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高考语文必背知识点:屈原投江自尽故事及文学成就

合集下载

屈原投江自尽的故事

屈原投江自尽的故事

屈原投江自尽的故事据说屈原投江的那天是五月五日,从此以后,每年到了五月五日,人们都要划舟吃粽子喝雄黄酒来纪念屈原。

如下是为大家整理的屈原投江自尽的故事,希望能帮助到你。

屈原人物简介屈原(约前340一约前278),战国末期楚国人。

名平,字原,楚武王熊通之子屈瑕的后代,丹阳人。

是我国历史上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也是一个学识渊博、目光深远的政治家,屈原在担任大夫和左徒期间,心系苍生社稷,力主改革朝政、联齐抗秦。

由于在内政外交上与楚国腐朽贵族势力发生了尖锐的矛盾,遭到上官大夫等人的妒忌、诬陷,最终导致与楚怀王的疏远,两次遭到流放,被逐出郢都。

但他始终念念不忘自己的祖国,希望楚怀王和后来执政的顷襄王召回自己,为国尽力,最后在楚国郢都被秦国将领白起攻破之后,他不忍心看着祖国灭亡,投汨罗江自尽。

用生命潜写了一曲千古悲歌。

关于属原自沉汨罗江的原因,历来有诸多说法,却都相差甚远,恐是所选择的分析角度不同所致,总括起来看,主要有四说。

屈原投江自尽的故事楚国自从被秦国打败以后,一直受秦国欺负,楚怀王又想重新和齐国联合。

秦昭襄王即位以后,很客气地给楚怀王写信,请他到武关(在陕西丹凤县东南)相会,当面订立盟约。

楚怀王接到秦昭襄王的信,不去呢,怕得罪秦国;去呢,又怕出危险。

他就跟大臣们商量。

大夫屈原对楚怀王说:“秦国强暴得像豺狼一样,咱们受秦国的欺负不止一次了。

大王一去,准上他们的圈套。

”可是怀王的儿子公子子兰却一股劲儿劝楚怀王去,说:“咱们为了把秦国当做敌人,结果死了好多人,又丢了土地。

如今秦国愿意跟咱们和好,怎么能推辞人家呢。

”楚怀王听信了公子子兰的话,就上秦国去了。

果然不出屈原所料,楚怀王刚踏进秦国的武关,立刻被秦国预先埋伏下的人马截断了后路。

在会见时,秦昭襄王逼迫楚怀王把黔中的土地割让给秦国,楚怀王没答应。

秦昭襄王就把楚怀王押到咸阳软禁起来,要楚国大臣拿土地来赎才放他。

楚国的大臣们听到国君被押,把太子立为新的国君,拒绝割让土地。

屈原跳河自尽的故事

屈原跳河自尽的故事

屈原跳河自尽的故事
屈原跳河自尽的故事源于中国春秋战国时期的楚国,大约是在公元前278年。

屈原是楚国著名的爱国诗人和政治家,被誉为“楚国百里才”,是楚国的重要官员和文学巨匠。

然而,他在官场上未能如意,被楚怀王迫害,被贬谪到沅江流域的湘水之滨。

屈原重情重义,深爱着自己的祖国,对楚国深感不满和失望。

怀恨在心的他写下了悲壮的《离骚》一诗,以表达自己对祖国、对社会的深深牵挂和思念之情。

某年端午节,屈原悲愤抑郁,无法忍受流放生活的煎熬,不幸跳入了汨罗江,结束了自己的生命。

人们为了纪念他,就在每年的这个时候划龙舟、赛艇、食粽子、挂菖蒲,还有演唱他的诗作等方式来纪念、悼念这位逝去的楚国伟人。

屈原跳河自尽后,他的爱国精神也成为了后人学习的榜样和楷模,深入人心,至今仍被人铭记。

端午节作为一个传统节日,也因屈原的故事而被深刻地赋予了文化内涵和情感厚重的意义。

屈原高考必背知识点

屈原高考必背知识点

屈原高考必背知识点屈原是中国古代伟大的爱国诗人,在高考文学考试中是一个重要的知识点。

了解和熟悉屈原的作品和生平经历,对于高考文学题目的解答非常有帮助。

下面是屈原高考必背的知识点,希望能够对广大学生有所帮助。

1. 屈原的生平屈原,战国时期楚国人,他是楚怀王的大力支持者和重要谋士。

屈原为人忠诚正直,他提倡仁义道德,致力于推动楚国的发展。

然而,由于楚怀王身边的贵族集团对他的忌恨和排斥,屈原最终被贬谪,在郢城的沅、汉两江之间投江自尽。

2. 代表作品《离骚》《离骚》是屈原的代表作,被誉为中国古代辞章之冠。

该篇诗以诗人自述的方式,表达了他对楚国兴衰的思考和对政治腐败的强烈批判。

诗中充满了对人生的思索和对自然的描绘,通过独特的艺术手法,展现出屈原独特的情感和思想。

3. 主题和意境《离骚》的主题主要有三个方面:爱国情怀、政治批判和个人情感。

在诗中,屈原表达了他对楚国的深深热爱和对国家兴衰的忧虑。

同时,他也以政治批判的方式,揭示了权贵集团的腐败和对人民的残酷压迫。

此外,诗中还融入了屈原自己的苦楚和忧伤情感,展示了他对人生的思考和追求。

4. 艺术手法和修辞技巧《离骚》采用了丰富多样的艺术手法和修辞技巧,给人以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首先,屈原运用了丰富的比喻、拟人、夸张等修辞手法,使诗中的形象生动鲜明。

其次,他还使用了复音和音律的变化,增强了诗歌的音韵美。

此外,他善于以对比的方式塑造情感和表达思想,给人以深刻的印象。

5. 影响和意义《离骚》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杰作,对后世诗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它不仅在艺术上给予了后人极大的启发,还蕴含了深刻的爱国情怀和对社会现实的觉悟。

《离骚》通过独特的语言和艺术表达,抒发了诗人内心深处的感怀和思考,成为中国古代诗歌的瑰宝,对后世文人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6. 其他作品除了《离骚》以外,屈原还有其他重要的作品,如《天问》、《九歌》等。

这些作品各具特色,展示了屈原丰富多彩的创作才华和思想深度。

屈原为什么跳河自尽的故事

屈原为什么跳河自尽的故事

屈原为什么跳河自尽的故事
屈原跳河自杀是因为公元前278年,秦军攻破楚国京都。

屈原眼看自己的祖国被侵略,心如刀割,但是始终不忍舍弃自己的祖国,于五月五日,在写下了绝笔作《怀沙》之后,抱石投汨罗江身死,以自己的生命谱写了一曲壮丽的爱国主义乐章。

传说屈原死后,楚国百姓哀痛异常,纷纷涌到汨罗江边去凭吊屈原。

渔夫们划起船只,在江上来回打捞他的真身。

有位渔夫拿出为屈原准备的饭团、鸡蛋等食物,“扑通、扑通”地丢进江里,说是让鱼龙虾蟹吃饱了,就不会去咬屈大夫的身体了。

人们见后纷纷仿效。

一位老医师则拿来一坛雄黄酒倒进江里,说是要药晕蛟龙水兽,以免伤害屈大夫。

后来为怕饭团为蛟龙所食,人们想出用楝树叶包饭,外缠彩丝,发展成棕子。

以后,在每年的五月初五,就有了龙舟竞渡、吃粽子、喝雄黄酒的风俗;以此来纪念爱国诗人屈原。

屈原投江的故事

屈原投江的故事

屈原投江的故事屈原,战国时期楚国的大臣,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杰出代表之一。

他的一生经历了风云变幻,最终以投江自尽的悲剧结局而被世人铭记。

屈原出生在楚国贵族家庭,自幼聪颖过人,深受父母的宠爱。

他从小就酷爱文学,对诗词歌赋有着非凡的天赋。

在当时的楚国社会,屈原以其卓越的才华和出色的政治才能,很快就成为了楚国的重要官员。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楚国内部的政治腐败和外部的战乱不断加剧,使得屈原在政治上陷入了困境。

他多次上书忠言直谏,但却屡屡遭到当时的楚王的排斥和打压。

最终,屈原被陷害贬斥,被迫离开了楚国。

在离开楚国后,屈原流亡到了汉国。

在这段时间里,他游历四方,思考人生,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诗篇,成为了中国古代文学的瑰宝。

然而,屈原的心灵深处却始终笼罩着一层沉重的阴影。

他对楚国的忠诚和对国家的忧虑始终萦绕在心头。

加之个人生活的挫折和困顿,使得屈原的心灵备受折磨。

最终,当楚国被秦国所灭,屈原的心灵彻底崩溃了。

在楚国覆灭的那一天,他登上了一座高山,面对着汹涌的江水,悲痛欲绝地投身江中,以身殉国。

屈原投江的故事,深刻地反映了古代中国社会的黑暗和政治的腐败。

他的悲剧命运也成为了中国古代文学中的一段绝唱,感动了无数后人。

在今天,我们虽然已经远离了那个时代,但是屈原投江的故事依然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启示。

它告诫我们,要珍爱和平,要珍惜民主自由,要警惕政治腐败,要追求真理和正义。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避免重蹈屈原的悲剧命运,走向光明的未来。

屈原投江的故事,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一颗璀璨明珠,它以其深刻的内涵和悲壮的情感,感动着世人的心灵。

让我们铭记这段历史,珍爱和平,追求真理,让屈原的精神永远闪耀在中华民族的历史长河中。

屈原投江的原因故事简介

屈原投江的原因故事简介

屈原投江的原因故事简介屈原投江的原因故事简介屈原(约前340一约前278),战国末期楚国人。

名平,字原,楚武王熊通之子屈瑕的后代,丹阳人。

是我国历史上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也是一个学识渊博、目光深远的政治家,屈原在担任大夫和左徒期间,心系苍生社稷,力主改革朝政、联齐抗秦。

由于在内政外交上与楚国腐朽贵族势力发生了尖锐的矛盾,遭到上官大夫等人的妒忌、诬陷,最终导致与楚怀王的疏远,两次遭到流放,被逐出郢都。

但他始终念念不忘自己的祖国,希望楚怀王和后来执政的顷襄王召回自己,为国尽力,最后在楚国郢都被秦国将领白起攻破之后,他不忍心看着祖国灭亡,投汨罗江自尽。

用生命潜写了一曲千古悲歌。

关于属原自沉汨罗江的原因,历来有诸多说法,却都相差甚远,恐是所选择的分析角度不同所致,总括起来看,主要有四说。

屈原投江故事传说一尸谏说。

此说以近人王之江为代表。

持此说的人认为屈原看到楚国“党人”横行,百姓看不到希望,朝中没有忠良之臣,国家没有守备外敌的力量,楚国将面临亡国大祸。

满怀救国大志的屈原却遭谗言而被流放,报国无门的他没有办法身谏楚王,哀叹报国之志无法实现。

绝望的屈原决心以死来震醒昏君。

屈原在《离骚》篇末有:“吾将从彭咸之所居”。

彭咸是殷朝有名的贤士大夫,他曾忠心劝谏国君,遭到漠视,最后愤然投水而死。

由此看来屈原之死是尸谏,是向彭咸学习而来的。

屈原投江故事传说二殉国说。

此说以清代王夫之和现代郭沫若为代表。

王夫之在《楚辞通释》中认为,屈原所以写下著名的诗章《哀郢》,是由于哀叹郢都的陷落,宗庙社稷成为荒丘废墟,人民流离失所。

顷襄王不能拼死抵抗秦军。

楚国灭亡指日可待。

据此,现代的屈斌研究者大都认为,屈原投江是因为秦军攻破楚国都城,屈原不忍亲眼目睹国家灭亡,故而投江殉国。

郭沫若在《屈原考》中写道:就在郢都被攻破的那一年,屈原写了一篇《哀郢》,他看不过国破家亡,百姓颠沛流离的苦状,才悲愤自杀的。

”他在《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中写道:屈原的自杀,事实上是殉国难。

屈原投江自尽的故事

屈原投江自尽的故事

屈原投江自尽的故事屈原,中国古代伟大的爱国诗人、政治家,也是楚国的著名思想家。

他生活在春秋时期,是楚国的贵族,曾经担任过楚怀王的重要顾问。

然而,由于受到他人的陷害和诬陷,屈原最终选择了投江自尽,成为了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一位传奇人物。

屈原投江自尽的故事发生在楚国的历史上。

当时,楚怀王的政权受到了来自秦国的威胁,楚国内部也存在着许多腐败和内乱。

屈原作为楚国的重要官员,一直致力于劝谏楚怀王,希望他能够采取正确的政治措施,挽救楚国的危局。

然而,由于屈原的忠言被小人所诬陷,楚怀王开始怀疑屈原的忠诚,甚至陷害他,使他失去了官职和声誉。

在屈原被贬谪的时候,楚国的政治局势变得更加混乱。

屈原深感国家危在旦夕,他痛心疾首,但却无法挽救楚国的命运。

在这种绝望和无奈的情况下,屈原做出了一个令人震惊的决定——投江自尽。

据传记载,屈原选择在五月五日这一天投身到了汨罗江中。

他用自己的生命,表达了对楚国的深情厚爱和对国家命运的担忧。

他的壮烈举动震撼了当时的社会,也成为了后人传颂的佳话。

五月五日也因此成为了中国的端午节,人们纪念屈原的同时,也怀念着他对国家的热爱和无私奉献。

屈原投江自尽的故事,不仅仅是一段悲壮的历史,更是中国古代精神文化的象征。

他的爱国情怀和忠诚精神,激励着后人不断追求真理、追求正义,为国家的繁荣和人民的幸福而奋斗。

屈原的诗文也成为了中国古代文学的瑰宝,他的思想和精神影响了后世的文化发展,成为了中华民族精神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当今社会,我们也可以从屈原的故事中汲取力量和启示。

无论身处何种困境,我们都应该保持对国家和民族的忠诚,为了正义和真理勇敢奋斗,不畏艰难,不惧逆境。

同时,我们也应该珍惜当下的幸福生活,努力学习,不断进步,为社会的发展和进步贡献自己的力量。

总之,屈原投江自尽的故事,是中国古代历史中的一段佳话,也是中华民族精神文化的重要象征。

我们应该铭记这段历史,传承屈原的爱国情怀和忠诚精神,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

屈原跳江故事

屈原跳江故事

屈原跳江故事屈原,中国古代伟大的爱国诗人,他的一生经历了风风雨雨,最终以壮烈的跳江自尽成为了千古传颂的故事。

屈原的一生,充满了传奇和悲壮,他的跳江故事也成为了中国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一。

屈原生于战国时期楚国的一个贵族家庭,他聪慧过人,博学多才,深受楚怀王的器重。

在楚怀王的支持下,屈原担任了楚国的重要官职,他劝谏君王,助力国家,为楚国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然而,由于政治斗争和阴谋诡计,屈原最终被流放到了远离家乡的地方。

流落异乡的屈原,心系国家,深感忧国忧民之情。

他在流放期间,创作了大量的诗歌和著作,其中最著名的就是《离骚》。

《离骚》以其雄浑的诗意和深刻的内涵,成为了中国古代文学的经典之一,也成为了屈原的代表作品。

然而,流放之地的屈原却无法忘怀自己的家乡和国家。

在他流放期间,楚国遭受了外敌入侵,国家危在旦夕。

屈原深感国家危急,他写下了“汨罗江上的离骚”,表达了对家国的深情厚爱和对国家前途的担忧。

在这首诗中,屈原倾诉了自己的无奈和心情,也表达了对国家的忠诚和热爱。

最终,面对国家的危难和自己的无法回家,屈原选择了跳江自尽。

据传说,屈原在汨罗江上投身水中,以此来表达自己对国家的忠诚和对家乡的眷恋。

他的壮烈举动,震撼了世人,也成为了中国文学史上的一个传奇故事。

屈原跳江的故事,不仅仅是一个人的悲壮,更是对国家的忠诚和对民族精神的传承。

他的爱国情怀和壮烈举动,激励着后人不断前行,也成为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部分。

屈原跳江故事,让我们铭记了一个伟大的爱国诗人,也让我们深刻领会了爱国主义精神的伟大意义。

在当今社会,我们也应该传承和弘扬屈原的爱国情怀,为国家的繁荣和民族的复兴贡献自己的力量。

愿我们永远怀念屈原,永远铭记他的壮烈,也永远传承他的爱国情怀。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7年高考语文必背知识点:屈原投江自尽故事及文学成就语文网的小编给各位考生整理了2017年高考语文必背知识点:屈原文学成就,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更多的资讯请持续关注语文网。

高考语文必背知识点:屈原文学成就屈原是个诗人,从他开始,中华才有了以文学著名于世的作家。

他创立了“楚辞”这种文体,被誉为“衣被词人,非一代也”。

屈原的作品,根据刘向、刘歆父子的校定和王逸的注本,有25篇,即《离骚》1篇,《天问》1篇,《九歌》11篇,《九章》9篇,《远游》《卜居》《渔父》各1篇。

据《史记·屈原列传》司马迁语,还有《招魂》1篇。

有些学者认为《大招》也是屈原作品;但也有人怀疑《远游》以下诸篇及《九章》中若干篇章非出自屈原手笔。

据郭沫若先生考证,屈原作品,共流传下来23篇。

其中《九歌》11篇,《九章》9篇,《离骚》、《天问》、《招魂》各一篇。

大体说来,《离骚》《天问》《九歌》可以作为屈原作品三种类型的代表。

《九章》《远游》《卜居》《渔父》《招魂》《大招》,其内容与风格可与《离骚》列为一组,大都是有事可据,有义可陈,重在表现作者内心的情愫。

《离骚》是屈原以自己的理想、遭遇、痛苦、热情以至整个生命所熔铸而成的宏伟诗篇,其中闪耀着鲜明的个性光辉,是屈原全部创作的重点。

《天问》是屈原根据神话、传说材料创作的诗篇,着重表现作者的学术造诣及其历史观和自然观。

《九歌》是楚国祀神乐曲,经屈原加工、润色而成,在人物感情的抒发和环境气氛的描述上,充满浓厚的生活气息。

然而是代人或代神表述,并非作者自我抒情,它更多地显示了南楚文学传统的痕迹。

《离骚》一组,《九歌》一组,构成了屈原作品的基本风格。

屈原作品和神话有密切关系。

许多虚幻的内容就是承袭神话发展而来的。

屈原又是关注现实的诗人,作品里反映了现实社会中的种种矛盾,尤以揭露楚国的黑暗政治最为深刻。

屈原作品的风貌和《诗经》明显不同。

这与长江流域的民风和黄河流域的民风不同有关。

当时,北方早已进入宗法社会,而楚地尚有氏族社会的遗风,民性强悍,思想活泼,不为礼法所拘。

所以,抒写男女情思、志士爱国是如此直切,而使用的材料,又是如此丰富,什么都可以奔入笔底。

写人神之恋,写狂怪之士,写远古历史传说,写与天神鬼怪游观,一切神都具有民间普通的人性,神也不过是超出常人的人而已。

它们使作品显得色泽艳丽,情思馥郁,气势奔放。

这样的作品,表现了与北方文学不同的特色。

从体制上看,屈原以前的诗歌,不管是《诗经》或南方民歌,大多是短篇,而屈原发展为长篇巨制。

《离骚》一篇就有2400多字。

在表现手法上,屈原把赋、比、兴巧妙地糅合成一体,大量运用“香草美人”的比兴手法,把抽象的品德、意识和复杂的现实关系生动形象地表现出来。

在语言形式上,屈原作品突破了《诗经》以四字句为主的格局,每句五、六、七、八、九字不等,也有三字、十字句的,句法参差错落,灵活多变;句中句尾多用“兮”字,以及“之”“于”“乎”“夫”“而”等虚字,用来协调音节,造成起伏回宕、一唱三叹的韵致。

总之,他的作品从内容到形式都有巨大的创造性。

屈原作品,在楚人建立汉王朝定都关中后,便产生了更大的影响,“楚辞”的不断传习、发展,北方的文学逐渐楚化。

新兴的五、七言诗都和楚骚有关。

汉代的赋作家无不受“楚辞”影响,汉以后“绍骚”之作,历代都有,作者往往用屈原的诗句抒发自己胸中的块垒,甚至用屈原的遭遇自喻,这是屈原文学的直接发展。

此外,以屈原生平事迹为题材的诗、歌、词、曲、戏剧、琴辞、大曲、话本等,绘画艺术中如屈原像、《九歌图》、《天问图》等,也难以数计。

所以鲁迅称屈原作品“逸响伟辞,卓绝一世”,“其影响于后来之文章,乃甚或在《三百篇》以上”。

著名诗人郭沫若曾为其编剧《雷电颂》,以纪念其事迹。

作品特点战国时代,楚国之风俗迷信鬼神,宗教性的祭祀和祈祷在民间流行。

屈原处于巫现甚盛的楚国,丰富的神话传说与原始的泛神论给他文学创作以充分地滋养,他在巫现甚盛的时代氛围中,展开自己的诗歌创作,《九歌》就是在这种时代氛围中所写的伟大光辉的诗篇。

《九歌》中十一篇祭祀十位神,这十位包括天神(东皇太一、云中君、大司命、少司命、东君)、地祇(湘君、湘夫人、河伯、山鬼)、人鬼。

就诗的内容说:其一,既写了与人关系极为密切的神,如东君(太阳神)、云中君(云神)、大司命、少司命(寿夭之神);又写了湘君、湘夫人之间美丽真挚的爱情传说,曲折地反映了表现手法说,或以庄重的笔调,写神灵的庄严伟大;或以婉曲细腻的笔调,写其复杂的感情;或以悲壮的笔调,写其为国捐躯的壮烈精神。

他们无不神采飞动,栩栩如生。

这些诗都是祭祀用的,神是由巫者扮演的。

屈原以丰富的想象力,极生动地描写了神的活动以及祭祀的场面,写出了神的典型形象,并通过神反映了极为丰富的现实生活,充分表达了人间的希望与悲欢。

它有着强烈地艺术魅力。

其二,屈原《九歌》中所写情节是由巫者表演展示的,由于情节较复杂生动,感情的描写颇为细腻,写出了较一丰满的人物形象。

其三,屈原是信神的,他把神的活动表现得淋漓尽致,生动传神,除了要表现真实的感情以外,从主观上讲,确有几分信仰者的虔诚。

正因为屈原是信神的,他把神灵写得庄严、肃穆、和善。

神是可以为人赐福的,神对人有着丰厚的感情。

从神的外貌到心灵,都写得那么美。

读了《九歌》,使人精神上产生愉悦之感。

或者可以说,《九歌》旨在给损伤了心灵的读者精神以补偿,使之愉悦振奋。

屈原楚辞想象最为丰富,词采十分瑰丽。

《离骚》中大量运用神话传说,把日月风云,都调集到诗篇中来,使辞彩非常绚灿,他还突出地描写了三次求女的故事,以表达自己执兼比兴”,他善于用美人、香草,以喻君子;恶木秽草,以喻小人。

通过比兴手法把君王信谗、奸佞当道、爱国志士报国无门的情景,写得淋漓尽致。

作品风格屈原的作品充满了积极的浪漫主义精神。

其主要表现是他将对理想的热烈追求融入了艺术的想象和神奇的意境之中。

风调激楚,是屈原楚辞风格。

屈原由于受霄小的排挤陷害,使曾经对他十分信任并依靠他变法图强的楚怀王,对他产生怀疑以至疏远放逐;楚襄王当政后,更为昏庸,朝政日益腐败,楚国面临亡国的危机,而对屈原这样的爱国志士迫害有加。

诗人正直的性格,高洁的人格,爱国的行动,反倒都成了罪过。

他将自己满腔愤激的情绪,发而为诗,形成了激楚的情调。

这种激楚的情调,在《九章》中表现得十分强烈。

屈原的作品还以一系列比兴手法来表情达意。

如他以鲜花、香草来比喻品行高洁的君子;以臭物、萧艾比喻奸佞或变节的小人;以佩带香草来象征诗人的品德修养。

这种“香草美人”的比兴手法,使现实中的忠奸、美丑、善恶形成鲜明对照,产生了言简意赅、言有尽而意无穷的艺术效果。

如《哀郢》开头写道:“皇天之不纯命兮,何百姓之震意。

民离散而相失兮,方仲春而东迁。

”诗人对国破家亡之痛,民离失散之苦,表现出十分愤汽的情绪。

出他独有的奇崛愤激、凄凉幽冷的诗歌。

在许多诗中,他对当时社会不重视贤才、自己怀才不遇表示了极大的愤汽,如《浩歌》:不须浪饮丁都护,世上英雄本无主。

买丝绣作平原君,有酒唯浇赵州土。

爱士的平原君不复存在,有才之士又有谁重视和爱护呢?诗人在愤激又流露出凄凉幽怨的情调。

屈原楚辞虽然情调激楚,然由于胸襟的博大,感情的深沉,因此意趣幽深,读来毫无浮泛或轻躁之感。

这种幽深的意趣,深含在他写的各类诗中。

且不说《离骚》表达的那种深厚的爱国热情以及诗人对国家民族的涓涓之诚,深深的扣动着读者的心弦,就是《天问》那种以问句构成的形式奇特的诗歌,在反问中包含着相当深刻的思想,充分表现出他的渊博和睿智。

使诗意趣丰富,神理超拔,给读者以美的启示。

作为一个伟大的诗人,屈原的出现,不仅标志着中国诗歌进入了一个由集体歌唱到个人独创的新时代,而且他所开创的新诗体——楚辞,突破了《诗经》的表现形式,极大地丰富了诗歌的表现力,为中国古代的诗歌创作开辟了一片新天地。

后人也因此将《楚辞》与《诗经》并称为“风、骚”。

“风、骚”是中国诗歌史上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两大优良传统的源头。

同时,以屈原为代表的楚辞还影响到汉赋的形成。

高考语文必背知识点:屈原投江自尽的故事楚国自从被秦国打败以后,一直受秦国欺负,楚怀王又想重新和齐国联合。

秦昭襄王即位以后,很客气地给楚怀王写信,请他到武关相会,当面订立盟约。

楚怀王接到秦昭襄王的信,不去呢,怕得罪秦国;去呢,又怕出危险。

他就跟大臣们商量。

大夫屈原对楚怀王说:“秦国强暴得像豺狼一样,咱们受秦国的欺负不止一次了。

大王一去,准上他们的圈套。

”可是怀王的儿子公子子兰却一股劲儿劝楚怀王去,说:“咱们为了把秦国当做敌人,结果死了好多人,又丢了土地。

如今秦国愿意跟咱们和好,怎么能推辞人家呢。

”楚怀王听信了公子子兰的话,就上秦国去了。

果然不出屈原所料,楚怀王刚踏进秦国的武关,立刻被秦国预先埋伏下的人马截断了后路。

在会见时,秦昭襄王逼迫楚怀王把黔中的土地割让给秦国,楚怀王没答应。

秦昭襄王就把楚怀王押到咸阳软禁起来,要楚国大臣拿土地来赎才放他。

楚国的大臣们听到国君被押,把太子立为新的国君,拒绝割让土地。

这个国君就是楚顷襄王。

公子子兰当了楚国的令尹。

楚怀王在秦国被押了一年多,吃尽苦头。

他冒险逃出咸阳,又被秦国派兵追捕了回去。

他连气带病,没有多久就死在秦国。

楚国人因为楚怀王受秦国欺负,死在外头,心里很不平。

特别是大夫屈原,更是气愤。

他劝楚顷襄王搜罗人才,远离小人,鼓励将士,操练兵马,为国家和怀王报仇雪耻。

可是他这种劝告不但不顶事,反倒招来了令尹子兰和靳尚等人的仇视。

他们天天在顷襄王面前说屈原的坏话。

他们对楚顷襄王说:“大王没听说屈原数落您吗?他老跟人家说:大王忘了秦国的仇恨,就是不孝;大臣们不主张抗秦,就是不忠。

楚国出了这种不忠不孝的君臣,哪儿能不亡国呢?大王,你想想这叫什么话!”楚顷襄王听了大怒,把屈原革了职,放逐到湘南去。

屈原抱着救国救民的志向,富国强民的打算,反倒被奸臣排挤出去,简直气疯了。

他到了湘南以后,经常在汨罗江一带一边走,一边唱着伤心的诗歌。

附近的庄稼人知道他是一个爱国的大臣,都挺同情他这时候,有一个经常在汨罗江上打鱼的渔父,很佩服屈原的为人,但就是不赞成他那愁闷的样子。

有一天,屈原在江边遇见渔父。

渔父对屈原说:“您不是楚国的大夫吗?怎么会弄到这等地步呢?”屈原说:“许多人都是肮脏的,只有我是个干净人;将多人都喝醉了,只有我还醒着。

所以我被赶到这儿来了。

”渔父不以为然地说:“既然您觉得别人都是肮脏的,就不该自鸣清高;既然别人喝醉了,那么您何必独自清醒呢!”屈原反对说:“我听人说过,刚洗头的总要把帽子弹弹,刚洗澡的人总是喜欢掸掸衣上的灰尘。

我宁愿跳进江心,埋在鱼肚子里去,也不能拿自己干净的身子跳到污泥里,去染得一身脏。

”由于屈原不愿意随波逐流活着,到了公元前278年五月初五那天,他终于抱着一块大石头,跳到汨罗江里自杀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