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图学的发展现状与趋势word精品

合集下载

地图学的作用及其发展趋势

地图学的作用及其发展趋势

论述地图学的作用及其发展趋势测绘102班程斌 03 摘要:传统地图的制作严格遵循手工制图工艺,由于技术限制,其生产过程复杂,成图速度慢、周期长,造成地图更新慢,信息陈旧。

因此,人们从传统地图上提取的往往是滞后的信息,由于其现实性不够好,势必造成应用上的局限性。

关键词:地图学、研究内容、发展趋势、应用领域一、地图学的定义及研究内容与对象地图学是研究地图的理论、编制技术与应用方法的科学,是一门研究以地图图形反映与揭示各种自然和社会现象空间分布、相互联系及动态变化的科学、技术与艺术相结合的科学。

国家的疆域可以用地图、文字等多种形式来表达,其中,地图是表示国家版图最常用、最主要的形式。

在地图上可以形象直观地表示出国家的疆域范围和边界、各级行政区域、行政中心、主要城市等。

现阶段对地图学的定义是:研究地图信息的表达、处理和传输的理论和方法,以地理信息可视化为核心,探讨地图的制作技术和使用方法的学科。

地图学的研究对象是地球表层各种自然与社会现象的结构与特性的空间信息,包括宏观与微观、具体与抽象、现实与历史的所有空间信息。

涉及地球科学、生物科学、环境科学的许多领域,而且随着人类认识范围的扩大,地图学的研究对象正向外层空间和地壳深部延伸。

地图学的研究内容是:探讨以地图作为空间信息的载体与传输工具,依据数学法则,按照比例建立空间模型,运用符号系统和最佳感受效果表达人类对地理环境的科学认识;综合分析自然与社会现象的空间分布、内在联系及其时间变化;研究地图编制与应用原理、方法与工艺、技术。

二、地图学应用领域由于地图应用领域的不断开拓,使地图分析与应用的研究更加深入。

地图方法已成为地学研究的重要手段。

20世纪50年代以后,随着航空摄影、卫星遥感、计算机技术等的应用和进步,地图学出现了系列地图、遥感地图、机助制图和地理信息系统等新的方法和形式。

信息论、传输论、模式论、感受论等的引进,推动了地图学的理论研究。

现代地图学逐渐从地理学和测量学中脱颖而出,其研究手段兼收并容空间科学和信息科学的最新成就,研究内容跨越着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范畴。

现代地图学的基本特征以及发展趋势

现代地图学的基本特征以及发展趋势

现代地图学的基本特征以及发展趋势
现代地图学是一门研究地理信息空间分布与关联性的新兴学科,它融合了地理学、地图学、遥感、空间信息技术等多学科内容,是地理信息系统的基础、参考和引领。

现代地图学的基本特征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信息获取。

相对于传统的地图测绘,现代地图学由于采用了遥感技术和地理信息系统(GIS)等数字化手段,使得地图采集准确度和效率大大提高。

二是数据处理。

目前遥感数据处理系统采用大量专业化算法,从抽样、图像增强、拼图、自动分类等方面进行处理,使得地图学者可以更好的利用遥感影像来解决地图学的专业问题。

三是信息应用。

现代地图学对社会上众多问题所涉及的各种地理信息数据都提供了解决方案,如土地管理、规划设计、环境分析、资源图斑及灾害预警等,其作用日益凸显。

另外,随着计算机、AI、大数据等新兴技术的不断发展,现代地图学也在不断的发展变革当中。

将计算机、AI、大数据与现代地图学相结合,能够以更高效的思路处理大量复杂的地理信息;并且可以通过无人机航拍或航空倾斜摄影等新兴技术,在解决地图学问题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此外,经过多年的发展积累,现代地图学也将在人机交互、智能地图制图、三维建模等多个方面都取得突破性进展。

地图概括的发展现状及未来趋势分析是什么

地图概括的发展现状及未来趋势分析是什么

地图概括的发展现状及未来趋势分析是什么地图是一种重要的地理信息工具,用来表示地球表面的各种信息和空间关系。

随着技术的发展和人们对地理信息的需求增加,地图也在不断发展和变化。

本文将探讨地图概括的发展现状及未来趋势,以了解地图技术的最新进展和未来可能的发展方向。

地图的发展历史可以追溯到人类文明的早期。

最早的地图是使用天然材料制作的平面图,用来表示地球表面的特定地区。

然而,随着测量技术的进步和地图绘制技术的发展,地图的精确性和覆盖范围逐渐提高。

在过去的几个世纪里,地图的形式和功能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地图的发展可以归结为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地图的绘制技术不断创新。

从手工制作地图到计算机辅助设计,再到如今的卫星定位和遥感技术,地图的绘制技术不断改进和更新。

现代地图可以利用卫星图像、激光测距仪和无人机等高精度数据源来制作,这些技术使得地图的精度和细节更加准确和全面。

其次,地图的使用范围日益扩大。

过去,地图主要用于导航和地理研究等领域。

然而,随着人们对地理信息的需求增加,地图的应用范围也在不断扩大。

例如,地图在城市规划、环境保护、灾害管理和商业决策等领域中起着重要作用。

地图还可以用于社交媒体和移动应用程序,帮助人们了解周围环境和朋友的位置。

此外,地图的表现形式也在不断变化。

除了传统的平面地图,现代地图可以以多种形式呈现,如立体画、数字地图和虚拟现实地图。

这些新形式的地图使得人们可以更直观地了解地理信息,并提供更多个性化和交互式的功能。

未来,地图的发展趋势将更加多样化和个性化。

随着人工智能和大数据技术的迅猛发展,地图将成为一个更智能、更个性化的工具。

人们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和喜好定制地图,将地理信息与其他数据来源集成,实现更精确和智能的空间分析。

另外,随着物联网和传感器技术的进步,地图可以与实时数据集成,提供实时的地理信息和服务。

例如,在交通管制和城市规划中,地图可以与智能交通系统和城市传感器相结合,实现更高效和智能的交通管理。

关于地图学的发展现状与趋势

关于地图学的发展现状与趋势

地图学的发展现状与趋势一、原始地图地图的产生和发展是人类生产和生活的需要。

今天保存下来最古老的地图是距今约4700年左右的苏美尔人绘制的地图(图1-5)。

距今约4500年左右的古代巴比伦地图(图1-6),是制作在粘土陶片上的,绘有山脉,四个城镇和流入海洋的河道。

代表着人们对自然环境的认识。

从近代发现的太平洋海岛原始部落用木柱制作的海岛图,用柳条、贝壳编缀的海道图等,证明原始地图仅起确定位置,辨别方向的作用,可能都是些示意性的模型地图。

在中国,据《世本八种》记载,黄帝同蚩尤打仗,曾使用了表示“地形物象”的地图。

有记载的最古老的地图是夏朝的九鼎。

九鼎是当时统治权利的象征。

在九鼎上除了铸有各种图画外,还有表示山川的原始地图。

后来在《山海经》中,也有绘着山水、动植物及矿物的原始地图。

在周代的《周礼》一书中,至少有15处提到有关的图籍,其中13处较明确地记述了地图。

专题图中有全国交通图(“司险掌九洲之图,以周知其川林山泽之阻,而达其道路”),这是世界上记述最早的交通图。

据史学家考证时间约在公元前1027年,河北平山和天水放马滩出土的文物,确凿的证明了我国记载古地图的历史事实。

这些地图已有了比例尺和抽象符号的概念,说明了这些时期我国地图发展已开始从模型地图向平面地图过渡。

二、古代地图春秋战国时期战争频繁,地图成为军事活动不可缺少的工具。

《管子.地图篇》指出“凡宾主者,要先审之地图”,精辟阐述了地图的重要性。

《战国策·赵策》中记有“臣窃以天下地图案之,诸候之地,五倍于秦”,表明当时的地图已具有按比例缩小的概念。

《战国策·燕策》中关于荆轲刺秦王,献督亢地图,“图穷而匕首见”的记述,说明秦代地图在政治上象征着国家领土及主权。

《史记》记载,萧何先入咸阳“收秦丞相御史律令图书藏之”,反映汉代很重视地图。

我国发现最早以实测为基础的古地图,是1973年在湖南长沙马王堆汉墓中挖掘出的公元前168年的三幅帛地图:地形图、驻军图和城邑图。

《地图学教案》word版

《地图学教案》word版

《地图学教案》一、教案简介本教案旨在为学生提供地图学的基础知识,使学生了解地图的定义、类型、制作方法以及地图的阅读和分析技巧。

通过学习,学生将能够识别不同类型的地图,理解地图的制作过程,并运用地图解决实际问题。

二、教学目标1. 了解地图的定义和作用2. 掌握地图的类型和制作方法3. 学会阅读和分析地图4. 能够运用地图解决实际问题三、教学内容1. 地图的定义和作用2. 地图的类型a) 自然地图b) 社会经济地图c) 专题地图3. 地图的制作方法a) 地图设计b) 地图编绘c) 地图审校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地图的定义、类型和制作方法2. 演示法:展示不同类型的地图,让学生直观了解3. 实践法:让学生参与地图的制作过程,提高实际操作能力4. 讨论法:分组讨论地图的阅读和分析技巧,分享心得体会五、教学评估1. 课堂问答:检查学生对地图定义、类型和制作方法的理解2. 地图制作:评估学生在实践环节中制作地图的能力3. 地图阅读测试:通过测试检查学生阅读和分析地图的技巧4. 小组讨论:评估学生在讨论环节中的参与度和思考深度教案一、地图的定义和作用1. 地图的定义:地图是地理信息的载体,用图形、符号、文字和颜色等视觉元素表示地球表面各种自然和社会现象的空间分布、联系和特征。

2. 地图的作用:帮助人们了解地球表面的空间分布、规划旅行路线、研究地理现象、管理资源和环境等。

二、地图的类型1. 自然地图:表示自然地理现象分布和特征的地图,如地形、气候、水文、植被等。

2. 社会经济地图:表示社会经济现象分布和特征的地图,如人口、城市、交通、产业等。

3. 专题地图:表示某一特定主题的地图,如旅游、教育、医疗等。

三、地图的制作方法1. 地图设计:确定地图的主题、内容、比例尺、投影方式、图式图例等。

2. 地图编绘:根据设计要求,绘制地图的基本骨架、符号、文字和颜色等。

3. 地图审校:检查地图的准确性、美观性和符合设计要求,修改和完善地图。

地图行业调研报告

地图行业调研报告

地图行业调研报告1. 引言地图是人类认识和利用地球表面空间的重要工具,它不仅能够帮助人们准确地了解地理位置,还能够提供导航、路线规划、交通信息等实用功能。

随着互联网和移动设备的普及,地图行业得到了快速的发展,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本次调研旨在深入了解地图行业的现状和发展趋势,为相关企业和投资者提供参考和指导。

2. 地图行业的发展历程地图行业起源于古代,最早的地图可以追溯到公元前2500年的古埃及。

随着时间的推移,地图制作技术不断进步,从手工绘制到印刷制作,再到计算机辅助设计(CAD)和地理信息系统(GIS),地图制作的效率和精度都得到了大幅提升。

近年来,地图行业开始从传统的纸质地图向数字化地图转变,更加注重与其他领域的融合和创新。

3. 地图行业的现状目前,地图行业主要由几家大型企业掌握,包括谷歌地图、百度地图、腾讯地图等。

它们实现了全球范围内的地图覆盖,并提供了丰富的功能和服务,如导航、实时路况、公交信息等。

同时,这些企业还通过与其他行业的合作,推出了一系列衍生产品,如共享单车、出行服务等。

地图行业的竞争激烈,技术研发和用户体验成为企业发展的重要方向。

4. 地图行业的挑战和机遇虽然地图行业面临着一些挑战,如地理数据的获取成本高、隐私保护等问题,但它同样也面临着巨大的机遇。

随着5G技术的普及,地图行业有望获得更高速度、低延迟的网络支撑,为用户提供更多全息化的增强现实(AR)导航和实时信息。

此外,地图与人工智能、大数据等领域的深度融合也将带来更多的商业机会和创新应用。

5. 地图行业的未来趋势在未来,预计地图行业将会继续向更精准、个性化的方向发展。

随着定位技术的不断进步,用户可以获得更准确的定位信息,并根据个人需求获取个性化的导航、推荐服务。

此外,地图行业还将与无人驾驶、智慧城市等领域紧密结合,为人们提供更智能、便捷的出行体验。

同时,地图行业在社会管理、生态环境保护等方面也将发挥更重要的作用,为社会进步和可持续发展做出贡献。

中国地图学发展的回顾与展望

中国地图学发展的回顾与展望

结论
回顾中国地图学的发展历程,我们不仅看到了科技进步和文化传承的脉络, 也领略到了中华民族的智慧和贡献。当前,中国地图学已经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和 发展,但仍需继续努力以满足国家和社会的需求。展望未来,中国地图学将在技 术创新、社会需求和学科交叉等方面迎来新的发展机遇和挑战。让我们携手共进, 共同推动中国地图学的繁荣和发展。
中国地图学发展的回顾与展望
01 引言
目录
02 中国地图学史

03 中国地图学现状
04 中国地图学展望
05 结论
引言
中国地图学作为一门重要的地理科学分支,对于国家的发展、民生福祉以及 国际合作具有重要意义。回顾中国地图学的发展历程,我们不仅可以看到科技和 文化的进步,还能领略到中华民族的智慧和贡献。本次演示将概述中国地图学的 发展史、现状及未来发展趋势,以期为读者展示一幅完整且充满活力的中国地图 学发展画卷。
其次,社会需求将进一步促进中国地图学的发展。随着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 能力现代化的不断推进,未来的地图将更加注重应用性和实用性。例如,在国家 安全方面,需要制作更加精准的军用地图和安全防范地图;在城市规划方面,需 要制作更加细致的城市交通规划图和城市绿化规划图;在环境保护方面,需要制 作更加全面的环境污染分布图和生态保护图。
最后,学科交叉将为中国地图学带来新的发展机遇。未来,地图学将与更多 学科领域进行交叉融合,产生新的研究领域和应用方向。例如,与经济学结合可 以研究地区经济发展差异和产业布局优化;与人类学结合可以探讨文化、社会和 人类行为对地理环境的影响;与心理学结合可以研究空间认知和空间行为对人的 心理和行为的影响等。
谢谢观看
中国地图学史
中国的地图学发展历史悠久,早在公元前14世纪的商代中期,就出现了刻在 龟甲上的地图。至宋代,测绘技术得到了进一步发展,出现了以《禹迹图》为代 表的一系列全国性地图。明代时期,制图理论逐渐成熟,徐霞客的《徐霞客游记》 中记载了大量的地理调查和地图绘制实践。清代时期,康熙帝在全国范围内开展 了大规模的地形测量和地图编制工作,编制了《皇舆全览图》等重要地图。

地图制图学与地理信息工程学科发展趋势

地图制图学与地理信息工程学科发展趋势

地图制图学与地理信息工程学科发展趋势摘要:随着遥感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再加上多学科的融合,计算机地图制图、地理空间信息数据库、计算机网络技术、地理信息系统等技术,逐渐取代了传统的手工制图方式,开始逐步向地理信息系统和信息化地图制图的方向发展。

关键词:地图制图学;地理信息工程;学科发展引言:地图制图学和地理信息工程,虽然单个的研究没有太大的用处,但两者结合起来,却是一种互补的关系。

将两者结合起来,已经不是单纯的地图,也不是单纯的地理信息,而是一种可以用于军事和民用的地图。

近年来,电脑技术飞速发展,电脑技术带来了一系列与地图制作、 GIS等相关技术的融合,使信息收集更加精确,信息处理更加合理,信息反馈更加高效。

一、地图制图学以及地理信息工程学科所面临的契机。

(一)地图制图学与地理信息工程学科现状。

首先,传统的手工测量方式和手工绘图方式发生了变化,信息化、数字化是目前地图制图学和 GIS技术的重要特点。

过去,资料收集、绘制制图,都要花费大量的时间,不断地进行细节上的修正,当制图完成时,所研究的目标很有可能会有很大的改变。

其次, GIS在许多技术上都有了很大的发展,它也在不断的追赶国际上的步伐。

必须承认,我国的地理信息工程起步晚,基础薄弱,在发展初期与国际的标准有很大差距。

但在不断吸收、借鉴和创新的同时,在这方面也取得了很大的成绩。

GIS产品正朝着民用方向发展,许多以 GIS为基础的技术也在不断发展。

(二)地图制图学以及地理信息工程学科所面临的契机。

当前,地图计算机制图技术学界和整个全国地理信息工程业界,都是在共同经历并见证着,信息时代地图行业的迅速发展和变化。

它确实在一定程度上扭转了长期以来国内传统地图出版制图软件技术落后的一种局面,保证了现代地图出版制作技术水平和图书出版内容的科学性,提高了实际的制图速度。

缩短了制图周期,很好地满足了社会、经济、国防建设的需要。

首先,关于电脑技术的高效运用,是这门学科的一次革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地图学的发展现状与趋势一、原始地图地图的产生和发展是人类生产和生活的需要。

今天保存下来最古老的地图是距今约4700 年左右的苏美尔人绘制的地图(图1-5)。

距今约4500 年左右的古代巴比伦地图(图1-6),是制作在粘土陶片上的,绘有山脉,四个城镇和流入海洋的河道。

代表着人们对自然环境的认识。

从近代发现的太平洋海岛原始部落用木柱制作的海岛图,用柳条、贝壳编缀的海道图等,证明原始地图仅起确定位置,辨别方向的作用,可能都是些示意性的模型地图。

在中国,据《世本八种》记载,黄帝同蚩尤打仗,曾使用了表示“地形物象”的地图。

有记载的最古老的地图是夏朝的九鼎。

九鼎是当时统治权利的象征。

在九鼎上除了铸有各种图画外,还有表示山川的原始地图。

后来在《山海经》中,也有绘着山水、动植物及矿物的原始地图。

在周代的《周礼》一书中,至少有15 处提到有关的图籍,其中13 处较明确地记述了地图。

专题图中有全国交通图(“司险掌九洲之图,以周知其川林山泽之阻,而达其道路” ),这是世界上记述最早的交通图。

据史学家考证时间约在公元前1027 年,河北平山和天水放马滩出土的文物,确凿的证明了我国记载古地图的历史事实。

这些地图已有了比例尺和抽象符号的概念,说明了这些时期我国地图发展已开始从模型地图向平面地图过渡。

二、古代地图春秋战国时期战争频繁,地图成为军事活动不可缺少的工具。

《管子. 地图篇》指出“凡宾主者,要先审之地图”,精辟阐述了地图的重要性。

《战国策•赵策》中记有“臣窃以天下地图案之,诸候之地,五倍于秦”,表明当时的地图已具有按比例缩小的概念。

《战国策•燕策》中关于荆轲刺秦王,献督亢地图,“图穷而匕首见”的记述,说明秦代地图在政治上象征着国家领土及主权。

《史记》记载,萧何先入咸阳“收秦丞相御史律令图书藏之”,反映汉代很重视地图。

我国发现最早以实测为基础的古地图,是1973 年在湖南长沙马王堆汉墓中挖掘出的公元前168 年的三幅帛地图:地形图、驻军图和城邑图。

地形图内容包括自然要素(河流、山脉)和社会经济要素(居民地、道路),这和现代地图四大基本要素相似。

驻军图用黑、红、蓝三色彩绘,是目前我国发现最早的彩色地图。

城邑图上标绘了城垣范围、城门堡、城墙上的楼阁、城区街道、宫殿建筑等。

用蓝色绘画城墙上的亭阁,红色双线表示街坊庭院,院内红色普染。

城区街道分出主要街道和次要街道两级,宽窄不同。

该图是迄今我国现存最早的以实测为基础的城市地图。

从公元 4 世纪到公元13 世纪左右,在西方地图历史上是一个漫长的黑暗时期,神学代替了科学,地图成为宗教思想的俘虏,严重阻碍了地图学的发展。

地图成为宗教思想的俘虏,当时的地图是辗转抄袭、粗略荒谬的作品。

盛唐杰出地图学家、地理学家贾耽,用了17 年时间编制了表示全国的《海内华夷图》。

这是继裴秀之后我国又一伟大地图作品,在中国和世界地图史上具有重要意义。

三、近代地图17 世纪末,欧洲资本主义到了成年期,地图科学也在迅速发展,由于对内开发,对外掠夺的需要,测量学首先发展起来。

18 世纪,欧洲开始大规模地实测地形图,出现了大量精度高,内容丰富的实测地图。

19 世纪初,缩编地图、专题地图出现。

20 世纪初利用飞机进行航空摄影测量成图得到发展。

地图的精确性、内容的丰富性、地图的品种,成图手段都达到了一定的水平。

17 世纪以来,各国纷纷成立测绘机构,主管国家基本地形图的测绘。

测绘地形图,以西欧为最早。

公元1730 —1780 年,法国的卡西尼父子测绘的法国地形图颇负盛誉。

1891 年在瑞士伯尔尼召开的第五届国际地理会议上,讨论并通过了由彭克提议的,合作编制国际百万分之一地图的提案,并形成决议,对以后各国国际百万分之一地图的编制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公元1886 年即清光绪十二年,开始了全国规模的《大清会典舆图》省图集编制工作,各省用了3〜5年时间分别完成省域地图集的编纂。

这次图集编绘在中国地图发展史上有极为重要的意义,它是中国传统古老的计里画方制图法向现代的经纬网制图法转变的标志。

清末地理学家魏源(公元1794〜1859年)编制的《海国图志》,完全摆脱了传统的计里画方制图法,采用了经纬度控制等与现今世界地图集相类似的地图投影、比例尺选择等,是中国地图制图史上一部世界地图集编制开创性的工作。

新中国建立后,地图学发生了很大变化。

首先成立了国家测绘局;在50 年代开展大规模的测绘工作;编制并不断更新全国各省区不同比例尺系列地图;70 年代完成了全国1:5 万或1:10 万地形图测绘任务;出版了国家及各省区地图集;各种不同专业、不同用途的专题地图迅猛发展;各种新技术、新理论受到重视和研究。

我国地图制图水平和世界发达国家的差距正在缩小。

四、现代地图学进展1 .现代地图制图技术及现代地图航空摄影测量制图技术的出现改变了古老的地面测图技术的传统方法,使得航空摄影测量地图能够代替普通测量制图。

1903 年飞机问世,1910年莱特从飞机上拍摄了第一张照片,此后,德国和法国都进行了航空摄影测量的试验和研究。

不到半个世纪,航空摄影测量从根本上改变了300 多年发展起来的地图测制过程,标志着人类从高空进行测绘的新历史阶段。

世界上的主要国家都进行了航空摄影测量制图,我国1934 年开始了水利工程、地籍和铁路选线的测量制图。

新中国成立后,经20 多年努力,已完成覆盖全国的航空摄影测量和地形图制图工作。

2.现代地图学理论由于地图学与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系统科学、信息科学、思维科学、人体科学、行为科学、艺术科学等有着交叉及关联关系,它们的研究成果为地图学的发展提供了理论基础和技术支持,并促进了地图学理论研究的进展。

地图信息论地图信息表现为图形几何特征、多种彩色的总和及其相互联系的差别,可以说地图信息是以图解形式表达制图客体和其性质构成的信息。

地图信息论就是研究以地图图形表达、传递、贮存、转换、处理和利用空间信息的理论。

该理论有助于认识地图的实质,并深化了对地图信息的计量方法的研究。

地图传输论是研究地图信息传输的原理,过程和方法的理论。

该理论认为:客观环境——制图者——地图——用图者——再认识的客观环境构成了一个统一的整体。

客观环境被制图者认知,形成知识概念,通过符号化变为地图,用图者通过符号识别,在头脑中形成对客观环境的认识。

这个过程是一个地图信息流传输的过程,地图制作和使用都包括在这个传输过程中;地图符号能有效传输地理信息,但传输过程中会受到“噪声”干扰。

该理论对于地图最佳制作和地图有效使用具有积极作用。

地图符号学是研究地图符号系统的构图基础,感受方式及其设计使用的科学。

提出了六种视觉变量:形状、亮度、色彩、尺寸、密度和方向是地图符号系统的构图基础;四种感受方式:组合感受、选择感受、等级感受和数量感受是制图过程中的视觉特点,该理论对于地图符号设计和地图生产有较大影响。

地图模型论是研究如何建立再现的客观环境的地图模型,并以地图数学模型来表达的理论。

该理论认为地图是客观世界的模拟横型。

此模型是制图者的概念模型,并可用数学方法表达,经过抽象概括的制图对象的空间分布结构。

该理论对于深入认识地图的实质,并对推动数字制图的发展有重要作用。

地图认知论是研究人类认知地图获取信息的手段,原理和过程的理论。

该研究有两项成果。

一是“地图认知环”学说,认为用图者首先接受到图像地图客体,进而在头脑中进行信息处理,获取,然后据已有知识对所获信息进行加工,从而产生头脑信息图;再进一步通过对实地地理现象进行研究,最后得到所认知的地理实体,完成一轮认知环。

二是“多模式感知和认知理论”,是指在虚拟地图环境下,用多种认知手段(如视觉、听觉)分别获取知识,并将其加以比较和想象处理,进而形成各自的知识库(如视觉、听觉知识库),最后将各知识库融合,产生综合知识库。

该理论对制图手段、多媒体技术、虚拟现实技术的结合使用有重要意义。

地图感受论是研究地图视觉感受过程的物理学、生理学和心理学方法,探讨地图是如何被用图者有效感受的理论。

研究内容有分级符号、网纹和等值灰度梯尺的视觉效果,色彩设计客观性、视觉感受与图形构成的规律、特点等。

该理论对于地图设计有重要意义。

3.新世纪地图学发展趋势智能化包括地图信息源信息获取,地图制作过程和地理信息表达的智能化等。

虚似化地图学将来表达的制图对象不一定都是实体的客观存在,很多内容将是虚拟的、模拟的、多维仿真式的。

功能多极化地图功能从表达地理客体规律特征,扩展到知识发现、空间分析、动态显示监测、综合评价、预警预报等。

主客体同一化随着科技发展,促进地图制作技术的不断改进和创新,地图制作将越来越简单,故既是地图制作者又是地图使用者将渐趋普遍,使主客体同一化。

全球一体化随着数字地球战略的实施和推进,将实现全球化的地图无缝拼接和万维网联通,使地图在表达地球和研究地球方面,都可以整体化,全球一体化形式出现。

地图、RS、GIS和GPS —体化数据库是链接数字地图、RS、GIS、GPS技术的共有基础,随着这些科技手段的不断发展,将使其在信息科学的范畴内不断融合并趋向一体化,为地球信息科学、数字地球的成熟发挥作用。

测绘1002 班陈羿君201028010219。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