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独秀简介
陈独秀人物思想解析

• 科学思想
科学是新文化运动期间陈独秀高举的另一面旗帜,是新 文化运动的基本主题之一。陈独秀对科学及其作用的理解 在其思想发展过程中有着重要的作用。 对于何谓科学。其内容怎样,特征如何,随着时代的 变化,社会实践的深入,陈独秀科学思想的侧重点是有所 不同的。究其整个科学观,大体包括如下内容: 1.科学是主客观的统一 表明了陈独秀对客观事物的尊重,对主观臆断的否定, 对实证经验的肯定,对科学理性的张扬,主张用实证原则、 科学理性去衡量一切、判断一切。陈独秀对科学的这种界 定无疑受到18世纪法国启蒙思想家的影响。 2.实证方法和归纳法是近代科学发展的不二法门 陈独秀曾说“今欲学术兴,真理明,归纳论理之术,科 学实证之法其必代圣教而兴。”对孔德所开创的实证主义 的科学方法,陈独秀是比较注重的。与实证方法相联系, 陈独秀对形式逻辑的归纳法十分推崇。
思想转变解析
• 陈独秀的成长是曲折却富有成就的,他是我国早期社 会主义思想传播和早期中国共产党革命活动的领导人和指 挥者,他的思想转变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出在20世纪早期 我国先进知识分子对马克思主义的接受、理解和运用过程, 也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得到认同和发扬的关键性起点。对 陈独秀思想转变的研究,同时还展示出了20世纪早期中国 知识分子的思想倾向和价值抉择。关于陈独秀思想转变的 研究在学界业已硕果累累,主要是把陈独秀思想的转变划 分为两个过程:一是由激进的民主主义者转变为马克思主 义者;二是在转变为马克思主义者后又走向了托洛斯基派, 成为一个在中国的大托派。不过在这两个转变过程中,以 往的研究者的分歧依然重重,主要在于陈独秀是否就真正 的转变为了马克思主义者,或仅是具有一定程度的马克思 主义思想,并没有成为真正的马克思主义者,其后来成为 托派即为主要证据。但由陈独秀的个人成长史来
陈独秀简介课件

重情重义
誉满天下
事就均钊 是私,他 ,胡交张 传适甚学与 为四笃良张 佳救。,作 话陈最胡霖 , 独有适章 秀名等士 的的人
他的政论文章汪洋恣肆、尖锐犀 利。陈独秀认为,文学之文以情为主, 应该华美而不重实用。他曾有“华美 无用之文学”的措辞。
法迈辣体 上个,书陈 深性章法独 厚,法均秀 的当极写书 传然具得法 统,作结汪 功也者体洋 力充固开闳 。分有张肆 显的,、 示率线兼 他直条备 书豪生众
历史背景
他出生的19世纪80年代,俄国出现了第一批马克 思主义小组。他成长过程中的中国,正处于变革的十 字路口,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最终确立,亚洲人民反 帝反封建斗争和民族民主运动高涨,中日甲午战争 , 八国联军侵华„国内,康有为等人变法失败,洋务运 动破产,各种不平等条约先后签订,孙中山成立兴中 会接着成立中华民国„陈独秀像当时很多有志青年一 样,参加了反清运动,辛亥革命运动,反袁运动等。 他还多次东渡日本留学,接受了很多先进的思想文化 教育,这些都无形中为他今后的发展成就打下了必要 的思想基础。
陈 独 秀
胡 适 李 蔡 大 元 钊 培
鲁 迅
辜鸿铭 鼓励各学科观点 自由发展,让新 思想去抢占封建 思想的阵地。 透过这幅油画,你能获得哪些历史信息? 兼容并包 思想自由
1915年,陈独秀在上海创 办的《青年杂志》创刊号
第二卷第一号改名为 《新青年》
民主思想的张扬
“法律上之平等人权” 反对封建专制,主张人 人平等,民主共和 “伦理上之独立人格” 反对封建的伦理纲常, 主张人格独立自尊,个 性解放 反对文化专制主义,向 封建精神领袖孔子发动 猛烈进攻
新文化运动的发起者
20世纪中国第一次思想 解放运动的倡导者。他在中 国历史上第一个举起了民主、 科学两面大旗
中国近现代人物论

中国近现代人物论——陈独秀一代宗师,仲甫先生;科学民主,二旗高擎。
南陈北李,党建丰功;晚年颓唐,浩叹由衷。
昔毛泽东主席“七大”评价,功过分明。
“五四运动总司令”“创造了党” 、,两语千钧,可为墓铭。
在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上,陈独秀曾是毁誉参半的人物。
不过他确是近代新文化运动的旗帜,被毛泽东称为“五四运动的总司令” 。
在建党之处,他又是国内一代先驱的启蒙者,追溯中共的建党不能不提及陈独秀。
第一部分:生平简介陈独秀(1879~1942 年),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之一,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和最初六年的主要领导人之一。
原名庆同,官名乾生,字仲甫,号实庵。
安徽怀宁(今属安庆市)人。
早年留学日本。
1903 年参加拒俄运动,曾参加反对清王朝和反对袁世凯的斗争。
1915 年创办《新青年》杂志,举起民主与科学的旗帜。
1916 年任北京大学教授。
1918 年和李大钊创办《每周评论》,提倡新文化,宣传马克思主义,是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主要领导人之一。
1920 年,在共产国际帮助下,首先在上海建立中国共产党发起组织,进行建党活动。
1921 年 3 月 24 日,陈独秀受陈炯明之邀在广东建党。
7 月,在上海举行的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上,被选为中央局书记。
后被选为中共第二、第三届中央执行委员会委员长,第四、第五届中央委员会总书记。
在 1925 年到 1927 年的中国大革命中,多次反对共产国际的国共合作指示(为了保证合作,共产国际要求共产党员留在国民党内),但是由于缺乏有系统的、独立的阶级纲领指导,使得陈独秀等一次次被共产国际领导层错误的行政指令压下去。
1927 年大革命失败对中国共产党造成了强烈冲击,大批优秀干部在反革命屠杀中丧失,27 年到 30 年代初的失败浪潮使中共在城市工人中的影响力严重削弱.。
对这次革命失败负有第一责任的共产国际领导层(以斯大林和布哈林为首)把全部责任推卸在它的中国支部——中共的头上,中共又把主要责任推卸在总书记陈独秀头上,指责陈独秀犯了“右倾投降主义”错误,在 1927 年八·七会议上撤销陈独秀的总书记职务。
陈独秀

陈独秀一、人物简介陈独秀(1879—1942)安徽怀宁(今安庆市)人。
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主要领导人。
中国共产党的主要创始人之一。
早年读私塾。
1897年,到杭州求是书院学习法文和造船学。
1901年,到日本东京留学;翌年返回,与柏文蔚等组织“青年励志学社”,被清朝当局追捕,逃亡日本,就读于东京高等师范学校。
1903年,陈独秀和留日学生一起参加拒俄运动和拒俄义勇队,不久,回到安庆,组织“安徽爱国会”。
1906年,陈独秀第三次留学日本,1907年回国。
1915年9月,陈独秀创办《青年》杂志(第二卷起改名为《新青年》)。
1917年1月,被北京大学校长蔡元培聘请为北大文科学长。
是新文化运动的著名倡导者和主将,对当时的青年一代,有着巨大的影响。
1919年5月,北京爆发了五四运动。
陈独秀是五四运动的主要领导者之一。
1920年5月,陈独秀接受共产国际的建议,于8月间在上海成立了中国的第一个共产主义小组,任书记。
同时,发起成立中国共产党。
接着,创办了《劳动界》周刊、《共产党》月刊,并成立了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
1921年7月,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上海召开,正式成立了中国共产党。
陈独秀当选为中共中央局书记,成为中国共产党的第一任领袖。
1922年7月,陈独秀在上海主持召开中国共产党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制定了党的民主革命纲领,并当选为中央执行委员会委员长。
1923年6月,在广州主持召开中国共产党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确定了国共合作的方针,继续当选为中央执行委员会委员长。
1925年,陈独秀在上海,主持召开中共第四次全国代表大会,并当选中共中央总书记,兼任中共中央组织部长。
5月,参加领导了上海的五卅运动。
1926年1月,在国民党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3月,在中山舰事件中;5月,在“整理党务案”事件中,陈独秀都采取了右倾、妥协、退让的政策。
蒋介石乘机篡夺了国民党的领导权。
7月,陈独秀又发表《论国民政府之北伐》一文,反对国民革命军举行北伐。
近代史陈独秀

•
至于他说到“在此次大战结束之前,甚至战后 短时期中,大众的民主革命就无实现的可能。” 在帝国主义世界大战中,采取失败主义,并在各 资本帝国主义国家中进行的革命斗争,是托派的 一贯立场。托洛茨基曾在他的《新世界大战前夜 》一书中断言战争必然带来胜利的革命。但历史 已经证明托洛茨基的预言落空了,而陈独秀的估 计是完全符合历史事实的。,难道他在所有问题 上,或者主要问题上都背离托派立场了吗?不是 的,上文提到在中国抗日立场上,在一般民主问 题上,基本上还是相互接近或相似的。我们只能 说对二次大战的看法,陈独秀与托派之间看法有 分歧,这是事实。
(三)低估了农民的革命性和革命要求
• 他认为:"农民居住散漫势力不易集中,文化低生 活欲望简单易于趋向保守,中国土地广大易于迁 徙被难苟安,这三种环境是造成农民难以加入革 命运动的原因。"断言号召开展农民运动,是"决 不能实现的幻想"。他根本不了解农民问题在民主 革命中的重要性,也就不懂得农民是工人阶级最 广泛最可靠的同盟军,不懂得中国工人阶级及其 政党,只有领导农民革命,和农民结成联盟,才 能找到推翻旧社会和建立新社会的革命力量。
(二)否认中国工人阶级是中国 革命的领导力量
• 他说:"工人阶级在国民革命中固然是重要分子,然亦只 是重要分子而不是独立的革命势力。概括说起来,是因为 殖民地半殖民地产业还未发达,连资产阶级都很幼稚,工 人阶级在客观上更是幼稚了。""不但在数量上是很幼稚, 而且在质量上也很幼稚。""中国最大多数的工人,还没有 自己阶级的政治争斗之需要与可能,而且连一般的政治争 斗之需要甚至于连自己阶级的经济争斗之需要都不曾感觉 的工人(如手工业工人),也并不是少数。"陈独秀既然在理 论上如此低估和轻视中国工人阶级的力量和作用,那么, 在实际工作中,自然会采取不依靠工人阶级和放弃工人阶 级的革命领导权的政策。
陈独秀生平评价

至今仍影响着中国历史的进程。其创
办的《新青年》杂志,是中国近现 代历史上影响最大的刊物,教育、 引导了整整一代人;
以陈独秀为代表的从中共“一大”到 “五大”的领导集体,对于中国革命的 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如党的“二大” 提出了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的纲领, 党的“四大”提出了民主革命总路线的 基本思想,并领导了轰轰烈烈的大革命 运动,因而党的队伍发展壮大,为后来的 革命奠定了重要基础; 他晚年的民主思想,是中国近现代历史 上对民主政治的最深刻的思索,至今很 少有人能够超越,仍是我们奋斗与追求 的目标
1600 1400 1200 1000 800 600 400 200 0 军队 国际支持 共产党 国民党
3. 苏联对国民党的支持远大于对共 产党的支持。
文学上的陈独秀
• 提出将应用之文与文学之文彻 底分家的口号。 • 批判明清小说中的封建陈腐习 气和“名山著述思想”,抨击 传统小说中的载道宗圣和无病 呻吟的弊端,但赞赏其中批判 现实、张扬自由、鼓吹反抗的 积极因素,在文学的独立精神 和现实主义宗旨方面提出了鲜 明的现代美学理想,并将艺术 风格技巧视为新文学的努力方 向,从而为中国现代文学的诞 生注入了新锐的思想动力。
• •
•
今天人们眼里的陈独秀
• 贡献
•
• • • • •
新文化运动的发起者,是20世纪中 国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的倡导者; 五四运动的领导者; 马克思主义的积极传播者; • 中国共产党最主要的创始人; 中国共产党第一代领导集体的最主 要的领导人; 中国近现代历史上第一个深刻总结、 反思苏联和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 经验教训的人。
•
陈独秀的思想

陈独秀:
/v_show/id_XMjYyMzEyNA%3D%3D.html
名言警句:
1: 民主不是哪一个阶级的概念,而是整个人类几百年斗争才实现的。无产阶级民主不是一个空洞名词, 其具体内容也和资产阶级民主同样要求一切公民都有集会、结社、言论、出版、罢工之自由。国家者, 保障人民之权利,谋益人民之幸福者也。不此之务,其国也存之无所荣、亡之无所惜。 2、西方人以法治为本位,以实利为本位,故以小人始,以君子终;中国人以感情为本位,以虚文为 本位,故全都以君子始,以小人终! 3、世界文明发源地有二:一是科学研究室,一是监狱。我们青年要立志出了研究室就入监狱,出了 监狱就入研究室,这才是人生最高尚优美的生活。从这两处发生的文明,才是真正的文明,才是有生 命有价值的文明。
陈独秀
——中国共产党创始人之一、新文化运动领导人之一
陈独秀同志生于1879年,安徽省安庆市怀宁人,是二十 世纪初中国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之一,同时和李大钊一 起是中国共产党创始人和早期的主要领导人,被人们称 为“南陈北李”。
简介:陈独秀(1879年10月9日- 1942年5月27日),原名庆同,字仲 甫。安徽怀宁(今属安庆市)人。新 文化运动的倡导者之一,中国共产党 的创始人和早期的主要领导人之一。 1915年9月15日,创办《新青年》杂 志,举起民主与科学的旗帜。曾当选 为中央局书记,中共第二、第三届中 央执行委员会委员长,第四、第五届 中央委员会总书记等。1922年11月5 日,中共代表参加共产国际大会,陈 独秀当选为共产国际执行委员。1927 年7月12日,中共中央改组,陈独秀停 职。1932年10月15日,陈独秀被捕。 1942年5月27日在贫病交加中逝世, 享年63岁。
重要事迹:
• 陈独秀作为新文化运动的领军人物,1915年创办《新青 年》杂志,举起民主与科学的旗帜。1916年任北京大学教 授。陈独秀和李大钊、胡适、鲁迅等在中国掀起轰轰烈烈 的新文化运动,推动新文学、新思想,推广白话文。他在 《新青年》杂志上发表《敬告青年》一文提出“民主” 和“科学”的口号,他说:“我们现在认定只有两位先生, 可以救治中国政治上、道德上、学术上、思想上一切的黑 暗”,掀起了一场批判封建礼教、提倡科学民主的新文化 运动。他把民主称为“德先生”,把科学叫做“赛先生”, 认定只有科学和民主才能救中国,在中国成了第一个举起 科学民主大旗的人,为中国20世纪初的思想解放运动做出 重要贡献!
陈独秀

留学与办报
1915年,陈独秀在上海创办并主编月 刊《青年雜誌》 ,次年更名为《新青 年》。创刊号上提出6个原则:
自主的而非奴隶的 进步的而非保守的 进取的而非退隐的 世界的而非锁国的 实利的而非虚文的 科学的而非想像的
大力鼓吹“德先生”(指 “主”Democracy)和“赛先生” (指“科学”Science),激烈攻击 儒教和传统道德,“打倒孔家店”。 因而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中心,在青年 人中影响很大。
1927年3月21日,当北伐军占领龙华时,中共在上海发动工人武装暴 动。,陈独秀發表《告世界工人阶级书》和《告中国工人阶级书》。 4月4日,陈独秀与刚从国外回来的汪精卫发表《汪、陈联合宣言》, 并随汪去武汉。 4月12日,工人纠察队和蒋介石直接冲突,发生四一二政变,国共分 裂。
7月12日,鲍罗廷遵照斯大林的指示,重新改组中共中央。陈独秀被 停职,于是给临时中央发了一封辞职信。
创立中国共产党
1921年7月,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
上海召开。陈独秀被缺席选为中央局书记。
陈后被选为党的第二届、第三届中央执行委 员会委员长,第四届、第五届中央委员会的 总书记。 1922年7月16日至23日,中国共产党在上海 成都路召开“二大”。大会规定了党的最高 纲领和最低纲领。大会选举陈独秀为中央中共与孙中山和中国国民党合作,陈独 秀和几乎所有中共领袖最初都表示反对。他也日益对莫斯科的 意志和共产国际对中共的指挥感到不满。
但是到了同年8月20日,陈独秀主持西湖会议,终于勉强表示 服从马林传达的共产国际指示,同意加入国民党,并前往莫斯
科参加共产国际四大。
— 读 陈 独 秀 有 感
陈独秀的简介
陈独秀(1879—1942年),字仲甫,安徽怀宁( 今属安庆市)人。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之一,中 国共产党早期的主要领导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Page
1
陈独秀简介
陈独秀,1879年10月9日(清光绪五年)出生于安徽省安庆市城 北(月山)的一间小平房里。早年毕业于求是书院(浙江大学前身), 1901年留学日本。1903年参加拒俄运动,1905年创建安徽第一个资产阶 级革命组织岳王会,任总会长,曾参加反对清王朝和反对袁世凯的斗争。 1915年9月创办《青年杂志》(后名《新青年》),以进化论观点和个 性解放思想为主要武器,大力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提倡新文学、 反对旧文学,举起民主与科学的旗帜。1916年任北京大学文科学长(北 京大学当时有文科、理科、法科,文科是北大三科中最重要的,当时北 大不设副校长,在北大,文科学长是仅次于校长的重要职位)。1918年 和李大钊创办《每周评论》,提倡新文化,宣传马克思主义,俗称“南 陈北李”。是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主要领导人之一。1920年,在共产国际 的帮助下,首先在上海建立中国共产党发起组织,进行建党活动。 1921 年3月24日,陈独秀受陈炯明之邀在广东建党。1921年7月,在上海举行 的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上,被选为中央局书记,其后被选为 第二、第三届中央执行委员会委员长,第四、第五届中央委员会总书记。
陈 独 秀 发 妻
P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ge 8
独秀园景 观
Page
9
毛泽东: 关于陈独秀这个人,我
们今天可以讲一讲。他是有过功劳的。 他是五四运动时期的总司令,整个运 动实际上是他领导的。他与周围的一 群人,如李大钊同志等,是起了大作 用的……他创造了党,有功劳。他的 影响也许比其他任何人的影响都大
。
Page
10
Page
2
陈独秀与中国共产党
1921年7月23日,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上海秘密举行,在 出席会议的13个代表中,陈独秀因公未能出席而派秘书包惠僧参加。“一 大”通过了党的纲领和党成立后的中心任务,宣告了伟大的中国共产党的 成立。在选举党的领导机构时,陈独秀以其无与伦比的影响力缺席当选为 中国共产党中央局书记
Page 11
谢谢观看
Page
12
Page 6
对斯大林统治时期苏联的认识
陈独秀对斯大林统治时期苏联的认 识,是决定他对民主、独裁(或专政)以 及二次大战看法的基础。他对这个问题是 这样认识的:斯大林统治时期的苏联,并 非社会主义国家,而是“世界列强之一。
Page
7
陈独秀的 家人 陈独秀一生有三个妻子,结发妻子高晓岚,二任妻子高曼君,第
其二,对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看 法 其三,对斯大林统治时期苏 联的认识
Page 4
陈独秀说过:“民主主 义是从人类发生政治组织以至政治消灭之 间,各时代(希腊、罗马、近代以至将来 )多数阶级的人民反抗少数特权之旗帜。 ”这话说明争取民主是一个长过程,而且 也带有阶级性。他又说:“民主不仅是一 个抽象的名词,有它具体内容,资产阶级 民主和无产阶级民主,其内容大致相同, 只是实施的范围有广狭而已。”“政治上 民主主义和经济上社会主义,是相成而非 相反的东西。”
Page 5
民主与独裁
对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看法
陈独秀认为,第二次世界大战,不能采 取“失败主义,”他说:“各国无产阶级 政党,应以共同攻打法西斯为斗争口号。” 又说:“在此次帝国主义大战中,对民主 方面采取失败主义……,无论说得如何左, 事实上只有帮助纳粹胜利。”在这里,陈 独秀事实上站到了“民主反法西斯”这个 口号的旗帜下了。这是与当时的托派观点 相距甚远的。
评价陈独秀
他被称为“新文化运动的发起者”、 “民主与科学的倡导者”、“五四运动的 总司令”,是中国共产党的主要创始人之 一。 他又曾经被戴上“右倾机会主义”、 “右倾投降主义”、 “托陈取消派”、 “反共产国际、反党、反革命”、 “叛 徒”、 “汉奸”等大帽子,成为党内最 早、最大的反面人物,被称为“中共历史 上第一桩最大的冤案”。
陈独秀,作为这个伟大政党的缔造者,作为中国共产党第一代领导 集体的核心,其对中共的首创之功将永载史册。如果说孙中山是民国 之父,毛泽东是共和国之父(开国元勋之意),邓小平是改革开放之父(设 计师之意),则,陈独秀就是中国共产党的党父(创始人之意)。
Page 3
陈独秀 政治观 其一,民主与独裁(或专政)
三任妻子是潘兰珍
陈独秀共有7个子女,高晓岚生下了四个:陈延年、陈乔年、陈松年、陈玉 莹;高曼君生下了三个:陈光美、陈子美、陈哲民(又名陈鹤年)。其中, 陈延年和陈乔年是中共早期领导人,在革命斗争中壮烈牺牲。陈光美隐居四 川,由于历史原因,直到去世也未承认是陈独秀之子。潘兰珍没有为陈独秀 生下子女,但在陈独秀晚年一直陪伴在身边。陈独秀的孩子们都能自强,这 与陈独秀的教育理念密不可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