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逃亡乐队》:生于摇滚,死于摇滚

合集下载

刺猬乐队乐队的夏天歌单

刺猬乐队乐队的夏天歌单

刺猬乐队乐队的夏天歌单刺猬乐队是一支成立于2000年的独立乐队,乐队成员包括崔健、刘东和滕飞,以及加入乐队不久的吉他手阿鲁。

他们的音乐之所以如此独特,是因为他们的音乐语言深受民谣和朋克音乐的影响。

今天,我们为大家准备了刺猬乐队夏季歌单!这是一份让你在夏天听起来更加兴奋、更加舒适的歌曲列表。

1.《下地狱》《下地狱》是刺猬乐队2009年的专辑中最佳的一首歌。

全曲由轻快的吉他、极具爆发力的鼓点和崔健激昂的唱腔组成,表现出了年轻人的不屈精神以及对于命运的抗争。

2.《感动》《感动》以温柔的吉他旋律为主旋律,展现出了刺猬乐队沉静而从容的一面。

崔健铿锵有力的唱腔更是将歌曲推向了高潮。

3.《闪耀之地》《闪耀之地》充满朝气,歌曲中的吉他旋律轻快,而鲜明独特的和声也为其增色不少。

歌曲鼓点紧凑,崔健的唱腔旋律感十足,淋漓尽致地表现出年轻人的热血与冲动。

4.《放手》《放手》是刺猬乐队2004年的专辑中最具有感人力量的一首歌。

歌曲展现了人们在面对逆境时的无奈和无力,崔健的唱腔直戳人心,给人以触动。

5.《绝望城市》《绝望城市》揭露了人与社会的缺陷,并通过乐曲表现了这种缺陷造成的痛苦。

歌曲的曲调沉重,让人如沉迷其中,鲜明的吉他和崔健铮铮有力的唱腔更是将乐曲推向了高潮。

6.《太阳》《太阳》曲调轻快,吉他旋律灵动,唱腔亦是轻松明快。

这是一首能够唤醒人们心中渴望的夏日阳光的歌曲,听后让人不由得心旷神怡。

7.《如此生命》《如此生命》是一首表现生命力和热情的歌曲。

歌曲中优美的吉他和铿锵的鼓点,与崔健独特的唱腔相结合,呈现出一幅追求自由和生命的美好画卷。

总结:以上便是我们为大家介绍的刺猬乐队夏季歌单,这些歌曲总体上都是阳光明媚、充满正能量的。

他们的歌曲不同于那些狂欢的音乐,却淋漓尽致地表现出了一种自由、热情和力量,让人为之振奋。

听着这些歌曲,你会感受到属于夏季的欢快与舒适。

美国乐队FallOutBoy资料简介

美国乐队FallOutBoy资料简介

美国乐队Fall Out Boy资料简介Fall out boy(翻闹小子,又译“打倒男孩”),是来自美国芝加哥的一个摇滚乐队,组建于2001年,曾入围格莱美。

充满年轻活力朝气,畅快将庞克的不羁气焰完全释放,些许EMO风格夹带流畅声线。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美国乐队Fall Out Boy资料简介,希望大家喜欢! Fall Out Boy资料简姓名:Fall Out Boy打倒男孩国家:美国组建时间:2001年类型:乐队特点:充满年轻活力朝气简称:FOB乐队资料组建时间 / 地点:2001年 / 伊利诺伊州,美国Fall Out Boy(简称:FOB)是一支流行朋克(Pop Punk)、另类摇滚曲风(Alternative-Rock)的乐团,他们来自美国伊利诺伊州的芝加哥,在2001年组成。

乐团成员包括派崔克•史坦普(Patrick Stump,主唱、吉他手)、彼特•温兹(Pete Wentz,贝斯、主要作词者)乔•特洛曼(Joe Trohman。

吉他手)、安迪•赫里(Andy Hurley,鼓手)。

乐队成员派崔克•史坦普(Patrick Stump,主唱、吉他手)彼特•温兹(Pete Wentz,贝斯、主要作词者)乔•特洛曼(Joe Trohman。

吉他手)安迪•赫里(Andy Hurley,鼓手)Fall Out Boy乐团生涯2002年—2004年:乐团起步乐团首先在2002年发行了《Split EP》,隔年发行首张专辑《Fall Out Boy之与你的女友在傍晚出游》(Fall Out Boy's Evening Out With Your Girlfriend)。

在这段期间,Fall Out Boy乐团在芝加哥和近郊地区进行一连串的演出。

哥伦比亚骑士厅(The Knights of Columbus Hall)是早期Fall Out Boy乐团最常演出的地点。

他们的音乐录像带“到院前死亡”(Dead on Arrival)就是在此拍摄,同时该地也是许多场“秘密演出”的地点。

痛仰乐队:歌从出世到入世,皆因喜欢“在路上”

痛仰乐队:歌从出世到入世,皆因喜欢“在路上”

痛仰乐队:歌从出世到入世,皆因喜欢“在路上”作者:田偲妮来源:《现代青年·精英版》2019年第09期引子经历淘汰、复活,最终成为《乐队的夏天》年度“HOT 5”,痛仰乐队在今年夏天书写了“逆袭”的命运。

作为国内成军已20年的“老炮儿”,同期的乐队大多已走向解散的命运,但已走入不惑之年的痛仰,却仍然保持着对摇滚乐的初心。

主唱高虎如此说道:“我们还是把乐队当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

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时就不会想所谓的坚持,因为时光很快,不知不觉就过去了。

”迷笛走出来的摇滚兄弟痛仰乐队在《乐队的夏天》第一次登台,一首创作于十年前的《再见杰克》引发全场合唱。

盘尼西林的鼓手说,“小时候就喜欢看他(痛仰的鼓手大伟)打鼓了”;主唱则评价,痛仰是承担了中国摇滚乐十几年的“脊梁”。

虽然高虎并不认为自己是“老炮兒”,但很多人仍疑惑痛仰此次登上娱乐性综艺的原因,“我们把这次参加节目当做一个乐队的联欢。

只有大家都绑在一起,这种力量才能改变外界对乐队狭隘的认知。

”痛仰是20世纪90年代末国内最具代表性的摇滚乐队之一。

高虎曾说,痛仰的组建,靠的是音乐的缘分。

1997年,位于北京北郊的上地仍是偏僻的蛮荒区域,距离市中心几小时车程,周边没有太多人居住,但那里却聚集了一帮20岁出头的年轻人。

他们来自全国各地,有人背着吉他,有人哼着歌。

这里是90年代音乐人的“黄埔军校”——迷笛音乐学校,高虎、张静(贝斯手)等第一批痛仰乐队的成员便结识于此。

1997年3月,高虎到北京第二天,便在迷笛遇见了张静。

张静介绍自己是南京人,高虎则来自淮安,一句“老乡啊”让两人成为聊音乐的好友。

当年在迷笛上学的人,有的是对哲学高谈阔论的学院派,有人计划学成后南下歌厅赚钱,还有一波则是像高虎这样,受“魔岩三杰”的影响,钟情于西方摇滚乐。

那时不少学生经常晚上关着灯聊尼采、弗洛伊德,只听隔壁宿舍的高虎大声放着西方的死亡金属。

两个月之后,张静成了高虎宿舍对头睡觉的舍友。

辛爽

辛爽
辛爽
中国内地导演、吉他手
01 人物经历
03 人物评价
目录
02 个人生活
辛爽(Bob Xin),1981年3月11日出生于吉林省,中国内地导演、吉他手,毕业于中国政法大学国际经济法 专业。
2001年,加入了Joyside乐队,并担任吉他手 。2004年,随Joyside乐队推出音乐专辑《Drunk Is Beautiful》。2005年,随Joyside乐队入围音乐风云榜最佳乐队奖;同年,进入光线传媒,任职光线传媒音乐 总监。2006年,其参演的纪录片《颓废的东方》上映 ;同年,离开Joyside乐队。2008年,以音乐创作人的 身份签约金牌大风唱片公司。2013年,和几个朋友合伙做了一家广告公司,开始接一些广告、MV等业务。2016年, 执导奇幻爱情电影《二人世界》。2018年,为湖南卫视音乐创演秀节目《幻乐之城》执导了五支短片 。2020年, 执导悬疑剧《隐秘的角落》 ,他亦凭借该剧获得第四届网影盛典年度最佳剧集导演奖 、今日头条年度娱乐大赏 年度电视剧导演奖 、第三届初心榜年度五大青年导演奖等多个奖项 。
人物评价
作为一名“非科班”出身的导演,辛爽并没有靠巨大的阅片量换取“敲门砖”。朋克、摇滚乐、吉他手、导 演,这些都是打在辛爽身上的“标签”,它一方面证明着辛爽的存在,一方面又阻碍着他自己究竟是谁的认知 。 辛爽是一个天赋和努力兼备的导演,他的电视剧导演处女作 《隐秘的角落》将人性的复杂与幽微表现得淋漓尽致。 他尊重团队,也尊重观众,不为降低观影难度而牺牲深度,而唯有这样的作者能赋予作品真诚和谦逊的品质 。 此外,在综艺《幻乐之城》中,辛爽用独特的风格创作出“幻乐之作”,并感动了观众 (《新京报》、《南方 人物周刊》、环球网评)。
2020年,执导悬疑剧《隐秘的角落》,该剧是他执导的首部长篇剧集作品 ,并为该剧第12集片尾曲《白船》 作词作曲 ,他亦凭借该剧获得第四届网影盛典年度最佳剧集导演奖 、今日头条年度娱乐大赏年度电视剧导演 奖 、第三届初心榜年度五大青年导演奖等多个奖项 。

名人名言之如若死是必然评音乐剧《摇滚莫扎特》

名人名言之如若死是必然评音乐剧《摇滚莫扎特》

如若死是必然评音乐剧《摇滚莫扎特》“天才”莫扎特的英年早逝,引得无数后来者扼腕叹息。

人们皓首穷经,有的感叹命运使然,将莫扎特的“毁灭”归咎于同行对其“天才”的嫉妒;有的则从书信集中寻找到蛛丝马迹,认为其父对于其“天才性”的过分强调扭曲了莫扎特的性格;有的甚至关注到了所谓绝对的“天才”本身的弱点——一生都不会与平庸相伴,终身忍受一意孤行的灵魂对他们的折磨,天赋终成镣铐。

然而,死亡,是否真得是一种失去或是一出悲剧的结局呢?抑或,撇开“天才”的光环,它本就是一种无可选择的必然?作为一部以莫扎特的一生为蓝本所创作的音乐剧,《摇滚莫扎特》延续了这一关乎生命本质的思考,细细品读,又会惊觉思考不仅停留至此。

如果说,去年此时在沪上演的相同题材德语音乐剧《莫扎特》试图在形式上另辟蹊径,关注天才,并从天才引申至芸芸众生,精准而冷静地解构人的自我,那么《摇滚莫扎特》则用属于莫扎特的浪漫、纯真、明朗的风格讲述着莫扎特的故事,它更为坦诚地直面人们普遍面对的人生哲学,从而引发观众关乎自身的感性思考。

两剧在基调上存在天壤之别,《莫扎特》延续了德意志民族一贯直白地进行哲学思辨的传统。

而《摇滚莫扎特》则较为写意,仿佛一首浪漫主义抒情诗,运用繁复的意象与朦胧的象征、隐喻、留白,将深刻的哲学思辨隐藏其后。

两部戏可谓“花开两朵,各表一枝”。

不过,在我看来,《摇滚莫扎特》也许更接近于“莫扎特”的本质。

如果观众在对戏剧和音乐有一定认知理解的同时,还对“莫扎特”有一定的“期待视野”——听过莫扎特的音乐、知道莫扎特的生平、熟悉莫扎特音乐的风格,那你就更能感受“法扎”的美。

“法扎”的“浮华”自不必说,剧作涉及的文化背景、表现手法、造型设计、音乐编排、歌词文本,乃至与观众间的互动模式都使人眼花缭乱,既存在刻意为之的成分,又有无心插柳之得,因而作品横空出世,便给人一种甚嚣尘上的错觉。

一如剧中以反叛、轻佻、纯真的反传统形象钻出层层石榴裙底的莫扎特。

但倘若只是纠缠于这部音乐剧绮靡的外在层面,执着于纯粹的快餐化的审美方式,或是陷于个人崇拜,或是陷于反个人崇拜,或是带有偏见地审视之,其实多少都有那么点儿可惜。

《摇滚红与黑》——法语音乐剧的滑铁卢

《摇滚红与黑》——法语音乐剧的滑铁卢

《摇滚红与黑》——法语音乐剧的滑铁卢文:郑心玉从法语音乐剧《摇滚莫扎特》第一次来到国内,到现在也不过只有三年的时间,而就在这三年内,仅中国音乐剧市场就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早在2016年法语音乐剧《摇滚莫扎特》前往韩国首尔巡演时,身在中国的音乐剧粉丝对该剧最多的评论是“有生之年之剧”,那时的音乐剧爱好者都没有想到,过不了两年,“法语音乐剧”不仅会来到中国,而且会成为音乐剧中的“现金奶牛”。

彼时中国的外语音乐剧全部需要海外制作引进,意味着制作人到海外选择已经成型的音乐剧,“原盘”带回中国的剧场进行演出。

而从2018年到OUTLINE / Fre nch musicals are no longer novel among domestic m u s i ca l t h e at re e n t h u s i a sts because they always stick to a set formula. Creators must return to the drama itself.Le rouge et le noir :Failure of a French musical2019年,不少英语、法语音乐剧开始有了中国的制作团队参与其中,今年上演的《摇滚红与黑》,就是由中国的制作公司,第一次涉足法语音乐剧的制作。

《摇滚红与黑》拥有几乎所有法语音乐剧公认的特征——音乐少叙事多的主题,从作曲风格到编曲风格都颇为现代,演员的个人魅力显著,在作品登上舞台前就已经有了几首脍炙人口的歌曲。

早在《摇滚红与黑》宣布在中国演出前,这部剧在中国音乐剧爱好者中已经为人熟知。

《摇滚红与黑》首演于2016年,演员中最为出名的是2015年《法国之声》选手科莫(Côme)。

当宣布科莫出演剧中男主角于连的时候,于连的形象就与科莫重合在一起。

此后陆续发布的主打歌曲《荣耀向我俯首》(La gloire à mes genoux)也加强了观众对《摇滚红与黑》的期待。

音乐剧《吉屋出租》的“现实主义”色彩

音乐剧《吉屋出租》的“现实主义”色彩

音乐剧《吉屋出租》的“现实主义”色彩章涵山东艺术学院摘要:《吉屋出租》是20世纪90年代百老汇最具代表性的摇滚音乐剧。

该剧以独特的视角讲述了社会最底层人物的生活状态与方式。

其音乐风格涵盖了多种流行元素,将敏感度极高的社会舆论性话题搬上舞台,在美国音乐剧发展中也有着不可小觑的地位。

关键词:《吉屋出租》摇滚音乐剧社会话题中图分类号:J80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3359(2021)01-0140-04在20世纪60年代后期,由于美国颓废青年反抗情绪高涨,出现了一部摇滚音乐剧《毛发》,其打破“老派”音乐剧的勇气以及带有革新性质的姿态,使得它在音乐剧历史上占有很高的地位。

90年代,摇滚音乐剧《吉屋出租》(又名《租》)诞生,有评论家说,该剧可以视为“摇滚三部曲”的最后一部,前两部则是《毛发》和1975年的《合唱班》。

这三部音乐剧都根据60年代的摇滚乐和以描写百老汇一群生活艰苦的“吉普赛人”似的艺术家们的生活。

还有评论称“《毛发》将摇滚乐带进了音乐剧中,而真正使其成为一种流派的却是《吉屋出租》”,这几部剧都反映了年轻一代人的新追求。

如此“新类型”音乐剧在众多传统作品中闪亮登场,成为百老汇中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作品。

一、《吉屋出租》概况音乐剧《租》是由美国剧作家乔纳森•拉森创作的一部摇滚音乐剧,也是普契尼歌剧《波西米亚人》又名《艺术家的生涯》的现代版。

《吉屋出租)1996年4月首演于纳德兰德剧院,拿下了同年托尼奖的最佳音乐剧、最佳剧本奖和最佳原作乐谱奖等十几个重要奖项,迄今为止,共上演了5124场。

自推出以来,《吉屋出租》成为百老汇音乐剧第八个“保留”剧目。

在美国音乐剧史上,首次将同性恋、艾滋病等“个性”话题搬上舞台,“仿佛是一道曙光照亮了百老汇音乐剧未来之路”。

《租》剧之后,颠覆了以安德鲁•韦伯作品为代表的较为传统风格作品一枝独秀的局面。

其在百老汇音乐剧史上并非第一部摇滚音乐剧,但却被视为摇滚音乐剧的“元老”,甚至有评论家将这部具有“是非”的作品看作是美国音乐剧史上的第二个《俄克拉荷马》。

杜飞社歌曲

杜飞社歌曲

杜飞社歌曲
杜飞社是一支中国摇滚乐团,成立于1997年。

他们的歌曲风
格多样,包括摇滚、流行、民谣等。

以下是他们一些著名的歌曲:
1. 《永远的战士》:这是杜飞社最具代表性的歌曲之一,歌词表达了对自由和激情的追求。

2. 《荒山之魂》:这首歌以民谣风格为主,描绘了中国西部贫困山区的艰苦生活。

3. 《愤怒的尤里》:这是一首充满力量和抗争精神的摇滚歌曲,歌词表达了对社会不公和不平等现象的愤怒。

4. 《留学生》:这首歌以轻快的流行风格演绎,歌词描述了海外留学生的心情和经历。

5. 《北岛之死》:这是一首悼念北岛诗人去世的歌曲,歌曲充满哀悼和思考。

以上仅是杜飞社的部分歌曲,他们的音乐作品丰富多样,涵盖了许多社会问题和个人情感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影评知识文/魔小肥摇滚乐是和性以及毒品联系起来的。

摇滚交杂了人类最力比多的情感体现,极端地狂欢,极端地愤怒,瞬间地从愤怒转为狂欢,下一刻又被观众激怒。

这不是一般人可以理解的,因为玩摇滚的人不是一般人,他们与毕加索无异,因为其形式都是癫狂的,但内容却都直指要害。

逃亡乐队是迄今为止最有影响力的女子硬摇团体,她们组团于七零年代,解散于七零年代,成团不过四年时间。

虽然在美国没有达到巅峰,但却受到日本人的欢迎。

导演弗洛莉娅〃塞吉斯蒙迪为了拍摄《逃亡乐队》,邀请了Joan jett作为联合制片人,还请了Kim Fowley作为顾问。

这两位都是原型人物,因此故事的真实性是毋容臵疑的。

即使是有少许的艺术加工,也无碍乐迷和影迷去了解摇滚乐坛的这些传奇人物。

最受关注的无疑是克莉丝汀〃斯图尔特和达蔻塔〃范宁两位九零后新星的表现。

无论是对人物性格的揣摩还是摇滚演出上的表现,她们都要承担挑战和接受考验。

在这个年龄段的演艺人中,她们是领军人物。

也许《逃亡乐队》本身并不重要,但两人在其中的演出却很可能成为她们早期演艺生涯的重要的闪光点,甚至是奠基性的标志事件。

克里斯汀饰演的琼〃杰特基本颠覆了在《暮光之城》系列饰演的外柔内刚的纯情女子形象,从着装上她就极力模仿男性嬉皮士的感觉。

严格来说,是嬉皮士混搭了摇滚。

一头黑发加上随意涂鸦的T恤,典型的假小子。

但观众总是挑剔的,克里斯汀饰演的琼,她努力地写歌,为着乐队能够登上大舞台。

虽然名为摇滚,但在逃亡乐队成军之后,琼之前狂放的表现收敛了不少。

论狂野,比不上经纪人Kim Fowley;论成员知名度,也比不过范宁饰演的主唱切丽。

这时候琼有时候有些过激行为,但总体是被压抑的。

这对于摇滚乐手是矛盾的,她一方面要写出极具煽动性和感染力的歌曲,另一方面却要平衡乐队里各个成员的关系,尤其是处理好和切丽的关系。

最为重要的一场戏发生在乐队分崩离析时候,琼大肆破坏录音室器材,对着经纪人Kim Fowley大骂。

这种爆发是可预见的,但对于琼来说,是一次不得不接受的灾难。

克里斯汀可算是完成了演技的大飞跃,除了一个在浴缸泡澡的镜头能展现出角色的女性特征以外,我们的“暮光女”彻底地迈进了摇滚殿堂。

至于范宁,童星出道。

但你在这个电影里却可以看到范宁抽烟、和男人做爱以及跟克里斯汀斯接吻等“爆点”镜头。

相比琼一如既往地坚持音乐道路,切丽是被挖掘的,她甚至并不了解摇滚。

摇滚的乐与怒如同毒品一样,有着无法抗拒的吸引力。

然而,家庭的每况愈下以及内心的呼唤,使得她最先离开了乐队。

这种纠结和克里斯汀不一样,克里斯汀只需要考虑自己怎么走摇滚这条路,而范宁则要考虑要不要走摇滚。

电影里时不时响起Don McLean的温柔的《Vincent》,那是切丽内心最喜爱的声音。

电影中出现了三次,每一次都像是一次善意的提醒,让切丽听从自己的内心。

切丽这个人物其实还是挺欠揍的,一开始的特立独行让人比较可怜,后来迷失了自我以后,对病重的父亲竟然不闻不理,后来找到自我之后,回到家里看到父亲孱弱的样子,切丽不禁追悔莫及。

这种“浪子回头金不换”的处理让观众唏嘘不已。

电影最难能可贵的是,它看上去一直在琼和切丽以及整个乐队的成长史和衰落史,但却在细微处穿插着琼和切丽的友情。

两人对话不多,大多是眼神和动作。

如果有声音发出来的话,那就是在舞台上的合作演出。

琼和杰特的友情是直接和赤裸裸的,这或许是她们在乐队中最大的收获,在那种声嘶力竭的怒喊中找到真正的同好。

上文提到的切丽听到的《vincent》这首歌曲时,第二次是在车里,那时候其他成员恶意地关掉了收音机。

而琼则把身子靠在切丽,这个无言的动作胜与一切言语的安慰。

当然,两人亲吻并激烈地身体接触的镜头无疑刺激了观众的荷尔蒙,但从美学角度来讲,“温柔场景”在以激烈摇滚为主的影片中显得难能可贵,它是节奏的弱拍,不是可有可无,而是重要的组成部分。

电影最后两人在电台节目上通过电话互致问候的一幕,最终为本片定性。

也就是本文一直没有出现的两字:青春。

原来无论你摇滚与否、吸毒与否、做爱与否,其实青春都是一如既往地美丽。

《阿甘正传》改编自美国作家温斯顿.格卢姆于1986年出版的同名小说,本影片由罗伯特.泽米基斯执导,汤姆.汉克斯等人主演,于1994年7月6日在美国上映,获得巨大反响。

而我第一次接触到这部电影是小学时,在中央6台电影频道,中文配音,黑白的电视屏幕,也并没有看懂多少,而后许多年里只记得那个看起来呆呆傻傻,却一直执着于奔跑的男人。

这就是我对《阿甘正传》最初、最原始的印象,在高考结束以后,我才真正意义上的了解了《阿甘正传》。

做自己,朴实若愚的态度反而是种大智。

上帝只给了阿甘75的智商,可是阿甘并没有觉得有什么不妥,别人说他傻时,他的回答总是:Stupid is as stupid does(傻人有傻),阿甘承认了这个既定的事实。

对生活、上帝不公的怨恨,也许是人类精神痛苦的来源之一,阿甘始终做着自己,没有埋怨过自己和别人的不同。

我们常常会因为这样那样的事心生不平:为什么别人的住的是高楼别墅,而自己住的却是低矮的平房;为什么别人的女朋友能干漂亮,而自己的女朋友却那么平庸;为什么那个人可以有关系找到高新风光的工作,而自己却拿着微薄的工资勉强度日;为什么他可以有一个健康的身体奔跑在阳光下,而自己却要在阴暗的病房里疗养。

当我们碰到这些事情,又有几人能做到真正的豁达超脱。

儿时,阿甘总受同龄孩子欺负,此时珍妮大声对阿甘说:跑,阿甘,跑。

这是阿甘第一次在剧情中奔跑,他在奔跑中挣脱的脚箍的束缚,也注定了他奔跑的一生。

阿甘因为意外飞快闯进橄榄球比赛场地,而成为一名橄榄球运动员,最后被选入全国大专明星队,阿甘和队友们载誉而归,肯尼迪在白宫接见了他们,这是他此生中第一次受总统接见,肯尼迪总统。

阿甘对见肯尼迪的好处归为有美食可以享受,他大概喝了15瓶饮料。

肯尼迪问大家感觉如何时,队友们都说很好、棒极了,而阿甘一本正经地说:我想尿尿。

当时就被他的真挚朴实逗笑,试问我们若处于这样的场景下,能说出这样的话吗?能做到这般宠辱不惊吗?阿甘不受虚华所扰,不会华丽的辞藻,只会说出自己真实的感受,在面对肯尼迪这样的大人物,依旧是自己。

阿甘在成为亿万富翁时,回到自己的家乡,每天义务修割草地。

并没有因为生活得富足变得颓废。

相比珍妮,雄心勃勃想成为一名歌手,却迷失在自己的精神世界里,四处漂泊,吸食迷幻药;相比那些总统大人物们,风光无限,却四处危机四伏,影片中肯尼迪、里根被人射杀,尼克松下台。

可是阿甘却活得轻松自在,不忘初心。

珍妮总说,阿甘,你不懂得什么是爱。

可是我觉得他是最懂得什么是爱的人。

阿甘爱他的母亲。

他的母亲无疑给阿甘产生了巨大的影响,阿甘在谈话中,总会提到这样的字眼:我母亲总说,我们可以看到他对母亲的怀念与深爱,他记得母亲对他的每次教诲。

女性虽弱,为母则强,阿甘的母亲当然也是深爱着自己的儿子,才会教会儿子如何去爱别人。

一位单亲母亲,带着IQ只有75的儿子,靠着租金生活。

她并没有教儿子如何怨天尤人,她只教会儿子这世间的道理,深远地影响了阿甘的一生,也深刻地影响了我。

就像阿甘在影片开头便说出的话:生活就像一盒巧克力,你无法预知到你会吃到什么口味。

其实我是在看了影片很久以后才理解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在美国一盒巧克力有12颗或24颗,每一颗的口味都不尽相同,只有拆开了放在嘴里,品尝之后才能了解个中滋味。

阿甘的母亲以浅显的比喻让阿甘明白了生活得不确定性,而生活得美好也正是由于它的不确定。

阿甘爱他的朋友。

在越南战场上,他们部队遇到了突袭埋伏,阿甘想起了珍妮对他的嘱托:跑。

他跑到了安全地带,可是想到好战友、好朋友——巴布。

他毅然回到硝烟的战场,还救起了其他战友,包括丹中尉,最后一个终于救出了巴布,巴布最后的遗言:想要回家。

巴布心心念念的便是做一位补虾船长,却死在了越南河边。

阿甘为了完成他和巴布的约定,更多的是为了巴布的梦想,用他所有的积蓄买了一条捕虾船。

阿甘信守承诺,最后也得到了最好的回报,获得了巨大的财富。

丹中尉是阿甘为数不多的朋友之一,也是他尊重的朋友。

丹中尉的信条是命运早已注定,他相信命运,他觉得自己命中注定应该要死在战场上,光荣的战死沙场,那才是他的命运。

因为他的祖辈们都将自己的鲜血洒在了战场上,分别死在了美国独立战争、南北战争、一战、二战。

而他被阿甘救出战场,最后被截掉双腿,成为残疾人。

他觉得自己的命运被阿甘拐骗,一开始对阿甘心存芥蒂,可是阿甘并没有因为这样就失去对丹中尉的尊敬。

他陪丹中尉过圣诞节,和他一起补虾,在捕虾船上丹中尉终于放下。

他说,阿甘我从没有谢过你救了我的命,其实最终他也没有说出口。

我想,他最好的谢意便是好好的活着。

剧中,所有的人都没有对阿甘说过谢谢,阿甘也并不需要,可我非常想对阿甘真诚地说一句:谢谢你,阿甘。

More: /dianying/ 电影院最新上映电影More:ywpskwd阿甘爱他的女孩。

珍妮的一生是凄苦的,早早离世的母亲,凶悍的父亲,贫苦的生活。

儿时的她唯一可以做的便是跪在田地里向上帝一遍遍的祷告。

珍妮这一辈子只有两个幸福,一个是有阿甘至始至终的守护和爱,她的一句话,换来了阿甘一生的等待,也换来了一个美好的结局。

最后珍妮因为不治之症长眠于她和阿甘的树下,也算是有所归属,阿甘的爱也算是得偿所愿。

珍妮的另一个幸福便是孕育了小阿甘,是阿甘和她爱的结晶、爱的继承,让爱有了一个美好的结局。

遇到了阿甘,也遇到了这世上最美好的爱情,阿甘会在战场上几乎每天给珍妮写一封信,会胖揍一顿伤害珍妮的男人,会在珍妮一次次离开之后,再一次接受珍妮,怀抱始终向她敞开。

纯洁简单却从不曾改变过的信念。

阿甘的想法从来都很简单。

阿甘在越南战争中受伤疗养开始接触到乒乓球,没想到天赋极高,对这项运动也是如鱼得水。

最后加入了美国乒乓代表队,成为其中一员来访中国,这是我们都熟知的乒乓外交。

有人说世界的和平在他们手中,然而阿甘说我只是在打乒乓球。

对于他来说,在全国大专明星队也只是在打橄榄球;见到总统,也只是可以吃到美食;丹中尉将补虾赚来的钱投资苹果电脑,对他来说居然是投资水果行业。

当珍妮又一次不辞而别离开阿甘时,阿甘坐在庭院前,不知在思索什么,只是跑步的欲望非常强烈。

他起身穿着珍妮送的NIKE鞋开始跑步,跑到了镇的边缘,横越了格林鲍县,穿过了阿拉巴马州,最后跑步横越了美国。

跑累了就睡,饿了就吃,他在跑步中时常想起母亲、巴布、丹中尉、珍妮。

他的事迹被报道出来,大家揣测他为了什么而跑步,人们给他的跑步拟出了很多冠冕堂皇的理由。

为无家可归的人跑步,为妇女的权利而跑步,为环保、为动物…..但是阿甘只说出了最简单的理由,最纯粹的信仰,他说:我就只是喜欢跑步而已。

人们不相信他只是单纯的喜欢跑步,他母亲告诉过他,要前行就得忘掉过去,他跑遍整个美国,不断的前进,也许只是想重新开始,也许这就是他跑步的意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