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讲:婚姻文化中国古代文化史:第五节 中国文化史 教学课件
合集下载
中国传统婚姻文化古代婚姻观念PPT

富家嫁妆惊人,床桌器具箱笼被褥一应俱全,日常 所需无所不包。发嫁妆的队伍排列绵延数里,故称 “十里红妆”。
47
十里红妆
1 朱漆泥金雕花三屏风式镜台 68、宽47、深17厘米。台面呈
扇面形,有三小抽屉。台上立三泥金镂雕花卉、仙鹤纹屏风,夔龙纹坐角牙 子。龙纹搭脑,中屏两搭脑间饰宝珠纹。台面和屏风内框髹黑漆。此款镜 台很少见,造型与明黄花梨五屏风镜台非常类似,但装饰风格更显华贵。
夫妻称谓:《白虎通·嫁娶》:“婚姻者何谓也?昏时行礼,
故谓之婚也。妇人因夫而成,故曰姻。” 《礼记·经解》“婿 曰婚,妻曰姻。”
指嫁娶仪式:《诗经·郑风》:“男以昏时迎女,女因男而
来,……论其男女之身谓之嫁娶,指其好合之际谓之婚姻。嫁 娶婚姻,其事是一。故云婚姻之道,谓嫁娶之礼也。”
亲家:《说文解字》:“婚,妇家也”、“姻,婿家也”。
中国古代婚姻制度,应该是“一夫一妻多妾制”。
• 妻是正房,古代叫做夫人,地位高。 • 妾是偏房,叫做如夫人,地位自然低 。
5
古代婚姻观念
《礼记》:“夫礼之初,始诸饮食”。 “夫 礼始于冠,本于婚”。 婚姻沟通着物质与观念、道德与法律,折 射出社会的风尚和礼仪。
6
古代婚姻观念
一、婚姻的概念 1.古代关于“婚姻”的词义学解释:
21
三、伙婚
伙婚制的意义: 以自然选择取代血亲婚配,人口的数量
和质量都显著提高; 促成氏族制度的萌芽。
22
四、对偶婚
对偶婚是一个男子和一个女子在或长或短的 时间内形成的不牢固的夫妻关系。
较之于群婚,它是个体婚;较之于专偶婚, 它是不稳定的夫妻关系。
对偶婚是群婚到专偶婚的过渡。
对偶婚双方不以感情为基础。
《新唐书·后妃传上》:“礼本于夫妇,……治乱因之, 兴旺系焉。”
47
十里红妆
1 朱漆泥金雕花三屏风式镜台 68、宽47、深17厘米。台面呈
扇面形,有三小抽屉。台上立三泥金镂雕花卉、仙鹤纹屏风,夔龙纹坐角牙 子。龙纹搭脑,中屏两搭脑间饰宝珠纹。台面和屏风内框髹黑漆。此款镜 台很少见,造型与明黄花梨五屏风镜台非常类似,但装饰风格更显华贵。
夫妻称谓:《白虎通·嫁娶》:“婚姻者何谓也?昏时行礼,
故谓之婚也。妇人因夫而成,故曰姻。” 《礼记·经解》“婿 曰婚,妻曰姻。”
指嫁娶仪式:《诗经·郑风》:“男以昏时迎女,女因男而
来,……论其男女之身谓之嫁娶,指其好合之际谓之婚姻。嫁 娶婚姻,其事是一。故云婚姻之道,谓嫁娶之礼也。”
亲家:《说文解字》:“婚,妇家也”、“姻,婿家也”。
中国古代婚姻制度,应该是“一夫一妻多妾制”。
• 妻是正房,古代叫做夫人,地位高。 • 妾是偏房,叫做如夫人,地位自然低 。
5
古代婚姻观念
《礼记》:“夫礼之初,始诸饮食”。 “夫 礼始于冠,本于婚”。 婚姻沟通着物质与观念、道德与法律,折 射出社会的风尚和礼仪。
6
古代婚姻观念
一、婚姻的概念 1.古代关于“婚姻”的词义学解释:
21
三、伙婚
伙婚制的意义: 以自然选择取代血亲婚配,人口的数量
和质量都显著提高; 促成氏族制度的萌芽。
22
四、对偶婚
对偶婚是一个男子和一个女子在或长或短的 时间内形成的不牢固的夫妻关系。
较之于群婚,它是个体婚;较之于专偶婚, 它是不稳定的夫妻关系。
对偶婚是群婚到专偶婚的过渡。
对偶婚双方不以感情为基础。
《新唐书·后妃传上》:“礼本于夫妇,……治乱因之, 兴旺系焉。”
中国传统婚姻文化.ppt

君先乎臣,其义一也。
——《礼记·郊特牲》
(3) 三从四德之礼
妇人从人者也,幼从父兄,嫁从夫,夫死从子。 ——《礼记 》
女子顺男子之教,而长其礼者也,是故无专制之义而有
三从之道。
——《孔子家语》
妇德:不需要才能出众,幽娴贞静,守节整齐, 行已有耻,动静有法。妇言:不必利言善辩。择词而 说,不道恶语,时然后言,不厌于人。妇容:不必颜 色美丽,洗净尘秽,服饰鲜洁,沐浴以时,身不垢辱。 妇功:不必功巧过人,专心纺织,不好嬉笑,洁齐酒 食,而奉宾客。
2、血缘婚
昔宇宙初开之时,只有女娲兄妹 二人在昆仑山,而天下未有人民,议 以为夫妻,以自羞耻。兄即与妹上昆 仑山。咒曰:天若遣我兄妹二人为夫 妻,而烟悉合,若不,使烟散。于烟 即合,其妹即来就兄,妹以扇蔽面。
——《独异志》
3、抢亲婚
(1)屯如邅如,乘马班如,匪寇,婚媾。 ——《易经》
(2)乘马班如,泣血涟如。 ——《易经》
——《礼记·曲礼》
媒氏,下士二人,史二人,徒十人。掌万民
之判,凡男女,自成名以上,皆书年月日名焉,
令男子三十而娶,女子二十而嫁,凡娶判妻入子
者,皆书之。仲春之月,令会男女。于是时也,
奔者不禁。若无故而不用令者,罚之。司男女之
无夫家者而会之…
——《周礼》
(1)非媒不娶
民男二十,女十五以上,无夫家者,州 县以礼聘娶。
第四步:纳征。
征,成也,使使者纳币以成婚礼。 ——《仪礼·士昏礼 》
(2)明媒正娶
第五步:请期。
登即相许和,便可作婚姻。媒人下床去,诺诺复 尔尔。……府君得闻之,心中大欢喜。视历复开书, 便利此月内。六合正相应,良吉三十日。
第六步:亲迎。 大婚既至,冕而亲迎。
——《礼记·郊特牲》
(3) 三从四德之礼
妇人从人者也,幼从父兄,嫁从夫,夫死从子。 ——《礼记 》
女子顺男子之教,而长其礼者也,是故无专制之义而有
三从之道。
——《孔子家语》
妇德:不需要才能出众,幽娴贞静,守节整齐, 行已有耻,动静有法。妇言:不必利言善辩。择词而 说,不道恶语,时然后言,不厌于人。妇容:不必颜 色美丽,洗净尘秽,服饰鲜洁,沐浴以时,身不垢辱。 妇功:不必功巧过人,专心纺织,不好嬉笑,洁齐酒 食,而奉宾客。
2、血缘婚
昔宇宙初开之时,只有女娲兄妹 二人在昆仑山,而天下未有人民,议 以为夫妻,以自羞耻。兄即与妹上昆 仑山。咒曰:天若遣我兄妹二人为夫 妻,而烟悉合,若不,使烟散。于烟 即合,其妹即来就兄,妹以扇蔽面。
——《独异志》
3、抢亲婚
(1)屯如邅如,乘马班如,匪寇,婚媾。 ——《易经》
(2)乘马班如,泣血涟如。 ——《易经》
——《礼记·曲礼》
媒氏,下士二人,史二人,徒十人。掌万民
之判,凡男女,自成名以上,皆书年月日名焉,
令男子三十而娶,女子二十而嫁,凡娶判妻入子
者,皆书之。仲春之月,令会男女。于是时也,
奔者不禁。若无故而不用令者,罚之。司男女之
无夫家者而会之…
——《周礼》
(1)非媒不娶
民男二十,女十五以上,无夫家者,州 县以礼聘娶。
第四步:纳征。
征,成也,使使者纳币以成婚礼。 ——《仪礼·士昏礼 》
(2)明媒正娶
第五步:请期。
登即相许和,便可作婚姻。媒人下床去,诺诺复 尔尔。……府君得闻之,心中大欢喜。视历复开书, 便利此月内。六合正相应,良吉三十日。
第六步:亲迎。 大婚既至,冕而亲迎。
第二讲:婚姻文化中国文化史:第四节 中国文化史 教学课件

第三节:中国古代的婚姻要件与婚姻 礼俗
❖ 前面我们谈了古代婚姻的结构和类型,古代 婚姻结构主要是一夫一妻媵妾制,婚姻类型 则多种多样,包括聘娶婚、掠夺婚、表亲婚、 招婿婚、转房婚、交换婚、指腹婚、冥婚、 童养婚等。在这些众多的婚姻类型中,占主 导地位的是“聘娶婚”,我们提到的古代婚 姻礼俗主要指得是聘娶婚的婚姻程序。
❖ 纳采礼仪:女家主人提前在家庙供上祖先神 位以及供神的筵席,接待男方使者。男方使 者穿黑色礼服到达后,女方主人亦着在大门 外相迎,并向来使行拜礼,请使者进门入内。 行至家庙门前,让使者经西面台阶上,主人 经东面台阶上。使者立于堂前,面东致辞, 转达男方求婚意愿。主人至答词,答允婚事, 并再行拜礼。然后,主人和使者立于庙堂中 央,面南接受贽雁之礼。授雁之后,主人还 须设宴招待使者。
❖ 由上可见,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是传统婚姻 的关键,但也是男女自由恋爱、自主婚姻的 文君与司马相如的爱 情故事。
❖ 2、适婚年龄
❖ 从远古说起,杜佑《通典》:“太古,男五 十而娶,女三十而嫁”。这是后人的推测, 不可信。
❖ 商周时期,《周礼》道:“男子三十而娶, 女子二十而嫁”。《礼记》:“人生十年曰 幼,学。二十曰弱,冠。三十曰壮,有 室。”“女子十年不出,十有五年而笄(jī)。 二十而嫁,有故,二十三年而嫁。”
❖ 《钗头凤》
❖ 一:陆游。
❖ 红酥手,黄縢酒,满城春色宫墙柳; 东风恶, 欢情薄,一怀愁绪,几年离索,错、错、错!
❖ 春如旧,人空瘦,泪痕红浥鲛绡透; 桃花落, 闲池阁, 山盟虽在,锦书难托, 莫、莫、莫!
❖ 二:唐婉。
❖ 世情薄,人情恶,雨送黄昏花易落; 晓风乾, 泪痕残,欲笺心事,独语斜栏, 难、难、难!
❖ 婚礼当日黄昏时分,新郎一行人穿黑红相间 的衣服,乘黑车,拿着火把去女方家迎娶新 娘。到达女方门前,女方在家庙设置好祖先 牌位,新娘子穿浅红的衣服立于家庙厢房等 待。女方主人穿黑色礼服迎接新娘,新郎拿 着大雁在如同纳采那样登上庙堂授雁,然后 女家主人将新娘子交给新郎带走。唐之前, 迎娶新娘一般在黄昏,但是唐之后就改为清 晨了。
❖ 前面我们谈了古代婚姻的结构和类型,古代 婚姻结构主要是一夫一妻媵妾制,婚姻类型 则多种多样,包括聘娶婚、掠夺婚、表亲婚、 招婿婚、转房婚、交换婚、指腹婚、冥婚、 童养婚等。在这些众多的婚姻类型中,占主 导地位的是“聘娶婚”,我们提到的古代婚 姻礼俗主要指得是聘娶婚的婚姻程序。
❖ 纳采礼仪:女家主人提前在家庙供上祖先神 位以及供神的筵席,接待男方使者。男方使 者穿黑色礼服到达后,女方主人亦着在大门 外相迎,并向来使行拜礼,请使者进门入内。 行至家庙门前,让使者经西面台阶上,主人 经东面台阶上。使者立于堂前,面东致辞, 转达男方求婚意愿。主人至答词,答允婚事, 并再行拜礼。然后,主人和使者立于庙堂中 央,面南接受贽雁之礼。授雁之后,主人还 须设宴招待使者。
❖ 由上可见,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是传统婚姻 的关键,但也是男女自由恋爱、自主婚姻的 文君与司马相如的爱 情故事。
❖ 2、适婚年龄
❖ 从远古说起,杜佑《通典》:“太古,男五 十而娶,女三十而嫁”。这是后人的推测, 不可信。
❖ 商周时期,《周礼》道:“男子三十而娶, 女子二十而嫁”。《礼记》:“人生十年曰 幼,学。二十曰弱,冠。三十曰壮,有 室。”“女子十年不出,十有五年而笄(jī)。 二十而嫁,有故,二十三年而嫁。”
❖ 《钗头凤》
❖ 一:陆游。
❖ 红酥手,黄縢酒,满城春色宫墙柳; 东风恶, 欢情薄,一怀愁绪,几年离索,错、错、错!
❖ 春如旧,人空瘦,泪痕红浥鲛绡透; 桃花落, 闲池阁, 山盟虽在,锦书难托, 莫、莫、莫!
❖ 二:唐婉。
❖ 世情薄,人情恶,雨送黄昏花易落; 晓风乾, 泪痕残,欲笺心事,独语斜栏, 难、难、难!
❖ 婚礼当日黄昏时分,新郎一行人穿黑红相间 的衣服,乘黑车,拿着火把去女方家迎娶新 娘。到达女方门前,女方在家庙设置好祖先 牌位,新娘子穿浅红的衣服立于家庙厢房等 待。女方主人穿黑色礼服迎接新娘,新郎拿 着大雁在如同纳采那样登上庙堂授雁,然后 女家主人将新娘子交给新郎带走。唐之前, 迎娶新娘一般在黄昏,但是唐之后就改为清 晨了。
《中国古代婚姻制度》课件

重个体权利的社会价值观相悖。
传统礼教与性别平等的对立
03
古代婚姻制度中男尊女卑的现象与现代社会追求性别平等的趋
势形成对比。
法律与习俗的博弈
国家法律与地方习俗的差异
在制定和执行婚姻法律时,需平衡国家层面的统一规定与各地习 俗的多样性。
法律进步与保守势力的博弈
随着社会发展,法律对于婚姻制度的规范和保护不断完善,但保守 势力可能阻碍法律改革进程。
REPORT
CATALOG
DATE
ANALYSIS
SUMMAR Y
03
中国古代婚姻制度的主 要内容
婚姻的缔结
父母之命,媒妁之言
门当户对
在古代中国,婚姻的缔结必须经过父母同 意,并通过媒人介绍。这是为了确保婚姻 的合理性和家庭的利益。
婚姻双方家庭的社会地位和财富状况需要 相当,以确保婚姻的稳定和家族的利益。
REPORT
CATALOG
DATE
ANALYSIS
SUMMAR Y
05
中国古代婚姻制度的演 变与现代启示
传统与现代的冲突
传统观念与现代价值观的碰撞
01
在婚姻制度演变过程中,传统观念如“父母之命,媒妁之言”
与现代强调的自由恋爱、个人选择产生冲突。
家庭与个人权利的博弈
02
古代婚姻多以家族利益为重,个人意愿常被忽视,这与现代尊
特点和变化。
婚姻观念与习俗
分析了不同历史时期婚 姻观念和习俗的演变, 如门第观念、聘礼习俗
等。
婚姻法律与规定
探讨了古代婚姻法律的 内容和实施情况,以及 其对当时社会的影响。
婚姻与家庭关系
研究了婚姻在古代家庭 中的地位和作用,以及 夫妻、亲子等家庭关系
《中国古代婚姻史》PPT课件

闹房
五、冥 婚
《昨梦录》 :“北俗,男女年当婚嫁,未婚而死者,两家命媒互求之,谓之鬼 媒人。通家状细帖,各以父母命,祷而卜之,得卜,即制冥衣,男冠带,女裙 帔等毕备。媒者就男墓,备酒果,祭以合婚,设二座相并,各立小幡长尺余者 于座后。其未奠也,两幡凝然,直垂不动,奠毕,祝请男女相就,若合卺然。 其相喜者,则二幡微动,以致相合。若一不喜者,幡不为动。”
福建民谣
闽风生女半不举,长大期之作烈女。 婿死无端女亦亡,鸩酒在尊绳在梁。 女儿贪生奈逼迫,肠断幽怨在胸臆。 族人欢笑女儿死,请旌藉以传姓氏。 三丈华表朝树门,夜闻新鬼求返魂。
人为什么会堕入情 网呢?没有比这更复 杂的了,因为这是冬 天,因为这是夏天; 因为劳累过度,因为 闲极无聊;因为软弱, 因为刚强;因为需要 安全,因为喜欢冒险, 因为绝望,因为希望, 因为有人爱您,因为 有人不爱您。
《儒林外史》第四十八回 “徽州府烈妇殉夫”
老孺人道:“你怎的越老越呆了!一个女儿要死, 你该劝他,怎么倒叫他死?这是甚么话说!”王玉 辉道:“这样事你们是不晓得的。”老孺人听见, 痛哭流涕,连忙叫了轿子,去劝女儿,到亲家家去 了。王玉辉在家,依旧看书写字,候女儿的信息。 老孺人劝女儿,那里劝的转。一般每日梳洗,陪着 母亲坐,只是茶饭全然不吃。母亲和婆婆着实劝着, 千方百计,总不肯吃。饿到六天上,不能起床。母 亲看着,伤心惨目,痛入心脾,也就病倒了,抬了 回来,在家睡着。
女教书
“即至村姑里 妇未尽识字,而 一门之内父兄 子弟为之陈述 故事、讲说遗 文,亦必有心 领神会随事感 发之处。”
节烈妇女
徽州詹氏,年二十归王文焯,廿八夫故,遗孤林丰三岁。詹氏纺线赡养病姑,养 育儿子,卒年七十,守节四十三年。
张氏翠玉,金玉琪妻,夫亡誓不再适,归宁母家,欲夺其志,张度不能自全,遂 缢死母家。
中国传统文化 婚姻PPT精选文档

1
携手同游人间
死生契阔,与子成说 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我能想到最浪漫的事,就是和你一起慢慢变老 然后一起······
2
什么是婚姻?
《礼记·昏义》中的“昏”原文作昼,由于古人娶 妻迎亲是在黄昏时进行的,这时太阳将要下山,月 亮就要出来,含有“阴阳往来”的意思,因而得名。 后来才加上“女”字偏旁写作“婚礼”。
又叫“承典婚”这种婚往往是男方已 婚无子,但家里却财富充足,需要 有人继承,而女家生活困难,丈夫 无力维持生计,只得同意在一定期 限内将妻子典当给别人,男方付一 定租金,到期后将妻子归还,民间 称之为“借妻生子”,借鸡生蛋。
23
传统婚礼程式 1.纳采 男方请媒提亲后,女方同意之义婚 男方再准备礼去女方家求婚,礼物 是“雁”
14
4、选婚 选婚也就是选妃,是古代帝王主要 的婚配形式,为皇上选女人,始于 西汉,东汉时作为制度被确立下来。
15
5、罚婚 罚婚是针对犯人及其家属而采取 的惩罚措施,罪犯被判刑之后, 其妻子即被充公。
16
有两种 一是罚配给别人,比如贬官军卒。 二是把犯人家属及其后代纳入贱民 之列。
17
6、赠赐婚 (1)赠婚
29
三、传统婚姻禁忌 1.同姓不婚
2.士庶不婚
3.居丧不婚
《礼记·曾子问》按古代丧服:父亲死,子女要 服丧三年,是不能婚配的。
30
四、古代的离婚制度
1.七出(离婚)——当我们的爱情已 成往事的时候。
(1)“不顺父母” 亦即妻子不孝顺丈夫的父母,理
由是“逆德”。
31
(2)无子 孟子说:“不孝有三,无后为大” 理由是绝后。
7
Hale Waihona Puke (2)魏晋南北朝隋唐时期魏晋南北朝,社会形成了严格的“等 级婚姻”,“士族不与庶族通婚” 这一时期早婚现象比较严重,陈文帝 的沈后10岁改嫁归文帝,北魏文献帝 年17,而儿子孝文帝已5岁了。
携手同游人间
死生契阔,与子成说 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我能想到最浪漫的事,就是和你一起慢慢变老 然后一起······
2
什么是婚姻?
《礼记·昏义》中的“昏”原文作昼,由于古人娶 妻迎亲是在黄昏时进行的,这时太阳将要下山,月 亮就要出来,含有“阴阳往来”的意思,因而得名。 后来才加上“女”字偏旁写作“婚礼”。
又叫“承典婚”这种婚往往是男方已 婚无子,但家里却财富充足,需要 有人继承,而女家生活困难,丈夫 无力维持生计,只得同意在一定期 限内将妻子典当给别人,男方付一 定租金,到期后将妻子归还,民间 称之为“借妻生子”,借鸡生蛋。
23
传统婚礼程式 1.纳采 男方请媒提亲后,女方同意之义婚 男方再准备礼去女方家求婚,礼物 是“雁”
14
4、选婚 选婚也就是选妃,是古代帝王主要 的婚配形式,为皇上选女人,始于 西汉,东汉时作为制度被确立下来。
15
5、罚婚 罚婚是针对犯人及其家属而采取 的惩罚措施,罪犯被判刑之后, 其妻子即被充公。
16
有两种 一是罚配给别人,比如贬官军卒。 二是把犯人家属及其后代纳入贱民 之列。
17
6、赠赐婚 (1)赠婚
29
三、传统婚姻禁忌 1.同姓不婚
2.士庶不婚
3.居丧不婚
《礼记·曾子问》按古代丧服:父亲死,子女要 服丧三年,是不能婚配的。
30
四、古代的离婚制度
1.七出(离婚)——当我们的爱情已 成往事的时候。
(1)“不顺父母” 亦即妻子不孝顺丈夫的父母,理
由是“逆德”。
31
(2)无子 孟子说:“不孝有三,无后为大” 理由是绝后。
7
Hale Waihona Puke (2)魏晋南北朝隋唐时期魏晋南北朝,社会形成了严格的“等 级婚姻”,“士族不与庶族通婚” 这一时期早婚现象比较严重,陈文帝 的沈后10岁改嫁归文帝,北魏文献帝 年17,而儿子孝文帝已5岁了。
《中国古代婚姻》课件

——陆容《菽园杂记》
乡医王素行,“年四十余无子,女
则成群,乃破产娶妾生子”。
——清代常州《王氏宗谱》
h
32
包拯(999-1062),庐州(安徽合 肥)人,历经北宋真宗、仁宗两朝, 官至枢密副使,一生刚正不阿,秉 公执法,清正廉洁,一心为民。他 与元配夫人董氏生有两女一男,儿 子20多岁死了,儿媳崔氏自己没有 孩子。包公还有一妾孙氏,后被打 发回娘家,不久却生下一儿,这就 是包公在60岁时与孙氏生下的包绶, 被崔氏领回包家,成为包家唯一的 后人,包公去世后,崔氏将包绶抚 养成人,为包家立下了汗马功劳。
h
26
2.历史文化涵义:
妾:从辛,从女。甲骨文中的“辛”意思即古
代刑刀,表示有罪,受刑。下面是“女”字,合而
表示有罪的女子。
妾,有罪女子给事者。 —— 《说文》
女为人妾,妾不聘也。——《说文》
聘则为妻,奔则为妾。——《礼记·内则》
毋以妾为妻。
——《谷梁传》
h
27
(二)纳妾制度的源起
氏族社会:父系氏族社会时期,国中有“媵 制”,这是一种氏族首领才有资格实行的婚 姻制度。大汶口文化(前4300-前2500)就出 现了丈夫与妻妾合葬的现象。
--《新唐书》卷一二九“严挺之传”
h
44
聘则为妻奔是妾,不堪主祀奉苹蘩。 终知君家不可住,其奈出门无去处。 岂无父母在高堂?亦有亲情满故乡。 潜来更不通消息,今日悲羞归不得。 为君一日恩,误妾百年身。 寄言痴小人家女,慎勿将身轻许人!
--白居易《井底引银瓶》 白居易
h
45
h
46
从三个方面来看妾地位之低下: 妾与家族:有妻有妾者,书妻不书妾 妾与夫:买卖关系、可以互赠 妾与妻:妻为正室、妾为侧室
乡医王素行,“年四十余无子,女
则成群,乃破产娶妾生子”。
——清代常州《王氏宗谱》
h
32
包拯(999-1062),庐州(安徽合 肥)人,历经北宋真宗、仁宗两朝, 官至枢密副使,一生刚正不阿,秉 公执法,清正廉洁,一心为民。他 与元配夫人董氏生有两女一男,儿 子20多岁死了,儿媳崔氏自己没有 孩子。包公还有一妾孙氏,后被打 发回娘家,不久却生下一儿,这就 是包公在60岁时与孙氏生下的包绶, 被崔氏领回包家,成为包家唯一的 后人,包公去世后,崔氏将包绶抚 养成人,为包家立下了汗马功劳。
h
26
2.历史文化涵义:
妾:从辛,从女。甲骨文中的“辛”意思即古
代刑刀,表示有罪,受刑。下面是“女”字,合而
表示有罪的女子。
妾,有罪女子给事者。 —— 《说文》
女为人妾,妾不聘也。——《说文》
聘则为妻,奔则为妾。——《礼记·内则》
毋以妾为妻。
——《谷梁传》
h
27
(二)纳妾制度的源起
氏族社会:父系氏族社会时期,国中有“媵 制”,这是一种氏族首领才有资格实行的婚 姻制度。大汶口文化(前4300-前2500)就出 现了丈夫与妻妾合葬的现象。
--《新唐书》卷一二九“严挺之传”
h
44
聘则为妻奔是妾,不堪主祀奉苹蘩。 终知君家不可住,其奈出门无去处。 岂无父母在高堂?亦有亲情满故乡。 潜来更不通消息,今日悲羞归不得。 为君一日恩,误妾百年身。 寄言痴小人家女,慎勿将身轻许人!
--白居易《井底引银瓶》 白居易
h
45
h
46
从三个方面来看妾地位之低下: 妾与家族:有妻有妾者,书妻不书妾 妾与夫:买卖关系、可以互赠 妾与妻:妻为正室、妾为侧室
中国传统文化--五礼、婚姻、埋葬PPT教学课件

2020/12/10
❖ 4. 转房婚
又称收继婚、升房婚、转亲婚、叔嫂婚。一般而言,转房婚是指父亲死后 某一特定的儿子收娶其后母,或者兄长死后弟弟收娶其嫂,或者弟弟死后 兄长收娶其弟媳,这种婚俗曾广泛流行于世界各地。现代人戏言,这叫肥 水不流外人田,此话倒也不差,因为据民族学家考证,这种婚俗起源于原 始社会时期掠夺婚时人们所拥有的财产嗣承观念。原始社会,部落战争较 多,掠夺来的妇女自然是财产,一旦男人死去,女人也要被以财产的形式 转让给本部落其它男子。但是随着家庭的出现,私有制的产生,这种转让, 范围逐渐缩小,最后固定在家族范围之内,也就是说,转让给与死者具有 血缘关系的人。
2020/12/10
4)”传代”习俗
传代又称”传席”、”踏青布条”,是旧时流行于汉族地区的一 种婚姻习俗。指新妇入门时双脚不可着地,而要踩着男家铺设的 麻袋或青布条而行。传袋之意,也有以为含不可得”地”意,即 新妇到男家不可有权有势,反映了男尊女卑的观念。
2020/12/10
5)”闹房”和”听房”
“闹房”又称”吵房”,主要是对新郎新娘成婚进行祝 贺,多流行于汉族地区。至时,无论长辈、平辈、小辈, 聚于新房中戏嬉打闹,了无禁忌,来祝贺新人,故民间 有”越喜越闹,越闹越喜”之说。
2020/12/10
6)”撒帐”
撒帐是旧时一种婚俗,主要流行于汉族地区。其仪式为新婚夫妇交 拜后并坐床沿,由妇女各以金钱糖果散掷。撒帐之俗一般认为始于 汉代。目的是求得富贵吉祥。明代还出现了撒帐歌。在北方仍行用 枣栗撒帐,枣子谐音”早子”,栗子谐音”利子”或”立子”。有” 早立子”之意,和汉代”得子多”寓意一致。
2020/12/10
❖ 4. 族外婚
研究中国婚姻制度的学者根据考古学资料推论,族外婚是母系社会 的一个标志。根据恩格斯的论述,学者想像母系氏族的婚姻情况是 这样的:氏族禁止族内通婚,须到其它氏族部落寻求女子;同时, 把本族女子嫁给外族。而中国许多上古圣人出生的神话传说,如 “附宝感北斗而生黄帝”、“庆都与赤龙合婚生尧”、“握登见大 虹意感而生舜”等等,正好被学者认为是族外婚的一种折射。
❖ 4. 转房婚
又称收继婚、升房婚、转亲婚、叔嫂婚。一般而言,转房婚是指父亲死后 某一特定的儿子收娶其后母,或者兄长死后弟弟收娶其嫂,或者弟弟死后 兄长收娶其弟媳,这种婚俗曾广泛流行于世界各地。现代人戏言,这叫肥 水不流外人田,此话倒也不差,因为据民族学家考证,这种婚俗起源于原 始社会时期掠夺婚时人们所拥有的财产嗣承观念。原始社会,部落战争较 多,掠夺来的妇女自然是财产,一旦男人死去,女人也要被以财产的形式 转让给本部落其它男子。但是随着家庭的出现,私有制的产生,这种转让, 范围逐渐缩小,最后固定在家族范围之内,也就是说,转让给与死者具有 血缘关系的人。
2020/12/10
4)”传代”习俗
传代又称”传席”、”踏青布条”,是旧时流行于汉族地区的一 种婚姻习俗。指新妇入门时双脚不可着地,而要踩着男家铺设的 麻袋或青布条而行。传袋之意,也有以为含不可得”地”意,即 新妇到男家不可有权有势,反映了男尊女卑的观念。
2020/12/10
5)”闹房”和”听房”
“闹房”又称”吵房”,主要是对新郎新娘成婚进行祝 贺,多流行于汉族地区。至时,无论长辈、平辈、小辈, 聚于新房中戏嬉打闹,了无禁忌,来祝贺新人,故民间 有”越喜越闹,越闹越喜”之说。
2020/12/10
6)”撒帐”
撒帐是旧时一种婚俗,主要流行于汉族地区。其仪式为新婚夫妇交 拜后并坐床沿,由妇女各以金钱糖果散掷。撒帐之俗一般认为始于 汉代。目的是求得富贵吉祥。明代还出现了撒帐歌。在北方仍行用 枣栗撒帐,枣子谐音”早子”,栗子谐音”利子”或”立子”。有” 早立子”之意,和汉代”得子多”寓意一致。
2020/12/10
❖ 4. 族外婚
研究中国婚姻制度的学者根据考古学资料推论,族外婚是母系社会 的一个标志。根据恩格斯的论述,学者想像母系氏族的婚姻情况是 这样的:氏族禁止族内通婚,须到其它氏族部落寻求女子;同时, 把本族女子嫁给外族。而中国许多上古圣人出生的神话传说,如 “附宝感北斗而生黄帝”、“庆都与赤龙合婚生尧”、“握登见大 虹意感而生舜”等等,正好被学者认为是族外婚的一种折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③前贫贱後富贵,不去
❖ 指丈夫娶妻的时候贫贱,但後来发达富贵了。 正所谓:贫贱之交不能忘,糟糠之妻不下堂。
❖ 《后汉书》记载:东汉光武帝刘秀为其姐湖 阳公主择夫的故事。
❖ 这里注意的是,“七出”之一的“淫”不在 “三不去”之列。也就是说,古代妇女犯了 “淫”罪的话,即使满足“三不去”的条件也 是要被休的。
洛神赋
❖ 三国时期,魏国著名文学家曹植写的著名浪漫主义 名篇,原名《感甄赋》。
❖ 其形也,翩若惊鸿,婉若游龙,荣曜秋菊,华茂春 松。髣fǎng髴fú兮若轻云之蔽月,飘飖yáo兮若流风之 回雪。远而望之,皎若太阳升朝霞。迫而察之,灼 若芙蕖(莲花 )出渌lù波。
❖ 肩若削成,腰如约素。延颈秀项,皓质呈露,芳泽 无加,铅华弗御。云髻jì峨峨,修眉联娟,丹唇外朗, 皓齿内鲜。
❖ “和离”不是什么离婚自由,也不是真的双 方自愿,不过是一种掩盖“出妻”实质,避 免矛盾激化的方法而已。
❖ ⑦盗窃,为其反义也。
❖ 这一条认为古代妇女毫无财产权利。《礼记》 中写道:子妇无私货、无私蓄、无私器。这 里的盗窃主要是指,盗窃家财。因为在古代 的大家族中都是同居宫财,在这种情况下, 盗窃家财对家族关系的维持造成危害,所以 要被休弃。
❖ 从以上七项出妻条件来看,可以分为两类:
❖ 一类是属于女方之过错的,比如不顺父母、 淫、妒、多言、窃盗。这是由女方主观因素 导致的,这是可以避免的。
❖ 1、出妻的必备条件——“七出”
❖ 出妻的必备条件有七个,这在《大戴礼记》 中有明确规定:“妇有七出:不顺父母,去;无 子,去;淫,去;妒,去;有恶疾,去; 多言,去;窃 盗,去。”
❖ ①“不顺父母,为其逆德也”
❖ “不顺父母,为其逆德也”,亦即妻子不孝顺 丈夫的父母。在传统中国,女性出嫁之后, 丈夫的父母的重要性更胜过自身父母,因此 违背孝顺的道德被认为是很严重的事。
❖ ②与更三年丧,不去
❖ 指妻子曾替丈夫的父母服丧三年,有恩于男 家的,不能出妻。中国古代社会是非常讲究 “孝道”的。如果父母去世,子女要守孝三 年。其实也不是三周年,而是三个年头,按 照规矩是二十七个月,也就是两周年加上一 个季度。妻子陪同丈夫给公婆服过三年重孝, 已经恪尽孝道,看在这一点上,即使有了一 些过失,男子也不能将妻子赶出家门。
❖ 三不去的规定,到了唐代以後正式被列《唐 律》之中。唐律规定,“虽犯七出,有三不去而 出之者,杖一百,追还合”。
❖ 在明朝也规定:妻犯七出之状,有三不去之 理,犯奸者不在此限。
❖ 三不去的法律规定,随着七出规定得被重视, 在宋元之後,由於离婚契约(休书)的发达, 逐渐较严格地被实行,一直延续到明清时期。 到1930年国民政府颁行的民法亲属篇中才被 完全废除。
❖ 三不去最早见于汉代的《大戴礼记》,其内 容包括
❖ ①有所取、无所归,不去
❖ 指妻子的家族散亡,假如妻子被休则无家可 归。说通俗了就是有地方来没有地方去。大 家知道,古代妇女是不独立的,在本家要依 附于父兄,出嫁后要依附于丈夫。如果把她 赶出家门,她无处可去,无路可走,怎么生 存呢?自然就只能留在家中了。
第五节、中国古代的离婚制度
❖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古代婚姻的基本要件和 婚姻礼俗,其中婚姻要件中介绍了主媒与媒 妁、婚姻的年龄还有婚姻的禁忌(一是同姓 不婚,一是姻亲间禁婚,一是禁娶亲属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妾),在论及婚姻礼俗中,把婚姻程序从功 能上分成了议婚阶段(纳采、问名、纳吉)、 定婚阶段(纳征、请期)、嫁娶阶段(亲 迎),只有经过这三个阶段,婚姻关系才得 以形成。
❖ ⑤有恶疾,不可与共粢[cí] 盛也
❖ “有恶疾”,古人解释道,一般有两种,一 是为不治之症;二是麻疯病。古人忌讳麻疯 病,是因为传染性较强,而且治疗无方。
❖ “不可与共粢盛也”,指的是患有恶疾的女 子是不能和丈夫共同拿器皿盛谷米在宗庙中 祭祀祖先的。婚姻是要“上事宗庙”,患有 恶疾的妻子是不能和丈夫一同祭祀祖先的, 因此丈夫可以出妻的。
❖ ⑥口多言,为其离亲也
❖ 为人妻者,多嘴多舌,必会导致家人不和, 亲属相争,这也是被休的理由。《尚书·牧 誓》:“牝pìn鸡无晨。牝鸡之晨,惟家之 索”。
❖ 《史记》中记载:陈丞相平者。少时家贫, 好读书,有田三十亩,独与兄伯居。伯常耕 田,纵平使游学。平为人长大美色。人或谓 陈平曰:“贫何食而肥若是?”其嫂嫉平之 不视家生产,曰:“亦食糠覈耳。有叔如此, 不如无有。”伯闻之,逐其妇而弃之。
❖ 中国古代社会这种“和离”是需要男方出具 一个文书的,这个文书叫做“放妻书”。
❖ 夫妻应当恩深意重,和和美美。如果前世有 缘,才能夫妇相亲;如果前世结怨,一定感 情不合。我们两个就像猫鼠同笼,狼狗一家, 难于长久。看来前缘注定无法共同生活。既 然不能同心,不如就此分手。即使分别,彼 此也不要成为仇敌。祝愿娘子与我分别之后, 能够选择高门,再配良缘。
❖ 另一类是属于客观因素的,包括无子、有恶 疾。对于第二类“出妻”理由,多数古人是 认为不仁不义的,不符合道德的。
❖ 2、出妻的限制条件——“三不去”
❖ 三不去,亦称“三不出”,是中国古代婚姻 制度中,用以规定丈夫不得任意要求与妻子 离婚(即休妻)的三种情况。一般而言,妻 子若合乎七出的条件时,依照礼制及法律, 丈夫便可以要求休妻。但七出所包涵的范围 甚广,可资夫家利用为藉口的可能甚大,因 此又中订立了三不去,用以保障妻子不被任 意休掉。
❖ 但是从宋元明清以后,贞操观念越来越严格。 由于程朱理学极力主张“存天理、灭人欲”, 在婚姻家庭制度方面,蔑视妇女的权益,甚 至程颐提出:“饿死事小,失节事大”。到 了明清,对于寡妇再嫁更是从法律上做出了 规定。
❖ ④妒,为其乱家也
❖ ④妒,为其乱家也
❖ 妒忌,这一条是与妾制相联系的,这主要为 官宦富人能纳妾而设。妒忌本来是种心理现 象,但是妻子对于丈夫不守夫道的嫉妒,却 被认为是妻子的恶德,其实妻子的心中,总 是希望实现真正的一夫一妻制。
❖ 《唐律·户婚律》规定:“诸犯义绝者离之。 违者徒一年。《明律》规定:“若犯义绝应离 而不离者,亦杖八十。”
❖ 三、和离制度 ❖ 在中国古代,除了“出妻”、“义绝”制度
之外,还有一种离婚制度叫做“和离”。 《辞海》写道:“亦称‘两愿离’。中国古代 法律指夫妻不和,双方都同意离婚的情况。 ❖ “和离”,顾名思义,“和离”就是双方不 发生冲突,商量着处理离婚问题,所以也叫 作“两愿离婚”。 男女双方不能安宁、和谐 相处而自愿离婚。 ❖ 《唐律》规定:“若夫妻不相安谐 ,谓彼此情 不相得,两愿离者”,可见和离的条件是“夫 妻不相安谐”。用现代话说就是“感情不 合”。
❖ 2、义绝的条件
❖ 按照唐宋的法律,“义绝”的条件有七:为 夫殴妻之祖父母、父母;为夫杀妻之外祖父 母、叔伯父母、兄弟、姑、姊妹;夫妻祖父 母、父母、外祖父母、叔伯父母、兄弟、姑、 姊妹自相杀;为妻殴詈夫之祖父母、父母; 为妻杀伤夫之外祖父母、叔伯父母、兄弟、 姑、姊妹;与夫之缌麻以上亲奸,夫与妻母 奸;欲害夫者。
❖ 在古代,对女子的贞操观念是逐渐变化的, 而且呈越来越严格的发展趋向。在先秦时期, 人们对贞操的问题还不怎么在意,当时社会 上对于寡妇改嫁还是特别宽容的。
❖ 从秦汉隋唐以来,一些贵族权贵开始提倡贞 操观念,秦始皇就特别注重,他曾发诏书要 求夫妻之间互相忠贞,以维持家庭的稳定。 东汉时期,班超的妹妹班昭曾写过一本书, 叫《女诫》,其中就写到:夫有再娶之义, 妇无二适之文。但是在下层社会贞操观念还 是比较淡薄的。
❖ 二、义绝制度
❖ 在古代,人们认为连接夫妻关系的纽带,非 情而是义,失去了这一纽带,婚姻关系就失 去了存在的价值。在《唐律》中明确写道: “夫妻义合,义绝而离”。
❖ 1、义绝的含义:是种强制离婚,指夫妻间或 夫妻双方亲属间或夫妻一方对他方亲属若有 殴、骂、杀、伤、奸等行为,就视为夫妻恩 断义绝,不论双方是否同意,均由官府判决 强制离异。可见在这种情况下,夫妇双方并 无选择的余地。
❖ ③淫,为其乱族也 ❖ 古代社会特别重视女子的贞操,统治阶级对
于这些贞洁女子特别重视,加以褒扬,并设 立“烈女坊”“贞节碑”等等。 ❖ 所谓贞操,在古代社会中,就是指妇女的丈 夫外不能失身于其他男人,或者丈夫死后不 再改嫁,从一而终。如果妻子不守贞操,与 丈夫以外的男子私通,这就是“淫乱”,在 古代是被视为非常严重的罪过的,因为这种 行为既违背了基本的妇道,又会影响到男家 血缘的纯正,所以对于“淫乱”之妻子,丈 夫是有权抛弃的。
❖ 但是夫妻已经共同生活了这么多年,男方一 般出于感情、舆论或其他方面的考虑,也不 一定会因正妻不生育而去休妻。这样男方一 般会纳妾,以庶子为嫡子。《唐律》中规定: 嫡妻年五十以上无子者,得立嫡以长,也就是 说要庶子中的长者为嫡子,家族的正式继承 人。另外,如果遇到妒妻,不让纳妾,又不 能离婚,这时就要收养同宗同姓的晚辈男子 为嗣子,作为家族的继承人。
❖ ②无子,为其绝世也。
❖ “无子,为其绝世也”,即妻子生不出儿子来, 理由是“绝世”,在传统中国,婚姻主要目 的就是“上事宗庙、下继后世”。家族的延 续被认为是婚姻最重要的目的,因此妻子无 法生出儿子,便使得这段婚姻失去意义。 《孟子》道“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其中 含义有二:一是不娶无后,二是娶而无后。 《十三经注疏》云:“不孝者三,事谓阿意 曲从,陷亲不义,一不孝也;家贫亲老,不 为禄仕,二不孝也;不娶无子,绝先祖祀, 三不孝也。三者之中无后为大。”
❖ 作为出嫁女的儿媳,“顺父母”就是要顺从 公公、婆婆。《礼记·昏义》中说,妇女须 “成妇礼,明妇顺”,“妇顺者,须乎舅姑, 和于室人,而后当于夫”。 也就是说,顺于 公婆、和于室人的主妇,才配服侍自己的丈夫。 也表明,作为女子,与丈夫的亲密程度不可 超过与舅姑(即“公婆”)的亲密程度,否则 即为“不事舅姑”。《礼记·内则》中说得 更明白:“子甚宜其妻,父母不悦,出。” 也就是说,儿子过于喜欢妻子,引起父母不 高兴的,可以休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