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高考语文二轮论述类文本阅读误判“三原因”,推断有方向——突破高考第3题
2020高考语文二轮复习专题1论述类文本阅读第2讲题型突破2论证分析题——抓住特征,巧妙作答

题型突破2 论证分析题——抓住特征,巧妙作答[对应学生用书第141页]政论文——社会民生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想要“做一个幸福的人”,总要与好的食物打交道才行——“从明天起,关心粮食和蔬菜”,海子在《面朝大海,春暖花开》里的诗句谁都记得。
食物是人类每天都要面对的最基本问题,然而,今天的城市人却陷入了前所未有的食物困惑症。
从前的菜有菜味,肉有肉味。
然而,今天我们买到的蔬菜与肉却越来越“没味儿”了,工业速成的口感越来越重。
比“难吃”更糟糕的,是食品安全问题愈发凸显,转基因的使用令人困扰,不健康的外卖与劣食遍地生长。
当大量的工业加工制品、添加脂肪和糖渗透到我们的饮食结构之中,整个社会都在发胖——肥胖从来不是一个人的问题。
对于谨小慎微者而言,饮食变成了一件需要精细计算的科学解题。
最显著的表现便是营养专家和营养咨询师大行其道,迈克尔·波伦在“饮食觉醒”系列著作中称之为“营养主义的时代”:“饮食”变成了一件需要被指导的事情,仿佛人不是生来就懂得“吃”似的。
然而,在寻求健康饮食的道路上,最精明的消费者也可能是愚蠢的。
那边厢,名目繁多且售价昂贵的天然食品、有机食品不断兴起。
美国的全食超市或许是个典型案例,他们通过认证制度给予那些“有来头”的食物以名分,以散文诗般的语言描述那些生态食品的出身:这块肉来自一头一生“住在美丽地方”的牛,或是一只“自由散养鸡”。
然而,当“有机”被纳入一个庞大产业的链条时,“超市里的田园诗”实质上更多是营销话术的炮制而已。
假如我们尝试勾勒一幅今天城市中产阶级所处的食物全景,便不难发现,食物不仅是口感问题,也是一种政治,是社会经济结构和城乡互动的一种结果。
整体而言,城市人与食物打交道的方式已经深刻改变了。
在超市或外卖网订购的食材干净体面,不见泥土,这些看不见来龙去脉的食物也将背后真实的生产关系和城乡关系隐匿起来。
在今天,看直播、上快手围观“土味文化”成为了一种时髦。
烤竹鼠的野趣,令屏幕之外的城市人垂涎欲滴。
2020年高考语文二轮复习专题一针对提升三误判“三原因”推断有方向__突破高考第3题教案[京津鲁琼版]
![2020年高考语文二轮复习专题一针对提升三误判“三原因”推断有方向__突破高考第3题教案[京津鲁琼版]](https://img.taocdn.com/s3/m/b08837b0376baf1ffc4fadc8.png)
针对提升三误判“三原因”,推断有方向——突破高考第3题近三年高考论述类文本的第3题题型设计虽为“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但实际考查的是推断能力,考查考生是否能真正读懂文本,是否能真正把握文本观点。
考生不明白选项语句实际考查的是推断能力,只想在原文内找到相关词语或概念进行比对,因此,正答率非常低。
一、命题思有路——把握命题规律论述类文本在阐释概念、论证观点、推导结论时,既注重说理论证的层次性,又遵循思维的逻辑性、完整性、严密性、条理性以及推论的合理性等。
因此,逻辑性成为考查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又一命题点。
而逻辑的本质在于推断,近三年全国高考卷的第3题都属于推断题。
(一)选项外在形式1.题干设计为“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2.从选项句式特点来看,选项表述简洁,常常采用以下形式:选项形式意义解说及关注特征假设形式注意假设的前提及这个前提下产生的结果,注意关键词“假设、如果、若”等因果形式推理形式是由因到果或由果到因,关注选项句中的“因”与“果”在原文中的位置以及一些改换因果关系的关键词,如“之所以、是因为”等条件形式充分条件:A可以推导出B,A就是B的充分条件。
充分条件推理两原则:肯定前件就要肯定后件,否定后件就要否定前件;否定前件不能否定后件,肯定后件不能肯定前件。
注意原文选项中的关键词“只要……就……”必要条件:B可以推导出A,但是A不能推导出B,A就是B的必要条件。
必要条件推理也须遵守两原则:否定前件就要否定后件,肯定后件就要肯定前件;肯定前件不能肯定后件,否定后件不能否定前件。
注意原文和选项中的关键词“只有……才……”注意原文是充分条件,还是必要条件,或是充要条件。
注意关键词“只要……就……”“只有……才……”等反证形式反证是“间接证明”的一类,是从反面角度来证明的方式,即肯定题设而否定结论,从而得出矛盾。
这往往和假设形式一起运用,需要关注“如果、假若、倘若”等延伸推断形式表示延伸推断关系的句式“……可见……”“……,由此带来的启示是……”等(二)选项考查实质1.从设题限制与设题方式来看,此类推断是根据文中已有信息,要求考生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进行以此推彼、以已知推未知、以现在推未来、以整体推局部以及因果互推等。
2020年全国普通高考招生模拟考试(II卷)语文试题及答案解析

2020年全国普通高考招生模拟考试(II卷)语文试题及答案解析一、现代文阅读(36 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诗歌应有对生活现实的深切抵达中国诗歌有着悠久而深厚的现实主义传统,要求诗歌产生一定的现实功用,介入、改变外部现实,一直是中国诗歌传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形成了光辉而灿烂的中国诗歌文化,使诗歌不断走入人民大众的内心之中和生活之中。
近年来,诗歌中的现实书写也存在一些问题。
其中,打工诗歌、乡土诗歌、城市诗歌也是各有其问题。
“打工诗歌”写作现象将一个数量庞大的社会群体和写作群体呈现到了社会大众面前,有着重要的社会意义和文学意义。
打工诗歌的写作贴近生活、“接地气”、有真情,体现着现实主义精神,具有感动人心的力量。
但是,如果深入地、大量地阅读作品,便会发现其中有不少问题。
“打工诗歌”作品数量很多,但却大同小异,“千部一腔,千人一面”,在艺术上存在粗糙、直白、重复等问题,文学性不强。
从深层次来讲,诗首先是诗,应该用诗的方式说话,评价其成就的最终尺度只能是艺术水准和品质。
在打工诗歌的写作中,有一部分是跟风的、人云亦云的写作,所书写的现实是想象的、观念的、概念化的,而与真实、丰富、复杂的社会现实并不搭界。
乡土诗歌的写作资源是广袤的乡村。
在这个大变革的时代,农村面临着全新的机遇,也遭遇着挑战,这对于写作而言是一个千载难逢的契机。
但就现实之中的乡土诗歌创作而言,情况同样不容乐观。
乡土诗歌写作的群体很大,但写得好的、有特色的还不多。
很多诗人的观念还停留在前现代社会,一味把乡土、乡村写成桃花源、乌托邦。
个别这样的写作并无不可,但是如果风靡一时、大行其道,无疑是有问题的。
因为这样的写作,前人早已写过无数遍了,并无新意,而且现代人的生活方式、思维方式、审美方式早已发生变化,再用那种封闭、单向度的抒情方式来呈现乡村,无异于刻舟求剑甚至是掩耳盗铃。
城市诗歌的相关话题近年被广泛谈论。
高中语文_论述类文本阅读的逻辑推断题突破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由此及彼,去伪存真——论述类文本逻辑推断题型突破2.典题精做,掌握论述类文本阅读拓展延伸题型的解题方法。
3. 模拟冲刺,培养自信,稳定心态。
【考试说明】阅读一般论述类文章。
1. 理解 B(1)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2)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2. 分析综合 C(1)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2)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3)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4)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前情回顾】1. 考情6. 下列对本文主旨的概括,正确的一项是()(3分)7.下列理解和分析,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8.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典题精析】一、(2016.3·泰安一模·论述类文本阅读·T8)(原文见试卷)8.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春联、福字、窗花,象征吉祥如意的红灯笼,以“孝”为载体的家国天下情怀,这些都是中国文化中的民俗文化事象、文化符号。
B.汉字具有极强的造词能力,如以“电”为词干可组成电灯、电话、电脑等词语,可准确而形象地表达层出不穷的新事物、新概念。
C.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上表演的四大发明、上海世博会中国馆采用的“中国红”,都是中华文化元素经典性和时代性的体现。
D.美国好莱坞动画片《功夫熊猫》《花木兰》演绎中华文化元素并获得成功,充分说明中华文化完全可以“走出去”。
答案解析二、(2015·山东·论述类文本阅读·T8)(原文见《山东高考》P42)8.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所有的人,正像我一样,郁是黑白相间的花斑马——好坏相间,好好坏坏,亦好亦坏。
”这句话道出了人的性格模糊性特征。
B.某作家说自己的写作经历过“把好人当坏人写,把坏人当好人写,把自己当罪人写”三个阶段,这体现了他对人物性格模糊性的重视。
C.曹禺在《雷雨》中塑造的周朴园这一人物,既伪善霸道,又对侍萍怀有某种真挚的情感,具有很强的性格元素模糊性。
2020年高考语文高频考点专项突破专题06论述类文本阅读常见错误及应对方法(含解析)

论述类文本阅读常见错误及应对方法选择题主要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筛选”就是要按照题目要求准确地锁定信息段,获取所要求的信息;“整合”就是在不改变原意的基础上,将筛选所得的信息做出正确认知,把握个材料之间的关系,进行归纳综合或重组。
做选择题题时可分“索检原文→比对选项→作出判断”三步走。
根据选项内容回到原文中找出信息来源区域(即索检原文)一般不难,关键在于与选项进行比对作出判断上,这一步说白了就是能不能判断出选项中改变了说法与原文表意是否一致。
常见错误以及应对方法1.以偏概全有时命题者故意增删、改动文中表示范围限制或是程度的轻重的词语干扰考生。
主要指空间错位,即以部分代整体(或相反),以个别代一般(或相反),以特殊代普遍。
从而使考生作出错误的判断。
解题对策:在阅读文章时,一定要特别注意重要词语前边的修饰与限制词。
重点关注:a表数量多少的词语(少数,部分,几个,大多数);b表范围大小的词语(凡,全,都,所有;部分等);c表程度轻重的词语(特别,十分,稍微等);d表频率高低的词语(通常,总是;有时,偶尔等)2.混淆时态:(已然与未然)就是指故意把原文中尚未确定或还未实现的设想或推测说成既成事实。
解题对策:已经,曾经,过去;现在,目前;将要,尚未;之前,之后等3.因果混乱:因果混乱一般有两种情况:一是因果颠倒,就是把“因”错断为“果”,“果”错断为“因”,颠倒了两者的关系;二是强加因果,就是把没有因果关系的说成是因果关系。
解题对策:在遇到涉及有因果关系的选项时,一定要在原文中找出相关的句子,比较一下,仔细分析有无因果关系,或者因果关系是否倒置。
4.混淆模态:(可能与必然)命题者在设置根据原文内容进行合理的推断和想象题的选项时,从逻辑推理角度设置陷阱。
把可能出现的情况说成必然出现的情况。
解题对策:判断这类选项错误,只需找出一个反例即可。
重点关注,一定,必将;可能,估计,如果,未必等词。
5.主次颠倒事物的变化发展就矛盾而言有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就原因而言有主要原因和次要原因,就表现而言有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
【精讲巧练】论述类阅读03 明观点,巧推断,突破观点推断题 高考语文现代文阅读(解析版)

【专题三】论述类阅读—明观点,巧推断,突破观点推断题所谓推断,是命题人要求考生根据文中的信息从已知到未知,由条件到结论,由原因到结果地得出结论,它侧重于考查逻辑推理能力。
①把握选项所陈述现象或事件背后隐含的观点。
注意:因为并非所有选项都能在文本中找到与之完全对应的文字(只能找到个别相关词句),做题时需要根据选项中的关键词句,在文中找到大体的对应区域②吃透文本观点,同时,注意区辨作者观点与他人观点。
作者常常会通过列出若干人的观点加以辨析,或赞同,或否定,要注意区辨哪些观点是他人的,哪些观点是作者的。
③将原文对观点的论证依据与选项进行比对,看选项的观点(分析论证所要表达的观点或文外所设论据所要证明的观点)是否与原文的观点匹配。
注意在本步骤时,应综合分析,结合归纳推理、演绎推理和类比推理做出准确判断。
【知识拓展】常见推理形式与错误推理形式特点举例标志性词语常见错误充分条件假言推理有之必然,无之未必不然如果下雨,那么地上就会潮湿。
“如果……就……”“若……则……”“只要……就……”“一旦……就……”等强加因果、说法绝对、以偏概全必要条件假言推理有之未必然,无之必不然只有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才会变成美好的人间“只有……才……”“除非……才”等说法绝对、以偏概全因果推理从结果出发,寻找原因;从原因出发,寻找结果因为下雨,所以地上潮湿;地上潮湿,因为下雨了。
“因为”“由于”“因此”“以致”“致使”“从而”“说明了”等曲解文意、强加因果、因果倒置知识储备1. 阅读材料中本无此意,而命题者却在设计的选项中故意凭空臆造出这种说法。
即原文中本未说到某种观点或态度,而选项却脱离原文无端的毫无根据的生出一个观点或态度,选项的判断在原文中完全找不到根据。
【对位信息】目前,我国的这种“煤变石油”技术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大约每四吨煤可产出一吨油。
【试题】下列对煤的“间接液化技术”的分析和概括中,不正确的一项是()D.在目前我国的技术条件下,煤在变成石油的过程中,其自身的损耗实际上大约有四分之三。
论述类文本之 梳理思路,辨明关系,精准分析论证

(2)分析立场态度。在找出文中运用的论据材料后,要分析把握该论 据材料所包含的作者的态度倾向。在运用论据材料时,作者一般都会对 该材料进行评论分析。考生一定要抓住这些文字,弄清楚文本中的事例 材料是作为正面事例还是反面事例,搞明白理论材料是用来佐证作者自 己的观点还是作为批驳的对象,从而准确把握作者的立场观点。
(3)最重要的是,要善于借助标志思路、层次的词语和句子。 ①关键词语 a.表转折。如:但是,反而,其实,实际上,等等。 b.表并列或递进。如:也,又,不但……而且……,不仅如此,等等。 c.表分类分层。如:首先……其次……,一方面……另一方面……, 换言之,等等。 d.表举例。如:例如,如,等等。 e.表年代。(时间多次依序出现) f.表归结。如:总之,总而言之,综上所述,可见,等等。 ②关键句子 主要是论点句、论据句,以及揭示脉络层次的过渡句等。
一、梳理步骤和方法 1.步骤 面对非完整、摘编类论述类文本阅读材料,我们首先要通读全文,圈 出每段的关键句,尤其是每段的中心句;然后逐段概括段意,整体理解文 章的内容,把握作者的观点和态度,概括时要概括准确,不能笼统;在此 基础上,寻找段与段之间的关系,划分出层次,进而梳理出行文脉络。
2.方法 (1)从文章各段内容入手,弄清每一段的意思。同样,分析一个段落 的层次也是这样,可以通过分析这一段落中每句话的意思,分析出段落 的结构和思路。各段段意我们知道了,全文内容我们就把握了,文章思 路也就理清了。 (2)从弄清材料与材料之间、观点与材料之间的关系入手。针对本论部 分各段,根据所用材料的性质、角度,我们可以搞清楚它们之间的逻辑关 系和顺序。常见的逻辑顺序有:由一般到特殊,由具体到抽象,由主到次, 由现象到本质,由概念到应用,由总到分,由破到立(或由立到破)。
全国2020届高考Ⅱ卷语文试卷和答案深度解析

2020年全国高考Ⅱ卷语文试卷解析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把实物当作原物的倾向,在美术史领域根深蒂固。
事实上,实物并不等于原物,我们需要对美术史中“原物”的概念进行反思,对美术馆藏品的直觉上的完整性提出质疑。
这种反思和质疑并不是要否定这些藏品,恰恰相反,它们可以在更大程度上发挥藏品作为历史材料的潜在意义。
一旦美术史家取消“实物”和“原物”之间的等号,他们就必须认真考虑和重构二者间的历史关系。
这会引导他们发现很多以前不曾想到的问题,其核心就是美术的“历史物质性”。
有研究者追溯郭熙《早春图》的渊源,提出这幅卷轴画原是北宋宫殿一套建筑画中的一幅。
邓椿《画继》记载,他祖上被赐予一个宅子,他父亲被任命为提举官时,朝廷派遣一个中官监修这所宅第。
一天,邓椿的父亲看到裱工用“旧绢山水”擦拭桌子,他拿过来一看,发现竟是郭熙的作品。
那位中官说:“昔神宗好熙笔,一殿专背(即‘裱’)熙作,上(徽宗)继位后,易以古画,退入库中者不止此尔。
”邓父请求徽宗赏赐这些“退画”。
徽宗答应了,并派人把废弃的郭熙壁障整车拉到邓宅,这个记载透露了宋神宗时期皇宫中“一殿专背熙作”的状态,这应该是郭熙创作《早春图》这类大幅山水时的状态。
因此,任何讨论这幅画的构图、功能以及观看方式的文章都必须首先重构这种原始状态。
这也就是说,目前人们在台北“故宫博物院”看到的《早春图》只是这幅画的“实物”而非“原物”。
也许有人会说:如果研究者的关注点是郭熙的笔墨技法的话,这种研究则似不需要。
但是笔墨离不开观看,而观看必然和绘画的形式和空间有关。
邓椿的记载还引导我们思考另外一个问题,即郭熙绘画的“历史物质性”甚至在徽宗时期就已经发生了重要变化:从形式上说,这些画作从建筑绘画转变为卷轴画;从空间上说,它们从皇宫内的殿堂进入了私人宅第;从观赏方式上说,它们从要求“远观”的宏大构图转变为鼓励“近视”的独幅作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针对提升三误判“三原因”,推断有方向——突破高考第3题近三年高考论述类文本的第3题题型设计虽为“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但实际考查的是推断能力,考查考生是否能真正读懂文本,是否能真正把握文本观点。
考生不明白选项语句实际考查的是推断能力,只想在原文内找到相关词语或概念进行比对,因此,正答率非常低。
一、命题思有路——把握命题规律论述类文本在阐释概念、论证观点、推导结论时,既注重说理论证的层次性,又遵循思维的逻辑性、完整性、严密性、条理性以及推论的合理性等。
因此,逻辑性成为考查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又一命题点。
而逻辑的本质在于推断,近三年全国高考卷的第3题都属于推断题。
(一)选项外在形式1.题干设计为“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2.从选项句式特点来看,选项表述简洁,常常采用以下形式:1.从设题限制与设题方式来看,此类推断是根据文中已有信息,要求考生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进行以此推彼、以已知推未知、以现在推未来、以整体推局部以及因果互推等。
2.既考查形式逻辑意义上的或然性或必然性推理,又考查非形式逻辑意义上文本内容的合理推断。
3.从语义来源看,选项推断又分为文内推断和延伸推断。
二、遵路识斯真——针对提升对“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类题目,考生误判原因如下:[误判原因一]不明命题形式,根据主观臆想误判精准指导:[误判原因二]不明选项推断不能成立的情况而误判精准指导:了解推断不能成立的“四大”情况,在解答时找到具体比对方向。
推断不能成立的“四大”情况:[误判原因三] 不明选项区域,吃不透原文观点而失分精准指导:运用“三步走”来规范解题思路,完胜推断类题目。
第一步,根据选项中的关键词确定选项区域,明确选项推断类型把握选项对原文的再分析运用、所陈述现象或事件背后隐含的观点,从而确定选项区域。
选项大都很难在文本中找到与之完全对应匹配的文字,做题时需要根据选项中的关键词,在文中找到大体的对应区域。
根据文章观点或结论进行推断不是简单的信息筛选,而是一种推理。
有时选项中虽然也引用文本中的某些语言表述,但不是侧重于确认表述是否符合原意、语言转换是否改变了原文的意思,而是侧重于思考由原文能否推断出某一方面的新的认知或结论。
因此,仅仅采用把选项与文章中某一语言单位(词语、句子等)进行简单对照的方式,将无法保证推断的正确;还要考虑推断的合理性,以及推断的倾向性与作者的思想倾向是否一致。
第二步,抓住文本暗示,吃透原文观点考生要注意文本中的关键语句,如每段的首句或尾句,这些语句中蕴含着观点或结论;考生还要区分文本中的观点句与论据句;还要区分作者观点与他人观点,有时文本中会列出若干人的观点,有的赞同,有的否定。
吃透文本,还要挖掘文本材料中的隐含信息,这是解答这类试题的重点,也是难点。
在文本中,作者对某一方面的认知或结论,虽然没有直接、现成的表述,但总有一定的暗示。
解题时就要善于捕捉和利用这些暗示,细心体会作者在这一问题上的思想倾向和观点态度。
或者是作者在文章中借用了某方面的材料、观点,要注意观点间的异同及作者的看法;或者是命题者对某一问题变换了一个角度,要注意因角度的变换而使结论可能出现相应的变化。
第三步,比对分析两观点,规范思维方向根据原文对观点的论证分析与选项进行比对,看选项的观点(分析论证所要表达的观点或文外所设论据所要证明的观点)是否与原文的观点匹配;有的选项还不能只看选项的观点是否正确,是否符合文意,还应当注意推断关系是否成立,要求能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进行由此推彼、由已知推未知的以分析综合为主要特征的合理推断。
这种推断关系,往往表现为论据与观点的推断,具体做题时还是需要比对,不过多侧重于比对依据和结论,看内容是否符合,推断是否成立。
具体比对如下:点和原文的观点以及它们的推断方式。
三、解题演示——悟“解题演示”,养“解题习惯”(2019·高考全国卷Ⅰ)阅读论述类文本(文本见“针对提升二”),完成下面题目。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注意“K”中的文字是选项与原文相对应的地方,便于确定答题区域,请在“比文题,想规律”处写出比对意见)[反馈练·有效提升]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小题。
经典的本质是“成熟”张汝伦“经典”一词古已有之。
《汉书·孙宝传》载汉末大臣孙宝之言:“周公上圣,召公大贤。
尚犹有不相说,著于经典,两不相损。
”这里的“经典”,就是现在一般对“经典”的理解:具有永恒意义、堪为后世典范的著作。
而刘知几的《史通》则更直截了当地说:“自圣贤述作,是曰经典。
”不过,我们对“经典”概念本身,就像对其他许多重要概念那样,还没有深入地开掘和阐发。
西文中相当于汉语“经典”的有两个词。
一个是Canon,另一个是Classic,前者原指基督教的教规,延伸为指一般的规范和准则,以及公认的原著,尤其是经典原著。
Classic 的意思是第一流的、堪称典范的、有持久重要性的著作。
这些意思在中国的“经典”一词中也已包括。
“经”和“典”都有“常道”“准则”的意思,“典”还有“制度”“法则”的意思。
如《尚书·尧典》中有“慎微五典,五典克从”,《古文尚书·五子之歌》中有“有典有则,遗厥子孙”。
现在有些人往往就根据这些定义来论述何为经典。
例如,有人提出,经典必须具备如下四个特点:一、经典应该具有内涵的丰富性;二、经典应该具有实质的创造性;三、经典应该具有时空的跨越性;四、经典应该具有无限可读性。
这些定义当然都不错,但略显肤浅,未触及经典内在的本质。
西方学者对“经典”的概念,有比较深刻的探讨和抉发。
英国诗人艾略特在《什么是经典作品》中写道:“假如我们能找到这样一个词,它能最充分地表现我所说的‘经典’的含义,那就是成熟……经典作品只可能出现在文明成熟的时候,语言及文学成熟的时候;它一定是成熟心智的产物。
赋予作品以普遍性的正是那个文明,那种语言的重要,以及那个诗人自身的广博的心智。
”艾略特用“成熟”来标志经典的特征,首先使我们想起了康德对启蒙特征的规定也是成熟:“启蒙运动就是人类脱离自己所加之于自己的不成熟状态。
”但康德这里讲的成熟还只是人心智的成熟,而艾略特用来定义经典的“成熟”却不仅指心智的成熟,还指文明的成熟和语言的成熟。
的确,这样多方面的成熟,不但是经典的标志,也是经典得以产生的条件。
经典在一定意义上是对人类经验的高度总结,这样它才会对后世有持久的指导性意义,它才能成为超越时空的教诲和训导。
文明倘若不成熟,人类就没有足够的材料去总结。
心智如果不成熟,人类就无法进行这样的总结。
语言如果不成熟,人类就无法表达这样的总结。
经典一定具有丰富的内涵,它必然“是一本永不会耗尽它要向读者说的一切东西的书”。
而这种永恒的丰富性,只有文明成熟之后才有可能。
同时,也只有成熟的心智才能把握这样其实相当复杂的丰富性,或者说,质量皆具的丰富性。
当然,也只有成熟的语言,才能曲尽其妙地表达这种永不枯竭的丰富性。
经典之所以对世世代代的人类都有重要意义,是因为它总是包含了深刻的思想。
而深刻的思想,只有在文明成熟之后才会产生,也只有达到成熟心智,才会有深刻的思想。
简朴粗陋的语言,根本无法表达深刻的思想。
总之,我们完全可以同意艾略特对经典的定义:经典意味着成熟。
(摘编自《文汇报》5月15日)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汉书·孙宝传》和《史通》中的“经典”含义相似,都是指具有永恒意义、堪为后世典范的著作。
B.“有典有则,遗厥子孙”中“典”有“制度”“法则”的意思,这和西文中Canon 意思非常接近。
C.经典因为大都具有内涵的丰富性和实质的创造性,所以经典才能够跨越时空,具有无限可读性。
D.所有的经典都是在文明成熟之后才产生的,它们包含了深刻的思想,对后世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解析:选C。
C项,“经典因为大都具有内涵的丰富性和实质的创造性,所以经典才能够跨越时空,具有无限可读性”曲解文意。
结合“经典必须具备如下四个特点:一、经典应该具有内涵的丰富性;二、经典应该具有实质的创造性;三、经典应该具有时空的跨越性;四、经典应该具有无限可读性。
这些定义当然都不错,但略显肤浅,未触及经典内在的本质”分析可知,选项将原文中的并列关系误解为因果关系。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章标题即中心论点,全文围绕这一论点展开论述,对古今中外的观点都有所涉及。
B.文章在论证中由表及里,从经典的一般概念深入到经典的本质,层次清晰,很有见地。
C.文章主要运用了引证法论证,作者多处引用典籍上的内容,表明人们对经典的不同理解。
D.文章在正面论述的同时,也针对有关经典的错误看法进行了批驳,破立结合,说服力强。
解析:选D。
D项,原文中没有提到有关经典的错误看法,也没有进行批驳,不存在破立结合。
结合全文内容分析,“现在有些人往往就根据这些定义来论述何为经典……这些定义当然都不错,但略显肤浅,未触及经典内在的本质”可能会干扰选择。
在做题的时候,一定要立足全文,对文章进行段落的划分,筛选文中的重要语句,比对选项内容。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A.虽然中国古代比西方更早地提出了“经典”的概念,但是我们对“经典”的理解不如西方深刻。
B.经典能够具有持久的指导意义,一个重要原因是经典对人类经验在一定程度上进行了浓缩提炼。
C.先有语言的成熟,后有心智的成熟,再有文明的成熟,只有具备这三个条件,才会有经典的产生。
D.成熟不但是经典的标志,也是经典产生的必要条件,因此心智不成熟的读者,难以真正理解经典。
解析:选B。
A项,结合“‘经典’一词古已有之”“不过,我们对‘经典’概念本身,就像对其他许多重要概念那样,还没有深入地开掘和阐发。
西文中相当于汉语‘经典’的有两个词”“西方学者对‘经典’的概念,有比较深刻的探讨和抉发”等分析可知,“中国古代比西方更早地提出了‘经典’的概念”和“我们对‘经典’的理解不如西方深刻”于文无据。
C项,“先有语言的成熟,后有心智的成熟,再有文明的成熟”错误。
结合“文明倘若不成熟,人类就没有足够的材料去总结。
心智如果不成熟,人类就无法进行这样的总结。
语言如果不成熟,人类就无法表达这样的总结”分析可知,文中没有涉及这三个条件的先后顺序。
D项,“因此心智不成熟的读者,难以真正理解经典”错误。
结合“而深刻的思想,只有在文明成熟之后才会产生,也只有达到成熟心智,才会有深刻的思想。
简朴粗陋的语言,根本无法表达深刻的思想。
总之,我们完全可以同意艾略特对经典的定义:经典意味着成熟”分析可知,选项中的因果关系不成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