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课程报告(浅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

合集下载

浅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顺苏发展的原因

浅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顺苏发展的原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迅速发展的原因1978年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中国经济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

到20世纪末,我国胜利实现了现代化建设“三步走”战略的第一、第二步目标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人民的衣食住行用实现了由贫困到温饱、再由温饱到小康的历史性跨越,这正是中国经济发展带给人民生活的提高。

另外,中国加入世贸组织、中国申奥成功、香港及澳门的回归、中国三峡工程、青藏铁路工程……这些不正是中国经济发展的最好例子吗?我认为中国经济之所以能如此快速发展,原因有以下几点:一、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国开始了从“以阶级斗争为纲”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历史性转变。

中国实行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

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就是在初级阶段,各项工作都必须服从和服务于经济建设,就是要把集中力量发展生产力摆在首要地位。

因为只有如此,才能从根本上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才能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才能推动社会的全面进步。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形成与不断完善的过程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也逐步形成和不断完善。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同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结合在一起的,它既要反映和体现市场与市场经济的一般规律,又要反映和体现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要求。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框架包括: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建立适应市场经济要求的现代企业制度,建立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兼顾效率与公平的收入分配制度,健全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市场体系,完善政府的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职能,不断提高驾驭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能力,建立健全同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社会保障体系,长期稳定并不断完善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农村双层经营机制等。

二、实施改革开放改革开放是中国的基本国策。

开放的世界需要中国必须开放,它符合时代特征和世界发展规律,它是我们的必然选择。

闭关锁国只能导致落后挨打。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课程报告(浅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课程报告(浅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

浅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理论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集中体现,是内容丰富、与时俱进的理论体系。

因而学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理论,准确把握其科学内涵,对于推动我国经济发展、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新局面,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邓小平在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上提出“在公有制基础上有计划的商品经济”的概念。

指出,我国实行的是有计划的商品经济,但是计划经济不能与商品经济对立起来。

这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实践相结合所创造的政治经济学。

之后邓小平又强调,计划和市场都是方法,只要对发展生产力有利的,就是可以用的。

此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概念产生了。

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经济体制改革的重点,它规定了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和方向,明确了中国在向市场经济转轨过程中市场化的程度和标准。

市场经济对促进经济发展具有更强的适应性、更显著的效率和较高的效率,但是市场积极的自发性、盲目性会引发恶性竞争、短期行为、道德缺失等问题。

计划经济虽然能够保证市场的稳定,但是不能有效的解决效率和激励问题。

将发展市场经济与坚持社会主义基本制度有机结合,既可以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又可以充分利用市场经济对发展生产力的作用。

自党的十四届五中全会确立实现经济增长方式根本性转变的战略方针以来,我国虽然已在“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必须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方面取得不少成效,但从总体上看,经济增长方式尚未实现根本性转变。

近些年来随着经济增长速度加快,增长方式粗放的问题仍很突出,资源环境面临的压力越来越大,不仅影响短期的健康发展,更为重要的是,将严重制约长期的持续发展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顺利实现。

十七大报告从当前的发展实际出发,将“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改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这两个字的改动,寓意深远,意义重大,针对性和指导性更强,有着深刻内涵。

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中国特色概述

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中国特色概述

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中国特色概述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目标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不断提高人民的物质生活水平和精神文化生活水平,最终达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

经济改革开放:中国特色的发展路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在改革开放政策的指导下取得了显著成就。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以高速增长、稳定发展为特点,成功实现了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变。

这一转变使得中国经济在全球范围内具有重要影响力。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中国特色的制度安排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基础。

该体制通过建立健全的市场机制和完善的法律体系,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同时保障国家的宏观调控和公共利益的实现。

这种市场经济体制具有中国特色,既继承了社会主义的优势,又充分发挥市场的灵活性和效率。

产业结构调整:中国特色的转型之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还包括产业结构的调整和转型升级。

在过去几十年中,中国经济从以农业为主导向以工业和服务业为主导转变,实现了经济结构的优化和升级。

这一转型使得中国经济更加具有竞争力,并在全球价值链中发挥更重要的作用。

创新驱动发展:中国特色的经济引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注重创新驱动发展。

中国通过加强科技创新、提升技术水平和知识产权保护,努力培育创新型企业和人才,推动经济由速度型增长向质量型增长转变。

这种创新驱动的发展模式为中国经济提供了持续增长的动力和竞争优势。

坚持可持续发展:中国特色的生态文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还注重可持续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

中国积极应对气候变化和环境污染问题,推动绿色经济发展和资源节约型社会建设。

这种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使得中国经济在环境保护和资源利用方面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果。

结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在过去几十年中取得了巨大成就,成为世界瞩目的经济奇迹。

中国特色的经济发展路径、制度安排和发展模式为其他国家提供了有益的借鉴和参考。

浅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体系

浅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体系

浅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体系1.社会主义本质理论构建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学的理论体系就必须正确认识社会主义,搞清楚什么是社会主义,如何建设社会主义这个根本问题。

邓小平指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他在《答美国记者迈克华莱士问》一文中也明确地指出:社会主义原则,第一是发展生产,第二是共同富裕。

发展生产力的问题之所以是社会主义的本质和根本原则,因为它关系到社会主义的存亡。

马克思主义认为,生产力的发展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

列宁指出:社会主义要彻底战胜资本主义必须创造出比资本主义更高的劳动生产率。

邓小平强调指出搞社会主义,一定要使生产力发达,贫穷不是社会主义。

我们搞的是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是不断发展生产力的社会主义。

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归根到底要体现在它的生产力比资本主义发展得更快一些,更高一些。

非如此,就不能建成社会主义。

这已被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历史所证明,被社会主义各国建设的实践所证明。

唯因如此,邓小平指出:在社会主义国家,一个真正的马克思政党在执政以后,一定要致力于发展生产力。

2.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理论在对待发展生产力的问题上,必须始终坚持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仍然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

这两对基本矛盾是社会主义社会自身通过不断地进行改革来加以解决的。

所以恩格斯说,社会主义社会是一个不断改革的社会,它通过不断地改革来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

习近平总书记也强调指出,改革开放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

经济体制改革是要改革与生产力发展不相适应的生产关系的某些方面,政治体制改革是要改革与经济基础不相适应的上层建筑的某些方面。

矛盾不断出现,又不断地加以解决,永无止境。

正是这种改革使社会主义制度不断地得到完善,使生产力不断地向着更高水平的方向发展,从而使社会主义能够创造出比资本主义更高的劳动生产率,最终战胜资本主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经济建设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经济建设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经济建设随着新时代的到来,中国的经济建设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这些成就离不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中国在改革开放以来摸索出来的一种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制度。

这种社会制度充分体现了中国共产党的核心价值观:人民至上、社会公正、自由平等、爱国卫生、民主法制、团结友爱。

这些价值观的不断发展和深化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进步性。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对中国经济的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中国必须采取一种独特的方式来推动经济发展。

与其他国家相比,中国采取了不同的经济路线,并取得了可喜的成果,这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体现。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让中国在经济领域实现了长足的进步。

中国的经济从原来的落后状态逐步发展为全球购买力和经济体量最大的国家之一。

在全球工业化和全球化的推动下,中国的经济得以快速发展,并吸引了大量的外资进入。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对于中国的经济制度也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中国的经济一直以来都由国家主导,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项核心原则。

中国政府采取了许多政策来促进国内市场的发展,这些政策包括建设公共基础设施、提供社会保障、推动科技创新等等。

通过持续的政策调整和制度创新,中国的经济呈现出了一种稳步增长的趋势。

与此同时,中国的民间经济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包括私营企业、小微企业、个体经营等形式。

这些企业显著地增加了中国的就业机会,并为中国的经济增长提供了支撑。

众所周知,经济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第一任务。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不仅使中国经济获得了巨大的发展,而且使中国走出了一条适合其国情的道路。

这条道路为全球经济发展树立了一个新的模式,为其他国家提供了借鉴的思路。

总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中国经济建设成功的重要原因。

中国的经济发展是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密不可分的。

未来,中国将继续推进经济改革,并不断完善体制机制,以实现更广泛、更高水平、更持续的经济发展。

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

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

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11125862 【摘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是邓小平理论体系中极具创新意义的组成部分,是对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的重大发展,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总体目标,也是今后一个时期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任务。

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经济体制改革的重点,它规定了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和方向,明确了中国在向市场经济转轨过程中市场化的程度和标准。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既是社会主义制度与市场经济体制的结合,也是市场经济体制与市场化程度的统一。

【关键词】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市场经济体制; 基本国情; 中国特色;长期性和艰巨性。

在党的十五大上,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为把邓小平同志开创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全面推向二十一世纪作出了重大战略部署,意义十分深远。

十五大明确提出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的基本目标和基本政策,三者有机结合,不可分割,构成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

这个纲领,是邓小平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党的基本路线在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的全面展开,是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成功经验和主要政策的高度概括和升华,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新发展。

要做到完善并建设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的重大任务,我们必须要做到以下几点:一、深刻认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的客观基础和时代背景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党正确地分析国情,作出了我国还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科学论断。

这是对我国所处的社会历史阶段的高度概括,总结了党几十年来革命和建设的实践活动,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的典范,集中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求实精神。

这是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基础,是党制定新时期基本路线、方针、政策的根本出发点。

我们只有深刻认识现在所处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和最基本的国情,牢牢把握主要矛盾和根本任务,才能搞清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的客观基础。

浅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

浅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

浅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摘要:建立什么样的经济体制,是我国经济改革的核心问题,也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大问题。

建国以来,我国围绕建设什么样的社会主义经济以及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经济,学术界和实务界展开了丰富的探讨和实践。

长期以来,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我国经济突飞猛进,取得不少成就。

本文在简要总结我国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的历史上,结合当今世界以及我国出现的一些问题,对我国新时期面临的经济建设,特别是完善我国现代市场体系做一点简要展望。

关键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现代市场体系。

一、前言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就是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就是要在坚持公有制经济为主体的基础上,大力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在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的基础上,开展多种分配方式,在社会主义制度框架下,搞活搞好市场经济。

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明确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其基本内容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培育和发展市场体系、建立健全宏观经济调控体系、建立合理的个人收入分配和社会保障制度。

经过20世纪90年代的不断深化改革和建设,20世纪末,我国已经初步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社会主义必须大力发展生产力,解放生产力,而不是束缚它。

历史实践证明,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经济过程中,我国综合国力突飞猛进,人民生活质量显著提高,我国国际地位明显得到提升,从一贫如洗到成为今天的“金砖四国”之一,截止2010年,我国GDP总量已经跃居世界第二,仅次于美国。

但仍应该看到,我国经济发展还处在低水平阶段,许多方面存在不合理状态。

特别是在金融危机以及后金融危机时代,经济中的各方面累积的问题都凸显出来。

就宏观方面而言,中国经济长期赖以发展的出口导向模式在金融危机时期受到了剧烈的冲击,在外需不足,内需乏力的情况下,中国经济面临严峻的内外失衡问题,即在国际市场中人民币受到强大的升值压力,在国内人民币通货膨胀,严重阻碍内需扩大和经济发展。

第二讲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

第二讲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概述
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和体制 –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和体制,主要包括三个方面: ③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在社会主义公有制基础上,在国家宏 观调控下使市场在社会资源配置中发挥基础性作用的经济制度。
二、中国的经济体制改革 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发展市场经济,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的重要特征。
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和体制 –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和体制,主要包括三个方面: ① 基本经济制度。主要是确认生产关系即生产资料所有制的制度。基本经济制度是一个社 会经济制度的基础,是决定一个社会基
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和体制 –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和体制,主要包括三个方面: ② 分配制度。主要是确认分配方式的制度,是经济制度的重要方面。分配方式是由生产方 式决定的,一个社会的分配制度取决于基本经济制度。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概述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理论 ⑤ 物关于分配制度的思想。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是坚持社会主义初 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的客观要求, ⑥ 关于对外开放的思想。必须全面提高对外开放水平,实施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努力形成经济 全球化条件下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的新优势。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概述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理论 ① 关于社会主义根本任务的思想。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始终是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 ② 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思想。其目的是冲破束缚生产力发展的体制障碍,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概述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理论 ③ 关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思想。要从制度上更好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发展和 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④ 关于基本经济制度的思想。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 基本经济制度。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理论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集中体现,是内容丰富、与时俱进的理论体系。

因而学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理论,准确把握其科学内涵,对于推动我国经济发展、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新局面,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邓小平在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上提出“在公有制基础上有计划的商品经济”的概念。

指出,我国实行的是有计划的商品经济,但是计划经济不能与商品经济对立起来。

这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实践相结合所创造的政治经济学。

之后邓小平又强调,计划和市场都是方法,只要对发展生产力有利的,就是可以用的。

此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概念产生了。

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经济体制改革的重点,它规定了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和方向,明确了中国在向市场经济转轨过程中市场化的程度和标准。

市场经济对促进经济发展具有更强的适应性、更显著的效率和较高的效率,但是市场积极的自发性、盲目性会引发恶性竞争、短期行为、道德缺失等问题。

计划经济虽然能够保证市场的稳定,但是不能有效的解决效率和激励问题。

将发展市场经济与坚持社会主义基本制度有机结合,既可以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又可以充分利用市场经济对发展生产力的作用。

自党的十四届五中全会确立实现经济增长方式根本性转变的战略方针以来,我国虽然已在“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必须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方面取得不少成效,但从总体上看,经济增长方式尚未实现根本性转变。

近些年来随着经济增长速度加快,增长方式粗放的问题仍很突出,资源环境面临的压力越来越大,不仅影响短期的健康发展,更为重要的是,将严重制约长期的持续发展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顺利实现。

十七大报告从当前的发展实际出发,将“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改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这两个字的改动,寓意深远,意义重大,针对性和指导性更强,有着深刻内涵。

提出转变经
济发展方式,实质就是要求我们采取综合措施,加快形成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相一致的发展方式。

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决定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分配方式必须是社会主义性质的,即实行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制度,把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结合起来,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允许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带动和帮助后富,逐步走向共同富裕。

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其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就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本质要求,主要体现在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和国家宏观调控两个方面,二者缺一不可,绝不能把它们割裂开来,甚至对立起来。

单纯强调一面,轻视或者忽视另一面,都不利于改革和发展大业。

充分发挥好这两个方面的积极作用,都必须依靠深化改革才能实现。

只有实现市场机制和宏观调控的有机结合,把各方面的优势保护好、发挥好,才能取得最佳体制和政策效果,这已是被这些年的实践证明了的真理。

由于市场自身具有的弱点和缺陷,国家宏观调控的作用十分重要。

在扩大和发挥市场作用的同时,国家应当不失时机地依据客观规律的要求,尽可能地运用经济政策、法规保障和必要的行政措施,引导、协调市场活动健康发展,从而使当前利益与长远利益、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结合起来,做到全国一盘棋,集中力量办大事。

要实现这样的宏观调控效果,必须使宏观调控权集中在中央,处理好中央与地方、全局与局部的关系,发挥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

我认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具有深远的意义。

首先,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更具有科学性。

打破了把社会主义和私有制完全对立的传统观念。

其实,很多人都有这种错误观念,把资本主义联系到私有制进而联想到剥削,但必须明白——私有制不等于剥削!科学社会主义到现在也是一个正在通过实践来检验和发展的问题。

党的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的理论,正在实践中,坚持和发展着科学社会主义。

其次,表明中国现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的特殊性。

马克思论述的社会主义是在资本主义之后的更发达的社会阶段,而中国的社会主义则是在经历了长期封建社会,再到殖民地、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而
来的,具有“中国特色”。

且在原有社会生产力不发达的基础上,根本不具备搞清一色公有制的基础。

这样,中国目前所处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应作为一个相对独立、具有特殊性的历史阶段来看,而且这个阶段的持续时间将较长。

再次,肯定了中国现阶段的所有制结构是综合的、多元化的,也为完善与深化经济体制和政治体制提供了基本依据。

“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

非公有制经济是现阶段的中国发展的客观需要。

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中国,必须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

而一切符合“三个有利于”的所有制形式都可以用来为社会主义服务。

我们只有深刻认识现在所处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和最基本的国情,牢牢把握主要矛盾和根本任务,才能搞清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的客观基础。

只有毫不动摇地坚持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把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同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统一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全过程,一心一意,艰苦创业,才能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从而体现社会主义本质,坚持社会主义方向,不断巩固和发展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和文化制度。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对于推动我国经济发展、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新局面,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我们一定要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准确把握其科学内涵,大力推动经济发展,促进我国的社会主义伟大事业迈上新台阶。

[1]朱俊峰:重新理解马克思——对马克思哲学的基础理论和当代意义的反思[2] 卫兴华、林岗:《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