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用学 语用概说

合集下载

语用学教程课件

语用学教程课件

什么是语用
一、话语在特定的交际情景中语意具体化。
“你真坏!”在不同的语境中的情味不同。 语境(1):用于群众和放火烧楼的坏人之间。 “你真坏!”的情味是-痛斥 语境(2):用于做菜的妈妈和淘气的小孩间。 “你真坏!”的情味是-喜爱 语境(3):用于情人之间。 “你真坏!”的情味是-撒娇
什么是语用
二、语用学的产生和发展
语用学是20世纪20年代开始形成的一门学科。 语用学这个术语,是美国哲学家查尔斯· 莫里斯 首先使用的。他在1938年所写的《符号理论基础》 一书中把符号学分为语形学、语义学、语用学三部 分,这方面的研究只局限于语言哲学领域,基本上 是在哲学和逻辑学范围内进行的。直到70年代, 语言学家们才开始重视并开展语用研究,这也是对 结构主义语言学和转换生成语言学的反拨。
何兆熊《新编语用学概要》 (2001)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左思民《汉语语用学》 (2000)河南人民出版社
束定芳主编《中国语用学研 究论文精选》(2002)上海定义及其三分法
一、「語境」的定義,簡單來說就是‚言語環境‛,或者 我們我們也可以說,是指‚言說者生存與活動的現實環境, 它決定著言說者的思維方式與話語意義。‛‚語境‛一詞 最早是由波蘭籍人類語言學家馬林諾夫斯基(B. Malinowski)於1923年提出來的。他把語境分成兩類:文 化語境(Context of culture)和情景語境(Context of situation)。「文化語境」指說話人生活於其中的社會 文化背景﹔「情景語境」指言語行為發生時的具體情境。 其後經過弗思(John Rupert Firth)、韓禮德(M. A. K. Halliday)、海姆斯(Hymes)、萊昂斯(Lyons)等 語言學家的努力,‚語境‛研究的內容被不斷的擴充。 二、国外语境研究概述

语言学概论第七章语言的使用.

语言学概论第七章语言的使用.

关于量的准则 ——信息不足 例如: 妈妈:暑假作业完成了吗? 儿子:算术做完了。 作者:我这篇小说写得怎么样? 编辑:我觉得字迹挺工整。 ——信息过量 甲:刚才给你打电话的是谁? 乙:是我的女朋友。她又漂亮、又能干、 又活跃,她们单位的人都叫她做“演员出身的 女强人”。
描写语用学的基本观点是:
⑴随着对音位学、句法学、语义学等学科知识 研究的加深,人们了解到语言中的有些现象 只能从语用角度入手才能得到满意的解释。 ⑵用语用学去解释语言现象比用语义学去解决 显得更充分、更简便。 ⑶句子意义与说话人使用这个句子表示的实际 含义有时是有距离的,语用学却帮助听话人 接上这段距离。 ⑷语境因素能决定人们对话语作出不同反应和 使句子结构的功能产生变化。
1977年荷兰正式出版发行了《语用学杂志》, 标志着语用学作为一门新兴学科得到了确认。此后, 1983 年莱文森的《语用学》和利奇的《语用学原 则》出版,1985年9月在意大利召开了国际语用学 研讨会, 1986 年初成立了国际语用学学会。并确 定把《语用学杂志》和《语用学和其他学科》作为 它的学术刊物。
判别以相关准则为基础,进而考察其他准则:
完全相关——遵循“质”(不需语用推理)
——违反“质” 合作 不愿
提供答案……
部分相关——违反“量”(过量或不足)


——违反“质”
——违反“方式” 不提供答案
施为性行为可分为五大类—— 1.表态性的施为性行为 如许诺、警告、恫吓、威胁等,即发话 人表示自己的态度,将要做什么或采取什么 样的行动。例如: “我保证一定把教室打扫干净。” “明天你要是迟到,以后我就不让你参 加了。” 前一句是许诺,后一句是警告。

精讲-第六章_语言的运用特点——语用

精讲-第六章_语言的运用特点——语用
语用第一节第一节语用概说什么是语用什么是语用语用研究的范围语用研究的范围第二节语境呾语句的意义第二节语境呾语句的意义语境的类型语境的类型语境呾语句意义语境呾语句意义语境呾词语所指语境呾词语所指第三节会话准则呾会话吨第三节会话准则呾会话吨吅作原则呾礼貌原则吅作原则呾礼貌原则违反会话准则产生的会哈吨义违反会话准则产生的会哈吨义蕴含义和预设义第四节言语行为言有所为
一、语境的类型
广义语境案例—— 清代纪晓岚的祝寿诗:
这个婆娘不是人, 九天仙女下凡尘; 儿孙个个都是贼, 偷来蟠桃奉娘亲。
另:纪晓岚巧辩“老头子”,也是利用了语境的作用。 (言外语境实则包括语言知识之外的生活常识和社会文化知识)
二、语境和语句意义
(一)言内语境的作用 话语内的上下文语境对语言的表达和理解有着明显的制约作用, 言内语境不仅有助于把我词语和句子的基本意义,有有助于理解 语言表达中词句的一些变化,补出隐含信息,同时也有助于消除 歧义。例如: 工作中遇到困难。他家生活困难。(多义词义项确定依靠语境) (孩子怎么了?)——病了。(省略句的补全依靠语境) 他走了一小时了。(歧义消除依靠语境)
一、什么是语用
语用学研究的语言问题包括三个方面: (1)语言的发出者和理解者(说话人和听话人) (2)使用语言的环境(说话的场合、对方的双方或上下文语境) (3)语言在语境中产生的临时意义和附件意义。 例句:我已经通知他明天来这儿。(指称意义依靠语境确定)
你现在还爱他吗?(预设:你以前爱过他 。) 我饿了。(蕴含:我想吃饭。)
知识点测评题
(2)社会性。语言运用从本质上说是一种与他人密切相关的社会行为 ,具有社会性。因为语言运用是人与人之间以语言信息交流为主的社 会交际。 (3)规约性。运用运用的过程必须遵从语言使用的社会习惯和表达规 则,按照社会的行为规范行事。

语用学概述

语用学概述

语用学概述语用学是研究语言使用的学科,它关注的是语言的实际运用和交际功能。

在语用学中,人们研究语言在特定语境中的意义、目的和效果,以及语言使用者之间的交际规则和共同理解。

本文将从语用学的定义、研究对象、研究方法和应用等方面进行概述。

一、语用学的定义语用学是研究语言使用的学科,它关注的是语言在实际交际中的功能和意义。

与语言学关注语言结构和规则不同,语用学关注的是人们如何通过语言来实现交际目的和达到特定的效果。

语用学研究的对象是人们在特定情境下的语言行为,包括言语行为、言语意义和交际规则等方面。

二、语用学的研究对象语用学研究的对象包括言语行为、言语意义和交际规则等方面。

言语行为是指人们通过语言表达自己的意图和目的,包括陈述、疑问、命令等不同类型的言语行为。

言语意义是指人们在特定语境中理解和解释语言的意义,包括词义、句义和篇章意义等方面。

交际规则是指人们在交际过程中遵循的规范和约定,包括礼貌原则、合作原则和言语行为准则等方面。

三、语用学的研究方法语用学采用多种研究方法来分析语言使用的规律和特点。

其中,语料库研究是一种重要的方法,通过收集和分析大量的真实语言数据来揭示语言使用的规律和变化。

实验研究是另一种常用的方法,通过设计实验来观察和分析人们在特定情境下的语言行为和反应。

此外,调查问卷、访谈和观察等方法也被广泛应用于语用学的研究中。

四、语用学的应用语用学在实际应用中具有广泛的价值和意义。

首先,语用学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和解释语言的意义和用法,从而提高语言的有效性和准确性。

其次,语用学可以用于教育和教学领域,帮助学习者更好地掌握语言的交际功能和应用技巧。

此外,语用学还可以应用于语言教材的编写和语言测试的设计,以提高教学和评估的效果。

语用学是研究语言使用的学科,它关注的是语言的实际运用和交际功能。

语用学研究的对象包括言语行为、言语意义和交际规则等方面。

语用学采用多种研究方法来分析语言使用的规律和特点,其中包括语料库研究和实验研究等方法。

新编语用学概论何自然

新编语用学概论何自然

小结:
• 一、语用学现象 • 二、语义学和语用学 • 三、什么是语境 • 四、语用学定义
• 预习: • 第二章 指示语及其指示信息
后面附件PPT常用图标,方便大家提高工作效率
生活
图标
图标元素
• 甲:我买的这裙子样式不错吧 • 乙:颜色不错。
• 语用学: • 意会大于言传 • 到什么山唱什么歌 • 见人说人话,见鬼说鬼话
• 课堂讨论:该打不该不打
• 我梦见自己正在小学校的讲堂上预备作文,向老师请教立论的方法。 • 难老师从眼镜圈外斜射出眼光彩看着我,说。我告诉你一件事——一
家人家生了一个男孩,合家高兴透顶了。满月的时候,抱出来给客人 看,——大概自然是想得一点好兆头。 • 一个说:‘这孩子将来要发财的。’他于是得到一番感谢。 • 一个说:‘这孩子将来要做官的。’他于是收回几句恭维。 • 一个说:‘这孩子将来是要死的。’他于是得到一顿大家合力的痛打 。 • 说要死的必然,说富贵的许谎。但说谎的得好报,说必然的遭打。你 …… • 我愿意既不谎人,也不遭打。那么,老师,我得怎么说呢 • 那么,你得说:‘啊呀这孩子呵您瞧多么……。阿唷哈哈Hehehe, hehehehe’——(鲁迅立论)

学生:路上自行车没气啦。
• (9)丈夫:怎么样

妻子:资料都拿去了。
• 语用学研究内容2:
• 对说话人意义的研究离不开语境,否则就 不能恰当地理解说话人在特定语境中传递 的交际意义。(P9+1)
• 主要结论:
• 简单而言,语用学的研究对象就是说话人 和听话人之间、话语和语境之间的互动关 系。(P9-3)

乙:我好久都没踢了。
• (5)甲:下午踢球去吗

乙:晚上还在考试。

语言学概论语用讲稿

语言学概论语用讲稿

语言学概论语用讲稿第一节语用概说语用即语言的使用。

语用学研究话语意义的恰当表达和准确理解,寻找并确立使话语意义得以恰当表达和准确理解的基本原则和准则。

第二节语境一、语境和语境的分类语境是人们运用自然语言进行交际时的环境,分为上下文语境、情景语境和民族文化传统语境。

(一)上下文语境1、口语的前言后语:张三到北京出差去了,他今天来不了。

|做完作业,我就回家了。

2、书面语的上下文:百姓有得钟者,欲负而走。

(《吕氏春秋》)|七月在野,八月在宇,九月在户,十月蟋蟀入我床下。

(《诗经?豳风》)(二)情景语境1、时间:昨天我没去。

2、地点:你过来。

3、场合:正式、非正式等。

4、话题:这件事,你和家里人商量商量,我也和家里人商量商量。

5、说话人:角色6、听话人:对象(三)民族文化传统语境不同民族有不同的民族文化传统,这也构成一种语境,也就是使用语言的大背景。

下面以汉族和英吉利民族民族文化传统的差异为例,说明民族文化传统语境对使用语言的影响。

1、打招呼:你好。

你早。

你来了?上班去?下班了?上哪儿去?吃了吗?(Good)morning.Good afternoon!Good evening!How are you?How are you doing?Hi!Hello!Lovely weather,isn’t it?2、道别:再见!慢慢走!走好!一路顺风!请回!请留步!Bye!Bye-bye!Good-bye!I wish you a pleasant journey/a pleasant trip!3、对恭维与赞扬的反应:在汉语中,人们习惯使用“否认”的方式或“自贬”的方式。

例如:你这件毛衣真漂亮!——漂亮什么?穿了好几年了。

|听说你们俩很会做菜。

——那你就搞错了。

她靠味精,我靠油罢了。

在英语中,听话人往往是迎合,即表示感谢,或流露出高兴的情绪。

You look smart in your sweater.——Thank you.4、邀请:在汉文化中,对别人的邀请,为了显得礼貌,人们往往不是爽快地答应,而总是半推半就地应承。

语言学概论,讲义第六章 语言的运用特点——语用

语言学概论,讲义第六章 语言的运用特点——语用

第六章语言的运用特点──语用教学要求与目的:了解语境的类型、语境和语句意义的关系、语境和词语所指的关系;了解会话的合作原则和礼貌原则、违反会话准则产生的会话含义,区分蕴含义和预设义;了解“言有所为”、直接和间接的言语行为第一节语用概说一、什么是语用语用就是语言运用,指人们在一定的交际环境中对语言的实际运用。

语用主要包括以下一些性质。

1、情境性:语言的实际运用是要讲求交际效果,正式场合和非正式场合话语的表现风格不同,要切合语境,表达得体2、社会性:语言运用从本质上说是一种与他人密切相关的社会行为3、规约性:语言运用过程必须遵从语言使用的社会习惯和表达规则,按照社会的行为规范行事二、语用研究的范围语用学是一门对立的语言学分支学科,主要研究句法学、语义学、语言的发出者和理解者;使用语言的环境,语言在语境中产生的临时意义和附加意义第二节语境和语句的意义一、语境的类型语境指言语交际活动的环境,语境大致分为两类:言内语境和言外语境(1)言内语境:又称上下文语境,指语言表达中的前言后语或上下文,是狭义语境(2)言外语境:指言语交际活动相关的时间、空间、场景等交际情景和社会情境,是广义语境二、语境和语句意义1、言内语境的作用:对语言的表达和理解有着明显的制约作用2、言外语境的作用:主要是用来解释词语的非义项和句子的非命题,解释特殊词义和句子,解释不但超过了词语的义项义和句子的命题义三、语境和词语所指1、指示词语和指示意义(1)指示词语:主要是指示词语的所指问题,是随着语境变化而变化的(2)指示意义:包括“人称指示”“时间指示”“地点指示”,指示意义都要借助语境来确定2、一般名词的指称意义区分名词指称中的“有指”和“无指”。

“有指”就是名词有指称性,“无指”就是名词没有指称性第三节会话准则和会话含义一、“合作原则”和“礼貌原则”1、合作原则:在言语交际中,为确保交谈双方相互配合而遵守的语用规则,包括“质量准则”“数量准则”“相关准则“方式准则”2、礼貌原则:是人类交际的普遍现象,也是人与人会话必须遵守的准则;要做到“得体和慷慨”“赞誉和谦逊”“一致和同情”二、违反会话准则产生的会话含义1、被迫违反或放弃会话准则:说话人在某些场合或条件下只能迁就一种会话原则放弃另一种会话原则2、故意违反会话准则产生的会话含义:说话人故意违反会话原则来表达某种特殊的意义,或者说是在语句背后还暗含其他意义甲:我这副山水图怎么样/乙:嗯:装裱的不错三、蕴含义和预设义1、蕴含义:句子的基本信息中包含的上位义或整体义,具体分为“衍推义”和“隐含义”两种2、预设义:不在句子断言的范围之内,指句子包含的某个背景信息如:他哥哥在北京上大学第四节言语行为一、言有所为用语句做事,说话本身就是在做“建议、劝告、请求、命令”这一些事,通过语言形式来完成交际的行为就是言语行为二、言内、言外、言后1、言内:言内行为是一种述事行为,指的是“说话”这一行为本身,即通过语音、语汇、语法的等语言形式和手段来传递信息2、言外:言外行为是说话人用某种语言的语音形式说出了这句话,就完成了述事这一行为3、言后:言后是指说话带来的效果三、直接与间接的言语行为1、直接言语行为:用字面意义来实现交际如:我们把空调关了好吗?2、间接言语行为:委婉暗示自己的交际信息如:今天有点冷。

语用学概论知识点总结

语用学概论知识点总结

语用学概论知识点总结语用学是语言学的一个重要分支领域,研究语言在特定语境中的使用和理解。

语用学主要关注语言的交际功能,研究语言的使用方式、用语者的意图和言语行为等方面。

在日常生活中,语言的使用涉及到很多细节和差异,语用学的研究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运用语言。

一、语用学的基本概念1. 语言的交际功能语言不仅仅是一种工具,它更是人们进行交际的重要方式。

语用学研究的重点就是语言在交际过程中的使用和理解。

2. 语用言语行为语用言语行为是指用语者在言语行为中所包含的具体交际目的和意图。

通过语用学研究,可以揭示用语者的意图,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言语行为。

3. 语境的重要性语用学强调语境对语言使用和理解的重要性。

语境包括语境的环境、参与者的身份、前后文的内容等多个方面,对语言的使用产生着重要影响。

4. 言外之意言外之意是指言语中不直接表达的含义和信息,它可能依赖于语境、用语者的意图等多种因素。

二、语用学的研究内容1. 语用能力语用能力是指语用者在语言交际中的能力,包括语言的适应能力、交际策略的运用等方面。

语用能力的高低直接关系到语言交际的效果和质量。

2. 言语行为的分类言语行为可以根据其所包含的交际目的和意图而分类,如陈述、疑问、命令、祝愿等。

3. 言语行为与语用规则语用规则是指语言交际中的一些约定俗成的规则,如礼貌用语、语用禁忌等。

语用规则对交际的顺利进行起着重要的作用。

4. 言语行为的承受能力言语行为的承受能力是指用语者对言语行为的接受程度和态度。

不同的文化和人群对于言语行为的承受能力可能有所不同。

三、语用学的相关理论1. 言语行为理论言语行为理论是语用学中的一个重要理论,强调言语行为的目的和意图,将言语行为看作是一种特殊的行为活动。

2. 言语行为的演化理论言语行为的演化理论是指言语行为的发展和演变过程。

语言交际在不同历史时期和文化环境中有着不同的使用方式和规则,言语行为的演化理论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这种规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施为性行为可分为五大类—— 1.表态性的施为性行为 如许诺、警告、恫吓、威胁等,即发话 人表示自己的态度,将要做什么或采取什么 样的行动。例如: “我保证一定把教室打扫干净。” “明天你要是迟到,以后我就不让你参 加了。” 前一句是许诺,后一句是警告。
2.宣告性的施为性行为 如宣判、宣告、通知、通告等。这 类言语行为,宣告某一事态将会按一定 的程序出现、发生或改变。例如,“我 宣布大会正式开始。”会议就按程序开 始了;宣布“根据陪审员的裁定,约翰 贩毒罪名成立。” 约翰就成了罪犯.
要素的运用。这些内容无疑也是语用学所要研究
的,但是,就研究的深度和广度来看,语用学都
要大大超过修辞学。语用学不仅牵涉到语言结构
本身的语音、词汇、语法等要素,而且也牵涉到 语言之外的许多因素。
(三)语用学的类型
1.形式语用学
形式语用学是语言哲学领域的一个重要研究内容,它探 讨语用的形式和范畴,研究语用形式的最恰当的方法,它在 意义与文化、语言与逻辑、语言行为与模式等方面探索语言 在人类活动中的表现。
3.应用语用学
语用学能对语言提出一系列至关 重要的问题,它要为语言应用的研究 建立可能的理论基础,从而有助于我 们对人类的相互作用获得更深刻的了 解。此后,语用学的方法和原理就不 仅应用于语言学的本体研究,而且还 广泛地应用于与理解话语有关的所有 领域。
向同学推荐几本专著
何自然《语用学概论》 (1988)湖南教育出版社
语句——直接过程——发话人以直接言语行为进 行交际: It is raining。 字面过程——假设发话人按字面意义进行交 际[逻辑语义过滤] ——是——假设发话人的施为意义交际[语境 过滤]——是{确实下雨}——言语过程结束 It is raining cats and dogs. ——否——非字面过程(不是按字面意义进 行交际)[修辞知识或共有知识过滤]——是—— 假设发话人的施为意义交际[语境过滤] ——是{确实下雨} ——言语过程结束 ——否{没有下雨,是小孩玩水搞得太湿}—— 间接过程[合作原则过滤]——语用推理——不要 再玩水啦
4.表情性的施为性行为 在这类言语行为中,发话人表示自 己的情感、态度,如祝贺、道歉、感谢、 埋怨、赞叹、疑问等,例如: “祝你生日快乐!” “谢谢你帮助我!” “对不起,打扰你了!” “这是多么值得回忆的晚会呀!”
5.表述性的施为性行为 这是使用描写、叙述客观事物的语 句时所实施的言语行为,如陈述、断言、 报导、说明、描绘等。 例如,说“刚才下过雨” 实际上等 于说“我要告诉你:刚才下过雨”。 如果所使用的语句之前可以加上 “我要告诉你”之类的字样,被运用的 语句就是实施这类言语行为的语句。
关于量的准则 ——信息不足 例如: 妈妈:暑假作业完成了吗? 儿子:算术做完了。 作者:我这篇小说写得怎么样? 编辑:我觉得字迹挺工整。 ——信息过量 甲:刚才给你打电话的是谁? 乙:是我的女朋友。她又漂亮、又能干、 又活跃,她们单位的人都叫她做“演员出身的 女强人”。
关于质的准则 故意违反质的准则,就是故意说假话、 说反话。 教师:贝鲁特是哪个国家的首都? 学生:是秘鲁的。 教师:如果是这样的话,我要说罗马 是罗马尼亚的首都了。 这种说法常见于熟语,如 “太阳从西 边出来了”、“公鸡也会下蛋了”等。
关于相关准则 故意违反相关准则,就是故意说些不切题 的话。人们所熟悉的“王顾左右而言他”的故 事,就是故意违反相关准则。例如: 甲:校长的报告不怎么样,你说呢? 乙:今天天气真热。 哈利:约翰哪儿去了? 汤姆:我刚才看见一辆红色轿车停在女生 宿舍旁边。

人们在交际中,通常是直接和间接言 语行为交替使用。实施间接言语行为,多 数情况下是为了留面子——给自己或给对 方。也有可能出于其他目的:避讳、含蓄、 生动有趣等。例如: 1988年,他给一个倾心于他的姑娘发 了封“情报”——123456890。聪明的姑 娘一下子译破了这一“情电码” :缺“7” (妻)。姑娘表示,只要你休假回趟家, 说啥也不会让你缺“7”。(薛晓康:《驼 路》,《人民文学》,1990年第12期)
2.描写语用学
描写语用学指对某种语言与情绪结合而出现的各类用法 加以描写,着重研究人们来自经验的有关自然语言的应用原 则,分析自然语言如何同语境相联系。
描写语用学的基本观点是:
⑴随着对音位学、句法学、语义学等学科知识 研究的加深,人们了解到语言中的有些现象 只能从语用角度入手才能得到满意的解释。 ⑵用语用学去解释语言现象比用语义学去解决 显得更充分、更简便。 ⑶句子意义与说话人使用这个句子表示的实际 含义有时是有距离的,语用学却帮助听话人 接上这段距离。 ⑷语境因素能决定人们对话语作出不同反应和 使句子结构的功能产生变化。
可见,语用学的这要研究内容是发话人和 受话人是如何使用语言这一符号来达成交 际目的。
Morris(1946)年对语用学做了进一步的 定义: 语用学是对“符号的来源、用法及其 在行为中的作用”的研究。
但是直到20世纪六、七十年代,语用学仍 然还只局限于语言哲学领域,基本上是在 哲学和逻辑学范围内进行的。即使有人提 及,也只是将它称为“杂物箱” ( ragbag,Leech,1983 ),废纸篓( wastepaper basket,Bar-Hillel,1971 ) , 一 直 扮 演从语义学角度无法解决的一些问题的角 色。

即使是说出一个陈述句,也是在做出 一个行为。例如: ①张三是个好学生。 实际上,发话人的用意是,我要告诉 你:张三是个好学生 ②现在正在下雨。 ③我昨天看了一场电影。 ④台上坐着主席团。 由此可见,说出一个陈述句,就是做 出一个“告知”的行为。
言语行为可以分为: 表述性行为 施为性行为 成事性行为 这三种言语行为,实际上是整个言语过程 的三个不同阶段,可简称为表述、施为、成事。 表述 表述就是将要说的话说出来,不管是什么 样的句子,用一定的语音形式说出。 施为 在完成表述性行为的时候,不但将一定的 信息内容传递出来,而且也是在实施某一种行 为。这种行为,称作施为性行为 。
成事 这是言语行为中最后一个阶段的行 为。如果施为性行为在受话者发生了作 用,例如受到了恫吓、得到了劝勉、接 受了道谢或道歉、获得了允诺保证而放 下心来、按指示做了某事,或某一事态 按宣告进行下去等,这就是收到了言语 行为的效果,或称成了事。这就是完成 了成事性行为。

言语行为可分为直接言语行为和间接言语 行为。 例如有人在喝汤时觉得汤太淡可能会说: ①“请给汤放点盐。” ② “这汤真谈。” 实施间接言语行为所使用的语句,称为间 接施为句。不加专门说明的施为句,都是直接 施为句。
美国符号学家、哲学家 Morris 于 1938 年在《符 号学基础》中首次提出pragmatics( 语用学)这个 概念。他把符号学分成三大分支: 句法学:句子是按什么规则组成的(符号与符号 之间的形式关系) 语义学:意义是按什么方法确定的(符号与符号 所指对象之间的关系) 语用学:言语在一定的语境中产生了什么样的影 响和效果 (符号与符号使用者和解释者之间的 关系)
语用概说一、什么是语用:语言学、哲学和心理学的一个分支学科,研究脉络 如何影响人运用和理解语言。语用学分析研究影响语言行为 (如招呼、回答、应酬、劝说)的标准和支配轮流发言的规 则。语用学还研究语言用於成事的方式。例如,「我允诺」 用於特定语境中就是允诺。
(一)什么是语用学
语用学是研究语用及其规律的科学。语用 是指人们在具体的交际情景中使用语言进 行交际,表达特定意义,并产生相应交际 效果的活动,这种活动具体表现为交际双 方进行交际的动态过程,即表达和理解等 活动。

言语行为理论的提出使我们认识到,
研究使用中的语言,不但要研究语句的
命题意义 —— 即从语法、语义来研究句
子,还要研究语句的施为意义和施为力
量 —— 即从语用来研究句子。这具有重
大的理论意义和实用价值。
第三节 言语过程

言语过程就是言语行为的过程,研究发 话人和受话人双方使用语言的过程。这一过程, 建筑在这一假设的基础之上:运用语言进行交 际,双方是真诚合作的。这就是语言使用中的 合作原则 。 言语过程分直接言语行为过程和间接言 语行为过程。 发话人说出一句话语,受话人首先将这 次言语过程假设为直接言语行为过程,并以语 境、逻辑、语义知识对语句进行过滤,言语过 程就开始了。
兴起原因: 随着数理逻辑的发展,西方哲学的语言学转 向。 西方哲学的几次转向: 1、柏拉图时代,从神到人类自身; 2、笛卡尔、康德时代:从外部客观世界到人 的意识主题世界; 3、罗素、维特根斯坦、奥斯汀、塞尔时代: 从纯粹主体转向主体与客体的中介——符号 (语言)。 维特根斯坦:语言游戏论、工具论
3.指使性的施为性行为 如指示、建议、请求、要求、邀请、命令 等。通过这类言语行为,使受话者接受指使, 做出一个行动或完成一项使命,例如: “咱们明天碰碰头吧。” “请你帮我把这箱子挪一挪。” “你要跟他好好谈一谈。” 从形式上看,有关的语句都可以加上诸如 “我指示、我建议、我请求”之类的说法。
何兆熊《新编语用学概要》 (2001)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左思民《汉语语用学》 (2000)河南人民出版社
束定芳主编《中国语用学研 究论文精选》(2002)上海外 语教育出版社
第二节 言语行为
一、言语行为的含义
在交际过程中,人们使用语言传递信息,为 此必须开口说话或拿笔写字,总是为了达到各 种不同的目的,并希望自己的话对听话人产生 某种影响,这一切都表明使用语言是一个涉及 到行为活动的过程,对这些过程中的有关行为 概而称之,就是言语行为,的基本点认为,交际双方为使交 际能顺利进行下去,双方必须合作。 合作原则由美国语言学家格赖斯提出。它 包括以下四项准则: 1.量的准则:信息适量。 2.质的准则:信息真实。 3.相关准则:话题相关。 4.方式准则:简明清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