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代文学总结

合集下载

中国古代文学史总结

中国古代文学史总结

中国古代文学史重点饭粒小童鞋的心血呦~一、总绪论问题中国文学演进的特点:1.首先,文学发展的不平衡。

一、文体发展的不平衡。

二、朝代的不平衡。

三、地域的不平衡。

2.其次,一些因素的互动作用对文学演进的影响。

雅俗、文体之间的渗透、复古与革新、文道的离合。

二、中国文学史分期上古期:先秦、两汉中古期: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宋元、明中叶近古期:嘉靖初期至五四运动爆发三、上古神话1、神话概念:“通过人民的幻想用一种不自觉的艺术方式加工过的自然和社会形式本身。

(注:人民的幻想:神话思维。

不自觉的艺术方式:后来的文学家有意识使用的塑造文学形象的方法:夸张、变形、拟人等。

神话对于原始先民的意义是生存性的。

)2、神话分类:创世神话、始祖神话、洪水神话、战争神话、英雄神话、发明创造神话(注:会举例说明)3、中国神话蕴含的民族精神:深重的忧患意识、厚生爱民意识、先民的反抗精神4、上古神话的思维特征:以已观物,以已感物、具体、形象、伴随强烈的情感体验、隐喻性、象征性四、《诗经》1、《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原名《诗》,或称“诗三百”,共305篇,另有6篇笙诗,有目无词。

2、整理方式:献诗、采诗、删诗3、《诗经》六艺:风、雅、颂、赋、比、兴风、雅、颂释义:风:“风”为音乐曲调。

“国”为地区、地域。

“国风”即地方音乐曲调。

诗经有十五国风105篇。

雅:正。

指朝廷正乐,西周王畿的乐调。

大雅31篇,是西周作品。

大部分作于西周初年,小部分作于西周末期。

大雅多为上层贵族之作。

小雅74篇,西周晚期作品居多,也有东周作品。

小雅的作者,既有上层贵族,也有下层贵族,还有地位卑微者。

颂:宗庙祭祀之乐。

有周颂31篇、鲁颂4篇,商颂5篇。

4、《诗经》内容:祭祖颂歌、农事诗、宴飨诗、怨刺诗、战争诗(武功诗、徭役诗、厌战诗)、婚姻爱情诗5、《诗经》艺术特点:(1)赋比兴(注:赋——铺陈直叙比——比方兴——触物兴词)(2)句式以四言为主,四句独立成章,其间杂有二言至八言不等。

八年级上册语文文常总结

八年级上册语文文常总结

八年级上册语文的文学常识总结如下:
1. 作家作品:
- 《消息二则》的作者是毛泽东。

- 《藤野先生》的作者是鲁迅,他的代表作有《呐喊》《彷徨》《朝花
夕拾》等。

- 《回忆我的母亲》的作者是朱德。

- 《列夫·托尔斯泰》的作者是茨威格,奥地利作家、小说家、传记作家。

- 《美丽的颜色》的作者是艾芙·居里,居里夫人的次女。

2. 文体常识:
- 新闻,又称消息,它是用概括的叙述方式,比较简明扼要的文字,迅
速及时地报道国内外新近发生的、有价值的事实。

- 记叙文是以记人、叙事、写景、状物为主,以写人物的经历和事物发
展变化为主要内容的一种文体形式。

以上是八年级上册语文中的一些文学常识,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如果你需要更详细的内容,可以参考相关的教材和资料。

期末总结现当代文学

期末总结现当代文学

期末总结现当代文学作为课程的最后一节,我要来总结一下现当代文学的学习收获。

现当代文学,指的是从20世纪初到现在的文学作品,涵盖了各种文学流派和形式。

本学期我们学习了许多著名的作家和作品,对文学的发展和变化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

通过学习这门课程,我对文学的意义以及如何欣赏文学作品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首先,通过学习现当代文学,我明白了文学对于社会和人类的重要性。

文学是对人类经验和情感的艺术表达,是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文学作品,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人类的情感和思想,感受到不同文化的魅力,共鸣和分享作者的体验。

文学是一种跨越时空和文化的交流方式,通过阅读文学作品,我们可以开拓自己的思维,拓宽自己的视野。

其次,学习现当代文学也让我了解了文学的多样性和变化。

在过去的几十年里,文学经历了巨大的变化和发展。

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等文学流派的出现,打破了传统文学的规范和限制,开辟了新的创作领域。

现代主义作品追求形式的创新,弃用传统的线性叙事结构和人物角色,以及以现实主义为基础的常规写作方法。

后现代主义则更加注重叙事的多样性和模糊性,通过拼贴和碎片化的手法,展示多样性的世界观和思维方式。

这些新的写作方式和思维方式的出现,不仅丰富了文学的表现形式,也挑战了读者的理解和阅读方式。

此外,在学习现当代文学的过程中,我也深刻认识到文学作品对于社会和个体的影响力。

文学作品可以唤起读者内心深处的情感共鸣,引发思考和启示。

通过文学作品,我们可以体验到各种情感和人类经验的广度和深度,感受到作家对于生活和人类状态的洞察和理解。

同时,文学也可以激起读者的反思和行动,引发对社会问题的思考和探讨。

许多经典文学作品,如《1984》和《动物庄园》,以及一些现当代文学作品,如《平凡的世界》和《活着》,无不通过作品中的主题和情节,探讨人类的苦难和追求,引发社会的思考和反思。

最后,学习现当代文学也让我充分认识到文学的艺术性和价值。

文学作品的语言和结构的精妙,使其成为一种独特的艺术形式。

文学工作总结范文6篇

文学工作总结范文6篇

文学工作总结范文6篇文学工作总结范文篇1作为我院新闻传媒的一个组成部分,我们在不断的挖掘我校学生自身的能力,以为学院的文学爱好者提供一个以文会友的宽广平台。

从年度开始,我们就开始了各项的计划工作并且贯彻到底。

加强社员自身的素质培养,无规矩不成方圆。

每次例会都实行点名制度,严格要求社员,提高社员思想观念,在正式严格的基础上,培养社员之间的团结协作精神,树立集体意识,保持旺盛的战斗力,更好的组织举行和应对各项活动。

对文学作品的要求进一步提高,要求部每周都要有作品的创作,在经过主编和责编的审查后及时的在例会上进行探讨,以便进一步提高作品的质量和数量,对好的作品的进行表彰和奖励,从侧面激发社员的创作积极性,以更好的为校刊提供素材。

几个月以来,文学社以良好的形象,积极的态度赢得全校师生的好评,成功举办了首届校园原创剧本大赛。

在此期间,部和宣传部一直兢兢业业,为文学社竭尽全力,努力提高自己各方面素质及能力,逐渐取得成效。

总结一下这个学期的各方面情况,大概可以归纳以下几个要点。

总结本学期的主要工作:开展活动1、活动名称:“我的大学生活”征文比赛活动时间:3月25日——4月10日活动内容:到时具体安排(以散文、杂文、诗歌、小说为主)活动目的:增强校园文学氛围;选出优秀作品2、活动名称:文学社征文展活动时间:4月25日——5月5日活动内容:理智抵制家乐福(以展板的形式向同学们展示)活动目的:激发同学们的爱国热情。

3、活动名称:校园问卷调查活动时间:5月10日——5月25日活动内容:同学们对家乐福事件的看法。

活动目的:调查大学生对家乐福事件的态度。

4、活动名称:“首届校园原创剧本大赛”活动时间:5月26日——6月19日活动内容:选拔校园原创剧(可写自己所见所闻所听所感的故事)活动目的:展现当代大学生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生活,扩大校园艺术节在全校的影响。

成功之处我们在保持和发扬先进文化的大方向下,也探索着另一种让学习和文学以及课余生活兼容发展的方式,在活动建设方面,我们外文学社取得的成绩也是有目共睹的。

日本文学史-上代

日本文学史-上代

日本文学史上代文学(大和・奈良時代)特徴:口承文学から記載文学へ代表作:1、古事記古事記(こじき、ふることふみ)は、その序によれば、和銅5年(712年)太朝臣安萬侶(おほのあそみやすまろ、太安万侶(おおのやすまろ))によって献上された日本最古の歴史書。

上・中・下の全3巻に分かれる。

『日本書紀』のような勅撰の正史ではないが、序文に天步天皇が撰録帝紀 討覈舊辭 削僞定實 欲流後葉と詔していることから、勅撰と考えることも出来る構成『古事記』は、帝紀みかどおさむ的部分と旧辞きゅうじ的部分とから成り、天皇系譜が『帝紀』的部分の中心をなし、初代天皇から第33代天皇までの名、天皇の后妃こうひ・皇子・皇女の名、およびその子孫の氏族など、このほか皇居の名・治世ちせい年数・崩年干支・寿命・陵墓所在地、およびその治世の大事な出来事などについて記している。

これらは朝廷の語部(かたりべ)などが暗誦して、天皇の大葬の殯(もがり)の祭儀などで誦み上げるならいであった。

それが6世紀半ばになると文字によって書き表わされた。

『旧辞』は宮廷内の物語、天皇家や国家の起源に関する話をまとめたもので、同じ頃書かれたものである。

『帝紀』や『旧辞』は、6世紀前半ないし中葉頃までに、天皇が日本を支配するに至った経緯を説明するために、朝廷の貴族によって述作されたものであり、それらをもとにして作成されたものである以上、民族に伝わった歴史の伝承ではないとの主張もある。

一方、広く民衆に受け入れられる必要もあったはずで、特に上巻部分は、それらを反映したものが『古事記』ではなかったかとの主張もある。

構成は、1. 上かつ巻まき(序・神話)2. 中なかつ巻まき(初代から十五代天皇まで)3. 下しもつ巻まき(第十六代から三十三代天皇まで)の3巻より成っている。

内容は、神代における天地(アメツチと読まれる)の始まりから推古天皇の時代に至るまでのさまざまな出来事(神話や伝説等を含む)を収録している。

先秦文学总结

先秦文学总结

先秦文学总结先秦时期,是中国文学发展的重要阶段之一,涌现出了众多优秀的文学作品和文学思想。

这一时期的文学成就不仅为后世文学奠定了基础,也对中国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对先秦文学进行总结和分析。

一、经典著作先秦时期产生了一系列重要的经典著作,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诗经》、《论语》、《道德经》等。

《诗经》是先秦五种文学体裁之一,收录了大量的民歌、宴饮歌谣和宗庙祭祀歌辞,表达了人民的真挚情感和对社会现实的思考。

《论语》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录,体现了儒家的思想理念。

《道德经》是道家思想的重要著作,强调“无为而治”、“道法自然”的哲学思考。

二、哲学思想先秦时期是中国古代哲学兴起的时期,诸子百家齐发。

其中,儒家的孔子、孟子等代表人物提出了仁爱之道,强调道德修养和社会伦理;道家的老子、庄子等提倡顺应自然和无为而治的思想;墨家的墨子提出了爱人平等的思想,反对战争;法家的韩非、商鞅等主张法治和严厉的法律。

这些哲学思想不仅在当时对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为后来的文学创作提供了重要的思想资源。

三、诗歌创作先秦时期的诗歌创作是中国文学史上的重要部分。

《诗经》中的民歌歌谣为后世的诗歌创作提供了充分的素材和灵感,也成为后来文人雅士的借鉴对象。

《楚辞》则是先秦时期出现的另一种诗歌形式,以表达个人情感和对社会现实的思考而闻名。

屈原的《离骚》被誉为中国古代最早的抒情长篇诗歌,其独特的写作手法和深邃的思想内涵对后来的文学创作产生了重要影响。

四、散文创作在先秦时期,散文开始独立于诗歌成为一种独立的文学形式。

《孟子》、《荀子》、《韩非子》等著作中的散文,以及司马迁的《史记》等史书,都是先秦散文创作的代表作。

这些作品深入探讨了政治、伦理、历史等各个领域的问题,展示了先秦时期文学的思想深度和艺术水平。

五、文化积淀先秦文学对后世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先秦时期的儒家思想奠定了中国传统思想的基石,儒家经典成为后来士人的读书典籍。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文学常识总结(人教版期末复习)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文学常识总结(人教版期末复习)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文学常识总结(人教
版期末复习)
一、诗歌常识
- 诗歌是用语言创作的艺术形式,具有抒发情感和表达思想的功能。

- 诗歌的基本要素包括韵律、节奏和意象等。

- 不同的诗歌形式有不同的韵律和结构,常见的有四言、五言和七言诗等。

二、散文常识
- 散文是一种以平实语言写作的散发性文学作品。

- 散文可以记叙、描写、论述或抒发情感。

- 阅读散文时要注意抓住主题思想和情感表达。

三、寓言常识
- 寓言是一种以讽刺、夸张和想象等手法的短篇故事。

- 寓言通常以动物或物品的形象来代表特定的人物或事件。

- 寓言常包含寓意或道德教育意义,让读者通过故事来思考和研究。

四、童话常识
- 童话是儿童文学的一种重要形式,具有奇幻、幽默和教育等特点。

- 童话通常包含魔法、动物和神奇事件等元素。

- 童话故事中常有主人公经历困难、战胜困难和追求幸福的情节。

五、人物形象常识
- 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形象是作者表达思想和情感的重要途径。

- 人物形象的塑造可以通过外貌、性格、行为和言语等方面来展现。

- 读者可以通过分析人物形象来理解作品中的主题和观点。

六、文学常识
- 阅读文学作品可以培养审美情趣,拓宽视野,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 文学作品可以反映社会现实,探讨人生哲理,引发读者的思考。

- 在阅读文学作品时,要注意欣赏作品的艺术性和思想内涵。

以上是六年级上学期部编版语文教材中的文学常识总结,希望能对学生们的期末复有所帮助。

(Word count: 147)。

清代诗学知识点总结

清代诗学知识点总结

清代诗学知识点总结清代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一个独特丰富的时期,诗歌在清代文学中有着重要的地位。

清代诗学在韵律、格律、题材、风格等方面都有着自己的特点,被称为“清风诗”。

清代诗学的主要特点包括:1. 自然写实,注重真情实感。

清代诗人追求真实的情感,注重对自然的感悟和描绘,反对虚浮和华丽的修辞,重视生活情感的真切表达。

2. 以格律为重,注重声韵节奏。

清代诗人注重诗歌的韵律和格律,追求音律雅致,注重平仄押韵、内外韵的处理,使诗歌在音韵上更加优美动听。

3. 多元题材,开拓诗歌表现领域。

清代诗人除了写山水田园、唐诗宋词外,还涉及政治、历史、人情等多方面的内容,开拓了诗歌的表现领域。

4. 追求清新、明快的艺术风格。

清代诗歌以清新明快的艺术风格著称,注重平实言语和明朗意境,反对浓墨重彩,追求质朴而不失雅致。

5. 以诗歌为写乐,注重音乐性。

清代诗人将诗歌视为一种写乐的艺术形态,注重诗歌的音乐性,追求歌谣之美和音律之韵。

清代诗学有着诸多重要的代表诗人和作品,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有康熙、雍正、乾隆三朝的文坛盛事,以及乾嘉学派的代表作品。

这些作品在形式、内容、风格等方面都具有鲜明的特点,反映了清代诗歌的风貌和魅力。

清代诗学的发展离不开一些重要的理论和批评家的贡献,如王士禛的《诗谱》、袁枚的《随园诗话》等,对清代诗学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同时,清代诗学也受到了儒学、道家、佛教等不同文化传统的影响,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审美观念和诗歌创作风格。

总的来说,清代诗学具有独特的审美情趣和创作特点,对后世诗歌创作和批评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清代诗学的研究不仅有助于加深对中国古典诗歌的理解和把握,也有助于对中国文化传统和审美观念的认识和传承。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上代文学总结
在中国隔海的东方,南北浮着弯弓般的一群列岛,这就是日本列岛。

大约在公元四世纪前半叶,日本以大和地方为中心,实现了九州,四国和本州的大部分地方统一,建立了大和朝廷。

正如人类文学大都是从宫廷走向世间一样,日本文学的兴起也是从朝廷开始的。

大和朝廷拥有权势,财力和人才,它为史书和文学创作开辟了境地。

日本文学经历了漫长的发展历程,从大和,奈良时期的文学到平安王朝时期的文学,再经镰仓,室町时期的文学,到江户时期文学,最后到我们熟悉的近代现代文学,每一个阶段都是文学史上盛开的一朵奇葩。

上代文学便是这奇葩中芳香的一朵,在这阶段产生的一些优秀的著作,更为日本文学史上留下了宝贵的财富。

一,“记纪文学”与《古事记》
撰写起止时间:672年天武天皇即位后下令开始编写,公元712年完成。

撰写编者:在拜田阿里做了基础之上,由太安万侣编写完成。

撰写背景:天武天皇在壬申之战取胜后,下令修撰《古事记》这部书,以发扬“邦家之经纬,王化之鸿基”,就是说这部书的基本思想,是为巩固律令制天皇制国家的。

撰写内容:《古事记》作为日本最古老的史书,按三卷排列。

上卷为“神代卷”,包括神话部分;中卷,主要包括传说部分,始于神武天皇,止于应神天皇;下卷,主要为历史内容,始于仁德天皇,止于推古天皇。

其中神话部分是日本民族童年幻想时代的产物,传说部分写了很多民间故事,如著名的海幸与山幸的故事,描述兄弟二人一靠山一靠海为生,弟弟的好容易借到靠海生活的哥哥的鱼钩,去海里钓鱼,鱼没钓到,鱼钩反而掉到海里了,由于哥哥无理索要鱼钩收到报应的故事。

评价:《古事记》巩固天皇制的思想,从当时弃旧制立新制的历史条件来说,是有其积极意义的,但对于忠实于原始神话,传说的原作来说,却有许多歪曲。

作为日本第一部文学作品,在文学,史学,语言等方面都有巨大意义。

它把日本文学之始得神话,传说,故事,古代诗歌等,集结于一本书内,开拓了日本文学书面创作的天地。

二,《风土记》
撰写起止时间:713年开编,925年完成。

撰写编者:元明天皇命令地方官吏编写
撰写内容:日本地方诸国的《风土记》和《古事记》的史书性质相比,是属于地理性质的,但它们都共同地记载了地方神话,传说,故事,记载了许多与劳动相联系的故事,写的富有色彩。

评价: 对一些风俗传说故事进行了引用,是研究古典的根据,起了伏笔式作用。

三,《日本书纪》
撰写时间:公元720年完成
撰写编者:天武天皇命舍人亲王等编纂
撰写内容:卷一,卷二为神代纪,卷三神武纪,以下为历代天皇纪。

但十三卷以前史实可能性很小,多为传说与故事。

十四卷以后史料较多,记事较细。

特别是《古事记》记载极略的继体天皇以后十五代天皇事,记录较细。

大化革新及壬申之乱较近历史,更是描绘甚详。

《古事记》中不见得关于汉字,佛教的传入,
工艺的进化等,均有极详的记录。

评价:《日本书纪》作为一部史书,一般把它视为“六国史”的第一部。

它与《古事记》并称为“记纪”,可见在文学上的重要地位。

对《古事记》《风土记》《日本书纪》的总评价:它们处于律令制国家顶峰的年月,这一时期开始了具有巨大意义的文学创作,其内容是表达日本历史与生活,几乎把神话,传说,诗歌集于一身,可以说集数百年文学成果之大成,从而构成了日本古代文学的伟大转折点。

四,《万叶集》
产生背景:首先是拥有权势的宫廷贵族,他们不仅懂得利用文学为自己树立权威,还懂得了利用文学来表述个人的意志,愿望,欢乐与悲哀。

当时宫廷还配置一些宫廷诗人,用以歌颂自己。

神话与传说只能是表现神与伟人,而长歌与短歌等形式,历来都与群众的个人感情有千丝万缕的联系。

进入奈良朝,这一形势就必然成为朝野的一种重要文学形式。

《万叶集》就是在这种背景下产生的。

《万叶集》诗歌写作年代:据编者排定,始于公元四世纪初至八世纪下半叶,前后四百几十年。

真正诗歌创作之始,推定为公元七世纪天智天皇时期,下延至八世纪后半期,约一百多年的时期。

《万叶集》内容:
第一时期:公元645年大化革新开始,至公元672年壬申之乱止。

这是万叶诗歌的初期阶段,主要歌人是由皇族构成的,有天智天皇,天武天皇(大海人皇子),额田王等。

第二时期:从壬申之乱大海人皇子取得胜利开始,止公元710年迁都奈良,前后约四十年。

这是日本天皇中央集权制的鼎盛时期,制定了有名的大宝律令,出现了宫廷诗人,诗歌体裁逐渐扩大,格律开始圆熟,诗歌走向繁荣。

第三时期:从迁都奈良始,至公元733年诗人山上忆良逝世止。

这一时期世间稳定,中国影响日益深刻。

第四时期:从公元733年始,止公元759年。

驱使人民的班田制开始动摇,贵族社会日益腐败,精神生活颓废。

万叶歌人由进取,激昂的感情转向消沉,感伤调子日趋浓厚。

评价:万叶诗歌的发展,繁荣恰是日本律令制国家经历确立,顶峰和转向没落过程的写照和记录。

它深刻地反映了确立起新制度的社会现实的各方面,进步的和粗野的,贵族实权者和失权者的,压迫者和被压迫者的。

它表达了在这一时期社会各阶段,各阶层的感情和思想,特别是表达了贵族阶级的世界。

除此之外,日本在此时期,古歌谣,东歌,防人歌以及汉诗集《怀风藻》,这些都是文化尚低的日本文学家,把中国文学视为榜样,向中国学习创作出来的。

日本接受中国文学的影响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