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大团结教案民族简介
《中华民族大团结》完美教案(综合版)

《中华民族大团结》完美教案(综合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中华民族的多元文化,认识到中华民族大团结的重要性。
2. 培养学生尊重、理解、包容不同民族文化的态度。
3. 提高学生维护民族团结、共同发展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二、教学内容1. 中华民族概述:介绍中华民族的起源、发展历程和民族特点。
2. 各民族文化:介绍汉族及其他少数民族的传统文化、风俗习惯、艺术表现等。
3. 民族团结:阐述民族团结的重要性、表现和意义。
4. 维护民族团结:分析影响民族团结的因素,提出维护民族团结的方法和措施。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中华民族的文化多样性、民族团结的重要性及维护民族团结的方法。
2. 教学难点:理解各民族文化的内涵,认识到民族团结对国家、民族的重要性。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中华民族的发展历程、民族文化及民族团结的重要性。
2. 案例分析法:分析影响民族团结的案例,引导学生思考如何维护民族团结。
3. 小组讨论法:分组讨论各民族文化的特点,培养学生尊重、理解、包容不同民族文化的态度。
4. 情景模拟法:设计情景剧,让学生体验民族团结、相互尊重的实际场景。
五、教学步骤1. 导入:简要介绍中华民族的起源和发展历程,激发学生的兴趣。
2. 讲解:详细讲解各民族文化,让学生了解各民族的风俗习惯、艺术表现等。
3. 讨论:分析影响民族团结的因素,引导学生思考如何维护民族团结。
4. 实践:分组进行情景模拟,让学生在实际场景中体验民族团结的重要性。
5. 总结:强调民族团结对国家、民族的重要性,激发学生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六、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讨论、实践等情况,评估学生的参与程度。
2.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课后作业,检查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3. 情景模拟:评估学生在情景模拟中的表现,检验学生对民族团结的实际应用能力。
七、教学资源1. 教材:《中华民族大团结》教材。
2. 课件:PPT课件,包括图片、文字、视频等。
《中华民族大团结》深入教案(全解版)

《中华民族大团结》深入教案(全解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中华民族的多元文化,认识到中华民族大团结的重要性。
2. 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尊重和弘扬各民族文化的情感。
3. 提高学生对国家民族政策的理解,增强民族团结意识。
二、教学内容1. 中华民族概述:介绍中华民族的起源、发展历程及民族分布特点。
2. 各民族文化特点:介绍汉族及其他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语言文字、宗教信仰等。
3. 民族团结的重要性:分析民族团结对国家、民族、社会的意义。
4. 国家民族政策:解读我国现行的民族政策及其实施情况。
5. 青少年如何做民族团结的践行者:提出具体建议,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民族团结活动。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中华民族大团结的意义、国家民族政策、青少年如何做民族团结的践行者。
2. 教学难点:各民族文化特点、民族团结的重要性、国家民族政策的解读。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中华民族的发展历程、民族分布特点、国家民族政策等。
2. 案例分析法:分析民族团结的典型事例,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民族团结的重要性。
3. 小组讨论法:组织学生探讨青少年如何做民族团结的践行者,促进学生思考。
4. 实践活动法:引导学生参与民族团结活动,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中华民族的起源、发展历程,引导学生关注中华民族大团结。
2. 讲解民族分布特点:分析我国各民族的分布情况,让学生了解我国的民族多样性。
3. 介绍各民族文化特点:分别介绍汉族及其他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语言文字、宗教信仰等,增进学生对各民族文化的了解。
4. 分析民族团结的重要性:讲解民族团结对国家、民族、社会的意义,引导学生认识到民族团结的重要性。
5. 解读国家民族政策:详细介绍我国现行的民族政策及其实施情况,让学生了解国家对民族团结的支持。
6. 探讨青少年如何做民族团结的践行者:组织学生讨论,提出具体建议,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民族团结活动。
7. 总结与反思: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深入思考中华民族大团结的意义。
初中民族大团结教案

初中民族大团结教案
以下是一份初中民族大团结教案:
一、教学目标
1. 让学生了解我国主要的少数民族及其文化特色。
2. 培养学生对不同民族的尊重和理解,增强民族团结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各民族的文化特色。
难点:如何让学生深刻理解民族团结的重要性。
三、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各民族特色物品图片等。
四、教学过程
师:同学们,咱们国家可是有很多个民族呢,今天咱们就一起来了解一下。
大家知道有哪些少数民族呀?
生:蒙古族、回族、藏族……
师:对啦,那大家想不想知道这些民族都有什么特别的地方呢?
生:想!
师:那我们先来看看蒙古族,他们的传统服饰可漂亮啦,还有那达慕大会呢。
谁来说说对那达慕大会的了解?
生:我知道,有摔跤、骑马比赛。
师:非常棒!那藏族呢,他们有什么特色呀?
生:有漂亮的哈达。
师:没错,哈达可是藏族表达敬意和祝福的重要物品哦。
那回族呢?
生:他们不吃猪肉。
师:对呀,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风俗习惯,我们要尊重哦。
那大家想想,为什么我们要强调民族团结呀?
生:因为大家要友好相处。
师:对,民族团结非常重要,只有大家团结在一起,我们的国家才能更强大。
那我们在日常生活中要怎么做呢?
生:要尊重不同民族的同学。
师:非常好,我们要相互尊重、相互理解。
五、教学反思
通过这节课的教学,学生对各民族有了初步的了解,但在让学生深入体会民族团结的意义方面还可以进一步加强引导。
在今后的教学中,要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情感体验和实际行动。
《中华民族大团结》精致教案(详述版)

《中华民族大团结》精致教案(详述版)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 使学生了解中华民族的多元文化及各民族之间的和谐共处。
2. 培养学生对中华民族大团结的认识和理解。
过程与方法1. 通过小组讨论、角色扮演等方式,提高学生对民族团结的认识。
2. 利用多媒体教学,丰富学生的学习体验。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 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尊重各民族文化的态度。
2. 增强学生维护民族团结,促进社会和谐的价值观。
二、教学内容第一课时:导言教学目标1. 使学生对中华民族的多元文化有一个初步的了解。
2. 引导学生认识到民族团结的重要性。
教学方法1.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享对中华民族大团结的理解。
2. 角色扮演:模拟各民族之间的交流,增进学生对民族团结的认识。
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通过多媒体展示中华民族的风土人情,引发学生对课程的兴趣。
2. 讲解导言:介绍中华民族的多元文化及民族团结的重要性。
3.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享对民族团结的理解,讨论各民族之间的和谐共处。
4. 角色扮演:学生分组进行角色扮演,模拟各民族之间的交流。
5. 总结导言:强调民族团结在中华民族大团结中的重要性。
第二课时:各民族的风俗习惯教学目标1. 使学生了解各民族的风俗习惯,增强对民族团结的认识。
2. 培养学生尊重各民族文化的态度。
教学方法1.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享对各民族风俗习惯的了解。
2. 角色扮演:模拟各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增进学生对民族团结的认识。
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通过多媒体展示各民族的风俗习惯,引发学生对课程的兴趣。
2. 讲解各民族风俗习惯:介绍各民族的风俗习惯,强调民族团结的重要性。
3.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享对各民族风俗习惯的了解,讨论各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
4. 角色扮演:学生分组进行角色扮演,模拟各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
5. 总结新课:强调民族团结在中华民族大团结中的重要性。
第三课时:民族团结的案例分析教学目标1. 使学生了解民族团结的案例,认识到民族团结的重要性。
《中国民族大团结》优秀教案(完整版)1

《中国民族大团结》优秀教案(完整版)1中国民族大团结优秀教案(完整版)一、教案背景这个教案是为了帮助学生了解中国民族大团结的重要性和意义而设计的。
通过本课,学生将了解民族大团结的内涵和历史背景,培养他们的爱国情感和民族团结意识。
二、教学目标1. 了解中国民族大团结的概念和内涵;2. 掌握中国民族大团结的历史背景和实践意义;3. 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和民族团结意识;4. 发展学生的合作与沟通能力。
三、教学内容及步骤第一课时:了解民族大团结1. 引入:通过图片展示、小组讨论等方式,激发学生的研究兴趣。
2. 知识讲解:讲解民族大团结的概念和内涵,以及其在中国历史上的重要地位。
3. 案例分析:通过分析历史事件和现实情况,让学生理解民族大团结的必要性和意义。
4. 总结与提问:对所学内容进行总结,并开展互动问答环节,巩固学生的理解。
第二课时:探索历史背景1. 回顾:通过复上节课研究的内容,提醒学生民族大团结的重要性。
2. 研究资料分析:引导学生阅读相关历史文献和资料,了解民族大团结在中国历史上的形成和发展过程。
3. 小组活动: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共同探索民族大团结在历史中的具体表现和作用。
4. 分享与反思:鼓励学生归纳总结小组讨论的结果,并进行分享和反思。
第三课时:培养爱国情感和民族团结意识1. 情感引导:通过视频、音乐等多媒体形式,引导学生产生对祖国和民族的深厚情感。
2. 认识多元文化:通过展示不同民族的传统文化,培养学生尊重和欣赏多元文化的态度。
3. 体验活动:组织学生进行民族文化传统活动,增强学生的民族团结意识和合作能力。
4. 总结与反思:对活动进行总结,并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在日常生活中践行民族团结意识。
第四课时:发展合作与沟通能力1. 合作游戏:组织学生进行合作游戏,培养他们的团队合作和沟通协作能力。
2. 角色扮演:安排学生分组,进行关于民族团结的情景模拟演练,锻炼他们的表达和理解能力。
3. 讨论与分享:安排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他们在角色扮演中的感受和体会。
大班科学活动教案:民族大团结

大班科学活动教案:民族大团结一、活动目标:1. 认知目标:让幼儿了解和知道我国有56个民族,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文化特色。
2. 技能目标:通过观察、操作、交流等环节,培养幼儿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3. 情感目标:培养幼儿对各个民族的尊重和热爱,增强民族自豪感,促进幼儿形成积极的社会情感。
二、活动准备:1. 物质准备:各个民族的图片、视频、手工艺品等。
2. 经验准备:幼儿在生活中对各个民族的初步了解。
三、活动过程:1. 导入:教师通过展示我国地图,引导幼儿发现我国有56个民族。
2. 主题分享:教师通过图片、视频、手工艺品等展示各个民族的特点,让幼儿了解各个民族的文化特色。
3. 小组讨论:教师将幼儿分成小组,让幼儿在小组内交流自己了解的民族特点,培养幼儿的观察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4. 实践活动:教师引导幼儿动手制作手工艺品,体验各个民族的手工艺文化,培养幼儿的动手能力。
四、活动总结:教师引导幼儿总结本次活动,让幼儿认识到我国民族的多样性,培养幼儿的民族自豪感。
五、活动延伸:教师鼓励幼儿在家庭中与父母一起了解更多的民族文化,将活动延伸到家庭中,让幼儿在更广泛的环境中感受民族文化的魅力。
六、活动步骤:1. 开场介绍:教师以一首关于民族团结的歌曲作为开场,激发幼儿的兴趣。
2. 民族知识讲解:教师通过图片和实物展示,向幼儿介绍几个具有代表性的民族,如汉族、藏族、蒙古族等,重点讲解他们的服饰、节日、习俗等。
3. 民族游戏体验:教师组织幼儿进行民族游戏,如蒙古包搭建、藏族舞蹈模仿等,让幼儿在游戏中体验民族特色。
4. 民族手工艺制作:教师指导幼儿制作简单的手工艺品,如剪纸、泥塑等,培养幼儿的动手能力。
5. 民族美食分享:教师组织幼儿品尝各民族特色美食,如烤全羊、手抓饭等,让幼儿了解各民族的饮食文化。
七、教学评价:1. 观察幼儿在活动中的参与程度,了解他们对民族知识的掌握程度。
2. 关注幼儿在实践活动中的表现,评估他们的动手能力和创造力。
民族大团结教案民族简介

第一课德昴族的民族简介一、教学目标1、让同学们了解德昴族的历史文化,语言文字,民族经济等相关民族简介。
2、让德昴族的同学更多的了解本民族的习俗。
二、教学过程德昂族是西南边疆最古老的民族之一,渊源于古代的濮人。
唐宋时期被称为“朴子”、“茫人”,元明时期被称为“金齿”、“蒲人”。
清代史书称之为“崩龙”,新中国成立后民族识别时沿用了这个名称。
根据本民族人民的意愿,1985年9月21日起更名为“德昂族”。
4民族姓名文化德昂族习惯于按属相和排行给孩子取名,也使用汉族的十二生肖:查(鼠)、包(牛)、衣(虎)、卯(兔)、光(龙)、沙(蛇)、牙(马)、麻(羊)、新(猴)、收(鸡)、灭(狗)、交(猪)。
生日的属相是什么,德昂族就以什么为名。
男孩的属相前加“阿”,女孩的属相前加“立”。
例如,牛日生日男孩叫“阿包”,牛日生的女孩叫“立包”。
若按排行取名,则不分男女,称呼为腊所(老大)、腊左(老二)、腊约(老三)。
德昂族结婚生下孩子后,便有讳名的习惯。
凡有了孩子并已取名的年轻夫妇,包括他们的长辈在内,不管什么人,此后都不能直呼他们的名字了。
德昂族家里若长子或长女早死,则以次子或次女的名字代替称呼其父母。
有的还没有生儿育女,但也可以预先取下子女的名字,而按此名来称呼。
德昂族以为,对已有子女或虽死子女但年龄较大的人,再去直呼他们的名字如“何阿呆”、“李腊翁”等,是不礼貌的。
民族语言文字德昂族语言属南亚语系孟高棉语族佤德昂语支,该民族除说本民族语外,还能讲附近民族的语言,如傣语、汉语、景颇语和佤语等。
德昂族语言(以南伞硝厂沟为例)有如下几个特点:(1)从音位上看,有31个辅音位;元音9个,都有长短之分,共有18个元音音位。
(2)从语音结构看,德昂族的音节可以分为两类:一类为一般音节或叫主要音节;一类为附加音节或叫次要音节。
一般音节的结构有声母49个,又有两种情况:所有31个辅音音位均可单独作声母;复辅音声母又有双唇塞、舌根塞音与I结合;双唇塞、舌根塞音与r结合;双唇塞音与j结合;舌根塞音与V结合四类。
大班科学活动教案:民族大团结

大班科学活动教案:民族大团结一、活动目标1. 认知目标:让幼儿了解我国各民族的名称、特点和风俗习惯,培养幼儿对民族文化的认知和尊重。
2. 技能目标:通过观察、讨论和实践活动,提高幼儿的观察力、表达力和合作能力。
3. 情感目标:培养幼儿热爱祖国、热爱各民族的情感,增强民族自豪感。
二、活动准备1. 物质准备:各民族图片、视频、手工作品等。
2. 环境准备:安静、舒适的活动室,适当布置民族风情。
三、活动过程1. 导入:教师展示各民族图片,引导幼儿观察并说出各民族的名称。
2. 主题分享:教师播放各民族的风俗习惯视频,让幼儿了解各民族的特点。
3. 讨论交流:教师组织幼儿分组讨论,引导幼儿分享自己对民族的认识和感受。
4. 实践活动:教师安排幼儿进行民族手工艺品制作,培养幼儿的动手能力。
5. 总结结束:教师带领幼儿回顾活动内容,强调民族大团结的重要性。
四、活动延伸1. 家庭作业:让幼儿回家后向家长介绍所学民族的特色,增进家庭成员对民族文化的了解。
2. 环境创设:在活动室布置各民族风情展示区,让幼儿自主参与展示。
3. 区域活动:设置民族特色游戏区域,如民族音乐、民族舞蹈等,让幼儿自主选择活动。
五、教学评价1. 观察幼儿在活动中的参与程度,了解他们对民族文化的兴趣和认知程度。
2. 关注幼儿在实践活动中的表现,评估他们的动手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3. 搜集家长反馈意见,了解幼儿在家庭中对民族文化的传播情况。
4. 通过定期评估,总结活动效果,为后续活动提供改进方向。
六、活动目标1. 认知目标:扩展幼儿对不同民族传统节日的了解,包括节日名称、庆祝方式和特色食品。
2. 技能目标:通过角色扮演和故事讲述,培养幼儿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3. 情感目标:加强幼儿对多元文化的接纳和尊重,培养幼儿的社交技能。
七、活动准备1. 物质准备:各民族的节日相关图片、视频、故事书籍、节日食品样品。
2. 环境准备:布置成一个多元文化节日市场,设置不同民族的展示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课德昴族的民族简介一、教学目标1、让同学们了解德昴族的历史文化,语言文字,民族经济等相关民族简介。
2、让德昴族的同学更多的了解本民族的习俗。
二、教学过程德昂族是西南边疆最古老的民族之一,渊源于古代的濮人。
唐宋时期被称为“朴子”、“茫人”,元明时期被称为“金齿”、“蒲人”。
清代史书称之为“崩龙”,新中国成立后民族识别时沿用了这个名称。
根据本民族人民的意愿,1985年9月21日起更名为“德昂族”。
4民族姓名文化德昂族习惯于按属相和排行给孩子取名,也使用汉族的十二生肖:查(鼠)、包(牛)、衣(虎)、卯(兔)、光(龙)、沙(蛇)、牙(马)、麻(羊)、新(猴)、收(鸡)、灭(狗)、交(猪)。
生日的属相是什么,德昂族就以什么为名。
男孩的属相前加“阿”,女孩的属相前加“立”。
例如,牛日生日男孩叫“阿包”,牛日生的女孩叫“立包”。
若按排行取名,则不分男女,称呼为腊所(老大)、腊左(老二)、腊约(老三)。
德昂族结婚生下孩子后,便有讳名的习惯。
凡有了孩子并已取名的年轻夫妇,包括他们的长辈在内,不管什么人,此后都不能直呼他们的名字了。
德昂族家里若长子或长女早死,则以次子或次女的名字代替称呼其父母。
有的还没有生儿育女,但也可以预先取下子女的名字,而按此名来称呼。
德昂族以为,对已有子女或虽死子女但年龄较大的人,再去直呼他们的名字如“何阿呆”、“李腊翁”等,是不礼貌的。
民族语言文字德昂族语言属南亚语系孟高棉语族佤德昂语支,该民族除说本民族语外,还能讲附近民族的语言,如傣语、汉语、景颇语和佤语等。
德昂族语言(以南伞硝厂沟为例)有如下几个特点:(1)从音位上看,有31个辅音位;元音9个,都有长短之分,共有18个元音音位。
(2)从语音结构看,德昂族的音节可以分为两类:一类为一般音节或叫主要音节;一类为附加音节或叫次要音节。
一般音节的结构有声母49个,又有两种情况:所有31个辅音音位均可单独作声母;复辅音声母又有双唇塞、舌根塞音与I结合;双唇塞、舌根塞音与r结合;双唇塞音与j结合;舌根塞音与V结合四类。
有韵母159个,其中单元音韵102个,复元音韵57个。
次要音节的结构是在主要音节之前,一种是出现在主要音节的声母为其同部位的辅音前;一种在辅音之后,通常有弱化元音(音节)。
民族文学民族经济德昂族人以农业生产为主,也善于种茶,素有“古老茶农”的美称。
茶叶是德昂族重要的经济来源。
德昂族很早以前就有自己的银匠,能用碎银铸造银手镯、银排扣、银项圈、银烟斗等,还善于在各种银制品上雕刻花纹图案,花纹细致、简朴。
早在隋唐时期,德昂族就“披五色裟罗笼”,至今仍为自己纺线、染色和织布,作成极有本民族特色的民族服装。
他们还擅长编织竹器等生活用品。
德昂族民间有着绚丽多彩的刺绣、建筑和雕刻艺术。
建筑、雕刻艺术在德昂人的历史上有过光辉的时代,如今在一些地方仍留有许多德昂人精湛的建筑物遗迹,如陇川县城东的德昂女王宫殿、德昂城、德昂路、石拱桥等遗址,都是古建筑的代表。
图案雕刻一方面是反映在古建筑上,如潞西佛寺中的挂枋、板壁上常见的浮雕;另一方面则普遍反映在日常用品上,在德昂人的腰箍、耳坠、银手镯、银烟盒、衣服等用品上大多绘有图案。
图案多为对称的双手、双鸟、双虎、花草之类。
德昂人还有很高的制砖和制陶艺术。
德昂女王宫殿、德昂城附近的砖瓦结构住宅所用的砖瓦都是德昂人自制的。
德昂人的陶器有陶罐、陶花瓶、陶纺轮、土碗等。
常见的上釉陶罐制作精细,有的呈鸭蛋绿和紫红色,有的为咖啡色,有的还绘有云纹或罐胫压制凸形图案花纹,外表光滑美观,表现出高超的制陶艺术。
德昂族还有丰富多彩的口头民间传说、故事、诗歌、谚语等,通过世代相传,保留下来。
有揭露反动统治者罪恶的,如《兔子制土司》;有反映男女爱情生活的,如《芦笙哀歌》、《彩虹》等。
傣族的若干民间传说和汉族的《西游记》、《三国演义》故事也在民间流传。
乐器有象脚鼓、芒锣、葫芦笙、笛子、小三弦等。
德昂族的舞蹈有象脚鼓舞、水鼓舞等。
三、听了上面精彩的内容,你是不是对德昴族有了更多的了解呢,那你能不能把你今天的听到的讲给你的德昴族的亲朋好友。
四、小结。
第二课傣族的民族简介一、教学目标1、让同学们了解傣族的历史文化,语言文字,民族经济等相关民族简介。
2、让傣族的同学更多的了解本民族的习俗。
二、教学过程语言文字傣族一般信仰南传上座部佛教,但也有一些地区的傣族信仰原始崇拜宗教及印度教。
中国境内的傣族主要信仰南传上座部佛教和原始崇拜宗教。
西双版纳、普洱、临沧、保山、德宏等地的傣族以信仰南传上部座佛教为主,也兼信原始崇拜宗教;丽江、大理、楚雄、玉溪、红河、文山等地的傣族以信仰原始崇拜宗教为主,也崇尚儒教文化。
信仰南传上座部佛教的傣族,60岁以上都会参加受戒修行,不再杀生,参加每年三个月的“豪沙”(关门节),到佛寺安居,诵经赕佛,直到过世。
起源傣族源于长江中上游地区及云贵高原地区的濮人,在公元前后吸收了大量越人及越文化后,形成现代傣族的雏形。
简史公元前五世纪左右,傣族先民在澜沧江、怒江中上游地区创立了达光等部落联盟国家。
公元前一世纪左右,处在达光王国时期的傣族先民,开始与汉朝接触,因当时的达光王叫“哀牢”,汉朝开始把达光王国称作“哀牢国”,又因傣族先民善骑大象,生活环境又与汉朝南方的越人相似,被汉朝误以为是越人的一支,把达光王国也称作“滇越乘象国”。
公元一世纪,澜沧江、怒江上游地区的达光王国(哀牢国)将统治中心转移到伊洛瓦底江上游地区,达光王国开始被中国(东汉)称为“掸国”。
公元三世纪至六世纪,达光王国的统治中心已经南移到伊洛瓦底江中游地区的蒲甘姆一带,被中国统治的傣族各部(云贵高原中西部地区)也因中国大乱纷纷独立。
此时,靠近中国(三国、两晋、南北朝)的傣族(云贵高原中西部地区)被中国称作“僚”、“鸠僚”、“哀牢”等,离中国较远的傣族(伊洛瓦底江流域的达光王国)被称作“掸”。
公元六世纪至八世纪,伊洛瓦底江流域的达光王国被果占壁王国取代,靠近中国的傣族也在洱海附近形成蒙嶲、蒙舍等几股比较大的势力。
公元八世纪至十世纪初,靠近中国(唐朝)的傣族蒙舍国在洱海地区称雄,吞并了果占壁王国及云贵高原上大大小小的部族,建立了以傣族为主体的多民族国家,蒙舍国开始被中国(唐朝)称作“南诏国”。
公元十世纪初至十三世纪中,傣族先民失去南诏政权,逐步迁离南诏的政治中心洱海地区,伊洛瓦底江、怒江流域地区的傣族恢复了“果占壁王国(后果占壁)”,澜沧江流域地区的傣族先是归附大理国,后又脱离大理国成立“勐泐国”。
公元十三世纪中至十五世纪中,是傣族大发展时期,因蒙古大军的铁骑,傣族大量南迁西进,南部、西部的傣族小邦国在得到众多傣族充实后,逐渐强大起来。
兰纳王国统治了今泰国西北部、缅甸东北部地区,素可泰王国统治了今泰国中部、北部地区,阿瓦王国统治了缅甸中部、北部地区,澜沧王国统治了今寮国大部分地区,阿洪王国统治了今印度东北部的广大地区。
公元十五世纪中至十六世纪中,各地傣族政权开始走向衰弱,麓川王国在与汉族明帝国的战争中逐渐落下风,缅族东吁王国吞并了傣族的麓川(阿瓦)王国、兰纳王国、澜沧王国、勐泐王国、阿瑜陀耶王国,唯一强大的阿洪王国开始了印度化进程。
公元十六世纪中至十八世纪中,北部傣族完全被汉族明帝国控制,之后又被满族清帝国控制;南部的阿瑜陀耶王国则脱离缅族东吁王国再次崛起,兰纳、澜沧都成了阿瑜陀耶王国的属国。
公元十八世纪中后期,缅族贡榜王国兴兵入侵阿瑜陀耶王国,占领兰纳、澜沧,南部傣族又陷入缅人的奴役统治。
1767年,披耶郑信将军赶走缅军,在吞武里建立“吞武里王国”,兰纳、澜沧也趁机脱离缅族独立。
1782年,披耶却克里推翻吞武里政权,在曼谷建立“曼谷王国(暹罗王国)”,统一了吞武里王国、兰纳王国、澜沧王国等南部傣族政权。
公元十九世纪,傣族的阿洪王国因宗教冲突元气大伤,逐渐衰弱。
1822年,缅人趁机出兵攻占阿洪王国,两年后,英国人又将缅人赶走,将阿洪王国收为自己的殖民地。
1885年,英国征服缅人后,占领缅北的傣族地区。
1893年,法国强占了暹罗的属国澜沧(此时已分裂为琅勃拉、万象、占巴塞三国)。
二十世纪,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企图统一傣族地区的暹罗与日本结盟,出兵占领缅甸北部的傣族地区。
原澜沧琅勃拉王也利用日本势力,宣布法属印度支那联邦治下的傣族地区独立,建立老挝王国。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缅甸北部的傣族与缅甸南部的缅族联合组建了“缅甸联邦”,并由傣族贵族苏瑞泰出任缅甸联邦第一任总统;布拉马普特拉河谷地区(印度东北)的傣族被独立后的印度统治;原勐泐、麓川的傣族则被中华人民共和国统治,成立了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及各级地方自治政府;老挝因世界冷战爆发,成为东西两大阵营角力的场地;已改名为“泰国”的暹罗成了美国最主要的盟友,各领域得到一定的发展。
历法傣族历法有两种,分别是大傣历和小傣历。
文学傣族文学的发展大致可以分为四个阶段:一是古歌、神话、创世史诗产生和发达的时期;二是英雄史诗、传说、歌谣形成和昌盛的时期;三是故事、叙事长诗兴起和繁荣的时期;四是新文学蓬勃的时期。
著名的《傣族古歌谣》共收30首傣族古歌,反映了原始时期傣族先民的生产活动和生活状况。
天地起源神话有《英叭开天辟地》、《古老的荷花》、《费梅嘎帕》(《大火烧天》)等,人类起源神话有《葫芦人》、《葫芦生蛋》、《人类果》、《污垢泥人》等,洪水神话有《葫芦传人种》等,图腾神话有《鸟姑娘》、《象的女儿》、《神牛之女》等。
史诗有《巴塔麻嘎捧尚罗》、《变扎贡帕》(《古老的荷花》)、《细木过》、《天地万物的来历》。
英雄史诗有《厘俸》。
歌谣主要是情歌、习俗歌、劳动歌、童谣等。
傣族人十分喜爱诗歌,尤其是叙述长诗。
佛教的传入,傣文的创制,都对叙事诗的繁荣奠定了基础。
傣族民间艺人接受、翻译和传播外来的佛经文学,同时还把傣族民间故事吸纳进来,创作了大量的民间叙事长诗。
据研究,仅阿銮叙事诗(即以佛本生经为核心内容的佛祖轮回转世的修行故事)的数目就多达550部。
总的来说,常见的傣族叙事诗有《金蛙阿銮》、《口袋阿銮》、《大叶子阿銮》、《金羚羊阿銮》、《香谷阿銮》、《酸鱼阿銮》、《十二位王妃的眼珠》、《朗兑罕》、《兰嘎西贺》、《相勐》、《召树屯与楠玛诺娜》、《娥并与桑洛》、《金皇冠》、《三牙象》、《七头七尾象》等作品,是中华民族的宝贵文化遗产。
三、同学们,今天的收获不小哦,请你说一说吧。
四、小结。
第三课景颇族的民族简介一、教学目标1、让同学们了解景颇族的历史文化,语言文字,宗教等相关民族简介。
2、让景颇族的同学更多的了解本民族的习俗。
二、教学过程语言景颇人文字历史景颇族称“姓”为“波桑”,含有类、种、姓的意义。
也就是说景颇族历史上同种、同类之人,也即同姓之人,均有血缘关系[3],不得通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