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屈原的故事:屈原跳江的故事

合集下载

屈原投江故事概括

屈原投江故事概括

屈原投江故事概括屈原投江故事概括:屈原是我国战国时期的楚国大夫,因反对楚怀王的令尹子兰,而被赶出都城。

楚襄王即位后,听信谗言,使屈原遭放逐,最后死在流放地,客死于湘水。

春秋战国时代,是一个英雄辈出、百家争鸣的时代,尤其是进入战国之后,战争更加频繁。

这样一个时代,也产生了很多著名的文学家,比如孟子、荀子、庄子、韩非子等。

其中,又以屈原和宋玉两人最为杰出。

公元前278年,秦国攻打楚国。

顷襄王昏庸无道,听信谗言,杀了屈原,并将他流放到沅、湘一带,这就是“屈原投江”的典故。

屈原投江的时候大约是48岁。

据说当时楚国的都城已经被攻破,屈原便来到了汨罗江边,在那里怀着无限的悲愤,写下了《离骚》这首流传千古的诗篇,最终沉入汨罗江,以身殉国。

他“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而且“上官大夫与之同列,争宠而心害其能”,又因为他的正直不阿,惹得朝廷内外的一些人极度妒忌,结果,在谗言的陷害下,屈原的政治抱负不能施展,理想难以实现,自己的报国志向也难以完成,因此十分苦闷。

屈原感到在这个黑暗的世界里已经没有了自己的立足之地,没有什么值得追求的东西,所以觉得非常的痛苦和迷茫。

从这首诗可以看出屈原忧国忧民的爱国主义精神,表达了他强烈的爱国热情和对自己的不幸遭遇无限痛苦和无比怨愤的感情。

“先王既没,哲王又不悟,躁心烦虑,淫志曲行,惑误不知,而又不能原忠以辅善。

谗夫孔嫉,邪臣专权,国君含怒,沉于谗怒,而群臣相惑,更相非毁,不知其所从来。

外内弃远,更疏亲戚,疏远忠实,而进谄谀之人,亲戚畔塞,小人进用,贤人隐退。

此乃天之罚也,岂人之过哉!人心不同,各如其面,今楚国方僻陋,地狭隘,不能自力,而又远于江湖。

而秦地遍天下,地势形便,其威不可及,卒之东出而争天下。

此难必然也。

然则何以守之?何以守之哉?必探求其本,原忠以辅善,去谗以为明。

则莫不顺上,明正,下安宁,国家尊荣,身名保全,福禄无亏矣。

然而智士反惑,不知所守,以至上惑于奸臣,下迷于谗言。

屈原跳河自尽的故事

屈原跳河自尽的故事

屈原跳河自尽的故事
屈原跳河自尽的故事源于中国春秋战国时期的楚国,大约是在公元前278年。

屈原是楚国著名的爱国诗人和政治家,被誉为“楚国百里才”,是楚国的重要官员和文学巨匠。

然而,他在官场上未能如意,被楚怀王迫害,被贬谪到沅江流域的湘水之滨。

屈原重情重义,深爱着自己的祖国,对楚国深感不满和失望。

怀恨在心的他写下了悲壮的《离骚》一诗,以表达自己对祖国、对社会的深深牵挂和思念之情。

某年端午节,屈原悲愤抑郁,无法忍受流放生活的煎熬,不幸跳入了汨罗江,结束了自己的生命。

人们为了纪念他,就在每年的这个时候划龙舟、赛艇、食粽子、挂菖蒲,还有演唱他的诗作等方式来纪念、悼念这位逝去的楚国伟人。

屈原跳河自尽后,他的爱国精神也成为了后人学习的榜样和楷模,深入人心,至今仍被人铭记。

端午节作为一个传统节日,也因屈原的故事而被深刻地赋予了文化内涵和情感厚重的意义。

屈原跳江的故事

屈原跳江的故事

屈原跳江的故事屈原,是中国古代著名的爱国诗人,也是楚国的政治家。

他生活在春秋时期,是楚国的贵族,担任过楚国的宰相,为国家做出了重大的贡献。

然而,由于受到了政治斗争的排挤和陷害,屈原最终选择了跳入汨罗江结束了自己的生命。

屈原跳江的故事发生在战国时期,那时楚国正处于内外交困的困境中。

在楚怀王统治时期,楚国的政治腐败,社会动荡,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

屈原作为楚国的宰相,他秉持忠君爱国之心,努力为国家谋福利,但是却遭到了贵族和权臣的排挤和打压。

屈原多次上书告诫楚怀王,希望他能够改弦易辙,重振楚国,然而却遭到了冷落和不理睬。

在楚怀王的统治下,楚国内外交困,百姓疲困不堪,社会风气日益败坏。

屈原深感国家危亡,他为了挽救楚国,不惜忍辱负重,奔走呼号,呼吁楚怀王改革政策,振兴楚国。

然而,楚怀王却对他的忠言置若罔闻,反而被权臣中行偃等人所陷害,屈原被贬谪到南郑。

在南郑,屈原过着飘零的生活,他思念故国,思念家乡的亲人和百姓。

他在南郑写下了许多抒发爱国情怀的诗篇,他的诗篇激扬文字,感人肺腑,表达了他对楚国的忠诚和对百姓的深情。

然而,尽管屈原努力为国家和百姓呐喊,却依然无法改变国家的命运。

面对国家的危难和自己的困境,屈原感到无比沉重和绝望。

他深知自己无法挽救楚国,无法改变国家的命运,于是他做出了一个令人震惊的决定——跳入汨罗江结束了自己的生命。

屈原的这一举动,成为了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一段悲壮传奇,也成为了后人心中的一座精神丰碑。

屈原跳江的故事告诉我们,一个爱国者的悲剧命运。

他用自己的生命诠释了对国家和百姓的忠诚和深情,也为后人留下了一部感人肺腑的爱国诗篇。

屈原的精神永远激励着我们,让我们铭记历史,珍爱和平,努力创造美好的未来。

愿我们永远怀念屈原,永远铭记他的爱国情怀和悲壮命运。

屈原端午节投江的故事

屈原端午节投江的故事

屈原端午节投江的故事屈原端午节投江的故事,是一个流传千古的传说。

屈原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爱国诗人、政治家和文化名人。

他是伟大的诗人、忠诚的臣子、明智的政治人物,同时也是一位不屈不挠、坚持自己信念的英雄。

屈原的故事发生在远古时期的楚国。

屈原生活在楚国第一个著名的国家元首,即楚庄王时期。

楚国在这个时期非常强大和繁荣,但是楚庄王年老失去了过去的明智,导致国家内部政治和统治出现了很多问题,社会也出现了不稳定的情况。

屈原为了拯救楚国,他不断地呼吁楚王和百姓们要注意国家和民族的命运,要用行动来贯彻自己的信仰。

然而,楚王对屈原的话并不听从,而屈原的忠诚和爱国精神也遭到了很多人的质疑和敌视。

最终政治斗争逐渐加剧,屈原被迫离开了楚国。

在此后的几年里,楚国的每个角落都充满了腐败和不公。

屈原为了一再向楚庄王报告,但他的劝说无济于事。

屈原感到十分失望,甚至再也不能容忍看到他的国家变的更加糟糕,于是他在端午节这天,跳入了汨罗江去了。

以屈原为根据,汨罗江也因此成为了端午的象征之一。

屈原的投江自杀被后人看作是用自己的牺牲换取国家长治久安的代价。

所以,屈原的故事也被广为传颂,一直成为了汉族民间节日端午节的一个重要的象征。

尽管屈原最终取得的结果并不是他所预期的,但是他却拥有一种永恒和不可磨灭的精神力量,这个精神力量至今依然在中国人的心中代代流传。

他的故事,在中国历史上留下了深深的印记和精神遗产,不仅影响了当时的人们,而且也深深地影响了中国人的文化和思想。

每年端午节这个时候,人们都会怀着敬意祈福,并再次向这位英雄致敬。

屈原的故事不仅是一个流传千古的爱国传说,同时也是一个生动而深刻的历史事件,它将人们的心灵和人民的命运相互连接,激励着人们必须要坚韧不拔地捍卫国家和民族的尊严和权利,追求自由、民主和繁荣。

屈原投江的故事 (3篇)

屈原投江的故事 (3篇)

屈原投江的故事(菁选3篇)屈原投江的故事1从司马迁著史至今,屈原因**忧愤而投汨罗江自沉的动人故事被人们广为流传。

而其中唯一的证据,就是诗人那首被放逐以后所写的《怀沙》。

诗中称,**的方式已然确定,那就是向江中忿然一跃,去拥抱(“怀”)江底柔软的泥沙。

对此,早在30年代胡适先生就曾提出质疑,认为《怀沙》一诗中的许多话语并不符合屈原的模式,很可能是后人根据他**的传说而炮制的一篇伪作。

那么,屈原究竟是怎么死的呢?目前,在海内外的学者和历史学家当中,“屈原死于谋杀”的说法十分流行。

在屈原生活的年代,许多人有谋杀他的嫌疑,如他的**宿敌令尹子兰、佞臣靳尚等等,但屈原已遭贬放,除非有极特殊的原因,否则他们没有必要再去杀害这个在**上已经毫无指望的人。

这样看来,屈原最终不过是一场秘密爱情的***而已。

屈原在爱情生活上的浪漫性是人所共知的。

他写过大量的情诗,其中《湘夫人》最令人关注,因为屈原对她投入了异乎寻常的眷恋与爱慕。

从诗中可以推断,此女美貌惊人,而且比屈原拥有更高的地位;她因为种种限制无法与屈原公开见面,而只能和他在荒郊野外秘密约会。

符合这三个条件的女人只有一个,那就是楚怀王的宠妃郑袖。

其实“湘夫人”三字已是暗示,“湘”就是楚国;“夫人”,即楚王的妻妾。

屈原与其宠妃的暖昧关系被怀王知道后,促使他以**名义放逐屈原,使人再也无法与郑袖见面。

十几年后,楚怀王**,为防止屈原与郑袖的关系卷土重来,楚国王室遵照楚怀王的遗命,派人对屈原进行了捕杀。

追杀事件的发生地就是今天的汨罗江,兵士们最终在江边抓住了屈原,将他刺杀后装进袋子,捆紧了之后压上石块投入江心,演出了一幕残酷的历史悲剧。

还是有百姓目击了这一谋杀过程,但在当时的*下他们必须委婉地说出**,于是导致了“端午节”的起源:在纪念另一个楚国英雄伍子胥的日子(五月初五)里,举行哀悼屈原的祭礼,用赛龙舟隐喻当时追杀屈原的激烈场面;用包粽子来隐喻屈原被投入江中的悲惨事实——糯米饭象征着屈原的肉体,粽叶象征着装他的袋子,粽丝象征着捆扎他的绳索;而把粽子投入水里,则象征着屈原被人淹死的**。

屈原为什么跳河自尽的故事

屈原为什么跳河自尽的故事

屈原为什么跳河自尽的故事
屈原跳河自杀是因为公元前278年,秦军攻破楚国京都。

屈原眼看自己的祖国被侵略,心如刀割,但是始终不忍舍弃自己的祖国,于五月五日,在写下了绝笔作《怀沙》之后,抱石投汨罗江身死,以自己的生命谱写了一曲壮丽的爱国主义乐章。

传说屈原死后,楚国百姓哀痛异常,纷纷涌到汨罗江边去凭吊屈原。

渔夫们划起船只,在江上来回打捞他的真身。

有位渔夫拿出为屈原准备的饭团、鸡蛋等食物,“扑通、扑通”地丢进江里,说是让鱼龙虾蟹吃饱了,就不会去咬屈大夫的身体了。

人们见后纷纷仿效。

一位老医师则拿来一坛雄黄酒倒进江里,说是要药晕蛟龙水兽,以免伤害屈大夫。

后来为怕饭团为蛟龙所食,人们想出用楝树叶包饭,外缠彩丝,发展成棕子。

以后,在每年的五月初五,就有了龙舟竞渡、吃粽子、喝雄黄酒的风俗;以此来纪念爱国诗人屈原。

与屈原有关的故事

与屈原有关的故事

以下是与屈原有关的故事:
1.屈原投江:屈原是春秋时期楚国的大臣,他非常爱国,但因为
主张改革而受到朝廷中的保守派反对,最终被流放。

在得知国家陷入其他国家的控制后,他选择了投江自尽,以身殉国。

2.楚国复国:在屈原的故乡秭归,有一个传说称屈原并没有死
去,而是通过一个神秘的方式重新回到了楚国。

他带领楚国的人们打败了敌人,最终实现了复国。

3.写《离骚》:屈原在流放期间,写下了著名的《离骚》这首
诗。

在这首诗中,他表达了自己对国家的忠诚和对人民的关
怀,也表现了他个人的感情和思想。

4.神鱼救屈:据传说,屈原在投江后被一条神鱼救起,这条鱼带
着他游遍了楚国的各个河流和湖泊,最终将他带到了安全的地方。

这些故事都反映了屈原的爱国主义精神和坚定的信念,也表达了人们对他的敬仰和怀念之情。

屈原投江的故事

屈原投江的故事

屈原投江的故事屈原,战国时期楚国的大臣,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杰出代表之一。

他的一生经历了风云变幻,最终以投江自尽的悲剧结局而被世人铭记。

屈原出生在楚国贵族家庭,自幼聪颖过人,深受父母的宠爱。

他从小就酷爱文学,对诗词歌赋有着非凡的天赋。

在当时的楚国社会,屈原以其卓越的才华和出色的政治才能,很快就成为了楚国的重要官员。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楚国内部的政治腐败和外部的战乱不断加剧,使得屈原在政治上陷入了困境。

他多次上书忠言直谏,但却屡屡遭到当时的楚王的排斥和打压。

最终,屈原被陷害贬斥,被迫离开了楚国。

在离开楚国后,屈原流亡到了汉国。

在这段时间里,他游历四方,思考人生,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诗篇,成为了中国古代文学的瑰宝。

然而,屈原的心灵深处却始终笼罩着一层沉重的阴影。

他对楚国的忠诚和对国家的忧虑始终萦绕在心头。

加之个人生活的挫折和困顿,使得屈原的心灵备受折磨。

最终,当楚国被秦国所灭,屈原的心灵彻底崩溃了。

在楚国覆灭的那一天,他登上了一座高山,面对着汹涌的江水,悲痛欲绝地投身江中,以身殉国。

屈原投江的故事,深刻地反映了古代中国社会的黑暗和政治的腐败。

他的悲剧命运也成为了中国古代文学中的一段绝唱,感动了无数后人。

在今天,我们虽然已经远离了那个时代,但是屈原投江的故事依然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启示。

它告诫我们,要珍爱和平,要珍惜民主自由,要警惕政治腐败,要追求真理和正义。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避免重蹈屈原的悲剧命运,走向光明的未来。

屈原投江的故事,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一颗璀璨明珠,它以其深刻的内涵和悲壮的情感,感动着世人的心灵。

让我们铭记这段历史,珍爱和平,追求真理,让屈原的精神永远闪耀在中华民族的历史长河中。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于屈原的故事:屈原跳江的故事
屈原(前340--前2781)战国时楚国政治家、大诗人。

初辅佐怀王,做
过左徒、三间大夫。

主张彰明法度,举贤授能,东联齐国,西抗强秦。

因遭贵族子兰怀王幼弟飞南后郑袖谗害去职。

顷襄王时被放逐,后因楚国政治腐败,国都郧为秦兵攻破,遂投泪罗
江而死。

所作《离骚》《九章》等篇反复陈述他的政治主张,揭露反
动贵族昏庸腐朽、排除贤能的种种罪行。

他在吸收民间文学艺术营养的从础上,创造出骚体这个新形式,以优
关的语言、丰富的想象塑造出鲜明的形象,富有积极的浪漫主义色彩,对后世影响很大。

屈原是战国时候楚国人,那时候中国分为七个国家—楚、齐、燕、赵、韩、魏、秦。

这几个国家中,属秦国最为强大。

楚国大诗人屈原得到
楚怀王的重用,联络其余五国结盟共同对抗秦国。

六国的君主都齐集
在楚国的京城郧都,结成联盟,楚怀王成了联盟的。

从这以后,屈原
就更加得到楚怀王的重用了。

楚国的很多内政、外交上的大事,楚怀王都听凭屈原做主。

但是,这
样一来,楚国中以公子子兰为首的一班贵族,对屈原非常忌妒,他们
认为屈原的大公无私使得他们少了很多权力。

于是,他们就常在楚怀王而前说屈原的坏话,说屈原把权力都掌握在
自己手中,根本不把楚怀王放在眼里。

楚怀王开始不相信,不过后来
说的人多了,他也就慢慢地对屈原有些怀疑了,对屈原的所作所为逐
步感到不满。

秦国的间谍知道了这些情况,马上报告给秦王。

秦王听到这个消息后,非常高兴。

秦王早就想拆散六国联盟,进攻楚国,仅仅因为有屈原作梗,一直没有机会。

他把相国张仪召进宫来共商对策。

张仪说:六国之间,齐、楚两国最有力量,只要离间这两国,联盟就
会瓦解。

”秦王眉头紧锁,担忧地说:那么该派谁去呢?”张仪马上自
告奋勇地说:我愿意乘现在楚国内部不和的好机会,去挑拨拆散六国
联盟。

我现在先把秦国的相印交还楚王,假装辞去秦国相位,省得楚王怀疑。

秦王听了,非常高兴,他给张仪准各了很多金银财宝,交给张仪带去用。

张仪到达楚国的都城郧后,先去拜访屈原,说明秦、楚两国联合会给
双方带来的好处。

但是屈原知道秦国不会真心和楚国结盟,委婉地拒
绝了张仪的主张,说:楚国不能够改变六国联盟的局而。


于是,张仪就去见子兰。

他对子兰说:屈原是因为建立了六国联盟,
所以楚王才特别相信他。

要是拆散了联盟,那楚王还凭什么相信他呢?
那屈原也就没有什么好怕的了。

”子兰一听,非常高兴,他就希望能
把屈原*。

楚国的贵族就这样和张仪勾结在了一起。

之后,子兰又带张
仪拜见了楚王最宠爱的王后郑袖,张仪把一双价值万金的白璧献给了
郑袖。

郑袖非常高兴,她表示愿意协助他们促成秦楚联盟。

楚国的这些人都
以为张仪真的是来促成秦楚联盟的,都高兴地认为,要实现秦楚联盟,就必须拆散六国联盟。

所以,首先要做的就是除掉屈原。

子兰想了一条计策:就说屈原向张
仪索取贿赂,让郑袖去告诉楚王,楚王一定会相信的。

郑袖高兴地答
应了。

张仪也高兴地对郑袖说:若是王后能协助我们,那我们就成功
一大半了,以后秦楚联盟了,一定忘不了王后的。


张仪觉得前期准备已经差不多了,就托子兰引见楚王。

他对楚王说:
大王,现在就属秦国和楚国大,要是这两个国家能联合起来,一定能
够消灭六国!”楚王说:但是我们楚国和其他五国有联盟啊,我也不能
轻信秦国。


张仪又和楚王说了很多秦楚联盟的好处,还说:大王若是能和秦国联盟,秦国愿意把600里土地白白送给楚国。

”楚王一听,觉得捡了个
大便宜。

他回到后宫,对王后说了这件事。

郑袖说:屈原前些日子向
张仪要东西,张仪没给,到时候,屈原怕会反对与秦国结盟呢。

楚王
一听,就有些相信了。

第二天,楚王设宴招待张仪。

楚王提出秦楚和好的事。

谁知,他的话
刚出口,屈原就极力反对。

但是,子兰等人都表示赞同秦楚结盟,因
为事先他们都收了张仪的好处,又想乘机整倒屈原。

屈原说:我们要是放弃了六国联盟,那么秦国就会采取各个击破的战术,把我们六国逐个消灭,不能结盟啊,大王!”他还对楚王说:大王,你不可相信张仪啊!
他是秦国派来的奸细!”楚王想起郑袖说的话,看见屈原果然竭力反
对秦国和楚国结盟,便对屈原怒叱到:你为了一双白璧,难道连楚国
的600里土地都不要了吗?”屈原还没明白什么意思,楚王就叫武士把
他拉出宫门。

屈原站在宫门外不想走,他还在希望楚王能明白过来。

他从中午站到晚上,最后看到张仪、子兰等人欢天喜地地走出宫门,
他彻底地绝望了,叹了一口气,喃喃地说:楚王啊,你怎么这么糊涂
啊!楚国的百姓啊,你们又要受难了呀!”
屈原回到家后,天天头也不梳,脸也不洗。

他甚至想去死。

看到六国
联盟就这样被拆散了,屈原心痛万分,但是又有什么办法呢!楚怀王现
在根本就不听他说话,屈原连见楚怀王一而的机会都没有。

屈原天天
在家里长吁短叹,他感到自己的思想难以和世人相沟通,就借助诗歌
来表达自己的思想。

后来传世的《离骚》等篇目就是屈原在这个时期写的。

屈原在诗里尽
情表达自己的思想。

屈原的姐姐劝屈原说:你不如离开楚国吧,或许
心里会好受点!”屈原说:我是楚国人,就是死也要死在楚国啊!
我怎么能在别国着着楚国的百姓受苦呢?”屈原还在梦想着,有一天国君能把他召回去。

他不知道国君这时候正和那些王公大臣们在吃喝玩乐呢!他们根本不关心国家的安危,总以为危险离他们还远。

后来,楚国果然被秦国攻破,屈原投江而死。

那一天是5月5日。

百姓为了纪念屈原,就把这天定为端午节。

每年的这个天,人民都要喝黄酒,赛龙舟,吃粽子,以纪念屈原。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爱国精神是侮一个人都必须具备的素质。

爱国就是要时时把祖国的安危放在心上,国家的耻辱就是个人的耻辱。

屈原能够成为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就是因为他能在关键时刻用生命来捍卫国家的尊严。

国家是我们生存之根,是我们生命之源。

国富则民强,国衰则民弱。

没有能脱离国家的人,也没有离开人的国家。

所以,我们要热爱自己的祖国,树立起崇高的爱国信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