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中国传统戏曲服装的形式美

合集下载

中国传统戏剧的服装与舞台布置

中国传统戏剧的服装与舞台布置

中国传统戏剧的服装与舞台布置中国传统戏剧是中华文化的瑰宝之一,其丰富多样的戏剧形式和独特的艺术表达方式让人赞叹不已。

在中国传统戏剧中,服装和舞台布置扮演着重要角色,它们不仅展示了角色的身份与地位,还传递了丰富的文化内涵。

本文将从服装和舞台布置的角度,探讨中国传统戏剧的独特之处。

服装是戏剧表演中不可或缺的元素之一。

在中国传统戏剧中,各个剧种有着自己独特的服装风格,如京剧的脸谱和锦衣华服,黄梅戏的绣花踏衫等。

这些服装不仅仅是演员身份的象征,更是承载着角色性格和社会地位的重要表现形式。

比如,在京剧中,红色脸谱代表忠勇的豪杰,黑色脸谱代表正直的忠臣。

同时,服装上的花纹和色彩选择也有其独特的含义,红色代表喜庆和祥瑞,黄色代表富贵和权势,白色则表示纯洁和善良。

与服装相辅相成的是舞台布置。

中国传统戏剧的舞台布置注重意境和象征性,以搭建合适的舞台环境来达到情景的真实性和观众的艺术享受。

比如,在京剧中经常使用的道具有“拦板”、“幕门”等,它们不仅用于区分舞台场景,更起到了巧妙的装饰和衬托作用。

此外,中国传统戏剧的舞台背景常常采用绘画、雕刻或立体剪纸等工艺形式,精美的山水画或古代建筑模型与演员的表演相辅相成,营造出一幅幅富有诗意和历史气息的画面。

中国传统戏剧的服装和舞台布置不仅追求着艺术效果,更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

在服装设计中,可以看到不同历史时期和地域的文化特色,这对于观众来说是一种文化的享受和传承。

同时,在舞台布置中也能感受到中国古代文化的瑰丽和壮观,比如大红色的舞台背景代表热烈和繁荣,青色的舞台背景则代表深邃和宁静。

中国传统戏剧的服装和舞台布置不仅仅是为了戏剧表演服务,更是一种文化的传承和表达。

通过服装和舞台布置的设计,观众可以感受到中国古代文化的独特魅力和艺术美感。

因此,我们应该高度重视传统戏剧服装和舞台布置的保护与传承,让更多的人了解和欣赏中国传统戏剧的魅力。

在总结中,中国传统戏剧的服装和舞台布置在表达角色身份与社会地位的同时,也承载了丰富的文化内涵。

豫剧旦角服饰形象研究

豫剧旦角服饰形象研究

豫剧旦角服饰形象研究豫剧是中国戏曲的重要剧种之一,而豫剧旦角是豫剧中最重要的角色之一,她们的角色形象和服饰在豫剧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作为中国文化传统的一部分,豫剧旦角的服饰形象不仅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审美观念和审美趣味,还体现了传统的创作美学和演出技巧。

本文将从豫剧旦角的服饰形象入手,对其进行一番深入的研究和探讨,以期更好地理解和传承中国豫剧的文化传统。

一、豫剧旦角的服饰特点1. 艳丽多彩豫剧旦角的服饰在色彩上非常艳丽多彩,通常采用红、粉、黄、绿等明亮的颜色。

这些色彩都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代表喜庆和吉祥的色彩,与豫剧的主题和气氛相得益彰,能够更好地凸显角色形象的喜庆和祥和,也能够吸引观众的眼球,使其更加专注在舞台上的表演。

2. 造型独特豫剧旦角的服饰造型也非常独特,通常有着高耸的头饰、宽大的衣袖和长长的裙摆,整体上给人一种高贵典雅的感觉。

这种独特的造型不仅符合中国传统文化中对于仪态庄重的审美追求,还能够帮助演员更好地展现角色的气质和神态,增强角色形象的立体感和美感。

3. 细节考究豫剧旦角的服饰在细节上也非常考究,通常会使用金线、绣花、珠边等装饰物,使服饰更加精致华丽。

这些细节的加工不仅体现了制作者的用心良苦,也能够增加演员的仪态和风采,更好地展现角色的美感和魅力。

1. 古典美女在豫剧中,旦角通常扮演着各种不同类型的角色,包括贤妻良母、宫廷皇后、富家小姐等。

无论是哪一种角色,旦角的服饰都能够很好地展现其古典美女的形象。

经过精心设计的服饰使得旦角更加美丽动人,更符合传统观众对于美好女性形象的期待,也更能够打动观众的心弦。

2. 女扮男装在豫剧中,旦角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角色类型,那就是女扮男装。

女扮男装的旦角需要穿着男性的服饰扮演男性角色,因此她们的服饰通常更加庄重和宽松,以体现出男性的阳刚之气。

即使是扮演男性角色,豫剧旦角的服饰也仍然能够很好地表现出其独特的女性魅力,让观众对角色形象充满好奇和想象。

3. 神话仙女除了扮演现实中的人物,豫剧旦角还经常扮演神话传说中的仙女角色。

中国戏曲中的服装造型与文化流变

中国戏曲中的服装造型与文化流变

中国戏曲中的服装造型与文化流变中国戏曲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之一,其丰富多样的服装造型也是其独特之处。

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社会的发展,中国戏曲中的服装造型经历了文化流变,展现出多种风貌和变化。

本文将探讨中国戏曲中的服装造型与文化流变,并分析其背后的文化内涵。

中国戏曲的服装造型可以追溯到远古时代的生活方式和传统习俗。

在古代,戏曲演员身上的服装通常采用明亮的颜色、华丽的刺绣和富有装饰性的细节。

这种服装造型代表了古代人们对生活的追求和对美的向往。

同时,戏曲演员的服装也与角色的身份和社会地位有关。

比如,官员和贵族的服装常常更加奢华,而平民百姓的服装则相对简朴。

这种差异化的服装造型反映了社会等级分化的现象,体现了古代社会的等级观念和阶层结构。

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社会的变迁,中国戏曲中的服装造型也发生了变化。

在明清时期,戏曲演员的服装开始受到时尚和品味的影响,逐渐趋于精致和高雅。

此时,服装的材质使用也更加考究,常常选用上等的丝绸、细腻的绸缎等材料。

同时,服装的细节和配饰也更加注重精致和讲究。

比如,头饰、发饰、腰带等,都经过精心设计和制作,以凸显角色的特点和形象。

这种变化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审美观念和时尚态度。

在近代中国,随着国家的开放和现代化的进程,中国戏曲的服装造型也发生了较大的变化。

在20世纪初的时候,部分中国戏曲开始引入西方元素和风格,服装的造型也开始与传统相对疏离。

这一时期的服装造型更加注重实用性和舒适性,采用了更多西式的剪裁和材质。

同时,一些戏曲作品中的服装造型也受到其他戏剧和电影的影响,出现了跨界融合的现象。

这种变化既是对传统的一种颠覆和突破,也是对西方文化和时尚的一种借鉴和追逐。

然而,尽管中国戏曲中的服装造型经历了多次变化,但其背后的文化内涵并未改变。

服装作为一种文化符号和表达方式,所传递的信息和价值观念仍然与中国传统文化紧密相连。

比如,中国戏曲中的服装造型通常代表着人物的身份和性格特点。

不同的服装风格和样式,能够通过细致的细节和装饰,展现出角色的内心世界和情感变化。

对传统戏曲舞台服装的探讨

对传统戏曲舞台服装的探讨

对传统戏曲舞台服装的探讨一、从色彩角度分析传统戏曲舞台服装色彩是传统戏曲舞台服装的基本元素,其内容体系非常丰富,搭配效果直接影响着戏曲表现效果,直接冲击着观众的视觉感官质量。

传统戏曲舞台服装色彩主要分为上下五色,主要从上五色和下五色内容完成舞台服装渲染,达到对戏曲舞台的色彩丰富。

上五色主要是由黑色、白色、黄色、绿色及红色构成,主要通过该五种颜色完成各项服装调整及搭配,给予观众一种戏曲的意境,充分展现不同曲目特征。

下五色主要是由香色、蓝色、湖色、粉色与紫色构成,主要通过该五种颜色对细节进行渲染,对服装颜色进行调整,从而提升戏曲舞台服装的表现质量。

上述十种颜色构成了基本的传统戏曲舞台服装色彩体系,以不同的交叉形式充分展现了戏曲人物特征,提升了观众对戏曲的理解程度,是传统戏曲舞台中最重要的调味剂,为传统戏曲舞台带来了生机。

在越剧戏曲舞台服装色彩体系构建的过程中色彩往往与人物息息相关,可以间接展现人物地位、性格、生活状态等,让人物立体化、生动化。

越剧常选取中间色作为色彩基底,其中黑色往往展现了一种高贵、庄严的情感,非常容易让人产生敬畏;黄色往往是皇家高贵的象征,展现了皇室的尊严地位,让人不可侵犯;红色往往是活力生、生机、喜庆的象征,可以刺激人们的视觉体系,提升人物的表现效果等。

越剧戏曲舞台服装色彩都具有自身的“个性”,对戏曲内容丰富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在上述内容运用过程中可以让戏曲油然而生一种风采,对戏曲表现力的改善具有非常积极的意义。

例如在《红娘》中红娘的服装的红白相间让我们眼前一亮,不仅衬托出了红娘热情、热心,还给予了我们一种欢快、愉悦的视觉享受。

当前服装体系中上五色运用非常广泛,而下五色多用于配色,整体应用范围较窄。

二、从面料角度分析传统戏曲舞台服装面料质量的高低直接影响着传统戏曲舞台服装视觉效果的好坏。

在传统戏曲舞台表演的过程中,服装面料可以有效提升服装表现效果,通过反光、投光等让人物眉眼生动起来,对人物形象的刻画具有非常好的促进效果。

“杂剧剧种”的服装和化妆有何特点?

“杂剧剧种”的服装和化妆有何特点?

“杂剧剧种”的服装和化妆有何特点?一、京剧的服装和化妆特点京剧作为中国传统戏曲中最具代表性的剧种,其服装和化妆自然也具备独特之处。

首先,京剧的服装讲究色彩鲜艳、线条简洁、造型大胆。

在舞台上,演员们身穿华丽的袍袖,衣饰装束极具古典美感,给观众一种视觉冲击力。

其次,在化妆方面,京剧有一套独特的面谱技法,用以突出人物性格特点和情绪表达。

例如,红色面谱代表忠勇的角色,黑色面谱代表刚毅的角色,白色面谱代表阴柔的角色等等。

这些特点使京剧服装和化妆在观众心中独树一帜。

二、黄梅戏的服装和化妆特点黄梅戏作为江南地区的传统戏曲剧种之一,其服装和化妆同样具有独到之处。

黄梅戏的服装一般以明快的颜色为主,注重反映江南地区的青春活力。

女演员的服装多以绣花、绸缎为主,轻盈飘逸,增添了戏曲形象的美感。

在化妆方面,黄梅戏注重突出女性的柔美和娇媚。

女演员的妆容通常以粉白色为基底,嘴唇和眉毛轻描淡写,突出眼部的化妆效果,展现出江南女子的温婉和妩媚。

三、川剧的服装和化妆特点川剧作为四川地区的传统戏曲剧种,其服装和化妆风格独特迥异。

川剧服装注重利用大胆的银线、彩线、金线勾勒出五彩斑斓的图案,使演员们在舞台上栩栩如生,令人眼花缭乱。

化妆方面,川剧中的脸谱也是重要的表现手段之一。

不同颜色的脸谱代表不同性格特点的角色,如红色脸谱通常代表忠诚和热情,黑色脸谱则代表正义和威严。

川剧的服装和化妆独特鲜明,给观众带来了强烈的视觉冲击。

总结起来,不同剧种的服装和化妆在色彩、线条、造型等方面各具特色。

京剧以华丽、简洁为主,黄梅戏以青春、柔美为主,川剧以绚丽、夸张为主。

这些特点不仅体现了不同剧种的地域风格,也使得戏曲艺术更加多样化和丰富化。

通过服装和化妆的独特设计,演员们的形象更加生动鲜活,也为观众呈现了不一样的戏曲艺术盛宴。

京剧服装特点

京剧服装特点

京剧服装特点京剧是中国古老艺术形式之一,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之一、它不仅以其独特的表演艺术形式而著名,还以其精美绝伦的服装而受到人们的喜爱。

京剧服装是京剧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既富有装饰性,又具有表演功能。

下面将详细介绍京剧服装的特点。

首先,京剧服装的特点之一是它的富丽堂皇。

京剧服装总体上呈现出富丽堂皇的艳丽色彩,这是为了让演员在舞台上更加显眼,引起观众的注意。

在京剧服装中,红色、金黄色、翠绿色等亮丽的色彩常常被使用,这些色彩寓意着吉祥、繁荣等。

同时,京剧服装还采用了大量的金银线饰以及珠宝等装饰物,使服装更加华丽。

其次,京剧服装还具有独特的造型特点。

京剧服装一般采用宽松的款式,这样演员在表演的过程中可以更加灵活自如。

同时,京剧服装设计注重对称和平衡,追求整体的和谐美感。

比如,男演员的服装通常配有宽大的肩膀垫,以强调男性的阳刚之气,而女演员的服装则注重展现女性的柔美与婀娜。

此外,京剧服装的特点之一是注重细节的精致。

京剧角色身上的每个细节都经过精心的设计和制作,以展现角色的特点和身份。

例如,演员的脸谱决定了其所需要的造型和服装。

脸谱红色表示忠诚、正直;黑色表示刚毅、勇敢;蓝色表示稳重、豪杰等。

服装上的刺绣、图案等细致的装饰物也大大增加了服装的华丽程度和观赏性。

再者,京剧服装还注重色彩的阴阳平衡。

在京剧服装中,黑色被认为是阴色,寓意着黑暗、沉闷;白色被认为是阳色,寓意着光明、开朗。

在服装的设计中,通常会通过对比色的运用来达到平衡的效果。

例如,红黑、红白、绿白等对比色的使用,使得服装更加鲜明、醒目。

最后,京剧服装还体现了中国古代社会等级制度的特点。

在京剧中,各个角色的服装设计与其所扮演的社会地位密切相关。

比如,皇帝的服装通常以黄色为主,象征着尊贵和权力;将军的服装则以红色为主,象征着勇武和威严;士兵的服装则相对简单朴素。

通过服装的设计和色彩的运用,观众可以很容易地辨认出各个角色的身份和地位。

总的来说,京剧服装以其富丽堂皇的色彩、独特的造型、精致的细节、色彩的阴阳平衡以及体现社会等级制度的特点而著名。

中国戏曲之美——服饰篇

中国戏曲之美——服饰篇

中国戏曲之美——服饰篇中国的戏曲与希腊悲剧和喜剧、印度梵剧并称为世界三大古老的戏剧文化,经过长期的发展演变,逐步形成了以“京剧、越剧、黄梅戏、评剧、豫剧”五大戏曲剧种为核心的中华戏曲百花苑。

中国戏曲是一门综合性舞台艺术,戏曲服饰在这门艺术中占有至关重要的地位。

从根本上说,戏曲服饰是从生活中来的,但戏曲服装与平常的生活服装有很大区别,是戏曲表演的艺术品。

作为装扮角色的重要工具,服饰在演员和角色之间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在中国戏曲服饰中,服饰称“行头”,是从属于中国戏曲表演艺术中的戏曲服饰,是从生活中加工提炼而成的艺术化服饰,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在某种程度上类似于历史生活服饰又并非历史生活服饰。

中国戏曲服饰凭借服饰的艺术性,为戏中人物的塑造,剧情的发展,情感的表达提供了桥梁。

戏剧服饰的规定性是演员演戏时的穿戴要求,即演员或者角色在扮演舞台人物时所遵循的穿戴规则。

服饰穿戴规制严格,剧中各种人物角色其穿戴都有定例和规制,“宁穿破,不穿错”就是说戏曲服饰的规定性要求穿戴者与饰建立稳定的类型对应关系。

戏剧服饰的规定性也侧重于人穿着服饰的行为,要求穿着行为必须符合规则,因为服饰的穿着规则是经过历代观众和演员共同努力才形成的约定俗成的共同认知,从而这也对戏剧服饰的穿戴提出了相应的要求。

如舞台角色刘备,关羽,张飞,他们因人物性格不同所着袍装颜色各不相同,通常是刘备穿黄色袍,关羽穿红色袍,张飞穿皂色袍。

整体形象鲜明,色彩对比强烈。

不仅丰富了人物性格,也装饰角色的个性形象,美化舞台。

特殊饰物的佩带也有一定的规定性。

戏剧服饰款式的规定性一般是由部件服饰规定性引起而以整套服饰的整体规定性表现。

戏曲服饰除了讲究大方面之外,还注重戏曲服饰的细节,冠饰、佩物都有等级之分。

在戏曲中有30多种盔头,但是只有在社会上有地位的人才有盔,如上层社会中女子所戴的鸡盔、凤冠等,百姓象征的巾,如扎巾、小生巾等。

当然,戏曲服饰穿戴规范并没有条文规定,只能在实际演出中进行分析研究,服装的款式、质料、花纹、色彩等在在穿戴规范中是交织在一起的,要根据剧中人物的社会地位、性格品质、生活环境等多方面来进行判定。

传统戏剧服装的艺术美

传统戏剧服装的艺术美

传统戏剧服装的艺术美中国的传统戏剧服装起源于秦汉时期,定型于清代末期。

但主要的服装款式都是以明代服饰为基础,并吸收了历代服饰之典型,加以综合和美化,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和艺术魅力。

中国戏曲服装逐渐形成现在的模式是经过长期际创造、不断地改进优选而形成的。

在人物造型上,它是以广场演出发展起来的。

在庙台戏社的演出拥有广大观众,所谓“高台教化”,这就使表演者和观众有着较远的距离,所以,在戏曲服装的表现形式上首先就确定了艺术的夸张的原则。

它大胆地运用色彩来表现人物性格的塑造。

以夸张的色彩线条给人以艺术感染。

所谓红忠白奸、黑为刚强粗犷;黄为智慧聪明;蓝为猛、绿为怪、金色表现神仙等。

这是以模式化脸谱化的表现形式对人物性格强有力的塑造。

在脸谱的构图上,大胆地运用了六书的原则,以象形、指示、会意、形声、转注、假借来构成对人物性格、形象的表现力。

服装的设计在美学的处理运用中也是如此。

先辈们在戏剧服装的设计上充分地运用了色彩学和工艺美术的绘画原则,使服装上的花卉动物图案抽象化、概括化,使自然美更适合服装的装饰性、图案性,以此来为人物的造型服务,从而充分表现人物个性、展示戏曲舞台人物美的特点。

传统戏曲服装在色彩上对比非常强烈,但在表现人物个性时却又非常统一。

如:张飞、包拯、项羽等以黑色的脸配以黑色的蟒,表现他们刚毅、豪放的性格。

现代人很怕用红色配绿色,担心俗气,但我们的先辈在这两种颜色的搭配和处理上让人拍案叫绝,如:关羽赵匡胤正红脸、大红髯口和绿色蟒袍搭配,再配以黑色髯口、平金彩绣互为相补,不仅在色彩上让人感到不俗,更使人感受到关羽和赵匡胤的忠正仁义、气血刚毅之气。

传统戏曲服装的装饰图案是非常讲究的。

总体上说是在传统审美习俗中进行了系统的加工。

可说是集传统图案之大成。

其中最突出的要数龙凤图案了。

这些图案凝聚和寄托了先辈们对美的理解和信仰。

不同的图案配置不同的服装款式,这在戏曲舞台的人物塑造上得以充分地体现。

行内人士长说“宁穿破、不穿错”。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析中国传统戏曲服装的形式美
摘要:与传统的世俗服饰相比,戏曲的服饰有着巨
大的不同,戏曲服饰保存至今,还保持着相对的一致和继承性,但是普通的世俗服饰已经发生了翻天复地变化,而传统戏曲服饰保持的传统特有的形式美和意象美在今天看来都
还具有它独特的美学价值。

从某种角度来看,戏曲服饰所特有的美学价值也已经超越了它本身,已经升华为中国传统文化的范畴了。

本文着眼于戏曲服饰的形式美特点进行详细的研究和梳理,挖掘戏曲服饰内在的美学价值。

关键词:戏曲艺术形式美美学意象
引言
戏曲艺术在我国具有源远流长的历史,它从中国的民间萌发继而成长壮大,成为我国传统文化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

而戏曲服装则是戏曲艺术中非常重要的构成之一,戏曲服装在戏曲人物中扮演着重要的作用,戏曲服装通过色彩鲜艳,夸张的表现形式使人物形象跃然纸上,让人们在欣赏过程中加深印象。

本文通过从戏曲服装的色彩、形式美以及固定服饰形式三个角度,对中国传统戏曲服饰形式美进行详细的探讨,希望为传统戏曲的研究提供有益的借鉴。

一、戏曲服装的色彩特点
戏曲服装在色彩和形式上有着非常独特的特点,这也成为我们讨论的重点。

戏曲服装有着色彩艳丽,颜色突出的特点。

具体表现如下。

戏曲服装的色彩可以划分为上五色和下五色两大类。

上五色具体为红色、黄色、绿色、白色和黑色。

下五色主要有粉红色、蓝色、深蓝色、紫色和褐色。

值得注意的是,基本上每种服装的色彩都会对应着较为固定的人物性格特点和人物身份。

从这里可以看出,戏曲服装的色彩搭配和设计是为人物量身定做的,这在其他艺术形式中是非常罕见的,这也决定了戏曲服装色彩的独特性。

具体举例来说,不同的人物性格和社会地位对应不同的服装色彩,在大家耳熟能详的戏曲《铡美案》中,包公这个人物形象塑造的非常成功,包公的?F面无私,为民除害的嫉恶如仇的性格特点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包公的服装颜色为黑色,是上五色,黑色表现了人物刚正和威严的特点。

在另一部经典的戏曲《单刀会》中,关羽的忠贞正直的性格受人尊敬,戏曲中,关羽身穿绿色蟒袍,表现了关羽智勇双全的人物性格。

二、戏曲服装的形式美特点
具体举例来说,经典京剧曲目《贵妃醉酒》中杨贵妃的形象,是在梅兰芳先生的精心设计下创造形成的,具有鲜明特点的梅派特点,特别是其中的镶边花衫,和其他戏曲品种中的蟒衣有着很大的不同,传统的蟒衣是模仿明朝的蟒衣制成的,传统的蟒衣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旦蟒和老旦蟒,年
轻的旦蟒服装一般对应的角色是公主和妃子,底色一般为红色为主,腰间系挂玉带等。

但是梅兰芳先生所设计和创作的蟒衣却用湖蓝色镶边,服装上面绣满牡丹花纹,更加别致和精美。

从这一角度我们可以看出,中国传统戏曲服装则是在不断继承和创新的,后来的戏曲服装更加精美和细致,具有更高的美学价值。

正所谓细节决定成败,正是由于这种精益求精的钻研精神,才能够鹤立鸡群,独占鳌头。

梅兰芳先生的这种创新精神对后来的戏曲家们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后来的很多戏曲表演艺术家都不断更新自己的戏曲服装,形成了自我为特色的戏曲服装体系。

例如我国著名的京剧艺术家在《状元媒》中扮演的女蟒角色的服装绣满了万字图案,图案复杂繁复,十分富丽。

三、特定形式的戏曲服装特点
中国传统的戏曲服装美学价值不仅体现在突出的颜色
和形式美感特点,而且在戏曲服装夸张特定形式方面也具有突出的特点,虽然戏曲的语言和情节编排上面可以展开丰富的想象,但是戏曲的服装却是较为固定的,不能脱离实际太多,举例来说,在《金玉奴》中的男主角穷困潦倒成为乞丐,在风雪交加的时候倒在金玉奴家门前,被好心的金玉奴救活,但是后面的情节他中了状元之后,却忘恩负义把金玉奴推到江中淹死。

在实际的戏曲表演过程中,本来穿着简陋的服装,却穿着十分体面,在一定程度上暗示了主角后来的遭遇,埋
下了伏笔。

又例如,在经典的戏曲曲目《算粮》中,十八年寒窑苦等待丈夫薛平贵回来的王宝钏,生活十分困苦,每日只能挖野菜生活,生活从原来锦衣玉食跌落到乡村贫穷妇女,在戏曲中,王宝钏服饰搭配是以青色为主,而且不露脖子,下身穿着素色的裙子,在传统戏曲中,这类穿着代表典型的乡村贫困寡妇。

这类服装表现出角色生活十分窘迫和困难,在一些戏曲中还有的穿着白色的褶裙,一般是守孝女子的装束。

再例如《窦娥冤》中的经典角色窦娥,在被缚法场中所穿的服装是大红色。

这些都是中国传统民俗固定下来的民俗习惯,比如,在对犯人执行死刑时,为了辟邪,就会让犯人穿红色的衣服。

结论
中国的传统戏曲艺术服装所具有的特殊的形式美体现
在许多方面,服装的色彩搭配、戏曲服装的形式美以及固定形式的服装形式。

正如我国著名的京剧艺术家盖叫天先生所说,艺术来源于生活,生活是真,艺术是假的,但是,艺术所表现出来的特殊美感的形式增添了中国戏曲的魅力。

参考文献
[1]张树桃.浅析中国传统戏曲服装的形式美[J].大众文艺,2014,15:190.
[2]易宇丹.中国传统戏曲服装的图案与色彩之美[J].小说
评论,2011,S1:325-327.
[3]张一帆,张晔,徐宁.关于中国戏曲服装传统工艺技术传承状况的调查报告[J].戏曲艺术,2014,04:113-117.。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