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前儿童自我意识的发展
学前儿童自我意识的发展

三、儿童自我意识发展的阶段
1 自我中心期(8个月—3岁) 生理自我; 2 客观化时期(3岁—青春期) 获得社会自我; 3 主观自我时期(青春期—成人期)进入心理自我。
L/O/G/O
意识就开始发展了。例如,知道自己推皮球,皮球就滚开了。
3、 对自己心理活动的意识 自我意识的进一步发展就是知道自己的名字,开始
使用第一人称称呼自己,“我是……” “我要……”“我 有……”等。这表明儿童已能完成从自己的表象到抽 象的飞跃,也表明儿童自我意识的形成。
掌握“我”字是自我意识形成的主要标志。
谢谢
学前儿童自我意识的发展
一、自我意识 1、自我意识:主体对自己的反映过程。
二、自我意识的内容 自我认识 自我评价 自我调节
(一)自我认识的发展
1、对自己身体的认识
当婴儿发现咬手指与 咬布娃娃的感觉不一 样时,就有了最初的 自我意识--自我感 觉。
2 、对自己行动的认识 如果婴儿能把自己的动作和动作对象区分开来,这时自我
(二)幼儿自我评价的发展
1、主要依赖成人的评价 教师对幼儿的评价必须客观、公正,不可褒扬过
高,也不可随意贬损。
2、 常常带有主观情绪性:幼儿一般过高评价自己
教师应帮助幼儿客观评价自己。
3 、受认识水平影响很大
(1)幼儿的自我评价从笼统、片面向具体、全面发展。 (2)幼儿的自我评价从对外部行为向内心品质发展。 (3)幼儿的自我评价从只有评价,没有论据向有论据发展。
学龄前儿童的自我意识与自信心培养

学龄前儿童的自我意识与自信心培养学龄前儿童的自我意识和自信心培养对于他们的全面发展和未来的成功至关重要。
通过帮助他们认识自己、建立积极的自我形象以及培养自信心,我们可以为他们打下健康成长的坚实基础。
本文将探讨学龄前儿童自我意识与自信心的重要性,并提供几种有效的培养方法。
第一部分:认识自己学龄前儿童的自我意识是指他们对自己身体、性格、情绪和能力的认识。
通过有意识地培养他们的自我意识,我们可以帮助他们了解自己并提高他们的自尊心。
1. 激发好奇心:学龄前儿童是天生的探索者,他们对周围的世界充满好奇。
我们可以为他们提供丰富多样的学习体验,包括参观博物馆、参加户外活动和读绘本等。
这样的经历能够帮助他们发现自己的兴趣和才能。
2. 鼓励表达:与孩子建立良好的沟通渠道非常重要。
我们应该倾听他们的想法和感受,鼓励他们用语言、绘画或其他方式表达自己。
通过这样的交流,他们能够更好地认识自己的内心世界。
3. 理解个体差异:每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个体,他们的发展速度和需求可能各不相同。
作为家长或教育者,我们要接受这些差异,并提供个性化的支持和指导,帮助他们发展独特的个人特点。
第二部分:建立积极自我形象建立积极的自我形象对学龄前儿童的自信心和自尊心是至关重要的。
通过赞扬、鼓励和提供正面反馈,我们可以帮助他们建立良好的自我形象。
1. 肯定成就:当孩子取得进步或完成一项任务时,我们要及时给予肯定和赞赏。
这种积极的反馈会让孩子认识到自己的能力和价值,从而建立自信心。
2. 培养兴趣:帮助孩子找到他们感兴趣的事物并提供支持。
当他们在感兴趣的领域取得成就时,他们会更加自信并对自己有积极的评价。
3. 鼓励多元发展:提供多样化的学习机会,让孩子接触不同的领域。
这有助于培养他们的多元智能和自信心,让他们相信自己可以在不同方面取得成功。
第三部分:培养自信心自信心是学龄前儿童成长过程中至关重要的品质。
通过提供挑战、培养适应能力和鼓励独立思考,我们可以帮助他们建立自信。
第四章 学前儿童自我意识的发展与教育

学前儿童自我意识发展的年龄特征
学前儿童自我意识发展的年龄特征
二、 学前儿童自我发展的大致顺序
• 0—1岁婴儿的自我发展主要集中在自我认识方面,即把自身和物体分开,把自己和他人分开。这标志着儿童 主体我的产生
• 1—2岁婴儿处于言语发生阶段,他们逐渐由单词句向双词句发展,语言的逐步掌握加快了儿童自我的形成。 表明儿童已经完成从自己的表象向抽象的飞跃,这标志着儿童客体我的产生和自我意识的形成
一、 学前儿童自我发生与形成的标准
学前儿童自我的发生与形成具有以下标准: • 一是儿童从动作对象中能够区分自己的动作,并逐步意识到自己的动作、动作的目的和动机,这就产生了初
级的自我意识; • 二是儿童能把自己和自己的动作分开,知道自己是活动的主体; • 三是儿童能使用自己的名字,即儿童能用自己的名字或他人对自己的称呼,如“宝宝”来称呼自己
学前儿童自我意识的教育活动设计
2. 拒绝之后简单解释 3. 一旦说不,就要坚持下去 4. 让孩子明白什么值得拥有
学前儿童自我意识概述
二、 自我发展的理论主要学派
(一) 精神分析理论 强调自我在心理结构中的地位及自我与欲望的关系。在精神分析学 派早期的研究中,特别注重研究自我发展的社会、人际关系基础以及 儿童早期母婴关系对自我的影响。 卡弗(Carver)和沙伊尔(Scheier)指出,儿童最初与重要他人 (多为父母)建立何种关系会影响他今后的社会关系,儿童将童年 初期的客体关系质量(温暖或是冷漠的)内化为个体人格的成分, 并概化至其他关系中,成为他以后与人交往的基础,构成他终身的 人际交往的核心客体关系。
学前儿童自我意识概述
(二) 人本主义理论 强调现象学取向,主张根据人们如何看待自己和周围的世界来理解个体。 人本主义心理学家罗杰斯(Rogers)认为,对父母评价的感知是儿童 时期自我概念形成的基础,儿童依据个人的价值判断去接纳与自我相一 致的经验,拒绝或歪曲与自我不一致的经验。
学前儿童自我意识的发展与教育

学前儿童自我意识的发展与教育自我意识是指个体对自我存在、特点和行为的认知体验,是人类认识自身个体差异、建立自我形象和塑造自我认同的关键要素。
学前儿童的自我意识发展是其心理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为其今后社会适应和自我成长奠定基础的重要阶段。
本文将从自我意识的发展特点和教育策略两个方面,讨论学前儿童自我意识的发展与教育。
在自我确认阶段,3-4岁的儿童开始逐渐认识到自己是一个独立的个体,并开始表达自己的需求和意愿。
他们通过自己的行为来了解和探索自己的能力和权力。
在这个阶段,教育者可以通过提供丰富的材料和活动,激发学前儿童的兴趣,鼓励他们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情感。
在自我不确定阶段,4-5岁的儿童开始逐渐认识到自己的特点可能会与他人不同,并对自己的特点产生怀疑。
他们开始注意到自己的外貌和能力,并尝试通过与他人进行比较来确认自己的地位。
在这个阶段,教育者可以借助游戏和角色扮演等活动,帮助学前儿童认识到每个人都有不同的特点和价值,鼓励他们接纳自己并尊重他人。
在自我比较阶段,5-6岁的儿童开始积极地与他人进行自我比较,以便了解自己的优点和不足。
他们开始对自己的行为和成就进行评估,并试图通过与他人的比较来提升自己。
在这个阶段,教育者可以引导学前儿童评估自己的行为和成就,并帮助他们理解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特点和优点。
教育者还可以借助故事和绘本等材料,引导学前儿童理解与他人的比较并非是唯一的评价标准。
在自我同一阶段,6-7岁的儿童开始真正意识到自己是一个独特而有价值的个体,并对自己产生自豪感。
他们开始理解自己的行为和决策对自身和他人的影响,并乐于接受他人的意见和建议。
在这个阶段,教育者可以引导学前儿童思考和讨论自己的行为和决策,并鼓励他们参与共同决策和解决问题的过程。
在教育学前儿童的自我意识时首先,创造积极的学习环境。
教育者应提供安全、支持和鼓励的学习环境,让学前儿童感到自己被接纳和尊重。
教育者可以提供丰富多样的学习材料和活动,激发学前儿童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学前儿童自我意识的发展

幼儿初期,往往不从事实出发,而从情绪出发进行自我评价,带有 明显的主观性。
随着年龄的增长,特别是在良好的教育下,幼儿的自我评价逐渐趋 向于客观
幼儿对美工作品的评价带有相当大的偏向性。实验者让幼儿对自己的绘画 和泥工作品同别人的作品作比较性评价。当幼儿知道比较的对方是老师的 作品时,尽管那些作品比自己的质量差(这是实验者故意设计的)幼儿总 是评价自己的作品不如对方,而当幼儿把自己的作品和小朋友的作品相比 较时,则总是评价自己的作品比别人的好,这一实验结果充分说明了幼儿 自我评价的主观性。来自我是一个什么样 的人?
问(一个幼儿):你是不是班上最乖的孩子? 答:不是。 问:为什么? 答:因为老师经常批评我,说我不是乖孩子。
三、幼儿自我意识的发展特点
(一)自我评价发展的特点
2.从片面、表面性发展到全面、深刻性
由于认识水平低,幼儿自我评价常常是片面的、表面的。他们往 往善于评价他们,不善于评价自己
学前儿童自我意识的发展
【问题导入】
1岁前的宝宝总喜欢啃自己的手指和脚趾?可是人长 大以后为什么就不这样做了呢?
因为1岁前的宝宝还没有自我意识,他把自己的小手和 小脚当成了自己的玩具。
目录/Contents
自我意识的概述
幼儿自我意识的发展 特点
学前儿童自我意识发 展阶段
促进学前儿童自我 意识发展的策略
一、什么是自我意识?
自我意识是指主体对自身的意识,是个性形成水平的 标志。
成熟的自我意识表现在三层次:
1 对自己的机体及其状态的意识 2 对自己的外部行为以及人际关系的意识 3 对自己的知、情、意等心理活动的意识
自我意识发展表现在三个方面
1.生理自我
学前儿童自我意识的发展

学前儿童自我意识的发展---------------------------------------学前儿童自我意识的发展同学们,你小时候有过这样的疑问吗:我从哪里来?我是谁?我要到哪里去?我是男孩还是女孩?这就是人们对自我的最初探索。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学前儿童自我意识的发展。
自我意识不是生来就有的,它是个体在社会交往过程中,由于言语和思维的发展,在与他人的互动中逐渐认识自己而形成的。
婴儿的自我意识处于萌芽期。
初生婴儿不能把自己与周围的物体区分开来,他们吸吮自己的手指、玩弄自己的手或脚,就像吸吮乳头、玩弄玩具一样。
当婴儿发现咬手指与咬布娃娃的感觉不一样时,就有了最初的自我意识,开始区分自己的身体和其他事物,发现“我”和“非我”之间有明显的分界,有了对自己身体的知觉。
当婴儿不小心把手里的玩具掉到地上,成人捡起来时,婴儿就会有意识地把玩具反复扔到地上,区分自己的动作和动作的对象(玩具)之间的关系。
他们还会不断敲打汤勺、玩具,以体验自己的动作和动作后果之间的因果关系。
几个月的婴儿就会对镜子里的自己感兴趣,会花很长时间在镜子前研究自己。
下面我们来看一个儿童自我意识发展的经典试验“点红试验”。
被试是9-24个月的婴儿,在婴儿无知觉的情况下,在其鼻子上涂上红点,然后观察婴儿照镜子时的反应,结果,18-24个月的婴儿中,立刻去摸自己鼻子的人数迅速增加,开始出现自我意识。
在随后的实验中,在婴儿的膝盖上贴上标签,把他们放到镜子前,也得到了相同的结果。
一旦婴儿能认识到自己,他们对自己的形象偏好就胜过了其他同龄小朋友的形象。
语言的发展对儿童自我意识的发展起着重要的影响作用。
1岁左右婴儿开始学会使用自己的名字,比如问他:这个苹果是谁的?他会答:“宝宝的。
”问谁想吃苹果?他会答:“宝宝吃。
”这时婴儿只是把名字理解为自己的信号,在遇到叫同名的别的孩子的时候,他就感到困惑了。
2岁左右,婴儿会使用第一人称称呼自己,“我是……”“我要……”“我有……”等,这时, 婴儿不再把自己当作客体看待,而把自己当作主体认识,开始意识到自己的心理活动。
学前儿童自我意识的发展PPT

结构
自我认识是指个
体对客我的认知和 评价,即自我认知和
自我评价。
自我体验是伴随自
我认识而产生的内心 体验,是自我意识在 情感上的表现,即主 我对客我所持有的一
种态度。
自我调节是自我意识
的意志成分,主要表 现为自我认识 个人对
自己行为活动和态度 的调控,包括自我检查,
自我监督和自我 控制等。
作用 1、自我意识能促进个体认知发展 2、自我意识能丰富个体的感情世界 3、自我意识能促进个体意志的发展 4、自我意识是道德必要的前提
学前儿童自我意 识的发展
课前讨论
当问3岁幼儿“你是谁”时,他们可能会回答“我是××”,他们 更多的会说到自己的名字或者昵称;当问及大一点的幼儿时,他们 会回答得更为详细,会谈及姓名、在哪里读书、父母是做什么的、 自己的梦想是什么等
思考:请你结合案例,谈谈幼儿自我意识的发展特 点。CONΒιβλιοθήκη ENTS对自己身体 的认识 1
第二部分
学前儿 童自我 意识的
发展
2 对自己行动的 意识
对自己心理活动的
3
意识
1.对自己身体的认识
几个月的婴儿甚至不能意识到自己身体的存在,不知 道自己身体的各个部分是属于自己的;随着认识能力 的发展,婴儿逐渐认识到自己身体的各个部分,如1岁 婴儿能够根据成人的指令,指出身体的某些部位;到1 岁多时,幼儿开始认识自己的整体形象,但其对自己的 面貌和整个形象的认识,也要经历一个较长的过程。
的行动。
3.对自已心理活动的意识
对自己心理活动的意识,比对自己身体和动作的意识 更为困难,因为对内心活动的意识要求较高一些的思 维发展水平。幼儿从3岁左右开始出现对自己内心活 动的意识。如他们开始懂了自己“意愿”和自己“应 该”的区别;4岁以后,幼儿开始比较清楚地意识到自 己的认识活动、语言、情感和行为等,但是幼儿往往 只能意识到心理活动的结果,不能意识到心理活动的
第二节 学前儿童自我意识的发展

唐山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实验作业:
去幼儿园进行一次自我意识 的观察记录体验。
唐山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谢谢欣赏!
二、自我意识的发生
准备阶段:一岁以前的儿童没有自我意识,逐渐 的他们知道了手、脚是自己的一部分。
萌芽阶段:一岁以后,儿童的动作和语言逐渐发 展起来,他开始知道自己身体的各部分,知道自 己和物体的关系
发生阶段:2-3岁的时候,儿童开始说“我儿童的自我意识开始产生。
唐山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四)自我控制的发展
➢ 表现 :独立性、坚持性和自制力的发展 ➢ 3岁,闹独立,自己来 ➢ 5、6岁,坚持性和自己控制自己的能力也
有较大的发展
唐山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延迟满足”实验
•
所谓的延迟满足,就是能够等
待自己需要的东西的到来,而不是
想到什么就要什么,这是一个很通
俗的解释。
唐山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二)学前儿童自我评价的发展
• 主要依赖成人的评价 • 自我评价常常带有主观情绪性 • 自我评价受认识水平的限制
唐山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三)自我体验的发展
受暗示性 成人的暗示对幼儿自我体验的产生起着重要作用。年 龄越小,表现越明显。
小朋友特别喜欢老师的小红花和表扬。 【启示】积极暗示,帮助幼儿树立自信心,并逐渐学 会体谅他人的心情。
唐山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第九章 学前儿童个性的发展
第二节 自我意识的发展
唐山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我是谁? 我从哪儿来? 我又去往哪里?
唐山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一、什么是自我意识
概念:指个体对自己所作所为的看法和 态度(包括对自己存在以及自己对周围 的人或物的关系的意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学前儿童自我意识的发展
同学们,你小时候有过这样的疑问吗:我从哪里来?我是谁?我要到哪里去?我是男孩还是女孩?这就是人们对自我的最初探索。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学前儿童自我意识的发展。
自我意识不是生来就有的,它是个体在社会交往过程中,由于言语和思维的发展,在与他人的互动中逐渐认识自己而形成的。
婴儿的自我意识处于萌芽期。
初生婴儿不能把自己与周围的物体区分开来,他们吸吮自己的手指、玩弄自己的手或脚,就像吸吮乳头、玩弄玩具一样。
当婴儿发现咬手指与咬布娃娃的感觉不一样时,就有了最初的自我意识,开始区分自己的身体和其他事物,发现“我”和“非我”之间有明显的分界,有了对自己身体的知觉。
当婴儿不小心把手里的玩具掉到地上,成人捡起来时,婴儿就会有意识地把玩具反复扔到地上,区分自己的动作和动作的对象(玩具)之间的关系。
他们还会不断敲打汤勺、玩具,以体验自己的动作和动作后果之间的因果关系。
几个月的婴儿就会对镜子里的自己感兴趣,会花很长时间在镜子前研究自己。
下面我们来看一个儿童自我意识发展的经典试验“点红试验”。
被试是9-24个月的婴儿,在婴儿无知觉的情况下,在其鼻子上涂上红点,然后观察婴儿照镜子时的反应,结果,18-24个月的婴儿中,立刻去摸自己鼻子的人数迅速增加,开始出现自我意识。
在随后的实验中,在婴儿的膝盖上贴上标签,把他们放到镜子前,也得到了相同的结果。
一旦婴儿能认识到自己,他们对自己的形象偏好就胜过了其他同龄小朋友的形
象。
语言的发展对儿童自我意识的发展起着重要的影响作用。
1岁左右婴儿开始学会使用自己的名字,比如问他:这个苹果是谁的?他会答:“宝宝的。
”问谁想吃苹果?他会答:“宝宝吃。
”这时婴儿只是把名字理解为自己的信号,在遇到叫同名的别的孩子的时候,他就感到困惑了。
2岁左右,婴儿会使用第一人称称呼自己,“我是……”“我要……”“我有……”等,这时, 婴儿不再把自己当作客体看待,而把自己当作主体认识,开始意识到自己的心理活动。
会使用第一人称称呼自己是婴儿自我意识形成的最重要标志。
此时,婴儿开始进入人生的第一逆反期,喜欢说“不”、“我自己来”,遇到什么事都想自己干,其内在原因是要听从自我的意志,体验自我的力量,希望成人接纳“我长大了”、“我很能干”的“现实”。
走过了自我意识的萌芽期,开始进入自我意识的发展期。
研究表明,学前儿童自我意识随儿童年龄的增长而发展。
幼儿期自我意识的发展主要表现在自我评价、自我体验和自我控制三个方面。
幼儿自我评价的第一个特点是从依从性评价发展到独立性评价。
幼儿初期,自我评价依赖于成人对自己的评价,如:他们评价自己是好孩子,是因为“妈妈说我是好孩子”。
幼儿晚期,开始出现独立的评价,对成人的评价逐渐持有批判的态度。
如果成人对他的评价不符合他自己的评价,幼儿会提出疑问,甚至表示对抗。
幼儿自我评价的第二个特点是从片面、表面性评价发展到全面、深刻性评价。
幼儿早期的自我评价倾向于片面性和表面性,如小班幼儿说自己
是好孩子,因为“我吃饭吃得好,睡觉好”。
幼儿晚期开始从多个方面对自己进行评价,并出现向内心品质评价过渡的趋势,如“我不打人”、“我帮老师擦桌子”等。
幼儿自我评价还出现从主观性评价发展到客观性评价的特点。
幼儿初期的自我评价往往具有极强的主观性,随着情绪情感的好恶进行评价,即使自己不如别人,也往往说自己好。
如,当我们问孩子谁画的画漂亮时,绝大多数孩子都会说自己的画漂亮,或者问班里谁最棒时都会毫不犹豫地说“我最棒”。
随着年龄的增长,幼儿对自己过高的评价逐渐隐蔽,如想说自己好,又不好意思,就说:“我不知道我做的怎么样”或“我不说”等。
幼儿的自我评价还会从比较笼统的评价发展到比较细致的评价。
如从“我很棒”到“我会对着左右脚穿鞋子了”、“我比他们跑得都快”等。
总的来说,幼儿自我评价能力还很低,成人对幼儿的评价在幼儿个性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因此,成人必须对幼儿做出适当的评价,对幼儿行为作过高或过低的评价对幼儿都是有害的。
幼儿自我意识的发展在自我体验方面也有明显的特点。
首先,幼儿的自我体验表现为从生理性体验向社会性体验发展。
如,“我太累了”、“我不舒服”等生理体验出现得较早,而“我有些难过”、“我觉得委屈”等情感体验出现得较晚。
幼儿的自我体验还表现出易受暗示的特点。
成人的暗示对幼儿自我体验的产生起着重要作用,年龄越小表现越明显。
例如,在没有暗示的情况
下,老师问:“做错了事你会觉得怎么样”,3岁孩子中只有3.33%的人有自我体验,而在暗示下“你做错了事觉得有些难为情吗”,则有26.67%的孩子有“难为情”的自我体验,这种自我体验本来是没有的,是在成人的暗示下产生的。
教师和家长应该充分注意幼儿受暗示性强的特点,多采用积极的暗示促进幼儿良好道德情感的发展,同时,要注意避免消极暗示对幼儿行为的不良影响。
幼儿的自我体验随年龄增长而逐渐丰富,发展水平不断深化。
如3-6岁儿童对愤怒感的情绪会有不同程度的体验,从“会哭”,“不高兴”,“会生气”,到“很生气”“很恨他”这个变化过程,可以看出,幼儿体验的深刻性在逐渐发展。
幼儿自我意识的发展在自我控制方面的特点,主要表现在自制力、自觉性和坚持性等方面,适当地控制、调节自己的行为,是自我意识的重要成分。
20世纪70年代,美国斯坦福心理学教授沃尔特·米歇尔(Walter Mischel)设计了“延迟满足”实验。
实验人员给每个4岁的孩子一颗好吃的软糖,并告诉孩子马上吃掉的话,只能吃一颗软糖,等20分钟后再吃的话,就能吃到两颗。
然后,实验人员离开了,留下孩子和极具诱惑力的软糖。
我们看到,有些孩子只等了一会儿就迫不及待地吃掉了软糖,是“不等者”;有些孩子却想出各种办法拖延时间,如闭上眼睛不看糖、头枕双臂、自言自语、唱歌、讲故事等,成功转移了自己的注意力,等待了20分钟后再吃软糖,是“延迟者”。
后来,研究人员对参加实验的孩子进行跟踪研究,发现:“不等者”在个性方面更多地显示出孤僻、易固执、易受
挫、优柔寡断的倾向,“延迟者”较多地成为适应性强、具有冒险精神、受人欢迎、自信、独立的少年。
延迟满足是自我意识的重要成份,是走向成功的重要心理素质。
在自我意识的发展过程中,成人可以通过多种方式对学前儿童进行培养,帮助学前儿童在自我评价中树立信心、在自我体验中享受成功的快乐、在交往中增进自我调节能力,使他们能够有比较客观的自我认识,有充分的自信,在活动中更积极主动。
今天我们学习了婴儿期自我意识的萌芽及幼儿期自我意识发展的特点,你学会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