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谈雷电及雷电天气及相关机理探究
雷电产生的科学原理是什么

雷电产生的科学原理是什么雷电在下雨天的时候经常可以看见,然而大部分的人都会想要知道雷电是怎么产生的。
下面为您精心推荐了雷电产生的科学原理,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雷电的科学原理雷电是雷雨云中的放电现象。
形成雷雨云要具备一定的条件,即空气中要有充足的水汽,要有使湿空气上升的动力,空气要能产生剧烈的对流运动。
春夏季节,由于受南方暖湿气流影响,空气潮湿,同时太阳辐射强烈,近地面空气不断受热而上升,上层的冷空气下沉,易形成强烈对流,所以多雷雨,甚至降冰雹。
而冬季由于受大陆冷气团控制,空气寒冷而干燥,加之太阳辐射弱,空气不易形成剧烈对流,因而很少发生雷阵雨。
但有时冬季天气偏暖,暖湿空气势力较强,当北方偶有较强冷空气南下,暖湿空气被迫抬升,对流加剧,就会形成雷阵雨,出现所谓“雷打冬”的现象。
气象专家还说,雷暴的产生不是取决于温度本身,而是取决于温度的上下分布。
也就是说,冬天虽然气温不高,但如果上下温差达到一定值时,也能形成强对流,产生雷暴。
冬打雷在中国很少见,但在加拿大多伦多的冬天就经常出现空气极不稳定的时候,容易发生强烈的向上对流运动,而形成高耸的积雨云,云中充满上上下下奔窜的水汽,就会产生静电,云的上端会产生正电荷,云的下端会产生负电荷,地面又是正电荷,那么,正、负电荷之间有空气作为绝缘体,若正、负电荷间的电压差,大到可以冲破绝缘体的空气,使空气在瞬间膨胀爆炸、发热发光,发光就是闪电,膨胀爆炸发出巨大声响就是打雷。
雷电的含义水滴破裂效应:云中水滴在高速气流中作激烈运动,分裂成一些带负电的较大颗粒和带正电的较小颗粒,后者同时被上升气流携带到高空,前者落在低空,这样正负两种电荷便在云层中被分离,这也就是造成90%的云层下部带负电的原因。
吸电荷效应:由于宇宙射线或其它电离作用,大气中存在正负离子,又因为空间存在电场,在电场力的作用下正负离子在云的上下层分别积累,从而使雷雨云带电,又称感应起电。
水滴冻冰效应:水滴在结冰过程中会产生电荷,冰晶带正电荷,水带负电荷,当上升气流把冰晶上的水分带走时,就会导致电荷的分离,而使雷雨云带电。
雷电产生机制及其防护技术研究

雷电产生机制及其防护技术研究雷电是一种令人惧怕的自然现象,它的能量极大,一旦触及人体或建筑物,往往会造成生命和财产的巨大损失。
因此,研究雷电的产生机制和防护技术具有重要的科学研究和实际应用价值。
雷电产生的机制是通过云内部的大气层中的离子运动而形成的,并且这个过程是非常复杂的。
通常情况下,云内的正电荷和负电荷是分开的,正电荷位于云的上部,负电荷位于云的下部。
当云与大地之间的电势差达到一定的程度时,大气中的电荷开始放电,形成雷电。
在雷电产生的过程中,大气中的离子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当气体中的分子受到外界热激励时,会产生电子的流动,形成自由电子。
这些自由电子会与气体分子发生碰撞,导致分子失去或获得电子,形成离子。
同时,大气中的气象过程也会产生离子,如水汽的聚结反应、大气粉尘的悬浮等。
这些离子累积在云内,形成云内电荷。
当电场达到一定程度时,云内电荷与地面之间会发生放电,形成云到地的闪电。
为了防护雷电对人类和建筑物的伤害,人们研究并发展了各种雷电防护技术。
最常见的一种方法是建立避雷针系统。
避雷针系统是通过将金属导体(如金属杆、金属网等)安装在建筑物的高处,并与地下的接地系统相连,以将雷电引到地下,从而保护建筑物和人员的安全。
避雷针系统的有效性取决于建筑物的高度、形状以及避雷针的布设数量和位置。
此外,还可以利用避雷带来防护雷电。
避雷带是一种由带电金属导线构成的设施,通常埋在地下或沿地面安装。
当云与地之间的电位差达到一定程度时,云与避雷带之间会发生放电,从而保护建筑物和人员的安全。
除了物理防护措施外,人们还在雷电预警和监测方面做出了许多努力。
雷电预警系统可以通过监测大气中的电势差、云层的运动和形态等指标,提前预警雷电的发生,从而及时采取防护措施。
雷电监测系统则可以通过监测雷电的电磁信号、声波、粒子释放等信号,了解雷电过程中的物理参数变化,并为进一步研究雷电提供数据支持。
总的来说,雷电产生机制和防护技术的研究对于人们的生命和财产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雷电的形成和运作原理

雷电的形成和运作原理雷电是一种自然现象,通常出现在雷暴天气中。
雷电的形成和运作原理是由大气中的电荷分布和运动相互作用所致。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深入探讨雷电的形成和运作原理,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这一神秘而壮观的自然现象。
### 大气中的电荷分布大气中存在着正电荷和负电荷,它们的分布并不是均匀的。
通常情况下,地面是带有正电荷的,而高空则是带有负电荷的。
这种电荷分布是由大气中的水汽、冰晶、雨滴等粒子的摩擦和碰撞所导致的。
当云层中的水汽凝结成雨滴或冰晶时,会释放出电荷,形成正负电荷的分离。
### 云层中的电荷积累在雷暴云中,正电荷和负电荷会不断地积累和分离,形成强烈的电场。
当电场强度达到一定程度时,就会发生放电现象,也就是我们常见的闪电。
闪电是由云与地面之间或云与云之间的电荷放电所产生的强烈光和声现象。
### 闪电的形成过程闪电的形成过程可以分为云地闪电和云云闪电两种情况。
在云地闪电中,云层中的正电荷和地面的负电荷之间发生放电,形成闪电。
而在云云闪电中,不同高度的云层之间或同一云层内部的正负电荷之间发生放电,也会产生闪电。
### 雷声的产生当闪电放电时,会产生极高的温度,使周围空气急剧膨胀,形成激波,这就是我们听到的雷声。
雷声的强弱取决于闪电的能量大小和距离远近。
通常情况下,当闪电距离较远时,雷声会比较轻微,而当闪电距离较近时,雷声会非常响亮。
### 雷电的运作原理雷电的运作原理可以简单概括为电荷分离、电场积累和放电三个过程。
首先是电荷分离,云层中的水汽凝结成雨滴或冰晶时会释放出电荷,形成正负电荷的分离。
然后是电场积累,正电荷和负电荷在云层中不断积累,形成强烈的电场。
最后是放电,当电场强度达到一定程度时,会发生放电现象,产生闪电和雷声。
### 结语雷电是大自然的一种神奇现象,它的形成和运作原理虽然复杂,但却是由大气中的电荷分布和运动相互作用所决定的。
通过深入了解雷电的形成和运作原理,我们可以更好地欣赏和理解这一壮观的自然现象。
雷电强暴雨天预防知识

随着气候变化,极端天气事件日益频繁,雷电和强暴雨天气给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带来了严重威胁。
了解雷电和强暴雨天的预防知识,对于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从雷电和强暴雨天的形成原理、危害、预防措施等方面进行详细阐述。
一、雷电和强暴雨天的形成原理1. 雷电雷电是一种产生于带电积雨云中的瞬间强放电现象。
当雷雨天气来临,云层中的水分子在气流等外力作用下会发生碰撞摩擦,产生静电。
云层底部会带上负电,云层顶部和地面则带上正电。
当正负电荷相遇时,就会产生剧烈的放电现象,形成闪电。
闪电产生的同时,会产生大量热量,使周围的空气受热膨胀,从而引起大气强烈的爆炸式震动,伴随有阵阵雷鸣。
2. 强暴雨强暴雨是由于大气中的水汽在上升过程中遇到冷空气而凝结成水滴,随着水滴数量的增加,形成降雨。
当降雨强度超过一般降雨,短时间内降雨量达到一定量时,就形成了强暴雨。
强暴雨通常伴随着雷暴、大风、冰雹等强对流天气。
二、雷电和强暴雨天的危害1. 雷电危害(1)直接雷击:建筑物或其他地表物体放电与雷云间导通,被击中处流过巨大电流,从而产生巨大的电动效应、热效应、电磁效应等,破坏被击中的物体。
(2)间接雷击:雷击发生后产生的高电位沿附近的电线进入附近的建筑物,损坏与其相连的电器。
(3)雷击引发的次生灾害:雷击可能引发火灾、爆炸、触电等次生灾害。
2. 强暴雨危害(1)洪水:强暴雨可能导致河流、湖泊水位上涨,引发洪水灾害。
(2)泥石流、山体滑坡:强暴雨可能引发泥石流、山体滑坡等地质灾害。
(3)城市内涝:强暴雨可能导致城市内涝,影响交通、供电、通信等基础设施。
(4)农作物损失:强暴雨可能对农作物造成严重损失。
三、雷电和强暴雨天的预防措施1. 雷电预防措施(1)安装避雷设施:各种建筑物根据其性质、重要性安装避雷设施,是防雷电灾害的基础一环。
(2)拉电线时埋入地下:平时在建筑物间拉电线,或建立通讯、电视联系而需连接导线时,应该将导线埋入地下,防止间接雷的引入。
76-漫谈雷电及雷电天气

漫谈雷电及雷电天气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人们对环境的影响也越来越大。
自然灾害性天气越来越多,也越来越严重。
雷电天气就是其中之一,每年由于雷击造成的人员、财产损失都非常大。
例如:今年夏季重庆市开县一小学两间教室由于雷击造成当场7人死亡、2人重伤、其余几十人昏迷的惨剧。
因此,普及有关雷电知识加强雷电防范就显得越来越重要。
一、雷电的形成:(一)积雨云的形成:雷电是一种剧烈的大气放电现象,通常发生在积雨云当中。
这类积雨云又叫雷暴云,它是由于地面的热空气携带大量水汽不断升到空中所致。
它的形成必须具备三个条件:一是空中要有充足的水汽。
二是强烈的空气上升运动,空气上升绝热膨胀降温,空气中的水汽含量容易达到饱和和过饱和状态,“多余”的水汽便容易凝结成云了。
三是环境能不断提供云体增长的能量(层结不稳定)。
在夏季的午后,空气潮湿,太阳辐射增强,温度快速升高,暖湿气流迅速上升,天气闷热无风,若闷热得很厉害,淡积云快速发展成浓积云和积雨云,就会出现雷暴。
一次雷暴过程并不只是一块雷暴云,而往往是由几个或更多个处于发展阶段的雷暴单体所组成。
这些单体虽处于同一个雷暴云里,但每个单体内的环流一般是独立存在的。
在每个单体之间,一般都有空隙,这里上升气流很弱,或有下沉气流。
这些多单体的雷暴云所包含的每个单体也不是固定不变的,而处于不断新生和消失的新陈代谢过程中。
因此,尽管每个单体的生命期有限,而一个多单体的雷暴云,作为一个整体而言,却可维持好几个小时。
待到最后一个雷暴单体消失而不再出现新单体时,一次雷暴过程才告结束。
(二)雷雨的形成:上述雷暴云我们又称为雷雨云。
在雷雨云里,空气动荡不定、上下翻腾,云的上部温度低于0℃的云滴互相碰撞,在冰晶上面冻结,使冰晶变大。
当冰晶增大成大水滴。
一些大水滴再通过破裂,及与其它小云滴碰撞并增大,水滴又不断变大和变多。
于是一部分大水滴就落到地面,成为雨;另一部分随气流上长到云顶附近冻结成小冰珠,小冰珠随气流的升降,来回反复,合并增大,落到地面便是冰雹。
雷电灾害的天气学与灾害防治研究

雷电灾害的天气学与灾害防治研究雷电灾害是一种自然灾害,其严重程度可以造成人员伤亡,财产损失甚至停电等社会影响。
因此,对雷电灾害的天气学与灾害防治进行研究是非常重要的。
本文将从雷电灾害的形成机制、天气预报与监测、灾害防治等几个方面进行探讨。
首先,雷电灾害的形成机制。
雷电灾害是由于大气中存在电荷的不平衡所引起的,主要是云与地面之间,云与云之间形成电流。
在大气中,云内上层带正电,下层带负电,云与地面之间形成电位差,导致雷电的产生。
雷电的产生还与大气中的水汽、温度、风力等多种因素有关。
掌握雷电灾害的形成机制,对于预测、监测和防治工作具有重要意义。
其次,雷电灾害的天气预报与监测。
针对雷电灾害的天气预报与监测,目前主要采用雷电探测仪、卫星监测、雷达预警等多种手段。
雷电探测仪可以实时监测到地面上空的电荷状态,通过分析数据,可以判断雷电的可能性以及其强度。
卫星监测可以实时观测大范围的云系,通过云的形态、红外辐射等信息,可以判断云系中雷电的发展情况。
雷达预警系统通过观测大气中水滴的回波信号,可以及时发出雷电预警信息。
天气预报与监测系统的完善,可以提前预警雷电灾害,降低其对人员和财产的影响。
最后,雷电灾害的防治。
雷电灾害的防治主要包括预防和减灾两个方面。
在预防方面,应加强对雷电灾害的科普宣传,提高公众的防护意识和自救能力。
此外,通过科学合理的城市规划和建设,减少人造建筑物对雷电的吸引。
在减灾方面,可以采取建设避雷针、加强对电力设施的监控与维护、设置雷电报警系统等手段。
同时,对于雷电灾害频发地区,还可以在高风险区域设置避雷设施和避雷安全庇护点,及时疏散人群。
总之,对雷电灾害的天气学与灾害防治的研究是非常重要的。
通过深入了解雷电灾害的形成机制,加强天气预报与监测体系的建设,以及采取科学有效的灾害防治措施,可以减少雷电灾害的发生,降低其对人员和财产的影响,确保社会的安全与稳定。
同时,还需要加强对雷电灾害的研究与应用,在原理、预测技术和防治手段等方面不断创新,为提高社会的灾害防范能力提供有力支持。
农村雷电灾害成因分析及防雷技术探讨

农村雷电灾害成因分析及防雷技术探讨导语:雷电灾害是一种常见的自然灾害,在农村地区尤为常见。
雷电灾害不仅给农村地区的居民生活和生产带来了巨大的影响,同时也给农村地区的建筑和设施造成了严重的损害。
对农村雷电灾害的成因进行分析,探讨并采用防雷技术对这一问题进行解决是非常重要的。
一、雷电灾害成因分析1.环境原因雷电灾害常常发生在夏季的多雨天气中。
由于农村地区大多是山区或者平原地带,地形较为复杂,地势高低不一,容易形成地面和云层之间的静电场,产生放电现象,引发雷电灾害。
2.建筑结构原因由于农村地区的建筑结构大多是砖瓦房或木结构房屋,这些房屋的保护性能相对较差,容易受到雷电的损害。
一些农村地区的建筑物缺乏合理的接地措施,也增加了雷电灾害发生的可能性。
3.破坏性强雷电放电的瞬间能量是非常大的,可以引起爆炸、火灾、电器烧坏等严重后果。
尤其是在农村地区,由于基础设施相对薄弱,一旦遭受到雷电灾害,损失往往是不可估量的。
二、农村雷电灾害防雷技术探讨1.建筑物防雷技术针对农村地区的建筑结构较为简单的特点,可以采用直接针对建筑物的防雷技术来减轻雷电灾害的影响。
一方面是要加强建筑物的密封性和保温性,以减少雷电放电时建筑物受损的可能性。
另一方面是要对建筑物进行合理的接地处理,提高建筑物的防护性能。
也可以根据建筑物的实际情况增加避雷针等设备,进一步提高建筑物的防雷性能。
2.农村电力线路防雷技术农村地区的电力线路大多是露天的,容易受到雷电的影响。
对农村电力线路进行防雷技术的改造至关重要。
可以采用增加避雷针、断路器等设备,合理设置接地装置等措施,提高电力线路的防雷性能。
对已经损坏的电力线路进行及时的修复和维护也是非常重要的。
3.农村居民个人防雷技术农村居民在雷电天气中,要时刻保持警惕,减少户外活动,避免在户外高大物体周围逗留。
在室内时,要避免接触金属物质,尽量不使用电器设备。
要加强对雷电知识的宣传和普及,提高农村居民的防雷意识。
农村雷电灾害的成因分析及防雷技术探讨实际上是一项综合性工作,需要从环境、建筑和个人等多个层面进行综合防范。
雷电产生的科学原理是什么

雷电产生的科学原理是什么雷电产生的科学原理是指在大气中形成并产生电弧放电的过程。
雷电是大气层中不同压强、温度和湿度条件下形成的电离气体形成的。
雷电的形成过程可以分为三个阶段:云内电荷分离和累积、云间电流形成和放电路径的形成。
首先,云内电荷分离和累积是雷电形成的起始阶段。
当云中的水滴和冰粒子在云内上下运动时,由于大气摩擦作用,导致电子被带电的水滴和冰粒子移动,形成电荷分离。
由于电子的质量小于带正电的离子,因此云的上部带负电荷,下部带正电荷,形成云内电荷分离和积累。
其次,云间电流形成是云间电荷差异产生电流的过程。
当云端的负电荷足够多时,空气中的电场强度会超过空气的绝缘能力,空气中的分子会发生电离,形成电离气体,即空气中的电离程度随着电场强度的增加而增加。
这时,正电荷开始从云底向云顶运动,形成云间的定向电流。
最后,放电路径的形成是雷电放电的最关键的阶段,也是产生雷电的主要原因。
当云底的正电荷足够多时,电场强度较大,地面附近的物体受到强电场的作用,与云底的正电荷产生相互作用,形成放电通道,也就是闪电。
放电通道是由空气中的离子形成的,它不仅导电,还能产生磁场,进而加强电流流过的能力。
在雷电放电过程中,云内电荷分离和累积、云间电流形成和放电路径的形成是相互联系的。
当电场强度达到一定程度时,云间电流通过放电路径形成闪电,也就是我们所看到的雷电。
总之,雷电产生的科学原理是云内电荷分离和累积、云间电流形成和放电路径形成的相互作用过程。
这一过程是由大气层中不同压强、温度和湿度条件下形成的电离气体形成的。
了解雷电产生的科学原理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自然现象,并为防范雷电灾害提供理论指导。
雷电是一种常见而又充满神秘色彩的自然现象。
它的炫目和震撼,总能引起人们的好奇和惊叹。
而了解雷电的科学原理,能够揭示其中的奥秘,使我们对大自然的力量有更深入的认识。
雷电产生的科学原理离不开三个关键要素:电荷分离、电势差和电流形成。
首先是电荷分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漫谈雷电及雷电天气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人们对环境的影响也越来越大。
自然灾害性天气越来越多,也越来越严重。
雷电天气就是其中之一,每年由于雷击造成的人员、财产损失都非常大。
例如:今年夏季重庆市开县一小学两间教室由于雷击造成当场7人死亡、2人重伤、其余几十人昏迷的惨剧。
因此,普及有关雷电知识加强雷电防范就显得越来越重要。
一、雷电的形成:(一)积雨云的形成:雷电是一种剧烈的大气放电现象,通常发生在积雨云当中。
这类积雨云又叫雷暴云,它是由于地面的热空气携带大量水汽不断升到空中所致。
它的形成必须具备三个条件:一是空中要有充足的水汽。
二是强烈的空气上升运动,空气上升绝热膨胀降温,空气中的水汽含量容易达到饱和和过饱和状态,“多余”的水汽便容易凝结成云了。
三是环境能不断提供云体增长的能量(层结不稳定)。
在夏季的午后,空气潮湿,太阳辐射增强,温度快速升高,暖湿气流迅速上升,天气闷热无风,若闷热得很厉害,淡积云快速发展成浓积云和积雨云,就会出现雷暴。
一次雷暴过程并不只是一块雷暴云,而往往是由几个或更多个处于发展阶段的雷暴单体所组成。
这些单体虽处于同一个雷暴云里,但每个单体内的环流一般是独立存在的。
在每个单体之间,一般都有空隙,这里上升气流很弱,或有下沉气流。
这些多单体的雷暴云所包含的每个单体也不是固定不变的,而处于不断新生和消失的新陈代谢过程中。
因此,尽管每个单体的生命期有限,而一个多单体的雷暴云,作为一个整体而言,却可维持好几个小时。
待到最后一个雷暴单体消失而不再出现新单体时,一次雷暴过程才告结束。
(二)雷雨的形成:上述雷暴云我们又称为雷雨云。
在雷雨云里,空气动荡不定、上下翻腾,云的上部温度低于0℃的云滴互相碰撞,在冰晶上面冻结,使冰晶变大。
当冰晶增大成大水滴。
一些大水滴再通过破裂,及与其它小云滴碰撞并增大,水滴又不断变大和变多。
于是一部分大水滴就落到地面,成为雨;另一部分随气流上长到云顶附近冻结成小冰珠,小冰珠随气流的升降,来回反复,合并增大,落到地面便是冰雹。
一块雷雨云就好象是一架庞大的机器,它把大量的水汽“制造”成雨滴、冰雹。
同时,由于雷雨云中的微粒相互摩擦,使得一部分原子最外层电子脱离原子的束缚而带电。
在积雨云之间或积雨云与地面之间。
由于积雨云内空气所含的水蒸气比干燥空气多,而电荷极易吸附在水珠表面,故积雨云可积聚许多电荷,引起大规模的闪电和巨大的雷响。
(三)闪电的形成:A、实验基础:找一个小电池,从电池的正负两极各引出一根电线,然后把两根电线头互相碰一碰,就会发现线头附近冒出火花,同时还有“叭、叭”的声音。
这是因为,两个线头相距很近、没有完全接触上,电流可以从空气中通过,把线头间那一个小区域的空气灼热击穿,形成一个小爆炸,发出了光亮和响声。
这个现象名叫“火花放电”。
它和天空中发出的电闪雷鸣的道理一样。
天空中的雷电,就是在两块带电的云层之间,在云层与地面之间,或者在一块云的不同部位之间放电的结果。
B、实际分析:我们知道,雷雨云中的气流,每时每刻都在激烈地翻腾着,这样一来,温度低于0℃的云滴、冰晶或霰粒之间便发生剧烈的碰撞或摩擦,因而破裂分离,同时就帯上了正负不同的电荷。
带正电的小冰晶被气流带到云的顶部,而带负电的大冰晶较重,则下沉到云的下层,融化为带负电的水滴。
这时水滴受上长气流的冲撞,又分裂成许多带负电的小水滴或带正电的大水滴,带正电的大水滴集中到云底,带负电的小水滴又被上长气流抬高。
这样,在云的不同部位就积聚着不同的电荷,它们之间的电位差愈来愈大,到一定程度就会“吐火挥鞭”——剧烈地放电。
例如线状闪电,它是由一个很暗的先导闪击开始的。
先导闪击是沿着一条路径一步一步地伸向地面的,这种情况叫做“逐级向下的先导闪电”。
但是,先导闪击有时也会毫不停留地一直向下延伸,这种情况叫做“直窜先导闪电”。
紧跟在先导闪击之后的是主闪击。
紧接着主闪击而来的是一系列的放电,它们的数目可达到20个以上,整个放电过程可持续半分钟。
完成一次放电的时间是如此短暂,从而使每次放出的电流都十分巨大,可以达到1万安培,甚至超过10万安培。
闪电的电流一般在10微秒左右达到峰值(10~100千安),在峰值电流之前电流上升率达最大值(约10千安/微秒)。
云地电位差一般为107~108伏,一次输送约20库电荷,所以一次闪电的能量约为2×(108~109)焦。
这样强大的闪电电流在数厘米直径的通道内瞬间通过,产生了激震波,在传播一定距离之后退化为声波,即我们听到的雷声;同时这样大的电流将使直径只有十几到几十厘米的放电路径迅速增温至几万度。
炽热的高温使放电路径上的空气几乎完全电离,因而发出耀眼的光亮,这就是闪电。
C、理论依据:1、冰晶由极化冰雹上的碰撞弹回过程或云滴由极化雨滴上的碰撞弹回过程,可产生雷雨云中的起电。
2、一个极化的雨滴在有离子或带电云滴的云中降落时,如果雨滴在指向朝下的电场中降落的速度大于正离子在电场中的向下运动速度,则雨滴将会排斥正离子而俘获负离子。
3、当一块中性冰的两端维持稳定的温差时,热端将出现剩余负电荷,冷端将出现剩余正电荷,使两端有一定的电位差,这就是冰的热电效应。
4、当大水滴被气流吹裂时,碎裂后的大残块带正电,小碎沫带负电。
5、上升气流携带云底正离子向云中运动,直至上部形成正电荷区。
由于高空传导电流使大量负离子来到云的上表面并附在云滴或冰晶上,然后由云周围强烈的下沉气流带下来。
到达云下的负电荷增强了地面电场,使地面感应,产生尖端放电,从而产生更多的正离子,这种正反馈过程最终将造成雷雨云中的电荷分布。
二、雷电的基本特征:1、规律性:雷电范围虽小,维持时间也短,但它的剧烈天气变化规律,在地面监测站是有所反映的,特别是当雷暴云核心经过监测站时表现出气压猛升,风向急转,阵风立即开始,风速常可达30米/秒以上。
阵风一出现,地面气温就突然下降,降温在20——30分钟内会达到10℃左右;随后出现倾盆大雨,电闪雷鸣。
2、运动性:雷电从生成到消失的整个过程中,都是不断地移动的。
江河、山脉等自然地理条件,对雷电的移动也有很大影响。
江河湖泊地区,由于热力作用,白天常有下沉气流存在,雷暴移到这里就会减弱,甚至会消失;夜间相反,雷暴经过时就会增强。
当雷暴移近山脉时,因受阻挡,常顺着山脉移动,有时就在山区里打转,等转到有山口的地方,就从山口移出。
3、多因素性:雷电的分布与纬度、地形、地表性质等因素的关。
我国南方比北方多;山地比平原多;内陆比沿海多。
在一年中,随着气温、湿度的升高而增多,随着气温、湿度的降低而减少。
至于那些终年气温、湿度都很高的地区,则雷电的季节性变化较小。
我国雷电在一年中出现最多的是夏季,春秋次之;冬季除华南少数地区之外,极少有雷电出现。
三、闪电的基本类型:闪电通常是在有雷雨云时出现的,偶尔也在雷暴、雨层云、尘暴、火山爆发时出现。
由闪电的不同形态和特征,可将闪电分为线状闪电、带状闪电、火箭闪电、片状闪电、热闪电、珠状闪电和球状闪电等不同类型。
1、自然界最常见的是线状闪电,它最主要的特征是细亮的发光光柱。
如光柱平直而不分叉,象树干一样,则称为枝状闪电;如光柱蜿蜒曲折而又分叉,则称为叉状闪电。
2、带状闪电是一种宽约十几米,看上云呈带状的云地闪电,它是由于线状闪电的通道受强风影响而移动,致使闪电中的各次闪击的空间位置在水平方向上分开而呈带状。
3、火箭闪电是一种长路径的空气放电,肉眼可直接观测到放电象箭似地沿闪电通道缓缓移动,整个放电的持续时间约1秒。
4、片状闪电用来称呼那些使一片云或几块云所在的那一片天空发亮的闪电。
热闪电用来称呼那些远得听不到雷声只看到闪光的闪电。
片状闪电与热闪电常常较难以区分。
5、球状闪电指那种闪电通道看起来好象断裂成许多小段那样的闪电。
每段长约数十米,远看又会造成一定危害的奇异闪电,通常在有强雷暴时出现。
它外观呈球状,直径10~20厘米(也有小于1厘米甚至大到几十米的),呈红、橙或黄色,存在时间小于5秒(少数超过1分钟),水平移动速度通常为每秒数米,它们沿着弯弯曲曲的路径在天空游荡,有时随着气流慢慢飘动;有时能停在半空中不动或由空中向地面降落;有时发出白光或粉红色的光。
球状闪电有爱钻缝洞的癖性,有时从烟囱、窗户、门缝窜入屋内,在屋子里转一圈后又溜了出去。
消失时常伴有爆炸并发出一声沉闷的巨响,也有无声无息消失的,它从出现到消失,时间只有几秒钟到几分钟。
消失处常有股像臭氧或一氧化氮的气味,它的形成可能是被加热的空气球,例如,空气中的水分解成氢气和氧气。
在某些条件下闪电通道裂成几块,组成一团团含氧气和氢气的气块。
当高温气体冷却到3500℃时,氢气和氧气又化成水。
这种化学反应剧烈地发生类似一种爆炸。
也可能是极高密度的等离子体(电子浓度约为1025个/米3)。
它只所以能存在那么长的时间,是因为它吸收了闪电时产生的超短波辐射。
当它把这部分能量释放出来的时候,就发出光和爆炸。
6、在线状闪电的路径上,还偶尔会出现一种少见的闪电——链状闪电。
它好象一排发光的链球,挂在天空,在云层的衬托下,又如一条虚线在云幕上慢慢地滑行。
链球的数目大约有20~30个。
7、电晕放电:即尖端放电,在强电场作用下,物体尖锐部分发生的一种放电现象。
物体曲率大处,电力线密集,电势梯度大,致使其附近部分气体被击穿而发生放电。
如果物体尖端在暗处或放电特别强烈,这时往往可以看到它周围有浅蓝色的光晕。
航海人员有时看到船桅附近冒出的蓝火,在一些尖屋顶上、烟囱顶部、避雷针上看到的冒烟和发光;登山运动员有时头发会冒火花,等等,都是这类的电晕现象。
这是大气中的一种无声的放电现象。
它们大都发生在雷雨时,因为这时大气有很强的电场,而地面尖端物体附近的电场更强。
当尖端邻近的电场超过每厘米3万伏时,大气里的自由电子在尖端附近飞快地运动,途中又撞击很多空气分子,使空气分子电离,最后就要导致电离空气击穿而产生放电,引起物体尖端附近的发光现象。
尖端电势相对于周围大气电势为正(负)的,称为正(负)尖端,这时与尖端符号相反的离子流入尖端,相同符号的离子远离尖端而形成离子云屏蔽层,它们造成了尖端放电的脉动性质。
尖端放电的电流强度I 与很多因素有关,对于地面附近的尖端放电,电流强度为:0(V U I -=α) (2υ+ω2)2/1 式中U 是尖端与其周围环境的电势差;ω是风速;υ是离子运动速度,等于离子迁移率和环境电场强度的乘积;α、V 0是与尖端形状、高度、环境电学特征等因子有关的常数。
在雷雨云临近时,树木、青草等自然尖端均要发生尖端放电。
8、一般闪电多为蓝色、红色或白色,但有时也有黑色闪电,它是一种最危险的闪电。
由于大气中太阳光、云的电场和某些理化因素的作用,天空中会产生一种化学性能十分活泼的微粒。
在电磁场的作用下,这种微粒便聚集在一起,形成球状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