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中外著名大学《理论力学》主流教材的比较与思考(王新宇) 2

合集下载

理论力学学习体会(2篇)

理论力学学习体会(2篇)

理论力学学习体会在学习理论力学的过程中,对于这门学科,我认为最重要的是理解和掌握其中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并且能够灵活运用这些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首先,理论力学的基本概念包括质点、力、质点运动学和动力学等。

质点是指物体在运动过程中可以看做没有大小和形状的点,质点只有质量,没有体积。

力是质点运动的原因,力的作用表现为物体的加速度。

质点运动学研究的是质点在空间中的位置和速度随时间的变化关系,动力学研究的是力对质点的作用及其导致的质点的加速度变化关系。

其次,理论力学的基本原理包括牛顿定律、动量守恒定律和能量守恒定律等。

牛顿定律是理论力学的核心定律,包括了三个定律:第一定律是惯性定律,物体在没有外力作用时将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第二定律是运动定律,物体的加速度与作用在它上面的力成正比,与物体的质量成反比;第三定律是作用-反作用定律,任何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施加一个力,另一个物体必然对第一个物体施加一个大小相等、方向相反的力。

动量守恒定律是指在没有外力作用下,系统的总动量保持不变。

能量守恒定律是指在没有外力作用下,系统的总机械能保持不变。

在学习理论力学的过程中,我通过反复阅读教材和参考书籍,结合课堂讲解,梳理了理论知识的体系结构。

我发现,理论力学的知识体系是建立在基本原理之上的,因此,理解和掌握基本原理非常重要。

在学习过程中,我注重理论知识与实际问题的联系,通过解决一些典型的习题和实际应用问题,加深对基本原理和概念的理解和把握。

同时,我还结合一些经典动画、视频等辅助资料,更加直观地理解和感受物体在不同力作用下的运动状态和变化规律。

在解题过程中,我发现理论力学的计算问题往往需要运用数学工具,如微积分、线性代数和向量等。

因此,我在学习理论力学的同时,也加强了对这些数学知识的复习和巩固。

特别是在运动学和动力学计算中,对向量运算和微分、积分等数学方法的熟练应用是解题的关键。

通过多做一些计算性的习题,我逐渐掌握了运用数学方法解决理论力学问题的技巧和方法。

由R.C.Hibbeler的两本理论力学教材引发的思考

由R.C.Hibbeler的两本理论力学教材引发的思考

由R.C.Hibbeler的两本理论力学教材引发的思考作者:纪冬梅来源:《教育教学论坛》 2017年第5期摘要:本文简要介绍R.C.Hibbeler的两本理论力学教材《Engineering Mechanics-statics》与《Engineering Mechanics-dynamics》的具体内容和特点,并结合国内教材的特点,认为国内《理论力学》教材和教学方式应以实际问题为导向,锻炼学生将实际问题简化为物理模型的能力,切实提高学生实际分析问题的能力。

关键词:理论力学;美国;教材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05-0100-02《理论力学》是我国理工科院校的力学、土木、机械、航空航天、船舶等专业的专业基础课,是材料力学、机械原理、机械振动、流体力学和多刚体动力学等课程的基础。

就《理论力学》教材而言,早期国内的大部分教材受前苏联教材的影响较大,力学前辈翻译了众多前苏联的教材,这些译著对当时国内理工科理论力学教学体系的形成起了重要示范作用。

近年来,在我国理论力学教材建设中,俄文教材的影响日益式微。

[1]本文介绍Hibbeler的《Engineering Mechanics-statics》与《EngineeringMechanics-dynamics》的主要内容及特点,及由此引发的几点关于国内《理论力学》教材和教学方法的思考。

一、Hibbeler的《工程力学》的主要内容目前美国《工程力学》的内容如图1所示,分为静力学与动力力学。

包括质点静力学、刚体静力学、质点的运动学、质点的动力学、质点系动力学、刚体运动学和刚体动力学等7个部分。

Hibbeler的《工程力学》目前最新版本为14版,《Statics》[1]共11章,主要内容包括:基本原理(基本概念、单位、牛顿三大定理及数值计算方法),力矢量、质点平衡、力系合成、刚体平衡、结构分析、内力、摩擦、重心与质心、惯性矩、虚功等,还包括结构的内力分析、剪力和弯矩方程及剪力和弯矩图等在我们教材中属于材料力学的教材内容。

理论力学学习心得五篇

理论力学学习心得五篇

理论力学学习心得五篇篇一:理论力学学习体会学习每一门科目都会给我们带来一种能力的培养,学习数学是去学习思维,学习历史是去学习智慧。

那么学习理论力学呢.很多人觉得理论力学很枯燥,学起来的时候感觉彻底颠覆了自己的思维,像高中学习的物理什么的都变成错的了,有时候解下一道题时又感觉上一道的理论是错的,最后都不知道到底该用哪种方法去理解了。

其实,这只是在初学的时候所有的感觉。

开始对概念的偏解使你无法让现在所学的与以前的思维统一,等真正理解后才发现是多么的神奇。

理论力学的学习本身就是一种思维的学习,不过又不仅仅是这样,其中的实际问题的探讨又能帮助我们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看待事物的灵活性等等。

下面我就我的学习体会浅谈一下对学习理论力学后我们所能获得的能力。

通过一题多解培养思维的灵活性。

力学问题中一题多解比较普遍.静力学中处理物体系的平衡,可以先取整体然后取部分为研究对象进行求解,也可以逐个取物体系的组成部分为研究对象进行求解.运动学中有些问题,可以用点的运动学知识求解;也可以利用复合运动知识或刚体的平面平行运动知识求解.动力学中,一题多解的例子更多,可以用动力学普遍定理求解,也可以用达朗贝尔原理求解,或用动力学普遍方程求解.我们在学习过程中,相同题型尽量用不同方法求解,做到各种方法融会贯通.久而久之,就会使我们的思维变得灵活,遇到问题勤于思考、善于思考,广开思路,通过自己的探索,找出最佳方案.利用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增强创新意识。

达朗贝尔原理和虚位移原理是创造性思维的具体体现.用动力学普遍定理分析时比较繁琐,于是就另辟思路,提出惯性力,将动力学问题变为静力学问题来处理;对一些复杂结构,用静力学平衡方程求解过程较长而复杂,为此,提出“虚位移”和“虚功”的概念,将静力学问题转为动力学问题来处理,简化计算。

抓住概念与定理之间的逻辑关系培养逻辑思维能力。

由力的概念到力系的平衡条件;由牵连运动、绝对运动、相对运动的概念到速度、加速度合成定理;由动量的概念到动量定理及动量守恒定理等等,每个概念的提出,每一个定理的推导和应用,一环扣一环,层层递进,形成一个严密的逻辑链.透过这些知识的学习和联系,可以培养我们严密的逻辑思维能力。

理论力学课程总结

理论力学课程总结

理论力学课程总结一·用一条你认为的主线来贯穿总结本课程的学习内容理论力学是一门研究物体机械运动的一般规律的科学。

经过一学期的学习,对理论力学有了初步大体的认识,笔者试图通过“运动”这条主线对课程进行梳理与总结:1·首先要强调的是这里说的运动是指速度远小于光速的宏观物体的机械运动,他以牛顿力学的基本定律为基础,属于古典力学范畴。

理论力学所研究的是这种运动中最一般、最普遍的规律,是各门力学分支的基础。

理论力学的内容主要包括:静力学、运动学、动力学。

但笔者认为可以通过对物体运动的分析来将其串联。

2·运动学:经典力学中运动是指运动物体空间位置的变化。

那么如何描述这种变化呢?这里就涉及到运动学的知识。

物体的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

选取的参考体不同,那么物体相对于不同参考体的运动也不同。

故描述任何运动都需要指明参考体。

现只从几何的角度来研究物体的运动,同时又根据研究对象的不同分为质点运动与刚体运动,根据运动的复杂程度分为简单运动与合成运动(刚体的平面运动),根据描述方式的不同分为轨迹、速度、加速度的讨论。

质点的运动:质点运动的可以通过矢量法、直角坐标系法、自然法进行描述,三者相互联系又各有侧重和优势。

点的复合运动与点的运动学方法作比较,可知前者主要研究瞬时的速度与加速度,后者通过数学知识建立动点绝对方程,可以得到持续运动中的各个运动量。

重点总结点的合成运动。

点的合成运动有三个对象:动点,定参考系,动参考系。

点的速度合成 :点的加速度合成:科氏加速度:,体现了动坐标系转动时,相对运动与牵连运动的相互影响。

其中,要强调的是瞬时牵连点的概念:任一瞬时,动系上与动点M 重合的点'M 即为此瞬时动点M 的牵连点。

而瞬时牵连点的速度与加速度即为动点的牵连速度与加速度,这个概念可以很好的判断e v 与 e a 。

通过做过的题目总结可知,动点与动系的选择往往是解题的关键,而易于辨析的相对轨迹是选择动点与动系的重要原则,用充分利用约束条件使得相对轨迹的速度与加速度易于求解。

理论力学(第2版)

理论力学(第2版)

作者简介
根据8年来在清华大学和其他院校的使用情况,本书第2版与第1版相比有较大调整,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 面。
1.改编后的几何静力学~(第4章),与运动学(第1章~第3章)、分析静力学(第5章)相互独立,顺序可以交换。 读者可以有多种阅读方案,2.近年来,很多高校设立了以培养优秀拔尖人才为目标的各种实验班或实验学院,例 如清华大学的钱学森力学班。针对这些学生的理论力学教学,在深度和广度上都有更高的要求。
前言
本书第1版自2005年7月出版后,被很多学校采用为教科书。2008年2月本书被评为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 家级规划教材。本书还是江苏省“工科力学系列课程教学内容课程体系改革的研究与实践”项目的研究成果之一, 也是东南大学普通高等教育“十五”规划教材,是为新世纪的工科大学生编写的多学时理论力学课程的更新教材。 其主要特色如下:
理论力学(第2版)
20xx年清华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图书
目录
01 2013年清华大学出版 社出版的图书
03 2014年清华大学出版 社出版图书信息
02
2014年清华大学出版 社出版图书
《理论力学(第2版)》是2013年清华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图书,作者李俊峰。
2013年清华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图 书
内容简介
张雄,博士,清华大学航天航空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工程动力学研究所所长。2004年入选教育部首批新 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先后获教育部自然科学奖一等奖和二等奖、北京市教育创新标兵、北京市高等教育教学 成果奖二等奖、清华大学青年教师教学优秀奖、清华大学优秀教学软件一等奖、清华大学教学工作优秀成果奖二 等奖。兼任中国力学学会计算力学专业委员会委员、北京振动工程学会副理事长、《International、 JournalofComputationalMethods》编委、《计算力学学报编委》,主要从事计算力学和冲击动力学方面的研究。 已出版《无格法》、《计算动力学》、《工程弹性力学与有限元法》、《理论力学》等专著与教材。

中mei着名大学《理论力学》课程比较与分析

中mei着名大学《理论力学》课程比较与分析

中美著名大学《热力学与统计物理学》课程比较与分析张立彬(教育部南开大学外国教材中心,天津300071)徐皓、刘学文(南开大学物理科学学院,天津300071)内容摘要:根据中美高校物理学排名,笔者搜集了美国12所顶尖高校与中国10所著名大学的热力学与统计物理学课程及其教材等信息,在此基础上,比较了中美著名大学热力学与统计物理学课程的内容、教材与参考书使用情况、培养目标、教学方式、师资力量等。

通过比较发现了美国热力学与统计物理教学的特点和国内教学的不足,本文可为国内热力学与统计物理学课程教学的改善提供一定的启示与借鉴。

关键词:热力学与统计物理;美国大学;中国高校;课程特点;课程比较;物理教材热力学与统计物理是“四大力学”的物理基础课程之一。

对于各高校的物理专业是必不可少的必修课程。

我们在日常生活中所接触的宏观物体是由大量微观粒子构成的。

这些微观粒子不停地进行着无规则运动。

人们把这大量微观粒子的无规运动称为物质的热运动。

热运动有其固有的规律性。

热运动的存在必然影响到物质的各种宏观性质。

例如,物质的力学性质、电磁性质、聚集状态,乃至化学反应进行的方向和限度等等。

热力学和统计物理的任务是研究热运动的规律及热运动对物理宏观性质的影响。

为了深入了解热力学与统计物理的教学情况,我们调研收集了美国物理学排名前十二的高校的课程情况、教材使用等信息,通过分析美国高校的培养目标、课程内容、学时、教学方式等来了解他们的热力学与统计物理课程的特点,并与国内进行了比较分析。

研究的结果可为国内热力学与统计物理的教学给予启示。

文章收集了美国十二所顶尖大学(位列全美物理学排名前十二名)的热力学与统计物理课程信息,包括了课程主讲内容、使用教材及参考书等。

这些学校有:麻省理工学院(Massachusetts Institute of Technology)、斯坦福大学(Stanford University)、加州理工学院(California Institute of Technology)、哈佛大学(Harvard University)、普林斯顿大学(Princeton University)、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Berkley)康奈尔大学(Cornell University)、芝加哥大学(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伊利诺伊大学香槟分校(University of Illinois Urbana-Champaign)、加州大学圣芭芭拉分校(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Santa Barbara)、哥伦比亚大学(Columbia University )、耶鲁大学(Yale University)。

(2021年整理)中外著名《量子力学》教材之比较

(2021年整理)中外著名《量子力学》教材之比较

(完整版)中外著名《量子力学》教材之比较编辑整理:尊敬的读者朋友们: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完整版)中外著名《量子力学》教材之比较)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完整版)中外著名《量子力学》教材之比较的全部内容。

(完整版)中外著名《量子力学》教材之比较编辑整理:张嬗雒老师尊敬的读者朋友们: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到文库,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我们任然希望 (完整版)中外著名《量子力学》教材之比较这篇文档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我们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到下面的留言区,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下载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 <(完整版)中外著名《量子力学》教材之比较> 这篇文档的全部内容。

中外著名《量子力学》教材之比较涂成厚(南开大学物理科学学院博士、副教授)[内容摘要] 分别选择了中外著名大学使用的3本经典量子力学教材,逐一介绍了各自的内容与特点.在此基础上,对中外著名量子力学教材进行了比对分析,找出了它们的共同点和各自的特色。

另外,以“不确定性原理”为例,具体比较了经典知识点在论述方式上的区别。

[关键词]中外著名大学;量子力学;经典教材;比较分析量子力学(Quantum Mechanics)是研究微观粒子的运动规律的物理学分支学科,它主要研究原子、分子、凝聚态物质,以及原子核和基本粒子的结构、性质的基础理论,它与相对论一起构成了现代物理学的理论基础。

对EngineeringMechanicsDynamics的介绍及评判

对EngineeringMechanicsDynamics的介绍及评判

对《Engineering Mechanics--Dynamics》的介绍与评判王新宇(南开大学物理科学学院博士、副教授)张立彬(南开大学外国教材中心副教授)Plesha, Gray和Costanzo编写的工程力学系列教材由《静力学》、《动力学》和《静力学与动力学》三本组成,本书为《动力学》部份。

该书运用先进的教学理念,以求解问题为核心,联系实际,插图精美,易于明白得,是一部优秀的力学入门教材。

一、作者简介Michael E. Plesha:美国威斯康星大学麦迪逊分校工程物理系力学工程教授。

毕业于伊利诺伊大学芝加哥分校,材料与结构工程学士,在西北大学取得结构工程与应使劲学硕士和博士学位。

Plesha博士的要紧研究领域包括进展能够求解非线性静力学和动力学问题的有限元方式。

他专擅长研究两种材料界面处,即材料性质不持续处的现象,例如纤维增强复合材料。

其研究方式普遍应用于纳米摩擦学,陶瓷复合材料的高温流变学,岩石和土壤等岩土材料的建模,穿甲机理,工程材料的裂纹进展的模型等。

其教授的课程包括多门力学相关课程。

Gary L. Gray:美国宾州大学力学与工程学系(engineering scince and mechanics)副教授,毕业于华盛顿大学(优等生),取得了一个哈佛的.,和威斯康星大学麦迪逊分校的硕士和博士学位。

Gray博士要紧研究动力系统,力学系统的动力学性质,基于分子计算的持续性质材料多尺度预测方式,并致力于力学教育。

由于其在力学教育方面的杰出奉献,在宾州大学和美国工程教育协会等多个机构取得过诸多奖项。

目前正致力于基于分子动力学方式的薄膜纳米形态工程研究,航天器的轨道非线性动力学,和形状经历合金制作的电器接头等;在教育方面,正在开发一款交互式的动力学教学软件(电子教室)。

Francesco Costanzo:美国宾州大学力学与工程学系(engineering scince and mechanics)副教授,在意大利取得过航空工程方面的奖项,后作为富布赖特学者(Fulbright scholar)前去美国,获德州A&M大学航空工程博士学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外著名大学《理论力学》主流教材的比较与思考王新宇(南开大学物理科学学院博士、副教授)[内容摘要] 本文选取了三本具有代表性的英美理论力学主流教材如Goldstein 的《Classical Mechanics(第二版)》、Marion的《Classical Dynamics of Particles & Systems(第三版)》、Kibble的《经典力学(第五版)》和三本国内使用的经典教材如金尚年的《理论力学(第二版)》、梁昆淼的《力学:理论力学(第4版)(下)》、朗道的《力学(第五版)》,对具体内容进行了简单介绍,分析了各自的特色,并进行了比较。

[关键词] 理论力学;经典力学;教材;比较理论力学是人们称为“四大力学”的物理课程之一,也称为经典力学。

在物理学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对于各高校物理教学是必不可少的基础课程。

本文选取英美和国内所使用的相关教材和参考书(各三本)分别进行了内容简介,并加以比较,力求为国内理论力学教材的编写和使用提供借鉴。

1.英美著名大学《理论力学》主流教材的内容与特色1.1 国外教材之一——Goldstein 《Classical Mechanics(第二版)》教材的内容特点(1)前言《Classical Mechanics》是国外较为广泛采用的经典力学教材,在美国长期被作为研究生的理论力学教材,适合研究生入门学习。

该书自1950年问世以来经过多次再版,目前已经出版至第三版,1980年其第二版由Addison-Wesley出版公司出版。

本书是公认的经典力学标准教材。

与其他同类教材相比,这本书篇幅上比较长,各方面也都介绍得更详细一些。

可能是存在成本的因素,第三版在增加部分内容(例如混沌)的同时删去了部分内容(例如部分讨论和附录),相当一部分读者更偏爱第二版。

(2)作者简介赫伯特·戈尔茨坦(1922年6月26日- 2005年1月12日),美国物理学家,以本书作者知名。

1940年在纽约城市大学获得理学学士学位,1943年在获取了麻省理工学院博士学位。

从1942年到1946年,戈尔茨坦是麻省理工学院的战时辐射实验室的工作人员,在那里他从事研究波导和磁控管和雷达回波特点的理论工作。

从1946年到1949年他在哈佛大学物理系执教。

在1949 - 1950他是麻省理工学院博士后原子能委员会会员,并担任布兰代斯大学物理客座副教授(1952 -1953)。

从1950年起,戈尔茨坦在一家美国核技术开发公司任职,在那里他指导了核反应堆防护以及反应堆设计相关的中子散射截面的理论研究。

他参与建立了正统犹太科学家协会并曾担任主席。

死时他是哥伦比亚大学核科学与工程的名誉教授。

(3)教材总体架构与内容简介本书庞杂的体系使得其显得似乎没有重点,但它的确涵盖了经典力学的几乎全部内容。

内容围绕拉格朗日力学体系、哈密顿力学体系组织,着重介绍了现代物理处理问题的方法技术,主要包括: 质点动力学、拉格朗日方程、哈密尔顿方程、两质点间的力、刚体运动、微振动、微扰运动、场论等。

这本书重点介绍了围绕拉格朗日力学体系、哈密顿力学体系的经典力学。

首先从广义坐标和最小作用原理导出拉格朗日方程,以后分别论述守恒定律、运动方程的积分、质点碰撞理论、微振动和刚体运动理论,最后详细论述了哈密顿方程和正则变换等相关课题。

(4)该书特色对于高级物理教程来说,这本书的复杂性和可理解性非常适合高年级的物理学生(研究生)。

由于定位是物理高级教程,因此,对本科生有一定难度,因此,这本书主要读者是研究生。

这本书对现代物理概念和应用的数学工具的介绍比较透彻,如哈密顿-雅可比理论、泊松括号、正则摄动理论、相对论场理论等等,做的非常的出色。

这些理论方法几乎无所不在地出现在其他领域的物理学。

本书作者具有足够得执教经验,这使得这本书相对容易阅读。

这本书的覆盖的广度显而易见的:涵盖了质点物理学到连续介质力学, 包括相对论(和一点电磁学), 研究对象涉及力学连续体,通过本书的学习可以使得读者接下来有良好的信心去研究相对论和量子力学。

但同时也需要读者必须努力地阅读更多的文献。

最后,这本书很适合自学,并且它提供了许多清晰的练习习题。

总的来说,这是一本杰出的理论力学教材。

本书作者常常在书中加入一些评论,可以很好的引导读者深入思考,或者做进一步阅读、自学研究,但这样做的同时也不可避免的使某些读者陷入困惑。

(5)该书值得商榷之处或不足之处本书绝大多数部分写的相当精彩,特别是有心力相关处理部分的章节,但也有读者反映某些部分实际上写得并不是那么清楚,例如哈密顿-雅可比方程。

根据网上资料,吴大猷对Goldsten用Hamilton原理推正则方程的方法是批判的。

即使如此,错误并不大,并且书中给出了相当多的参考文献,读者产生疑问的时候可以自行检验。

另一方面,在这一版本中的确存在相对较多的拼写错误,虽然已经把第一版中相当多的错误改正了。

总体上说,该书对概念和理论的阐述要好于对具体艰深问题的分析求解,考虑到作者最初写书的时间1950年,可以理解的是其目标侧重于令读者了解和掌握现代物理处理问题的新方法和新技术(在当时),例如泊松括号等,从而建立起牢固的力学“基础”,为进一步学习量子力学做铺垫。

在这一背景下,该书的实例不是很多,对实例的讲解也不是很详细,需要其他书(例如Marion的书,推导极其详尽,例子极其丰富)的补充,但作为学习现代物理处理问题的方法技术来说,本书堪称经典。

1.2 国外教材之二——Marion《Classical Dynamics of Particles & Systems(第三版)》教材的内容特点(1) 前言《Classical Dynamics of Particles & Systems》是国外较为广泛采用的经典力学的入门教材,该书自1970年问世以来经过多次再版,目前已经出版至第五版,1988年其第三版由Harcourt Brace Jovanovich出版。

第五版国外教师和学生可通过注册取得其网上相关配套资料,例如习题解答等。

(2) 作者简介:Jerry B. Marion,著名的物理学者,1957年加入马里兰大学物理和天文学系,参与了学校范格拉夫起电机的研制工作,这个装置产生了很多有价值的论文,并给很多后来的学生提供了训练机会。

此后,Marion教授一方面参与实验核物理的研究,一方面逐渐加大在本科生教学上面的投入,最终完全投身于教材的编写和本科生教学工作。

他的教学在学生中受到广泛而深入的欢迎。

他个性谦和,讲解耐心,善于把知识讲透。

Marion教授不幸于1981年逝世,其家人设立了Marion纪念基金,奖励那些投身大学教育的好老师。

Thornton教授主要从事物理教育,将物理学研究人员培养成大学和学院的教授。

其在帮助学校,地区以及州一级的教师水平和能力提升计划中非常活跃,他设立K-8教师物理培训课程,把他们培训成拔尖的科学教师。

并进一步发展出K-12等8门课程。

(3)教材总体架构与内容简介该书不同版次在内容的编排取舍上皆有所不同,这可能与出版时所处的年代的教学特点有关。

下面内容仅就第三版而言。

本书前四章是与之前较为初等的普通物理相衔接的内容,或者说,简单回顾介绍了经典力学传统研究方法:包括相关的数学工具,例如矩阵,矢量运算等,和牛顿力学体系的主要内容,例如质点,牛顿定律,动量,能量,守恒,振动,重力等基本概念和定律。

第五和第六章进入新内容,包括变分法,拉格朗日和哈密顿动力学,进行了简单明了的介绍,主要是从数学上。

接下来进入物理内容的讨论:先是质点和质点系,包括有心力运动,行星运动,质点系动力学,碰撞,非惯性系;然后进入刚体阶段,引入惯量张量,主轴等概念,讨论了陀螺,离散的耦合振动,简正坐标,连续的振动弦,一维波动方程。

最后,在第十四章,简单介绍了狭义相对论对经典力学的处理。

教材的整体架构脉络清晰,内容之间的逻辑联系清楚,即使不是从头阅读,读者也能较为轻松地找到自己所需的内容。

本书内容上侧重数学的严谨,物理概念则依托于之前的普通物理,并没有对物理概念进行过于深入的剖析,这些内容应该是留在了之后的高级物理教程。

可见,该书对自己作为中级物理教程的定位相当清楚。

(4)该书特色本书着重提供对经典力学系统的现代处理方法,力求使得向量子理论的过渡最为容易,尽量使用当今通用的名词和引用。

某些对于现代物理特别重要的概念做了说明。

给学生提供尽可能多的使用现代数学技术的练习机会,以便其在后继课程中能够熟练使用这些工具。

本书定位于物理概论和高级物理之间的关键性的过渡阶段,对理论和公式的处理和所使用的方法具有一定程度的复杂性。

书中给出了许多理论力学处理问题中经典常用的例子,推导过程尽可能详细,尽量避免使用“易证”,“显然”等措辞,然而也不刻意的绝对避免,因为过于冗长的代数运算会导致读者迷失方向,需要尽可能省略,保证学生能够抓住重点。

第五章变分法、第十章惯量张量和主轴的引出都十分简明清晰,详略恰到好处,既不过分简短以至于使得读者不知如何下手,也没有不加区分的不放过任何一个细节,以至于使得读者读了很久还抓不住重点,感到茫然困惑。

书中也为学生提供的足够的习题进行练习,这是相当多学生读者希望看到的。

书中的例题和习题很多都是具有实用价值的讨论问题,题解(如果你能拿到的话)相当详细,不乏各种解题技巧,从中可以学到不少东西,甚至可以说是对课本的补充,这至少能够吸引一部分学生得兴趣。

和国外同类经典力学教材相比,特别是上述Goldstein的《经典力学》相比,本书的例子相当丰富,推导简明易懂,印刷和不经意的小错误都较少,写作清楚,特别利于自学。

本书是理论力学的入门经典,除了研究生,大学高年级本科生也很容易上手。

本书公认的是可读性强,易于理解。

本书并不贪大求全,有相当一部分比较重要的内容讲的很少,但是,就讲到的内容而言,都是非常严谨细致的。

(5)该书值得商榷之处或不足之处本书由于定位为中级物理教程所使用的教材,因此,对于部分读者而言,内容上对物理概念的讲解可能不够深入,需要参考其他教材,例如Goldstein的经典力学。

另外,本书内容上侧重数学的严谨,显得物理特征不是很明显,某些不喜欢数学的读者会觉得枯燥(然而本书和Goldstein的书刚好互补)。

有读者反映该书不够生动。

关于本书的习题,相当多读者反映不喜欢其长篇大论的解题过程,有些题目至少要用5页纸,这对于学生阶段的读者是相当不现实的。

另外,很多习题的解答与书中内容几乎没有什么关系,或者相去甚远。

前面四章具有复习意味的内容对很多读者来说,意义不是很大。

循环坐标,泊松括号,正则变换的内容讲的较少。

相对论对经典力学的处理讲的少。

1.3 国外教材之三——Kibble《经典力学(第五版)》教材的内容与特点1)前言本书是英国伦敦帝国理工学院物理系及应用数学系的教材,自出版以来,受到广大师生的好评,目前已发行至第五版,2004年由帝国大学出版社出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