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独秀介绍
陈独秀

1,介绍陈独秀一生的大致情况陈独秀字仲甫,号实庵,安徽安庆人。
光绪五年己卯八月二十四日辰时生(1879.10.9)。
陈独秀出生在中国封建社会向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逐步演变的年代,在他15岁那年——1894年,爆发了中日甲午战争,这次战争以清政府战败,订立了《马关条约》而告结束。
在青年时代,陈独秀就关心国家大事,然而对于一个15岁的娃娃当然说不清一个大国被小国打败的缘故,不过他已经开始思索这样的问题:怎样才能使中国富强起来,不受外国的欺辱。
最初,陈独秀信奉康梁为首的维新派的主张,但为时不久,1900年清政府对八国联军屈服投降,进一步激化了国内的阶级矛盾,原来的改良派蜕化为保皇党,于是革命派应运而起,于1902年陈独秀从改良派转变为革命派,立志推翻清王朝的封建统治。
1901年至1904年,陈独秀从事革命活动的主要基地在故乡安庆和芜湖,他发起反对沙皇侵占东北三省的演说大会,协助进步人士开办学校,培养革命干部,并组织秘密的反清团体“岳王会”等。
辛亥革命失败后,陈独秀不免有所苦闷与彷徨,但他在苦闷与彷徨中继续探索追求救国救民的道路。
1915年9月,陈独秀首先发难,他创办了《新青年》,高举科学与民主的大旗,发动新文化运动,猛烈地抨击旧礼教,起了极大的启蒙作用。
科学与民主的传播;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胜利的召唤;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帝国主义国家分赃的巴黎和会,所有这些因素到1919年5月汇合成中国人民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五四运动,而五四运动的总司令,正如毛泽东所说的是陈独秀。
到二十年代的第一个年头,陈独秀与李大钊等开始创立中国中产党,从此,中国革命的面貌焕然一新。
陈独秀从十九世纪末,到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初,他的政治思想逐级飞跃,由改良派到革命派,然后上升到共产派,并连任五届中共中央书记。
他参加了国名革命的领导工作,也犯了右倾机会主义的错误。
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由于他从事分裂共产党的托派运动,于1929年11月被开除出党。
陈独秀

6. 7. 8.
“陈作为政治领袖,在中国不可能成功。他远远缺乏与中 国社会极其复杂的各个阶级、阶层打交道的丰富经验,也缺 乏中国政治需要的灵活性极强的各式策略和权术,更缺乏具 有人身依附特征的势力基础(如军队、干部)。正因为中国 不是资本主义的近代社会,中国没有近代民主制度和民主政 治,在实践上成功的中国政治领袖不是靠演讲、靠文章、靠 选票,而是靠实力、权术、政治上的‘得人心’,组织上的 ‘三教九流’和‘五湖四海’。这位书生气颇重的教授是注 定要失败的。”
激扬文字
每 周 评 论
1918年12月22日《每周评论》创刊于北京,陈 独秀主编,周刊。每星期日出版,四开一张, 分四版,采取报纸的形式。自第26期起由胡适 接编,每周评论社出版发行。 1919年8月31日 被北洋政府查禁,共出版37期。
该刊旨在"主张公理,反对强权", 内容侧重时事评述,文学创作和 文艺批评,先后出版了对于新旧 思潮的舆论、山东问题,对于北 京学生运动的舆论等专号以及罗 素的讲演《我们所能做的》、胡 适《多研究些问题,少谈些主 义》、李大钊《再论问题与主义》 等重要文章。 《每周评论》是“五〃四”时期 新文学运动的旗帜,在国内文坛 有广泛的影响。
1913年,陈独秀追随柏文蔚参加反 袁项城“二次革命”,在芜湖一度 遭龚振鹏逮捕,后获释。 1914年春,反袁运动失败后,陈独 秀再度赴日本,协助章士钊办《甲 寅》杂志。 1915年夏,陈独秀回到上海,住法 租界嵩山路吉谊里21号。9月15日 创办月刊青年杂志,次年更名为 《新青年》。 1918年11月27日,陈独秀和李大钊 合办《每周评论》杂志。
3. 他是马克思主义的积极传播者。他创办的《新青年》杂志是当 时传播马克思主义的主要阵地,其重要作用是任何别的报刊不 能替代的。 4. 他是中国共产党最主要的创始人。仅仅这一条,他就可以名垂 千古,光照千秋。
历史人物介绍PPT觉醒年代陈独秀新文化运动-2024鲜版

17
与鲁迅的文学论战与友谊
文学论战
陈独秀与鲁迅在新文化运动期间 ,就文学观念、创作方法等问题 展开激烈论战,推动了新文学的
发展。
友谊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立
尽管存在论战,但陈独秀与鲁迅 在论战过程中建立了深厚的友谊
,互相尊重、互相支持。
思想影响
8
倡导文学革命,推动白话文运动
陈独秀是新文化运动的重要领袖 之一,积极倡导文学革命,主张
用白话文代替文言文。
他认为白话文更贴近人民群众的 生活实际,有利于文化的普及和
传播。
陈独秀亲自撰写了大量白话文作 品,为白话文运动树立了典范。
2024/3/27
9
关注妇女解放和青年成长
陈独秀十分关注妇女解放问题,主张男女平等,呼吁妇女争取自身的权 利和地位。
2024/3/27
他认为妇女解放是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之一,也是实现民主和科学的必 要条件。
陈独秀还十分关注青年成长问题,强调青年是国家的未来和希望,应该 得到更多的关注和培养。他主张青年应该具备独立思考、勇于创新的精 神,积极投身社会实践和革命斗争。
10
03
陈独秀在新文化运动中的实践活动
2024/3/27
神领袖之一。
2024/3/27
《新青年》主编
通过《新青年》杂志,陈独秀 广泛传播新思想、新文化,影 响深远。
倡导民主与科学
他大力倡导民主与科学精神, 批判封建专制与迷信,为新文 化运动指明了方向。
推动文化革新
陈独秀领导新文化运动,推动 了中国的文化革新与现代化进 程,对中国近代文化产生了重
要影响。
陈独秀

陈独秀一、人物简介陈独秀(1879—1942)安徽怀宁(今安庆市)人。
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主要领导人。
中国共产党的主要创始人之一。
早年读私塾。
1897年,到杭州求是书院学习法文和造船学。
1901年,到日本东京留学;翌年返回,与柏文蔚等组织“青年励志学社”,被清朝当局追捕,逃亡日本,就读于东京高等师范学校。
1903年,陈独秀和留日学生一起参加拒俄运动和拒俄义勇队,不久,回到安庆,组织“安徽爱国会”。
1906年,陈独秀第三次留学日本,1907年回国。
1915年9月,陈独秀创办《青年》杂志(第二卷起改名为《新青年》)。
1917年1月,被北京大学校长蔡元培聘请为北大文科学长。
是新文化运动的著名倡导者和主将,对当时的青年一代,有着巨大的影响。
1919年5月,北京爆发了五四运动。
陈独秀是五四运动的主要领导者之一。
1920年5月,陈独秀接受共产国际的建议,于8月间在上海成立了中国的第一个共产主义小组,任书记。
同时,发起成立中国共产党。
接着,创办了《劳动界》周刊、《共产党》月刊,并成立了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
1921年7月,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上海召开,正式成立了中国共产党。
陈独秀当选为中共中央局书记,成为中国共产党的第一任领袖。
1922年7月,陈独秀在上海主持召开中国共产党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制定了党的民主革命纲领,并当选为中央执行委员会委员长。
1923年6月,在广州主持召开中国共产党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确定了国共合作的方针,继续当选为中央执行委员会委员长。
1925年,陈独秀在上海,主持召开中共第四次全国代表大会,并当选中共中央总书记,兼任中共中央组织部长。
5月,参加领导了上海的五卅运动。
1926年1月,在国民党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3月,在中山舰事件中;5月,在“整理党务案”事件中,陈独秀都采取了右倾、妥协、退让的政策。
蒋介石乘机篡夺了国民党的领导权。
7月,陈独秀又发表《论国民政府之北伐》一文,反对国民革命军举行北伐。
陈独秀

生 平
1919年秋天陈独秀前往上海。住在上海法租界环龙路渔阳里
2号。春,李大钊介绍共产国际远东局外交人民委员部远东事务
全权代表维经斯基(吴廷康)及担任翻译的俄籍华人杨明斋来访, 策动陈独秀发起成立中国共产党。
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后,陈独秀和李大钊等开始研究马克思主
义,新青年杂志开始宣传社会主义。1920年8月,成立中国共产 党上海发起组,任书记。 1921年7月,中共一大在上海召开,陈独秀没有前去出席,派包 惠僧代表他出席,带去他的信件和4点意见:‚一曰培植党员; 二曰民权主义之指导;三曰纪律;四曰慎重进行征服群众政权问 题。在会议上,陈独秀被缺席选为中央局书记。
陈独秀回到安庆后,1903年5月17日在藏书楼发表拒俄演说,创
办安徽爱国会。当公家开始镇压时,陈独秀逃往上海,和章士钊、 谢晓石、张继等人出版《国民日日报》,社址设在新闸新马路梅
初里。同年12月1日,上海地方政府禁止出售国民日日报。此后,
他回到安庆。
生 平
1905年秋,执教芜湖皖江中学,在芜湖发起成立反清组织 ‚岳王会‛并任总会会长。1907年春,陈独秀第三次留学日本, 入东京正则英语学校学习,后入早稻田大学学习法国等西欧文化。 1908年陈独秀从日本回国,在杭州浙江陆军小学任国文史地教
陋。‛
生 平
1937年8月23日陈独秀提前获释。他曾向中国共产党表示
支持,共产党也曾发表文章《陈独秀先生到何处去》,并曾 提出只要陈可以承认当年的错误就可以恢复党籍。但陈拒绝 认错后,王明、康生等人在一些共产党的刊物上说陈独秀接 受日本津贴,做‚日特汉奸‛,陈写信驳斥,虽然事件没有 进一步发展下去,但两者关系已经恶化。王明失势后,周恩 来曾多次托人劝说陈独秀去延安,均被拒绝。陈独秀为此对 好友说,党内的熟人都已经离去或逝去,现在对共产党已不
中共史中的重要人物与事件

中共史中的重要人物与事件中国共产党(中共)是中国现代历史上最重要的政党之一,其发展和壮大的历程中涌现了许多重要的人物与事件。
这些人物和事件不仅对中共自身的发展产生了重大的影响,也对中国革命和历史进程发挥了重要作用。
本文将介绍中共史中的几位重要人物和事件,展示他们的贡献和影响。
一、陈独秀——中共的奠基人之一陈独秀是中国共产党的奠基人之一,也是中共史中的重要人物之一。
他早年留学日本,接触了马克思主义思想,回国后积极传播马克思主义,并成立了早期的共产主义组织,为中共的形成起到了关键作用。
陈独秀主张结合中国实际,进行无产阶级革命,改变中国社会的命运。
他积极组织工人和农民,并推动工农运动的发展,为中共的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
二、毛泽东——中共的主要领导人毛泽东是中共史中最重要的人物之一,也是中共的主要领导人。
在中国革命和建设的过程中,毛泽东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对中共和中国重大事件产生了深远影响。
毛泽东提出的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思想和实践,为中国农村的革命斗争提供了有效的指导,并在土地改革、大跃进和文化大革命等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三、中共党的建设——“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提出中共党的建设是中共史中的一个重要事件。
党的建设是政党发展过程中必须重视的问题,中共不断总结经验,加强自身建设,形成了独特的党的建设之路。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提出是中共党的建设的里程碑事件。
这一思想强调党要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这一思想的提出推动了中共党的建设的不断发展和壮大。
四、中国抗日战争——中共在战争中的重要作用中国抗日战争是中共史中的一项重要事件。
这场战争对中国和东亚地区的历史进程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对中国共产党的发展也起到了重要作用。
中共在中国抗日战争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组织和指挥了广泛的抗日武装斗争,为中国取得抗日战争的胜利做出了巨大贡献。
中共的军事力量、组织实力以及政治影响力在抗战中得到了明显提升,为中共后来执政打下了坚实基础。
陈独秀介绍

陈独秀其事
陈独秀其人 陈独秀其文
历史背景
他出生的19世纪80年代,俄国出现了第一批马克 思主义小组。他成长过程中的中国,正处于变革的十 字路口,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最终确立,亚洲人民反 帝反封建斗争和民族民主运动高涨,中日甲午战争 , 八国联军侵华…国内,康有为等人变法失败,洋务运 动破产,各种不平等条约先后签订,孙中山成立兴中 会接着成立中华民国…陈独秀像当时很多有志青年一 样,参加了反清运动,辛亥革命运动,反袁运动等。 他还多次东渡日本留学,接受了很多先进的思想文化 教育,这些都无形中为他今后的发展成就打下了必要 的思想基础。
法迈 辣 体 上个 , 书 陈 深性 章 法 独 厚, 法 均 秀 的当 极 写 书 传然 具 得 统, 作 结 法 功也 者 体 汪 力充 固 开 洋 。分 有 张 闳 显的,肆 示率线、 他直条兼 书豪生备 众
这一代领导集体对于中国革命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例如党的中国革命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例如党的二大二大提出了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的纲领提出了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的纲领党的四大四大提出了民主革命总路线的基本思想提出了民主革命总路线的基本思想领导了轰轰烈烈的大革命运动领导了轰轰烈烈的大革命运动他之所以长期受到不公正的待遇他之所以长期受到不公正的待遇也是因为他犯过严重错误
新文化运动的发起者
20世纪中国第一次思想 解放运动的倡导者。他在中 国历史上第一个举起了民主、 科学两面大旗
1916年 9月1日,《青年》杂 志从第二卷一号起改名为《新青 年》,他在该期上发表《新青年》 一文,提出20世纪之新青年 :
马克思主义的积极传播者
他传播马克思主义虽然没有李大钊 早,但他创办的《新青年》杂志是当时 传播马克思主义的主要阵地,其重要作 用是任何别的报刊不能替代的。
陈独秀人物介绍课件

陈独秀
陈独秀,安徽怀宁人。出生于清末1879年;1942年病逝, 享年63岁 原名干生,字仲甫,别署实庵,笔名有山民、陈仲子等 二十余个 辛亥革命后始用「陈独秀」名行世
他是著名政治学家、思想家、语言学家、中国共产 党创建人之一,同时也是 「五四运动」重要领导人
陈独秀
曾经历中西教育,故比时人更能体会当时大厦将倾之感 参加和组织多种革命团体、办报等,积极进行反清救
1. 自由的而非奴隶的 2. 进步的而非保守的 3. 进取的而非退隐的 4. 世界的而非锁国的 5. 实利的而非虚文的 6. 科学的而非想象的
陈独秀与「五四运动」
▪ 〈文学革命论〉为倡导新文学提出三大重点:
推倒雕琢的、阿谀的贵族文学 → 建设平易的、抒情的国民文学 推倒陈腐的、铺张的古典文学 → 建设新鲜的、立诚的写实文学 推倒迂腐的、艰涩的山林文学 → 建设明了的、通俗的社文会学
「只因为拥护那德莫克拉西(Democracy)和赛因斯(Science)两位先 生,才犯了这几条滔天的大罪,要拥护那德先生,便不得不反对孔教、礼 法、贞节、旧伦理、旧政治;要拥护那赛先生,便不得不反对旧艺术、旧 宗教;要拥护德先生又要拥护赛先生,便不得不反对国粹和旧文学。」
陈独秀与「五四运动」
▪ 〈敬告青年〉中对青年提出六大标准:
继胡适于1917年发表〈文学改良刍议〉,陈独秀提出更为激进的看法, 抨击传统文学形式、内容等,如「文以载道」、「代圣贤立言」观念, 并提出新文学理论基础
参考资料:
▪ (一)书籍
1. 徐友春主编:《民国人物大辞典》(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91年) 2. 李新主编,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中华民国史研究室编:《中华民国史•人物传》第二卷(北京:中华书局,2011年) 3. 傅德华、谢耀桦、李春博主编:《二十世纪中国人物传记资料索引》(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10年) 4. 《中国社会科学家辞典》(现代卷)编委会编:《中国社会科学家辞典》现代卷(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1986年) 5. 陈平原,季剑青:《五四读本:掀起时代巨浪的五十篇文章》(台湾:网络与书出版,2019年) 6. 萧超然:《北京大学与五四运动》(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法迈 辣 体 上个 , 书 陈 深性 章 法 独 厚, 法 均 秀 的当 极 写 书 传然 具 得 统, 作 结 法 功也 者 体 汪 力充 固 开 洋 。分 有 张 闳 显的,肆 示率线、 他直条兼研究报告
组长:。。
组员:,,,,,,
龙艰 性难 岂能 难炼 训骨
—— 陈独秀
陈独秀生平
陈独秀(1879-1942),原名庆同,官名乾 生,字仲甫,号实庵。 新文化运动的发起人和旗帜,中国文化启 蒙运动的先驱,五四运动的总司令
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及首任总书记,中共 一大至五大期间党的最高领袖。
重情重义 誉满天下
事就 均 钊 ,是 私 , 他 传胡 交 张 与 为适 甚 学 张 佳四 笃 良 作 话救 。 , 霖 陈最胡, 独有适章 秀名等士 的的人
他的政论文章汪洋恣肆、尖锐犀 利。陈独秀认为,文学之文以情为主, 应该华美而不重实用。他曾有“华美 无用之文学”的措辞。
人之生也, 应战胜恶社会, 而不可为恶社 会所征服
五四运动的总司令
五四运动思想指 导者。五四运动能够 在中国近现代历史上 发生那么大的影响, 与他的活动、指导、 影响是分不开的。
中国共产党最主要的创始人
他是中国共产党第一代领导集体的最主要 的领导人。事实上,以陈独秀为核心的从中共 “一大”到"五大"的领导集体,才是中国共产 党的第一代领导集体。这一代领导集体,对于 中国革命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例如党的" 二大"提出了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的纲领, 党的"四大"提出了民主革命总路线的基本思想, 领导了轰轰烈烈的大革命运动
缺陷和不足
他之所以长期受到不公正的待遇, 也是因为他犯过严重错误。在大革命 时期,他多次独自、或与少数同志联 名反对共产国际领导层发出的一些明 显的投降政策,但都遭到苏共和共产 国际当权派的政治弹压。
陈独秀之所以会犯错误,最主要的原因,是他本质上是 一个书生、学者,而不是一个善于搞政治的人,缺乏搞政治 的经验和手段。搞政治,什么手段都可以采取,甚至无所不 用其极,是一点书生气都要不得的。对于那种错综复杂的政 治斗争,像陈独秀这样的书生、学者是应付不了的,往往会 落得个身败名裂的下场。他和瞿秋白一样,都是政治斗争的 牺牲品,都是一个悲剧。这不能不说是历史的误会。
新文化运动的发起者
20世纪中国第一次思想 解放运动的倡导者。他在中 国历史上第一个举起了民主、 科学两面大旗
1916年 9月1日,《青年》杂 志从第二卷一号起改名为《新青 年》,他在该期上发表《新青年》 一文,提出20世纪之新青年 :
马克思主义的积极传播者
他传播马克思主义虽然没有李大钊 早,但他创办的《新青年》杂志是当时 传播马克思主义的主要阵地,其重要作 用是任何别的报刊不能替代的。
陈独秀其事
陈独秀其人 陈独秀其文
历史背景
他出生的19世纪80年代,俄国出现了第一批马克 思主义小组。他成长过程中的中国,正处于变革的十 字路口,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最终确立,亚洲人民反 帝反封建斗争和民族民主运动高涨,中日甲午战争 , 八国联军侵华…国内,康有为等人变法失败,洋务运 动破产,各种不平等条约先后签订,孙中山成立兴中 会接着成立中华民国…陈独秀像当时很多有志青年一 样,参加了反清运动,辛亥革命运动,反袁运动等。 他还多次东渡日本留学,接受了很多先进的思想文化 教育,这些都无形中为他今后的发展成就打下了必要 的思想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