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TJ249-2001港口工程桩基动力检测规程

合集下载

油品码头防火设计规范

油品码头防火设计规范

油品码头防火设计规范篇一:港口码头相关规范港口码头的国家规范规程和行业技术标准清单1.(GB50139-2004)+内河通航标准2.(GB50192-93)河港工程设计规范3.(GB50201-94)防洪标准4.(JTJ211-99)+海港总平面设计规范5.(JTJ215-98)港口工程荷载规范6.(JTJ220-98)渠化工程总体布置设计规范7.(JTJ225-98)水运工程抗震设计规范8.(JTJ231-94)港口工程环境保护设计规范9.(JTJ237-99)装卸油品码头防火设计规范10.(JTJ240-97)港口工程地质勘察规范11.(JTJ248-2001)+港口工程灌注桩设计与施工规程12.(JTJ250-98)港口工程地基规范13.(JTJ267-98)+港口工程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14.(JTJ285-2000)+港口工程嵌岩桩设计与施工规程15.(JTJ290-98)+重力式码头设计与施工规范16.(JTJ291-98)+高桩码头设计与施工规范17.(JTJ293-98)+格形钢板桩码头设计与施工规程18.(JTJ295-2000) 开敞式码头设计与施工技术规程19.(JTJ295-2000)+开敞式码头设计与施工技术规程20.(JTJ297-2001)+码头附属设施技术规范21.(JTJ298-98)防波堤设计与施工规范22.(JTJ300-2000)港口及航道护岸工程设计与施工规范23.(JTJ312-98)航道整治工程技术规范24.(JTJ319-99)疏浚工程技术规范25.(JTJ320-96)疏浚岩土分类26.(JTJ321-96)疏浚工程土石方计量标准27.(JTJ 291-98) 高桩码头设计与施工规范28.(JTJ&T239-98)水运工程土工织物应用技术规程29.(JTJ&T273-97)港口工程粉煤灰混凝土技术规程30.(JTJ+248-2001)+港口工程灌注桩设计与施工规程31.《板桩码头设计与施工规范》(JTJ292—98)介绍32.《港口工程嵌岩桩设计与施工规范》(JTJ285-2000)33.《港口工程桩基动力检测规程》(JTJ249-2001)34.E9应力混凝土大直径管桩设计与施工规程35.GB 14734-1993港口浮式起重机安全规程36.GB 14738-1993港口装卸用钢丝绳吊索使用技术条件37.Jgj4(工业与民用建筑灌注桩基础设计与施工规范)38.Jgj94(建筑桩基技术规范)39.JTJ221-98港口工程质量检验评定标准40.干船坞设计规范41.港口工程环境保护设计规范42.扣件式钢管脚手架安全规范43.JTJ165-8-2007石油化工码头装卸工艺设计规范。

水运工程试验检测标准、规范、规程现行参考

水运工程试验检测标准、规范、规程现行参考

GB8239-1997
普通混凝土小型空心砌块
GB11968-2006 蒸压加气混凝土砌块
GB5101-2003
烧结普通砖
GB13545-2003 烧结空心砖和空心砌块
GB13545-1992
GB13544-2000 烧结多孔砖
13
JTS206-1-2009 水运工程塑料排水板应用技术规程
JTJ/T 256-96
公路工程无机结合料稳定试验规程
JGJ98-2000 GBJ82-85
GB/T 228.1-2010
金属材料 拉伸试验 第1部分 室温实 验方法
GB/T228-2004
GB/T232-2010 金属材料 弯曲试验方法
GB/T232-1999
GB/T223 GB/T230.1-2009 GB/T231.1-2009
JTJ 290-98 JTJ291-98
结 构
126
127
JTS 165-5-2009 液化天然气码头设计规范 JTS 154-1-2011 防波堤设计与施工规范
JTJ 304-2003 JTJ298-98
128
JTS 151-2011 水运工程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
JTJ267-1998
129
JTS 311-2011 港口水工建筑物修补加固技术规范
土工布及其有关产品 有效孔径的测定 湿筛法(除复合土工膜外)
GB/T 15789-2005
土工布及有关产品 无负荷时垂直渗透 性的测定(复合土工膜除外)
GB/T 19979.2-2006
土工合成材料 防渗性能 第2部分: 渗透系数的测定(复合土工膜)
65
GB/T17638-1998 土工合成材料 短纤针刺非织造土工布

港口工程灌注桩设计与施工规程_JTJ248-2001

港口工程灌注桩设计与施工规程_JTJ248-2001

JTJ 中华人民共和国行业标准 JTJ 248- 2001 港口工程灌注桩设计与施工规程Design and Construction Technical Standardfor Cast in-Situ Pile of Harbour Engineering2001一12一25发布 2002一05一01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交通部发布中华人民共和国行业标准港口工程灌注桩设计与施工规程JTJ 248- 2001主编单位:中港第二航务工程局批准部门中华人民共和国交通部施行日期:202年5月7日关于发布《港口工程灌注桩设计与施工规程》(JTJ 248-2001)的通知交水发[20011774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交通厅(局、委),长江、珠江航务管理局及有关企事业单位:由我部组织中港第二航务工程局等单位制定的《港口工程灌注桩设计与施工规程》,已经审查通过,现批准为强制性行业标准,编号为JO 248-2001,自2002年5月1日起施行。

本规程由交通部水运司负责管理和解释,由人民交通出版社出版发行。

中华人民共和国交通部二00一年十二月二十五日制定说明本规程根据交通部交基发〔19971824号文“关于下达1997年度水运工程建设标准编制计划的通知”的要求,经过广泛征求意见、反复修改编制而成。

主要包括灌注桩设计与施工的基本规定、承载力计算、结构设计、灌注桩施工和施工检测及质量控制等技术内容。

本规程的主编单位为中港第二航务工程局,参加单位为重庆交通学院、浙江省交通规划设计院和武汉港湾工程设计研究院。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水运工程建设事业的发展,灌注桩在港口工程建设中已得到广泛的应用。

本规程在编制过程中,按现行国家标准《港口工程结构可靠度设计统一标准》(GB50158)的有关规定,采用了分项系数法,并在总结我国港口工程灌注桩设计与施工经验、借鉴国内外有关标准的基础上,结合我国港口工程的实际情况,对灌注桩设计与施工的技术要求作出了规定。

JTJ221-98港口工程质量检验评定标准(doc 50页)

JTJ221-98港口工程质量检验评定标准(doc 50页)

中华人民共和国行业标准港口工程质量检验评定标准JTJ221-98条文说明修订说明本标准根据交通部工技字〔1993〕328号文修订。

主编单位为交通部第一航务工程局,参加单位为交通部第二、三、四航务工程局、交通部水运规划设计院、福建省交通工程质量监督站。

本标准在修订过程中,总结了几年来贯彻执行原标准的经验,补充了近年来成熟的新技术。

新材料、新工艺,并与有关标准协调配套,经广泛征求有关单位意见,反复修改而成。

为便于使用、理解和掌握条文,在编制条文的同时,编写了条文说明。

本标准条文编写人员分工如下:第1、2、3、4章丁云玲、蔡立毅、高渭民重力式码头各分项工程苏子忻斜坡码头和浮码头各分项工程许中一板桩码头各分项工程李启炳刘杏忍防波堤各分项工程丁云玲高桩码头和桩基各分项工程俞亚军道路与堆场各分项工程邱先怡软基处理各分项工程张树仁模板、钢筋及混凝土工程张树仁钢结构各分项工程蔡立毅、许中一、张德祥码头设施丁云玲、梁萌附录A~E 许中一、蔡立毅、梁萌总校人员姜明宝、丁云玲、蔡立毅、苏子忻本标准于1997年6月通过部审,1998年12月11日颁布,1999年5月1日实施。

目次1 总则2 分项、分部和单位工程划分3 分项、分部和单位工程质量等级标准4 工程质量评定工作程序和组织5 基槽和岸坡开挖工程6 抛石基床工程7 软土地基加固工程8 模板工程9 钢筋工程10 混凝土工程11 预应力混凝土工程12 预应力混凝土大直径管桩13 模袋混凝土工程14 桩基工程15 混凝土和钢筋混凝土预制构件安装工程16 抛填、回填工程17 砌石工程18 沉降缝、伸缩缝和止水工程19 钢结构工程20 道路堆场垫层与基层工程21 道路堆场面层工程22 轨道安装工程23 附属设施工程附录A、C、D1 总则1.0.1本条阐明了本标准的编写宗旨。

本标准旨在统一工程质量检验评定的方法、程序和质量等级标准。

1.0.2本条明确了标准的适用范围。

凡码头、防波堤、护岸、导流防砂堤、引堤或引桥、围堤或围捻等水工建筑工程和与之配套的港区内道路、堆场均按照本标准进行质量检验评定。

浅谈PHC桩在打设中遇砾卵石层的解决方法

浅谈PHC桩在打设中遇砾卵石层的解决方法

浅谈PHC桩在打设中遇砾卵石层的解决方法摘要:PHC桩作为近年来我国出现的一种新型预制桩,凭借其单桩承载力高,耐打性好,穿透能力强以及施工便捷、质量可靠、经济性好等优点,已经得到广泛应用。

但我国北方地区应用相对较小,本文通过工程实践分析总结PHC桩在我国北方港口工程中的应用。

全文包括分析解决PHC桩打设中遇砾卵石层的问题,其中还包括相关PHC桩基承载力检测的高应变试验及静载试验等。

关键词:PHC管桩、AGLOR、砾卵石层、检测、厚度Abstract: In this paper, through the engineering practice analysis of PHC pile in ports in North China engineering application, analysis and solution of PHC pile in gravel layer in question, which also includes PHC pile bearing capacity test of high strain test and static load test.Key words: PHC;AGLOR; piles of gravel layers; thickness; detection1、引言PHC桩作为近年来我国出现的一种新型预制桩,凭借其单桩承载力高,耐打性好,穿透能力强以及施工便捷、质量可靠、经济性好等优点,已经得到广泛应用。

但我国北方地区应用相对较小,且PHC桩对地质有适用性的要求。

有的地质并不适用,如土层中含有不宜作为持力层而且管桩又难以贯穿的坚硬土层,如较厚的砂层;土层中含有较多影响沉桩施工的孤石或其他障碍物等。

本文通过工程实践分析总结PHC桩在我国北方港口工程中的应用。

特别是针对北方地区海岸线易出现的砾卵石层,文中通过设计计算、打桩施工工艺及打桩记录、桩基承载力检测的高应变试验等分析总结,PHC桩遇砾卵石层的适应性及打设PHC过程中的注意事项等。

PHC桩沉桩技术在海外码头项目施工中的应用

PHC桩沉桩技术在海外码头项目施工中的应用

PHC桩沉桩技术在海外码头项目施工中的应用(中铁建港航局集团勘察设计院有限公司,广州,番禺,511000)【摘要】相比与传统的钢管桩,PHC桩有着非常多优点。

本文通过一个海外工程实例分析了PHC桩沉桩工艺的详细施工过程,对于PHC桩沉桩施工工艺起到了一定的参考作用。

【关键词】PHC桩;沉桩技术;港口施工;管桩PHC是Prestressed High-Intensity Concrete (预应力高强混凝土)的简称。

该技术最早是由交通部下属某工程局从日本引进,在1988年正式投入生产,并被广泛地应用于港口的建设中。

近年来随着一些第三世界国家对外贸易的增长,进出口货物的吞吐量有了明显的提升,对海港建设的需求越来越大。

一些中国的施工企业,在国家“走出去”的战略指导下,积极地将港口建设的业务拓展到海外。

由于钢管桩存在着造价高、维护费用高的问题,因此很多港口施工均采用了经济实用的PHC桩,因此PHC桩的应用也随之拓展到许多第三世界国家。

以下,结合一个海外的工程实例分析PHC桩沉桩技术的具体应用。

一、工程概况该码头为一个船厂码头,采用高桩梁板式结构,长度123米,宽度17米,码头顶标高+4.1米,码头前沿水深-6米。

码头桩基选用使用PHC桩作为基础,管桩直径800mm,最大桩长为46m。

码头所处位置地层地质主要是中砂、泥炭质土、中粗砂、淤泥及淤泥质粉质粘土。

二、沉桩设备选型2.1 打桩船的选型考虑地质、水流和风浪等特点,及设计图纸提供的桩位、桩长、倾斜度和扭角等参数,打桩船首选公司自有的一艘打桩船,该打桩船经常在福建、舟山海域和长江流域进行打桩作业,对施打钢管桩和PHC桩具有丰富的经验。

主要性能参数见表1。

总长(m)53桩架最高点离水面(m)76型长(m)50倒架后最高点离水面(m)38型宽(m)22桩架作业变幅±18.5°型深(m)3.8最大植桩长度(m)66m+水深满载吃水(m)2.2吊钩能力(t)100×22.2桩锤选择本工程基桩主要采用锤击沉桩工艺,桩锤选择能量不小于D-100锤的沉桩设备。

港口与航道工程规范标准目录2015

港口与航道工程规范标准目录2015
JTS133-2013
JTS 141-2011
代替JTJ226-97
代替JTS 133-12010 JTS 133-32010 JTJ 241-
1998
70 港口工程荷载规范 71 内河航运工程水文规范 72 海港水文规范 73 水运工程抗震设计规范 74 港口工程地基规范 75 真空预压加固软土地基技术规程 76 港口工程环境保护设计规范 77 水运工程节能设计规范 78 水运工程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 79 水运工程钢结构设计规范 80 海港工程钢结构防腐蚀技术规范 81 防波堤设计与施工规范 82 码头船舶岸电设施建设技术规范
83 海港总体设计规范
84 液化天然气码头设计规范 85 游艇码头设计规范 86 高桩码头设计与施工规范 87 重力式码头设计与施工规范 88 板桩码头设计与施工规范 89 港口工程桩基规范 90 港口工程后张法预应力混凝土大管桩设计与施工规程 91 水运工程先张法预应力高强混凝土管桩设计与施工规
程 92 港口建设项目安全预评价规范 93 港口建设项目安全验收评价规范 94 运河通航标准 95 疏浚与吹填工程设计规范 96 渠化工程枢纽总体设计规范 97 水运支持保障系统工程设计总体技术要求 98 海港集装箱码头建设标准 99 三峡船闸设施安全检测技术规程 100 长江三峡库区港口客运缆车安全设施技术规范 101 集装箱码头堆场装卸设备供电设施建设技术规范 102 港口货运缆车安全设施技术规范
11 装卸油品码头防火设计规范
12 水运工程土工合成材料应用技术规范
13 港口工程碎石桩复合地基设计与施工规程
14 港口工程灌注桩设计与施工规程
15 港口工程桩基动力检测规程
16 干船坞工艺设计规范
17 干船坞水工结构设计规范

3-5米基坑开挖安全专项施工方案

3-5米基坑开挖安全专项施工方案

杭平申线(浙江段)航道改造工程桐乡段第1标段3-5米基坑开挖安全专项施工方案XXXXXX有限公司杭平申线(浙江段)航道改造工程桐乡第1标段项目经理部二○一七年十月目录一、编制说明 (1)1.1编制依据 (1)1.2编制目的 (2)1.3适用范围 (2)二、工程概况 (2)2.1工程简介 (2)2.2气候、水文、地质 (4)2.3施工平面图布置 (6)2.4施工准备情况 (6)三、施工工艺 (6)3.1土方开挖的条件 (7)3.2开挖顺序及放坡系数 (7)3.3临边防护 (9)四、施工计划 (10)4.1 进度计划 (10)4.2 劳动力计划 (10)4.3 机械配置计划 (11)五、危险因素分析 (11)5.1 危险源辨识 (11)5.2 危险因素评估 (12)5.3 危险源的综合预防、控制措施 (13)六、施工安全保障措施 (14)6.1建立安全生产管理体系 (14)6.2建立安全管理制度 (17)6.3 安全技术保障措施 (22)6.4 监测监控措施 (24)七、施工文明管理、施工环保管理 (29)7.1 施工文明管理 (29)7.2施工环保管理 (32)八、安全检查和验收 (35)8.1 检查制度 (35)8.2 检查内容 (36)8.3 检查形式及方法 (36)8.4 隐患整改及验收 (37)九、应急预案 (37)9.1 应急反应机制 (37)9.2 应急物资、设备 (40)9.3 “三防”应急措施 (40)9.4 各类事故现场应急处置措施 (41)3-5米基坑开挖安全专项施工方案一、编制说明1.1、编制依据⑴《建筑边坡工程技术规范》(GB50330-2002)⑵《建筑基坑支护技术规程》(JGJ120-2012)⑶《建筑地基处理技术规范》(JTJ79-2012)⑷《建筑地基基础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202-2002)⑸《建筑施工安全检查标准》(JGJ59-2011)⑹《水运工程质量检验标准》(JTS257-2008)⑺《水运工程测量质量检验标准》(JTS258—2008);⑻《水运工程测量规程》(JTS131—2012);⑼《建筑机械使用安全技术规程》(JGJ33-2012)⑽《建筑基坑工程技术规范》(YB9258-97)⑾《建筑基坑工程监测技术规范》(GB50497-2009)⑿《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2010)⒀《工程测量规范》(GB50026-2007)⒁《浙江省航道管理条例》⒂《港口工程荷载规范》JTS144-1-2010)⒃《港口工程及航道护岸工程设计与施工规范》(JTJ300-2000)⒄《港口工程地基规范》(JTS147-1-2010)⒅《港口工程桩基动力检测规程》(JTJ249-2001)⒆《土力学与地基基础》(清华大学出版社出版)⒇《浙江省公路水运危险性较大的分部分项工程安全专项施工方案管理办法》浙交(2010)236号;(21)《嘉兴市公路水运工程危险性较大工程专项方案论证审查管理办法(试行)》嘉交〔2010〕97号(22)杭平申线(浙江段)航道改造工程桐乡段第1标段工程施工合同协议、招投标文件、施工设计图纸(23)《杭平申线(浙江段)航道改造工程桐乡段第1标段工程施工组织设计》(24)中交上航局航道建设有限公司《质量、职业健康安全、环境管理体系》文件1.2、编制目的为达到本项目安全生产目标:1.职工生产安全责任事故重伤、死亡为零;2.安全责任事故为零;3.水上交通主责事故为零;4.火灾责任事故为零;5.机损事故为零;6.道路交通责任事故为零;7.突发环境事件为零;8.职业病危害责任事故为零;9.争创省、市“平安工地”建设工程;10.创嘉兴市标化、市平安工地;11.争创浙江省标化工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港口工程桩动的力检测规程瓜249—20011总则1.0.1为统一港口工程桩基动力检测方法和技术要求,有效控制工程 检测质量,制定本规程。

1.0.2本规程适用于港口工程混凝土预制桩、灌注粧、钢桩和组合粧 的髙应变以及混凝土预制桩、灌注桩的低应变动力检测。

通航建筑物和修造 船水工建筑物的桩基动力检测可参照执行。

1.0.3桩基动力检测的范围应符合现行行业标准《港口工程桩基规范》(几!^)的有关规定。

1.0.4港口工程桩基动力检测,除应符合本规程外,尚应符合国家现 行标准的有关规定。

2符号2.0.1 X-----桩身截面积(^#)。

2.0.2 6^桩身应力波波速(^/^)。

2.0.3 0^^同一场地内多根已测合格桩桩身应力波平均波速(^^)。

2.0.4 2^桩材弹性模量(趴)。

2.0.5 ―桩锤实际传递给桩的能量⑴)。

2.0.6 !^完整桩的特征频率(也)。

2.0.7 !^缺陷的特征频率(出)。

2.0.8 8^某时刻测点处实测的锤击力(…)。

2.0.9 8:^某时刻测点处下行波的幅值(咖)。

2.0.10 8皿^力传感器测得的最大锤击力(欣)。

2.0.11 8 “)、8 (匕)^;1、;2时刻测点处实测的锤击力(抓)。

2.0.12 8 “)^缺陷反射峰对应时刻测点处实测的力(抓)。

2.0.13 8 (^) ^V时刻测点处实测的力(抓)。

―1198 ―2.0.14一一某时刻测点处上行波的幅值(抓)。

2.0.15呂—重力加速度(&^2)。

2.0.161+-0-82法阻尼系数。

2.0.171一传感器与粧顶间的距离(&X2.0.181-―测点以下桩长(&夂2.0.19!~一缺陷以上部位土阻力的估计值(咖)。

2.0.2020-82法确定的单桩极限承载力(咖)。

2.0.21广一锤击力作用下应力波反射到测点的时间(&8)02.0.2212―速度第一峰和第二峰对应的时刻(&^)。

2.0.23―桩底反射波到达的时间(&8)02.0.2436―缺陷反射峰所对应的时刻(&^)。

2.0.25―低应变缺陷部位反射波到达的时间(&^)。

2.0.261-----采样结束的时刻(&5〉。

2.0.279―某时刻测点处实测的速度(&/^)。

2.0.289(仏V (匕)一V12时刻测点处实测的速度(&^)。

2.0.29V “)一一缺陷反射峰对应时刻测点处实测的速度(&/^)。

2.0.30V (^:) ―一3:时刻测点处实测的速度(&^)。

2.0.31X―计算点与测点间的距离(&父2.0.322-—桩身截面力学阻抗0^87。

2.0.3313――桩身完整性系数。

2.0.34#一----桩材重度(奶/&3)02.0.35-----最大粧身锤击压应力(&?8)02.0.36----最大粧身锤击拉应力(&?3)03高应变动力检测3.1 一般规定3.1.1髙应变动力检测,应通过分析桩在冲击力作用下产生的力和加 速度,确定桩的轴向承载力,评价桩身完整性,并分析土的阻力分布、桩锤 的性能指标、打桩时粧身应力及瞬时沉降特性。

当有静载荷试验时,高应变 动力检测的轴向承载力结果应与静载荷试验结果进行对比。

3.1.2高应变动力检测成果可为下列工作提供依据:(工)校核桩设计参数的合理性;(之)选择沉桩设备与工艺;^)桩基施工质量动力检测评定。

3.1.3检测粧的数量应根据地质条件和粧的类型确定,宜取总粧数的2^-5^,并不得少于5根。

对地质条件复杂、桩的种类较多或其他特殊情 况,可适当增加检测数量。

3.1.4当进行桩的轴向极限承载力检测时,检测桩在沉桩后至检测时的间歇时间,对粘性土不应少于14天,对砂土不应少于3天,对水冲沉粧不应少于28天;对灌注桩,除应满足上述有关时间规定外,其混凝土的强 度等级尚应达到设计要求。

3.1.5采用髙应变动力检测时,应具备下列资料:(工)有关的工程地质、地形和水文资料;(之)桩基础施工图;^)粧基施工记录;0检测粧混凝土强度试验报告;^检测桩桩顶处理前、后的标高。

3.1.6高应变动力检测结果应形成检测报告,检测报告应符合附录人 的有关规定。

3.2仪器设备3.2.1检测仪器应具有现场显示、记录、存储实测力与加速度信号的功能,并能进行数据处理、打印和绘图,其性能应符合下列规定。

3.2.1.1数据采集的模拟-数字转换器的位数不应小于16位,通道之间的相位差应小于50/^8。

3.2.1.2力传感器应采用工具式应变传感器,应变传感器安装谐振频率应大于2000出,在1000/"测量范围内的非线性允许误差应为1^,因导线 电阻引起的灵敏度降低值不应大于。

3.2.1.3加速度传感器安装后,在2~ 3000出范围内灵敏度降低值不应大于5。

,冲击加速度在10000^82范围内的幅值非线性允许误差应为5。

―1200 ―3.2.2检测仪器应定期进行标定,标定的周期应符合国家计量法规的有关规定。

3.2.3打桩机械或类似的装置均可作为锤击设备。

重锤宜用铸钢或铸 铁制作,且应质量均匀、形状对称、锤底平整。

当采用自由落锤时,锤的重量应大于预估单桩极限承载力的1^。

3.2.4检测时,桩的贯入度可采用水准仪等光学仪器测定。

3.3检测技术3.3.1现场检测参数的取值应符合下列规定。

3.3.1.1检测粧的截面积、桩材的重度和弹性模量应在测点处取值。

3.3.1.2粧长应取传感器安装位置至粧底间的距离。

3.3.1.3粧身应力波波速的设定应符合下列规定:(工)对钢桩,波速值应设定为5120&^对混凝土粧,应根据经验波速设定,并根据实测波速进行调整。

实测波速的确定方法应符合第3.4.2条的规定。

3.3.1.4桩材重度的设定应符合下列规定:(丄)对钢桩,重度应设定为78.5151//&3;(之)对混凝土预制粧,重度宜设定为24丨5~25丨51^&3;对混凝土灌注粧,重度宜设定为24‘01^&3。

3.3.1.5粧材弹性模量设定值应按下式计算:4式中2^桩材弹性模量(趴);3―桩身应力波波速(&/仏!-----粧材重度(^]V/&3);4 重力加速度(&/^2)。

3.3.1.6力传感器和加速度传感器标定系数应采用国家法定计量机构 开具的标定系数。

3.3.2现场检测应符合下列规定。

3.3.2.1检测粧桩头应能承受重锤的冲击,对已受损或其他原因不能保证锤击能量正常传递的桩头应在检测前进行处理。

混凝土桩头的处理方法―1201 ―可按附录!的规定执行。

3.3.2.1粧顶应设置粧垫,粧垫宜釆用胶合板、木板或纤维板等材质均匀的材料。

33.2.3传感器安装应满足下列要求:(^应在桩身两侧沿桩轴线对称安装两只加速度传感器和两只力传感器,见图3.3.2;传感器的中心应处于同一横截面上;传感器与桩顶间的垂 直距离,对一般桩型不宜小于2倍桩径或边长,对直径大于1&的粧,不宜 小于1倍桩径;(之)安装传感器的桩身表面应平整,且其周围无缺陷或截面突变;^传感器的安装宜采用膨胀螺栓固定,螺栓孔应与粧侧面垂直,安装 后的力传感器和加速度传感器应紧贴桩身;0水上检测时,应采取措施预防传感器或导线接头进水;图3.3.2测点处传感器安装示意图(^)混凝土方粧;(^)混凝土灌注桩;0型钢粧;(^)管粧1-传感器与粧顶间的距离(&〉;桩径或边长(苎)锤击时,应将传感器电缆线固定在桩身上,预防振动受损。

3.3.1.4当检测出现下列情况时,应及时检查、调整或停止检测:(工)测试伩器失灵;⑵传感器松动、测点处混凝土开裂、桩身出现明显缺陷且缺陷程度加剧;^)测试信号异常或连续采集时信号无规律、离散性较大。

3.4轴向承载力确定和桩身完整性评价3.4.1测试信号的选取应符合下列规定。

3.4.1.1锤击后出现下列情况,其信号不得作为分析计算的依据:(工)力的时程曲线最终未归零;(之)锤击严重偏心,一侧力信号呈现受拉状态;^)传感器出现故障;(劝测点处桩身混凝土开裂或有明显变形;(丘)其他信号异常情况。

3.4.1.2分析计算轴向承载力的信号,宜取锤击能量较大的测次。

3.4.2分析计算前,应根据实测信号按下列方法确定平均波速。

3.4.2.1粧底反射信号较明显时,可根据下列方法确定波速:(工)根据速度波第一峰上升沿的起点到桩底反射峰上升沿的起点之间的时差与已知桩长值确定平均波速,见图3.4.2-1;^根据实测信号下行波上升沿的起点和上行波下降沿的起点之间的时差与已知桩长值确定平均波速,见图34.2-2,下行波和上行波的幅值应按 下列公式计算:1 = 1^(-,^-)(^.^.#'#)式中IV-某时刻测点处测得的下行波的幅值(研);-某时刻测点处测得的上行波的幅值(研);I^某时刻测点处实测的锤击力(跗);V――某时刻测点处实测的速度(^/^);2^桩身截面力学阻抗(/^&^)。

3.4.22桩底反射信号不明显时,宜根据桩长、混凝土的经验波速和邻近桩的波速值综合确定。

图3.4.2-1速度波法粧身波速的确定示意图'-某时刻测点处实测的锤击力(奶);[-测点以下桩长(^!);、-某时刻测点处实测的速度(^.);'/-桩身截面力学阻抗(撕^/!!!):1-锤击力作用下应力波反射到测点处的时间(咖);1-桩身应力波波速(^.)图34.2-2下行波法桩身波速的确定示意图'-某时刻测点处实测的锤击力(抓);某时刻测点处测得的下行波的幅值(欣);1-某时刻测点处测得的上行波的幅值(础);[-测点以下桩长^);1-桩身应力波波速(^.);1-锤击力作用下应力波反射到测点处的时间(^.)3.4.3单桩承载力的确定应符合下列规定。

3.4.3.1确定单桩承载力宜采用实测曲线拟合法,并应符合下列规定:(工)桩和土的力学模型应能反映桩土系统应力应变的实际性状;一1204 一〔2〕可用实测的速度、力或上行波信号作为边界条件进行拟合;^)曲线拟合时间段长度,不宜小于5^0:;0拟合分析所选参数应在岩土工程的合理范围内,各单元所选取的土的最大弹性位移值不得超过相应桩单元的最大计算位移值;〔5〕最终的拟合曲线应与实测曲线基本吻合;(^)贯入度的计算值应与实测值基本吻合。

34.3.2采用02法确定单粧承载力时,应符合下列规定:(^检测桩应材质均匀、截面相等或基本相等;0宜根据同一工程中相同类型桩的动、静对比试验确定土的阻尼系数;当不具备动、静对比试验条件时,可通过实测曲线拟合法确定土的阻尼系数,其拟合桩数不应少于该工程动测桩数的30^,且不得少于3根。

^)单粧承载力可按下式计算:/01(卜九)^4 “)十21(七)]/21(卜几)(匕)(匕)]^2^2 ~ ^1 6 2^^0式中尺^0)2法确定的单桩极限承载力(咖);I^0)2法阻尼系数;4^某时刻测点处实测的锤击力(…);I!、12――速度第一峰和第二峰对应的时刻(哪);4 (知)、4 (匕)^V52时刻测点处实测的锤击力咖;V (^,)、V (^!) ^11、12时刻测点处实测的速度(^/^);7^桩身截面力学阻抗(奶^历);人一一桩身截面积(瓜2);2^桩材的弹性模量趴;^――测点以下桩长(砠\0-----桩身应力波波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