屈原投江的原因故事简介
屈原投江的故事最新6篇

屈原投江的故事最新6篇从司马迁著史至今,屈原因政治忧愤而投汨罗江自沉的动人故事被人们广为流传。
而其中唯一的证据,就是诗人那首被放逐以后所写的《怀沙》。
诗中称,自杀的方式已然确定,那就是向江中忿然一跃,去拥抱(“怀”)江底柔软的泥沙。
对此,早在30年代胡适先生就曾提出质疑,认为《怀沙》一诗中的许多话语并不符合屈原的模式,很可能是后人根据他自杀的传说而炮制的一篇伪作。
那么,屈原究竟是怎么死的呢?目前,在海内外的学者和历史学家当中,“屈原死于谋杀”的说法十分流行。
在屈原生活的年代,许多人有谋杀他的嫌疑,如他的政治宿敌令尹子兰、佞臣靳尚等等,但屈原已遭贬放,除非有极特殊的原因,否则他们没有必要再去杀害这个在政治上已经毫无指望的人。
这样看来,屈原最终不过是一场秘密爱情的牺牲品而已。
屈原在爱情生活上的浪漫性是人所共知的。
他写过大量的情诗,其中《湘夫人》最令人关注,因为屈原对她投入了异乎寻常的眷恋与爱慕。
从诗中可以推断,此女美貌惊人,而且比屈原拥有更高的地位;她因为种种限制无法与屈原公开见面,而只能和他在荒郊野外秘密约会。
符合这三个条件的女人只有一个,那就是楚怀王的宠妃郑袖。
其实“湘夫人”三字已是暗示,“湘”就是楚国;“夫人”,即楚王的妻妾。
屈原与其宠妃的暖昧关系被怀王知道后,促使他以政治名义放逐屈原,使人再也无法与郑袖见面。
十几年后,楚怀王驾崩,为防止屈原与郑袖的关系卷土重来,楚国王室遵照楚怀王的遗命,派人对屈原进行了捕杀。
追杀事件的发生地就是今天的汨罗江,兵士们最终在江边抓住了屈原,将他刺杀后装进袋子,捆紧了之后压上石块投入江心,演出了一幕残酷的历史悲剧。
还是有百姓目击了这一谋杀过程,但在当时的暴政下他们必须委婉地说出真相,于是导致了“端午节”的起源:在纪念另一个楚国英雄伍子胥的日子(五月初五)里,举行哀悼屈原的祭礼,用赛龙舟隐喻当时追杀屈原的激烈场面;用包粽子来隐喻屈原被投入江中的悲惨事实,糯米饭象征着屈原的肉体,粽叶象征着装他的袋子,粽丝象征着捆扎他的绳索;而把粽子投入水里,则象征着屈原被人淹死的真相。
屈原投江故事概括

屈原投江故事概括屈原投江故事概括:屈原是我国战国时期的楚国大夫,因反对楚怀王的令尹子兰,而被赶出都城。
楚襄王即位后,听信谗言,使屈原遭放逐,最后死在流放地,客死于湘水。
春秋战国时代,是一个英雄辈出、百家争鸣的时代,尤其是进入战国之后,战争更加频繁。
这样一个时代,也产生了很多著名的文学家,比如孟子、荀子、庄子、韩非子等。
其中,又以屈原和宋玉两人最为杰出。
公元前278年,秦国攻打楚国。
顷襄王昏庸无道,听信谗言,杀了屈原,并将他流放到沅、湘一带,这就是“屈原投江”的典故。
屈原投江的时候大约是48岁。
据说当时楚国的都城已经被攻破,屈原便来到了汨罗江边,在那里怀着无限的悲愤,写下了《离骚》这首流传千古的诗篇,最终沉入汨罗江,以身殉国。
他“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而且“上官大夫与之同列,争宠而心害其能”,又因为他的正直不阿,惹得朝廷内外的一些人极度妒忌,结果,在谗言的陷害下,屈原的政治抱负不能施展,理想难以实现,自己的报国志向也难以完成,因此十分苦闷。
屈原感到在这个黑暗的世界里已经没有了自己的立足之地,没有什么值得追求的东西,所以觉得非常的痛苦和迷茫。
从这首诗可以看出屈原忧国忧民的爱国主义精神,表达了他强烈的爱国热情和对自己的不幸遭遇无限痛苦和无比怨愤的感情。
“先王既没,哲王又不悟,躁心烦虑,淫志曲行,惑误不知,而又不能原忠以辅善。
谗夫孔嫉,邪臣专权,国君含怒,沉于谗怒,而群臣相惑,更相非毁,不知其所从来。
外内弃远,更疏亲戚,疏远忠实,而进谄谀之人,亲戚畔塞,小人进用,贤人隐退。
此乃天之罚也,岂人之过哉!人心不同,各如其面,今楚国方僻陋,地狭隘,不能自力,而又远于江湖。
而秦地遍天下,地势形便,其威不可及,卒之东出而争天下。
此难必然也。
然则何以守之?何以守之哉?必探求其本,原忠以辅善,去谗以为明。
则莫不顺上,明正,下安宁,国家尊荣,身名保全,福禄无亏矣。
然而智士反惑,不知所守,以至上惑于奸臣,下迷于谗言。
屈原为什么投河而死的故事

屈原为什么投河而死的故事
屈原投河而死的故事,发生在公元前6世纪,当时中国分为多个小国。
那时,中原地区有一位叫做屈原的士人,他原本是楚国人民族英雄,为了反抗秦国的侵略,他组织起来反抗秦王。
但是,英勇的他最终败在了秦王的手下。
楚国被秦王攻破,最终楚国沦陷。
最后,屈原见了自己的祖国被攻破,心里无比悲伤沮丧,同时也对秦王的残暴感到愤怒,他决定抛弃保护自己的身份,既不向秦王降服,也不食言逃跑,而是决定投江自尽。
屈原真正投河的时候,河水正在翻涌澎湃,他向河中大声说:“我的死还归于五帝朝,而我的生,则归于天道之戒律。
”
河中漩涡围绕着屈原身体,最后他淹没了,永远不再留下任何踪影。
屈原投河而死,使得中国史学家们都对他的精神产生了深刻的印象。
屈原的投河也激发了中国后人的民族自尊感,被追捧为“难忘的民族英雄”。
屈原投进汨罗江的传说_关于屈原跳江的故事

屈原投进汨罗江的传说_关于屈原跳江的故事屈原第一次放逐在汉北。
第二次放逐在洞庭湖一带,最后到了汨罗江畔,投进江中。
下面就是店铺给大家整理的屈原投进汨罗江的传说,希望对你有用!屈原投进汨罗江故事传说古时候有一个叫做屈原的人,在楚王手下做大夫。
后来因为很多人陷害屈原,楚王越来越不信任屈原,只信奸臣,就把屈原给免去了大夫一职。
屈原很伤心,认为楚国很快就会腐败了。
就来到了水泽边,日日夜夜在那里走来走去。
不久,他脸色憔悴,身体干瘦。
这时,一只小鸟飞过来,唧唧喳喳地问屈原:“你不是在皇帝手下当大夫呢?怎么跑到这里来了,那些大臣和皇上都昏庸,这一个国家都靠你啊!”“是啊,”屈原叹了口气,继续说:“就是因为他们大家都昏庸,我一人反抗力不足,国家就要腐败了呀!就是他们那些昏庸的人多、心齐,皇上是不会信我的。
”小鸟很感动,说:“那你为什么不去其他国家呢?”“唉,我这一下子跑了,楚国怎么办,毕竟我是楚国人,当然会为着楚国着想啊!唉,腐败的君王,奸臣,楚国就要毁在他们的手里了。
”说完,屈原便抱着一块大石头跳进江水里自尽了。
小鸟连忙飞到村子中告诉大家。
渔民和附近的庄稼人知道了这个消息,赶紧划着小船去救屈原。
不一会儿工夫,好些小船争先恐后地来了。
可是水如碧玉,哪儿有屈原的影儿呐?他们在汨罗江上捞了半天,到了儿也没把屈原找着。
渔民很悲伤,他们对着江面上祭祀了一会儿,把竹筒子里的米饭撒在水里。
为什么呢?因为怕江里的鱼儿们吃掉屈原的尸体,就给他们吃了米饭。
由于鱼儿每一次都可以吃到美味的食物,所以汨罗江的鱼儿长得又肥又壮、鱼肉鲜美。
到了第二年五月初五那一天,老百姓们都会想起这是屈原投江的日子了,又划着船,用竹筒子盛上米饭撒到水里去祭祀他。
到后来,人们把盛着米饭的竹筒子改成粽子,划小船改为赛龙船,把五月初五称为端午节,也叫端阳节。
屈原简介屈原(前340—前278)是我国最早的浪漫主义诗人,原姓芈(mǐ),名平,字原,是楚武王熊通之子屈瑕的后代。
屈原投江的原因是什么

屈原投江的原因是什么战国时期著名的诗人屈原是大家都熟悉的,他的原名叫做屈平,不仅是个诗人,还是个杰出的政治家。
最后,屈原投江的原因是什么呢?究竟是什么让他如此绝望?下面一起来看看。
屈原投江的原因楚国被秦国攻破,楚国首都被秦国霸占,这个消息传到屈原的耳朵里,他为国破家亡而悲愤不已,但是他也知道,郢都被占,自己返回郢都的希望已经破灭了。
几近国破家亡的局势以及没有返回故里的希望,双重打击让屈原最终选择投江自尽。
屈原是个爱国志士,心系家国安危,如今楚国被攻破,屈原也无颜存活在世上,所以选择以身殉国,投江自尽。
但是也有部分学者认为屈原选择自己是为了逃避现实,而并不是以身殉国,为什么这么说呢?《离骚赞序》中记载,当时楚国奸臣当道,屈原痛恨昏君无能,而他起初挣扎的想要证明自己的壮志理想,但终究因为世事混乱而没能遂愿,所以不能改变这社会,他也不想让自己的清白被这混浊之世给玷污,于是选择了极端的方式——自尽。
屈原作为一名诗人、政治家,他对于国家是有着极强的归属感,是一位爱国人士,所以在他得知国都被占,祖国被攻破,也就没有了活下去的希望。
在这样绝望的情况下,注重个人气节的屈原最终选择用投江自杀的方式结束了自己的一生。
屈原的轶事典故生辰八字屈原的出生日期,据近代许多人研究,约在楚宣王二十七年(公元前342年)到三十年(公元前339年)之间。
照甲子推算,那年应该是戊寅年.恰巧,屈原的出生不但是寅年,而且又是寅月寅日。
照中国历法的老话是“人生于寅”,所以夏正便以建寅之月(即正月)为岁首。
屈原既然是寅年寅月寅日生,真正符合于“人”的生辰,所以在屈原著名的作品《离骚》中说:“摄提贞于孟陬兮,惟庚寅吾以降”。
这句是说太岁星逢寅的那年正月,又是庚寅的日子,我从母体降生了。
说明这一年是寅年;孟是始,硕是正月,夏历以建寅之月为岁首,说明这年正月是寅月;庚寅则说明这一天是寅日。
屈原出生在寅年寅月寅日,这可是个好日子(据邹汉勋、刘师培用殷历和夏历推算,定为公元前343年正月二十一日。
屈原跳江的故事

屈原跳江的故事屈原,是中国古代著名的爱国诗人,也是楚国的政治家。
他生活在春秋时期,是楚国的贵族,担任过楚国的宰相,为国家做出了重大的贡献。
然而,由于受到了政治斗争的排挤和陷害,屈原最终选择了跳入汨罗江结束了自己的生命。
屈原跳江的故事发生在战国时期,那时楚国正处于内外交困的困境中。
在楚怀王统治时期,楚国的政治腐败,社会动荡,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
屈原作为楚国的宰相,他秉持忠君爱国之心,努力为国家谋福利,但是却遭到了贵族和权臣的排挤和打压。
屈原多次上书告诫楚怀王,希望他能够改弦易辙,重振楚国,然而却遭到了冷落和不理睬。
在楚怀王的统治下,楚国内外交困,百姓疲困不堪,社会风气日益败坏。
屈原深感国家危亡,他为了挽救楚国,不惜忍辱负重,奔走呼号,呼吁楚怀王改革政策,振兴楚国。
然而,楚怀王却对他的忠言置若罔闻,反而被权臣中行偃等人所陷害,屈原被贬谪到南郑。
在南郑,屈原过着飘零的生活,他思念故国,思念家乡的亲人和百姓。
他在南郑写下了许多抒发爱国情怀的诗篇,他的诗篇激扬文字,感人肺腑,表达了他对楚国的忠诚和对百姓的深情。
然而,尽管屈原努力为国家和百姓呐喊,却依然无法改变国家的命运。
面对国家的危难和自己的困境,屈原感到无比沉重和绝望。
他深知自己无法挽救楚国,无法改变国家的命运,于是他做出了一个令人震惊的决定——跳入汨罗江结束了自己的生命。
屈原的这一举动,成为了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一段悲壮传奇,也成为了后人心中的一座精神丰碑。
屈原跳江的故事告诉我们,一个爱国者的悲剧命运。
他用自己的生命诠释了对国家和百姓的忠诚和深情,也为后人留下了一部感人肺腑的爱国诗篇。
屈原的精神永远激励着我们,让我们铭记历史,珍爱和平,努力创造美好的未来。
愿我们永远怀念屈原,永远铭记他的爱国情怀和悲壮命运。
屈原为什么要投江原因

屈原为什么要投江原因历史上端午节是为了纪念屈原的,而关于屈原投江的故事一直流传至今,那屈原为什么要投江?下面是店铺为你搜集屈原为什么要投江,希望对你有帮助!屈原为什么要投江关于屈原为什么选择投江这种自杀的方式来结束自己珍贵的生命,历来说法不一,人们猜测的他投江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种:1.为国而死。
当时的秦国特别强大,楚国的都城被秦攻陷后。
屈原感到自己的国家就要灭亡了,作为一个对楚国有着浓烈情感的人来说,屈原不愿亲眼看到这一幕的发生,因此投身汨罗江中。
2.为想要完美而死。
屈原性格刚直,而政治是黑暗和残忍的。
屈原发现自己的政治抱负在楚怀王这样君王的带领和无能却攻于心计不为民政的同事们的配合下是不可能完成的事业。
屈原想要的是“明君”和“哲王”,想要能真心为百姓做出业绩的同事,而赤裸的现实一次又一次的将他扇醒,终于投江。
3.为救顷襄王而死。
这是一种较为新奇的说法。
起源与一个民间传说:怀王死后,楚国已经变的不能再承受任何的攻击,而那时候的秦国经常对楚国进行侵犯,终于攻占了郢都。
倾襄王在被秦国追杀的过程中想到了流芳在汨罗江附近的屈原,想问问他有没有什么办法能够扳回一局,重振楚国。
然而秦军得知倾襄王的想法后追随而来,屈原为力保倾襄王,便与他交换衣服当着秦军的面跳下汨罗江,襄王获救。
屈原投江的故事公元前278年,秦国再次攻打楚国,占领了郢都,本来屈原想重返郢都的,希望破灭了,亡国之恨溢于言表,心里有着说不出的痛苦,写下了《怀沙》,再一次抒发忠贞的爱国怀和“受命不迁”的崇高志节,也倾诉了自己心底的苦闷。
最终来到了汨罗江边,抱起石头,纵身投入江里自尽了。
关于屈原投江的地点,汨罗江,现在在湖南省岳阳市,汨罗江为南洞庭湖滨湖区最大河流。
屈原投江自尽的消息传开后,有人为他建庙宇,长久敬仰怀念他。
因为他死在农历五月初五,所以人们把这一天叫作端午节,为了纪念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
人们每到端午节就要包粽子划龙舟,据说包粽子是因为当时汨罗江边的百姓为了祭祀屈原,把粽子投入江里去喂鱼,可以让鱼吃饱了就不再吃屈原的尸体,后来这个习俗就传遍了全国。
屈原为什么跳河自尽的故事

屈原为什么跳河自尽的故事
屈原跳河自杀是因为公元前278年,秦军攻破楚国京都。
屈原眼看自己的祖国被侵略,心如刀割,但是始终不忍舍弃自己的祖国,于五月五日,在写下了绝笔作《怀沙》之后,抱石投汨罗江身死,以自己的生命谱写了一曲壮丽的爱国主义乐章。
传说屈原死后,楚国百姓哀痛异常,纷纷涌到汨罗江边去凭吊屈原。
渔夫们划起船只,在江上来回打捞他的真身。
有位渔夫拿出为屈原准备的饭团、鸡蛋等食物,“扑通、扑通”地丢进江里,说是让鱼龙虾蟹吃饱了,就不会去咬屈大夫的身体了。
人们见后纷纷仿效。
一位老医师则拿来一坛雄黄酒倒进江里,说是要药晕蛟龙水兽,以免伤害屈大夫。
后来为怕饭团为蛟龙所食,人们想出用楝树叶包饭,外缠彩丝,发展成棕子。
以后,在每年的五月初五,就有了龙舟竞渡、吃粽子、喝雄黄酒的风俗;以此来纪念爱国诗人屈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屈原投江的原因故事简介
屈原(约前340一约前278),战国末期楚国人.名平,字原,楚武王熊通之子屈瑕的后代,丹阳人.是我国历史上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也是一个学识渊博、目光深远的政治家,屈原在担任大夫和左徒期间,心系苍生社稷,力主改革朝政、联齐抗秦.
由于在内政外交上与楚国腐朽贵族势力发生了尖锐的矛盾,遭到上官大夫等人的妒忌、诬陷,最终导致与楚怀王的疏远,两次遭到流放,被逐出郢都.但他始终念念不忘自己的祖国,希望楚怀王和后来执政的顷襄王召回自己,为国尽力,最后在楚国郢都被秦国将领白起攻破之后,他不忍心看着祖国灭亡,投汨罗江自尽.
用生命潜写了一曲千古悲歌.关于属原自沉汨罗江的原因,历来有诸多说法,却都相差甚远,恐是所选择的分析角度不同所致,总括起来看,主要有四说.
一、殉国说.此说以清代王夫之和现代郭沫若为代表.王夫之在《楚辞通释》中认为,屈原所以写下著名的诗章《哀郢》,是由于哀叹郢都的陷落,宗庙社稷成为荒丘废墟,人民流离失所.顷襄王不能拼死抵抗秦军.楚国灭亡指日可待.
据此,现代的屈斌研究者大都认为,屈原投江是因为秦军攻破楚国都城,屈原不忍亲眼目睹国家灭亡,故而投江殉国.郭沫若在《屈原考》中写道:就在郢都被攻破的那一年,屈原写了一篇《哀郢》,他看不过
国破家亡,百姓颠沛流离的苦状,才悲愤自杀的.”他在《伟大的爱国
诗人—屈原》中写道:屈原的自杀,事实上是殉国难.”
二、殉道说.此说以近人曲沐为代表.他认为“屈原的自杀无非两个方面,一是社会政治的黑暗,一是性格的刚直,是生命在与现实的撞
击中而毁灭”.屈原是出身于华族贵胄的政洽家,其理想中的‘明君”、“哲王”已不复存在.
面对楚怀王、顷襄王这样的昏君,其抱负与志向无法实现,加之群小的谗害,因而愤感不平,屈原是战国时代应运而生的一位别具特色
的“士”,他的人格力量在于他坚守“人道自任”的理念和对自身
“内美”、“修能”的不可动摇的认知,义无反顾地坚持理想.宁为
玉碎,不为瓦全.所以只身赴死,以求得精神上的圆满.
三、尸谏说.此说以近人王之江为代表.持此说的人认为屈原看到楚国“党人”横行,百姓看不到希望,朝中没有忠良之臣,国家没有守
备外敌的力量,楚国将面临亡国大祸.满怀救国大志的屈原却遭谗言
而被流放,报国无门的他没有办法身谏楚王,哀叹报国之志无法实现.
绝望的屈原决心以死来震醒昏君.
屈原在《离骚》篇末有:“吾将从彭咸之所居”.彭咸是殷朝有名的贤士大夫,他曾忠心劝谏国君,遭到漠视,最后愤然投水而死.由此
看来屈原之死是尸谏,是向彭咸学习而来的.
四、洁身说.屈原为国君昏庸而痛心,不愿看着“党人”乱政,葬
送楚国锦绣河山.加之长期放逐,身心交瘁,再无重返朝廷、实施理想“美政”的希望.为了保持清白高洁的操守,捍卫自己所毕生追索的
理想,终于带着不尽的遗憾,愤然投身汨罗江中.淮南王刘安的《离骚传》曾赞叹屈原不肯在浊世中苟活,故而“蝉蜕于污秽”,献出了自己的生命.
综观以上说法,屈原愤然自尽的内因似应是理想破灭后的“绝望”,这样的死,当然不是怯儒或逃避对祖国的责任,而是对现实清醒的认知,是屈原坚守气节的最终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