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气颗粒物的基本概念
大气环境问题——大气颗粒物

大气环境问题——大气颗粒物大气颗粒物是指大气中存在的固态或液态微粒物质的总称。
这些微粒物质匀称地簇拥在大气中形成一个相对稳定的悬浮体系,也称气溶胶体系,这些微粒的粒径在0.002~100μm之间。
大气颗粒物也称作大气气溶胶。
1.大气颗粒物的分类大气颗粒物的种类无数。
按照其来源分类可以分为自然颗粒物和人为颗粒物;按照形成机制分类.可以分为一次颗粒物和二次颗粒物;按照形成特征分类可以分为轻雾(mist),浓雾〔fog)、粉尘(dust)、烟尘(fume)、烟(smoke)、烟雾(smog)、烟炱(soot)和霾(haze)详细形态和形成特征;按照颗粒物粒径分类则可以分为总悬浮颗粒物、可吸入粒子、粗粒子和细粒子。
2.大气颗粒物的来源、形成机理及清除途径与其他的污染物不同,大气颗粒物并不是一种容易的物质,而是一种非常复杂的混合物。
大气颗粒物的组成和形态都可以随着时光和空间的不同而浮现非常显著的变幻。
大气颗粒物有自然源和人为源两种来源。
自然源是指来自地球表面自然过程的挺直排放以及宇宙活动等的一类来源,如火山喷发、海洋表面海水的溅沫、森林火灾、地表土壤碎屑的场尘、生物物质(花粉、细菌、真菌等)、流星碎屑等;来自人类活动挺直排放的一类来源称为人为源,这些排放的90%进人大气对流层。
大气颗粒物的自然源和人为源的排放量。
大气颗粒物按形成机制不同可以分为一次产物和二次产物。
由自然和人类活动挺直排放形成的颗粒物为一次产物;排入大气的物质(包括气体物质、一次颗粒物和大气气体组分)通过化学反应转化形成的颗粒物为二次产物。
大气中的二次颗粒物的形成是通过物理过程和化学过程而实现的。
从动力学分析,这一过程经受了四个阶段,实现了经化学反应向粒子的转化:①均相成核或非均相成核,形成细粒子簇拥在空气中;②在细粒子表面,气体参加多相反应,其结果使粒子长大;③通过布朗凝结和湍流凝结.粒子继续长大;④通过干沉降(重力沉降或与地面碰撞后沉降)和湿沉降(雨除和冲刷)清除。
大气颗粒物来源解析

大气颗粒物来源解析大气颗粒物是指悬浮在大气中的微小颗粒,它们可以分为可见颗粒物(直径大于或等于2.5微米)和细颗粒物(直径小于2.5微米)。
大气颗粒物的来源多种多样,包括自然源和人为源。
本文将对大气颗粒物的来源进行解析,并探讨其对环境和健康的影响。
一、自然源自然界中的大气颗粒物主要来自以下几个方面:1. 自然气溶胶:自然气溶胶是大气中最主要的颗粒物来源之一。
它们包括由植物排放的挥发性有机物、海水中的盐粒和海藻所产生的物质等。
这些气溶胶颗粒物通过自然过程如挥发、风蚀和植物代谢等进入大气中。
2. 地壳物质:地壳物质的风蚀和搬运也是大气颗粒物的重要来源。
例如,风蚀的沙尘暴可以将土壤中的颗粒物带入大气中,形成PM10(可吸入颗粒物直径小于等于10微米)。
此外,火山喷发、地震等地壳活动也会产生大量的颗粒物。
二、人为源人类活动对大气颗粒物的贡献也不可忽视。
以下是一些主要的人为源:1. 工业排放:工业生产中的燃煤、燃油等燃烧过程会产生大量的颗粒物。
这些颗粒物包括各种有害物质,如二氧化硫、二氧化氮和重金属等。
2. 交通排放:机动车辆的尾气是大气颗粒物的重要来源。
尾气中的氮氧化物和挥发性有机物经过复杂的化学反应,会形成细颗粒物和臭氧等污染物。
3. 生物质燃烧:生物质燃烧是农村地区主要的大气颗粒物来源之一。
例如,农作物秸秆焚烧和柴火燃烧会释放出大量的细颗粒物和污染物。
人为活动对大气颗粒物的贡献日益增加,导致大气质量下降,对环境和人体健康带来威胁。
大气颗粒物对环境和健康的影响大气颗粒物的存在对环境和人体健康产生多方面的影响:1. 空气质量:大气颗粒物的增加会导致空气质量下降,降低能见度,影响空气清新程度,对人们的户外活动、景观观赏等产生不利影响。
2. 呼吸健康:细颗粒物可以穿透到呼吸道最深处,对肺部产生损害。
长期暴露于高浓度的颗粒物中,会增加哮喘、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心血管疾病等的发生风险。
3. 生态系统:大气颗粒物对植物和动物也有一定影响。
大气颗粒物的基本概念汇总

3、微粒的表面性质
三种:成核作用、粘合和吸着
1)成核
指过饱和蒸汽在微粒上凝结形成液滴的现象,雨滴的形成也涉及 成核作用。
2)粘合
粒子间可以彼此互相紧紧的粘合或在固体表面上粘合,是小颗粒 形成较大的凝聚体并最终达到很快沉降粒径的过程。
2、大气颗粒物的四模态
I. 成核模态 <10nm II. 艾根模态 10-100nm
III. 积聚模态
0.1~2μm IV. 粗粒模态
>2μm
1)艾根核模(成核模+艾根模) :
由蒸汽凝结或光化学反应使气体形成核作用而形成的颗 粒,粒度为0.005-0.1m(0.05)。
PM2.5
2)积聚模:
3、灰(Ash)
颗粒直径:1 ~200 μm;物态:固体; 生成、现象:燃烧过程中产生的不燃性微粒,如煤、木材燃烧时 产生的硅酸盐颗粒,粉煤燃烧时产生的飞灰等。
4、雾(Fog)
颗粒直径:2~ 200 μm ; 物态:液体; 生成、现象:水蒸气冷凝生成的颗粒小水滴或冰晶,水平视程小 于1km。
2)二次颗粒物
2、人为来源
燃料燃烧过程中产生的固体颗粒物,如煤烟、飞灰等。 各种工业生产过程中排放的固体微粒,汽车尾气排出 的卤化铅凝聚而形成的颗粒物。 人为排放SO2在一定条件下转化为硫酸盐粒子等的二次 颗粒物。
(二)大气颗粒物的汇(汇集——干沉降和湿沉降)
1、干沉降:干沉降是指颗粒物通过重力作用或与 其它物体碰撞后发生沉降。
二、大气颗粒物的源和汇
(一)大气颗粒物的来源
大气颗粒物物源解析及影响因素分析

大气颗粒物物源解析及影响因素分析大气颗粒物,即PM2.5和PM10,是指直径小于2.5微米和10微米的空气中的颗粒物。
它们由许多不同的物质组成,包括灰尘、烟雾、花粉、细菌、病毒等。
这些颗粒物来自于各种不同的源头,包括人类活动和自然过程。
它们对人类健康和环境造成了很大的影响。
一、人类活动源头1. 工业排放:工厂和能源生产设施排放的烟尘、废气和废水是大气中颗粒物的常见来源之一。
这些排放物包含了大量的有害物质,如二氧化硫、二氧化氮和碳尘。
2. 交通尾气:汽车尾气是城市大气中颗粒物的主要来源之一。
汽车燃烧燃料时会产生大量的氮氧化物和颗粒物,尤其是柴油车。
3. 燃煤和燃油燃烧:燃煤发电厂和家庭采暖使用的燃煤和燃油燃烧也是大气颗粒物的重要来源。
这些燃烧过程会产生大量的二氧化硫、一氧化碳和可吸入颗粒物。
4. 建筑工地:建筑工地施工过程中会产生颗粒物,如石屑、水泥粉尘和砂石粒子。
这些颗粒物由于施工过程的机械振动和风吹等原因容易进入大气。
二、自然源头1. 地壳活动:火山爆发、地震和风蚀等地壳活动会产生大量的尘埃和颗粒物。
这些颗粒物可以通过空气传播到其他地区。
2. 植物花粉:花粉是自然界中的颗粒物源之一。
花粉季节时,大量的花粉会被风吹散到空气中,对过敏体质的人群造成影响。
三、影响因素分析1. 温度和湿度:温度和湿度是大气颗粒物浓度的重要因素。
高温和低湿度条件下,颗粒物更容易悬浮在空气中,从而增加了浓度。
2. 风速和风向:风速和风向对颗粒物的传输和扩散起着重要的作用。
强风会将颗粒物迅速吹散,降低颗粒物的浓度,而逆风条件下,颗粒物会积聚在一定的地区。
3. 降水:降水是清洁大气中的一种重要方式。
雨水可以沉淀颗粒物,降低大气中的颗粒物浓度。
4. 地形和城市化程度:地形和城市化程度对大气颗粒物的浓度分布产生重要影响。
山区通常会有较高的颗粒物浓度,而城市中心通常会有较高的颗粒物浓度由于建筑物和交通的集中排放。
综上所述,大气颗粒物的物源是多样的,包括人类活动和自然过程。
大气颗粒物的影响

大气颗粒物的影响大气颗粒物是指悬浮在大气中的细小颗粒,包括可见的灰尘、烟雾、霾等,以及微小到无法肉眼观测的细颗粒物和纳米颗粒物。
它们对人类健康和环境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以下将从人体健康和环境两个方面展开对大气颗粒物影响的探讨。
首先,大气颗粒物对人体健康产生了很大的危害。
当大气颗粒物被人体吸入后,它们可以沉积在呼吸道和肺部,引起一系列健康问题。
首先,大气颗粒物与肺部组织接触时会引发炎症反应,导致气道痉挛、咳嗽、气促等症状。
其次,大气颗粒物中的有害物质,如重金属、有机化合物等,被吸入人体后会对呼吸道和肺部组织产生剧毒作用,并可导致肺癌等严重疾病的发生。
此外,大气颗粒物还会影响心血管系统,增加心脏病和中风等心血管疾病的发病风险。
除了对人体健康的直接危害外,大气颗粒物还对环境产生了负面影响。
首先,大气颗粒物的沉降会造成土壤和水体的污染。
颗粒物中的有害物质可通过沉降进入土壤中,对农作物生长和生态系统健康造成破坏。
其次,大气颗粒物的沉降还会影响水体的透明度和氧气的溶解,进而影响水生生物的生存和繁衍。
此外,大气颗粒物还会导致光线的散射和吸收,降低能见度,影响交通安全。
由于大气颗粒物对人类健康和环境产生的负面影响,各国政府和国际组织都在采取一系列措施来减少大气颗粒物的排放和治理。
首先,加强工业和交通尾气的净化工作,减少有害气体和颗粒物的排放。
其次,推动清洁能源的使用,减少化石燃料的燃烧产生的颗粒物。
第三,加强大气颗粒物的监测和预警工作,及时采取应对措施,减少人体暴露于高污染环境中的时间。
此外,加强环境教育,提高公众对大气颗粒物危害的认识和意识,也是减少大气颗粒物影响的重要手段。
总之,大气颗粒物对人体健康和环境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通过加强监测和治理,减少排放和暴露,加强环境教育,可以更好地保护人类健康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气象学中的大气颗粒物和空气污染

气象学中的大气颗粒物和空气污染空气污染是现代社会公认的环境问题之一。
与此同时,气象学家对大气中颗粒物的关注也越来越多。
这些颗粒物不仅会对人类健康造成损害,还可能干扰气象现象的发展。
1. 大气颗粒物的种类和来源大气颗粒物是指在空气中悬浮的微小固体或液态物质,其直径一般小于10微米,其中更细小的颗粒物还被称作细颗粒物(PM2.5)。
这种颗粒物的来源复杂,包括自然因素(如沙尘暴、火山喷发等)、人为因素(如工业废气、机动车排放等)以及生物因素(如花粉、微生物等)。
这些颗粒物对人体健康的影响一直备受关注。
细颗粒物能够进入人体肺部和血液循环系统,引起呼吸系统疾病、心血管疾病等健康问题。
2. 大气颗粒物的分布和扩散大气颗粒物的分布和扩散是气象学家的研究重点之一。
大气中存在着复杂的气流、温度、湿度等因素,这些因素之间相互作用,影响着颗粒物在空气中的行为。
例如,气流的作用会使颗粒物向上或向下运动,更高的湿度则会让它们更容易被转化为液态形式,降落到地表。
这些因素的变化也会导致颗粒物浓度分布的变化。
3. 大气颗粒物的影响除了对人类健康造成的危害外,大气颗粒物还可能干扰气象现象的发展。
例如,云的形成和降水的发生都与颗粒物有关。
颗粒物会作为云凝结核,引导云的形成;而当颗粒物浓度过高时,它们也会影响降水的形成和降雨量。
此外,大气颗粒物还可能会影响光线的传播,潜在影响着气象探测技术、卫星遥感技术等。
4. 控制大气颗粒物控制大气颗粒物是一项重要的任务。
各国需要采取严格的法律法规和措施来防止大气污染和控制颗粒物排放,包括工业、交通等行业的限制和管理。
气象学家也需要加强研究,以便更好地评估和理解气象现象和空气质量之间的关系,为制定公共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结语:空气污染和大气颗粒物的问题需要全球共同应对。
除了国际合作,各国还需要加强监测、研究和管理,积极探索新的减排技术和解决方案,共同打造一个更加健康的生态环境。
大气颗粒物简介

大气颗粒物大气颗粒物(Atmospheric Particulate Matters)是大气中存在的各种固态和液态颗粒状物质的总称。
各种颗粒状物质均匀地分散在空气中构成一个相对稳定的庞大的悬浮体系,即气溶胶体系,因此大气颗粒物也称为大气气溶胶(Atmospheric Aerosols)。
1918年,物理学家E.GDonnan发现胶体化学过程和有云的大气过程有重要的相似点,因此参照术语“水溶胶(Hydrosol)”,引入了“气溶胶(Aerosol)"术语,用于指空气中分散的颗粒和液滴。
气溶胶是多相系统,由颗粒及气体组成,平常所见到的灰尘、熏烟、烟、雾、霾等都属于气溶胶的范畴。
在许多文献中,大气颗粒物和大气气溶胶都是指大气中的颗粒物。
大气颗粒物的成分很复杂,主要取决于其来源。
主要有自然源和人为源两种,后者危害较大。
在学术界的分为一次颗粒物和二次颗粒物两种。
一次颗粒物是由天然污染源和人为污染源释放到大气中直接造成污染的颗粒物,例如土壤粒子、海盐粒子、燃烧烟尘等等。
二次颗粒物是由大气中某些污染气体组分(如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碳氢化合物等)之间,或这些组分与大气中的正常组分(如氧气)之间通过光化学氧化反应、催化氧化反应或其他化学反应转化生成的颗粒物,例如二氧化硫转化生成硫酸盐。
Wl'dtby等人根据大气颗粒物表面积和粒径分布的关系,得出了三种不同类型的粒度模,并用来解释大气颗粒物的来源与归宿f3;7;81(如图2.2)嘲。
按照颗粒物的空气动力学直径,可将大气颗粒物分为三种类型的粒度模:爱根核模(以<O.05rtm)、积聚模(0.051xm飞<da≤2岬)和粗粒子模(以>21xrn)。
(1)爱根核模颗粒物主要来源于燃烧过程所产生的一次颗粒物,以及气体分子通过化学反应均相成核而生成的二次颗粒物。
(2)积聚模颗粒物主要由核模凝聚、或通过热蒸汽冷凝再凝聚而生成。
(3)粗粒子模颗粒物主要由机械过程所产生的扬尘、海盐溅沫、风沙等一次颗粒物所构成。
大气颗粒物

大气颗粒物大气颗粒物大气颗粒物是大气的一个组分。
饱和水蒸气以大气颗粒物为核心而形成云、雾、雨、雪等,他参与了大气降水过程。
同时,大气中的一些有毒物质绝大部分都存在于颗粒物中,并可以通过人的呼吸过程吸入人体而危害人体健康,他也是大气中一些污染物的载体或反应床,因而大气中的污染物的迁移转化过程有明显的影响。
在污染大气中,大气颗粒物也属污染物之列,并且其中许多携带者有毒化学物质。
大气污染物的污染特征与其物理化学性质以及所引起的非均相化学反应有着密切关系,许多全球性的环境问题如臭氧破坏酸雨形成和烟雾事件的发生都与大气颗粒物的环境作用有关。
此外大气颗粒物对人体健康、生物效应以及气候变化有独特的作用。
因此,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大气颗粒物已成为大气化学研究的最前沿的领域。
大气颗粒物的组成一般将只含有无机成分的颗粒物叫做无机颗粒物,而含有机成分的颗粒物叫做有机颗粒物1无机颗粒物无机颗粒物的成分是由颗粒物形成过程决定的。
天然来源的无机颗粒物,如扬尘主要是该地区的土壤粒子。
火山爆发所喷出的火山灰,除主要由硅和氧组成岩石粉末外,还有一些如锌、锑、硒、锰和铁等金属元素的化合物。
人为来源释放出来的无机颗粒物,如动力发电厂由于燃煤及石油排放出来的颗粒物,其成分除大量的烟尘外,还有铍、镍、钒等的化合物。
2有机颗粒物有机颗粒物是指大气中的有机物质凝聚而形成的颗粒物,或有机物质吸附在其他颗粒物上而形成的颗粒物。
大气颗粒污染物主要是这些有毒或有害的有机颗粒物,在有机颗粒物所包含的各种有机化合物中,毒性最大的是PAH(是由若干个苯环稠和在一起或是若干个苯环和戊二烯稠和在一起的化合物)大气颗粒物的来源大气颗粒物的来源可分为天然来源和人为来源两种。
天然来源如地面扬尘,海浪溅出的泡沫,火山爆发所释放出来的火山灰,森林火灾的燃烧物,宇宙陨星尘及植物的花粉、孢子等。
人为来源主要是燃料燃烧过程中形成的烟煤、飞灰等各种工业生产过程大气颗粒物来源的识别1富集因子法首先选定一种环境中存在的相对稳定的元素r作参比原素,用颗粒物中待考察元素i与参比原素r的相对含量(Xi/Xr﹚和地壳中相对应元素i和r的相对含量(Xi/Xr﹚,按下式求得富集因子EF=( Xi /Xr﹚颗粒物/(Xi/Xr﹚2化学元素平衡法此方法假定环境颗粒物中各元素的组成是各污染源排放颗粒物元素组成的总和,即它们之间存在着线性组合的关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以上两种合称为细粒(<2m),靠冷凝和凝聚形成。
3)粗粒模:
➢ 粒径大于2m的颗粒物。 ➢ 由机械粉碎、液滴蒸发等过程形成; ➢ 由自然界(表面崩解和风化)及人类活动的一次污染物。
13
.
城市大气中颗粒物的分布多数属双模型, 即(2)积聚模和(3)粗粒模。
14
.
3、微粒的表面性质
三种:成核作用、粘合和吸着
《大气颗粒物的形成与控制》
——大气颗粒物的基本概念
南京理工大学环境与生物工程学院
2012-8-24
1
.
大气颗粒物
由各种固体或液体微粒均匀地分散在空气中形成的一个庞 大的分散体系,称为气溶胶体系。
气溶胶体系中分散的各种粒子称为大气颗粒物。 ➢ 一、大气颗粒物的分类 ➢ 二、大气颗粒物的源和汇 ➢ 三、大气颗粒物的物理和化学性质
于1km。
5、霭[ǎi] (Mist)
➢ 颗粒直径:大于10 μm ; 物态:液体; ➢ 生成、现象:与雾相似,气象上规定称轻雾,水平视程在1~2km
之内,使大气呈灰色。
4
.
6、霾[mái] (Haze)
➢ 颗粒直径0.1 μm左右 ,固体。 ➢ 生成、现象:干的尘或盐粒悬浮于大气中形成,使大气混浊呈浅
1)成核
➢ 指过饱和蒸汽在微粒上凝结形成液滴的现象,雨滴的形成也涉及 成核作用。
2)粘合
➢ 粒子间可以彼此互相紧紧的粘合或在固体表面上粘合,是小颗粒 形成较大的凝聚体并最终达到很快沉降粒径的过程。
颗粒物。
8
.
(二)大气颗粒物的汇(汇集——干沉降和湿沉降)
1、干沉降:干沉降是指颗粒物通过重力作用或与 其它物体碰撞后发生沉降。
➢ 沉降机制1:一种通过重力对颗粒物的作用。沉降的速 率与颗粒的粒径、密度、空气运动粘滞系数等有关。
➢ 粒子的沉降速度可应用斯托克斯定律求出:
v=(ρ-ρ0)gd2/ 1.8η
2、飘尘和降尘
➢ 长期飘泊在大气中颗粒直径小于l0μm的悬浮物称为飘尘(Airborne particle);
➢ 大于l0μm的微粒,由于自身的重力作用而很快沉降下来的这部分
微粒称为降尘(Dustfall)。
PM10
3、可吸入颗粒物(Inhalable Particulate,IP)
➢ 易于通过呼吸过程而进入呼吸道的粒子,小于10微米。
✓ 其中,v表示沉降速度;g为重力加速度;d为粒子直径;ρ和ρ0 分别为颗粒及空气的密度;η空气的粘度,以泊(Pa·s)表示。
➢ 结论:粒径和密度愈大,则沉降速率也愈大。
9
? ?? .
➢ 沉降机制2:另一种是粒径小于0.lµm的颗粒,靠布朗运 动扩散、互相碰撞而凝集成较大的颗粒,通过大气湍 流扩散到地面或碰撞而消除。
➢ 干沉降对粒径小于1m的颗粒物去除效率较高。
2、湿沉降:指降雨、下雪使颗粒物消除的过程。
➢ 存在雨除和冲刷两种机制; ➢ 对粒径为4m~5 m的颗粒物去除效率较高。
10
.
三、大气颗粒物的物理和化学性质
(一)物理性质
1、 大气颗粒物的粒度分布
➢ 用有效直径 来表示,即空气动力学直径(Dp)
Dp Dg K
6
.
二、大气颗粒物的源和汇
(一)大气颗粒物的来源
1、天然来源
1)一次颗粒物
➢ 可起因于地面扬尘(风吹灰尘),与地壳、土壤的成分相似; ➢ 海浪溅出的浪沫,火山爆发的喷出物,森林火灾的燃烧物,宇宙
来源的陨星尘,生物界产生的颗粒物如花粉、孢子等。
2)二次颗粒物
➢ 森林中排出的碳氢化合物(主要是萜烯类)进入大气后经光化学反应, 产生的微小颗粒;
p o
➢ Dp—表示与所研究的粒子有相同终端降落速度的密度为1的球体直径。 ➢ Dg—几何直径; ➢ K—形状系数 (球形K=1.0);
➢ ρp—忽略了浮力效应的粒密度; ➢ ρ0—参考密度(1.0 g/cm3)。
11
.
2、大气颗粒物的四模态
I. 成核模态 <10nm
II. 艾根模态 10-100nm
➢ 如熔融金属、凝结的金属氧化物、汽车排气、烟草燃烟、硫
酸盐等。
3
.
3、灰(Ash)
➢ 颗粒直径:1 ~200 μm;物态:固体; ➢ 生成、现象:燃烧过程中产生的不燃性微粒,如煤、木材燃烧时
产生的硅酸盐颗粒,粉煤燃烧时产生的飞灰等。
4、雾(Fog)
➢ 颗粒直径:2~ 200 μ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 物态:液体; ➢ 生成、现象:水蒸气冷凝生成的颗粒小水滴或冰晶,水平视程小
III. 积聚模态 0.1~2μm
IV. 粗粒模态 >2μm
12
.
1)艾根核模(成核模+艾根模) :
➢ 由蒸汽凝结或光化学反应使气体形成核作用而形成的颗 粒,粒度为0.005-0.1m(0.05)。
2)积聚模:
PM2.5
➢ 粒径在0.1-2m范围的颗粒物是由艾根核模型颗粒凝聚 或通过蒸气凝结气体而长大的。
➢ 与自然界硫、氮、碳循环有关的转化产物,如由H2S、SO2氧化生 成的硫酸盐,由NH3、NO和NO2氧化生成的硝酸等。
7
.
2、人为来源
➢ 燃料燃烧过程中产生的固体颗粒物,如煤烟、飞灰等。 ➢ 各种工业生产过程中排放的固体微粒,汽车尾气排出
的卤化铅凝聚而形成的颗粒物。 ➢ 人为排放SO2在一定条件下转化为硫酸盐粒子等的二次
蓝色或微黄色。水平视程小于2km。
7、烟尘(熏烟,Smoke)
➢ 包含0.01~5 μm的固体或液体。 ➢ 一般为含碳物质,如煤燃烧时产生的固体碳粒、水、焦油状物质
及不完全燃烧的灰分所形成的混合物。如果煤烟中失去了液态颗 粒,即成为烟炭。 注意与第2点中烟气Fume(固体,蒸气凝结)的区别
8、烟雾(Smog)
➢ 0.001~2 μm的固体。 ➢ 现泛指各种妨碍视程(能见度低于2km)的大气污染现象。光化学烟
雾产生的颗粒物,粒径常小于0.5 μm使大气呈淡褐色。
5
.
(二)按监测和粒径划分
1、总悬浮颗粒物(Total Suspended Particulate, TSP)
➢ 用标准大容量颗粒采样器,在滤膜上所收集的颗粒物的总质量, 是大气质量评价中的一个通用的重要污染指标。
2
.
一、大气颗粒物的分类
(一)按粒径、状态及来源划分(8种)
1、粉尘(微尘、Dust)
➢ 颗粒直径:1~100μm,固体。
➢ 机械粉碎的固体微粒,风吹扬尘,风沙。
•
2、 烟(烟气,Fume)
➢ 颗粒直径:0.01~ 1μm ,固体。
➢ 生成、现象:由升华、蒸馏、熔融及化学反应等产生的蒸气 凝结而成的固体颗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