刑法总论参考文书

合集下载

刑法总论

刑法总论
(一)犯罪的中止不是犯罪的终止,它必须出现在犯罪过程当 中。 (二)必须是自动中止。 (三)必须是彻底中止。关于对中止犯的处罚问题,我国《刑 法》第24条第2款规定:“对于中止犯,没有造成损害的, 应当免除处罚;造成损害的,应当减轻处罚。”
第七章 排除社会危害性的行为
第一节 排除社会危害性的行为概述
第三节 犯罪客观方面
一、犯罪客观方面概述 犯罪客观方面,亦称犯罪客观要 件,是指刑法规定的构成犯罪在客观活 动方面所必须具备的条件。
危害行为 必要要件 危害结果 危害行为与危害结果 之间的因果关系 犯罪的时间 选择要件 犯罪的地点 犯罪的方法
犯罪客观方面
二、危害社会的行为
危害社会的行为是指表现人的犯罪心理态 度,为刑法所禁止的危害社会的行为。 作为 危害社会行为 的基本形态 不作为
• (二)刑法的法律性质 • 其一,刑法所保护的社会关系的范围更 为广泛; • 其二,刑法的强制性最为严厉。
刑法的特征: 刑法的特征:
第一,调整的对象和范围的特殊性。 第二,任务和实现任务方法的特殊性。 第三,强制程度的严厉性。
第二章
刑法的基本原则
第一节 刑法基本原则概述
一、刑法基本原则的概念 刑法的基本原则,是指体现刑法的性质 和任务,贯穿于刑法始终的指导刑事立法 和刑事司法的基本准则。
三、刑事责任能力 刑事责任能力,也称责任能力, 是指一个人能够理解自己行为的性质、 后果和社会政治意义,并且能够控制 自己行为的能力。
第五节 犯罪主观方面
一、犯罪主面方面概述 犯罪主观方面,亦称犯罪主观要件或者罪过, 是指行为人对自己的危害社会的行为及其危害 社会的结果所抱的故意或过失的心理态度。 二、犯罪主观方面的内容 犯罪主观方面的内容,或者说罪过的内容, 是指我国刑法规定的行为人社施犯罪时,必须 认识的事实内容和必须具有的意志状态。

刑法总论

刑法总论

模拟法庭心得体会本学期即将结束,同时也就宣告我们四年的专科学业接近尾声了。

在老师的指导下以及各位同学的努力学习下,我们顺利地完成了这次模拟法庭的,我们所模拟的是一个刑诉案件开庭审理的全过程。

当老师在监考席上坐下后宣布:“请同学们安静,等待开庭”。

模拟法庭的第一幕正式搬上了“银幕”,我们都走进了模拟法庭的现场,首先书记员沉稳的走向书记员台,宣布被告、辩护律师、检察官入庭,询问确认到庭情况,然后宣布法庭纪律,接着是法官出庭并宣布庭审开始,进行法庭辩论等法定程序。

此案事实较为清楚,不过我们没有任何一个人把它当作是一个简单的案件来看待,大家都很认真,积极地在尽力地扮演好自己的角色,庭上辩护律师和检察官进行激烈的辩论。

时间飞快的流逝,一个小时过去了,最后,法庭宣布由陪审员一致认可的结果并宣判最后案件的结果,模拟法庭的庭审就此划上了句号,这时我才意识到我们不过是在模拟法庭而已,整个模拟法庭的程序合法、执法严谨,是一次成功的法律实践活动。

从庭前准备到庭审结束,整个实践过程学到了教科书上许多没有的知识不过我真的感受到了作为一个普通的老百姓,多么渴望有一个安定团结的社会大家庭,我要向世人宣导法律知识,让更多的人了解法律,遵守法律。

我们缓步走出了模拟法庭的庭审现场,同学们纷纷谈论着这次庭审的优缺点,通过本次模拟法庭庭审考核,体现了教师的教学质量的优良化,教学体制的完善化。

一、教学实践方向正确。

教学的灵活性及实践的空间都得到了无限的延伸,有利于学生将所学理论知识充分应用到实践中,但由于学生对所学知识运用不够灵活,所以老师所传授的经验及知识没能得到充分的发挥。

二、教学模式开放、灵活、实用。

具有极强的吸引力,虚拟接近生活,让同学们真正感受到了作为一个法学者,肩上的责任极其重大。

但第一次参与到这样一个环境中来,的确也显露出了我们学习中的不足以及实际运用中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庭审的准备阶段。

主要存在的问题是有的同学对该阶段的部分程序理解不够,在部分细节上拿捏不到位,显得庭审程序有些脱节或者气氛不够好。

刑法总论

刑法总论

刑法总论目录第一讲刑法概述第一节刑法的概念、性质和功能一、刑法的概念二、刑法的性质三、刑法的功能第二节刑法的创制和完善一、刑法典二、单行刑法三、附属刑法第三节刑法的解释一、有权解释和学理解释二、文理解释和论理解释第二讲刑法的基本原则第一节刑法的基本原则概述第二节罪刑法定原则一、罪刑法定原则的含义和历史发展二、罪刑法定原则的理论基础三、罪刑法定原则的功能四、罪刑法定原则的派生原则五、罪刑法定原则在我国刑法中的体现第三节刑法面前人人平等原则第四节罪刑相当原则一、罪刑相当原则的概念和历史发展二、罪刑相当原则的理论基础三、罪刑相当原则在我国刑法中的体现第三讲刑法的效力范围第一节刑法的空间效力一、刑法的空间效力的概念和一般原则二、我国刑法的空间效力第二节刑法的时间效力一、刑法的生效时间和失效时间二、刑法的溯及力问题第四讲犯罪概念与犯罪构成第一节犯罪的定义二、犯罪的实质定义三、犯罪的形式与实质相统一的定义第二节犯罪的特征一、犯罪的本质特征——社会危害性二、犯罪的法律特征——刑事违法性三、犯罪的法律后果——应受刑罚性第三节犯罪构成一、犯罪构成的概念和特征二、犯罪构成和犯罪概念的关系三、犯罪构成的分类第五讲犯罪客体第一节犯罪客体的概念和分类一、犯罪客体的概念和特征二、犯罪客体的分类第二节犯罪客体的立法形式第三节犯罪客体与犯罪对象一、犯罪对象的概念二、犯罪客体和犯罪对象的关系第六讲犯罪客观方面第一节犯罪的客观方面概述一、犯罪的客观方面的概念二、犯罪的客观方面的特征第二节危害行为一、危害行为的概念和特征二、危害行为的表现形式第三节危害结果一、危害结果的概念二、危害结果的分类第四节因果关系一、因果关系的概念二、因果关系的特征三、刑法上的因果关系的性质四、刑法上的因果关系的形式第五节犯罪的时间、地点和方法一、犯罪时间二、犯罪地点三、犯罪方法第七讲犯罪主体第一节犯罪主体的概念和特征一、犯罪主体的概念第二节自然人犯罪主体一、刑事责任能力二、自然人犯罪的特殊主体第三节单位犯罪主体一、单位犯罪的概念和特征二、单位犯罪的处罚第八讲犯罪的主观方面第一节犯罪的主观方面概述一、犯罪的主观方面的定义二、犯罪的主观方面的特征第二节犯罪故意一、犯罪故意的概念二、犯罪故意的类型第三节犯罪过失一、犯罪过失概述二、疏忽大意的过失三、过于自信的过失四、意外事件和不可抗力第四节犯罪的目的和动机第五节刑法上的认识错误一、认识错误的概念二、法律错误三、事实错误第九讲正当行为第一节正当行为概述一、正当行为的概念二、正当行为的种类第二节正当防卫一、正当防卫的概念二、正当防卫的条件三、无限防卫权第三节紧急避险一、紧急避险的概念二、紧急避险的条件三、紧急避险与正当防卫的区别第十讲故意犯罪过程中的犯罪形态第一节故意犯罪过程中的犯罪形态概述一、犯罪阶段二、犯罪形态第二节犯罪既遂一、犯罪既遂的概念和特征二、犯罪既遂的类型第三节预备犯一、预备犯的概念和特征二、预备犯和犯意表示三、预备犯的刑事责任第四节未遂犯一、未遂犯的概念和特征二、未遂犯的种类三、未遂犯的刑事责任第五节中止犯一、中止犯的概念和特征二、放弃重复侵害行为的定性三、中止犯的刑事责任第十一讲共同犯罪第一节共同犯罪的概念和要件一、共同犯罪的概念和构成要件二、几个特殊的问题第二节共同犯罪的形式第三节共同犯罪人的种类一、主犯二、从犯三、胁从犯四、教唆犯第十二讲一罪与数罪第一节一罪与数罪概说一、罪数的概念和意义二、区分一罪与数罪的标准第二节理论上的一罪一、继续犯二、想象竞合犯三、结果加重犯第三节法定的一罪一、结合犯二、集合犯第四节处断的一罪一、连续犯二、吸收犯三、牵连犯第五节法条竞合一、法条竞合的概念、特征二、法条竞合的形式三、法规竞合和想象竞合犯四、法条竞合的法律适用原则第十三讲刑罚的基础理论第一节刑罚概说一、刑罚的概念二、刑罚和其他制裁手段的区别第二节刑罚的功能一、对犯罪人的功能二、对被害人的功能三、对社会的功能第三节刑罚权第四节刑罚的目的一、特殊预防二、一般预防三、特殊预防和一般预防的关系第十四讲刑罚的体系第一节主刑一、管制二、拘役三、有期徒刑四、无期徒刑五、死刑第二节附加刑一、罚金二、剥夺政治权利三、没收财产四、驱逐出境第十五讲量刑第一节量刑概述第二节量刑的原则第三节量刑情节一、量刑情节概述二、量刑情节的分类三、法定情节四、酌定情节第十六讲刑罚的适用第一节累犯一、累犯的概念二、累犯的条件第二节自首和立功一、自首二、立功第三节数罪并罚一、数罪并罚概述二、数罪并罚的原则三、适用数罪并罚的三种情况第四节缓刑一、缓刑的概念和意义二、一般缓刑三、战时缓刑第十七讲刑罚的执行和消灭第一节刑罚的执行一、刑罚执行概述二、减刑三、假释第二节刑罚的消灭一、刑罚消灭概述二、时效三、赦免附录:社区矫正制度第一讲刑法概述第一节刑法的概念、性质和功能一、刑法的概念狭义的刑法和广义的刑法:前者指刑法典,后者包括刑法典、单行刑法和附属刑法。

刑法总论简要版

刑法总论简要版

刑法总论简要版作者: 盛盛去年做的简要版,把我之前做的几个表格都已经放进去了,地址:/s/1kTn7yYj希望有用。

罪行法定原则形式侧面ü禁止习惯法:规定犯罪及其法律后果的法律必须是立法机关制定的成文的法律,行政规章不得规定刑罚,习惯法不得作为刑法的渊源,判例也不应作为刑法的渊源。

禁止事后法。

禁止不利于行为人的事后法ü禁止类推。

禁止不利于行为人的类推解释。

禁止不定刑。

禁止绝对的不定刑与绝对的不定期刑。

实质侧面ü明确性:对犯罪及其法律后果的规定必须明确:对犯罪构成的规定必须明确;对法律后果的规定必须明确。

ü刑法的处罚范围与处罚程度必须具有合理性:只能将值得科处刑罚的行为规定为犯罪,禁止将轻微危害行为当做犯罪处理;ü处罚程度必须适应现阶段一般人的价值观念。

禁止不均衡的、残虐的刑罚刑法解释扩大解释注重的是刑法条文某字词的内涵与外延的解读,类推解释则注重的是两类案件事实的整体比较(对字词的扩大化解释已经无能为力)。

罪刑法定主义禁止不利于被告人的有罪类推,但允许有利于被告人的类推解释(无罪类推)扩大解释是指解释字词较边缘的含义,但未超出其应有含义范围。

扩张解释与类推解释的区别如下,—形式区别:扩张解释是将刑法规范可能蕴含的最大含义揭示出来,是在一定限度内的解释极限化;类推解释是将刑法规范本身没有包含的内容解释进去,是解释的过限化。

—实质区别:扩张解释是为了正确适用法律,它并不产生新的法规,没有超越公民的合理预期,而类推则是为了填补法律的漏洞,它将产生新的规则,也超越了公民的合理预期。

刑法适用范围(空间效力与时间效力)属地管辖行为或结果有一项在中国领域即可(还包括未遂犯的行为地和行为人希望结果发生地、可能发生结果之地,共同犯罪的行为或结果有一部分发生在中国领域)属地原则的例外—①享有外交特权和豁免权的外国人——其刑事责任通过外交途径解决。

②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只在两种情况下适用本法,战争状态或紧急状态③刑事特别法另有规定的——依照特别规定。

上编 刑法总论

上编 刑法总论

犯罪目的和犯罪动机的意义。


第十章 排除社会危害性的行为
• 1、排除社会危害性行为的概念和意义

排除社会危害性行为的概念。排除
社会危害性行为的意义。
• 2、正当防卫

正当防卫的概念和特征。正当防卫
的成立条件。防卫过当及其刑事责任。
特别防卫权。
• 3、紧急避险

紧急避险的概念和特征。紧急避险
的成立条件。紧急避险与正当防卫的异
定追诉时效的意义。追诉时效的期限。
追诉时效的起算。追诉时效的具体适 用。

3、赦免

赦免的概念和种类。我国的特赦
及其特点。
谢谢观赏
同。避险过当及其刑事责任
第十一章 故意犯罪停止形态
• 1、故意犯罪停止形态概述概念和 特征、种类、意义。
• 2、犯罪既遂概念和特征、类型、 处罚原则
• 3、犯罪预备概念和特征、类型、 处罚原则。
• 4、犯罪未遂概念和特征、类型、 处罚原则。
• 5、犯罪中止概念、类型和特征、 处罚原则。

第十二章 共同犯罪
无期徒刑。死刑。 • 3、附加刑 • 罚金。剥夺政治权利。没
收财产。驱逐出境。剥夺军衔。

第十七章 刑罚裁量
• 1、刑罚裁量概述 • 刑罚裁量的概念。刑罚裁量
的特征。刑罚裁量的意义。 2、刑罚裁量原则 • 刑罚裁量原则的概念。刑罚 裁量原则的基本内容。 • 3、刑罚裁量情节 • 刑罚裁量情节的概念。刑罚 裁量情节的特征。刑罚裁量情节 的种类。刑罚裁量情节的适用。

第三部分 刑事责任
• 第十四章 刑事责任 • [学习重点] • 1、刑事责任的概念和基本特征 • 我国现行法律对刑事责任的规

刑法学总论

刑法学总论

刑法学(总论)主讲人:第一章绪论第一节、刑法的概念、渊源与分类第二节、刑法的根据、目的与功能第三节、刑法的规范、体系与解释第一节刑法的概念、渊源与分类一、刑法的概念1、刑法是规定犯罪和刑罚的法律。

2、刑法是刑事法律规范的总和。

3、刑法是刑事实体法。

4、刑法是制定法、成文法。

第一节刑法的概念、渊源与分类一、刑法的概念刑法是指国家制定或者认可的,规定何种行为构成犯罪和应负刑事责任,以及对犯罪如何惩罚的法律规范的总称。

第一节刑法的概念、渊源与分类二、刑法的基本特征1、独立性2、严厉性3、广泛性4、最后性第一节刑法的概念、渊源与分类三、刑法的渊源1、刑法典2、单行刑法3、附属刑法4、国际刑法第一节刑法的概念、渊源与分类四、刑法的分类1、狭义刑法与广义刑法2、普通刑法与特别刑法3、形式刑法与实质刑法第二节刑法的根据、目的与功能第1条:为了惩罚犯罪,保护人民,根据宪法,结合我国同犯罪作斗争的具体经验及实际情况,制定本法。

第二节刑法的根据、目的与功能一、刑法的根据(一)法律根据(二)实践根据(三)政策根据第二节刑法的根据、目的与功能二、刑法的目的(一)刑法目的与刑法任务的区别(二)有关刑罚目的的学说法益保护说规范保护说第二节刑法的根据、目的与功能(三)我国刑法的目的与任务1、我国刑法的目的:惩罚犯罪,保护人民2、我国刑法的任务刑法典第二条第二节刑法的根据、目的与功能第2条: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的任务,是用刑罚同一切犯罪行为作斗争,以保卫国家安全,保卫人民民主专政的政权和社会主义制度,保护国有财产和劳动群众集体所有的财产,保护公民私人所有的财产,保护公民的人身权利、民主权利和其他权利,维护社会秩序、经济秩序,保障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顺利进行。

第二节刑法的根据、目的与功能我国刑法的任务保卫国家安全,保卫人民民主专政的政权和社会主义制度。

保护国有财产和劳动群众集体所有的财产,保护公民私人所有的财产。

保护公民人身权利、民主权利和其他权利。

上编 刑法总论

上编 刑法总论

上编刑法总论第一篇刑法绪论第一章刑法概述一、刑法的概念、性质、渊源和分类刑法是规定犯罪与刑罚的法律规范的总和。

刑法的特征:刑法是根据宪法制定的独立的法律部门(法律地位的独立性),以刑罚为制裁犯罪的手段(制裁手段的严厉性),保护广泛之社会关系中的最为重要的合法利益(保护客体的广泛性),作为整个法律规范体系有效性的最后强制保障而存在(法律适用的最后性)。

刑法的渊源:1.刑法典是指规定犯罪、刑罚以及刑法适用的一般原则、原理和各种具体犯罪与刑罚的法律,如《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2.单行刑法;3.附属刑法;4.国际刑法。

刑法的分类:狭义刑法与广义刑法,普通刑法与特别刑法,形式刑法与实质刑法。

二、刑法的根据、任务和功能我国刑法第1条规定,制定刑法的根据:法律根据是我国宪法,实践根据是我国同犯罪作斗争的具体经验和实际情况。

惩罚犯罪、保护社会,是我国刑法的任务。

刑法包括两方面的基本功能:1.社会保护功能,即保护社会不受犯罪侵害的机能。

刑法通过规定什么样的行为是犯罪,并规定相应的刑罚,通过惩罚犯罪行为,保护个人、社会、国家的利益。

2.人权保障功能,即保障无罪的人不受刑事追究,保障有罪的人只是受到法律限度内的侵害。

刑罚权象其他国家权力一样,必须受到限制和制约,否则就会被滥用,而侵害公民的基本权利。

三、刑法的体系与解释刑法体系。

刑法的体系是指刑法的组成与结构。

狭义的刑法体系是指刑法典的体系。

广义的刑法体系是由刑法典、单行刑事法律、附属刑法、国际刑法组成的刑法体系,是一个以刑法典为核心的庞大的刑法体系。

刑法解释及其种类。

第二章刑法的基本原则一、刑法基本原则概述刑法基本原则,是制定和适用刑法过程中必须始终严格遵循的刑法所固有的、全局性的准则。

刑法基本原则的意义。

简要介绍我国刑法学界关于刑法基本原则的一些争论。

二、罪刑法定原则(一)基本涵义罪刑法定原则是资产阶级反对封建罪刑擅断主义的产物,现在已经成为得到世界各国家广泛承认的保障人权、维护法治的重要原则,也是联合国的刑事司法准则。

刑法总论

刑法总论

刑法总论第一章刑法概述第一节刑法的概念和性质一、刑法的概念刑法是规定犯罪、刑事责任和刑罚的法律。

具体些说,刑法就是掌握政权的阶级即统治阶级,为了本阶级政治上的统治和经济上的利益,根据自己的意志,规定哪些行为是犯罪和应负刑事责任,并对犯罪人处以何种刑罚处罚的法律。

正确地把握这一概念,需要掌握以下几点:首先,刑法是统治阶级意志的反映,它维护的是统治阶级的利益,因而具有阶级性。

其次,刑法所规定的内容是犯罪与刑事责任,即规定什么行为是犯罪,对各种犯罪应如何追究刑事责任,以及对犯罪人如何适用刑罚处罚。

最后,刑法是关于犯罪、刑事责任和刑罚的法律规范的总和。

根据刑法规定范围的大小,可将刑法分为广义刑法和狭义刑法。

广义刑法是指一切规定犯罪、刑事责任和刑罚的法律规范的总和,包括刑法典、单行刑法、附属刑法等。

狭义刑法仅指系统规定犯罪与刑罚的一般原则和各种具体犯罪及其刑罚的规范的刑法典。

根据刑法适用范围的大小,可将刑法分为普通刑法和特别刑法。

普通刑法是指效力及于一国领域内任何地区和个人的刑法规范,也就是具有普遍适用效力的刑法,实际上即指刑法典。

特别刑法有两层含义:一是作为普通刑法的对称,指国家为适应某种特殊需要而颁布的效力仅及于特定人、特定时间或特定条件的刑法规范,又称为实质意义上的特别刑法;二是作为现行刑法典的对称,指国家为弥补现行刑法典的不足而颁布的一切刑法规范,又称为形式意义上的特别刑法。

在我国,特别刑法也就是指单行刑法和附属刑法。

根据法规的独立性与否,可将刑法分为单一刑法和附属刑法。

单一刑法是指某一法规的内容全部或基本上是刑法规范,包括刑法典、单行刑法、刑法立法解释等。

单行刑法,也就是单行刑事法律,是指针对某种或某一类犯罪而制定的刑事法律。

它是为补充、修改刑法典而由最高立法机关颁布的刑法规范,其内容基本上是刑法规范,但有时也包括一些非刑法的内容。

刑法立法解释是国家立法机关对刑法规范之含义所作的说明。

附属刑法是指非刑事法律中有关犯罪与刑罚的规定。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刑法总论参考文书
•①陈兴良:《刑法理念导读》,法律出版社.2003-8
•②陈兴良:《规范刑法学》,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3.
•③张明楷:《刑法格言的展开》,法律出版社,2003-1.(推荐)
•④[日]西原春夫,顾肖荣等译:《刑法的根基与哲学》,法律出版社,2004-1.
•⑤[意]贝卡利亚,黄风译:《论犯罪与刑罚》,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3.(推荐)
•⑥陈忠林:《刑法散得集》,法律出版社,2003-9.
•⑦邱兴隆:《刑罚的哲理与法理》,法律出版社,2003-9.
•⑧胡云腾:《存与废――死刑基本理论研究》,中国检察出版社,2000-4.•刑法教材
•1、刑法学(第四版),高铭暄、马克昌,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 2、刑法学(第四版),张明楷,法律出版社。

•3、刑法(第二版),马克昌,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年版 4、刑法,王作富,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5、刑法案例分析(总则)(第二版),黄京平,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
•刑法总论
•1、刑法学原理(第一、二、三卷),高明暄主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3年、1994年版
•2、刑法学基础理论探索,赵秉志主编,法律出版社2003年版 3 、刑罚总论问题探索,赵秉志主编,法律出版社2003年版 4 、犯罪总论问题探索,赵秉志主编,法律出版社2003年版 5 、刑法争议问题研究(上卷),赵秉志主编,河南人民出版社96年版 6、刑法哲学,陈兴良著,法律出版社1999年版
•7、法益初论,张明楷著,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8 、刑法适用总论,陈兴良著,法律出版社1999年版 9、比较刑法原理,马克昌著,武汉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10 、刑法专论(上编),高明暄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
•11 、海峡两岸刑法总伦比较研究(上下),赵秉志主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12 、刑法解释论,李希慧著,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1995
年版 13 、犯罪构成及其关系论,肖中华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14、开放的犯罪构成要件理论研究,刘艳红著,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15 、单位刑事责任论,黎宏著,清华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16 、犯罪故意与犯罪过失,姜伟著,群众出版社1992年版
•17 、刑法中的错误论,刘明祥著,中国检察出版社1998年版
•18、刑法因果关系研究,张绍谦著,中国检察出版社1998年版
•19、关于惩罚的哲学(刑罚根基论),邱兴隆著,法律出版社2000年版•刑法各论
•1、刑法争议问题研究(下卷) 赵秉志主编,河南人民出版社96年版
•2 、刑法分则实务问题研究(上下册),王作富主编,中国方正出版社2003年版 3 、刑法专论(下编),高明暄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 4 、新型经济犯罪研究,高明暄主编,中国方正出版社2000年版 5、金融诈骗罪新论,赵秉志主编,人民法院出版社2000年版
•外国刑法
•1、近代西方刑法学说史略,马克昌主编,中国检察出版社1996年版 2、犯罪论的基本问题,(日)大冢仁著,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 3、刑法学词典,(日)木村龟二主编,上海翻译出版公司1991年版 4 、德国刑法教科书,(德)耶塞克著,法律出版社2001年版
•5 、意大利刑法学原理,(意)杜里奥.帕多瓦尼著,法律出版社1998年版•6 、法国刑法总论精义,(法)卡斯东.斯特法尼著,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7 、美国刑法(修订版),储槐植著,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
•上述书目本学期至少选读一本,写一篇2000字左右的读书笔记。


•2、阅读学术论文
•《刑事法杂志》或其他杂志刊载文章
•福州大学图书馆——中国期刊网
•网络资源

•3、阅读刑事法规
•(1)刑法典
•(2)刑法修正案
•(3)刑法立法解释
•(4)刑法司法解释
•4、利用网络资源
•刑法相关网站访问浏览(学术论文、法律法规、刑事案例)
•(1)中国刑事法律网(人民大学刑事法律科学研究中心)
•/
•(2)京师刑事法律网(北京师大……)
•/criminal/default.asp
•(3)法律思想网——刑法学
•/more.asp?classid=6


•(4)刑法中国
•/default.asp
•(5)中国刑辩网/template/index.jsp
•(6)法律教育网——刑事专题
•/web/21605/
•(7)武汉大学刑事法研究中心
•/zxcy.php
•(8)北京大学刑法学课程
•/xfx/
•(9)南京大学刑法学课程
•/JingPin/xfx/kclx.htm

•(10)刑事审判网
•/
•(11)刑事检察网
•/
•(12)中国判例网——刑事判例
•/newEbiz1/EbizPortalFG/portal/html/InfoM ultiPage.html
•(13)老行者之家
•/
•(14)今日说法(在线观看)
•/program/lawtoday/03/index.shtml •……………………

•(二)理解(基本理论,熟悉基本知识,知识之学——智慧之学——
精神之学)
•(三)观察(现实,法律的运用状况)
•(四)思考(What? Why? Aim? How?
•批判和探究:刑事立法是否合理适当?刑事司法是否合法、公平、正当?)

•(五)讨论(介绍、评述、争论:法条解读、理论问题、争议案件)•(六)分析(行为的定性?罪与非罪?此罪彼罪?故意过失?未遂中止?主犯从犯?一罪数罪?如何量刑?……)
•(七)写作(课堂笔记,读书笔记,案件评析,发言稿,小论文……)•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