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话剧的发展及分类、特点

合集下载

话剧行业剧本创作指南

话剧行业剧本创作指南

话剧行业剧本创作指南第1章剧本创作基础 (2)1.1 话剧的定义与特点 (2)1.2 剧本的结构与要素 (3)1.3 创作动机与主题构思 (3)1.4 剧本创作的基本流程 (3)第2章角色塑造 (4)2.1 角色设定与性格描绘 (4)2.2 角色关系构建 (4)2.3 主角与配角的作用 (4)2.4 角色发展轨迹 (5)第3章情节设置 (5)3.1 情节类型与构思 (5)3.2 悬念与冲突的设置 (6)3.3 情节点与转折 (6)3.4 高潮与结局的处理 (6)第4章对话艺术 (7)4.1 对话的重要性 (7)4.2 对话的风格与特点 (7)4.3 对话的节奏与韵律 (7)4.4 对话的修辞技巧 (8)第5章场景构建 (8)5.1 场景的分类与作用 (8)5.2 场景描述与氛围营造 (8)5.3 舞台布景与道具运用 (9)5.4 场景转换与衔接 (9)第6章喜剧元素 (9)6.1 喜剧的类型与特点 (9)6.2 喜剧效果的营造 (10)6.3 喜剧角色与情节设置 (10)6.4 喜剧节奏与表现手法 (11)第7章严肃戏剧创作 (11)7.1 严肃戏剧的主题与风格 (11)7.2 人物心理刻画 (11)7.3 情感冲突与解决 (12)7.4 戏剧性与真实性的平衡 (12)第8章剧本格式与规范 (12)8.1 剧本的结构与格式 (12)8.2 标题与场景标注 (13)8.3 角色与对话排版 (13)8.4 剧本修改与完善 (13)第9章剧本创作技巧与策略 (14)9.1 创意激发与素材积累 (14)9.2 剧本构思与提纲编写 (14)9.3 写作习惯与时间管理 (14)9.4 创作心态与自我反馈 (15)第10章剧本推广与呈现 (15)10.1 剧本的市场定位与分析 (15)10.1.1 确定剧本类型与风格:根据剧本的主题、情节、人物等元素,明确剧本的类型与风格,如现实主义、浪漫主义、荒诞派等。

(15)10.1.2 分析受众群体:研究潜在观众的需求和喜好,为剧本找到合适的受众群体。

话剧的发展历程

话剧的发展历程

话剧的发展历程话剧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古希腊时期的戏剧,而现代话剧则是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逐渐形成的。

在欧洲,特别是在英国和德国,话剧的发展取得了巨大的突破,成为戏剧艺术中的重要形式之一。

19世纪末,随着工业革命的兴起,城市化的进程迅猛发展。

人们生活的方式和理念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社会问题和个人动态成为当时人们非常关注的话题。

因此,戏剧家开始尝试创作更加真实和具有现实意义的话剧作品。

同时,随着科技的发展,舞台技术也得到了极大的提升,话剧演出的形式更加多样化和复杂化。

20世纪初,欧洲的话剧蓬勃发展,形成了多个戏剧流派和学派。

英国的“维多利亚时代话剧”注重描绘社会现实和剧本的文字,而德国的“表现主义话剧”则强调情感的表达和特殊的舞台技术。

这些话剧作品在当时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对后来话剧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随着时间的推移,话剧越来越多地关注社会问题、人性冲突和思想深度。

20世纪中叶,美国的话剧开始崭露头角。

由于美国社会繁荣和多元文化的特点,美国的话剧呈现出多样性和开放性。

在这个时期,一些伟大的话剧家如尤金·奥尼尔和阿瑟·米勒在美国戏剧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到了20世纪后期,话剧进入了一个更加多样化和开放的阶段。

传统的戏剧形式和技巧被打破,演出方式更加多样,并且开始融合其他艺术形式,如音乐和舞蹈。

同时,话剧的题材也越来越广泛,从政治和历史到个人情感和家庭问题,涉及面更加广泛。

当代话剧的发展更加深入人心,并且在全球范围内受到广泛关注。

无论是在百老汇、伦敦西区还是其他地方,世界各地都有大量的话剧演出,吸引着大量观众。

而且,由于现代科技的进步,话剧演出也可以通过电影和网络媒体进行传播,使得更多的人能够欣赏到优秀的话剧作品。

总的来说,话剧的发展历程充满了变化和创新。

从古代的戏剧形式到现代多元化的表演方式,话剧一直在不断探索和发展。

无论是在戏剧艺术上还是社会问题上,话剧都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2024年话剧演出市场发展现状

2024年话剧演出市场发展现状

话剧演出市场发展现状引言话剧作为一种富有艺术性和观赏性的表演形式,在中国的演艺市场中占据着重要地位。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中国的话剧演出市场也在不断发展壮大。

本文将对中国话剧演出市场的发展现状进行分析和总结。

发展背景近年来,中国文化产业蓬勃发展,演艺市场成为了文化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特别是随着国内经济的不断增长,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对文化消费的需求也越来越强烈。

话剧作为一种综合性的艺术形式,通过对社会生活、历史事件和人物性格的刻画,能够给观众带来丰富的情感体验和思考空间,因此备受关注。

市场规模据相关统计数据显示,中国话剧演出市场在过去十年中呈现出快速增长的趋势。

据不完全统计,2010年至2019年期间,中国话剧市场年均收入增长率超过10%,市场规模逐年扩大。

2019年中国话剧市场的总收入达到了xx亿元,较2010年的xx 亿元增长了xx%。

这一增长趋势表明,话剧市场正逐渐成为一种受欢迎且持续增长的经济业态。

市场特点中国话剧演出市场的发展有其独特的特点。

首先,受众的结构多样化。

随着教育事业的快速发展,大学生群体成为话剧市场的重要消费者,他们对高质量的话剧演出有着较高的需求。

其次,市场需求多样化。

观众对话剧演出的需求不仅仅停留在传统的经典剧目上,对于更多元化、更具创新性的剧目也表现出浓厚的兴趣。

另外,市场竞争激烈。

不断涌现的剧团和演出机构使得市场竞争日趋激烈,提高了演出质量和创意水平。

发展趋势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话剧演出市场的前景可观。

首先,以经典剧目为主的传统话剧仍然是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多样化的需求也促使新的剧目不断涌现。

其次,国际交流的增加为话剧市场的发展提供了更大的机会。

中国的话剧作品逐渐走向世界,同时国外优秀话剧作品也进入中国市场,丰富了演出内容和观众体验。

此外,演出形式的创新也是市场未来的一个重要发展方向。

随着科技的进步,虚拟现实、增强现实等新技术在话剧演出领域的应用将为观众带来新的观赏体验。

中国现代话剧的发展

中国现代话剧的发展

中国现代话剧的发展中国现代话剧的发展经历了一个漫长而丰富多彩的历程。

从20世纪初引进西方话剧到如今百花齐放的多元化剧目,中国现代话剧不仅成为舞台艺术的一种重要形式,也在深化剧作表达、推动当代文化的发展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一、西方话剧引进与“五四新文化运动”中国现代话剧的发展起始于20世纪初,当时许多西方话剧作品被引进到中国。

这场引进运动是由对西方文化的强烈兴趣以及对传统戏曲的改革和革新思潮所推动的。

在“五四新文化运动”期间,新一代知识分子提倡西方话剧的价值和表达方式,进一步推动了中国话剧的创新,形成了一股强大的推动力。

二、话剧艺的试探与发展在20世纪20年代,中国的话剧艺术开始试图在“文艺界”的舞台上探索自己的发展方向。

当时,一些话剧团体以及戏剧学院相继成立,开始培养戏剧人才和创作原创剧目。

以陈独秀和郭沫若为代表的文化名人积极参与话剧事业,推动了中国现代话剧的蓬勃发展。

三、话剧的政治化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话剧经历了一段与政治紧密相连的时期。

政治形势的变化使得话剧作品的创作受到了特定的政治要求和审查体制的制约。

这一时期的话剧作品主题多与社会主义革命和新中国的建设相关,追求表现主义和现实主义的双重结合。

四、改革开放与话剧多元化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的快速发展为话剧的多元化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中国成立了大量的剧团和戏剧学院,艺术家们开始尝试新的表达方式,并创作更加多元的话剧作品。

音乐剧、舞剧、儿童剧等各种形式的话剧开始兴起,丰富了中国现代话剧的艺术表现力。

五、话剧现代化的探索随着中国社会的现代化进程,话剧在表现形式上也在不断探索创新。

舞台设备、灯光音响技术等的提升给话剧表演带来了更多的可能性。

同时,剧作家们试图结合当代的社会问题和人民生活的方方面面,探索更为现代的话剧题材和创作手法。

六、中国现代话剧的影响中国现代话剧不仅在国内产生了广泛影响,还越来越多地走向世界。

中国话剧作品在国际舞台上频频亮相,展示了中国文化的多元魅力和话剧艺术的成果。

中国的历史戏剧与话剧表演

中国的历史戏剧与话剧表演

中国的历史戏剧与话剧表演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化大国,其历史戏剧和话剧表演作为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独特的魅力和影响力。

本文将从历史戏剧的起源、发展,以及话剧表演的兴起和艺术特点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历史戏剧的起源与发展中国的历史戏剧起源可追溯到古代。

最早的中国戏剧可以追溯到周朝晚期的西汉时期,那时的戏剧多以表演神话传说为主,包括祭祀、仪礼等文化活动,具有浓郁的宗教性质。

而至唐朝时期,中国历史戏剧经历了一个由宗教仪式向民间娱乐转变的过程,由此诞生了著名的“皮影戏”、“木偶戏”等形式。

随着时间的推移,历史戏剧逐渐演变成多种形式,如昆曲、京剧、豫剧等。

其中,昆曲是中国古代戏曲的重要代表,以唱、念、做、打为主要表演形式,通过声腔、表情和动作来传达情感和剧情。

京剧则以唱、念、做、打、舞为基本表演元素,其独特的脸谱和动作表达形式,使其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瑰宝之一。

豫剧则以地方性的特点著称,以广泛的演出方式和多样的表演形式,受到了广大观众的喜爱。

二、话剧表演的兴起和艺术特点与历史戏剧相比,话剧表演是相对较新的艺术形式。

话剧的兴起与西方文化的传入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19世纪末,中国开始接触西方戏剧,许多西方话剧作品被引进到中国,这为中国话剧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中国话剧的发展历程非常丰富多彩。

从最早的仿效西方剧作的演出到逐渐走向本土化,中国话剧经历了探索、创新和传承的过程。

伴随着中国现代社会的变迁和思想解放的浪潮,话剧在中国取得了长足的发展。

现在,中国话剧逐渐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以现实主义题材为主,反映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关注人与人之间的情感和人性的弱点。

话剧表演以对话为主要表现方式,注重演员的表演技巧和情感表达。

通过语言的交流和身体的动作,演员能够更直接地与观众沟通,使观众更容易理解和共鸣。

同时,话剧表演还强调现场效果和舞台布景的营造,以增强观众的观赏体验。

三、历史戏剧与话剧表演的联系与影响历史戏剧和话剧表演虽然在表现形式、表演技巧和艺术特点上存在差异,但两者之间也有不可忽视的联系与影响。

话剧、喜剧小品的历史、赏析

话剧、喜剧小品的历史、赏析
话剧、 话剧、喜剧小品
一、什么是戏剧 drama:剧本,剧本文学(强调文学) theatre:剧场中表演的戏剧(强调剧场)(shanghai theatre academy) 1、定义:是演员在舞台上扮演角色,当众表演故事的一种艺 术形式。是以表演为中心的包含文学、音乐、舞蹈、美术等艺 术门类综合艺术。又称“舞台艺术”或“演员艺术”。 2、两个重要的概念: (1)戏剧冲突:戏剧作品中人与人之间或人的内心展开的矛 盾斗争。戏剧作品总是由一个或多个戏剧冲突的提出、发展、 解决而完成的。 (2)戏剧性:戏剧性是和戏剧冲突联系在一起的,戏剧性就 在于紧张、深刻的冲突矛盾,“没有冲突就没有戏剧性”。
《雷雨》(借鉴西方,自己创造) 1、题材:家庭剧——夫妻矛盾,父子冲突,母子兄妹乱伦、 劳工冲突等 2、主题:反封建,颂扬个性解放 3、结构(讲故事的方法)——锁闭式结构(俄狄浦斯王)把 三十多年的故事锁闭在一天之内叙述出来。 故事从“危机点”上开始讲述。蘩漪已经难以忍受周朴园, 周萍为了躲避她想到矿上去,蘩漪为了留住周萍请来四凤母亲。 随着鲁妈登场,导致了剧情走向高潮和悲剧结局。剧本将周鲁 两家长达30多年的纠葛,以及蘩漪和周萍关系的前因后果全部 集中在一天之内加以叙述。在表示蘩漪、周朴园和周萍这个当 前主要冲突的同时,将几组次要矛盾穿插其间。过去的戏和当 前的戏紧密交织在一起。人物前史逐步揭露,有力推动当前动 作的发展,使戏剧走向高潮。情节紧张曲折,冲突尖锐激烈。 4、人物: 蘩漪,半新半旧,母亲不像母亲、情人不像情人,雷雨性格 周朴园、周萍
《上海屋檐下》(契可夫《海鸥》、《樱桃园》,静剧) 1、小市民生活 2、横断面式结构:不是围绕一个完整故事、一对主要冲突展 开情节。而是同时描写5家故事,相互交织。杨彩玉、林志成、 匡复 3、很少表现人物直接、外在冲突,着重揭示人的内心世界。

我国话剧调研报告

我国话剧调研报告

我国话剧调研报告我国话剧调研报告话剧是一种古老而又富有魅力的戏剧形式,在中国表演艺术的发展历程中占有重要地位。

话剧作为一种现代戏剧形式,起源于西方,于20世纪初传入中国。

经过近一个世纪的发展,我国话剧已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并且呈现出多样化的特点和风貌。

一、我国话剧的发展历程我国话剧的发展历程可以从中国话剧先驱梅兰芳开始。

梅兰芳将中国传统戏剧与西方话剧元素相结合,首次在中国上演了话剧《霍乱时期的爱情》等作品,为我国话剧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随后,我国话剧迅速发展,著名话剧家鲁迅的作品《雷雨》等探讨了当时社会问题,引起了广泛的关注。

在改革开放以后,我国话剧迎来了进一步的发展,各类优秀话剧作品层出不穷,如《茶馆》、《哈姆雷特》等。

这些作品不仅承继了传统的戏剧形式,同时也加入了当代的文化元素和创新的艺术手法,展现出了新的魅力。

二、我国话剧的特点与风貌首先,我国话剧呈现出多样化的特点。

由于我国地域广阔、文化多元,各地的话剧创作在风格、题材、表演方式等方面都具有自己的特色。

例如,北方的话剧以现实题材和社会问题为主,表演风格较为严肃,思想性较强;而南方的话剧则更加偏重于抒情、嬉笑和留白,有着独特的温情风格。

这种多样化特征使得我国话剧在舞台上呈现出更为丰富和多元的面貌。

其次,我国话剧具有传承与创新并存的特点。

我国话剧不仅保留了传统戏剧的优秀元素,如音乐、舞蹈、服装等,同时也吸收了西方话剧的创作方式和演绎技巧。

在现代化的舞台设计、灯光技术、多媒体应用等方面,我国话剧创作追求创新,突破传统限制,为观众带来更加震撼和独特的观赏体验。

三、我国话剧的挑战与发展方向尽管我国话剧经历了长期的发展和探索,但仍然面临一些挑战。

首先,话剧市场发展不平衡,大城市的剧院和演出资源较为丰富,而小城市和农村地区则缺乏相关演出平台和剧院。

其次,话剧作品的质量和内容也存在着差异,一些商业化追求暴利的作品居多,而优秀的艺术作品受众较少。

此外,票价过高也成为观众观剧的一大障碍。

中国话剧文化

中国话剧文化

中国话剧文化话剧是一种有着悠久历史的戏剧形式,在中国也有着自己的特色和发展。

中国话剧文化涉及多方面的内容,包括演出、剧本、演员、导演和观众等,下面从这些方面来探讨中国话剧文化。

一、演出话剧演出是话剧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话剧在演出形式上较为传统,通常采用舞台表演的方式来展现故事情节。

话剧演出的舞台背景、服装、道具,在中国话剧中也有自己的特色,例如,中国京剧习惯上使用特殊的面部化妆和道具、服装等来表达角色性格和身份,而山东话剧则以其特殊的方言和表演风格而著名。

演出还需要有合适的演员和导演,他们在舞台上展现了演技和创意,为观众呈现了精彩的话剧表演。

二、剧本剧本是话剧演出的基础。

中国话剧的剧本源于西方话剧,但在编写和改编时也经过了漫长的发展和变化。

中国话剧的剧本主题多样,既有现实题材,也有历史、神话、小说等题材。

剧本中融入了中国传统文化元素,例如道家、儒家、佛家等思想观念和体制结构。

同时也有剧本经过现代改编,切合当下社会、文化背景的话题,反映清新、现代社会生活方式与心态。

中国观众对剧本的欣赏不仅仅在于剧情,更在于剧中所体现的文化底蕴和文学价值。

许多优秀的话剧作品在形式和内容方面都有其独特之处。

三、演员和导演中国话剧的演员和导演是话剧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他们在话剧演出中担任重要角色,他们的表演和指导决定了整个作品的成败。

演员和导演在演出中需要充分理解和把握角色性格和特点,运用丰富的表演技巧来呈现人物形象,从而达到感染观众、传达思想和情感的目的。

其中著名的演员和导演对话剧文化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传承和创新了话剧艺术。

四、观众话剧文化必须有观众,观众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话剧文化的发展和繁荣。

观众在观看话剧时,会有自己的体验和感受,一些优秀的话剧作品不仅仅让观众获得享受,还会引发观众的思考和共鸣,满足人们的情感和思想需求。

演出过程中,观众和演员之间互动的过程,也可以成为话剧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

走向公众,语言通俗、内容生动的话剧演出,可以吸引更多年轻人以及涉世不深的人群进行欣赏,这些群体也是话剧文化发展的未来。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奶上

奶海

的戏

扇剧

子协

》社

剧演



1907年6月,春柳社演出了根据美国作家斯托夫人 《汤姆叔叔的小屋》改编的五幕话剧《黑奴吁天录》。 这是中国话剧史上第一个新话剧改编剧本的创作、第 一次完整的话剧演出。
洪深导演的《少奶奶的扇子》是中国现代话剧史上第 一部用完整的西方话剧导演体系来导演的话剧,剧本 则是改编自王尔德的《温德米尔夫人的扇子》。
2、话剧特点:
第一,舞台性。古今中外的话剧演出都是借助于 舞台完成的,舞台有各种样式,目的是便于演员 表演剧情和利于观众从各个角度欣赏。
人物集中。 矛盾集中。 情节集中。 场面集中。
“三一律”:要求戏剧创作在时间、地点和情节 三者之间保持一致性.即要求一出戏所叙述的故事 发生在一天(一昼夜)之内,地点在一个场景, 情节服从于一个主题。
一、中国话剧初创时的四个时期
1.文明戏时期
话剧作为一种西方的戏剧形式,是19世纪末 由在上海的西方侨民引入中国的。当时并不叫 “话剧”,而被称为“新剧”或“文明戏”、 “文明新戏”。1906年,春柳社成立,标志着 中国话剧的序幕正式拉开。 中国现代话剧早期的创作与演出模式:强调 现场的宣传作用,强调演员在表演中的创造性, 普遍采用“幕表制”,即不用剧本,只用演出 提纲,演出内容由演员即兴发挥。
这时期的最大成就是田汉的《回春之曲》 和洪深的《农村三部曲》(《五奎桥》、 《香稻米》、《青龙潭》)。
洪深的《农村三部曲》是现代戏剧第一次全面 反映农民的苦难和斗争的作品,其中又以《五 奎桥》最为成功,可以说是他一生的代表作。
4.剧场戏剧时期
“剧场戏剧”(即“大剧场”演出)以职 业化和营业性为特点,是中国话剧从业余 走向专业的标志,也是中国话剧从幼稚期 走向成熟期的标志。 “剧场戏剧”出现的必备条件有二,一是 必须是一种艺术,二是必须有票房号召力。 而成功的关键在于剧本的创作。
1936年12月19日,《赛金花》在上海金城大戏院 公演。夏衍编剧,洪深、欧阳予倩、应云卫、史 东山、司徒慧敏、尤竞(于伶)、孙师毅、凌鹤8 人共同导演,后来,这些人都成为中国话剧史上 的殿堂级人物
1937年,夏衍创作了多幕剧《上海屋檐下》。剧 本通过普通市民的生活状况,反映中国人的心理 特征,透视出文化背景,传达出新时代即将到来 的信息。
曹禺《雷雨》的成功,不仅改变了现代 话剧的落后面貌,达到了文学性与舞台性、 艺术性与欣赏性的高度统一,而且标志着 话剧这种“舶来品”在中国的成熟。
二、20世纪30年代至40年代:中国话剧的黄金时代
1934年出版的《文学季刊》第三期上,曹禺发表 了他的四幕话剧《雷雨》。《雷雨》刚一出世便 轰动了整个剧坛,后来成为中国话剧艺术成熟的 标志。
第三是音乐。音乐的设计要以剧本提供的思想、 人物、情节为基础。它的作用主要是烘托人物的思想 感情、心理活动,制造气氛、为开展情节塑造人物服 务。
第四是绘画。这主要是指化妆、服装、布景、道 具等。美术设计有的是直接塑造人物形象,有的则为 人物活动提供典型环境,为情节的开展创造气氛。
三、剧本创作与剧评写作
剧评分析及撰写 话剧改编与交流(《纪念刘和珍君》、《威尼
斯商人》、《项链》、《声声慢》等)
四、话剧表演
语言训练之停顿、速度、节奏、停顿、重音 情绪、情感与性格表演 话剧表演(分组)
1、什么是话剧?
话剧:以对话和动作为主要表现手段的戏剧 形式。欧洲各国通称戏剧(drama)。中国 早期话剧于1907年在日本新派剧的直接影响 下产生,当时称新居或文明戏。新居于辛亥 革命后逐渐衰落。五四运动以后,欧洲戏剧 传入中国,中国现代话剧兴起,当时称爱美 剧、真新剧或白话剧,1928年由洪深提议定 名为话剧。
依次为:熊佛西、田汉、欧阳予倩、丁西林、陈大悲、洪深
小剧场运动对剧本创作的重视,不仅产 生了陈大悲的《幽兰女士》、洪深的《赵 阎王》、熊佛西的《青春的悲哀》、欧阳 予倩的《泼妇》等现实题材的尝试之作, 而且还培养了郭沫若、田汉、丁西林等一 批著名的剧作家。
3.左翼戏剧时期
1929年秋,新成立的上海艺术剧社旗帜 鲜明地提出了“无产阶级戏剧”(或称 “新兴戏剧”、“普罗戏剧”)的口号, 标志着中国戏剧运动进入了“左翼戏剧时 期”。 1930年8月,艺术剧社又联合辛酉、南国 等剧社成立了上海剧团联合会,后改为中 国左翼剧团联盟、中国左翼剧作家联盟, 成为“左联”的重要力量。左翼戏剧运动 以提倡“戏剧的大众化”为特色。
一、话剧的基础知识
话剧的分类及特点 话剧成分介绍 世界三大表演体系(斯坦尼斯拉夫斯基体系、
布莱希特体系以及以梅兰芳体系)
二、经典名家名作赏析
国内著名剧作家介绍(曹禺、老舍、田汉等) 曹禺《雷雨》片段欣赏与分析 老舍《茶馆》片段欣赏与分析 贝克特《等待戈多》片段欣赏与分析 赖声川《暗恋桃花源》片段欣赏与分析
第二,直观性。话剧首先是以演员的姿态、动 作、对话、独白等表演,直接作用于观众的视 觉和听觉;并用化妆、服饰等手段进行人物造 型,使观众能直接观赏到剧中人物形象的外貌 特征。
第三,综合性。话剧是一种综合性的艺术, 其特点是与在舞台塑造具体艺术形象、向观 众直接展现社会生活情景的需要和适应的。
话剧作为综合艺术,主要包括四个门类:
第一是文学。话剧演出需要有剧本,剧本是演出 的文学依据,它为舞台的艺术创造出思想、形象的初 步设计,就像蓝图对于建筑工程一样。
第二是表演。在话剧形式中,表演艺术是中心, 能够把剧本中所提供的形象、故事进行再创造,成为 舞台艺术,主要靠演员的表演,如对白、表情等等。
1919年,在“易卜生热”的高潮中,胡适 模仿易卜生《玩偶之家》创作的剧本《终身 大事》,是新文学史上第一个创作剧本,是 现代话剧告别传统“幕表制”的标志。
2.爱美剧时期
爱美剧,即业余演剧。爱美,是Amateur 的译音。伴随着“爱美剧”出现的“小剧场 运动”,以爱美剧的形式进行艺术实验,建 立起不同于新剧的话剧体制,其核心就是以 “导演制”取代“明星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