穴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3年黑龙江中医药大学腧穴解剖学考试复习资料

之重要穴位

一、百会穴

【体表定位】在头部,当前发际正中直上5寸。

【进针层次】

1.皮肤:厚而致密,长有头发,并富含皮脂腺、汗腺、血管和淋巴管。该穴皮肤由颅前部来的眶上神经、颅后部来的枕大神经及颅两侧来的耳颞神经分布。

眶上神经:是三叉神经第1支眼神经的分支,分布于额顶部皮肤;

枕大神经:是第2颈神经后支的内侧皮支,穿斜方肌腱,在上项线下方发出若干分支,分布于上项线以上颅顶部皮肤;

耳颞神经:是三叉神经第3支下颌神经的分支,分布于耳郭、外耳道及颞区的皮肤。

2.皮下组织:内有上述神经的分支,并有丰富的纤维束和血管,针尖进入此层时有一定的阻力,并易出血,故不宜用力提插和捻转。其中的血管主要有颞浅动、静脉及枕动、静脉吻合网。

颞浅动脉:为颈外动脉的终末支,在下颌头后方腮腺实质内向上,经外耳门前方和颧弓根部至颞部皮下,分为额支和顶支两个终末支,到达该穴区的是顶支;

颞浅静脉:与同名动脉伴行,收集颅顶头皮的静脉血后注入下颌后静脉;

枕动脉:起自颈外动脉,向后行经乳突的内侧,在胸锁乳突肌和斜方肌止点之间穿出,分数支营养颅顶后部;

枕静脉:起自枕部静脉网,与同名动脉伴行,注入颈外静脉。

3.帽状腱膜:此腱膜致密坚韧,前连枕额肌额腹,后连枕额肌枕腹,并与浅层的皮肤和浅筋膜紧密相连共同构成头皮。

4.腱膜下疏松结缔组织:位于头皮(帽状腱膜)与颅骨外膜之间,又称腱膜下隙。其范围很广,前达眶上缘,后达上项线,隙内有若干导静脉与颅内静脉相通。

5.颅骨外膜:即颅骨骨膜,薄而致密,附着于颅顶各骨的表面,疏松较易剥离,但在骨缝处骨膜与骨缝愈着较紧。

6.颅骨:在此穴深面,针尖所触及的是顶骨。

【针刺意外与预防】针刺颅顶部腧穴,通常将针平刺在帽状腱膜下疏松结缔组织中,一般不提插,多采用持续捻转手法,亦可以电针代替手法捻转。若针刺入头皮(即皮肤、皮肤下组织和帽状腱膜三层),并继续刺入此层,针尖阻力加大,患者立感剧烈头痛。由于皮肤下组织血管丰富,出针时应缓慢退针,并用干棉球按压30秒,以免出血。

二、四百穴

[体表定位] 在面部,目正视,瞳孔直下,当眶下孔凹陷中。在眶下缘中点下方,手指可清晰地按压到此孔的位置。

[进针层次]

1.皮肤:较薄,有来自三叉神经第2支——上颌神经的分支眶下神经分布。

2.皮下组织:内有上述神经和面神经颧支的分支。血液供应主要来自眶下动脉的分支,也有面动脉的分支。静脉则与同名动脉伴行。

3.眼轮匝肌与提上唇肌:穴位区为眼轮匝肌下部纤维与提上唇肌起始部纤维交错之处。

眼轮匝肌受面神经的颞支及颧支支配,提上唇肌则受面神经颊支支配。

4.提口角肌:位于提上唇肌的深面,其起始部在取穴点略下方,当沿经向下斜刺时可刺中此肌。

5.眶下孔或上颌骨。

上述三肌均属表情肌,因此针刺此肌可以辅助治疗面肌瘫痪。

【毗邻结构】此穴深面正对眶下孔,为眶下动脉主干穿出眶下管处,若针刺过深即直人眶下管。动、静脉在管内不易移动,极易刺伤,造成出血。

【针刺意外与预防】1此穴深面正对眶下孔,向内延伸为眶下管、眶下沟。2若直刺过深则经眶下孔进入眶下管,极易刺中眶下管中的眶下动、静脉,可造成眼睑下方的皮下淤血。3因此直刺时不宜过深,以免损伤血管。4出针时应缓慢退针,并用干棉球按压30秒,以免

出血。

三、颊车穴

【体表定位】在下颌角前上方1横指处,用力咬牙时,咬肌隆起的地方。

【进针层次】

1.皮肤:由耳大神经和颊神经分布。耳大神经是颈丛皮支中最大的分支,由第2—3颈神经纤维组成。颊神经是三叉神经第3支的分支,经下颌支前缘下行分布至穴区。

2.皮下组织:内有上述皮神经和面神经下颌缘支的分支。

3.腮腺:位于耳郭前下方,呈三角楔形,为最大的唾液腺,受舌咽神经的副交感纤维支配,面神经从后方穿腮腺实质,向前分支布于面肌。

4.咬肌:为长方形扁肌,位于下颌支外侧的皮下,分为浅、深两层纤维,此肌受三叉神经第3支(下颌神经)的分支咬肌神经支配。

5.直刺时,针的深面为下颌骨。向地仓透刺时,针尖可经笑肌、颧肌、降口角肌和口轮匝肌等结构。它们均为面部表情肌,受面神经的支配。

【毗邻结构】:该穴的深面为下颌骨。若向地仓方向斜刺,针尖可刺入颊肌、降口角肌和口

轮匝肌等结构。

四、听宫穴

【体表定位】在面部,耳屏正中与下颌骨髁突之间的凹陷中,张口时呈凹陷处。

【进针层次】

1.皮肤:较薄,移动性较大,由耳颞神经分布。

2.皮下组织:内有上述神经及颞浅动、静脉的分支或属支。

3.外耳道软骨:外耳道是自外耳道口到鼓膜之间的弯曲管道,长约2.5厘米,其外侧1/3为软骨部,内侧2/3为骨部。针刺听宫穴时,针尖进入外耳道外侧1/3的软骨部。【毗邻结构】

1.前方:下颌骨髁突。下颌骨可分为一体和两支,下颌体居中央,其后端两侧向上伸出的长方形骨板为下颌支。下颌支上缘有两个突起,前突为冠突,后突为髁突。该穴正位于髁突的后方,张口呈凹陷处。

2.后方:耳屏。耳屏为耳郭前面瓣状突起部,又称耳珠。

3.上方:颧弓根部。

4.下方:颞骨的茎突。

【针刺意外与防治】穴区深面有颞浅动、静脉,在耳屏前方可摸到颞浅动脉搏动。针刺时应避开动脉搏动处,以免刺破血管,导致出血。若针尖有轻微搏动感,应立即退针,切忌继续进针或大幅度提插捻转,以免引起出血。如遇出血,应出针,并用干棉球按压针孔数分钟。出针时,用干棉球按压30秒,以免出血。

五、印堂穴

【体表定位】在额部,两眉头的中间

【进针层次】

1.皮肤

2.皮下组织

3.降眉间肌:为枕额肌额腹的延续部分,起自鼻根部,向上终于眉根部皮肤,由面神经颞肌支配

4.鼻骨:位于针的深面

【针刺意外与预防】针尖下方两侧为眼眶,内容眼球、眼肌及大量脂肪,故针刺此穴时不可向下方两侧深刺或提插,以免损伤眼球。

六、人迎穴

【体表定位】在颈部,横平喉结,胸锁乳突肌前缘,颈动脉搏动处。

【进针层次】

1.皮肤:由颈横神经分布,该神经是来自颈丛的皮神经。

2.皮下组织:内有上述皮神经分布。内有受面神经颈支支配的皮肌——颈阔肌。

3.颈深筋膜浅层:为包绕胸锁乳突肌的深筋膜在该肌前缘融合而成。其深面紧邻颈动脉鞘。

4.咽缩肌:是主要附着在甲状软骨,并构成咽壁的肌组织。受迷走神经的咽支支配。【毗邻结构】

1.胸锁乳突肌与肩胛舌骨肌上腹:分别位于进针部位的后外侧和前内侧,并分别受副神经和舌下神经支配。

2.颈动脉鞘:由颈部深筋膜形成的,包裹颈部大血管、神经的结缔组织鞘。在进针部位的后外侧,恰巧被胸锁乳突肌掩盖。鞘内有颈总动脉、颈内静脉及迷走神经,它们排列的方式为,颈总动脉位于前内侧、颈内静脉在后外侧、迷走神经在两者的后方。

人迎穴正确的深刺方向应恰经过颈动脉鞘的前内方,若偏向外侧,即有刺中颈总动脉的可能。为刺中颈总动脉后针尖搏动感十分明显。若进针过于偏外,针尖从颈总动脉的后外侧刺入,则可刺穿颈内静脉,以致累及位于其后方的迷走神经,可带来严重后果。

3.颈动脉鞘深部的结构:包括交感干、颈深部肌、椎动脉、第4颈椎等结构,若针刺偏向外超过1寸时,有可能刺中这些结构。

[针刺意外与防治]

1.若针刺偏外,可能刺中颈总动脉,由于血管壁坚厚,故针感粘滞,且有明显的搏动感,此时应立即退针。

2.若针刺过于偏外,则可刺中颈内静脉,进而刺中迷走N,或提插捻转手法过重,或电针时通电流量过大、频率过快,均可引起患者心悸、胸闷、面色苍白等迷走神经反应,应立即退针,否则后果严重,甚至危及生命。

3.因此,进针不可偏外,过深,手法不宜过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