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的国民性
中国人的国民性——有感

中国⼈的国民性——有感 今天有幸,读到了林语堂的《中国的国民性》,感触颇深。
愿与⼤家分享⼀下。
原⽂附录如下: ⼀ 中国向来称为⽼⼤帝国。
这⽼⼤⼆字有深意存焉,就是即⽼⼜⼤。
⽼字易知,⼤字就费解⽽难明了。
所谓⽼者第⼀义就是年⽼之⽼。
今⽇⼩学⽣⽆不知中国有五千年的历史,这实在是我们可以⾃负的。
⽆论这五千年中是怎样混法,但是五千年的的确确被我们混过去了。
⼀个国家能混过上下五千年,⽆论如何是值得敬仰的。
国家和⼈⼀样,总是贪⽣想活,与其聪明⽽早死,不如糊涂⽽长寿。
中国向来提倡敬⽼之道,⽼⼈有什么可敬呢?是敬他⽣理上⼀种成功,抵抗⼒之坚强;别⼈都死了,⽽他偏还活着。
这百年中,他的同辈早已逝世,或死于⽔,或死于⽕,或死于病,或死于匪,灾旱寒暑攻其外,喜怒忧乐侵其中,⽽他能保⾝养⽣,终是胜利者。
这是敬⽼之真义。
敬⽼的真谛,不在他德⾼望重,福⽓⼤,⼦孙多,倘使你遇到道旁⼀个⽼丐,看见他寒穷,⽆⼦孙,德不⾼望不重,遂不敬他,这不能算为真正敬⽼的精神。
所以敬⽼是敬他的寿考⽽已。
对于⼀个国家也是这样。
中国有五千年连绵的历史,这五千年中多少国度相继兴亡,⽽他仍存在;这五千年中,他经过多少的旱灾⽔患,外敌的侵凌,兵匪的**,还有更可怕的⽂明的病毒,假使在于神经较敏锐的异族,或者早已灭亡,⽽中国今⽇仍存在,这不能不使我们赞叹的。
这种地⽅,只可意会,不可⾔传。
同时⽼字还有旁义。
就是“⽼⽓横秋”,“脸⽪⽼”之⽼。
⼈越⽼,脸⽪总是越厚。
中国这个国家,年龄总⽐⼈家⼤,脸⽪也⽐⼈家厚。
年纪⼀⼤,也就倚⽼卖⽼,荣辱祸福都已置之度外,不甚为意。
张⼭来说得好:“少年⼈须有⽼成⼈之识见,⽼成⼈须有少年⼈之襟怀;”就是少年识见不如⽼辈,⽽⽼辈襟怀不如少年。
少年⼈志⾼⽓扬,鹏程万⾥,不如⽼马之伏枥就羁。
所以孔⼦是⾮常反对⽼年⼈之状况的。
⼀则⽈“不知⽼之将⾄”,再则⽈“⽼⽽不死是为贼”,三则⽈“及其⽼也,戒之在得”。
戒之在得是骂⽼⼈之贪财,容易患了晚年失节之过。
第六章 中国的国民性

中国的国民性
一个国家由于地理、环境、历史、 一个国家由于地理、环境、历史、 文化等因素,形成了一种牢固的、 文化等因素,形成了一种牢固的、 稳定的性格, 稳定的性格,就如同一个人的脸和 个性,标志着这个国家的特色。 个性,标志着这个国家的特色。中 国的脸是什么样的呢? 国的脸是什么样的呢?
认识中国人
喜庆的红
红色在中国代表着喜庆。古代婚嫁喜事都要穿红衣服, 红色在中国代表着喜庆。古代婚嫁喜事都要穿红衣服, 挂红灯笼,系红绸缎。现代风俗虽然有了很大的改变, 挂红灯笼,系红绸缎。现代风俗虽然有了很大的改变, 红色仍然是中国人心中喜庆的象征。 红色仍然是中国人心中喜庆的象征。 红旗、红鸡蛋、红色请柬、红色喜字等等都是中国人 红旗、红鸡蛋、红色请柬、 的生活中常见的,还有大多数人喜欢穿红色的衣服。 的生活中常见的,还有大多数人喜欢穿红色的衣服。
但是中国人对于亲情看得很重要, 恋家” 但是中国人对于亲情看得很重要,“恋家” 思乡”是中国人的深厚情结, 和“思乡”是中国人的深厚情结,独立的 小家庭会在节假日与父母亲人团聚。 小家庭会在节假日与父母亲人团聚。
中国人的社会交际观念
中国的人情法则 中国人的友谊之道 中国人的婚姻恋爱观
人情法则
人情是什么? 人情是什么? 中国人为什么看重人情? 中国人为什么看重人情? 人情法则在中国社会中的表 现 人情法则带给社会的利与弊
友谊
交友之道(自然、超功利、宽容、信任) 自然、超功利、宽容、信任) 深交与浅交,知心之交与泛交) 交友之情(深交与浅交,知心之交与泛交) 人世间通常的交友之态(有目的,多离合) 有目的,多离合) 朋友圈子
共享原则 代价与是非
中国人的婚恋观
传统派 前卫派 现实派 大男大女的问题
中国人的国民性读后感

中国人的国民性读后感中国人的国民性是一本描绘中国人性格和行为特点的书籍,通过对中国人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行为习惯等方面的分析,为读者呈现了一个真实的中国。
在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深刻地感受到了中国人的独特性和复杂性,也更加理解了自己的国家和民族。
首先,中国人的国民性中提到了中国人的传统价值观念,比如尊重长辈、重视家庭、注重人情关系等。
这些价值观念在中国人的日常生活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影响着他们的行为和决策。
在我看来,这些传统的价值观念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人与西方人不同的地方。
通过阅读这本书,我更加深刻地认识到了中国文化的独特魅力,也更加珍惜自己的文化传统。
其次,中国人的国民性还提到了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
在书中,作者对中国人的思维方式进行了深入的剖析,指出了中国人在处理问题时的特点,比如善于折中、注重情感、重视面子等。
这些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在中国人的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也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阅读这本书,我更加清晰地认识到了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也更加理解了中国人在处理问题时的独特方式。
最后,中国人的国民性还提到了中国人的民族性格和情感表达。
在书中,作者对中国人的民族性格进行了深入的剖析,指出了中国人在情感表达上的特点,比如内敛、含蓄、重视群体等。
这些民族性格和情感表达在中国人的日常生活中表现得淋漓尽致,也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阅读这本书,我更加深刻地认识到了中国人的民族性格和情感表达,也更加珍惜自己的民族性格和情感表达。
总的来说,中国人的国民性是一本描绘中国人性格和行为特点的精彩之作,通过对中国人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行为习惯等方面的分析,为读者呈现了一个真实的中国。
通过阅读这本书,我更加深刻地认识到了中国文化的独特魅力,也更加珍惜自己的文化传统。
希望更多的人能够阅读这本书,了解中国人的国民性,也更加理解中国文化的独特魅力。
如何改造中国人的国民性

如何改造中国人的国民性内容摘要:遭遇天崩地裂的近代中国,同时迎接着西方现代性的全面入侵,救亡图存的时代要求迅速转化为更为具体的两种措施:改造中国和改造国民性。
“如何改造国民性”的问题,正是在近代中国人遭遇严重的人生问题与意义危机时萌生;在救亡图存的出路探寻中并轨于以“革命”为核心的改造中国的历史潮流;并在先进的中国人对时代新人的设计中完成思想发动和理论准备;却又终止于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和社会主义改造运动;因而,“国民性改造”的近代任务直接延续为当代使命,并遗存在现代中国教育改革和创新的历史重任中。
关键词:近代中国;国民性改造;教育现代性作者简介:作者简介:马和民,华东师范大学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研究所研究员,国家教育决策协同创新中心特聘研究员,上海201762内容提要:遭遇天崩地裂的近代中国,同时迎接着西方现代性的全面入侵,救亡图存的时代要求迅速转化为更为具体的两种措施:改造中国和改造国民性。
“如何改造国民性”的问题,正是在近代中国人遭遇严重的人生问题与意义危机时萌生;在救亡图存的出路探寻中并轨于以“革命”为核心的改造中国的历史潮流;并在先进的中国人对时代新人的设计中完成思想发动和理论准备;却又终止于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和社会主义改造运动;因而,“国民性改造”的近代任务直接延续为当代使命,并遗存在现代中国教育改革和创新的历史重任中。
第十章中国人的国民性格

节俭
勤劳
❖ 讲究礼节
缺乏时间观念 忽视精确
❖ 天性误解
拐弯抹角
柔顺固执
❖ 心智混乱
麻木不仁
缺乏公共精神
❖ 守旧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忍耐
知足常乐
❖ 孝心
仁慈行善
缺乏同情心
Company Logo
三、我国国民性格的分析
❖梁启超
❖ 崇实际 ❖ 贵人事 ❖ 重阶级 ❖ 喜保守 ❖ 畏天命 ❖ 贵自强
主力行 明政法 重经验 主勉强 言排外
因循守旧
Company Logo
三、我国国民性格的分析
❖柏杨 《丑陋的中国人》 ❖ 脏乱吵 ❖ 窝里斗 ❖ 心胸狭窄 ❖ 见识少
Company Logo
三、我国国民性格的分析
❖ 本土化研究(杨国枢、杨中芳等) ❖ 他们对面子、孝道、报、缘、忍、差序格局、家
族主义等中国或东方社会特有的心理与行为现象 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如杨国枢提出中国人的社会 取向(与西方人的个人取向相对)的人格特征,表 现为顺从他人、不得罪他人、符合社会期望并受 他人意见的左右。
内容
1. 国民性格概念 2. 国民性格的形成 3. 我国国民性格的分析 4. 从价值取向分析我国国民性格形成
原因
Company Logo
一、国民性格概念
❖国民性格是指一个国家或一个民族绝大多 数人在思想、情操及行为上所表现出来的 某种固定形态。
Company Logo
一、国民性格概念
❖国民性格具备的条件: ❖一致性:全体国民或绝大多数国民均对事
Company Logo
(二)重视功名
❖ 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 ❖ 士为国之宝,儒为席上珍。 ❖ 十年寒窗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
中国的国民性

中国国民之品格 —梁启超
我国民之品格,其缺点多矣, 不敢枚举,举其大者。
●
爱国心之薄弱。 独立心之柔脆。
● ● ●
公共心之缺乏。
自制力之欠阙。
丑陋的中国人 —柏杨
脏、乱、吵,窝里斗!三个中国人加在一起,就成 了一头猪! 死不认错;为了掩饰一个错,不得不用很大的努力 再制造更多的错,来证明第一个错并不是错。 喜欢装腔作势,记仇,缺乏包容性,中国人打一架 可是三代都报不完的仇恨! 自傲、自卑,就是没有自尊,缺乏独立思考能力, 更恐惧独立思考。没有是非、没有标准,只会抽风 发飙。
—节选自《丑陋的中国人》
无国民资格之中国人
—陶行知
无国民 唯人主义 精神不团结 被动的民意 缺少度量 公私混杂 听天由命 不能协作
多生主义 不知民权 迷信 无学识 无政府脾气 读书人不生利 愚 自私自利
—节选自《陶行知全集》
中庸之道
—林语堂
罗素曾经很正确地指出:“在艺术上,中国人皆力 求精细;在生活上,中国人竭力求合情理。” 中庸之道在中国人心中居极重要之位置,盖他们自 名其国号曰“中国” ,有以见之。中国两字所包含 之意义,不止于人文上的印象,也显示出一种生活 的规范。 中庸即为本质上合乎人情的“常轨”,古代学者尊 奉中庸之道,自诩已发现一切哲学的最基本之真理, 故曰: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定理。
中国的国民性
086142 樊木
国民性?
爱国主义 团结统一 爱好和平 勤劳勇敢 自强不息 厚德载物 日新精神
中国人的 “怪脾气” ---鲁迅
中国人的“面子问题” 中国人赌咒就像宣誓 中国人不喜自己战斗,但喜“观斗” 中国人喜欢胡乱与别人“攀亲” 在路旁吐一口唾沫,自己蹲下去看着,不久 准可以围满一堆人
浅谈鲁迅笔下的国民性

浅谈鲁迅笔下的国民性鲁迅是中国现代文学的重要代表之一,他的作品深刻地反映了当时中国社会的种种弊端和问题,也揭示了中国人的种种国民性。
在鲁迅笔下,中国人的国民性既有许多优点,也有许多缺点和局限性。
首先是中国人的“压抑性”。
鲁迅曾指出,“中国人的心,是个很可怕的角落,总是在慌张着,悻悻地盼望一天下来”。
这反映出中国人往往被传统礼教所束缚,缺乏自我表达和释放的渠道和勇气。
这种“压抑性”也常常表现在鲁迅笔下的中国女性身上,她们往往被家庭和社会严格限制,不能自由表达自己的意愿和思想。
另一个与之相对应的特点是中国人的“韧性”。
鲁迅认为,“中国人的‘韧性’往往不是调和和解的,而是单方面的固执和顽强”。
这种“韧性”让中国人在逆境和困难中能够坚守自己的信仰和立场,但也让他们难以妥协和调和各种矛盾和分歧。
此外,鲁迅笔下的中国人还常常表现出“习惯性”的特点。
他们过于习惯于现有的制度、礼教、甚至是苦难和不幸,往往难以改变和超越这些固有的框架和模式。
鲁迅的小说中,如《药》、《阿Q正传》等,就描绘了许多中国人在困难和挫折中一遍一遍地重复着自己的失败和无力感,缺乏自我认知和改变的勇气。
但同时,鲁迅笔下的中国人也表现出了很多优秀的国民性。
例如中国人的“细腻性”,他们能够敏锐地观察和理解周围的人和事,在细节上捕捉真相、表达情感。
另外,中国人的“忍耐性”和“勤劳性”也是鲁迅所赞扬的品质,他们往往能够在贫困和艰苦的环境中坚持不懈地劳动和奋斗,也能够在暴力和压迫的环境中保持冷静和忍耐。
综上所述,鲁迅笔下的中国人的国民性既有有益的优点,也有不足和劣势,在中国当代社会中仍然具有一定的现实价值和启示意义。
我们应该既肯定中国人的优秀品质,也应该正视他们的弊端和局限性,寻找道路和方法来改变和提升。
作为中国人,我们需要牢记历史教训,认清当下,勇于创新和改变,展现更加优秀的国民性。
国民性及思考剖析作文素材

国民性及思考剖析作文素材作文一:善良是国民性中的闪光点。
我们中国人呀,有很多很棒的品质。
其中善良这个品质就像星星一样,在我们的国民性里闪闪发光。
我记得有一次,在我们小区里。
有一只小猫咪找不到家了,它在草丛里喵喵叫,声音可可怜了。
这时候,有个老奶奶发现了它。
老奶奶家里其实已经有一只猫了,但是她看到这只小猫咪那么无助,还是把它带回了家。
老奶奶给小猫咪洗了澡,还喂它吃东西。
她的这种行为就是善良呀。
还有在街上的时候,我经常能看到一些叔叔阿姨在路边摆着小桌子,给那些清洁工叔叔阿姨们送水和小点心呢。
清洁工叔叔阿姨们每天都很辛苦地打扫街道,那些送水和点心的叔叔阿姨们就是看到了他们的辛苦,想要表达自己的善意。
在我们的国民性里,善良就是这样,不管是对小动物还是对身边的人,大家都会很自然地去帮助。
这种善良让我们的生活变得很温暖,就像冬天里的小火炉一样。
我们作为小学生,也要学习这种善良的品质,看到别人有困难的时候,主动去帮忙。
这样,我们的周围就会充满更多的爱啦。
作文二:团结的国民性力量大。
我们中国人特别团结呢,团结起来的力量可大啦。
就像拔河比赛的时候,我们班和隔壁班比赛。
拔河可不是一个人的事情,是要大家一起努力的。
比赛开始前,我们班的同学就紧紧地抱在一起,互相鼓励。
比赛的时候,每一个同学都使出了自己最大的力气,脸都憋得红红的。
后面的同学紧紧地拉住前面同学的衣服,脚用力地蹬着地。
虽然隔壁班的同学也很厉害,但是我们班的同学团结一心,大家一起喊着口号:“一二,一二!”我们班赢得了比赛。
还有一次,我们国家某个地方发生了地震。
那时候可危险了,房子都倒了,很多人没有地方住,也没有东西吃。
但是很快,全国各地的人们都伸出了援手。
有的地方送来了帐篷,有的地方送来了食物和水。
很多叔叔阿姨还自愿去那个地方帮忙救援呢。
大家都不认识那些受灾的人,但是都想要去帮助他们。
这就是团结的力量,我们中国人只要团结起来,不管遇到多大的困难都不怕。
我们在学校里也要团结同学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人的国民性一中国向来称为老大帝国。
这老大二字有深意存焉,就是即老又大。
老字易知,大字就费解而难明了。
所谓老者第一义就是年老之老。
今日小学生无不知中国有五千年的历史,这实在是我们可以自负的。
无论这五千年中是怎样混法,但是五千年的的确确被我们混过去了。
一个国家能混过上下五千年,无论如何是值得敬仰的。
国家和人一样,总是贪生想活,与其聪明而早死,不如糊涂而长寿。
中国向来提倡敬老之道,老人有什么可敬呢?是敬他生理上一种成功,抵抗力之坚强;别人都死了,而他偏还活着。
这百年中,他的同辈早已逝世,或死于水,或死于火,或死于病,或死于匪,灾旱寒暑攻其外,喜怒忧乐侵其中,而他能保身养生,终是胜利者。
这是敬老之真义。
敬老的真谛,不在他德高望重,福气大,子孙多,倘使你遇到道旁一个老丐,看见他寒穷,无子孙,德不高望不重,遂不敬他,这不能算为真正敬老的一精一神。
所以敬老是敬他的寿考而已。
对于一个国家也是这样。
中国有五千年连绵的历史,这五千年中多少国度相继兴亡,而他仍存在;这五千年中,他经过多少的旱灾水患,外敌的侵凌,兵匪的蹂一躏,还有更可怕的文明的病毒,假使在于神经较敏锐的异族,或者早已灭亡,而中国今日仍存在,这不能不使我们赞叹的。
这种地方,只可意会,不可言传。
同时老字还有旁义。
就是“老气横秋”,“脸皮老”之老。
人越老,脸皮总是越厚。
中国这个国家,年龄总比人家大,脸皮也比人家厚。
年纪一大,也就倚老卖老,荣辱祸福都已置之度外,不甚为意。
张山来说得好:“少年人须有老成一人之识见,老成一人须有少年人之襟怀;”就是少年识见不如老辈,而老辈襟怀不如少年。
少年人志高气扬,鹏程万里,不如老马之伏枥就羁。
所以孔子是非常反对老年人之状况的。
一则曰“不知老之将至”,再则曰“老而不死是为贼”,三则曰“及其老也,戒之在得”。
戒之在得是骂老人之贪财,容易患了晚年失节之过。
俗语说“鸨儿一爱一钞,姐儿一爱一俏”,就是孔子的意思。
姐儿是讲理想主义者,鸨儿是讲现实主义者。
大是伟大之义。
中国人谁想中国真伟大啊!其实称人伟大,就是不懂之意。
以前有黑人进去听教师讲道,人家问他意见如何,他说“伟大啊”。
人家问他怎样伟大,他说“一个字也听不懂”。
不懂时就伟大,而同时伟大就是不可懂。
你看路上一个同胞,或是洗衣匠,或是裁缝,或是黄包车夫,形容并不怎样令人起敬起畏。
然而试想想他的国度曾经有五千年历史,希腊罗马早已亡了,而他巍然获存。
他所代表的中国,虽然有点昏沉老耄,国势不振,但是他有绵长的历史,有古远的文化,有一种处世的人生哲学,有文学,美术,书画,建筑足以西方媲美。
别人的种族,经过几百年文明,总是腐化,中国的民族还能把河南犹太民族吸引同化。
这是西洋民族所未有的事。
中国的历史比他国有更长的不断的经过,中国的文化也比他国能够传遍较大的领域。
据实用主义的标准讲,他在优胜劣败的战场上是胜利者,所以这文化,虽然有许多弱点,也有竞存的效果。
所以你越想越不懂,而因为不懂,所以你越想中国越伟大起来了。
二老实讲,中国民族经过五千年的文明,在生理上也有相当的腐化,文明生活总是不利于民族的。
中国人经过五千年的叩头请揖让跪拜,五千年说“不错,不错,”所以下巴也缩小了,脸庞也圆滑了。
一个民族五千年中专说“啊!是的,是的,不错,不错,”脸庞非圆起来不可。
一江一南为文化之区,所以一江一南也多小白脸。
最容易看出的是一毛一发与皮肤。
中国女人比西洋妇人皮肤嫩,一毛一孔细,少腋臭,这是谁都承认的。
还有一层,中国民族所以生存到现在,也一半靠外族血脉的输入,不然今日恐尚不止此颓唐萎一靡一之势。
今日看看北方人与南方人一体格便知此中的分别。
(南人不必高兴,北人不必着慌,因为所谓“纯粹种族”在人类学上承认“神话”,今日国中就没人能指出谁是“纯粹中国人”。
)中国历史,每八百年必有王者兴,其实不是因为王者,是因为新血之加入。
世界没有国家经过五百年以上而不变乱的;其变乱之源就是因为太平了四五百年,民族就腐化,户口就稠密,经济就穷窘,一穷就盗贼瘟疫相继而至,非革命不可。
所以每八百年的周期中,首四五百年是太平的,后二三百年就是内乱兵匪,由兵匪起而朝代灭亡,始而分裂,继而迁都,南北分立,终而为外族所克服,克服之后,有了新血脉然后又统一,文化又昌盛起来。
周朝八百年是如此。
先统一后分裂,再后楚并诸侯南方独立,再后灭于秦。
由秦至隋也是约八百年一期,汉晋是比较统一,到了东晋便五一胡一乱华,到隋才又统一。
由隋至明也是约八百年,始而太平,国势大振,到南宋而渐微,到元而灭。
由明到清也是一期,太平五百年已过,我们只能希望此后变乱的三百年不要开始,这曾经有人做过很详细的统计。
总而言之,北方人种多受外族的混合,所以有北方之强,为南人所无。
你看历代建朝帝王都是出于长一江一以北,没有一个出于长一江一以南。
所以中国人有句话,叫做,吃面的可以做皇帝,而吃米的不能做皇帝。
曾国藩不幸生于长一江一以南,又是湖南产米之区,米吃得太多,不然早已做皇帝了。
再一精一细考究,除了周武王秦始皇及唐太祖生于西北陇西以外,历朝开国皇帝都在陇海路附近,安徽之东,山东之西,一江一苏之北,河北之南。
汉高祖生于一江一北,晋武帝生于河南,宋太祖出河北,明太祖出河南。
所以一江一淮盗贼之薮,就是皇帝发祥之地。
你们谁有女儿,要求女婿或是要学吕不韦找邯郸姬生个皇帝儿,求之陇海路上之三等车中,可也。
考之近日武人,山东出了吴佩孚,张宗昌,孙传芳,卢永祥。
河北出了齐燮元,李景琳,强之一江一,鹿钟麟。
河南出一袁世凯,险些儿就登了龙座,安徽也出了冯玉祥,段祺瑞。
一江一南向来没有产过名将,只出了几个很好的茶房。
三但是虽有此南北之分,与外族对立而言,中国民族尚不失为有共同的特殊个一性一。
这个国民一性一之来由,有的由于民种,有的由于文化,有的是由于经济环境得来的。
中国民族也有优点,也有劣处,若俭朴,若一爱一自然,若勤俭,若幽默,好的且不谈,谈其坏的。
为国与为人一样,当就坏处着想,勿专谈己长,才能振作。
有人要谈民族文学也可以,但是夸张轻狂,不自检省,终必灭亡。
最要紧是研究我们的弱点何在,及其弱点之来源。
我们姑先就这三个弱点:忍耐一性一,散慢一性一及老猾一性一,研究一下,并考其来源。
我相信这些都是一种特殊文化及特殊环境的结果,不是上天生就华人,就是这样忍辱含垢,这样不能一团一结,这样老猾一奸一诈。
这有一方法可以证明,就是人人在他自己的经历,可以体会出来。
本来人家说屁话,我就反对;现在人家说屁话,我点头称善曰:“是啊,不错不错。
”由此度量日宏而福泽日深。
由他人看来,说是我的修养工夫进步。
不但在我如此,其实人人如此。
到了中年的人,若肯诚实反省,都有这样修养的进步。
二十岁青年都是热心国事,三十岁的人都是“国事管他一娘一”。
我们要问,何以中国社会使人发生忍耐,莫谈国事,及八面玲珑的态度呢?我想含忍是由家庭制度而来,散慢放逸是由于人权没有保障,而老猾敷衍是由于道家思想。
自然各病不只一源,而且其中各有互相关系;但为讲解得清楚便利,可以这样暂时分个源流。
忍耐,和平,本来也是美德之一。
但是过犹不及;在中国忍辱含垢,唾面自干已变成君子之德。
这忍耐之德也就成为国民之专长。
所以西人来华传教,别的犹可,若是白种人要教黄种人忍耐和平无抵抗,这简直是太不自量而发一热昏了。
在中国,逆来顺受已成为至理名言,弱肉强食,也几乎等于天理。
贫民遭人欺负,也叫忍耐,四川人民预缴三十年课税,结果还是忍耐。
因此忍耐乃成为东亚文明之特征。
然而越“安排吃苦”越有苦可吃。
若如中国百姓不肯这样地吃苦,也就没有这么许多苦吃。
所以在中国贪一官剥削小百姓,如大鱼吃小鱼,可以张开嘴等小鱼自己游进去,不但毫不费力,而且甚合天理。
俄国有个寓言,说一日有小鱼反对大鱼的歼灭同类,就对大鱼反抗,说“你为什么吃我?”大鱼说:“那么,请你试试看。
我让你吃,你吃得下去么?”这大鱼的观点就是中国人的哲学,叫做守己安分。
小鱼退避大鱼谓之“守己”,退避不及游入大鱼腹中谓之“安分”。
这也是吴稚晖先生所谓“相安为国”,你忍我,我忍你,国家就太平无事了。
这种忍耐的态度,我想是由大家庭生活学来的。
一人要忍耐,必先把脾气炼好,脾气好就忍耐下去。
中国的大家庭生活,天赋给我们练一习一忍耐的机会,因为在大家庭中,子忍其父,弟忍其兄,妹忍其姊,侄忍叔,妇忍姑,妯娌忍其妯娌,自然成为五代同堂一团一圆局面。
这种日常生活磨练影响之大,是不可忽略的。
这并不是我造谣。
以前张公艺九代同堂,唐高宗到他家问何诀。
张公艺只请纸连写一百个“忍”字。
这是张公艺的幽默,是对大家庭制度最深刻的批评。
后人不察,反拿百忍当传家一宝训。
自然这也有道理。
其原因是人口太多,聚在一起,若不相容,就无处翻身,在家在国,同一道理。
能这样相忍为家者,自然也能相安为国。
在历史上,我们也可证明中国人明哲保身莫谈国事决非天一性一。
魏晋清谈,人家骂为误国。
那时的文人,不是隐逸,便是浮华,或者对酒赋诗,或者炼丹谈玄,而结果有永嘉之乱,这算是中国人最消极最漠视国事之一时期,然而何以养成此普遍清谈之风呢?历史的事实,可以为我们明鉴。
东汉之末,子大夫并不是如此的。
太学生三万人常常批评时政,是谈国事,不是不谈的。
然而因为没有法律的保障,清议之权威抵不过宦官的势力,终于有一党一锢之祸。
清议之士,大遭屠一杀,或流或刑,或夷其家族,杀了一次又一次。
于是清议之风断,而清谈之风成,聪明的人或故为放逸浮夸,或沉湎酒色,而达到酒德颂的时期。
有的避入山中,蛰居子屋,由窗户传食。
有的化为樵夫,求其亲友不要来访问,以避耳目。
竹林七贤出,而大家以诗酒为命。
刘伶出门带一壶酒,叫一人带一铁锹,对他说“死便埋我”,而时人称贤。
贤就是聪明,因为他能佯狂,而得善终。
时人佩服他,如小龟佩服大龟的龟壳的坚实。
所以要中国人民变散慢为一团一结,化消极为积极,必先改此明哲保身的态度,而要改明哲保身的态度,非几句空言所能济事,必改造使人不得不明哲保身的社会环境,就是给中国人民以公道法律的保障,使人人在法律范围之内,可以各开其口,各做其事,各展其才,各行其志。
不但扫雪,并且管霜。
换句话说,要中国人不象一盘散沙,根本要着,在给与宪法人权之保障。
但是今日能注意到这一点道理,真正参悟这人权保障与我们处世态度互相关系的人,真寥如晨星了。
□摘自《林语堂著译人生小品集》浙一江一文艺出版社一九九○年11 / 11__来源网络整理,仅作为学习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