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隐喻对教师专业发展的启示
浅谈认知语言学中隐喻现象及其教学启示

浅谈认知语言学中隐喻现象及其教学启示摘要:认知语言学从一个全新的角度对隐喻做出了全新的解释,认为隐喻不仅是一种语言现象而且是人类重要的认知方式。
本文主要对于认知语言学中的隐喻现象进行简要的分析和讨论。
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隐喻研究的历史、文献综述、隐喻的概念及分类、隐喻与外语教学和对隐喻的简要评述。
关键词:隐喻;认知语言学;外语教学一、隐喻研究的历史从亚里斯多德学派开始,隐喻一向被认定为边缘学科,对其研究也主要局限于诗学和修辞学。
在这段时期,隐喻被视为表达同一意义的语言手段,范围限于词汇层次,隐喻被看成是润色语言的工具,却未充分认识到隐喻既是语言的文体特征,也是语言的认知特征。
到了19世纪,柏拉图学派认识到,隐喻是人类内部的一种机制,既反映了语言的本质也反映了人类的本质。
到了20世纪80年代,逐渐重视对隐喻语义的研究,这时,隐喻被赋予新的生命,对隐喻的研究已经上升到句子层面。
随着认知语言学的兴起,隐喻又一次成为认知范畴中的研究焦点。
(引自赵虹,2006)二、文献综述Saeed(1997)认为隐喻的结构是认知性的,隐喻就是概念系统跨领域映射的结果。
隐喻普遍存在于人类的语言中,隐喻性思维反射在语言的各个层面上,促进认知能力和语言能力的发展。
从广义的隐喻定义范畴来说,隐喻包括拟人、转喻、夸张等多种辞格以及词语多义、惯用搭配、习语和谚语等各种能实现隐喻性表达的语言形式。
它可以在词汇、短语、句子、篇章、风格等形式出现。
语言实证也表明隐喻不仅限于文学作品,更多的存在于日常口语和书面语中。
据Lakoff和Johnon的统计,日常语言中大约70%的表达形式源于不同的概念隐喻。
认知语言学认为,语言中的隐喻表达是人类概念体系中存在概念隐喻的表层体现,概念隐喻能派生出众多隐喻表达形式,如由“Lifeiajourney”(人生是一次旅程)这一概念隐喻可以派生出“lifeitartingpoint,terminalpoint,tranfertation”(人生的起点、终点、中转站)等多种具体的隐喻表达形式。
教师隐喻视角下新时代教师形象的重构研究

教师隐喻视角下新时代教师形象的重构研究在人类文明的长河中,教师一直被赋予了众多的隐喻,这些隐喻不仅反映了社会对教师角色的认知和期待,也在一定程度上塑造了教师的自我形象。
随着时代的变迁,教育环境和教育理念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我们有必要从教师隐喻的视角重新审视和重构新时代的教师形象。
一、传统教师隐喻及其内涵“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这一经典的诗句常被用来形容教师的无私奉献。
春蚕吐丝、蜡炬燃烧,直至生命的尽头,隐喻着教师为了教育事业耗尽心力,不求回报。
这种隐喻强调了教师的牺牲精神,将教师视为默默付出、无私奉献的典范。
“园丁”是另一个常见的教师隐喻。
园丁辛勤耕耘,修剪枝叶,为花草树木创造适宜的生长环境。
这暗示着教师如同园丁,精心培育学生,关注学生的成长过程,帮助他们去除不良的习惯和行为,引导他们茁壮成长。
然而,这些传统的隐喻在一定程度上存在局限性。
它们过于强调教师的付出和牺牲,而忽视了教师自身的成长和发展需求;过于注重教师对学生的塑造和引导,而忽略了学生的自主性和个性发展。
二、新时代教育环境的变化在新时代,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给教育带来了巨大的冲击。
互联网、多媒体等技术手段丰富了教学资源和教学方式,学生获取知识的渠道更加多元化。
这就要求教师不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者,更要成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组织者,帮助学生筛选和整合有用的信息。
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也发生了转变。
创新能力、合作能力、批判性思维等综合素质成为衡量人才的重要标准。
因此,教师需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这些能力,而不仅仅是关注学生的知识掌握程度。
此外,教育公平的理念日益深入人心。
无论是城市还是农村,无论是富裕家庭还是贫困家庭的孩子,都应当享有平等的受教育机会和优质的教育资源。
这对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和教育情怀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三、新时代教师形象的重构(一)从知识传授者到学习引导者新时代的教师不再是知识的“灌输者”,而是学生学习的“引路人”。
教师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让学生学会如何学习。
教师隐喻对教师专业发展的启示

教师隐喻对教师专业发展的启示教师隐喻体现了人们对教师职责、教师形象、教育本质以及师生关系的理解。
本文通过对教师隐喻的解读,旨在为促进教师在职业道德,知识结构以及专业能力等方面的专业发展提供一些有益的启示。
标签:隐喻;教师隐喻;教师专业发展教師隐喻从不同角度生动形象地反映了各种教师角色的定位。
隐喻不仅潜移默化地影响教师、学生角色意识的形成,而且对人类对教育价值、教育理念的理解和追求有着重要作用。
在我国大力实施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教师只有不断实现自身的专业发展才能适应“己立立人,己强强人,己达达人”的新角色。
而通过分析解读这些教师隐喻,从中获得一些对教师职业道德、知识结构及专业能力等方面专业发展的有益启示。
一、教师职业道德发展“蜡烛”“工程师”“园丁”等教师隐喻无不饱含着人们对教师兢兢业业,无私奉献的由衷赞美。
要使学生的心灵健康发展,为人师表的教师首先必须提升自己的道德水平。
教师专业发展的根本动力不是来自外部的约束,而是源自心灵的驱动,是教师对生命感悟、激情和创造等内在因素。
而这些内在因素的激活需要教师的职业道德做动力。
在物欲横流的当今社会,在众人极力向利益看的时代,能在三尺讲台上,几十年如一日,为学生无私的奉献自己的一生是难能可贵的精神。
育人的工作是一项复杂、细致、艰苦的工作,需要教师尽心、尽力、尽责,不仅仅是把教育教学看成谋生的手段,更要将它看成终身的事业加以追求。
所以,教师像蜡烛那样燃烧自己照亮学生,像园丁那样默默耕耘。
无私奉献、不求回报的职业道德,应成为广大教师的追求。
二、教师教学智慧提升(一)对话能力传统的教学中,学生总是处于被灌输、被压迫、被控制的位置,作为知识容器的学生,只能全盘接收教师所输入的知识,不管这些知识是否落伍,也不管学生能否消化吸收这些知识。
作为“材料”的学生,可以任由“工程师”教师根据其设计图塑造成各式各样的产品;作为“植株”的学生,“园丁”可以利用他手中的剪刀将其修剪成自己满意的形状。
“教师隐喻”文化背景下的教师形象变化与重塑5页word

“教师隐喻”文化背景下的教师形象变化与重塑一、传统经典隐喻下教师形象分析(一)无私的奉献者。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这句著名诗中,“蜡烛”“春蚕”都是教师经典隐喻。
“蜡烛”的特性就是燃烧自己,照亮别人,“春蚕”的使命就是吐丝,体现教师终身唯一职责就是把自己身上的所有知识传递给学生。
这些隐喻中的教师形象体现出了毫无保留的奉献精神,这一特点也是教师的经典形象。
(二)知识的传递者。
“水桶”这一个经典隐喻诠释了教师是一个知识的传递者的形象,水比如知识,教师要不断的把“水桶”里的水“舀”给学生。
其次“水桶”也比喻教师是一个富含知识含量的人,常言道:要给学生一杯水,就要先有一桶水,这里也强调教师应该具备深厚的专业知识,只有具备深厚的知识,才能让学生不断地从教师身上汲取知识的养分。
(三)熟练的技术工作者。
“工程师”“园丁”都是具有技术的专职人员,教师要像工程师一样,熟练地组装每一个螺丝,要像园丁娴熟的给每一朵花浇水施肥,教师要形成一套熟练的教学行为,用这一套熟练的教学行为快速,成功的培养出成功的学生。
所以在传统经典隐喻下教师也具有熟练的技术工作者的形象特征。
二、当代教师隐喻下教师形象特点(一)自我价值实现者。
当代的教师注重个体价值的不断实现,教师是“太阳下最光辉的职业”,他们如同太阳般给学生温暖,帮助每一个学生实现理想。
“太阳下最光辉的职业”体现教师自身富有的强大的正能量,这些能量感染着每个学生,给他们带去希望。
这一隐喻下的教师形象是积极的,向上的,富有朝气与活力的,他们不仅为这个世界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也让自己的生命体实现最大的价值。
(二)文化的传承者。
当代教师不仅具备深厚的专业知识,也具备宽广的通识知识,优秀的教师有着高尚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外界的知识有时充满了无限的诱惑,在学生成长期的时候,有时候并不能清晰的辨别这些知识,这就需要教师经过对知识的去粗取精,向学生传承最精华的部分,帮助学生走好人生的关键时期。
教师隐喻的感悟心得体会(3篇)

第1篇在教育这片广袤的土地上,教师如同辛勤的园丁,用知识的雨露滋养着祖国的花朵。
然而,在教师这个职业的背后,隐藏着一个深刻的隐喻——教师就是一盏明灯,照亮学生前行的道路。
这个隐喻让我对教师这一职业有了更深刻的感悟,也让我对自身的工作有了更明确的方向。
一、教师如明灯,照亮学生前行之路1. 知识之光教师作为知识的传播者,肩负着传承文明、启迪智慧的重任。
在学生的求知过程中,教师就是那盏照亮他们前行之路的明灯。
这盏明灯,既能照亮学生的求知之路,又能指引他们的人生方向。
2. 信念之光在学生成长的道路上,难免会遇到挫折和困难。
这时,教师就是那盏照亮他们信念之光的明灯。
教师要用坚定的信念去感染学生,让他们在逆境中不屈不挠,勇往直前。
3. 品德之光教师不仅要传授知识,还要培养学生的品德。
这盏品德之灯,犹如一盏明灯,照亮学生的心灵,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
二、教师隐喻的感悟1. 勤奋耕耘,收获满满教师如明灯,需要不断充实自己,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
只有不断耕耘,才能收获满满。
作为一名教师,我深知自己肩负的责任,要不断学习,努力提高自己的专业素养,为学生提供更好的教育。
2. 播种希望,收获未来教师如明灯,要为学生播种希望,助力他们实现梦想。
我们要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不仅要关注他们的学业成绩,还要关注他们的身心健康、兴趣爱好。
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在成长的道路上,收获美好的未来。
3. 润物无声,成就他人教师如明灯,要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学生,成就他人。
我们要用自己的言行去感染学生,用自己的爱心去呵护他们,让他们在温馨的环境中茁壮成长。
三、践行教师隐喻,提升自身素质1. 丰富知识储备作为一名教师,要不断学习,丰富自己的知识储备。
只有具备丰富的知识,才能在教学中游刃有余,为学生提供优质的教育。
2. 培养教育情怀教师如明灯,要有强烈的教育情怀。
我们要热爱教育事业,关心学生成长,用自己的爱心去温暖他们,助力他们实现梦想。
教育人类学的_成长_隐喻与教师的专业发展

第21卷第2期2009年3月教师教育研究Teacher Education ResearchVol.21,No.2Mar.,2009【教师专业发展】教育人类学的“成长”隐喻与教师的专业发展3姜 勇(华东师范大学学前教育与特殊教育学院,上海 200062)[摘要]教育人类学自诞生以来,就一直以人类学的概念、原理与方法来研究教育现象。
教育人类学的个体成长隐喻,对教师专业发展有重要的启示。
教育人类学的“震撼”隐喻,喻指个体成长中的震撼经历。
对教师而言,“境遇性”就是重要的震撼经历。
教育人类学的“沉醉”隐喻,指的是人在活动中的投入状态。
对教师而言,“沉醉”意味着教师的非理性投入精神。
教育人类学的“民族”隐喻,指的是不同地域的人深受文化的影响。
为此,要突出教师发展的“文化性”。
教育人类学“自由”隐喻认为个体发展是自主的。
因此,它突出教师发展的内在超越性。
[关键词]教育人类学;教师;专业成长[中图分类号]G 4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672-5905(2009)02-0045-05The T eacher ’s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in the Vie w ofEducational AnthropologyJiang Y ong(S chool of Earl y Chil dhood Education and S pecial Education ,East China N ormal Universit y ,S hanghai 200062)Abstract :Educational anthropology focuses on a study of educational phenomena f rom the angle of anthropolog 2ic concepts ,principles and cational anthropology has many metaphors to individuals ’growth and important inspirations on teacher development.The metaphor of “reality shock ”in educational anthropology means that teacher development contains the experience of shock.The metaphor of “involvement ”means that a teacher should have an irrational involvement.The metaphor of "nationality"means that people in different re 2gions are deeply influenced by their cultures.K ey Words :educational anthropology ;teacher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收稿日期]2009-02-01[基金项目]3本文是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2004J YS 006)课题的成果之一。
论三种教师隐喻对教师专业发展的启示

论三种教师隐喻对教师专业发展的启示【摘要】教师隐喻都蕴含着一定的社会期望和职业期待,对教师专业发展有一定的启示。
“反思性实践者”“陌生人”以及“参与中的伙伴”等是现代比较有代表性的三种教师隐喻。
通过对这三种教师隐喻的源起及其背后的喻意的分析,提出它们对教师专业发展的启示,以期对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有一定的启发。
【关键词】教师隐喻教师专业发展启示教师隐喻是基于教师工作的复杂性、多样性、特殊性等特点,从不同角度来对教师角色进行定位的。
教师隐喻反映的是公众对教师这一职业的期望以及其自身的职业期待。
因此,不同的教师隐喻对教师的期望和要求是不同的,这对教师专业发展也会产生不同的启示。
关于教师的隐喻很多,比较常见的有蜡烛、园丁、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桶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等,但它们大多比较单调,不是强调教师的某种精神,就是强调教师对学生机械的“塑造”。
而教师专业发展是指教师的专业成长或教师内在专业结构不断更新、演进和丰富的过程。
[1] 它是一个动态的、持续发展的过程,其内容主要体现在专业理念、专业道德、专业知识和专业能力四个方面。
这些内容都是通过教师在自主学习、教学实践和教学相长中不断得到成长和发展的。
因此,本文就选择了“反思性实践者”“陌生人”“参与中的伙伴”这三个教师隐喻来进行分析,试图找到其对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启示。
一、“反思性实践者”:在反思中成长自从20世纪80年代美国学者舍恩提出在专业实践中培养反思实践者的反思能力以来,“反思性实践者”就逐渐成为当今时代比较流行的一个教师隐喻,反思也成为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一个很重要的切入点,那么“反思性实践者”究竟对教师专业发展有怎样的启示?(一)关于“反思性实践者”的分析“反思性实践者”是舍恩为了批判否定“教师亲身体验的真实世界”的观点所提出的,他认为实践者的艺术体现在运用直觉、类比、隐喻而非普通规则来处理“混合”的过程中,提倡以实践为导向。
[2] 这也正与现代教育情景充满不确定性、非线性和混沌性等特点相适应。
谈教师隐喻 审视教师人生境界的另一维度的论文

谈教师隐喻审视教师人生境界的另一维度的论文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摘要:本文试图以教师隐喻为切入点,探索隐喻背后所映射的教师的人生境界。
不同的教师隐喻折射出完全不同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方式,从而也体现出教师不同的人生境界。
因此,研究教师隐喻,对反思教育理念、改进教学方式和提升教师的人生境界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教师人生境界隐喻教师这一职业曾被誉为太阳底下最光辉的事业,从“蜡烛”、“园丁”、“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乃至今天的“反思型实践者”,不同的教师隐喻映射出教师不同的人生境界。
这些隐喻犹如笼罩在教师头顶上的一道道神圣的光环。
然而,正是这些光环变成了一重重的无形的紧箍咒,决定着教师个体的生存方式和生命质量,在无形中影响着教师的人生境界。
一、解读:隐喻视角下的教师人生境界之内涵所谓人生境界就是生命的层次性,它是不断发展变化的。
处于不同时期、不同阶层、不同阶段或者不同职业的人拥有迥然不同的人生境界。
国学大师冯友兰把人生境界划分为四个等级,由低级到高级依次为:一本天然的“自然境界”,讲求实际利害的“功利境界”,“正其义,不谋其利”的道德境界,超越世俗、自同于大全的“天地境界”。
[1]西方国家关于人生境界的观点最具代表性的是克尔凯郭尔的三种生活方式:美感方式、伦理方式、宗教方式,他认为生活方式是人与人之间差别的根本,是人生境界的表现。
那么,作为太阳底下最光辉的事业,教师又处于何种人生境界呢?笔者认为,教师的人生境界就是指教师的社会地位、生存状态和生命质量的综合状况。
长期以来,教师被赋予很多美丽而神圣的称谓,给教师的职业戴上了耀眼的光环。
从其初衷来看,这是对教师职业的赞誉,是对教师伟大贡献的一种肯定。
但与此同时,也使教师职业蒙上了一层理想化的阴影,给教师带来诸多的矛盾冲突和沉重的心理压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师隐喻对教师专业发展的启示
【摘要】教师隐喻体现了人们对教师职责、教师形象、教育本质以及师生关系的理解。
本文通过对教师隐喻的解读,旨在为促进教师在职业道德,知识结构以及专业能力等方面的专业发展提供一些有益的启示。
【关键词】隐喻;教师隐喻;教师专业发展
教師隐喻从不同角度生动形象地反映了各种教师角色的定位。
隐喻不仅潜移默化地影响教师、学生角色意识的形成,而且对人类对教育价值、教育理念的理解和追求有着重要作用。
在我国大力实施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教师只有不断实现自身的专业发展才能适应“己立立人,己强强人,己达达人”的新角色。
而通过分析解读这些教师隐喻,从中获得一些对教师职业道德、知识结构及专业能力等方面专业发展的有益启示。
一、教师职业道德发展
“蜡烛”“工程师”“园丁”等教师隐喻无不饱含着人们对教师兢兢业业,无私奉献的由衷赞美。
要使学生的心灵健康发展,为人师表的教师首先必须提升自己的道德水平。
教师专业发展的根本动力不是来自外部的约束,而是源自心灵的驱动,是教师对生命感悟、激情和创造等内在因素。
而这些内在因素的激活需要教师的职业道德做动力。
在物欲横流的当今社会,在众人极力向利益看的时代,能在三尺讲台上,几十年如一日,为学生无私的奉献自己的一生是难能可贵的精神。
育人的工作是一项复杂、细致、艰苦的工作,需要教师尽心、尽力、尽责,不仅仅是把教育教学看成谋生的手段,更要将它看成终身的事业加以追求。
所以,教师像蜡烛那样燃烧自己照亮学生,像园丁那样默默耕耘。
无私奉献、不求回报的职业道德,应成为广大教师的追求。
二、教师教学智慧提升
(一)对话能力
传统的教学中,学生总是处于被灌输、被压迫、被控制的位置,作为知识容器的学生,只能全盘接收教师所输入的知识,不管这些知识是否落伍,也不管学生能否消化吸收这些知识。
作为“材料”的学生,可以任由“工程师”教师根据其设计图塑造成各式各样的产品;作为“植株”的学生,“园丁”可以利用他手中的剪刀将其修剪成自己满意的形状。
在这些教师隐喻所反映的教学活动中,教育的话语权掌握在老师手中,学生没有发言权。
师生之间缺乏必要的情感沟通和交流,从而导致教师所教的不一定是学生想学的,学生想学的又不能从教师处获得,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之间出现了巨大的裂缝。
修补这一裂缝的唯一方法就是师生对话,所以教师专业发展的一项就是要提高自己和学生对话沟通的能力。
师生对话是基于生命平等的公平对话,具有平等性和非强制性,能够培养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和民主性等精神,有助于学生交往技能和自我意识的发展。
对话的过程也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智力、感情、观念、思想交流与碰撞的过程。
师生对话的首要条件是教师要树立平等的师生观,如果教师仍保持高高在上的传授者、权威者的形象,那么师生之间不可能进行有效的对话。
另外,教师要创设具有人文性的,和谐温馨对话环境,教师能够耐心倾听每一位学生的心声,给予及时的反馈和有用的指导。
在民主和谐的对话中,师生双方都能积极地建构自己的知识体系,促进自身知识、情感和技能的共同发展。
(二)反思实践能力
“教书匠”到研究者,意味着教师不再只是“传道,授业,解惑”。
教师要对自己的教学实践和周围的教育现象不断进行反思,善于在反思中寻找问题、发现问题,进行思考并开展研究,对生活中的所见所闻保持一颗敏感和探求的心,不断改进自己的工作并形成理性的认识。
通过反思,能够促使教师对教学中出现的一些实际问题更加敏感,激发了他们的创新精神,
使他们把教育理论结合运用到教学的实际情况中,不断探索新的教学方法和理论。
通过反思,使教师认识到进一步学习的必要性,从而自觉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中去,他们在力图解决问题的同时又不断发现新的问题,带着这些问题去查阅资料,并通过讨论、思考、分析,以求找到问题的症结所在。
事实上,反思过程本身也就是学习的过程。
通过反思,能促使教师认识到自我完善和持续发展的重要性,只有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反思能力的教师才能不断通过教学和研究的结合,探索最佳教学模式,促进学生发展,同时不断完善自己,促进自身的专业发展。
(三)发现能力
在传统教育中,教师是主体,学生是客体,处于主导位置的教师通常用一种既定的标准和模式来评判学生的学习,学生不符合常规的行为均被看作是不正确的。
因此,教师很难从学生的一言一行中感受到惊奇和新鲜,发现与众不同的东西。
怎样能培养教师的发现意识?“返乡的陌生人”隐喻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有效地途径。
首先是要“去熟悉化”,因为熟悉所以忽视,正如我们常说的“熟视无睹”。
去“熟悉化”就是要求教师时刻警醒,以一个陌生人的姿态面对早已熟稔于心中的教学内容,面对朝夕相处的学生都要向第一次见面一样去观察他们,要与学生一起以陌生人的心态,好奇地去探求知识的奥秘。
唯其如此,才不至于麻木,才能出新意。
其次,还有一个“去程式化”的问题,不能让惯性思维主导我们的行动。
谈到教学方法,经常用一个词叫“熟能生巧”,然而熟悉除了能生“巧”之外,同时还会生“惰”,进而生“错”。
教师应把教学过程的每一次重复都看成是一次全新的陌生的旅行,根据不同时期的学生,采用不同的教学策略和方法。
参考文献:
[1]泰伦斯·霍克斯.隐喻[M].太原:北岳文艺出版社,1990:12,13.
[2]陈向明.教师的作用是什么——对教师隐喻的分析[J].教育研究与实验,2001(1):13~
19.
[3]王清风,杨菊香.论教师职业道德与教师专业发展[J].青海师范大学学报,2008(2):126~129.
[4]王琛译.怎样成为优秀教师[J].外国教育动态,1983(1).
感谢您的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