体的社会地位往往有较大改变, 会导致个体失去自我。
契约性:身份是一种社会契约,它所规定的权利义务个体应予履行。
自我意识 特征
独 特 性
群体、个体
矛
盾 性
纵向、横向
四、自我意识的心理成分
(见:课本P120 表格)
自 我 体验
心理成分
自 我 控制
1、自我认知
自我认知、评价——产生—— 自我体验:满意(自豪)——自我控制(继续完善)
不满意(自卑)——自我控制(改变现状)
追求服饰、增高、整容(物质自我) 名誉、地位、利益(社会自我) 发展智力、追求信仰、培养兴趣、气质(精神自我)
慷慨地给出和接受感情
自尊意义
1
反映了个对于自己的满意度
2
提升动机,促使选择成功的环境
具有主观正性和负性:成功经历
3
提高自尊,失败经历降低自尊
《教育心理学》P46-50
教育心理学家 古柏史密斯《自尊心的养成》:
培养学生自尊的三个先决条件: 重要感、成就感、力量感
(二)控制感和无助感
促进个人控制——增强个人的健康和幸福感 习得性无助
总和。
马斯洛、詹姆斯的自尊公式:自尊=成功 / 抱负
影响因素
(1)家庭中亲子关系的影响 (2)成败的反馈及归因 (3)选择参与、扬长避短 (4)根据相似性原理正确进行社会比较
测量:罗森伯格的自尊量表
高自尊的迹象
低自尊的迹象
喜欢自己镜中的模样
避免照镜子
大多数时候对自己感到满意 大多数对自己不满意
享受成功的滋味
(一)自我认知
主我对客我的认识和评价
个体只有对自身真实状况进行准确的感知后, 才能获得对自己的客观认识。
但由于各种主客观因素的影响, 个体对自己的某些特点可能知觉,也可能不知觉,
可能准确知觉,也可能有所偏向。
安德鲁·杰克逊(1837年曾出任美国总统),晚年在 其妻子去世后对自己的健康状况非常担忧,家中已 经有好几个人死于瘫痪型中风,他因此认定自己必 会死于同样症状,所以他一直在这种阴影下极度恐 慌地生活着。 当一信天息,与他我在们朋的友自家身与有一关位时年,轻我的们小会姐比下较棋关。注突,然 杰会克更逊用的心手加垂工了,下更来容,易脸记色住发,白不,太呼会吸被沉遗重忘,。“还 是来了……”杰克(记逊忆乏是力把地筛说子,)“我得了中风,我 的整个右侧瘫(痪快了速。加”工、很好回忆)
形成自我认知的途径:
自我 观察
自我 反省
他人 评价
与 反馈
镜我
社会 比较
平行、 上行、 下行
(二)自我体验
“主我” 对 “客我” 所持的态度、情绪 体验
(一)自尊 (二)控制感、无助感 (三)成功感、失败感 (四)自豪感、羞耻感 (五)内疚
(一)自尊
自尊是个体对其社会角色评价的结果。
自尊水平是个体对每一角色进行单独评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