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压静电电压表检规程

合集下载

高压静电电压表检规程

高压静电电压表检规程

高压静电电压表检规程JJG 494-87Verification Regullation of High Voltage Electrostatic Voltmeter本检定规程经国家计量局于1987年3月9日批准,并自1988年1月9日起施行。

归口单位:国家高电压计量站起草单位:国家高电压计量站本规程技术条文由起草单位负责解释。

本规程主要起草人:潘亮生(国家高电压计量站)王立超(国家高电压计量站)参加起草人:丁晓君(国家高电压计量站)高压静电电压表检定规程本规程适用于测量工频高电压和直流高电压的新生产、使用中和修理后的额定电压高于600V的指示式静电电压表(以下简称静电表)及其附件。

一技术要求1 基本误差1.1 静电表的基本误差在标度尺工作部分的所有分度线上不应超过表1中的规定。

表1基本误差以标度尺工作部分上量限的百分数表示。

1.2 配有分压器作为其附件的静电表,在与其分压器配合后,其基本误差应满足本规程1.1款的要求。

2 变差及零值误差2.1 微型、小型和能耐受机械力作用的静电表,其指示值的变差不应超过其允许的基本误差绝对值的1.5倍。

其他静电表指示值的变差不应超过其基本误差的绝对值。

2.2 静电表的零值误差不应超过如下的规定:2.2.1 能耐受机械力作用的静电表、微型和小型的静电表、标度尺角度大于120°的静电表和张丝式静电表用公式⑴确定允许的零值误差:式中:K--静电表准确度等级的数值;L--标度尺的长度(mm)。

2.2.2 其他静电表为按⑴式确定的数值的一半。

2.3 通过改变电极距离转移量程的0.5级和0.2级的静电表,由于转移量程的操作造成任一个量程读数的分散性(以下简称分散性)不得大于其基本误差绝对值的40%。

3 倾斜误差将静电表自规定的工作位置,按表2所规定的角度向任一方面倾斜,其指标值的改变不应超过表1中的规定值。

指示值改变的表示方法与基本误差表示方法相同。

如静电表上未注明工作位置,则在垂直与水平两个位置都应符合本条要求。

电流表电压表及功率表检定规程

电流表电压表及功率表检定规程

电流表电压表及功率表检定规程Verification Regulation of Amperemetor Voltmetor and Wattmetor本检定规程经国家计量总局于1982年6月30日批准,并自1983年12月1日起施行。

归口单位:中国计量科学研究院起草单位:中国计量科学研究院中国计量科学研究院分院主要起草人:乔玉文杨静贞王景元本规程技术条文由起草单位负责解释。

电流表电压表及功率表检定规程本规程适用于新生产的、使用中及修理后的直流和交流(频率为10~20000Hz)电流表、电压表和功率表,以及进行电流、电压和功率测量的复用表(以下简称为仪表)的检定。

本规程不适用于自动记录式仪表、数字式仪表、电子式仪表、平均值和峰值电压表及低功率因数功率表。

一、主要技术要求(一)基本误差1 仪表的基本误差在标度尺工作部分的所有分度线上不应超过表1中的规定。

表1基本误差的表示方法:1.1 单向标度尺的仪表--以标度尺工作部分上限的百分数表示。

即:式中:γm--仪表的基本误差;Δ--最大绝对误差;Am--仪表的上限值;A--仪表示值;A0--仪表的实际值。

1.2 双向标度尺的仪表--以标度尺工作部分两上限绝对值之和的百分数表示。

式中:-Am--仪表负向上限;+Am--仪表正向上限;其它同前。

(二)升降变差及指示器不回零位2 能耐受机械作用的仪表,微型和小型仪表,用直流进行检定的电磁系及铁磁电动系仪表,其指示值的升降变差不应超过其允许的基本误差绝对值的1.5倍。

其它仪表指示值的升降变差不应超过基本误差的绝对值。

3 具有机械反作用力矩的仪表,当将指示器自终点分度线平稳地逐渐减小至零时,指示器不回机械零位值不应超过如下规定:3.1 能耐受机械作用的仪表、微型和小型仪表,标度尺角度大于120°的仪表和张丝式仪表用公式(3)确定不回机械零位γ(mm)之值:式中:K--仪表的准确度等级;L--标度尺的长度(mm)。

广电计量检测股份有限公司-认可项目范围

广电计量检测股份有限公司-认可项目范围

第 1 页,共 101 页
实验室评审报告
1pF~1000pF (100Hz~100kHz)
CNAS-PD14/11-B/3
U rel= 0.6%
1pF(1kHz~13MHz) U rel= 0.005%~0.4% 10pF(1kHz~ 13MHz) 电容 650312 100pF(1kHz~ 13MHz) 1000pF(1kHz~ 13MHz) 1nF~1000nF (1kHz) 1μF~1000μF (1kHz) 1μH~100mH (1kHz) U rel= 0.005%~0.02% U rel= 0.005%~0.05% U rel= 0.005%~0.3% U rel= 0.06% U rel= 0.4% U rel= 0.03% U rel= 0.6% U rel= 0.12% U rel= 0.12% U rel= 0.3% U rel= 0.12% U rel= 0.03%~0.6% U rel= 0.03%~0.3% U rel= 0.03% U rel= 0.03% U rel= 0.014% U rel= 0.06% U rel= 0.4% U rel= 5% U rel= 0.06% U rel= 0.4% U rel=1.1% U rel=1.6%~2.9%
电阻
650312
100Ω,1 kΩ(1MHz~ 13MHz) 10kΩ,100 kΩ (100kHz~1MHz) 100Ω~1MΩ (10Hz~100kHz)
频率
650312
10Hz~300kHz 1nF~1μF (1kHz)
3
电容器容 量损耗分 选仪
电容
损耗 电容 分选仪 静电腕带 /脚盘测 试仪
CNAS-PD14/11-B/3

高电压技术实验实验报告(二)

高电压技术实验实验报告(二)

高电压技术实验实验报告(二)----高电压技术实验报告高电压技术实验报告学院电气信息学院专业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实验一.介质损耗角正切值的测量一.实验目的学习使用QS1型西林电桥测量介质损耗正切值的方法。

二.实验项目1.正接线测试2.反接线测试三.实验说明绝缘介质中的介质损耗(P=ωC u2 tgδ)以介质损耗角δ的正切值(tgδ)来表征,介质损耗角正切值等于介质有功电流和电容电流之比。

用测量tgδ值来评价绝缘的好坏的方法是很有效的,因而被广泛采用,它能发现下述的一些绝缘缺陷:绝缘介质的整体受潮;绝缘介质中含有气体等杂质;浸渍物及油等的不均匀或脏污。

测量介质损耗正切值的方法较多,主要有平衡电桥法(QS1),不平衡电桥法及瓦特表法。

目前,我国多采用平衡电桥法,特别是工业现场广泛采用QS1型西林电桥。

这种电桥工作电压为10Kv,电桥面板如图2-1所示,其工作原理及操作方法简介如下:⑴.检流计调谐钮⑵.检流计调零钮⑶.C4电容箱(tgδ)⑷.R3电阻箱⑸.微调电阻ρ(R3桥臂)⑹.灵敏度调节钮⑺.检流计电源开关⑻.检流计标尺框⑼.+tg δ/-tg δ及接通Ⅰ/断开/接通Ⅱ切换钮⑽.检流计电源插座 ⑾.接地⑿.低压电容测量 ⒀.分流器选择钮 ⒁.桥体引出线1)工作原理:原理接线图如图2-2所示,桥臂BC 接入标准电容C N(一般C N =50pf ),桥臂BD 由固定的无感电阻R 4和可调电容C 4并联组成,桥臂AD 接入可调电阻R 3,对角线AB 上接入检流计G ,剩下一个桥臂AC 就接被试品C X 。

高压试验电压加在CD 之间,测量时只要调节R 3和C 4就可使G 中的电流为零,此时电桥达到平衡。

由电桥平衡原理有:BDCBAD CA U U U U = 即: BDCB ADCAZ Z Z Z=(式2-1)各桥臂阻抗分别为:XX XX CA R C j R Z Z ⋅+==ϖ1 44441R C j R Z ZBD⋅+==ϖ33R Z Z AD == NN CBC j Z Zϖ1==将各桥臂阻抗代入式2-1,并使等式两边的实部和虚部分别相等,可得:34R R C C N X ⋅= 44R Ctg ⋅⋅=ϖδ (式2-2)在电桥中,R4的数值取为=10000/π=3184(Ω),电源频率ω=100π,因此:QS1西林电桥面板图QS1西林电桥面板图tgδ= C4(μf)(式2-3)即在C4电容箱的刻度盘上完全可以将C4的电容值直接刻度成tgδ值(实际上是刻度成tgδ(%)值),便于直读。

电测监督现行有效规程、标准目录

电测监督现行有效规程、标准目录

附件:电测监督现行有效规程、标准目录一、通用标准类1、DL/T5137 — 2001《电测量仪表装置设计技术规范》2、JJF1001—1998《通用计量术语及评定》3、JJF1059—1999《测量不确定度评定与表示》4、JJF1069—2003《法定计量检定机构考核规范》5、JJF1094—2002《测量误差及数据处理技术规范》6、JJF1033—2001《计量标准考核规范》7、GBJ 63 —1990《电力装置的电测量仪表设计规范》8、DL 408 —1991《电业安全规程》9、JJF1022—1991《计量标准命名规范(试行)》10、JJG1027—1991《测量误差及数据处理技术规范(试行)》二、模拟指示电测量仪表类1、JJG124—1993《电流表、电压表、功率表及电阻表检定规程》2、JJG494—1987《高压静电电压表检定规程》3、JJG603—1989《指针式频率表检检定规程》4、JJG440—1986《工频单相相位表检定规程》5、SD 110—1983《电测量指示仪表检验规程》6、SD 111—1983《交流仪表检验装置检定方法》7、SD 112—1983《直流仪表检验装置检定方法》8、JJG622—1997《绝缘电阻表(兆欧表)检定规程》9、JJG366—2004《接地电阻表检定规程》10、JJG984—2004《接地导通电阻测试仪检定规程》11、JJG410—1994《精密交流电压校准源检定规程》12、DL 500–1992《电压监测仪订货技术条件》13、DL /T845.1–2004《电子式绝缘电阻表》14、DL /T845.2–2004《工频接地电阻测试仪》15、DL /T845.3–2004《直流电阻测试仪》16、DL /T845.4–2004《回路电阻测试仪》三、电测量变送器类1、DL 410—1991《电工测量变送器运行管理规程》2、JJG 01—1994《电测量变送器检定规程》3、JJG126—1995《交流电量转变为直流电量电工测量变送器检定规程》四、直流电工仪器类1、JJG166—1993《直流电阻器检定规程》2、JJG125—2004《直流电桥检定规程》3、JJG982—2003《直流电阻箱检定规程》4、JJG123—2004《直流电位差计检定规程》5、JJG531—2003《直流电阻分压箱检定规程》6、JJG153—1996《标准电池检定规程》7、JJG506—1987《直流比较仪式电桥检定规程》8、JJG546—1988《直流比较电桥检定规程》9、JJG690—2003《高绝缘电阻测量仪高阻计检定规程》10、JJG485–1987《万能比例臂电桥检定规程》11、JJG486–1987《微调电阻箱检定规程》(试行)12、JJG495–1987《直流磁电系检流计检定规程》13、JJG724–1991《直流数字式欧姆表检定规程》14、JJG837–2003《直流低电阻表检定规程》15、JJG505–2004《直流比较式电位差计检定规程》五、数字显示仪表类1、J JG445—1986《直流标准电压源检定规程》2、J JG410—1994《精密交流电压源检定规程》3、J JG250—1990《电子电压表检定规程》4、J JG315—1983《直流数字电压表检定规程》(试行)5、J JG598—1989《直流数字电流表检定规程》(试行)6、J JG724—1991《直流数字式欧姆表检定规程》7、J JG780—1992《交流数字功率表检定规程》8、J JG782—1992《低频电子电压表检定规程》六、电能计量仪表类1、JJG307—1988《交流电能表检定规程》2、JJG569—1988《最大需量电能表检定规程》(试行)3、JJG596—1999《电子式电能表检定规程》4、JJG597—1989《交流电能表检定装置检定规程》5、JJG691—1990《分时计度(多费率)电能表检定规程》6、JJG842—1993《直流电能表检定规程》7、JJF1055–1997《交流电能表现场校准技术规范》8、JJG2074–1990《交流电能计量器具检定系统》9、JJF1036–1993《交流电能表检定装置试验规范》10、SD 109–1983《电能计量装置检验规程》11、DL / T448–2000《电能计量装置技术管理规程》12、DL / T585–1995《电子式标准电能表技术条件》13、DL / T460–1992《电能表检定装置检定规程》14、DL / T566–1995《电压失压计时器技术条件》15、DL / T614–1997《多功能电能表检验规程》16、DL / T645–1997《多功能电能表通讯规约》17、DL / T5137-2001《电测量及电能计量装置设计技术规程》七、互感器类1、JJG244—2003《感应分压器检定规程》2、JJG169—1993《互感器校验仪检定规程》3、JJG313—1994《测量用电流互感器检定规程》4、JJG314—1994《测量用电压互感器检定规程》5、JJG2082–1990《工频电流比例计量器具检定规程》6、DL / T668–1999《测量用互感器检验装置》7、DL / T725–2000《电力用电流互感器定货技术条件》8、DL / T726–2000《电力用电压互感器定货技术条件》9、DL / T866-2004《电流互感器和电业互感器选择及计算导则》八、交流采样测量装置类1、GB / T13729—2002《远动终端通用技术条件》2、GB / T13730—2002《地区电网数据采集与监控系统通用技术条件》3、DL / T 645 — 1997《多功能电能表通讯修约》4、DL / T 630 — 1997《交流采样远动终端技术条件》5、DL / T 721 — 2000《配电网自动化系统远动终端》6、DL / T 743 — 2001《电能量远方终端》7、华北电力行业标准《交流采样测量装置检验规程》8、国家电网公司《交流采样测量装置检验方法》热工监督现行有效规程、标准目录1、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令(28号)《中华人民共和国计量法》2、国务院法令《中华人民共和国强制检定的工作计量器具检定管理办法》3、国家计量局/电力部法规《水利、电力部门电测、热工计量仪表和装置检定管理的规定》4、国电安运[1998]483号《火力发电厂热工仪表及控制装置技术监督规定》5、国家电力公司《防止电力生产重大事故的二十五项反措》6、DL/ 435-2004 《火电厂煤粉锅炉燃烧室防爆规定》7、DL/T 496-2001 《水轮机电液调节系统及装置调装试验导则》8、DL/T 578-95 《水电厂计算机监控系统基本技术条件》9、DL/T 589-96 《火力发电厂燃煤电站锅炉的热工检测控制技术导则》10、DL/T 591-96 《火力发电厂汽轮发电机的热工检测控制技术导则》11、DL/T 592-96 《火力发电厂锅炉给水泵的热工检测控制技术导则》12、DL/T 590-96 《火力发电厂固定式发电用凝汽轮机的热工检测控制技术导则》13、DL/T606-1996 《火力发电厂能量平衡导则》15、DL/T 655-1998 《火力发电厂锅炉炉膛安全监控系统在线验收测试规程》16、DL/T 656-1998 《火力发电厂汽轮机控制系统在线验收测试规程》17、DL/T 657-1998 《火力发电厂模拟控制系统在线验收测试规程》18、DL/T 658-1998 《火力发电厂顺序控制系统在线验收测试规程》19、DL/T 659-1998 《火力发电厂分散控制系统在线验收测试规程》20、DL/T 563-2004 《水轮机电液调节系统及装置技术规程》21、DL/T654-1998 《火电厂超期服役机组寿命评估技术导则》22、DL/T 701-1999 《火力发电厂热工自动化术语》23、DL/T 774-2004 《火力发电厂热工自动化系统检修运行维护规程》24、DL/T 775-2001 《火力发电厂除灰除渣热工自动化系统调试规程》25、DL/T793-2001 《发电设备可靠性评价规程》26、DL/T824-2002 《汽机电液调节系统性能验收导则》27、DL5004-2004 《火力发电厂热工自动化试验室设计标准》28、DL/T 5065-96 《水力发电厂计算机监控系统规定》29、DL/T5175-2003 《火力发电厂热工控制系统设计技术规定》30、DL/T5182-2004 《火力发电厂热工自动化就地设备安装、管路、电缆设计技术规定》31、JB/T 8185-99* 《电站自动化术语》32、JB/T 8217.1-99*B 《系列气动基地式仪表--液位仪表》33、JB/T 8217.2-99*B 《系列气动基地式仪表—压力仪表》34、JB/T 8217.3-99*B 《系列气动基地式仪表—温度仪表》35、JB/T 8217.4-99*B 《系列气动基地式仪表—差压仪表》36、JB/T 8219-99* 《工业过程测量和控制系统用电动执行机构》37、JB /T 8207-99* 《工业自动化仪表用电源电压》38、JB/10390-2002 《现场总线智能仪表可靠性设计方法》39、JB/T10387-2002 《符合FF协议的智能电动执行机构通用技术条件》。

火力发电厂行业技术标准、规定清单

火力发电厂行业技术标准、规定清单

火力发电厂行业技术标准、规定清单A、安装调试一试运通用规程标准1《电力建设工程施工技术管理导则》国家电网企业工[2003]153 号2《火力发电厂基本建设工程启动及竣工查收规程》原电力部[1996]3《火电工程启动调试工作规定》原电力部[1996]4《模拟量控制系统负荷变动试验导则》电力部[1996]5《火电机组热工自动投入率统计方法》电力部[1996]6《汽轮机甩负荷试验导则》电力部[1996]7《火电机组启动蒸汽吹管导则》(电综 [1998]179号)8《火力发电厂锅炉化学冲刷导则》DL/T794-20019《电力基本建设热力设施化学监察导则》SDJJS03-8810《火电工程调整试运质量检验及评定标准》(建质[1996]111号)11《火电施工质量检验及评定标准》(电综 [1998] 全套)12《火电机组启动查收性能试验导则》电综[1998]179号13《电力建设基本工程整套满负荷试运质量监察检查典型大纲》14《火电机组达标投产核查标准》(中建企协 [2006]6号)15《化学监察制度》 SD246-8816《火力发电厂水汽化学监察导则》DL/T 561-9517《电气装置安装工程·电力设施交接试验标准GB50150》18《电力生产安全工作规定》19《电力建设安全工作规程( 火力发电厂部分 ) 》DL5009—9620《电力安全工作规程 ( 发电厂和变电所电气部分) 》DL408—9121《火力发电厂安全、文明生产达标核查推行细则》22《火电优秀工程评选方法》国电企业[2000]23《火电工程启动调试大纲编制大纲》DZB07-199824《火电工程启动试运推行细则》DZB04-199825《火电工程竣工查收推行细则》DZB05-199826《火电工程调试措施编制大纲》DZB06-199827《新建发电机组启动试运行阶段可靠性议论方法》B、2010 年度火力发电厂13 项技术监察用标准规范(西安热工研究院电站技术监察部宣布)1)、绝缘监察部分1.GB/T 5582-1993 2.GB/T 7252-2001 3.GB/T 16434-1996《高压电力设施外绝缘污秽等级》《变压器油中溶解气体解析和判断导则》《高压架空线路和发电厂、变电所环境污区分级及外绝缘选择标准》4.GB/T 20833-2007《旋转电机定子线棒及绕组局部放电的测量方法及评定导则》5.GB 50150-2006《电气装置安装工程电气设施交接试验标准》6.DL/T 404-2007《~交流金属封闭开关设施和控制设施》7.DL/T 417-2006《电力设施局部放电现场测量导则》8.DL/T《现场绝缘试验推行导则第 1部分:绝缘电阻、吸取比和极化指数试验》9.DL/T《现场绝缘试验推行导则第 2部分:直流高电压试验》10.DL/T《现场绝缘试验推行导则第 3 部分:介质耗费因数 tan δ试验》11.DL/T《现场绝缘试验推行导则第 4部分:交流耐压试验》12.DL/T《现场绝缘试验推行导则第 5部分:避雷器试验》13.DL/T 475-2006《接地装置工频特点参数的测量导则》14.DL/T 492-2009 《发电机环氧云母定子绕组绝缘老化判断导则》( 2009-12-1 推行)15.DL/T 506-2007《六氟化硫电气设施中绝缘气体湿度测量方法》16.DL/T 555-2004《气体绝缘金属封闭开关设施现场耐压及绝缘试验导则》17.DL/T 572-1995《电力变压器运行规程》18.DL/T 573-1995《电力变压器检修导则》19.DL/T 574-1995《有载分接开关运行维修导则》20.DL/T 596-1996《电力设施预防性试验规程》21.DL/T 603-2006《气体绝缘金属封闭开关设施运行及保护规程》22.DL/T 607-1996《汽轮发电机漏水、漏氢的检验》23.DL/T 617-1997《气体绝缘金属封闭开关设施技术条件》24.DL/T 618-1997《气体绝缘金属封闭开关设施现场交接试验规程》25.DL/T 620-1997《交流电气装置的过电压保护和绝缘配合》26.DL/T 626-2005《盘形悬式绝缘子劣化检测规程》27.DL/T 627-2004《电力系统用常温固化硅橡胶防污闪涂料》28.DL/T 651-1998《氢冷发电机氢气湿度的技术要求》29.DL/T 664-2008《带电设施红外诊断技术应用规范》30.DL/T 722-2000《变压器油中溶解气体解析和判断导则》31.DL/T 727-2000《互感器运行检修导则》32.DL/T 729-2000《户内绝缘子运行条件电气部分》33.DL/T 801-2002《大型发电机内冷却水质及系统技术要求》34.DL/T 804-2002《交流电力系统金属氧化物避雷器》35.DL/T 838-2003《发电企业设施检修导则》36.DL/T 864-2004《标称电压高于1000V 交流架空线路用复合绝缘子使用导则》37.DL/T 866-2004《电流互感器和电压互感器选择及计算导则》38.DL/T 970-2005《大型汽轮发电机非正常和特别运行及保护导则》39.DL/T 1054-2007《高压电气设施绝缘技术监察规程》40.DL/T 1093-2008《电力变压器绕组变形的电抗法检测判断导则》41.DL/T 1095-2008《变压器油带电度现场测试导则》42.发输电输 [1999]72 号《高压开关设施管理规定》43.发输电输 [1999]72 号《高压开关设施反事故技术措施》44.发输电输 [1999]72 号《高压开关设施质量监察管理方法》45.发输电输 [2002]158 号《预防 11OkV~500kV 变压器 ( 电抗器 ) 事故措施》46.发输电输 [2002]158 号《预防 110kV~500kV 互感器事故措施》47.国电发 [1999]579 号《汽轮发电机运行规程》48.国电发 [2000]589 号《国家电力企业防范电力生产重要事故的二十五项重点要求》49.电安生 [1996]589 号《电力工业部变压器类设施管理规定》50.能源办 [1993]45 号《电力系统电瓷外绝缘防污闪技术管理规定》(试行)51.电供 [1991]30 号《高压断路器运行规程》52.能源电供 [1990]146 号《高压开关设施管理条例》2)、电测监察1.《中华人民共和国计量法》2.《中华人民共和国计量法推行细则》3.《中华人民共和国电力法》4. 《计量标准考察方法》(2005 年 1 月 14 日国家质量监察检验检疫总局令第72号宣布)5.《计量检定人员管理方法》( 2007 年 12 月 29 日国家质量监察检验检疫总局令第 105 号宣布)6.JJG 01-1994《电测量变送器检定规程》7.JJG 124-2005《电流表、电压表、功率表及电阻表检定规程》8.JJG 126-1995《交流电量变换为直流电量电工测量变送器检定规程》9.JJG 166-1993《直流电阻器检定规程》10.JJG 307-2006《机电式交流电能表》11.JJG 313-1994《测量用电流互感器检定规程》12.JJG 314-1994《测量用电压互感器检定规程》13.JJG 366-2004《接地电阻表检定规程》14.JJG 494-2005《高压静电电压表检定规程》15.JJG 505-2004《直流比较仪式电位差计检定规程》16. JJG 531-2003《直流电阻分压箱》17. JJG 596-1999《电子式电能表检定规程》18. JJG 597-2005《交流电能表检定装置检定规程》19. JJG 603-2006《频率表检定规程》20. JJG 622-1997《绝缘电阻表(兆欧表)检定规程》21. JJG 690-2003《高绝缘电阻测量仪(高阻计)》22.JJG 780-1992《交流数字功率表检定规程》23.JJG 1005-2005《电子式绝缘电阻表检定规程》24.JJG 1021-2007《电力互感器检定规程》25.JJF 1001-1998《通用计量术语及定义》26.JJF 1022-1991《计量标准命名规范》27.JJF 1033-2008《计量标准核查规范》28.JJF 1059-1999《测量不确定度评定与表示》29.JJF 1094-2002《测量仪器特点评定》30.DL/T 448-2000《电能计量装置技术管理规程》31.DL/T 460-2005《交流电能表检验装置检定规程》32.DL/T 614-2007《多功能电能表》33.DL/T 630-1997《交流采样远动终端技术条件》34.DL/T 645-2007《多功能电能表通信协议》35.DL/T 732-2000《电能表测量用光电采样器》36.DL/T 973-2005《数字高压表检定规程》37.DL/T 979-2005《直流高压高阻箱检定规程》38.DL/T 980-2005《数字多用表检定规程》39.DL/T 1112-2009《交、直流仪表检验装置检定规程》( 2009-12-1 推行)40.DL/T 5043-1995《火力发电厂电气试验室设计标准》41.DL/T 5136-2001《火力发电厂、变电所二次接线设计技术规程》42.DL/T 5137-2001《电测量及电能计量装置设计技术规程》43.SD 110-1983《电测量指示仪表检验规程》44. Q/GDW140-2006《国家电网企业交流采样测量装置运行检验管规程》45.国家电网营销 [2005]347 号《交流采样测量装置校验规范》46.国家电网营销 [2005]347 号《交流采样测量装置校验作业指导书》3)、继电保护监察1.GB/T 14285-2006《继电保护和安全自动装置技术规程》2. GB/T 50062-2008《电力装置的继电保护和自动装置设计规范》3.DL/T 478-2001 4.DL/T 553-1994 5. DL/T 559-2007 6. DL/T 584-2007 7. DL/T 587-2007 8. DL/T 623-1997 9. DL/T 624-1997 10.DL/T 684-1999 11. DL/T 994-2006 12.DL/T 995-2006 13.DL/T 1073-2007 14.DL/T 1075-2007 15. DL/T 1100-2009( 2009-12-1 推行)16. Q/GDW267-2009《静态继电保护及安全自动装置通用技术条件》《220~500kV 电力系统故障动向记录技术准则》《220kV~ 750kV电网继电保护装置运行整定规程》《3kV~110kV 电网继电保护装置运行整定规程》《微机继电保护装置运行管理规程》《电力系统继电保护及安全自动装置运行议论规程》《微机保护微机型试验装置技术条件》《大型发电机变压器继电保护整定计算导则》《火电厂风机水泵用高压变频器》《继电保护和电网安全自动装置检验规程》《电厂厂用电源快速切换装置通用技术条件》《数字式保护测控装置通用技术条件》《电力系统的时间同步系统第 1 部分:技术规范》《国家电网企业继电保护和电网安全自动装置现场工作保安规定》17.国家电网生技 [2005]400 号文《国家电网企业十八项电网重要反事故措施(试行)》18.调继 [2005]222 号《国家电网企业十八项电网重要反事故措施》(试行)继电保护专业重点推行要求19.(82)水电生字第 11 号《继电保护及安全自动装置运行管理规程》20.电安生 [1994]191 号《电力系统继电保护及安全自动装置反事故措施要点》21.国电调 [2002]138 号《防范电力生产重要事故的二十五项重点要求》继电保护推行细则》4)、励磁监察1.GB/T 7064-2002 《透平型同步电机技术要求》2.GB/T 《同步电机励磁系统定义》3.GB/T 《同步电机励磁系统电力系统研究用模型》4.GB/T 《同步电机励磁系统大、中型同步发电机励磁系统技术要求》5.DL/T 1049-2007《发电机励磁监察规程》6.DL 5000-2000《火力发电厂技术规程》7.DL/T 650-1998《大型汽轮发电机自并励静止励磁系统技术条件》8.DL 755-2001《电力系统安全牢固导则》9.DL/T 843-2003《大型汽轮发电机交流励磁系统技术条件》10.SD 325-1989《电力系统电压和无功电力技术导则》11.国家电力企业标准《汽轮发电机运行规程(1999 年版)》12.国家电网企业 Q/GDW 142-2006 《同步发电机励磁系统建模导则》13.国家电网企业 Q/GDW 143-2006 《电力系统牢固器整定试验导则》14.国家电网生[2004]203 号《国家电网企业电力系统电压质量和无功电力管理规定》15.国家电监委电监市场[ 2006]42 号《发电厂并网运行管理规定》5)、节能监察1.《中华人民共和国节约能源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令第 77 号 2007 年 10 月 28 日校正)2.国电发 [2001]476 号《火电厂节约用水管理方法( 试行 ) 》3.国电发 [2001]477号《火电厂节约用油管理方法( 试行 ) 》4.电综 [1998]179 号《火电机组启动查收性能试验导则》5.GB/T 2587-2009《用能设施能量平衡公则》(2009-12-1推行)6. GB/T 2588-2000《设施热效率计算公则》7. GB/T 2589-2008《综合能耗计算公则》8.GB/T 3484-2009《企业能量平衡公则》(2009-11-1推行)9.GB/T 6422-2009《用能设施能量测试导则》(2009-11-1推行)10.GB/T ~《汽轮机热力性能查收试验规程》( 2009-4-1 推行)11.GB/T 10184-1988《电站锅炉性能试验规程》12.GB/T 13471-2008《节电技术经济效益计算与议论方法》13.GB/T 14100-2009《燃气轮机查收试验》(2010-1-1推行)14. GB/T 15316-2009《节能监测技术公则》(2009-11-1推行)15.GB/T 15317-2009《燃煤工业锅炉节能监测》(2010-5-1推行)16.GB/T 15587-2008《工业企业能源管理导则》(2009-5-1推行)17.GB/T 16614-1996《企业能量平衡统计方法》18.GB/T 17167-2006《用能单位能源计量器具装备和管理公则》19.GB/T 18666-2002《商品煤质量抽查与查收方法》20.GB/T《取水定额第1部分:火力发电》21.GB 21258-2007《老例燃煤发电机组单位产品能源耗资限额》22.GB/T 21369-2008《火力发电企业能源计量器具装备和管理要求》23.GB24500-2009 24.DL/T 455-2008 25. DL/T 467-2004 26.DL/T 469-2004 27.DL/T 520-2007 28.DL/T 552-1995《工业锅炉能效限制值及能效等级》( 2010-9-1《锅炉暖风器》《电站磨煤机试验规程》《电站锅炉风机现场性能试验》《火力发电厂入厂煤检测实验室技术导则》《火力发电厂空冷塔及空冷凝汽器试验方法》推行)29. DL/T《火力发电厂燃料试验方法一般规定》30.DL/T 581-1995《凝汽器胶球冲刷装置和循环水二次滤网装置》31.DL/T《火力发电厂能量平衡导则总则》32.DL/T《火力发电厂燃料平衡导则》33.DL/T《火力发电厂能量平衡导则34.DL/T《火力发电厂电能平衡导则》35.DL/T《火力发电厂能量平衡导则推行)36. DL/T 686-199937. DL/T 747-200138. DL/T 748-200139. DL/T 750-2001 40.DL/T 783-2001 41.DL/T 839-2003 42. DL/T 892-2004《电力网电能耗费计算导则》《发电用煤机械采制样装置性能查收导则》《火力发电厂锅炉机组检修导则》《辗转式空气预热器运行保护规程》《火力发电厂节水导则》《大型锅炉给水泵性能现场试验方法》《电站汽轮机技术条件》第 5 部分:水平衡试验》( 2009-12-1第 3 部分:热平衡》43.DL/T 904-2004《火力发电厂技术经济指标计算方法》44.DL/T 926-2005《自抽式飞灰取样方法》45.DL/T 932-2005《凝汽器与真空系统运行保护导则》46.DL/T 933-2005《冷却塔淋水填料、除水器、喷溅装置性能试验方法》47.DL/T 934-2005《火力发电厂保温工程热态核查测试与议论规程》48.DL/T 958-2005《电力燃料名词术语》49.DL/T 964-2005《循环流化床锅炉性能试验规程》50.DL/T 994-2006《火电厂风机水泵用高压变频器》51.DL/T 1027-2006《工业冷却塔测试规程》52.DL/T 1051-2007《电力技术监察导则》53.DL/T 1052-2007《节能技术监察导则》54.DL/T 1055-2007《发电厂汽轮机、水轮机技术监察导则》55.DL/T 1106-2009《煤粉燃烧结渣特点和燃尽率一维火焰炉测试方法》(2009-12-1 推行)56.DL/T 1111-2009《火力发电厂厂用高压电动机调速节能导则》(2009-12-1推行)57.DL/T《电力建设施工质量查收及议论规程第2部分:锅炉机组》(2009-12-1 推行)58.DL/T《电力建设施工质量查收及议论规程第3部分:汽轮发电机组》( 2009-12-1 推行)59.DL/T 5435-2009 60.DL/T 5437-2009《火力发电工程经济议论导则》(2009-12-1 推行)《火力发电建设工程启动试运及查收规程》(2009-12-1推行)61.JB/T 4358-2008 62.JB/T 5862-2001 63. JB/T 8059-2008 64.JB/T 9633-1999《电站锅炉离心式通风机》《汽轮机表面式给水加热器性能试验规程》《高压锅炉给水泵技术条件》《凝汽器胶球冲刷装置》6)、环保监察1. GB/T 212-2008《煤的工业解析方法》2.GB/T 214-2007《煤中全硫的测定方法》3.GB《环境保护图形标志 - 固体废物储藏》4.GB/T《石灰石、白云石化学解析方法》5.GB/T 6719-2009《袋式除尘器技术要求》(2009-10-1 推行)6.GB 8978-1996《污水综合排放标准》7.GB 12348-2008《工业企业厂界环境噪声排放标准》8.GB 13223-2003《火电厂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9.GB/T 13931-2002《电除尘器性能测试方法》10.GB 《环境保护图形标志—排放口(源)》11.GB/T 16157-1996 《固定污染源排气中颗粒物测定与气态污染物采样方法》12.GB 18599-2001《一般固体废物储藏、办理场污染控制标准》13.GB/T 《燃煤烟气脱硫设施第 1 部分:燃煤烟气湿法脱硫设施》14.GB/T 21508-2008 《燃煤烟气脱硫设施性能测试方法》15.GB/T 21509-2008 《燃煤烟气脱硝技术装备》16.HJ/T 75-2007《固定污染源烟气排放连续监测技术规范》17.HJ/T 76-2007 《固定污染源烟气排放连续监测系统技术要求及检测方法》18.HJ/T 92-2002《水污染物排放总量监测技术规范》19. HJ/T 178-2005《火电厂烟气脱硫工程技术规范烟气循环流化床法》20. HJ/T 179-2005《火电厂烟气脱硫工程技术规范石灰石/ 石灰 - 石膏法》21. HJ/T 212-2005《污染源在线自动监控(监测)系统数据传输标准》22. HJ/T 255-2006《建设项目竣工环境保护查收技术规范火力发电厂》23. HJ/T 353-2007《水污染源在线监测系统安装技术规范》24. HJ/T 354-2007《水污染源在线监测系统查收技术规范》25. HJ/T 355-2007《水污染源在线监测系统运行与核查技术规范》26. HJ/T 356-2007《水污染源在线监测系统数据有效性鉴识技术规范》27. HJ/T 373-2007《固定污染源监测质量保证与质量控制技术规范》28. HJ/T 397-2007《固定污染源废气监测技术规范》29. HJ/T 398-2007《固定污染源排放烟气黑度的测定- 格林曼烟气黑度图法》30.HJ/T 416-2007《环境信息术语》31.DL/T 414-2004《火电厂环境监测技术规范》32.DL/T 461-2004《燃煤电厂电除尘器运行保护管理导则》33.DL/T 514-2004《电除尘器》34.DL/T 519-2004《火力发电厂烟气脱硫设计技术规定》35.DL/T《火力发电厂锅炉机组检修导则》第7 部分除灰渣系统检修36.DL/T《火力发电厂锅炉机组检修导则》第9 部分干输灰系统检修37.DL/T 《火力发电厂锅炉机组检修导则》第 10 部分脱硫装置检修38.DL/T 894-2004《除灰除渣系统调试导则》39.DL/T 895-2004《除灰除渣系统运行导则》40.DL/T 938-2005《火电厂排水水质解析方法》41.DL/T 960-2005《燃煤电厂烟气排放连续监测系统订货技术条件》42.DL/T 998-2006《石灰石-石膏湿法烟气脱硫装置性能查收试验规范》43.DL/T 1050-2007《电力环境保护技术监察导则》44.DL/T 1051-2007《电力技术监察导则》45.DL/T 1121-2009 《燃煤电厂锅炉烟气袋式除尘工程技术规范》( 2009-12- 推行)46.DL/T 5046-2006《火力发电厂废水治理设计技术规程》47.DL/T 5142-2002《火力发电厂除灰设计规程》48.DL/T 《电力建设施工及查收技术规范》第 4 部分电厂化学49.DL/T 5403-2007《火电厂烟气脱硫工程调整试运及质量查收评定规程》50.DL/T 5417-2009 《火电厂烟气脱硫工程施工质量查收及评定规程》( 2009-12-1 推行)51.DL/T 5418-2009《火电厂烟气脱硫吸取塔施工及查收规程》(2009-12-1推行)52.DL/T 5436-2009 《火电厂烟气海水脱硫工程调整试运及质量查收评定规程》( 2009-12-1 推行)53.JB/T 10921-2008《燃煤锅炉烟气袋式除尘器》54.《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条例》 199855.《建设项目竣工环境保护查收管理方法》 200256.《建设项目环境保护设施竣工查收监测技术要求》 200257.《排污费征收标准管理方法》 200358.《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议论法》 200359.《污染源自动监控管理方法》 200560.《环境监测人员持证上岗核查制度》 200661.《火电厂烟气脱硫工程后评估管理暂行方法》 200662.《环境监测管理方法》 200763.《燃煤发电机组脱硫电价及脱硫设施运行管理方法》 200764.《火电厂氮氧化物防治技术政策》 20107)、金属监察1.能源部电 [1992]1069 号《防范火电厂锅炉四管爆漏技术导则》2.国电发 [2000]589 3.GB 5310-2008 4.GB/T 9222-2008 5.DL/T 438-2009 6.DL/T 439-2006 7.DL/T 440-2004 8.DL/T 441-2004 9.DL 612-1996 10.DL/T 616-2006 11.DL 647-2004 12.DL/T 652-1998 13.DL/T 654-2009 14.DL/T 674-1999 15.DL/T 678-1999 16.DL/T 679-1999 17.DL/T 694-1999 18.DL/T 715-2000号《防范电力生产重要事故的二十五项重点要求》《高压锅炉用无缝钢管》《水管锅炉受压元件强度计算》《火力发电厂金属技术监察规程》(2009-12-1 推行)《火力发电厂高温紧固件技术导则》《在役电站锅炉汽包的检验及评定规程》《火力发电厂高温高压蒸汽管道蠕变监察规程》《电力工业锅炉压力容器监察规程》《火力发电厂汽水管道与支吊架维修调整导则》《电力工业锅炉压力容器检验规程》《金相复型技术工艺导则》《火力机组寿命评估技术导则》( 2009-12-1 推行)《火电厂用 20 号钢珠光体球化评级标准》《电站钢结构焊接通用技术条件》《焊工技术核查规程》《高温紧固螺栓超声波检验技术导则》《火力发电厂金属资料采用导则》19.DL/T 734-2000 20.DL/T 752-2001 21.DL/T 773-2001 22.DL/T 787-2001 23.DL/T 819-2002 24.DL/T 820-2002 25.DL/T 821-2002 26.DL/T 868-2004 27.DL/T 869-2004 28.DL/T 882-2004 29.DL/T 884-2004 30.DL/T 939-2005 31.DL/T 940-2005 32.DL/T 991-2006 33.DL/T 999-2006 34.DL/T 1051-2007 35.DL/T 5054-1996 36.JB/T 3375-2002《火力发电厂锅炉汽包焊接修复技术导则》《火力发电厂异种钢焊接技术规程》《火电厂用 12Cr1MoV钢球化评级标准》《火力发电厂用 15CrMo钢珠光体球化评级标准》《火力发电厂焊接热办理技术规程》《管道焊接接头超声波检验技术规程》《钢制承压管道对接焊接接头射线检验技术规程》《焊接工艺评定规程》《火力发电厂焊接技术规程》《火力发电厂金属专业名词术语》《火电厂金相检验与评定技术导则》《火力发电厂锅炉受热面管监察检验技术导则》《火力发电厂蒸汽管道寿命评估技术导则》《电力设施金属光谱解析技术导则》《电站用钢球化评级标准》《电力技术监察导则》《火力发电厂汽水管道设计技术规定》《锅炉用资料入厂查收规则》37.JB/T ~《承压设施无损检测》8)、化学监察1.GB/T 474-1996《煤样的制备方法》2.GB/T 475-1996《商品煤样采用方法》3.GB/T 2536-1990《变压器油》4.GB 7252-2001《变压器中溶解气体解析和判断导则》5.GB/T 7595-2008《运行中变压器油质量标准》6.GB/T 7596-2008《电厂用运行中汽轮机油质量标准》7.GB/T 7597-2007《电力用油( 变压器油、汽轮机油) 取样方法》8.GB/T 8905-1996《六氟化硫电气设施中气体管理和检测导则》9.GB 11120-1989《L-TSA汽轮机油》10.GB/T 12145-2008 11.GB/T 14541-2005 12.GB/T 14542-2005 13.GB/T 18666-2002 14.DL/T 246-2006 15.DL/T 502-2006 16.DL/T 520-2007 17.DL/T 561-1995 18.DL/T 571-2007 19.DL/T 595-1996 20.DL/T 596-1996 21.DL/T 651-1998 22.DL/T 677-2008 23.DL/T 712-2000 24.DL/T 747-2001 25.DL/T 771-2001 26.DL/T 794-2001 27.DL/T 801-2002 28.DL/T 805-2006 29.DL/T 838-2003 30.DL/T 855-2004 31.DL/T 889-2004 32.DL/T 913-2005 33.DL/T 941-2005 34.DL/T 951-2005 35.DL/T 952-2005 36.DL/T 956-2005《火力发电机组及蒸汽动力设施水汽质量》《电厂运行中汽轮机用矿物油保护管理导则》《运行中变压器油保护管理导则》《商品煤质量抽查和查收方法》《化学监察导则》《火力发发电厂水汽试验方法》《火力发电厂入厂煤检测实验室技术导则》《火力发电厂水汽化学监察导则》《电厂用抗燃油查收、运行监察及保护管理导则》《六氟化硫电气设施气体监察细则》《电力设施预防性试验规程》《氢冷发电机氢气湿度的技术要求》《火力发电厂在线工业化学仪表检验规程》《火力发电厂凝汽器管选材导则》《发电用煤机械采样装置性能查收导则》《火电厂水办理用离子交换树脂采用导则》《火力发电厂锅炉化学冲刷导则》《大型发电机内冷却水水质及系统技术要求》《火电厂汽水化学导则》《发电企业设施检修导则》《电力基本建设火电设施保护保留规程》《电力基本建设热力设施化学监察导则》《火电厂水质解析仪器质量查收导则》《运行中变压器用六氟化硫质量标准》《火电厂反浸透水办理装置查收导则》《火力发电厂超滤水办理装置查收导则》《火力发电厂停 ( 备 ) 用热力设施防锈蚀导则》37.DL/T 957-2005《火力发电厂凝汽器化学冲刷及成膜导则》38.DL/T 1029-2006《火电厂水质解析仪器实验室质量管理导则》39.DL/T 1039-2007《发电机内冷水办理导则》40.DL/T 1051-2007《电力技术监察导则》41.DL/T 1076-2007《火力发电厂化学调试导则》42.DL/T 5068-2006《火力发电厂化学设计技术规程》43.DL/T《电力建设施工及查收技术规范第四部分电厂化学篇》44.SH 0040-1991《超高压变压器油》45.SD 202-1986《火力发电厂垢和腐化产物解析方法》9)、热工监察1.国电发 [2000]589 号《防范电力生产重要事故的二十五项重点要求》2.GB/T 4213-2008《气动调治阀》3.GB/T 50093-2002《自动化仪表工程施工及查收规范》4.DL/T 435-2004《电站煤粉锅炉炉膛防爆规程》5.DL/T 589-1996《火力发电厂燃煤电站锅炉的热工检测控制技术导则》6.DL/T 590-1996 《火力发电厂固定式发电用凝汽汽轮机的热工检测控制技术导则》7.DL/T 591-1996 8.DL/T 592-1996 9.DL/T 655-2006 10.DL/T 656-2006 11.DL/T 657-2006 12.DL/T 658-2006 13.DL/T 659-2006 14. DL/T 677-2009 15.DL/T 774-2004 16.DL/T 775-2001 17.DL/T 855-2004 18.DL/T 924-2005《火力发电厂汽轮发电机的热工检测控制技术导则》《火力发电厂锅炉给水泵的热工检测控制技术导则》《火力发电厂锅炉炉膛安全监控系统查收测试规程》《火力发电厂汽轮机控制系统查收测试规程》《火力发电厂模拟控制系统查收测试规程》《火力发电厂开关量控制系统查收测试规程》《火力发电厂分别控制系统查收测试规程》《发电厂在线化学仪表检验规程》(2009-12-1 推行)《火力发电厂热工自动化系统检修运行保护规程》《火力发电厂除灰除渣热工自动化系统调试规程》《电力基本建设火电设施保护保留规程》《火力发电厂厂级监控信息系统技术条件》19.DL/T 996-2006《火力发电厂汽轮机电液控制系统技术条件》20.DL/T 1012-2006《火力发电厂汽轮机监察和保护系统查收测试规程》21.DL/T 1056-2007《发电厂热工仪表及控制系统技术监察导则》22.DL/T 1083-2008《火力发电厂分别控制系统技术条件》23.DL/T 1091-2008《火力发电厂锅炉炉膛安全监控系统技术条件》24.DL/T 1112-2009《交、直流仪表检验装置检定规程》(2009-12-1实施)25.DL 5000-2000《火力发电厂设计技术规程》26.DL 5004-2004《火力发电厂热工自动化实验室设计标准》27.DL 5031-1994《电力建设施工及查收技术规范( 管道篇 ) 》28.DL/T 5175-2003《火力发电厂热工控制系统设计技术规定》29.DL/T 5182-2004《火力发电厂热工自动化就地设施安装、管路及电缆设计技术规定》30.DL/T 31. DL/T《电力建设施工及查收技术规范第《电力建设施工质量查收及议论规程5 部分 : 热工自动化》第 4 部分:热工仪表及控制装置》(2009-12-1 推行)32.DL/T 5227-2005《火力发电厂辅助系统( 车间 ) 热工自动化设计技术规定》33. DL/T 5428-2009《火力发电厂热工保护系统设计技术规定》(2009-12-1推行)34.JJF 1033-2008 35.DRZ/T 01-2004《计量标准核查规范》《火力发电厂锅炉汽包水位测量系统技术规定》10)、电能质量监察1.国家电监委电监市场[2006]42号《发电厂并网运行管理规定》2.SD 325-1989《电力系统电压和无功电力技术导则( 试行 ) 》3.国家电网生[ 2004]203 号《国家电网企业电力系统电压质量和无功电力管理规定》4.GB 156-2007《标准电压》5.GB/T 1980-1996《标准频率》6.GB/T 12325-2008 7.GB/T 12326-2008 8.GB/T 14549-1993 9.GB/T 15543-2008 10.GB/T 15945-2008 11.GB/T 18481-2001 12.GB/T 19862-2005 13.DL/T 497-1992 14.DL/T 500-2009 15.DL/T 723-2000 16.DL/T 1028-2006 17.DL/T 1040-2007 18.DL/T 1053-2007《电能质量供电电压偏差》《电能质量电压颠簸和闪变》《电能质量公用电网谐波》《电能质量三相电压不平衡》(2009-5-1推行)《电能质量电力系统频率偏差》(2009-5-1推行)《电能质量暂时过电压和瞬态过电压》《电能质量监测设施通用要求》《电力系统自动低频减负荷工作管理规程》《电压监测仪使用技术条件》(2009-12-1 推行)《电力系统安全牢固控制技术导则》《电能质量测试解析仪检定规程》《电网运行准则》《电能质量技术监察规程》11)、汽轮机监察1.GB/T 《在非旋转部件上测量和议论机器的机械振动》第2 部分: 500MW以上,额定转速 1500r/min 、 1800r/min 、3000r/min 、3600r/min 陆地安装的汽轮发和电机组2.GB/T ~《汽轮机热力性能查收试验规程》(2009-4-1 推行)3.GB/T 13399-1992《汽机安全监察装置技术条件》4. GB/T《旋转机械转轴径向振动的测量和评定_第 2 部分》5.DL/T 552-1995《火力发电厂空冷塔及空冷凝汽器试验方法》6.DL/T 581-1995《凝汽器胶球冲刷装置和循环水二次滤网装置》7.DL/T 586-2008《电力设施监造技术导则》8.DL/T 711-1999《汽轮机调治控制系统试验准则》9. DL/T 742-2001《冷却塔塑料部件技术条件》10.DL/T 834-2003《火力发电厂汽轮机防进水和冷蒸汽导则》11.DL/T 838-2003《发电企业设施检修导则》12.DL/T 839-2003《大型锅炉给水泵性能现场试验方法》13.DL/T 863-2004《汽轮机启动调试导则》。

华北电力大学高电压技术实验指导书

华北电力大学高电压技术实验指导书

华北电力大学高电压技术实验指导书电力工程系高电压与绝缘技术教研室2005年12月编写人:张重远、王永强、汪佛池前言自1995年高压教研室成立以来,高压实验室几经搬迁,同时实验设备也不断得到完善,高电压专业所需开设的实验基本上已能全部开出。

鉴于2003版教学大纲与原教学大纲差别较大,高电压技术课程已作为全系学生的一门必修课,课程实验内容较原来有较大的增加,为更好的指导学生进行实验,重新编定了本实验教程。

本指导书是在原高电压技术实验指导书的基础上,并参考清华大学、武汉大学等高校高电压专业实验指导书,同时结合多年来的教学实践,根据高压实验室现有的条件编写而成的。

本指导书的编写及新增实验的开发得到校教育改革基金的资助,是教改项目“高压实验室综合性、研究型(开放性)实验体系的建设”的一个重要子项目。

本指导书主要作为高电压技术课程实验用,结合近几年实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重新完善了原有的“介质损耗角正切的测量”和“避雷器泄露电流的测量”两个实验中的部分内容,同时在现有实验设备的基础上,新增了“工频高压试验”、“直流高压试验”和“冲击高压试验”等实验内容,同时新增了部分开放性试验如:“冲击电流试验”、“极性效应和50%冲击放电电压试验”等实验内容。

通过这些实验内容的开设力求让学生对常见的各种高电压设备试验方法、试验设备及试验内容有更深刻的认识和了解,达到书本上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有效结合,提高学生探索性创造性思维的目的。

此次指导书的修订是由华北电力大学高压试验室张重远、王永强和汪佛池同志共同完成。

由于水平和时间有限,书中若有不对之处,敬请使用者多提宝贵意见。

编者2005.12目录目录 (1)绪论 (1)实验一高压实验室参观及入室教育 (6)实验二绝缘电阻、泄漏电流的测量 (7)实验三介质损耗角正切的测量 (13)实验四工频高压演示实验 (19)实验五直流高压演示实验 (24)实验六冲击高压演示实验 (27)附录一冲击电流的产生与测量 (30)附录二棒-板间隙的极性效应及其50%冲击放电电压的确定 (33)绪论随着高电压大电网的建设和高电压电气设备的研制,高电压技术得到了迅速的发展,同时随着高电压新技术的发展,高电压技术在其他的技术物理等部门(如高电脉冲医疗、高压静电除尘等)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电流表电压表功率表及电阻表检定规程概要

电流表电压表功率表及电阻表检定规程概要

电流表电压表功率表及电阻表检定规程1适用范围本规程适用于新制造、使用中及修理后的直接作用模拟指示直流和交流(频率40Hz~10kHz)电流表、电压表、功率表和电阻表(电阻1Ω~1MΩ)以及测量电流、电压及电阻的万用表(以下均简称仪表)的检定。

本规程不适用于自动记录式仪表、数字式仪表、电子式仪表、平均值和峰值电压表、低功率因素表、泄漏电流表及电压高于600V的静电电压表的检定。

2引用标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计量检定规程JJG124---20053计量性能要求3.1准确度等级仪表的准确度等级及最大允许误差(即引用误差)应符合表1规定。

表1 准确度等级及最大允许误差准确度等级0.1 0.2 0.5 1.0 1.5最大允许误差(%) ±0.1 ±0.2 ±0.5 ±1.0 ±1.5准确度等级 2.0 2.5 5.0 10 20最大允许误差(%) ±2.0 ±2.5 ±5.0 ±10 ±203.2 基本误差3.2.1仪表的基本误差在标度尺测量范围(有效范围)内所有分度线上不应超过表1中规定的最大允许误差。

仪表的基本误差以引用误差表示,按(1)式计算。

式中:X——仪表的指示值;Xo——被测量的实际值;X N——引用值(各类仪表的引用值由附录1给出)。

3.2.2升降变差仪表的升降变差不应超过最大允许误差的绝对值。

按(2)式计算。

式中:X01和X02分别为某点被测量的上升和下降的实际值,X N的含义与公式(1)中的相同。

3.3偏离零位对在标度尺上有零分度线的仪表,应进行断电回零试验。

3.3.1在仪表测量范围上限通电30s,迅速减小被测量至零,断电15s内,用标度尺长度的百分数表示,指示器偏离零位分度线不应超过最大允许误差的50%。

3.3.2对功率表还要进行只有电压线路通电,指示器偏离零分度线的试验,其改变量不应超过最大允许误差的100%。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压静电电压表检规程JJG 494-87Verification Regullation of High Voltage Electrostatic Voltmeter本检定规程经国家计量局于1987年3月9日批准,并自1988年1月9日起施行。

归口单位:国家高电压计量站起草单位:国家高电压计量站本规程技术条文由起草单位负责解释。

本规程主要起草人:潘亮生(国家高电压计量站)王立超(国家高电压计量站)参加起草人:丁晓君(国家高电压计量站)高压静电电压表检定规程本规程适用于测量工频高电压和直流高电压的新生产、使用中和修理后的额定电压高于600V的指示式静电电压表(以下简称静电表)及其附件。

一技术要求1 基本误差1.1 静电表的基本误差在标度尺工作部分的所有分度线上不应超过表1中的规定。

表1基本误差以标度尺工作部分上量限的百分数表示。

1.2 配有分压器作为其附件的静电表,在与其分压器配合后,其基本误差应满足本规程1.1款的要求。

2 变差及零值误差2.1 微型、小型和能耐受机械力作用的静电表,其指示值的变差不应超过其允许的基本误差绝对值的1.5倍。

其他静电表指示值的变差不应超过其基本误差的绝对值。

2.2 静电表的零值误差不应超过如下的规定:2.2.1 能耐受机械力作用的静电表、微型和小型的静电表、标度尺角度大于120°的静电表和张丝式静电表用公式⑴确定允许的零值误差:式中:K--静电表准确度等级的数值;L--标度尺的长度(mm)。

2.2.2 其他静电表为按⑴式确定的数值的一半。

2.3 通过改变电极距离转移量程的0.5级和0.2级的静电表,由于转移量程的操作造成任一个量程读数的分散性(以下简称分散性)不得大于其基本误差绝对值的40%。

3 倾斜误差将静电表自规定的工作位置,按表2所规定的角度向任一方面倾斜,其指标值的改变不应超过表1中的规定值。

指示值改变的表示方法与基本误差表示方法相同。

如静电表上未注明工作位置,则在垂直与水平两个位置都应符合本条要求。

表2对带有光标指示器的可携式静电表,在倾斜后允许重新调准机械零位,然后符合本条要求。

本条不适用于装有水准器的静电表。

4 阻尼静电表可动部分的阻尼时间不应超过6s。

当被测的量突然改变时,静电表现指示器摆动的过冲量应小于50%。

5 绝缘5.1 静电表和件所有线与外壳间的绝缘应能耐受频率为50HZ实际正弦波形的交流电压历时1min的试验,试验电压根据静电表及附件的额定电压按表3中的规定来确定。

表3中的试验电压值适用于标准大气条件(气压1013hPa,温度20℃,绝对湿度11g/m3),如果试验时大气条件和标准条件不同,可参照GB311.2-83《高电压试验技术第一部分--一般试验条件和要求》中的规定对试验电压值进行校正。

5.2 工作时处于高电位的静电表和附件的线路与外壳间的绝缘电阻不应低于表4中的规定值。

静电表接地电位的端钮及光源的电源线路的绝缘电阻不作规定。

表3表46 外观要求静电表应有保证该表正确使用的必要标志,且不应有会引起测量错误和静电表损坏的缺陷。

二检定条件7 检定静电表的基本误差、变差和零值误差时,应在下列检定条件下进行。

7.1 静电表和附件的温度应与周围空气温度相同。

7.2 有调零器的静电表在试验前将其指示器调到零位上。

7.3 静电表的电极、绝缘支柱等各部件均应保持清洁。

7.4 供给检定静电表电压的电源的稳定度应满足如下要求:在半分钟内,电源的电压稳定度不应低于±1/10K%(K为被检静电表准确度等级的数值)。

7.5 检定静电表各个量程时,使用的电压调节设备应保证由零值调到上量限,并能平稳地及连续地调到静电表的任何一个分度线,其调节功率应优于1/10K%。

表57.6 对于没有静电屏蔽、其测量机构会受到外电场影响的静电表,在布置试验场地时,应使其他的带电或接地的导体不对静电表测量机构的工作电场产生畸变。

7.7 所有影响静电表示值的影响量应符合表5中的规定。

三检定项目8 使用中的静电表的检定项目8.1 外观检查;8.2 倾斜误差(不通电);8.3 基本误差;8.4 变差及零值误差。

对于0.2级和0.5级静电表还应检定转换量程造成的读数分散性。

9 新生产和修理后的静电表除上述项目外,还可根据用户要求或根据修理部位决定附加的检定项目,这些项目包括:9.1 倾斜误差(通电和不通电都做);9.2 阻尼;9.3 绝缘。

例如:当修理阻尼器时,要检定静电表的阻尼。

当修理或更换绝缘部件时,要进行绝缘试验。

四检定方法(一)检定用线路10 采用直接比较法检定静电表。

在保证准确度的条件下,允许使用其他的方法,但需经上一级计量主管部门批准。

11 检定静电表时,应按表6及表7中的规定选择标准仪器。

11.1 在引用修正值的情况下,允许选用比表6的规定低一个准确度等级的标准仪器,但标准表不得低于0.5级,电压互感器不得低于0.2级,而标准表误差的年变化量及变差均应小于其允许误差的1/2。

表6*m=Vxm/KuV0m。

式中:Vxm是被检静电表的上量限;Ku是电压互感器或分压器的额定变化:V0m是标准电压表的上量限。

表7*也允许使用标尺长度大于150mm有游标刻度的0.2级仪表作标准表现。

11.2 检定0.2级静电表时,所选的电压互感器的额定电压Vn应满足:式中:Vmax--检定时加于电压互感器的最高电压。

检定其他等级的静电表,则要求:所选的电压互感器的额定电压Vn都应满足:式中:Vmin--检定时加于电压互感器的最低电压。

11.3 检定静电表40%额定电压以下的分度线时,允许选用比表6所要求的低一个准确度等级的电压互感器,但不得低于0.2级。

11.4 如果选用的电压互感经过专门的检定,在被检静电表各个标有数字的分度线Vx上,电压互感器的比差不超过Vxm/Vx×K%(Vxm是被检静电表的上量限,K为表6所要求的电压互感器的准确度等级),则不受11.2款的限制。

12 在工频电压下检定静电表。

按图1所示线路接线。

图1 用带电压互感器的标准表检定静电表的线路图图中:B-电源及调节控制和保护装置;V0-标准电压表;Vx-被检静电表;BBy-电压互感器被检静电表的实际值U0按下式计算:式中:Ku--电压互感器的额定变比;Cu--标准电压表额定分度值(伏/分度);A--标准电压表的示值(分度);C--标准电压表指示器所指分度的修正值(分度)(若不需修正,可以不要这一项);D--电压互感器对应于所加电压的变比的修正值(若不需修正,可以不要这一项)。

13 在直流电压或工频电压下检定静电表按图2所示线路接线。

图2 用带高压分压器的标准表检定静电表的线路图图中:Fy--分压器。

被检静电表的实际值U0按下式计算:式中:Kf--分压器的分压比;E--分压器的分压比的修正值(若不需要修正,可不要这一项)。

13.1 在工频电压下,检定静电表时应采用工频电压分压器;在直流电压下,检定时应采用直流电压分压器。

分压器的准确度应在五月5所允许的温度范围满足6的要求。

如果分压器只能在较小的温度范围内保证准确度,应在分压器保证准确度所允许的温度范围内进行检定。

13.2 可以采用直流或真有效值特性的数字电压表作为标准表。

在检定使用到的电压范围,其误差应满足表6的要求。

13.3 标准表的输入阻抗应大于分压器低压端输出阻抗的10/Kf%倍,Kf是分压器准确度等级的数值。

当标准表的输入阻抗不能满足上述要求时,应将分压器接上标准表后再校准总体的分压比。

(二)不通电倾斜误差的检定14 不通电倾斜误差的检定是将被检静电表按工作位置放好,用调零器将指示器调到零位上,然后使静电表由工作位置向任何一个方向倾斜,倾斜的角度按表2中的规定,记下指示器在四个方向上对标度零位的最大偏移量△L,然后按下式计算不通电倾斜误差r:式中:△L--指示器对标度尺零位的最大偏移量(mm);L--被检静电表的标度尺长度(mm)。

(三)基本误差、变差和零值误差的检定15 检定静电表的基本误差时,应在标度尺工作部分的每一个标有数字的分度线上,在电压上升和降时各检定一次。

16 静电表可由用户根据其实际工作需要,只做直流检定或只做工频交流检定,也可两项都检。

两项都检时,先在直流(或50HZ)下对静电表工作部分的每一个标有数字的分度线进行检定,再在50HZ(或直流)下检定中间数字和上量限两个分度线。

17 检定多量程静电表误差时,应对其全部量程进行检定。

18 将加于静电表的电压由上量限平稳地减到零,断开电源,高压端接地,在10s内读取的示值即为该静电表的零值误差。

19 当检静电表的一个选定的量程时,应用静电表的变换量程机构,将量程改变到其他量程,再回到该量程后测量其上量限的实际值,如此操作和测量三次(在可能时应使每一次量程改变的方向不同),三次测得的实际值之间的最大差值和平均值之比,即为该量程的分散性,应当测量每个量程的分散性。

(四)静电表附加检定项目的检定方法20 通电倾斜误差的检定应按下列步骤在标度尺的中间数字和上量限两从此分度线上进行测量:20.1 将静电表按正常位置放好,再将其接上电源,调节电压,在所选的分度线上进行两次测量。

第一次平稳地上升到所选的分度线上,第二次平稳地下降到所选的分度线上,根据两次测量的实际值,计算其平均值A。

20.2 将静电表向不同的四个方向倾斜,再按20.1款的方法分别在四个不同的位置上测量选定分度线的实际值,而后分别计算四个方向实际值的平均值A',取其中与A相差最大的一个值Am(即A-A'为最大),按下式计算通电倾斜误差r':式中:Amax--静电表的上量限。

21 阻尼的检定21.1 将被试静电表加上一个电压,电压的大小可以使该静电表的指示器偏转到标度尺几何中心附近某一个标有数字的分度线上,测量自加上电压起到指示器进入稳定偏转位置附近的规定区域(标度尺全长的1%)且以后不再超出该区域的那一瞬间的时间,这段时间即为静电表的阻尼时间。

21.2 测量阻尼时间的具体试验程序不作规定。

试验时必须作好安全措施,保证在试验过程中,不危及及人身安全。

21.3 将施加到静电表的电压由某一数值突然改变到另一数值,该静电表的示值由对应于原来电压的A0改变到A1的过程中指示器最大摆动到Ax,按下式计算该静电表的过冲量:22 绝缘测量22.1 采用直流测量静电表和附件的绝缘电阻,且误差不应超过被测电阻的30%。

使用兆欧表或伏特表-微安表法进行测量时,试验电压按表8的规定来确定。

表822.2 静电表和附件的绝缘强度试验即交流电压绝缘试验,按照GB 311.2-83到GB 311.6-83《高电压试验技术》的第一部分到第五部分中的有关规定进行。

对于指示器的偏转装置带有锁定机构的静电表,在做这项试验前,应使动片处于锁定状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