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癫痫诊疗指南共识——国内外指南共识要点汇总

2020癫痫诊疗指南共识——国内外指南共识要点汇总
2020癫痫诊疗指南共识——国内外指南共识要点汇总

2020癫痫诊疗指南共识——国内外指南共识要点汇总

癫痫是神经系统多发病、常见病。我国癫痫发病率较高,据流行病学资料显示,国内癫痫的总体患病率为7.0‰,年发病率为28.8/10万,1年内有发作的活动性癫痫患病率为4.6‰。

随着认识的深入和研究的进展,近年来国际癫痫学科领域先后对癫痫的定义、分类及诊断治疗进行了重要更新。国际抗癫痫联盟(ILEA)、美国神经病学学会(AAN)、美国癫痫协会(AES)以及我国的中国抗癫痫协会(CAAE)、中国医师协会神经内科分会癫痫疾病专业委员会等都制定和推广了与癫痫相关的临床诊疗指南。

癫痫的定义

2014年ILAE推出新的癫痫临床实用定义,认为癫痫是一种有着不同病因基础、临床表现各异但以反复癫痫发作为共同特征的慢性脑部疾病。

癫痫的分类更新

2017年ILAE提出了新的癫痫分类建议,新的分类更强调“癫痫是一种脑网络病,而不只是大脑局部异常所表现出的症状”。“部分性“一词不再使用,而使用“局灶性”。既往“简单部分性发作”更新为“意识清楚的局灶性发作”,而“复杂部分性发作”更新为“伴意识障碍的局灶性发作”。“部分继发全面发作”更新为“局灶性进展为双侧强直-阵挛”并在局灶性起源分类中单独列出。

新的局灶性起源的癫痫包括:自动症、行为终止发作、过度运动发作、自主神经发作及情绪发作。新的全面性起源的癫痫包括:眼睑肌阵挛伴失神、肌阵挛失神、肌阵挛-失张力、肌阵挛-强直-阵挛发作。失张力发作、阵挛发作、癫痫性痉挛、肌阵挛及强直性发作既可能为局灶性起源也可能为全面性起源。

癫痫首次发作管理

2015年AAN/AES发布新版成人首次非诱发性癫痫发作诊疗指南,新版指南指出,首次非诱发性癫痫发作的成年患者,在其发作后2年内复发风险最大,为21%~45%,既往有脑损伤、脑电图癫痫样放电、头部影像学异常、夜间发作等因素可能导致风险增加;首次发作后立即接受抗癫痫药物(AED)治疗可能减少患者2年内复发风险,但并

不显著改善癫痫长期预后;应综合评估癫痫发作复发与AED治疗的风险/收益比,个性化权衡是否立即使用AED。

癫痫持续状态管理

癫痫持续状态(SE)是神经科急危重症,各发作类型癫痫均可发生持续状态,但临床以强直-阵挛发作持续状态最常见。2015年ILAE新版指南对SE进行了新的定义及分类,将SE定义为终止癫痫发作的机制失效或新的致痫机制导致了异常持久的痫性发作,且可能造成长期损伤,引起包括神经元损害甚至死亡、神经网络结构改变等较严重的后果。

2016年AES基于循证医学证据,综合评估了38个随机对照试验后推出了新版的成人和儿童惊厥性SE临床治疗指南,对惊厥性SE的规范化治疗提出推荐意见,建议按癫痫发作时间进行阶段处理。

(1)稳定阶段(癫痫发作活动0~5 min):启动急救治疗,保持气道通畅、呼吸循环监测、心电监护、建立静脉通路等。

(2)初步治疗阶段(癫痫发作活动5~20 min):当患者的癫痫发作很明显需要药物干预时,应使用苯二氮?类药物作为初始治疗,包括肌注咪达唑仑、静脉注射劳拉西泮或地西泮。

(3)第二治疗阶段(癫痫发作活动20~40 min):如果癫痫持续发作,可靠的选择包括静脉内滴注磷苯妥英、丙戊酸或左乙拉西坦。如果这些均不可用,则静脉内滴注苯巴比妥也是一种合理的选择。

(4)第三治疗阶段(癫痫发作活动40 min以上):若仍有发作,考虑重复进行第二阶段治疗,或使用麻醉剂量的咪达唑仑、戊巴比妥或丙泊酚等,但需持续予以脑电监测。

全面性惊厥性癫痫持续状态(GCSE)具有潜在致死性,如何采取有效手段迅速终止临床发作和脑电图的痫样放电是降低病死率和改善预后的关键。2018年中国医师协会神经内科分会癫痫疾病专业委员会组织相关专家撰写并发布的《成人全面性惊厥性癫痫持续状态治疗中国专家共识》将GCSE分为3个阶段:

(1)全身性强直-阵挛(GTC)发作超过5 min,为第一阶段GCSE,启动初始治疗,最迟至发作后20 min评估治疗有无明显反应;

(2)发作后20~40 min属于第二阶段GCSE,开始二线治疗;

(3)发作后大于40 min进入第三阶段GCSE,属难治性癫痫持续状态(RSE),转入重症监护病房进行三线治疗。

对于GCSE成人患者的初始治疗,共识建议,首选静脉注射10 mg 地西泮(2~5 mg/min),10~20 min内可酌情重复一次,或肌肉注射10 mg咪达唑仑;院前急救和无静脉通路时,优先选择肌肉注射咪达唑仑。

对于第二阶段GCSE的治疗,共识建议,初始苯二氮?类药物治疗失败后,可选择丙戊酸15~45 mg/kg[<6 mg/(kg?min)]静脉推注,后续1~2 mg/(kg?h)静脉泵注,或苯巴比妥15~20 mg/kg (50~100 mg/min)静脉注射,或苯妥英钠18 mg/kg(<50 mg/min)或左乙拉西坦1000~3000 mg静脉注射。

对于RSE的治疗,共识建议,咪达唑仑[0.2 mg/kg负荷量静脉注射,后续持续静脉泵注0.05~0.40 mg/(kg?h)],或者丙泊酚[2 mg/kg负荷量静脉注射,追加1~2 mg/kg直至发作控制,后续持续静脉泵注1~10 mg/(kg?h)]。

癫痫诊断治疗指南

癫痫诊断治疗指南 【概述】 癫痫发作(epileptic seizure )是大脑神经元反复的、自限性、过度的和(或)超同步化电发放,导致一过性脑功能障碍的临床表现。癫痫疾病(epileptic disorder)是指某一种以反复性癫痫发作为特征的慢性神经综合征。 我国患病率为4.4‰(1993),年发病率为35/10万(1986)。据WHO报告就年龄而言有两个高峰,即10岁以前和60岁以后。癫痫发作是多种病因引的。主要的治疗方法为应用抗癫痫发作药控制发作。经过正规的抗癫痫药物治疗,80%的患者可以完全缓解,其余20 %在适应证明确、癫痫灶定位确切的情况下可以考虑外科治疗。但癫痫患者能被正确诊断和接受正规治疗者只有50%左右。 【临床表现】 (一)癫痫发作的类型 1.强直阵孪发作特征为突然丧失意识,伴以躯干和四肢的肌肉伸直性强直性收缩(强直期),呼吸肌受累可出现“癫痫哭声”以及呼吸停止和青紫,其他相关肌肉受累可出现咬伤舌和尿失禁,此期患者血压增高、心律加快和流涎。肌肉强直性收缩持续短时间后出现短暂的肌肉松弛,随后变为短暂的肌肉强直性收缩和松弛交替发生(阵挛期),肌肉松弛期逐渐延长,最后肌肉强直性收缩停止,

发作共持续数分钟。发作后(发作后期)患者可有短暂的意识不清和昏睡,此后可主诉头痛和肌肉酸痛,其他恢复如初。少数患者于发作前几分钟或几小时有性质不清的先驱症状,如焦虑、易激惹、注意力不集中、头痛和腹部不适感等。症状性全面强直阵挛发作多由局限性发作或有定位价值的先兆发展而来,于发作后可出现暂时性轻偏瘫(Todd麻痹)、黑蒙或失语。 2 .部分性发作首发起源于一侧半球的局限范围内神经元放电。临床上有单纯部分性发作和复杂部分性发作,单纯部分性发作为局限性,此时意识清楚;而复杂部分性发作在发作时为双侧性发放,至少在双侧额、颞叶,此时意识状态出现不同程度的障碍。 3.局限性运动症状发作最常见于一侧口角及上肢,因其在运动皮质代表区最大,发作可严格限于局部;也可以从局部开始,最常见于一侧口角或手指,在发作过程中逐渐扩展至整个半身,称Jackson发作,但不应扩展至全身。如扩展至全身应称为部分性发作继发全面发作。 4.躯体感觉或特殊感觉发作临床上较少见,嗅幻觉较多见,视、听感觉发作可以是单纯的闪光、亮点、音调等,也可以是结构性幻觉,如成形的幻视和成为曲调的音乐,后者更为罕见。 5.自动症在轻度意识障碍或无知觉的情况下出现

2016 AES最新癫痫持续状态治疗指南发布

美国癫痫学会(AES)近日发布了最新的癫痫持续状态(StatusEpilepticus,SE)治疗的循证医学指南。该指南发布于AES期刊《EpilepsyCurrents》的一月/二月号刊。 指南概述 新指南推荐应当使用苯二氮?类药物作为SE的初始治疗。证据显示,如果急救措施无法在5分钟之内终止癫痫发作,则应当使用苯二氮?类药物。如果苯二氮?类药物不可用,静脉内苯巴比妥也是选项之一,但该药物可能伴随不良事件。指南的主要作者,来自辛辛那提儿童医院的TracyGlauser表示,如果患者对苯二氮?类药物无反应,则不要拘泥于这种方法。 在第二治疗阶段,指南推荐了三种选项——单一剂量的静脉内磷苯妥英、丙戊酸或左乙拉西坦。如果这几种药物不奏效,并且尚未使用苯巴比妥,则指南推荐尝试苯巴比妥。 如果二级治疗策略失败了,下一步则是一个积极的治疗阶段,包括连续脑电图(EEG)监测,以及可能会重复二线治疗方法,或者使用麻醉剂量的硫喷妥钠、咪达唑仑、戊巴比妥或丙泊酚。 “我们在尝试给人们灌输这一思想,即如果患者有60分钟的癫痫发作,则真的应当将患者送往ICU,并且使用全身麻醉。”Glauser称。大约有55%的患者会对第一次用药产生反应,而第二次用药的反应率增加7%。因此,前两次用药会对约2/3的患者产生作用。 指南详情:基于时间的处理 在本指南中,作者勾勒出基于时间的处理方法,主要包括四个治疗阶段: ◇稳定阶段(癫痫发作活动0~5分钟):这一期应当启动癫痫的标准初步急救(如气道、呼吸、循环),同样应当进行初步评估及监测。 ◇初步治疗阶段(癫痫发作活动5~20分钟):当患者的癫痫发作很明显需要药物干预时,鉴于苯二氮?类药物有效性、安全性和耐受性均较好,应使用苯二氮?类药物(特别是肌注咪达唑仑、静脉内劳拉西泮或静脉内地西泮)作为初始治疗。

AES最新癫痫持续状态治疗指南发布

美国癫痫学会(AES近日发布了最新的癫痫持续状态(Status Epilepticus , SE 治疗的循证医学指南。该指南发布于AES期刊《Epilepsy Currents 》的一月/ 二月号刊。 指南概述 新指南推荐应当使用苯二氮?类药物作为SE的初始治疗。证据显示,如果急救措施无法在5分钟之内终止癫痫发作,则应当使用苯二氮?类药物。如果苯二氮?类药物不可用,静脉内苯巴比妥也是选项之一,但该药物可能伴随不良事件。指南的主要作者,来自辛辛那提儿童医院的Tracy Glauser 表示,如果患者对苯二氮?类药物无反应,则不要拘泥于这种方法。 在第二治疗阶段,指南推荐了三种选项——单一剂量的静脉内磷苯妥英、丙戊酸或左乙拉西坦。如果这几种药物不奏效,并且尚未使用苯巴比妥,则指南推荐尝试苯巴比妥。 如果二级治疗策略失败了,下一步则是一个积极的治疗阶段,包括连续脑电图(EEG监测,以及可能会重复二线治疗方法,或者使用麻醉剂量的硫喷妥钠、咪达唑仑、戊巴比妥或丙泊酚。 “我们在尝试给人们灌输这一思想,即如果患者有60分钟的癫痫发作,则真的应当将患者送往ICU,并且使用全身麻醉。”Glauser称。大约有55% 的患者会对第一次用药产生反应,而第二次用药的反应率增加7%。因此,前两次用药会对约2/3的患者产生作用。 指南详情:基于时间的处理 在本指南中,作者勾勒出基于时间的处理方法,主要包括四个治疗阶段: ?稳定阶段(癫痫发作活动0?5分钟):这一期应当启动癫痫的标准初步急救(如气道、呼吸、循环),同样应当进行初步评估及监测。 ?初步治疗阶段(癫痫发作活动5?20分钟):当患者的癫痫发作很明显需要药物干预时,鉴于苯二氮?类药物有效性、安全性和耐受性均较

2020癫痫诊疗指南共识——国内外指南共识要点汇总

2020癫痫诊疗指南共识——国内外指南共识要点汇总 癫痫是神经系统多发病、常见病。我国癫痫发病率较高,据流行病学资料显示,国内癫痫的总体患病率为7.0‰,年发病率为28.8/10万,1年内有发作的活动性癫痫患病率为4.6‰。 随着认识的深入和研究的进展,近年来国际癫痫学科领域先后对癫痫的定义、分类及诊断治疗进行了重要更新。国际抗癫痫联盟(ILEA)、美国神经病学学会(AAN)、美国癫痫协会(AES)以及我国的中国抗癫痫协会(CAAE)、中国医师协会神经内科分会癫痫疾病专业委员会等都制定和推广了与癫痫相关的临床诊疗指南。 癫痫的定义 2014年ILAE推出新的癫痫临床实用定义,认为癫痫是一种有着不同病因基础、临床表现各异但以反复癫痫发作为共同特征的慢性脑部疾病。 癫痫的分类更新

2017年ILAE提出了新的癫痫分类建议,新的分类更强调“癫痫是一种脑网络病,而不只是大脑局部异常所表现出的症状”。“部分性“一词不再使用,而使用“局灶性”。既往“简单部分性发作”更新为“意识清楚的局灶性发作”,而“复杂部分性发作”更新为“伴意识障碍的局灶性发作”。“部分继发全面发作”更新为“局灶性进展为双侧强直-阵挛”并在局灶性起源分类中单独列出。 新的局灶性起源的癫痫包括:自动症、行为终止发作、过度运动发作、自主神经发作及情绪发作。新的全面性起源的癫痫包括:眼睑肌阵挛伴失神、肌阵挛失神、肌阵挛-失张力、肌阵挛-强直-阵挛发作。失张力发作、阵挛发作、癫痫性痉挛、肌阵挛及强直性发作既可能为局灶性起源也可能为全面性起源。 癫痫首次发作管理 2015年AAN/AES发布新版成人首次非诱发性癫痫发作诊疗指南,新版指南指出,首次非诱发性癫痫发作的成年患者,在其发作后2年内复发风险最大,为21%~45%,既往有脑损伤、脑电图癫痫样放电、头部影像学异常、夜间发作等因素可能导致风险增加;首次发作后立即接受抗癫痫药物(AED)治疗可能减少患者2年内复发风险,但并

癫痫诊疗指南

癫痫诊疗指南 2005国际抗癫痫联盟(ILAE)对癫痫的定义为:癫痫是一种脑部疾患,其特点是持续存在能产生癫痫发作的脑部持久性改变,并出现相应的神经生物学﹑认知﹑心理学以及社会学等方面的后果。诊断癫痫至少需要一次癫痫发作。 1981年ILAE提出的“癫痫发作国际分类”主要以发作期症状描述为基础,并结合脑电图特点,将癫痫发作分为两大类:部分性发作和全身性发作。根据发作特点和意识状况,部分性发作又可分为简单部分性发作(包括运动性、感觉性、植物神经性和精神症状性发作)、复杂部分性发作、部分性发作继发全面性发作。全面性发作可分为强直-阵挛、强直、阵挛、失神、肌阵挛和失张力发作。有的病例临床表现不典型或资料不足而难以分类者,被列入第三大类,即不能确定为部分或全面性的癫痫发作。 某些癫痫患者,无论其病因是否相同,因具有一组相同症状与体征,在临床上称癫痫综合征。小儿时期常见的癫痫综合征有中央颞区棘波的儿童良性癫痫;儿童失神癫痫;婴儿痉挛(West综合征);Lennox-Gastaut 综合征;全面性癫痫伴热性惊厥附加症等。在1989年ILAE修订的癫痫和癫痫综合征的国际分类中,癫痫综合征按相应的临床发作特征分为三大类:部分性发作的癫痫、全面性发作的癫痫、难以确定

部分性或全面性发作的癫痫。每一大类再根据病因分为特发性、隐原性或继发性。此外,有些特殊情况如热性惊厥、单次惊厥发作或各种诱发因素诱发的癫痫等被列入第四类特殊综合征。 【病史要点】 1.发作的详细情况:发作特征是诊断癫痫最重要的依据,应详细了解发作时的情况。包括:首次发作的年龄;发作频率(每年、每月、每周或每日多少次);发作时的状态或诱因(觉醒、困倦、睡眠、饥饿或其他特殊诱发因素);发作开始时的症状(先兆,或最初的感觉或运动性表现);发作的演变过程;发作时观察到的表现(姿势、肌张力、运动症状、植物神经症状、自动症等);发作时的意识状态(知觉和反应性);发作持续的时间(有无持续状态病史);发作后表现(嗜睡、朦胧、Todd's麻痹、失语、遗忘、头痛或立即恢复正常);有无其他形式的发作; 2.药物治疗史:是否服用抗癫痫药物,服用种类、剂量、疗程及疗效、发病后有无精神运动发育倒退或认知损害。 3.生产史和发育史:重点应询问围产期情况、生产情况、运动智能的发育情况 4.既往史和家族史:有无类似发作史、热性惊厥史。既往有关辅助检查结果。家族成员中有无热性惊厥、癫痫、偏头痛、睡眠障碍及其他发作性疾病,如有相关家族史,应

癫痫病的治疗指南

癫痫病的治疗指南 概述 癫痫是一种由多种病因引起的慢性脑部疾病,以脑神经元过度放电导致反复、发作性和短暂性的中枢神经系统功能失常为特征。 癫痫在任何年龄、地区和种族的人群中都有发病,但以儿童和青少年发病率较高。近年来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脑血管病、痴呆和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的发病率增加,老年人群中癫痫发病率已出现上升的趋势。国内流行病学资料显示,我国癫痫“终生患病率”在4‰到7‰之间。我国活动性癫痫患病率为4.6‰,年发病率在30/10万左右。据此估算,我国约有600万左右的活动性癫痫患者,同时每年有40万左右新发癫痫患者。癫痫是神经内科最常见的疾病之一。癫痫患者的死亡危险性为一般人群的2-3倍。 癫痫对于个人、家庭和社会带来严重的负面影响。目前社会上存在对癫痫病的误解和对癫痫患者的歧视,因而被确诊为癫痫可使患者及其家属产生较严重的心理障碍。癫痫发作给患者造成巨大的生理和心理上的痛苦,严重影响患者和家庭的生活质量;长期服用抗癫痫药物及其它诊治费用给家庭带来沉重的经济负担;同时,癫痫患者的保健、教育、就业、婚姻生育等问题,也是患者及其亲属和社会多部门关注的问题。因此,癫痫不仅仅是医疗问题,也是重要的公共卫生和社会问题。WHO已将癫痫列为重点防治的神经、精神疾病之一。

癫痫的定义 一.癫痫发作(epileptic seizure) 癫痫发作是指脑神经元异常和过度的超同步化放电所造成的临床现象。其特征是突然和一过性症状,由于异常放电的神经元在大脑中的部位不同而有多种多样的表现,可以是运动、感觉、精神或自主神经的,伴有或不伴有意识或警觉程度的变化。对临床上确实无症状而仅在脑电图(EEG)上出现异常放电者,不称之为癫痫发作。因为癫痫是脑的疾患,身体其他部位的神经元(如三叉神经节神经元或脊髓前角神经元)异常和过度放电不属于癫痫发作。 发作时伴有不同程度的意识障碍(但不是意识丧失),同时有多种简单部分性发作的内容,往往有自主神经症状和精神症状发作。EEG 可记录到单侧或双侧不同步的异常放电,通常位于颞或额区。发作间歇期可见单侧或双侧颞区或额颞区癫痫样放电。 复杂部分性发作大多起源于颞叶内侧或者边缘系统,但也可以起源于其他部位如额叶。根据放电起源不同、扩散途径和速度不同,复杂部分性发作主要表现为以下一些类型: ● 仅表现为意识障碍:表现为突然动作停止,两眼发直,叫之不应,不跌倒,面色无改变,发作后可继续原来的活动。其临床表现酷似失神发作,成人的“失神”发作几乎均是复杂部分性发作,但在小儿临床应与失神发作相鉴别,EEG检查可以鉴别。其放电常起源于颞叶其放电起源于颞叶,也可起源于额叶、枕叶等其他部位。

生酮饮食疗法在癫痫及相关神经系统疾病中的应用专家共识

生酮饮食疗法在癫痫及相关神经系统疾病中的应用专家共识 本文刊于:中华儿科杂志2019,57(11):820-825 作者: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神经学组 中国抗癫痫协会 中华儿科杂志编辑委员会 摘要 生酮饮食疗法治疗癫痫在国外已有近100年历史,国内2004年开始用于治疗药物难治性癫痫。近年来生酮饮食疗法用于治疗孤独症谱系障碍等其他相关神经系统疾病的研究报道越来越多,但多数临床医生对生酮饮食疗法经验不足,管理水平普遍不高,在适应证选择、患者起始治疗年龄、基本治疗方案等方面缺乏规范。参考最新的临床研究证据和国外发表的相关专家共识并密切结合我国实际,讨论并提出中国专家共识,以更好地指导生酮饮食疗法在癫痫及相关神经系统疾病中的临床应用。 生酮饮食疗法(ketogenic diet therapy, KDT)是一种高脂肪、低碳水化合物、合理蛋白质和其他营养素的配方饮食,在国外已有近100年的应用历史[ 1] ,国内2004年开始用于治疗癫痫[ 2,3] 。近

年研究表明,KDT用于孤独症谱系障碍等其他神经系统疾病也有一定效果[ 4] ,但在选择适应证、患者年龄、介入时机乃至具体实施方案等方面均有待规范。近10余年来,陆续有不同国家或国际学术组织发表了相关专家共识[ 5,6,7,8] 。为进一步规范和指导KDT在我国的临床应用,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神经学组、中国抗癫痫协会及中华儿科杂志编辑委员会于2018年共同组织专家组,通过问卷调查了解了我国KDT的开展情况及专家意见,并通过多次集中讨论最终完成了本专家共识的制订。 一、KDT的适应证、禁忌证和介入时机 (一)适应证 KDT自20世纪被正式引入癫痫治疗领域以来,其有效性不断得到验证,现已成为药物难治性癫痫公认的常用治疗方法。凡符合药物难治性癫痫诊断标准[ 9] ,不能或暂时不愿实施切除性手术治疗,且不存在后面提及禁忌证者,均适用KDT。基于现有临床经验及研究证据,推荐KDT的适应证如下[ 7,10,11,12] 。 1.可以作为首选治疗方案的包括葡萄糖转运蛋白1(glucose transporter protein-1, Glut-1)缺乏症和丙酮酸脱氢酶缺乏症(pyruvate dehydrogenase deficiency, PDHD)[ 13,14] 。

顽固性癫痫的诊断和治疗指南

顽固性癫痫的诊断和治疗指南 一、认识癫痫 1、何谓癫痫 癫痫是一种常见且病因比较复杂的慢性临床症侯群,俗称“羊癫风”、“发羊吊”、“猪头风”,患者因脑部突然强烈异常放电,引起脑功能失调,常表现为惊厥(“抽风”),突然意识丧失,全身发硬或抽动,也可表现为短暂发呆,或全身肌肉快速收缩等。单次或偶尔的痫性发作以及那些在急性病期间出现的发作均不在癫痫之列。这里强调了癫痫是“慢性脑部疾患”,本质是“异常放电”,并具有“反复发作性”。由于脑内异常放电的部位不同,临床上可表现相应的运动、感觉、意识、精神、行为及自主神经的不同表现。 2、癫痫的常见病因主要有如下13种 (1).遗传(2).颅脑外伤(3).脑肿瘤(4)颅脑手术(5).颅内感染(6).脑血管病(7).产前与产时损伤(8).代谢障碍(9).中毒(10).缺氧(11).先天性疾病(12).遗传性疾病(13).脱髓鞘疾病。 3、癫痫的发病率如何 癫痫系多发病之一,在我国发病率约为37/10万,患病率为3‰~7‰。我国现有癫痫患者近600万,且以27万/年的速率增长。本病常在儿童期和青春期发病,因病程长,给患者带来的痛苦很大 二、治疗癫痫 调查资料显示,国际上癫痫治疗方法是药物治疗,药物疗法虽然可使65%—70%的病人发作缓解获得到控制,但仍有30%—35%的病人服用效果不佳而成为药物难治性癫痫。且长期服用抗癫痫药物会带来较大的副作用,治疗效果将会逐渐降低。临床研究表明,通过各种不同的手术治疗可以使药物难治性癫痫的症状缓解或停止发作,并改善患者精神症状及其社会适应能力。癫痫的外科治疗是指采用外科手术的方法去除病灶、阻断癫痫传导通路或降低皮层兴奋性,从而达到减少或消除癫痫发作的治疗方法。具体治疗术式的选择主要依据病人的病灶部位、功能情况、病人发作情况来进行,其关键在于是癫痫灶的精确定位。 三、癫痫注意事项 1、女性癫痫患者当注意: 1)月经来潮可以诱发癫痫或使癫痫加重;2)妊娠可以诱发癫痫或使癫痫加重;3)绝经后癫痫会有好转,不主张进行激素替代治疗;4)抗痫药物可以进入胎儿体内,并对胎儿产生一定影响;5)产后要进行不断时间母乳喂养,防止断乳综合症;6)因口服避孕药与部分抗痫药有相互拮抗作用,尽可能不用口服避孕药; Refractory epilepsy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guidelines First, awareness of epilepsy 1, What is epilepsy Epilepsy is a common cause and more complicated chronic clinical syndrome, commonly known as "epilepsy Wind," "epileptic" and "pig head wind", as a result of the brain in patients with abnormal discharge all of a sudden strong, caused by brain dysfunction, Usually convulsions ( "ventilation"), all of a sudden loss of consciousness, body fat or hard-tic, but also for the

中国癫痫诊疗指南

2015 癫痫发作的分类 一、概述 目前,世界范围内普遍应用的仍是ILAE在1981年推出的癫痫发作分类(附录2)。2010年ILAE分类工作报告对癫痫发作的概念和分类进行了部分修订。 二、癫痫发作的分类 (一)1981年ILAE癫痫发作分类:以临床表现和EEG改变(发作间期及发作期)作为分 类依据,将癫痫发作分为: 1.部分性癫痫发作:最初的临床发作表现和EEG改变提示“一侧大脑半球内的一组神 经元首先受累”。按照有无意识障碍,将部分性发作进一步分为简单部分发作、复杂部分发作和继发全面性发作。 2.全面性癫痫发作:最初的临床发作表现及EEG改变提示“双侧大脑半球同时受累”。 3.不能分类的发作 (二)2010年ILAE分类工作报告:保留了对发作的“两分法”(局灶性发作和全面性发作)。建议把部分性发作称为局灶性发作。建议取消对局灶性发作的进一步分类(简单 和复杂部分性发作),但提出可根据需要对局灶性发作进行具体描述(参见描述发作症 状的术语,附录3)。2010年分类报告对癫痫发作的概念进行了部分修订。 1.局灶性癫痫发作:发作恒定的起源于一侧大脑半球内的、呈局限性或更广泛分布的 致痫网络,并有着放电的优势传导途径,可以继发累及对侧半球。局灶性发作可以起源于皮质下结构。某些患者可以有多个致痫网络和多种发作类型,但每种发作类型的起始部位是恒定的。

2.全面性癫痫发作:发作起源于双侧大脑皮质及皮质下结构所构成的致痫网络中的某一点,并快速波及整个网络。每次发作起源点在网络中的位置均不固定。全面性发作时整个皮质未必均被累及,发作可不对称。 1981年及2010年ILAE关于癫痫发作分类的对比见表2-2。 表2-2 1981年及2010年ILAE癫痫发作的分类对比 1981年分类2010年分类 全面性发作全面性发作 ?强直-阵挛(大发作)?失神 ?肌阵挛 ?阵挛 ?强直 ?失张力?强直-阵挛 ?失神 -典型失神 -不典型失神 -伴特殊表现的失神肌阵挛失神 眼睑肌阵挛 ?肌阵挛 -肌阵挛 -肌阵挛失张力 -肌阵挛强直 ?阵挛 ?强直 ?失张力

CAAE(中国癫痫诊疗指南)

临床诊疗指南 —————————————————————————————— 癫痫病学分册 人民卫生出版社

内容提要 本书系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卫生部与中华医学会委托中国抗癫痫协会组织全国主要从事癫痫诊治的神经内科、神经外科、儿科、精神科及中医专家编写、审定的癫痫临床诊疗指南。全书共9章,分别介绍了癫痫病的定义、分类、诊断、药物治疗、外科治疗、脑电图的应用和结果判定、癫痫持续状态及特殊癫痫人群的诊治策略、预后、伴随的社会心理问题及中国传统医学对癫痫的认识和治疗原则等。本书可供神经内科、神经外科、儿科、精神科及基层医师诊治癫痫时作为依据和参考。

序(1)(2) 前言 领导小组名单编辑委员会名单(按标准本)

临床诊疗指南·癫痫病学分册 编写说明 为了规范全国各级医疗机构医务人员在癫痫诊疗中的行为,提高诊断水平和医疗质量,同时兼顾到医疗保险对癫痫诊治的给付标准,2005年6月,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医疗保险司和卫生部有关司局委托中国抗癫痫协会编写“癫痫诊疗指南”。我们充分认识到指南的编写是一项极为严肃、重要的工作,在我国癫痫诊疗领域亦属首次。因此,我们从全国20多个省、市、自治区推选出30余位学识高、造诣深、有较高知名度的癫痫领域的专家、学者,组成老、中、青结合的编写委员会,根据卫生部和中华医学会对临床诊疗指南编写的要求,借鉴国内外数个权威性的指南文本,结合我国临床实践的具体情况拟稿。内容和文字经过数次集体审阅、讨论和修改,最后又请国内癫痫学界权威专家进行了审阅并定稿。因此,本指南在学术水平、涵盖内容、权威性、实用性和可操作性等诸方面,都达到了较高水平。 鉴于此次参与编写的人员同时也是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神经学组、中华医学会神经外科分会功能神经外科学组的专家成员,中华医学会所属该分会、学组同意与中国抗癫痫协会以“联合编写”的名义发布本指南。经请示卫生部、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及中华医学会,认为本指南符合《临床诊疗指南》丛书的编写要求和标准,在按中华医学会规定程序批准后,纳入《临床诊疗指南》丛书序列,作为“癫痫分册”出版。 本指南系首次出版,其中缺点、不足在所难免。热切希望各级医疗机构和广大医务人员在施行中认真总结经验、提出意见,待再版时予以改进,使之逐渐完善。 中国抗癫痫协会会长李世绰 2006 年 9 月

癫痫与惊厥性癫痫持续状态医疗质量控制指标(2020 年版)

癫痫与惊厥性癫痫持续状态 医疗质量控制指标(2020 年版) 指标一、癫痫发作频率记录率(NEU-EPI-01) 定义:单位时间内,住院癫痫患者中各种发作类型的发作频率均得到记录的人数占同期住院癫痫患者总数的比例。 计算公式: 各种发作类型的发作频率 癫痫发作频率记录率=均得到记录的住院癫痫患者数×100%同期住院癫 痫患者总数 意义:治疗癫痫的主要目标是减少发作频率。准确记录各种发作类型的发作频率是抗癫痫治疗的依据和基础,也与健康相关生活质量的改善密切相关,是反映癫痫治疗效果的重要过程指标之一。 说明:(1)癫痫指至少2次间隔>24小时的非诱发性(或反射性)痫性发作,或确诊某种癫痫综合征。参考国际抗癫痫联盟(ILAE)发布的《ILAE 官方报告:癫痫实用定义》。 (2)癫痫的发作分类包括:局灶性发作、全面性发作、不明起始部位发作、未能分类发作。参考 ILAE 发布的《癫痫发作类型的操作分类:国际抗癫痫联盟意见书》。

指标二、抗癫痫药物规范服用率(NEU-EPI-02) 定义:单位时间内,住院癫痫患者(确诊3月及以上)中近 3 月按照癫痫诊断类型规范使用抗癫痫药物治疗的人数占同期住院癫痫患者(确诊 3 月及以上)人数的比例。 计算公式: 近 3 月规范使用抗癫痫药物治疗的住院癫痫患者(确诊 3 月及以上)数 抗癫痫药物规范服用率=×100% 同期住院癫痫患者(确诊3月及以上)总数 意义:减少癫痫发作频率与患者生活质量密切相关,对于每一例确诊的患者,均应采用抗癫痫药物控制癫痫发作。反映医疗机构使用抗癫痫药物规范性。 说明:规范使用抗癫痫药物指患者依照发作类型服用恰当的抗癫痫药物,按照规范剂量,规律服用抗癫痫药物 3 月及以上。参考中国成人癫痫患者长程管理共识专家协作组发布《关于成人癫痫患者长程管理的专家共识》。 指标三、抗癫痫药物严重不良反应发生率(NEU-EPI-03)定义:单位时间内,住院癫痫患者病程中发生抗癫痫药物严重不良反应的人次数与同期住院癫痫患者总人次数的 比值。 计算公式: 病程中发生抗癫痫药物 抗癫痫药物严重不良反应发生率=严重不良反应的住院癫痫患者人次数×100%同期住院癫痫 患者总人次数 意义:反映医疗机构合理使用抗癫痫药物的合理性。

2020《癫痫持续状态指南》解读

2020《癫痫持续状态指南》解读 本部指南分为以下四个部分展开: 癫痫持续状态的定义 癫痫持续状态的处置流程 癫痫持续状态的治疗 持续脑电检测 Part 1:癫痫持续状态(SE)的定义传统定义:持续癫痫发作超过30min,或癫痫反复发作2次以上且发作间歇期意识无法恢复正常;其依据在于动物实验中显示出的不可逆神经损伤以及临床资料中死亡率增加。 尽管有可靠的数据支持30min这个时间节点,它的缺陷也是显而易见的,那便是缺乏操作性,临床治疗应在明确的神经功能损害之前进行。 为了解决传统定义缺乏了临床可操作性的弊端,ILAE国际抗癫痫联盟提出了针对全面性惊厥性SE新的5min的定义,我们来看看这个新时间点。 不仅如此,ILAE还指明了临床治疗开始点T1和SE的病理生理过程T2,针对不同类型SE个性化制定。 确定了操作时间节点,发作病因的诊断也同样具有重大临床意义,与癫痫持

续时间和预后效果息息相关。所谓对症用药,药到病除~ 我们简单回顾下常见的已知病因,包括三类:急性、远期和进展性的。 急性病因包括脑卒中、中毒、疟疾和脑炎; 远期的包括:创伤后、脑炎后、脑卒中后等; 进展性的包括:脑部肿瘤、Lafora病、线粒体脑病和其他进行性肌阵挛癫痫。当然也有未知病因的隐源性的脑病。 此外,朱教授特别提出了新发难治性癫痫持续状态(NORSE),它与我们介绍到的传统病因不同,主要是感染和免疫介导的综合征,且预后差,死亡率达到百分之二十,一旦发生,治疗十分棘手,也因为它高致残率高死亡率,“双高”,我们一定要对这个疾病做到早期诊断和识别! 而目前针对癫痫持续状态的脑电图EGG并没有明显特征,虽然如此,非癫痫状态下的EGG也具有一定的临床意义,也可用于间接诊断。那么如何来更好地体现EGG的特征,便于学术,临床科研交流呢?可以用以下的维度来描述SE的EEG模式: 第一轮结束啦,来一波福利:朱遂强教授的推荐注意点! Part 2:癫痫持续状态的处置流程 ILAE极为强调癫痫病人的流程管理,我们快来走一遍流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