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层与气溶胶对大气吸收太阳辐射的影响

云层与气溶胶对大气吸收太阳辐射的影响
云层与气溶胶对大气吸收太阳辐射的影响

第20卷 第3期2001年8月

高 原 气 象PLA TEAU M ETEOROLO GY Vol.20 No.3

August ,2001文章编号:100020534(2001)0320264207

收稿日期:1999206201;改回日期:1999208210 基金项目:我国短期气候预测系统的研究(“九五”重中之重项目)(96290820120624)资助

作者简介:胡丽琴(1972—

),女,硕士,主要从事气象卫星资料的应用等方面的科研工作 3现在中国气象局国家卫星气象中心工作,北京,邮编:100081

云层与气溶胶对大气吸收太阳辐射的影响

胡丽琴3, 刘长盛

(南京大学大气科学系,江苏南京 210093)

摘 要:云通过辐射过程对地气系统的能量平衡起着特别显著的调节作用,是影响天气、气候以及全球变化的重要因子。近年来,有云大气对太阳短波辐射的“异常吸收”又成为云—辐射研究中的一个争论热点。有云大气的短波吸收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关于这方面的研究还不够充分。本文通过计算,从理论上探讨了若干因素的组合对大气吸收的综合影响。在计算中,同时考虑了不同太阳辐射波段、不同太阳入射天顶角、不同云顶高度以及不同下垫面的影响,并考虑了包含大气分子、气溶胶和云滴的吸收与散射,以及在近红外波段大气自身的热辐射等过程,阐明了云与气溶胶在不同波段对大气吸收太阳辐射的影响。

关键词:云辐射;气溶胶辐射;大气的短波吸收中图分类号:P422.3+1

文献标识码:A

1 引言

近年来,云或有云大气对太阳短波辐射的异常吸收,成为云—辐射相互作用中的一个研究热点。所谓异常吸收现象,实质上包含两个方面:一是就一层云而言,指的是实测的水云吸收率系统性地明显大于云模式的理论计算值的现象;二是就有云大气而言,指的是目前大气环流模式和气候模式得出的有云大气的平均吸收要明显小于实际观测值的现象。对于前者,目前倾向性的看法是:水云的异常吸收是存在的[1,2]。近二三年来,争论激烈的问题则是整层大气(包括晴空大气和有云大气)是否存在异常吸收。Ramanatha [3]、Cess [4,5]、Pilewskie 等[6]对不同观测资料的研究结果均显示,有云大气存在异常吸收。而Arking [7]通过统计方法得到与Cess 等[4]完全相反的结论。李占清[8]的研究结果

也表明,大气吸收异常更明显地出现在晴空而非云天大气中。Stephens [9]也对Cess 等[4]的分析方法和结论持怀疑态度。

迄今有关有云大气异常吸收的各种研究仍无最终定论。这一问题的解决将有赖于两方面工作的深入:一是通过规模较大的辐射观测试验获取更高质

量的实测资料;二是加强对云及有云大气吸收机制的基础性理论研究。由于云—辐射过程的复杂性,目前在这方面的研究仍不够充分。因此,从理论角度来讲,有云大气的短波辐射特性值得更加深入地探讨和研究。有云大气吸收量的多少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许多研究工作从不同的角度探讨了这些因素的影响效应。例如,Zuev 等[10]用统计模式计算了云天大气的吸收情况,结果表明,整层大气的总吸收受到云型、云量以及入射太阳天顶角等因素的影响。李占清等[11]也得出相近的结论,即地面的云辐射强迫与大气顶的云辐射强迫的比值,不仅与云顶高度和云的光学厚度有关,而且与太阳入射天顶角有关。Dan Lubin 等[12]研究了不同太阳天顶角下云天及晴空大气的吸收随波长的分布特点。对于气溶胶对大气总吸收的影响,一般认为,无论是云层外部的气溶胶,还是云层内部的气溶胶,都会影响到总体的吸收[1,13]。

由此来看,根据实际情况,考虑若干因素的组合对大气吸收的综合影响是非常有意义的。基于此,本文采用辐射计算程序软件包———DISOR T 计算了有云大气的吸收。在计算中,同时考虑不同太阳辐射波段、不同太阳入射天顶角、不同云顶高

度、不同下垫面的情况,大气中的辐射过程包含大气分子、气溶胶、云滴的吸收和散射,以及在近红外波段大气自身的热辐射过程。

2 计算方法和步骤

我们选用LOWTRAN-7中中纬夏季大气模式以及春、夏季海洋和城市背景的气溶胶模式,水云的滴谱以及波长为0.65μm和1.39μm的散射相函数取自文献[14]。整层大气分为8层,大气顶的高度取为100km。下垫面为海洋背景时地面反照率取0,为陆地背景时地面反照率取0.2和0.8,能见度取23km。有云时即在晴空背景的相应高度嵌入水云云层,云底高度分别取为2.0km(低云)和4.0km(中云),云层厚度均为0.5km,光学厚度为38.3。

选取0.3~0.69μm、0.69~1.19μm、1.19~2.38μm、2.38~4.0μm四个波段,同时考虑了分子散射、气溶胶和云滴的吸收与散射,以及大气分子中H2O、CO2、O3、O2等成分的吸收作用,并在2.38~4.0μm波段内考虑了大气以及云自身的热辐射。

对于散射作用,我们在四个波段中各取一典型波长作为代表,该波长的各散射参数由其所属波段的数据资料插值而得。由于缺乏足够详细的水云相函数资料,因此在云水无吸收的0.3~0.69μm波段,采用波长为0.65μm的水云相函数替代;而在其余三个云水有吸收的波段,采用波长为1.39μm 的水云相函数替代。对于大气分子的吸收作用,采用LOWTRAN-7模式中的吸收参数资料及其平均透过率的算法。在计算整层大气的平均吸收率时,将以上得到的平均透过率数据按指数衰减关系转换成光学厚度,加到每一气层的散射光学厚度中,再引到DISOR T模式中。这样,就可以在每一气层的直接和漫射入射辐射中考虑到由于分子吸收而引起的这部分衰减作用。

我们分别计算了晴空及有云大气在0.3~0.69μm、0.69~1.19μm、1.19~2.38μm、2.38~4.0μm波段内对太阳辐射的平均吸收率,太阳入射天顶角分别取0°、30°、60°、75°。同时,计算了不考虑分子吸收或气溶胶的吸收和散射时大气在以上波段的吸收状况。具体计算步骤如下:

(1) 计算各层的光学参数。

(2) 输入DISOR T模式所需的各输入参量。除气层本身的光学参数外,还包含描述太阳入射辐射以及下垫面性质的各有关参数。

(3) 由DISOR T模式得出各高度上的净辐射通量,整层大气的吸收率由下式计算:

A=(FN ET toa-FN ET boa)/FDOWN toa,

其中FN ET toa和FN ET boa分别是大气层顶部和底部的净辐射通量,FDOWN toa为大气层顶入射的太阳辐射。

类似地,某一气层(或云层)的吸收率定义为该层顶部和底部的净辐射通量之差与该层顶部入射太阳辐射的比值。

(4) 为考察气溶胶对整层大气总吸收的影响,我们引入因子A a-A0,用以反映大气在含与不含气溶胶时的吸收量之差。其中A a为考虑气溶胶的吸收与散射时大气的总吸收率,A0为不考虑气溶胶的吸收与散射时大气的总吸收率。

3 计算结果

按以下三种情况对计算结果进行分类叙述。

(1) 晴空时考虑大气分子、气溶胶的散射和吸收作用,以及大气自身的热辐射,有云时即在以上晴空背景的相应高度嵌入水云云层

图1和图2分别为含海洋型气溶胶和城市型气溶胶的晴空及有云大气在四个波段内的平均吸收率。其中在0.3~0.69μm波段,云水无吸收;在其余三个波段内云水均有吸收。

由图1可以看出,当天空含弱吸收性的海洋型气溶胶时,在0.3~0.69μm波段,有云大气与晴空大气的吸收率均很小。而在0.69~1.19μm和1.19~2.38μm波段内,有云大气的吸收率明显大于晴空时,尤其是在有低云的情况下。另外,云对大气吸收的这种增强作用明显受太阳入射天顶角的影响。以有低云的天空为例:在0.69~1.19μm波段,当太阳垂直入射(θ0=0°)(如图1a)时,大气吸收率比晴空时增加了0.43,这一增幅在θ0=60°(如图1b)和θ0=75°(图略)时分别为0.32和0.24。此外,在1.19~2.38μm波段,云层高度对整层大气吸收的影响表现得更为明显。以垂直入射(如图1a)时为例:在该波段内,低云的存在使大气平均吸收率比晴空时增加了0.41,而这一增幅在有中云时为0.34。与其余两个云水有吸收的波段相比,在2.38~4.0μm波段内,有云大气的平均吸收率与晴空时的差别不再显著。

图2表明,与图1a中的情形相比,当天空含吸

562

3期 胡丽琴等:云层与气溶胶对大气吸收太阳辐射的影响

收性较强的城市型气溶胶时,大气总吸收的增加更明显地表现在晴空大气而非有云大气中。但在0.3

~0.69μm 波段,当地面反照率增大时,有云大气

的吸收有较明显的增加

图1 含海洋型气溶胶大气的吸收率

(a )太阳入射天顶角为0°,(b )太阳入射天顶角为60°

Fig.1 The absorptivity in oceanic aerosol atmosphere.(a )the solar zenith angle is 0°and (b )is 60

°

图2 含城市型气溶胶大气的吸收率,太阳入射天顶角为0°

(a )地面反照率为0.2,(b )地面反照率为0.8

Fig.2 The absorptivity in urban aerosol atmosphere ,the solar zenith angle is 0°.

(a )the albedo of underlying surface is 0.2and (b )is 0.

8

图3 含海洋型气溶胶大气在1.19~2.38μm 波段内的平均吸收率

(a )入射太阳天顶角为0°,(b )入射太阳天顶角为30°,(c )入射太阳天顶角为60°,(d )入射太阳天顶角为75°

Fig.3 The average absorptivity in 1.19~2.38μm in oceanic aerosol atmosphere.

(a )the solar zenith angle is 0°,(b )is 30°,(c )is 60°and (d )is 75°

6

62高 原 气 象 20卷

通过计算,我们还考察了云层的存在对其上下气层吸收率的影响。以含海洋型气溶胶的大气为例,有低云存在时,云下大气在四个波段内的平均吸收率与晴空时的差别均不明显,云上大气的吸收率与晴空时的差别则因波段而异。其中在1.19~2.38μm 波段内,云上大气的吸收要明显强于晴空时,尤以太阳垂直入射时最为突出(如图3);而在2.38~4.0μm 波段内,当太阳入射天顶角较大时,云上大气的吸收则明显弱于晴空时(图略)。在0.3

~0.69μm 、0.69~1.19μm 和1.19~2.38μm 波段,中云的存在对其上下气层的吸收率的影响大致与低云类似。但在2.38~4.0μm 波段内,有中云时,云下大气的吸收与晴空时的差别较为明显(如

图4),这一点与有低云时不同。 (2) 晴空时不考虑大气分子的吸收作用,其余同(1)。 以含海洋型气溶胶的大气为例:与(1)中的情形相比,不考虑大气分子的吸收时,所得到的整层大气的平均吸收率在0.69~1.19μm 、1.19~2.38μm 、2.38~4.0μm 波段内均明显减小(图略),尤以2.38~4.0μm 波段最为突出(如图5)。以垂直入射时为例:在2.38~4.0μm 波段,由于忽略分子吸收,使晴空大气的吸收率减小了0.81,有云时减小了0.4左右。并且除2.38~4.0μm 波段外,在其余三个波段,不考虑大气分子的吸收,也使得云层高度对整层大气吸收的影响变得很小(图略)

图4 低云对含海洋型气溶胶大气在2.38~4.0μm 波段内的平均吸收率的影响

其余说明同图3

Fig.4 The influence of low cloud on average absorptivity in 2.38~4.0μm in oceanic aerosol

atmosphere.Others are same as Fig.

3

图5 水汽与云层对含海洋型气溶胶大气在2.38~4.0μm 波段内的平均吸收率的影响

其余说明同图3

Fig.5 The influence of water vaper and clouds on the average absoptivity in 2.38~4.0μm

in oceanic aerosol atmosphere.Others are same as Fig.3

7

623期 胡丽琴等:云层与气溶胶对大气吸收太阳辐射的影响

图6 含气溶胶大气与不含气溶胶大气的吸收率之差(A a-A0),太阳入射天顶角为0°

(a)有低云大气,(b)有中云大气,(c)晴空大气

Fig.6 The differences on absorptivity between the aerosol atmosphere and the atmosphere without aerosol.

(a)atmosphere with lower cloud,(b)atmosphere with middle cloud,(c)clear atmosphere

(3) 晴空时不考虑气溶胶的吸收和散射作用,其余同(1)。

如前所述,我们引入因子A a-A0来考察气溶胶对整层大气总吸收的影响。图6纵坐标即为A a -A0。若该值为正,反映了气溶胶的存在使大气增热;反之则说明气溶胶起着冷却大气的作用。 图6表明,我们所考虑的三种类型的气溶胶,在0.3~0.69μm波段增热大气,而在其余三个波段总是起着冷却大气的作用。并且气溶胶的这种冷却或增热作用是随着太阳入射天顶角的增大而增强(图略)。另外由图6还可以看出,在云水有吸收的三个波段,由于气溶胶类型的不同而产生的辐射强迫量的差异在天空有云时并不明显,而在晴空时较显著。

从能量角度来看,在到达大气顶的太阳辐射谱中,0.3~0.69μm波长范围内集中了很大比例的辐射能量(约占44.6%),0.69~1.19μm波段居其次(约占32.6%),而1.19~2.38μm和2.38~4.0μm波段内集中的辐射能量相对较少(分别占18.0%和2.8%)[15]。据此,我们可以把图6中各波段的值转换成占太阳辐射总能量的百分比值,然后通过求和,得到气溶胶在整个太阳辐射波段对大气产生的辐射强迫(表1)。表中结果表明:在整个太阳辐射波段,所考虑的三种类型的气溶胶均起着冷却大气的作用,冷却的程度以晴空状况下的海洋型气溶胶为最强,而吸收性较强的城市型气溶胶对大气的冷却作用相对较弱,尤其是在地面反照率较大的情况下。另外还发现,对于同一种类型的气溶胶,其产生的辐射强迫在有中云时最弱。

表1 整个太阳辐射波段的A a-A0值(以占太阳辐射

总能量的百分比值表示)

T able1 The number of A a-A0in the whole solar

radiation w ave b and(expressed by the percentage of the

whole energy of sun radiation)

天空背景

气溶胶类型

海洋型气溶胶

城市型气溶胶

(地面反照率

为0.2)

城市型气溶胶

(地面反照率

为0.8)有低云大气-8.37%-6.82%-3.67%

有中云大气-5.48%-3.07%-0.84%

晴空大气-15.62%-5.07%-1.76%

4 结论

通过本文的计算实例,得出不同条件下大气在短波波段的吸收特性。主要结论如下:

(1) 当天空含弱吸收性的海洋型气溶胶时,在0.3~0.69μm波段,晴空大气与有云大气的吸收率均很小;在0.69~1.19μm和1.19~2.38μm 波段,有云大气的吸收率明显大于晴空,尤其是在

862高 原 气 象 20卷

有低云的情况下;在考虑大气自身热辐射的2.38~4.0μm波段,有云大气的平均吸收与晴空时的差别不再显著。若天空含吸收性较强的城市型气溶胶,较之含海洋型气溶胶时,大气总吸收的增加更明显地表现在晴空大气而非有云大气中。但在0.3~0.69μm波段,在地面反照率较大时,有云大气的吸收有较明显的增加。

(2) 有低云时,云下大气在四个波段内的平均吸收率与晴空时的差别均不明显。有中云时,在2.38~4.0μm波段内,云下大气的吸收与晴空时的差别较为明显。

(3) 不考虑大气分子的吸收时,除在0.3~0.69μm波段外,所得到的整层大气的平均吸收率均明显减小,尤以2.38~4.0μm波段最为突出。

(4) 我们所考虑的三种类型的气溶胶,在0.3~0.69μm波段增热大气,而在其余三个波段总是起着冷却大气的作用。并且,气溶胶的这种冷却或增热作用随太阳入射天顶角的增大而增强。在云水有吸收的三个波段,由于气溶胶类型的不同而产生的辐射强迫量的差异在天空有云时并不明显,而在晴空时较显著。

(5) 就整个太阳辐射波段而言,我们所考虑的三种类型的气溶胶均起着冷却大气的作用,冷却的程度以晴空状况下的海洋型气溶胶为最强,而吸收性较强的城市型气溶胶对大气的冷却作用相对较弱,尤其是在地面反照率较大的情况下。另外,对于同一种类型的气溶胶,其产生的辐射强迫在有中云时最弱。

参考文献

[1] Stephens G L,S C Tsay.On the cloud absorption anomaly[J].

Q J R Meteor Soc,1990,116:671-932[2] 陈洪滨.关于云和云天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吸收异常[J].大气

科学,1997,21(6):750-757

[3] Ramanathan V,B Subasilar,G J Zhang et al.Warm pool heat

budget and shortwave cloud forcing:A missing physics[J].Sci2 ence,1995,267:1626-1629

[4] Cess R D et al.Absorption of solar radiation by clouds:Observa2

tions versus models[J].Science,1995,267:496-502

[5] Cess R D,M H Zhang,Y Zhou et al.Absorption of solar radia2

tion by clouds:Interpretations of satellite,surface,and aircraft measurements[J].J G eophy Res,1996,101(D18):23299-

23309

[6] Pilewskie P,F P J Valero.Direct observations of excess solar ab2

sorption by clouds[J].Science,1995,267:1626-1629

[7] Arking A.Absorption of solar energy in the atmosphere:Discrep2

ancy between model and observations[J].Science,1996,273: 779-782

[8] Li Z Q.Systematic errors in the earth’s solar radiation budget

simulated by GCMs[C].IRS’96:Current problems in atmo2 spheric radiation,held in University of Alaska Fairbanks,Alaska, U.S.,19-24August,1996

[9] Stephens G L.How much solar radiation do clouds absorb?[J].

Science,1996,271:1131-1136

[10]Zuev V E,E I Kasyanov,G A Titov.Radiativ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system“broken cloudness2underlying surface”[J].Atmo2 spheric Radiation,1993,SPIE V.2049:67-76

[11]Li Z Q,L Moreau.Alteration of atmospheric solar absorption by

clouds:Simulation and observation[J].J Appl Meteor,1996, 35:653-670

[12]Lubin Dan,Jenνping Chen,Peter Pilewskie et al.Microphysi2

cal examination of excess cloud absorption in the tropical atmo2 sphere[J].J G eophy Res,1996,101(D12):16961-16972 [13]Liao H,Seinfeld J H.Effect of clouds on direct aerosol radiative

forcing of climate[J].J G eophy Res,1998,103(D4):3781-

3788

[14]佟彦超,刘长盛.卷云与水云的短波透射与反射特性[J].大

气科学,1998,22(1):32-38

[15]刘长盛,刘文保.大气辐射学[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

1990

962

3期 胡丽琴等:云层与气溶胶对大气吸收太阳辐射的影响

072高 原 气 象 20卷

The Influence of Cloud Layer and Aerosol on Absorption

of Solar R adiation

HU Li2qin, L IU Chang2sheng

(Depart ment of A t mospheric Sciences,N anji ng U niversity,N anji ng210093,Chi na)

Abstract:Clouds is the major contributor to modulating the energy balance of the earth2atmosphere system, thereby it plays a key role in the weather,climate and globe changes.Studies on the interaction of clouds with radiation are important.In the investigations,a recent debate about the anomalous absorption of solar radiation in the cloudy atmosphere aroused widely interest.The problem relating to this is the basic knowledge of absorp2 tion in cloud and cloudy atmosphere is still inadequate.In this paper,a radiative transfer code———DISOR T is employed to calculate the absorptivity of cloudy atmosphere.After taking account of the affection of the molecu2 lar scattering,absorption and emission,the aerosol absorption and scattering and the cloud partical absorption and scattering,the impact of the cloud on radiation at different solar spectrum bands,solar zenith angles,cloud heights and underlying surfaces are considered.Some radiative properties of cloudy atmosphere in the solar radia2 tion wave bands are shown.

K ey w ords:Cloud radiation;Aerosol radiation;Short wave absorption in atmosphere

大气中总悬浮颗粒物的测定

大气中总悬浮颗粒物的测定 1引言 环境空气中悬浮颗粒物是一种常规的污染物,大气中首要污染物为可吸入颗粒物,它们对人体健康、植被生态和能见度等都有着非常重要的直接和间接影响.因此,对这类污染物的浓度进行测定是大气环境污染研究中一项重要的工作. 本实验在校园中各种不同环境进行采样分析.通过本实验,达到掌握重量法测定大气中悬浮颗粒物浓度,并了解到校园不同环境大气中悬浮颗粒的浓度的大小. 2材料与方法 2.1实验材料 中流量采样器(流量50~150L·min-1)、滤膜、镊子、恒温恒湿箱、精密电子电子称 2.2试验方法 2.2.1滤膜准备对光检查滤膜是否有针孔或其他缺陷,然后放入分析天平(精度0.1mg)中称重,记下滤膜重量W0(g),将其平放在滤膜袋内. 2.2.2采样点和采样时间确定于2015年5月1日在华南师范大学陶园附近原国防生宿舍旧址为样地,在样地中设置采样器1个.天气情况良好,多云,微风,早晚气温变化不大. 2.2.3仪器准备安装好空气采样器,打开采样头顶盖,取出滤膜夹,擦去灰尘,取出称过的滤膜平放在滤膜支持网上(绒面向上),用滤膜夹夹紧.对正,拧紧,使不漏气. 2.2.4采样以100L/min流量采样,每4小时,记录采样流量和现场的温度及大气压,用镊子轻轻取出滤膜,绒面向里对折,放入滤膜袋内. 2.2.5称量和计算将采样后的滤膜放入恒温恒湿器箱中平衡24h,然后称重,30s内称完.采样滤膜用分析天平称量(精度0.1mg),记下滤膜重量W1(g),按下式计算总悬浮颗粒物(TSP)含量. 2.3数据分析 总悬浮颗粒物含量(TSP,mg m-3)=[(W1-W0)×1000]/V r 式中: W1—采样后滤膜重量(g); W0—采样前滤膜重量(g); V r—换算为参比状态下的累计采样体积(m3). 2.4结果分析 参照国家环境空气质量标准,分析测试地点的空气状况. 3结果与分析 3.1原国防生宿舍样地分析 结果如下表格所示. 表1总悬浮颗粒物浓度测定记录表 监测点原国防生宿舍旧址 日期2015年5月1日 时间7:20~17:20 采样标况流量(m3min-1)0.09020833 累积采样时间(min)480min 累积采样体积(m3)47.7

总悬浮颗粒物

总悬浮颗粒物、可吸入颗粒物 一、填空题 1.根据《环境空气总悬浮颗粒物的测定重量法》(GB/T 15432-1995),大流量采样法采样、进行大气中总悬浮颗粒物样品称重时,如“标准滤膜”称出的重量在原始重量±mg范围内,则认为该批样品滤膜称量合格。① 答案:5 2.《环境空气总悬浮颗粒物的测定重量法》(GB/T 15432-1995)方法的最小检出限是mg/m3。① 答案:0.001 3.重量法测定空气中总悬浮颗粒物要经常检查采样头是否漏气。当滤膜安放正确,采样后滤膜上颗粒物与四周白边之间出现界线模糊时,应更换。① 答案:滤膜密封垫 二、判断题 1.飘尘是指空气动力学粒径为10μm以下的微粒。( )② 答案:正确 2.根据《大气飘尘浓度测定方法》(GB 6921-1989),采集大气飘尘是要求采样器所用切割器在收集效率为90%时的粒子空气动力学直径D50=10±lμm。( )② 答案:错误 正确答案为:采集大气飘尘是要求采样器所用切割器在收集效率为50%时的粒子空气动力学直径D50=10±1μm。 3.根据《环境空气总悬浮颗粒物的测定重量法》(GB/T 15432-1995),采集样品的滤膜为超细玻璃纤维滤膜或聚氯乙烯等有机滤膜。( )① 答案:正确 4.根据《环境空气总悬浮颗粒物的测定重量法》(GB/T 15432-1995),采集样品的滤膜性能应满足如下要求:对0.3gm标准粒子的截留效率不低于99%,在气流速度为0.45m/s时,单张滤膜阻力不大于3.5kPa等。( )① 答案:正确 5.测定空气中总悬浮颗粒物的重量法,不适用于TSP含量过高或雾天采样使滤膜阻力大于15kPa的情况。( )① 答案:错误

13.实验十三.大气中总悬浮颗粒物的采集与测试

实验十三. 大气中总悬浮物的采集与测试 一.实验目的: 了解粉尘采样仪的基本组成,掌握重量法测定大气中总悬浮物测试原理和方法,熟悉大气中总悬浮物的基本概念。 二.实验原理: 用重量法测定大气中总悬浮颗粒物的方法一般分为大流量(1.1-1.7m3/min)和中流量(0.05-0.15m3/min)采样法。其原理基于:抽取一定体积的空气,使之通过已恒重的滤膜,则悬浮微粒被阻留在滤膜上,根据采样前后滤膜重量之差及采气体积,即可计算总悬浮颗粒物的质量浓度。 本实验采用中流量采样法测定。 三.实验仪器与药剂: 1.中流量采样器:流量50-150L/min,滤膜直径8-10cm。 2.流量校准装置:经过罗茨流量计校准的孔口校准器。 3.气压计。 4.滤膜:超细玻璃纤维或聚氯乙烯滤膜。 5.滤膜贮存袋及贮存盒。 6.分析天平:感量0.1mg。 7.塑料无齿镊子。 四.实验步骤: 1.采样器的流量校准:采样器每月用孔口校准器进行流量校准。 2.采样

(1)每张滤膜使用前均需用光照检查,不得使用有针孔或有任何缺陷的滤膜采样; (2)迅速称重在平衡室内已平衡24h的滤膜,读数准确至0.1mg,记下滤膜的编号和重量,将其平展地放在光滑洁净的纸袋内,然后贮存于盒内备用。天平放置在平衡室内,平衡室温度在20-25℃之间,温度变化小于±3℃,相对湿度小于50%,湿度变化小于5%; (3)将已恒重的滤膜用小镊子取出,“毛”面向上,平放在采样夹的网托上,拧紧采样夹,按照规定的流量采样; (4)采样5min后和采样结束前5min,各记录一次U型压力计压差值,读数准确至1mm。若有流量记录器,则可直接记录流量。测定日平均浓度一般从8:00开始采样至第二天8:00结束。若污染严重,可用几张滤膜分段采样,合并计算日平均浓度; (5)采样后,用镊子小心取下滤膜,使采样“毛”面朝内,以采样有效面积的长边为中线对叠好,放回表面光滑的纸袋并贮于盒内。 将有关参数及现场温度、大气压力等记录填写在数据表13-1。 3.样品测定:将采样后的滤膜在平衡室内平衡24h,迅速称重,结果及有关参数记录于数据表13-2。 五.实验注意事项: 1.滤膜称重时的质量控制:取清洁滤膜若干张,在平衡室内平衡24h,称重。每张滤膜称10次以上,则每张滤膜的平均值为该张滤膜的原始质量,此为“标准滤膜”。每次称清洁或样品滤膜的同时,称量两张“标准滤膜”,若称出的重量在原始重量±5mg范围内,则

太阳辐射

太阳辐射 一、太阳辐射光谱和太阳常数 太阳辐射光谱 太阳辐射中辐射能按波长的分布,称为太阳辐射光谱,见图2.4。从图中可看出,大气上界太阳光谱能量分布曲线,与用普朗克黑体辐射公式计算出的6000K的黑体光谱能量分布曲线非常相似。因此可以把太阳辐射看作黑体辐射。太阳是一个炽热的气体球,其表面温度约为6000K,内部温度更高。根据维恩位移定律可以计算出太阳辐射峰值的波长λmax为0.475μm,这个波长在可见光的青光部分。太阳辐射主要集中在可见光部分(0.4~0.76μm),波长大于可见光的红外线(>0.76μm)和小于可见光的紫外线(<0.4μm)的部分少。在全部辐射能中,波长在0.15~4μm之间的占99%以上,且主要分布在可见光区和红外区,前者占太阳辐射总能量的约50%,后者占约43%,紫外区的太阳辐射能很少,只占总量的约7%。 太阳常数 太阳辐射通过星际空间到达地球表面。当日地距离为平均值,在被照亮的半个地球的大气上界,垂直于太阳光线,每秒每平方米的面积上,获得的太阳辐射能量称为太阳常数,用Rsc (Solar constant)

表示,单位为(W/m2)。太阳常数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常数,一切有关研究太阳辐射的问题,都要以它为参数。关于太阳常数的研究已有很长历史了,早在20世纪初,人们就已经通过各种观测手段估计它的取值,认为大约应在1350~1400W/m2之间。太阳常数虽然经多年观测,由于观测设备、技术以及理论校正方法的不同,其数值常不一致。据研究,太阳常数的变化具有周期性,这可能与太阳黑子的活动周期有关。在太阳黑子最多的年份,紫外线部分某些波长的辐射强度可为太阳黑子最少年份的20倍。近年来,气候学家指出,只要地球的长期气候发生1%的变化,就会引起太阳常数的变化。目前已有许多无人或有人操作的空间实验对太阳辐射进行直接观测,并在宇宙空间实验站设计了名为“地球辐射平衡”的课题,其中一个重要项目就是对太阳辐射进行长期监视。这些观测数据将对进一步了解大气物理过程及全球气候变迁的原因有很大帮助。1981年世界气象组织推荐的太阳常数值Rsc=1367±7(W/m2),通常采用1367W/m2。 二、太阳辐射在大气中的衰减 太阳辐射通过大气层后到达地球表面。由于大气对太阳辐射有一定的吸收、散射和反射作用,使投射到大气上界的辐射不能完全到达地表面。图2.4最下面的实曲线表示太阳辐射通过大气层被吸收、散射、反射后到达地表的太阳辐射光谱。

大气中总悬浮微粒的测定

大气中总悬浮微粒的测定 专业: 姓名: 学号:

摘要近来,大气污染现象比较严重,大气悬浮颗粒物是形成雾、烟和空气尘 埃的主要成分。当其浓度达到一定浓度时,会使人体产生一系列疾病,影响人的身体健康。测定分析大气中总悬浮微粒的含量,根据测量数据,提出些合理的措施,对我们治理大气污染和保护人类自身健康十分重要。 关键词:大气污染、大气悬浮颗粒物、大气测定、措施 前言大气是指包围在地球周围的气体,有多种物质组成的混合物,其厚度达 1000-1400m。其中,对人类及生物生存起着重要作用的是近地面约10km内的气体层(对流层),常称这层气体为空气层。随着工业及交通运输等事业的迅速发展,特别是煤和石油的大量使用,将产生的大量有害物质,如烟尘、二氧化硫、氮氧化物、一氧化碳、碳氢化合物等。这些有害物质排放到大气中,当其含量超过环境所能允许的极限并持续一定时间后,就会改变大气,特别是空气的正常组成,破坏自然的物理、化学和生态平衡体系,从而危害人们的生活、工作和健康,损害自然资源及财产、器物等。这种情况即被成为大气污染或空气污染。大气污染物的种类不下千种,其中,大多数为有机物。依据其形成过程,可分为一级污染物和二级污染物。 大气中的污染物质的存在状态是由其自身的理化性质及形成过程决定的,气象条件也起一定的作用。一般把它们分为分子状态污染物和粒子状态污染物。粒子状态污染物(或颗粒物)是分散在大气中的微小液体和固体颗粒,粒径多在0.01-100微米之间,是一个复杂的非均匀体系。通常,根据颗粒物在重力作用下的沉降特性将其分为降尘和飘尘。粒径大于10微米的颗粒物能较快地沉降到地面上,称为降尘。粒径小于10微米的颗粒物可长期飘浮在大气中,称为飘尘。飘尘具有胶体性质,故又称气溶胶。通常所说的烟、雾、灰尘就是用来描述飘尘存在形式的。 大气总悬浮颗粒物对人体的健康影响很大,吸入颗粒物会导致肺炎、气喘、肺功能下降等呼吸系统疾病,生活在空气颗粒物较高地区的人群,死亡率会明显增加。 1、测定目的及原理 1.1测定目的 (1)掌握重量法测定总悬浮微粒的原理。 (2)学会总悬浮微粒测量的操作技术。 (3)了解DB-202型空气泵及ZW-100型中流量总悬浮微粒颗粒物采样头的使用方法。 1.2TSP测定原理 用重量法测定大气中总悬浮颗粒物的方法一般分为大流量(1.0-1.7m3/min)和中流量(0.05-0.15 m3/min)采样法。其原理是抽取一定体积的空气,使大气试样通过已经称至恒重的滤膜时,悬浮微粒被阻留在滤膜上,根据采样前后滤膜的质量差及采样体积,即可求得大气中总悬浮微粒的含量。 2、所需仪器与材料及测定步骤

环境空气总悬浮颗粒物的测定重量法(GBT15432-1995)教学内容

环境空气总悬浮颗粒物的测定重量法(G B T15432-1995)

环境空气总悬浮颗粒物的测定重量法(GB/T15432-1995) 作者:佚名文章来源:网络点击数: 221 更新时间:2008-3-24 GB/T15432-1995 1995-3-25 1995-8-1 1主题内容和适用范围 1.1 主题内容 本标准规定了测定总悬浮颗粒物的重量法。 1.2 适用范围 本标准适合于用大流量或中流量总悬浮颗粒物采样器(简称采样器)进行空气中总悬浮颗粒物的测定。方法的检测限为0.001mg/m3。总悬浮颗粒物含量过高或雾天采样使滤膜阻力大于10kPa,本方法不适用。 2 原理 通过具有一定切割特性的采样器,以恒速抽取定量体积的空气,空气中粒径小于100um的悬浮颗粒物,被截留在已恒重的滤膜上。根据采样前、后滤膜重量之差及采样体积,计算总悬浮颗粒物的浓度。 滤膜经处理后,进行组分分析。 3仪器和材料 3.1 大流量或中流量采样器:应按HYQ 1.1—89《总悬浮颗粒物采样器技术要求(暂行)》的规定。 3. 2 孔口流量计: 3.2.1 大流量孔口流量计:量程0.7~1.4m3/min;流量分辨率0.01m3/min;精度优于±2%。3.2.2 中流量孔口流量计:量程70~160L/min;流量分辨率1 L/min;精度优于±2%。 3.3 U型管压差计:最小刻度0.1hPa。 3.4 X光看片机:用于检查滤膜有无缺损。 3.5 打号机:用于在滤膜及滤膜袋上打号。 3.6 镊子:用于夹取滤膜。 3.7 滤膜:超细玻璃纤维滤膜,对0.3μm标准粒子的截留效率不低于99%,在气流速度为0.45m/s 时,单张滤膜阻力不大于3.5kPa,在同样气流速度下,抽取经高效过滤器净化的空气5h,1cm2滤膜失重不大于0.012mg。 3.8 滤膜袋:用于存放采样后对折的采尘滤膜。袋面印有编号、采样日期、采样地点、采样人等项栏目。 3.9 滤膜保存盒:用于保存、运送滤膜,保证滤膜在采样前处于平展不受折状态。 3.10 恒温恒湿箱:箱内空气温度要求在15~30℃范围内连续可调,控温精度±1℃;箱内空气相对湿度应控制在(50±5)%。恒温恒湿箱可连续工作。 3.11 天平: 3.11.1 总悬浮颗粒物大盘天平:用于大流量采样滤膜称量。称量范围≥10g;感量1mg;再现性(标准差)≤2mg。 3.11.2 分析天平:用于中流量采样滤膜称量。称量范围≥10g;感量0.1 mg;再现性(标准 差)≤0.2mg。 4 采样器的流量校准 4.1 新购置或维修后的采样器在启用前,需进行流量校准;正常使用的采样器每月需进行一次流量校准。 4.2 流量校准步骤: 4.2.1 计算采样器工作点的流量: 采样器应工作在规定的采气流量下,该流量称为采样器的工作点。在正式采样前,需调整采样器,使其工作在正确的工作点上,按下述步骤进行: 采样器采样口的抽气速度W为0.3m/s。大流量采样器的工作点流量QH(m3/min)为 QH=1.05 (1) 中流量采样器的工作点流量QM(L/min)为 QM=60 000W ×A (2) 式中:A——采样器采样口截面积,m2。 将QH或QM计算值换算成标况下的流量QHN (m3/min)或QMN (L/min)

大气气溶胶相关研究综述

摘要 近日,环保部公布了我国第一部综合性大气污染防治规划——《重点区域大气污染防治“十二五”规划》。事实上,随着大气污染给人民生活带来的不便增多,人们空前关注大气科学进展以及PM2.5治理的理论依据。本文将从三个方面对大气气溶胶的研究做出总结和分析:大气气溶胶的基本特征,大气气溶胶的气候效应,国内外相关的大气气溶胶研究计划。 关键词:大气气溶胶;气候效应;环境健康;研究综述 前言 气溶胶是指长时间悬浮在空气中能被观察或测量的液体或固体粒子,其实际直径一般为0.001~100μm,动力学直径为0.002~100μm,对人体、环境、气候等产生着重要的影响。 [4] 由于大气气溶胶在气候、环境等方面的重要作用,近年来越来越引起科学界的重视。 很多过程可以产生气溶胶,根据来源可分为自然气溶胶和人为气溶胶。自然源主要是海洋、土壤和生物圈以及火山等;人为源主要来自化石燃料的燃烧、工农业生产活动等。工业革命以来,人类活动不仅直接向大气排放大量粒子,更重要的是向大气排放大量的SO2和SO X,NO2和NO X在大气中通过非均相化学反应逐渐转化成硫酸盐和硝酸盐粒子,形成二次气溶胶。污染气体形成的大气气溶胶自工业革命以来有大幅度增加。来自自然源的气溶胶如沙尘,也由于人类活动利用土地变化而发生着改变。尽管气溶胶只是地球大气成分中含量很少的组分,但由于其在许多大气过程中的重要作用而日益受到重视。随着环境污染问题的发展,人们已认识到大气气溶胶自身的污染特性与其物理化学性质以及在大气中的非均相化学反应有着密切的关系。[5] 气溶胶还与其他环境问题如臭氧层的破坏、酸雨的形成、烟雾事件的发生等密切相关。此外,气溶胶对人体和其他生物的生理健康也有其特有的影响。[1] 由于气溶胶的气候效应问题,气溶胶再次成为国际学术界的研究热点之一,大气气溶胶是当今大气化学研究中前沿的领域。国际大气化学研究计划(IGAC)科学指导委员会于1994年将国际全球大气化学研究计划和国际气溶胶计划(ICAP)合并重组,大气气溶胶研究被列为3大研究方向之一。大气气溶胶的研究内容,发展到包括物理和化学的性状、来源和形成、时空分布、对气候变化和环境质量的影响以及对大气化学过程的影响等多方面、多层次的综合研究,也涉及到大气科学的各个领域,具有很强的综合性。

影响总悬浮颗粒物监测的因素

影响总悬浮颗粒物监测的因素 【关键词】空气;总悬浮颗粒物;监测结果;因素 在空气质量监测中,通过具有一定切割特性的中流量空气采样器,以恒定速率抽取定量体积的空气,空气中粒径小于100 μm的悬浮颗粒物,被截留在已恒重的滤膜上,根据采样前、后滤膜重量之差及采样体积,计算总悬浮颗粒物的浓度。滤膜经处理后,进行组分分析。在实际操作中,监测结果受客观和主观因素的影响较大。因此,在大气采样和分析过程中必须严格控制各种条件,避免其它方面的影响,消除误差,提高监测结果的准确性。 1 样品采集 1.1 监测点位布设的影响 监测点位的布设对测定结果影响很大。监测点的周围应开阔,采样口水平线与周围建筑物高度的夹角应不大于30°,测点周围无局部污染源并避开树木及吸附能力较强的建筑物,因这些屏障物的存在能起挡板作用而产生涡流,以至在相当小的半径范围内,总悬浮颗粒物的浓度变化较大,有时甚至可呈数量级变化。距装置5~15 m范围内不应有炉灶、烟囱等,远离公路以消除局部污染源对监测结果代表性的影响。采样口周围(水平面)应有270°以上自由空间。 1.2 采样高度的影响 大气采样高度基本与植物高度相同,采样口与基础面的高度应在1.5 m以上,以减少扬尘的影响。 1.3 采样流量的影响 采样时,空气采样器的准确度取决于采样流量保持恒定的程度。油状颗粒物、光化学烟雾等均可阻塞滤漠并造成空气流速不匀,使流量迅速下降。在此监测点位应采用分段采样,集中累加,以降低因流量变化对总悬浮颗粒物测量的影响。浓雾或高湿度空气使滤膜变得太潮,也会使流量明显下降,因此在能见度低或高湿度天气,应避免采样。 1.4 大气压力与气温的影响 在采样体积与标况体积的换算中,影响体积的因素是气压与气温。采样器应具有自动统计平均温度的功能。气压是个可变因素,一般气温下,气压每变化0.1 kPa,标况体积变化2.5~3.0 L。因此,气压需要准确观测,以提高监测值的准确度。 1.5 采样密闭和滤膜安放的影响

我对大气气溶胶研究的认识

我对大气气溶胶研究的认识 11长望2班20111373005 刘伟光虽然读了几篇有关大气气溶胶的文献,但是我觉得自己对气溶胶的认识还是有相当的局限性的,气溶胶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虽然气溶胶有许多环境方面的影响,比如说光化学烟雾,酸雨等,但是我觉得气溶胶的积极影响势必是比消极影响大的。 气溶胶粒子是指悬浮在大气中的直径0.001~10μm 的固体或液体粒子。气溶胶粒子增加的直接效应是影响大气水循环和辐射平衡, 这两种过程都会引起气候变化。依照文献上所说,“气溶胶粒子能吸收散射太阳辐射和地气长波辐射, 但对太阳辐射的影响较大, 因而气溶胶增加对气候的影响主要表现为使地表降温; 气溶胶粒子是大气中最重要的云凝结核, 气溶胶子增加对水循环的影响, 一般也表现为使云滴数量增加, 其气候效应也是使地表降温。”,这样就牵扯到另一个我们敏感的问题,那就是全球变暖问题,全球变暖的原因不用多说,这是人们每天都在讨论的问题,尤其是我们气象人,可以说每门有关课程的老师都会把全球变暖的问题跟我们讲一遍。更何况,气溶胶粒子是大气中的主要凝结核,我们的降水离不开气溶胶粒子。试想没有降水,我们的日子会变成怎样。连年的干旱,

生灵涂炭。 气溶胶的消极影响也是不容小觑的。“工业化革命以来, 人类活动不仅直接向大气排放大量粒子, 更重要的是向大气排放大量的二氧化硫, 二氧化硫在大气中通过非均相化学反应逐渐转化成硫酸盐粒子, 形成二次气溶胶。污染气体形成的大气气溶胶粒子自工业革命以来有较大幅度增加。”工业革命以来化石燃料的迅速消耗,尤其是燃烧效率较低的煤炭,使得大气中的气溶胶粒子含量不断增加,各种环境问题层出不穷。而现在我国的许多环境问题都与气溶胶息息相关,人类活动对气溶胶粒子的增加有着不可推脱的责任。反过来,气溶胶粒子又有对人类活动的反作用,“在城市大气中, 由于汽车尾气和燃煤排放出大量污染气体可通过气粒转化过程形成二次气溶胶,由于其粒子小、平均寿命长已对城市大气环境产生显著影响。首先微米级的气溶胶粒子对人的呼吸系统产生重要影响, 危害人类健康, 其次高浓度的气溶胶可以降低大气的能见度从而影响飞机的正常起落。”人类的生命健康这种头等大事正在被我们自己所摧残着,保护环境,抓紧对大气气溶胶的研究可谓是刻不容缓。 综上所述,我发现仅仅从积极消极方面已经是不能来形容气溶胶了,这就是我对气溶胶研究的认识。

粒径≤10μm的大气颗粒物称为()。

粒径≤10μm的大气颗粒物称为()。 篇一:环境化学答案 《环境化学》A/B模拟练习题参考答案 一、填空题: 1、一般通过湿沉降过程去除大气中颗粒物的量约占总量的80%~90%,而干沉降只有10%~20。 2、水环境中胶体颗粒物的吸附作用有表面吸附、离子交换吸附和专属吸附。 3、众所周知,化学工业是产生废水、废气、废渣的“三废”大户,对化学工业来说,清洁生产是刻不容缓的重要课题。 4、无机污染物进入水体后,主要通过沉淀-溶解、氧化还原、配合作用、胶体形成、吸附-解吸等一系列物理化学作用进行迁移转化。 5、一般天然水环境中,决定电位的的物质是溶解氧,而在有机物累积的厌氧环境中,决定电位的物质是有机物。 6、土壤是由气、液、固三相组成的,其中固相可分为土壤矿物质和土壤有机质,两者占土壤总量的90%以上。 7、绿色产品标志,或称环境标志、生态标志、蓝色天使等。 8、氧垂曲线可依次划分为清洁区及分解区、腐败区、恢复区及清洁区 9、在有氮氧化物和碳氢化合物存在于大气中时可能发生光化学烟雾,该反应机制为:自由基引发、自由基转化和增殖、自由基氧化NO、链终止; 10、实现固体废物资源化既是环境综合治理的最终目的之一,也是从治理中获得综合效益的集中表现。 11、pH值在4.5至8.3之间时,水中碳酸的主要形态分别为CO2、 H2CO3 、HCO3-; 12、水中无机污染物的迁移转化方式有吸附、凝聚絮凝、溶解沉淀、配合、氧化还原; 13、降水中主要的阴离子有SO42-、NO3-、Cl-、HCO3- 。 14、通常被称为“生态结构重组”或“生态的结构重组”主要包括四个方面的内容:作为资源重新使用废料、封闭物质循环系统和尽量减少消耗性排放、产品与经济活动的非物质化、能源脱碳。 15、土壤酸度可分为活性酸度和潜性酸度,其中,活性酸度是土壤中氢离子浓度的直接反映,而潜性酸度是指土壤胶体吸附的可代换性H+和 Al3+。 16、天然水中的颗粒物聚集的动力学方程分别称为为异向絮凝、同向絮凝、差速沉降絮凝。 17、次生铝硅酸盐由硅氧四面体层和铝氢氧八面体层构成,它们是高岭石、蒙脱石和伊利石。 18、长期以来,企业的污染防治一般采用末端控制的方式,即把污染物全部集中在尾部进行处理。其主要的弊端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投资大,规模效益和综合效益差;

大气中总悬浮颗粒物的测定(重量法)

华南师范大学实验报告 学生姓名刘璐学号20082501055 专业年级、班级 课程名称实验项目大气中总悬浮颗粒物的测定(重量法)实验类型验证设计综合实验时间2011年 3 月12 日 实验指导老师实验评分 大气中总悬浮颗粒物的测定(重量法) 一、目的意义 大气悬浮颗粒物是悬浮在空气中的微小的固体和液体小滴的混合物,是雾、烟和空气尘埃的主要成分,其浓度达到一定程度后会导致人体产生一系列疾病,是危害人体健康的主要污染物。测定分析大气中总悬浮颗粒物的含量,对我们治理大气污染和保护人类自身健康十分重要。 二、采样测定方法 1、仪器和材料 中流量采样器(流量80-120 L/min),分析天平(精度0.1mg),滤膜(聚氯乙烯滤膜),镊子 2、测定方法 (1)滤膜准备:对光检查滤膜是否有针孔或其他缺陷,然后放入分析天平(精度0.1mg)中称重,记下滤膜重量W0(g),将其平放在滤膜袋内。 (2)采样点和采样时间确定:选取华南师范大学正门为采样点,采样时间为2011年3月12日上午8点至晚上20点,天气情况良好,多云,微风,早晚气温变化不大。(3)仪器准备:安装好空气采样器,打开采样头顶盖,取出滤膜夹,擦去灰尘,取出称过的滤膜平放在滤膜支持网上(绒面向上),用滤膜夹夹紧。对正,拧紧,使不漏气。(4)采样:以100 L/min流量采样,每4小时,记录采样流量和现场的温度及大气压,用镊子轻轻取出滤膜,绒面向里对折,放入滤膜袋内。 (5)称量和计算:采样滤膜用分析天平称量(精度0.1mg),记下滤膜重量W1(g),按下

式计算总悬浮颗粒物(TSP)含量: TSP含量(mg/m3)= (W1 - W0)× 1000 Vr 其中,W1—采样后滤膜的重量(g); W0—采样前滤膜的重量(g); Vr—换算为参比状态下的累计采样体积(m3)。 三、结果与分析 表1 一天内不同时间段华师正门大气总悬浮颗粒物(TSP)含量 大气压(kPa)平均温 (℃) 采样前滤 膜的重量 W0(g) 采样后滤 膜的重量 W1(g) 样品重量 (g) 累计采 样体积 Vr(m3) 总悬浮颗粒物 (TSP)含量 (mg/m3) 8:00-12:00 102.5 22.9 0.3488 0.3574 0.0086 23.8 0.3613 12:00-16:00 102.2 24.7 0.3495 0.3573 0.0078 22.9 0.3406 16:00-20:00 101.8 23.5 0.3453 0.3564 0.0111 22.0 0.5045 郭二果等的研究表明,交通车辆是城市空气颗粒物的主要来源,城市交通量越大,空气颗粒物浓度越高[1]。由于我们采样的地点选在华师正门,紧挨广州的交通主干道——中山大道,而且正门口便是公交车站,因此不同时间段内的车流量是决定该时间内大气总悬浮颗粒物含量的主要因素。 从上表的数据可以看出,同一天内从8:00-20:00的12个小时里,16:00-20:00这个时间段内大气中总悬浮颗粒物含量最多;8:00-12:00内次之;12:00-16:00这个时间段内最少。也就是说,在16:00-20:00内车流量最大;8:00-12:00内次之;12:00-16:00内最少。 根据郭二果等的研究,城市空气悬浮颗粒物水平在一天内一般呈现双峰双谷型,在早晚各出现一次高峰值[1]。而我们的数据显示,早上(8:00-12:00)大气总悬浮颗粒物(TSP)含量远少于晚上(16:00-20:00),却和中午(12:00-16:00)接近。原因可能是我们采样的时间为星期六,是休息日。早上,虽然会有少部分家庭出门,但那些工作日里上班外出的人很多却选择了在家休息,出行的时间推到了中午或下午,另外中午有一些外出回来的车辆,故早上车流量要比平时少,TSP含量也会相对减少;而中午虽相对于平时工作日大部分人在午睡而不出门,其车流量有所增加,但仍是一天车流量的低谷时段,TSP含量最低。至于晚上,那些白天外出的车辆回来,还有,在周末的夜晚有不少人会出外与朋友相聚狂欢,所以晚上的车流量最大,TSP含量最高。 当然,温度和气压也会对测量结果产生影响,一般来说,温度升高,气压升高时,TSP 浓度值会增大[1],但由于我们实验的一天内温度和气压的变化值不大,因此在这里就不做考虑了。 四、讨论 大气总悬浮颗粒物(TSP)的来源复杂,影响因素也很多,它既来自固定排放源又来自

大气气溶胶研究进展

大气气溶胶有机成分研究进展 【摘要】 有机物是大气气溶胶的重要组成部分,尤其是在细颗粒中,可占其干重的10% ~ 70%。由于有机气溶胶的健康及气候效应,有机物的组成、源分布、颗粒行为等的研究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其中,有机物成分的鉴别和定量已成为近年来的研究热点。在分析中,就目前有机气溶胶的采样、有机成分提取、分离及定性、定量分析方法进行了综述,并比较了各种方法的优缺点。 【关键词】气气溶胶有机成分采样提取与分离定性与定量分析 由于气溶胶中有机物的人体健康效应、气候效应和环境效应,有机气溶胶的研究已经成为近年来的热点问题之一。有机物在大气中广泛存在,是气溶胶的重要成分,但是其含量变化很大,比如在美国东部城市和农村地区,有机物占大气气溶胶细粒子质量的30%;而在美国西部城市中则高达30%~80%[1]。根据其化学组成、溶解性及热力学性质,有机物(有机碳) 分为水溶性有机碳(WSOC)、水不溶性有机碳(WINSOC)、挥发性有机碳(VOC)和不挥发性有机碳(NONVOC)[2]。 大气气溶胶有机颗粒物的粒径大部分在0.1~0.5m之间,主要以积聚模态形式存在,难以被干、湿沉降去除,主要通过大气的流动带走, 或者通过自身的布朗运动扩散除去,所以在大气中的滞留时间较长。气溶胶中的有机成分含有许多对人体产生“三致”作用(致癌、致畸、致突变) 的物质,如多环芳烃和亚硝胺类化合物等。这些物质中有70%~90%分布在粒径Dp<35μm范围内,易于进入肺的深处并沉积,从而引起癌症的发生,导致肺的损伤。 表1[3]列出了目前在大气气溶胶中所检测到的或预测存在的有机化合物的分类情况。从表1 可知,很多化合物具有较高亲脂性,甚至是疏水性的[3],这类化合物使得液滴中水的含量降低,液滴的粒径变小。而较小的液滴在大气中沉降速度变慢,减少了降雨量。另一类是水溶性有机物(WSOC),尤其是有机酸(如一元、二元羧酸),它们的蒸汽压较低,极易富集在气溶胶颗粒物表面并生成盐,形成凝结核,从而增强了云的反射,并且使雨水的酸性增强。

太阳辐射.

太阳辐射.

太阳辐射 一、太阳辐射光谱和太阳常数 太阳辐射光谱 太阳辐射中辐射能按波长的分布,称为太阳辐射光谱,见图2.4。从图中可看出,大气上界太阳光谱能量分布曲线,与用普朗克黑体辐射公式计算出的6000K的黑体光谱能量分布曲线非常相似。因此可以把太阳辐射看作黑体辐射。太阳是一个炽热的气体球,其表面温度约为6000K,内部温度更高。根据维恩位移定律可以计算出太阳辐射峰值的波长λmax为0.475μm,这个波长在可见光的青光部分。太阳辐射主要集中在可见光部分(0.4~0.76μm),波长大于可见光的红外线(>0.76μm)和小于可见光的紫外线(<0.4μm)的部分少。在全部辐射能中,波长在0.15~4μm之间的占99%以上,且主要分布在可见光区和红外区,前者占太阳辐射总能量的约50%,后者占约43%,紫外区的太阳辐射能很少,只占总量的约7%。

太阳常数 太阳辐射通过星际空间到达地球表面。当日地距离为平均值,在被照亮的半个地球的大气上界,垂直于太阳光线,每秒每平方米的面积上,获得的太阳辐射能量称为太阳常数,用Rsc (Solar constant)表示,单位为(W/m2)。太阳常数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常数,一切有关研究太阳辐射的问题,都要以它为参数。关于太阳常数的研究已有很长历史了,早在20世纪初,人们就已经通过各种观测手段估计它的取值,认为大约应在1350~1400W/m2之间。太阳常数虽然经多年观测,由于观测设备、技术以及理论校正方法的不同,其数值常不一致。据研究,太阳常数的变化具有周期性,这可能与太阳黑子的活动周期有关。在太阳黑子最多的年份,紫外线部分某些波长的辐射强度可为太阳黑子最少年份的20倍。近年来,气候学家指出,只要地球的长期气候发生1%的变化,就会引起太阳常数的变化。目前已有许多无人或有人操作的空间实验对太阳辐射进行直接观测,并在宇宙空间实验站设计

环境空气总悬浮颗粒物的测定重量法(GBT15432-1995)

环境空气总悬浮颗粒物的测定重量法(GB/T15432-1995) 佚名文章 网络点击数:221更新时间:2008-3-24GB/T15432-1995 1995-3-25 1995-8-1 1主题内容和适用范围 1.1主题内容 本标准规定了测定总悬浮颗粒物的重量法。 1.2适用范围 本标准适合于用大流量或中流量总悬浮颗粒物采样器(简称采样器)进行空气中总悬浮颗粒物的测定。方法的检测限为 0.001mg/m3。总悬浮颗粒物含量过高或雾天采样使滤膜阻力大于 10kPa,本方法不适用。 2原理 通过具有一定切割特性的采样器,以恒速抽取定量体积的空气,空气中粒径小于100um的悬浮颗粒物,被截留在已恒重的滤膜上。根据采样前、后滤膜重量之差及采样体积,计算总悬浮颗粒物的浓度。 滤膜经处理后,进行组分分析。 3仪器和材料 3.1大流量或xx流量采样器: 应按HYQ 1.1—89《总悬浮颗粒物采样器技术要求(暂行)》的规定。 3. 2xx流量计:

3.2.1大流量xx流量计: 量程 0.7~ 1.4m3/min;流量分辨率 0.01m3/min;精度优于±2%。 3.2.2xx流量xx流量计: 量程70~160L/min;流量分辨率1 L/min;精度优于±2%。3.3 U型管压差计: 最小刻度 0.1hPa。 3.4 X光看片机: 用于检查滤膜有无缺损。 3.5打号机: 用于在滤膜及滤膜袋上打号。 3.6镊子: 用于夹取滤膜。 3.7滤膜: 超细玻璃纤维滤膜,对 0.3μm标准粒子的截留效率不低于99%,在气流速度为0.45m/s时,单张滤膜阻力不大于

3.5kPa,在同样气流速度下,抽取经高效过滤器净化的空气5h,1cm2滤膜失重不大于 0.012mg。 3.8滤膜袋: 用于存放采样后对折的采尘滤膜。袋面印有编号、采样日期、采样地点、采样人等项栏目。 3.9滤膜保存盒: 用于保存、运送滤膜,保证滤膜在采样前处于平展不受折状态。 3.10恒温恒湿箱: 箱内空气温度要求在15~30℃范围内连续可调,控温精度±1℃;箱内空气相对湿度应控制在(50±5)%。恒温恒湿箱可连续工作。 3.11天平: 3.11.1总悬浮颗粒物大盘天平: 用于大流量采样滤膜称量。称量范围≥10g;感量1mg;再现性(标准 差)≤2mg。 3.11.2分析天平: 用于中流量采样滤膜称量。称量范围≥10g;感量 0.1mg;再现性(标准差)≤ 0.2mg。 4采样器的流量校准 4.1新购置或维修后的采样器在启用前,需进行流量校准;正常使用的采样器每月需进行一次流量校准。

影响太阳辐射强弱的因素分析

影响太阳辐射强弱的因素分析 JGSLJZ 【知识归纳】 太阳辐射强度是指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的强弱。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吸收、反射、散射作用,大大削弱了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但尚有诸多因素影响太阳辐射的强弱,使到达不同地区的太阳辐射的多少不同。影响太阳辐射强弱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四个因素。 1.纬度位置 纬度低则正午太阳高度角大,太阳辐射经过大气的路程短,被大气削弱得少,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就多;反之,则少。这是太阳辐射从低纬向高纬递减的主要原因。 2.天气状况 晴朗的天气,由于云层少且薄,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弱,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就强;阴雨的天气,由于云层厚且多,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强,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就弱。如赤道地区被赤道低压带控制,多对流雨,而副热带地区被副高控制,多晴朗天气,所以赤道地区的太阳辐射要弱于副热带地区。 3.海拔高低 海拔高,空气稀薄,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弱,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就强;反之,则弱。如青藏高原成为我国太阳辐射最强的地区,主要就是这个原因。如青藏高原成为我国太阳辐射最强的地区,主要就是这个原因。 4.日照长短 日照时间长,获得太阳辐射强;日照时间短,获得太阳辐射弱。如我国夏季南北普遍高温,温差不大,是因为纬度越高的地区,白昼时间长,弥补了因太阳高度角低损失的能量。 【典例精析】 1.读“太阳辐射光谱示意图”,下列因素中与A区(大气上界太阳辐射与地球表面太阳辐射差值)多少无关的是() A.云层的厚薄B.大气污染程度C.大气密度D.气温 【解析】云层的厚薄、大气污染程度以及大气密度都会影响大气透明度进而影响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的多少。 【答案】D 2.辐射差额是指在某一段时间内物体能量收支的差值。读“不同纬度辐射差额的变化示意图”,若只考虑纬度因素,则a、b、c三地纬度由高到低的排列顺序为()

造成大气中气溶胶颗粒浓度上升

通用的质量守恒定律:浓度变化 = 源(排放) - 汇(去除) + 传输 一般认为汇不会突然减少,但可能突然增加,如降雨带来的湿沉降.那么就剩两项了. 1、源排放.如果大气静稳,即传输少,可忽略,以北京为例,大量排放的污染物扩散不出去,源大于汇,就会导致颗粒物浓度的上升.具体的源如机动车、电厂、供暖、餐饮油烟等. 2、传输.如果外部将颗粒物传输至本地,可能造成颗粒物浓度的升高.比如北京刮南风的时候,如果河北恰巧污染物浓度较高,就会导致北京颗粒物浓度的上升. 凡分散介质为气体的胶体物系成为气溶胶。它们的粒子大小约在100~10000纳米之间, 属于粗分散物系。 气溶胶粒子是悬浮在大气中的多种固体微粒和液体微小颗粒,有的来源于自然界,如火 山喷发的烟尘、被风吹起的土壤微粒、海水飞溅扬入大气后而被蒸发的盐粒、细菌、微生物、植物的抱子花粉、流星燃烧所产生的细小微粒和宇宙尘埃等:有的是由于人类活动,如煤、油及其他矿物燃料的燃烧物质,以及车辆产生的废气排放至空气中的大量烟粒等。当 气溶胶的浓度达到足够高时,将对人类健康造成威胁,尤其是对哮喘病人及其他有呼吸进 疾病的人群。空气中的气溶胶还能传播真菌和病毒,这可能会导致一些地区疾病的流行和爆发。 气溶胶粒子具有分布不均匀、变化尺度小、复杂性的特点,多集中于大气的底层,对云 的凝结核、雨滴、冰晶形成,进而对降水的形成起重要作用。气溶胶甚至可以改变云的存 在时间,能够在云的表面产生化学反应,决定降雨量的多少,影响大气成分。 气溶胶粒子能够从两方面影响天气和气候。一方面可以将太阳光反射到太空中,从而冷 却大气,并会使大气的能见度变坏另一方面却能通过微粒散射、漫射和吸收一部分太阳辐射,减少地面长波辐射的外逸,使大气升温。 气溶胶能够引起丁达尔效应. 气溶胶中的粒子具有很多特有的动力性质,光学性质,电学性质.比如布朗运动,光的折射,象彩虹,月晕之类都是因为光线穿过大气层而引起的折射现象.而大气中含有很多的粒子,这些 粒子就行成了气溶胶. 气溶胶在医学,环境科学,军事学方面都有很大的应用.在医学方面应用于治疗呼吸道疾病的粉尘型药的制备,因为粉尘型药粉更能够被呼吸道吸附而有利于疾病的治疗.环境科学方面 比如用卫星检测火灾.在军事方面比如烟雾弹之类,还有可以制造气溶胶烟雾来防御激光武器. 气溶胶的容器内含有两种物质--有待喷射的液态物和保持压力的压缩气体。当揿下按钮时,阀门张开,压缩气体将喷嘴里的一些液态物压出

实验十二大气中总悬浮颗粒物的采集与测试

实验十二. 大气中总悬浮物的采集与测试 一.实验目的: 了解粉尘采样仪的基本组成,掌握重量法测定大气中总悬浮物测试原理和方法,熟悉大气中总悬浮物的基本概念。 二.实验原理: 用重量法测定大气中总悬浮颗粒物的方法一般分为大流量(1.1-1.7m3/min)和中流量(0.05-0.15m3/min)采样法。其原理基于:抽取一定体积的空气,使之通过已恒重的滤膜,则悬浮微粒被阻留在滤膜上,根据采样前后滤膜重量之差及采气体积,即可计算总悬浮颗粒物的质量浓度。 本实验采用中流量采样法测定。 三.实验仪器与药剂: 1.中流量采样器:流量50-150L/min,滤膜直径8-10cm。 2.流量校准装置:经过罗茨流量计校准的孔口校准器。 3.气压计。 4.滤膜:超细玻璃纤维或聚氯乙烯滤膜。 5.滤膜贮存袋及贮存盒。 6.分析天平:感量0.1mg。 7.塑料无齿镊子。 四.实验步骤: 1.采样器的流量校准:采样器每月用孔口校准器进行流量校准。 2.采样

(1)每张滤膜使用前均需用光照检查,不得使用有针孔或有任何缺陷的滤膜采样; (2)迅速称重在平衡室内已平衡24h的滤膜,读数准确至0.1mg,记下滤膜的编号和重量,将其平展地放在光滑洁净的纸袋内,然后贮存于盒内备用。天平放置在平衡室内,平衡室温度在20-25℃之间,温度变化小于±3℃,相对湿度小于50%,湿度变化小于5%; (3)将已恒重的滤膜用小镊子取出,“毛”面向上,平放在采样夹的网托上,拧紧采样夹,按照规定的流量采样; (4)采样5min后和采样结束前5min,各记录一次U型压力计压差值,读数准确至1mm。若有流量记录器,则可直接记录流量。测定日平均浓度一般从8:00开始采样至第二天8:00结束。若污染严重,可用几张滤膜分段采样,合并计算日平均浓度; (5)采样后,用镊子小心取下滤膜,使采样“毛”面朝内,以采样有效面积的长边为中线对叠好,放回表面光滑的纸袋并贮于盒内。 将有关参数及现场温度、大气压力等记录填写在数据表13-1。3.样品测定:将采样后的滤膜在平衡室内平衡24h,迅速称重,结果及有关参数记录于数据表13-2。 五.实验注意事项: 1.滤膜称重时的质量控制:取清洁滤膜若干张,在平衡室内平衡24h,称重。每张滤膜称10次以上,则每张滤膜的平均值为该张滤膜的原始质量,此为“标准滤膜”。每次称清洁或样品滤膜的同时,称量两张“标准滤膜”,若称出的重量在原始重量±5mg范围内,则认为该批样品滤膜

太阳辐射的影响因素

一、太阳辐射强弱的影响因素 1.纬度位置:纬度低则正午太阳高度角大,太阳辐射经过大气的的路程短,被大气削弱得少,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就强;反之,则弱。这是太阳辐射从低纬向两极递减的原因之一。 2.天气状况:晴朗的天气,由于云层少且薄,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弱,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就强;阴雨的天气,由于云层厚且多,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强,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就弱。 3.海拔高低:海拔高,空气稀薄,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弱,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就强;反之,则弱。如青藏高原成为我国太阳辐射最强的地区,主要就是这个原因。 4.日照长短:日照时间长,获得太阳辐射强,日照时间短,获得太阳辐射弱。夏半年,高纬地区白昼时间长,弥补太阳高度角低损失的能量。 二、为何青藏高原太阳辐射强,气温却很低 一个地区获得的太阳辐射的多少,与该地区的纬度位置、海拔高度和大气状况有关。一般是,太阳高度角愈大(纬度愈低)、太阳辐射经过大气的路程愈短(海拔愈高)、被大气削弱的愈少,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就愈多;反之,则愈少。 青藏高原太阳辐射强的原因 1.青藏高原纬度较低,太阳高度角较大; 2.海拔最高,太阳辐射到达地面前通过大气层的光程较短; 3.高原上大气的密度较小(空气稀薄),大气中的水汽、固体杂质含量较少,云量少,大气透明度好。上述原因,使得太阳辐射的折射、散射和吸收作用大大减弱,从而使太阳辐射增强;夏季时也比其他地区晴天多,日照时间长。 青藏高原气温低的原因 1.由于青藏高原海拔高,高原上空气稀薄,大气层中云量少,大气逆辐射少,大气的保温作用却很差,不能很好地保存地面辐射的热量, 2. 加以高原上风速较大,更不利于热量的积累和保持,所以,即使是夏季,青藏高原大部分地区的平均气温也很低,是我国夏季平均气温最低的地区。 所以,青藏高原是我国太阳年总辐射最高的地区,也是我国夏季太阳辐射强烈的地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