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高考人民版历史-专题质检五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
2020版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第13讲从两极格局到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课件

问题思考
(1)据史料1、2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两极格局的特点。 提示 阵线分明:美苏及其盟国互相争夺和对抗,阵线比较分明和稳定。 主导力量:美苏两个超级大国作为对立双方的盟主,在国际事务中起着 主导作用。 斗争方式:“冷战”是斗争的主要方式,表现为政治上的对抗、军事上 的对峙、意识形态上的对立和经济上的割据。
4.中国的振兴:中国的国际地位不断提高,成为世界政治舞台上的重要力量。
图解历史
二、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
1.背景
(1)苏联:1985年,戈尔巴乔夫进行经济改革,但无法打开局面;1988年,转
而进行政治改革,提出⑩“ 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 ”,提倡“民主 化”和“公开性”,使苏联改革走进误区。 (2)东欧:照搬苏联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国内经济困难。 2.含义:东欧各国执政党丧失政权, 社会制度 发生根本性变化。
图解历史 冷战的表现
二、“冷战”影响下的国际关系
1.德国的分裂:1949年,在美国和苏联的支持下先后成立了德意志联邦共 和国和⑩ 德意志民主共和国 。 2.朝鲜战争 (1)美苏分区占领朝鲜半岛,建立了大韩民国和 朝鲜民主主义人民
共和国 。
(2)1950年,朝鲜战争爆发。以美国为首的 “ 联合国军 ”侵略朝
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中国抗美援朝。
3.越南战争:1961年美国发动,1973年停战。
4.古巴导弹危机: 1962 年,苏联向古巴运送导弹,美国武装封锁古
巴,苏联被迫撤走导弹。
数字归纳 两极格局的形成可归纳为“一、二、三、四”
2020年人教版高考历史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复习课件(共61张PPT)

雅尔塔体制是大国相互 妥协的产物,为战后两 极格局的建立奠定了基 础,形成了美苏主导的 世界体系。
昔日盟友,反目成仇?
“战时, 要保持团结并不太难,因为有一个 打败共同敌人的目标,这一点谁都清楚。艰难的 工作在战后,那时,各种不同的利害关系往往会 使同盟分裂。”—— (斯大林·1945于雅尔塔)
美国独占鳌头:垄断了原子弹,拥有1200多万军队,30艘 航空母舰,1000多艘其他战舰,近500个军事基地;工业 生产量占世界2/3, 外贸出口额占世界1/3,黄金储备量占 世界3/4;控制操纵联合国。
第八单元 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
单元概述: 二战后国际政治格局的形成和演变过程——两极
格局的形成、发展以及瓦解:
第一阶段:战后初期美苏争锋导致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 第二阶段:20世纪六七十年代新兴力量的崛起,多极化 趋势出现,使两极格局受到重大冲击。 第三阶段: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东欧剧变,苏联 解体,两极格局瓦解,世界政治格局向多极化发展。
自由国家:美国等资本主义国家。 “少数武装分子”指希腊等国的共产党武装; “外来压力的企图”是指苏联企图扩张势力范围。 特点:公开干涉他国内政,与苏联全面对抗。
“美国应尽其所能,帮助世界恢复正常的经济状态”。 …… “任何政府愿意协助复兴工作的,都将得到美国政 府的充分合作。任何政府图谋阻挠别国复兴工作的,都不 能指望得到我们的援助。” ——马歇尔 从1948年到1950年,共有16个国家接受美国130多亿美元 的援助,其中90%是赠予,10%是贷款。因此丘吉尔把“马 歇尔计划”称为“人类历史上最慷慨的举动”。 目的: 利用经济手段控制西欧,稳定资本主义制度,
我们都是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如果我们为和平联 合起来,那么就不会有战争。那时,如果有某个疯子挑起 战争,我们只要用手指吓唬他一下,就足以使他平静下 来。 ——赫鲁晓夫
(浙江选考)2020版高考历史专题六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专题综合提升教案人民版

专题综合提升线索1 二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历程世界政治格局的形成,取决于主要国家或国家集团综合国力的对比,取决于主要国家或国家集团在国际上的地位和作用。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至今,国际政治格局经历了由两极对峙格局到多极化趋势的演变,具体可以分为五个阶段:(1)从战后雅尔塔体制确立到50年代中期两极格局形成,社会主义从一国发展到多国,世界政治由战后初期美苏合作转向资本主义阵营与社会主义阵营对峙、“北约”和“华约”两大集团全面对抗,世界形势由缓和转向冷战。
(2)从50年代中期至60年代末期世界政治在两极格局的大框架下,出现动荡、分化和改组。
由于苏联推行霸权政策,社会主义阵营到60年代解体;帝国主义阵营也出现了分化。
战后两大阵营的对峙局面为美苏两个超级大国的争霸所代替;第三世界崛起并成为一支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国际政治舞台。
(3)从70年代初到80年代中期世界政治格局从两极格局向多极化方向发展,资本主义世界美、日、西欧三足鼎立的局面开始形成,美苏争霸激烈。
(4)从80年代中期到90年代初美苏矛盾缓和,东欧剧变,苏联解体,“华约”解散,雅尔塔体制和两极格局终结。
(5)自90年代以来世界政治格局向多极化发展的趋势在加强。
线索2 美苏两极格局中的对华政策演变中美关系、中苏关系的演变(1)第一阶段(20世纪50年代)①美国孤立和反对中国:原因是美国敌视社会主义中国,对新中国的发展壮大感到恐惧和不安。
②中苏由友好到关系恶化: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推行“一边倒”的外交方针,签署《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
20世纪50年代末,中苏关系逐步恶化。
原因是苏联对中国推行霸权主义政策,企图控制中国,双方在意识形态方面发生分歧。
(2)第二阶段(20世纪70年代)①美国同中国关系实现正常化:原因是此时在美苏争霸中,美国处于守势,对外战略进行了重大调整。
②中苏关系恶化:出于对外扩张的目的,苏联加强对中国的军事威胁,以致酿成中苏边境的武装冲突,中苏关系严重恶化。
2020年高考历史人民版总复习:第16讲 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

(2)欧盟 ①政治:1991年12月签订《 欧洲联盟条约 》,简称《马约》; 1993 年11 月1日欧洲联盟成立,简称欧盟。
②经济:1999年1月欧洲单一货币—— 欧元 正式启用。 ③军事:努力建立欧洲独立的防务体系。 (3)日本 ①在加强日美关系的同时,注重与亚洲邻国建立密切的经济分工与合作 关系。 ②1992年通过《联合国维持和平行动合作法案》,为向海外派出军事力量打 开了大门。 ③迅速发展军事力量。
多极化趋 势在曲折
中发展
两极格局的瓦解和 多极化趋势的加强
(1)2018·全国Ⅰ卷,35:从联合国成员国的变化考查第 三世界的发展壮大 (2)2017·海南卷,20:从20世纪60年代法国的外交活动 考查西方资本主义阵营的分化 (3)2016·海南卷,28:从美苏签订《削减进攻性战略武 器条约》考查美苏关系的缓和 (4)2014·海南卷,21:从日美修改军事条约考查美国在 亚洲维持冷战政策 (5)2013·全国Ⅰ卷,32:从社会现实与历史的联系角度 考查欧洲联合的原因 (6)2013·海南卷,21: 从第三世界的含义考查多极化趋 势在曲折中发展 (7)2012·课标卷,35:从1965~1995年世界贸易中国家 和地区所占份额的变化考查世界经济重心转移趋势 (8)2012·海南卷,23:从1970年联邦德国的外交活动考 查欧洲紧张局势的缓和
(4)对外政策:美国凭实力力图“领导世界”,苏联出于民族利己主义的考虑, 推行大国沙文主义。
2.序幕:1946年3月,丘吉尔发表“铁幕”演说。 3.过程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政治方面 经济方面
美国
1947年“ 杜鲁门主义 ”出台 (“冷战”开始的标志) 1947年提出 马歇尔计划 .
苏联
专题7-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历史-人民版

返回目录
第13讲
考 点 分 层 突 破
美苏争霸
(3)积极影响 ①双方势均力敌,在近半个世纪里避免了新的世界大 战的爆发。 不同社会制度 的国家在共存中相互借鉴了经验, ②______________ 吸取了教训,推动了世界的整体发展。 不结盟 运动,努力发展壮 ③亚非拉发展中国家兴起________ 大,第三世界由此崛起。 [误区警示] 朝鲜战争和越南战争属于美苏“冷战” 的范畴。因为朝鲜战争和越南战争中都有美苏的身影,是 两国争夺的重要组成部分,只是美苏没有直接在战场上交 战而已,对于亚洲而言是“热战”,对于美苏而言是“冷 战”。
第13讲 第14讲
美苏争霸 新兴力量的崛起和多极化趋势的加强
专题线索综述
本专题主要讲述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际格局的发展演 变。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由于国家利益和意识形态的冲突 ,美苏由战时同盟走向全面对抗;“北约”和“华约”两 大政治军事集团的形成标志着两极对峙格局的正式形成。 20世纪六七十年代,欧共体的形成与发展、日本的崛起、 第三世界的兴起及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有力地冲击了美 苏两极对峙格局,世界格局开始呈现多极化趋势。20世纪 80年代末90年代初,由于东欧剧变、苏联解体,两极格局 瓦解。两极格局瓦解后,美国企图建立“单极世界”,但 受到中、俄、欧、日、第三世界等多种力量的制约,世界 多极化趋势进一步加强,当前国际格局表现为“一超多强 ”的局面。
命 题 研 析 对 策
返回目录
第13讲
美苏争霸
命 题 研 析 对 策
返回目录
第13讲
美苏争霸
命题一
利用地图注重历史空间概念的考查 典题例证1 [2013•江苏卷] 历史地图是展现前人活动与地理空间 结合的重要史料。观察下侧地图,理解准确的是( )
高考历史政治文明史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

2. 美国不但进行“冷战”, 也进行“热战”。 其中“热战” 包括 ①分占德国 ②朝鲜战争 A.①② C.①③ ③越南战争 B.②③ D.①④ ( )
④古巴导弹危机
第22页
返回导航
专题九 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
[解析]
“冷战”是指除战争之外的一切手段,“冷战”
的重点在欧洲;热战就是战争,主要在亚洲进行,就是侵略战 争,故选 B 项。①④是冷战的表现,应排除所有含①④的选项。
第4页
返回导航
专题九 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
三、复习建议 1. 近几年的高考大多是客观选择题, 且命题数量不断上升, 复习时应加以重视。从命题思想及考查能力上看,本专题的内 容与现实生活最接近,高考试题多以新情境材料切入,考查学 生对历史事件的理解分析和利用材料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5页
返回导航
(2)朝鲜的分裂 ①原因: 日本投降后, 美苏军队以北纬 38度线 朝鲜,形成南北两个占领区。 ②分裂: 1948 年,朝鲜半岛南部和北部先后建立了 大韩 为界进驻
民国 和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
(3)古巴导弹危机 ①原因:苏联为改变在美苏核力量对比中的不利地位,开 始向 古巴 运送中程导弹。 ②结果:经过两国的谈判,苏联撤走导弹。
第28页
返回导航
专题九 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阅读分析能力及评价历史问题
的能力。第(1)问注意凯南这段话的时间和内容。1946 年,他强 调美国与苏联的对抗,但又从让德国西部成为一个“缓冲器” 看出,他不主张武力冲突。因此,这是美国冷战政策的先导。 第(2)问从意识形态、国家利益方面分析。第(3)问强调一手史料 比二手史料的价值更高。第(4)问实际考查美苏两极格局的客观 积极作用,结合教材知识作答。
2020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14讲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含解析)

第14讲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真题速递1.(2019·天津高考·11)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的几十年中,美国大力开展军备竞赛,一些大公司与美国政府签订了以“成本+固定利润”为条件的防务合同,很多小型企业从大公司获得的分包合同也是如此。
这反映美国( )A.冷战政策与公司发展相互影响 B.已经把军备竞赛作为根本国策C.军工订单解决了严重失业问题 D.国民经济军事化加剧战争危险【答案】A【解析】二战结束之后,出于“冷战”的需要,美国政府需要大力发展军事力量。
再结合题干中“一些大公司与美国政府签订了以‘成本+固定利润'为条件的防务合同”,这体现出国家的政策与公司发展之间相互影响的关系,故选A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美国与苏联开展军备竞赛仅是美国对付“冷战”的一种措施,不是其根本国策,排除B项;在题干中没有提及美国就业人数的变化,不能推知军工订单解决了失业问题,排除C项;题干仅是提及了美国政府为了“冷战”需要,与一些国内大企业展开合作,没有提及该措施加剧了战争的危险,排除D项。
2.(2019·新课标全国Ⅲ卷高考·34)1947~1948年,美国部分印第安人部族面临饥荒,美国政府拒绝提供救济,因为有人指控他们部族公社的生活方式是共产主义式的而不是美国式的。
这反映出( )A.三权分立体制存在重大缺陷 B.意识形态影响政府政策C.执政者力图重塑国家精神 D.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加强【答案】B【解析】“美国政府拒绝提供救济,因为有人指控他们部族公社的生活方式是共产主义式的而不是美国式的”这属于意识形态的歧视,与国际美苏之间的意识形态对立相关,故选B项;“美国部分印第安人部族面临饥荒,美国政府拒绝提供救济”这种结果不是权利制衡的结果,排除A项;“1947~1948年,美国部分印第安人部族面临饥荒,美国政府拒绝提供救济”这不是一种正常的国家精神,排除C项;“印第安人部族面临饥荒,美国政府拒绝提供救济”与国家干预的理念是相违背的,排除D项。
2020年高考历史真题汇编 第八单元 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 第26课 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出现(含解析)

[高中历史]绪论:许多同学头疼历史,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历史需要大量的记忆。
的确如此,学好历史的基础就是记忆。
人的智力系统包括观察力、想象力、思维力、记忆力等等。
其中,记忆力是基础,思维力是核心。
法国著名思想家伏尔泰曾经说过:“人如果没有记忆力,就无法联想和发明创造。
”日本记忆学家高木重郎认为:“记忆力是效率的别名……是发展创造性的基础。
”记忆的东西越多,观察就越敏捷,思维推理就越缜密,判断就越准确,就越富有创造力。
因此,发展记忆力是和发展其他智力因素相辅相成的,是发展智力的基础和纽带。
对于历史学科的记忆来说,有以下一些具体的方法:(1) 顺序记忆法:按照事件本身的发展的顺序依次记忆。
(2) 特征记忆法:对于内容相似的知识,通过细致地观察和全面地比较后,找出所要记忆内容中特别容易记住的特征。
(3) 规律记忆法:在学习过程中,寻找具有规律性的东西加以记忆。
(4) 隔年记忆法:将发生时间具有某种特定规律的历史事件放在一起,加以记忆。
(5) 重复记忆法:通过反复阅读来巩固记忆。
(6) 回忆记忆法:将学过的内容,经常地、及时地尝试回忆,在回忆过程中加强记忆。
(7) 谐音记忆法:将要记的东西,变成读音相同或相近的词、词组、短语或杜撰的句子,使之便于记忆。
(8) 形象记忆法:对于较抽象的内容,可用图、表等形象地描绘出来。
(9) 讨论记忆法:在学习过程中有不够理解的地方,不妨先按照自己的意见与同学讨论,在讨论就比较容易记住。
(10)口诀记忆法:将记忆内容编写成口诀或歌谣,是一种变枯燥为趣味的记忆方法。
(11)词头记忆法:将要记忆材料的词头连成句子。
(12)练习记忆法:一些可以通过动手来记忆的内容可以自己亲自练习、检测、实验,增强记忆效果。
(13)联想记忆法:利用联想是促进记忆的有效方法之一。
(14)多种感官参与记忆法:多种感觉器官参与记忆活动,可大大提高记忆的水平。
(15)信息压缩记忆法:先记住大体轮廓,然后逐渐记住每一细节,由粗到细进行记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专题质检五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2019广西南宁一模,34)下面为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际关系变化的漫画,标题为《合不来》,它揭示出()A.意识形态分歧导致两大阵营形成B.冷战导致欧洲国家分裂C.冷战对峙格局产生的主要原因D.美苏冷战的重心在欧洲2.(2019河南郑州二模,34)1947年6月,美国颁布了新的《劳资关系法》,限制工人参加工会,禁止全国性同业工人集体谈判和共产党员担任工会领导职务;规定工会罢工前须先发通知并静候政府调查。
罗斯福新政以来工人的权利被剥夺殆尽。
这一法案()A.表明美国已经走出经济危机B.意在消除罗斯福新政的影响C.导致美国工人运动持续低迷D.受到了美国国际战略的影响3.(2019广西南宁摸底,35)1948年4月,美国国会通过《1948年对外援助法》,规定“马歇尔计划”的金额应逐年审批,不确定4年的总金额,拨款53亿美元作为头15个月的援欧资金,但只是最大限额,并规定受援国须承担某些具体义务。
据此可知,马歇尔计划()A.依靠的是民间和私人资本B.有利于美国控制西欧C.使美国和西欧处于平等地位D.国会负责该计划具体实施4.“这是一项举世无双的奇怪工程,它预定长度达164千米,蜿蜒于街道、住宅区、花园、树林、河流之间,行经之处,除了留下过境站的出口外,其他地方一律要封住。
”材料中“它”的建成()A.形成了朝鲜半岛的敌对状态B.导致了德国开始走向分裂C.标志两大军事集团对峙形成D.预示着世界局势紧张加剧5.(2019山东德州一模,35)1969年,联邦德国提出“新东方政策”,表示愿同苏联“互相谅解和信任”,“发展经济和文化联系”,并声称要同东欧对话。
同时,又强调该政策不会削弱联邦德国对北约承担的义务。
该政策()A.推动了欧洲局势的缓和B.表明了苏联逐步加强对欧控制C.反映出两极格局开始瓦解D.意味着联邦德国外交摆脱了美国影响6.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苏联、美国的国力相对下降,日本崛起,欧洲联合发展,西方国家形成经济上美、日、西欧三足鼎立局面,第三世界涌现出一批新兴发展中国家,它们有的已发展成为地区大国。
材料反映出当时()A.世界多极化趋势出现B.美苏两极格局名存实亡C.世界紧张局势的加剧D.各种政治力量重新组合7.(2019山西太原一模,35)不结盟运动自成立以来以支持各国人民维护民族独立、捍卫国家主权及发展民族经济和文化为任务;进入21世纪,则着重强调维护世界和平与安全,推行平等、互不侵犯、多边主义等原则,并为来自不发达地区的成员国在国际谈判中争取权益。
这一变化表明当今世界()A.霸权主义威胁已解除B.发展中国家影响力增强C.政治一体化进程加快D.经济全球化是发展趋势8.(2019湖南株洲二模,35)1979年苏联入侵阿富汗,在次年的莫斯科奥运会上,美国发起抵制运动使65个国家和地区的奥委会缺席;苏联在1984年如法炮制,也率领19国缺席了洛杉矶奥运会。
这说明()A.霸权主义影响国际合作B.这一时期的苏联处于守势C.世界多极化趋势遭受压制D.美苏态度决定国际性事务9.(2019山东德州期末,24)对于德国统一,戈尔巴乔夫在《回忆录》中强调自己主动给德国的北约身份放行,美国总统布什与其国家安全顾问的联合回忆录《重组的世界》中认为是美国的主动倡议迫使戈尔巴乔夫接受了德国的北约身份;德国总理科尔的回忆录《我要的是德国统一》对该问题避而不谈。
这反映出()A.单一视角难以还原历史真相B.时代发展影响历史叙述C.美苏两国主宰德国统一进程D.个人记述缺乏研究价值10.(2019吉林三模,35)“修昔底德陷阱”指的是,当一个崛起国取代守成国时,自然会出现不可避免的混乱。
但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苏争霸以冷战形式避免了军事冲突;联邦德国通过同英国、法国合作和平地实现了复兴。
这说明()A.世界各国可以完全避免战争B.“修昔底德陷阱”已经丧失作用C.国际冲突能以和平方式解决D.经济与科技实力可取代战争11.(2019江西上饶二模,35)20世纪国际形势:(1914—1918年)第一次世界大战、(1939—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美苏冷战和“苏联解体”“东欧剧变”等重大历史事件;其中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际局势的变化反映了当代国际关系发展的趋势是()A.殖民主义化B.帝国主义化C.霸权主义化D.和平民主化12.(2019河南普通高中毕业班适应性考试,35)1993年,美国总统克林顿在联合国大会上发表讲话,对“扩展战略”的宗旨作了阐述,他说:“在冷战期间我们试图遏制对自由制度生存的威胁。
现在我们试图扩展生活在自由制度下的国家的圈子。
”其根本目的是()A.展示美国制度的优越B.建立美国主导的单极世界C.遏制共产主义的扩展D.实现美国战略重心的转移二、非选择题(第13题25分,第14题12分,共37分)13.(2019山东济南期末,2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德意志帝国建立后,奉行“大陆政策”,追求在欧洲大陆的崛起,被英国视为抑制俄法的力量。
德皇深知,在成为霸权国前英国随时可以给德国以沉重打击,因此要求尽量维持与英国的良好关系。
当时的欧洲大国频繁结盟与反结盟,错综复杂的条约与联盟关系造就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关系。
到20世纪初,在工业生产方面,英国已落在美德之后。
对英国而言,要“为自己要求阳光下的地盘”的德国成为其头号对手,英德之前的良好关系走到了尽头。
——据张新颖《国际关系中的结构性矛盾及其转化:以一战前的英德关系为例》材料二美国冷战史学家加迪斯用“漫长的和平”来形容冷战。
美苏都未抱有以与对方直接发生战争的方式来解决问题的打算,为准确把握对方意图,避免因误判导致战争意外发生,仅在军控领域两国就进行了多轮谈判,到1987年陆续签订了《反弹道导弹条约》《美苏防止核战争协定》《中导条约》等协议。
这即使并非美苏战略稳定的根本原因,至少起到了缓冲与调和双方战略紧张关系、防止世界战争的客观效果。
——据桂立《苏美关系70年》等(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英德两国关系的特点并分析原因。
(12分)(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美苏保持“漫长的和平”的原因。
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大国处理相互间关系的认识。
(13分)14.(2019博雅闻道第二次联合质量测评,2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冷战时期美苏关系的终极性质是超级大国竞争。
……数十年的核军备竞赛以其恶性循环加剧了冷战,但也控制了冷战,因为它确立和维持了“恐怖平衡”,使得美苏两国因为惧怕互相毁灭而努力防止它们之间爆发直接军事冲突。
它使得两个超级大国能够彼此对抗和斗争而不兵戎相见。
仅就此而言,冷战时代确实是个“漫长的和平”时代。
在这个时代里,美苏关系可以说有其最低限度的共同利益和共同准则:这共同利益就是避免美苏战争,而共同准则是在冷战对抗、特别是在危机中将此置于最优先地位。
它们先是作为心照不宣的默契,即法国大学者阿隆所说的“隐蔽的俄美非战公约”。
——摘编自时殷弘《美苏冷战史:机理、特征和意义》材料提供了一则关于美苏冷战思考的案例,其中蕴含了诸多的观点,从材料中提炼一个观点,并结合所学的世界现代史知识予以说明。
(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言之成理)(12分)参考答案专题质检五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1.C东欧与西欧国家“合不来”主要源于国家利益的不同而非意识形态分歧,故A项错误;冷战是国家利益不同导致东欧与西欧“合不来”的具体表现,故B项错误;国家利益是导致美苏冷战对峙格局产生的主要原因,故C项正确;由材料无法得知美苏冷战的其他地区概况,故D项错误。
2.D材料强调美国政府对工人运动和共产党的限制,与是否走出经济危机无关,故A项错误;材料意在打击共产主义运动,而非消除罗斯福新政的影响,故B项错误;美国颁布的《劳资关系法》会导致美国工人运动的低迷,但这不是材料所体现的主要内容,故C项错误;1947年,冷战开始,美国遏制共产主义,对工人运动和共产党进行限制,故D项正确。
3.B材料“1948年4月,美国国会通过《1948年对外援助法》”说明是国家行为而不是民间行为,故A项错误;据材料“金额应逐年审批……并规定受援国须承担某些具体义务”,可知金额控制和承担某些具体义务有利于美国控制西欧,故B项正确;材料“逐年审批……并规定受援国须承担某些具体义务”说明美国处于主导地位,故C项错误;材料“美国国会通过《1948年对外援助法》”说明国会只负责立法而不负责具体实施,故D项错误。
4.D从材料“除了留下过境站的出口外,其他地方一律要封住”,可知这项工程是柏林墙,柏林墙是联邦德国和民主德国分裂加剧的标志,与朝鲜半岛不符,故A项错误;柏林墙是在德国分裂之后才建立的,故B项错误;两大军事集团对峙是以北大西洋公约组织与华沙条约组织建立为标志的,故C项错误;柏林墙的两面分别是资本主义阵营的联邦德国和社会主义阵营的民主德国,故柏林墙的建立反映出美苏两极对峙的紧张局面,故D项正确。
5.A根据材料“表示愿同苏联‘互相谅解和信任’,‘发展经济和文化联系’,并声称要同东欧对话”,可知联邦德国主动和苏联、东欧社会主义国家搞好关系,这有利于推动欧洲局势的缓和,故A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联邦德国的措施,而不是苏联的措施,故B项错误;两极格局瓦解是在20世纪90年代,故C项错误;1969年,冷战尚未结束,联邦德国外交未摆脱美国影响,故D项错误。
6.A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资本主义世界美、日、西欧三足鼎立局面的形成、第三世界的崛起冲击了美苏两极格局,世界多极化趋势出现,故A项正确;材料“苏联、美国的国力相对下降”,但仍然主导世界,两极格局并非名存实亡,故B项错误;材料没有涉及新兴力量之间的对抗,因此不能反映出世界紧张局势的加剧,故C项错误;各种政治力量重新组合只是对材料现象的概括,没有反映出本质上的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出现,故D项错误。
7.B“霸权主义威胁已解除”的表述过于绝对,故A项错误;材料“不结盟运动……支持各国人民维护民族独立、捍卫国家主权及发展民族经济和文化”“进入21世纪……强调维护世界和平与安全,推行平等、互不侵犯、多边主义等原则”,说明第三世界作为一支重要的国际力量,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故B项正确;不结盟运动不存在政治一体化的问题,故C项错误;材料体现的是政治多极化趋势,而不是经济全球化趋势,故D项错误。
8.A美国于1980年发起65个国家和地区抵制莫斯科奥运会后,苏联也于1984年率领19国缺席洛杉矶奥运会,体现了美苏两极对峙影响国际合作,故A项正确;20世纪70年代美苏争霸中美国处于守势,苏联处于攻势,故B项错误;美苏两大国的对峙使世界分裂为两大阵营,但世界多极化趋势逐步出现并加强,故C项错误;美苏争霸中两国的政策与态度会影响国际性事务,但不具备决定作用,故D项错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