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谷西《中国建筑史》(第6版)复习笔记-绪论 中国古代建筑点特征【圣才出品】

合集下载

潘谷西《中国建筑史》(第6版)复习笔记-第6章 园林与风景建设【圣才出品】

潘谷西《中国建筑史》(第6版)复习笔记-第6章 园林与风景建设【圣才出品】

第6章 园林与风景建设一、概说1.自然式山水田园形成的基础(1)理论观念“天人合一”的思想促使人们去探求自然、亲近自然、开发自然。

(2)自然环境中国山河壮丽、景象万千的自然环境启发人们热爱自然、讴歌自然的无限激情。

2.唐代之前中国的园林的发展(1)文明社会初期人们把自然环境当作是畋猎、渔樵、游娱等物质生活享受的场所,如商、周时期的“囿”、“苑”、“台”等。

(2)汉代时期汉代的帝苑以长安西郊的上林苑规模最大,也属皇帝的猎场、庄园和离宫的性质,其中除了建有大批宫殿外,还广泛收集了全国各地的珍奇果木禽兽。

(3)汉末至南北朝时期道家思想则大行其道,人们形成有独立意义的山水审美意识,对山水的认识从物欲享受提高到“畅神”的纯粹精神领略阶段。

①晋代a.发展原因第一,晋室南迁,中原士大夫大量逃亡江南,尽情享受江南秀丽风光并讴歌自然之美。

第二,帝王造园受到当时思想潮流的影响,欣赏趣味向追求自然美方面转移。

第三,名士高逸和佛徒僧侣为逃避尘嚣而寻找清静的安身之地,促进了山区景点的开发。

如东晋时以王、谢为首的士族聚居于建康、会稽一带,选择山水佳妙处构筑园墅。

b.发展表现第一,王羲之等人在会稽兰亭的集会和他们的诗集、陶渊明的田园诗和《桃花源记》、谢灵运的山水诗和《山居赋》,就是讴歌自然美的代表作。

第二,建康(今南京)、会稽(今绍兴)、吴郡(今苏州)等士族聚居之地,私家宅园和郊区别墅相继兴起。

第三,都城建康,苑园尤盛,帝苑以华林、乐游两园为最著名,大臣之园多近秦淮、青溪二水及钟山之阳。

②南朝a.发展原因帝王宗室对山水的欣赏与追求和时尚所趋并无二致,苑囿风格有明显改变。

b.发展表现第一,开池筑山、表现自然美为目标的园林出现。

第二,出现城郊风景点。

这是一种众人共享的公共游览区,既可畅览远山平川之美,又能丰富城市的轮廓线,是继承台榭发展而来的风景观赏建筑。

3.唐宋至明清自然式山水风景园林的发展(1)理景的普及化①总体趋势b.由社会上层少数帝王、贵戚、豪绅向一般官员、士人、甚至平民推演。

潘谷西《中国建筑史》(第6版)复习笔记-第14章 建筑形式与建筑思潮【圣才出品】

潘谷西《中国建筑史》(第6版)复习笔记-第14章 建筑形式与建筑思潮【圣才出品】

对中国近现代城市面貌具有深远的影响。
(5)对折中主义风格建筑的评价
3 / 16
圣才电子书
十万种考研考证电子书、题库视频学习平


①西方折中主义建筑自身充满矛盾。
a.它通过灵活模仿和自由组合历史上的各种风格,取得丰富多样的建筑形式,一定
程度上反映了当时为解决社会发展的新需求与拘泥于固有法式之间的矛盾所作的探索。
b.探索局限于因袭旧形式的框框,实质上是把建筑历史风格当作文化商品来迎合业
主的口味和要求,创作倾向停留于旧形式的综合。
②西方折中主义建筑进入近代中国后增添了新矛盾。
a.相较于中国封建社会的传统建筑体系是一种先进的建筑文化,标志着中国近代新
建筑体系的建立和发展,代表先进体系的高品位、高素质的建筑文化的输入和引进。
①19 世纪下半叶为初期发展阶段。
②20 世纪初逐步壮大。
③20 世纪 20 年代达到发展高峰。
④30 年代后,折中主义建筑风格在上海、天津、南京等地逐渐为“装饰艺术”和“国
际式”所接替,在一些内地城市仍被视为时尚而方兴未艾。
(4)西方折中主义的影响
西方折中主义是近代中国许多城市中心区和商业干道的奠基性和最突出的风格面貌,
b.大部分是在外国殖民者侵略背景下被动输入的,从中国建筑历史坐标上看,是中
国近代建筑活动中新体系建筑的盛期发展,是一种新事物;在世界建筑历史坐标上看,是
面临淘汰的旧体系建筑的余晖,是一种旧事物。西方折中主义建筑在近代中国的滞后发展,
一定程度上推迟了中国接受现代主义建筑的时间表。
(6)对待西方折中主义建筑的态度
1 / 16
圣才电子书

十万种考研考证电子书、题库视频学习平 台

中国古代建筑史笔记

中国古代建筑史笔记

中国古代建筑史笔记绪论中国古代建筑的特征1,⽊构建筑结构体系:穿⽃式,抬梁式,井⼲式。

穿⽃式:沿着房屋进深⽅向⽴柱,间距较密,⽤穿枋把柱⼦串联起来,形成⼀榀榀房架,檩条直接搁置在柱头上。

特点是⽤较⼩的柱与“穿”,做成⼤的构架(整体性强,柱密,开间⼩)。

流传到现在,为中国南⽅诸省建筑所普遍采⽤。

抬梁式:沿着房屋进深⽅向在⽯础上⽴柱,柱上架梁,再在梁上重叠数层⽠柱和短梁,最上层梁上⽴脊⽠柱,构成⼀组⽊构架。

在平⾏的两组⽊构架之间,⽤横向的枋连接柱的上端,并在各层梁头和脊⽠柱上安置若⼲与构架成直⾓的檩。

檩上排列椽⼦承载屋⾯。

2,⽃栱的作⽤:在柱⼦上,⽤以承托梁头、枋头,及伸出悬臂梁承托出檐部分重量的构件。

○唐宋:结构作⽤明显,布置疏朗,⽤料硕⼤;○明清:装饰作⽤加强,排列从密,⽤料变⼩,但结构作⽤仍在。

⽃栱在宋称为“铺作”,清称为“⽃栱”或“⽃科”。

(江南称“牌枓”)○柱头上的⽃栱——柱头科(宋:柱头铺作),承托屋檐重量的主体。

○两柱之间置于枋⼦上的⽃栱——平⾝科(宋:补间铺作),起辅助⽀撑作⽤。

○⾓柱上的⽃栱——⾓科(宋:转⾓铺作),其承托⾓梁及屋⾓的作⽤。

室内⽃栱通常只⽀撑天花板重量,作为梁头节点的联系构件。

⽃栱:⽃-栱与昂的⽀座垫块;栱-短悬臂梁;昂-⽃的悬臂梁,与栱的作⽤相同;◆当建筑物⾮常之⼤⽽屋檐出挑相应加⼤时,⽃栱挑出距离也增加。

⽅法是:栱与昂的叠加层数(即出跳数),每增加⼀层栱/昂,⽃栱多出⼀跳,最多可加⾄出5跳。

重檐建筑:⼀般上檐⽃栱⽐下檐⽃栱多⼀跳,以增加出檐深度。

◆叉⼿:脊桁两侧的斜撑,⽤于固定⽀撑脊桁,其形状犹如侍者叉⼿⽽⽴,多见于唐宋元明建筑上。

3,台基作⽤:防⽔,防潮,保持室内⼲燥洁净。

(⼀般3到5个踏步)柱础:保护柱⼦不受地下⽔上升侵蚀⽽致腐烂的构件,多为⽯制。

◆收分:柱⾝由下向上逐渐收⼩;梭柱:上下两端均有收分的柱⼦形式,体如梭形;卷杀:将某些构件末端切削使之具柔美⽽有弹性的外形的⼀种做法,其轮廓线由折线或曲线组成;4,庭院围合⽅式:1)在主房与院门之间⽤墙围合;2)廊院:主房与院门之间⽤廊围合;3)三合院:住房前两侧东西相对各建厢房⼀座,之前再建院墙与院门;四合院:将三合院的院墙改为房屋,即主房东西两侧,相对之处均为房屋所围合;5,⼯官制度是中国古代中央集权与官本位体制的产物;⼯官是城市建设、建筑营造⼯官的职务:主持建筑⼯程的设计,管理估计⼯料及组织施⼯隋·宇⽂恺:隋代东西两⼤都城的规划与营造,⼤兴城规划;1:100的⽐例制作“明堂”图像及⽊模型宋·李诫:《营造法式》6,中国古代建筑两种发展模式:1)⼯官掌管下建造的官式建筑;2)各地⾃主建造的民间建筑第⼀章古代建筑发展概况§1-1原始社会建筑(6、7千年前-公元前21世纪)新⽯器时期的建筑遗存(⼲阑式——由产⽣于长江流域多⽔地区的巢居发展⽽来。

潘谷西《中国建筑史》(第6版)复习笔记-第7章 建筑意匠【圣才出品】

潘谷西《中国建筑史》(第6版)复习笔记-第7章  建筑意匠【圣才出品】

第7章 建筑意匠一、营造活动中的观念形态房屋从新石器开始就是社会文化的标志物。

营建活动中的观念假设不仅是存在的反映,也已构成社会存在的一部分。

通过礼制,也通过社会中的民俗、心理结构等其他规范文化,作为形而上学的观念形态影响与制约着建筑的发展,这些观念文化有:1.天人合一的宇宙观在影响建筑发展的诸多观念中,天人合一的观念是根本性的,是西周以后,人们强调天与人的关系紧密相连、不可分割的一种观点。

(1)起源与发展①“天”是一个历史范畴,起源于远古人类对无法预测的苍茫太空的敬畏。

②夏商以后,“天”被认为是有意志、有人格的最高主宰,随着对灾变、王权更迭、国运兴衰、人事征战、吉凶关系的长期思考探索,其内涵与外延都发生了一定的扩展,但其内核仍是外在于人、人类无法把握的宇宙主宰。

③春秋之后,对这种主宰的崇拜构架起以天人关系为基础的宇宙观,并形成“天命”、“天意”、“天文”、“天道”等一系列概念。

(2)对政治与文化的影响①统治者将承天命、顺天意作为其统治合法性及震慑百姓的理论基础,力图将人间的秩序模拟成通过天象观测所认识到的“天”上的秩序,以求得合法与永恒。

②士大夫也无不以探求天人关系,尤其是以天地之道来通达人道作为最高的学问。

(3)对建筑发展的影响①营造目的与天及与从属于天的下一个等级的若干神灵对话的场所,是中央、地方以至乡村的最重要的建筑活动,它们构成了中国建筑体系的神圣核心和最具象征意义的部分。

②规划格局a.州郡依其在国中位置寻求天上星宿为其对应物,称星野。

《周礼·春官宗伯》中便有以天下12州与天上12处星宿对的记载。

魏晋之后,更趋详尽。

b.城市,尤其是都城以及宫殿、陵寝的布局和规划设计与命名都力图体现天人合一的追求,从春秋时期吴越都城的设计规划乃至宋东京及明初南京宫城的兴建、命名和事后的诠释,历代陵墓中天象地理图的绘制,都显示着窥天通天、与天同构的目标。

③尊卑层序通过进一步的关于自然环境的具体认知及其他更低层次的事物中的序的把握,使天人合一观念逐级转化为建筑中的关系。

潘谷西《中国建筑史》(第6版)复习笔记-第12章 建筑类型与建筑技术【圣才出品】

潘谷西《中国建筑史》(第6版)复习笔记-第12章 建筑类型与建筑技术【圣才出品】

第12章 建筑类型与建筑技术一、居住建筑1.近代中国居住建筑类型(1)旧建筑体系传统住宅的延续发展。

①分布地区广大的农村、集镇,偏僻地区的县城,少数民族聚居的城乡和一部分大中城市的旧城区。

②特点保持传统民居的基本形态,只在应用玻璃、机制砖瓦等方面,产生微弱的局部变化。

(2)近代出现的新住宅类型①从西方国家传入和引进的新住宅类型。

a.分布地区主要分布在大中城市中。

b.类型独户型住宅、联户型住宅、多层公寓、高层公寓等。

②由传统住宅适应近代城市生活需要,接受外来建筑影响而糅合、演进的新住宅类型。

a.出现原因传统住宅适应近代城市生活需要,接受外来建筑影响而糅合、演进成新住宅类型。

b.类型2.外来移植的住宅(1)移植方式主要通过外国移民输入和建筑师引进。

(2)主要类型①独户型住宅a.概述独户型住宅又称独院式住宅,有高标准和普通标准两类,高标准的独院式住宅通称花园洋房,最初多为外国人居住,1900年前后出现于各大城市。

b.特点第一,位于城市良好地段,总平面宽敞,讲究庭园绿化和小建筑处理,建筑面积很大,多为一二层楼,采用砖石承重墙、木屋架、铁皮屋面,设有火墙、壁炉、卫生设备,装饰豪华。

第二,外观随居住者的国别,采用各国大住宅、府邸形式。

c.在中国的发展第一,独院式花园住宅传入中国后,很快为军阀、官僚、买办、资本家所追慕,纷纷转手购置或仿效建造。

第二,20世纪20年代后,独院式住宅活动规模扩大,南京、上海、天津等大城市陆续建造一批独院式住宅。

第三,30年代后,在国外现代建筑运动影响下,出现少数时髦的新住宅,具有很地道的“现代式”。

a.出现时间20世纪30年代,一些大城市开始盛行供出租、出售的公寓住宅。

b.出现原因城市土地昂贵,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市场游资充斥,各国在远东的行商极力向中国推销建筑材料,一批房地产集团利用廉价材料和劳动力,竞相向房地产投资。

c.特点第一,多位于公共交通方便的地段,便于居住者通往工作地区和市中心。

潘谷西《中国建筑史》(第6版)复习笔记-第1章古代建筑发展概况【圣才出品】

潘谷西《中国建筑史》(第6版)复习笔记-第1章古代建筑发展概况【圣才出品】

潘谷西《中国建筑史》(第6版)复习笔记-第1章古代建筑发展概况【圣才出品】第1章古代建筑发展概况一、原始社会建筑(六七千年前~公元前21世纪)1.原始社会的住房建筑我国境内已知的最早人类居住方式包括穴居和巢居。

在氏族社会中具有代表性的房屋遗址主要有两种:一种是长江流域多水地区由巢居发展而来的干阑式建筑;另一种是黄河流域由穴居发展而来的木骨泥墙房屋。

(1)氏族社会时期的住房建筑以浙江余姚河姆渡村的建筑遗址为代表。

①历史地位距今约六七千年,是我国已知的最早采用榫卯技术构筑木结构房屋的一个实例。

②遗址特点a.已发掘的部分是长约23m、进深约8m的木构架建筑遗址,推测是一座长条形的、体量相当大的干阑式建筑。

b.木构件遗物有柱、梁、枋、板等,许多构件上都带有石器加工的榫卯,说明当时长江下游一带木结构建筑的技术水平高于黄河流域。

(2)原始社会晚期的住房建筑以黄河流域的建筑遗址为代表。

黄河流域有广阔而丰厚的黄土层,土质均匀,含有石灰质,有壁立不易倒塌的特点,便于挖作洞穴。

其建筑遗址的类型及特点包括:①竖穴上覆盖草顶的穴居氏族部落广泛采用的一种居住方式。

②在黄土沟壁上开挖横穴而成的窑洞式住宅在山西、甘肃、宁夏等地广泛出现。

b.特点其平面多作圆形,和一般竖穴式穴居并无差别,也有作圆角方形平面的。

③“地坑式”窑洞遗址先在地面上挖出下沉式天井院,再在院壁上横向挖出窑洞,这是至今在河南等地仍被使用的一种窑洞。

(3)仰韶时期的住房建筑此时的原始村落多选择河流两岸的台地作为基址,这种村落已有初步的区划布局。

以陕西临潼姜寨发现的村落遗址为代表,仰韶时期住房建筑的特点主要包括:①建筑布局上的特点a.村落遗址分为居住区、墓葬区和制陶窑场三个区域,并以一道壕沟隔开。

b.居住区的住房共分五组,每组都以一栋大房子为核心,其他较小的房屋环绕中间空地与大房子作环形布置。

②营造技术上的特点a.仰韶人后期的建筑已从半穴居进展到地面建筑,并已有了分隔成几个房间的房屋。

《中国建筑史》(东南潘谷西)

《中国建筑史》(东南潘谷西)

第一篇中国古代建筑绪论中国古代建筑的特征一、建筑的多样性与主流木架建筑优势:1.取材方便2.适应性强3.有较强的抗震性能4.施工速度快5.便于修缮、搬迁木架建筑的缺陷1.木材越来越稀少2.木架建筑易遭火灾3.无论是抬梁式还是穿斗式结构,都难以满足更大、更复杂的空间需求。

二、木构架的特色我国木构建筑的结构体系主要有穿斗式和抬梁式两种。

穿斗式(或称“串逗”式)木构架的特点是:用穿枋把柱子串联起来,形成一pipi的房架;檩条直接搁置在柱头上;沿檩条方向,再用斗枋把柱子串联起来。

由此形成了一个整体框架。

这种木构架广泛用于江西、湖南、四川等南方地区。

抬梁式木构架的特点:柱上搁置梁头,梁头上搁置檩条,梁上再用矮柱支起较短的梁,如此层叠而上,亮的总数可达3-5根。

当柱上采用斗拱是,则梁头搁置于斗拱上。

多用于北方地区及宫殿、庙宇等规模较大的建筑物。

两者比较:穿斗式木构架用料小,整体性强,但柱子排列密,只有当室内空间尺度不大时(如居室、杂室)才能使用;而抬梁式木构架可采用跨度较大的梁,以较少柱子的数量,取得室内较大的空间,所以适用于宫殿、庙宇等建筑。

南方的一些庙宇、厅堂多混合使用这两者。

斗拱是中国木架建筑特有的结构部分,其作用是在柱子上伸出悬臂梁承托出檐部分的重量。

唐宋以前,斗拱的结构作用十分明显,布置疏朗,用料硕大;明清以后,斗拱的装饰作用加强,排列丛密,用料变小,远看檐下斗拱犹如密布一排雕饰品,但其结构作用仍未丧失。

斗拱的主要构架是:拱、斗、昂。

(p4)三、单体建筑的构成中国古代单体建筑的特点是简明、真是、有机。

(p5)单体建筑的另一个特点是平面、结构、造型三者的不可分割性。

屋顶对建筑里面起着特别重要的作用。

四、建筑与环境1.善择基址2.因地制宜3.政治环境4.心理补偿“风水”是中国特有的一种古代建筑文化现象。

对风水可以这样认为:风水在古代特定条件下创造出来的许多实绩,今天仍可作为历史经验供我们借鉴;而它所依据的理论和是手段则早已失去现实意义,及时合乎科学原理的成分,也因远远落后于现代地质学、水文学、气象学、规划学和建筑学而无需再去应用。

潘谷西《中国建筑史》(第6版)复习笔记-第18章 建筑教育与学术发展【圣才出品】

潘谷西《中国建筑史》(第6版)复习笔记-第18章 建筑教育与学术发展【圣才出品】

第18章 建筑教育与学术发展一、建筑教育1.1950~1970年代的建筑教育(1)建筑教育的发展①1952年,中国高等学校进行全国规模的大调整,新的建筑教育格局由此形成。

同济大学和重庆建筑工程学院成为土建类的高等工业院校,其余在理工科大学中设建筑学专业。

②1953年,原武汉大学、湖南大学、广西大学、南昌大学的土木系合并在湖南大学。

③1956年,东北工学院、青岛工学院、苏南工业专科学校、西北工学院等校土建专业归属西安冶金建筑工程学院。

④1958年,各省办过一些地方院校的建筑系或建筑学专业。

⑤1959年,在哈尔滨工业大学土木系的基础上成立哈尔滨建筑工程学院。

⑥20世纪60年代,大量院校的建筑学专业取消。

(2)教育制度①招生a.全国统一考试,高等学校分理工、文史、医农三类,按重要程度分为一、二、三类。

b.在保证符合当时政治标准对考生要求的前提下,按分数分类分段录取,生源有全国、区域及省内的差异。

c.1965年,全国建筑学招生为289人。

1966~1976十年间,除1972年后招收少②经费80年代以前,全部教育经费由国家按部或省拨付,因学校等级而有差别。

③学制60年代,建筑学专业学制多为5年,清华则为6年。

④分配a.国家统一分配毕业学生,地区招生的学校分配范围与招生范围相同,而全国招生的学校则依国家政策变化,每年分配的地区和部门侧重点不同。

b.分配部门以设计院为主,高校、研究机构和学术机构管理部门为次。

(3)教育方针①1950~1980年代,教育方针是教育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②1958~1960年、1964~1966年间,政治运动较多,包括下乡、下厂、下工地,也包括四清、社会主义教育等政治运动。

③1961~1963年间,制定高等教育管理方面的制度“高教60条”。

(4)教学骨干教学骨干力量,以第一、第二代建筑师及建筑教育家为核心,以在20世纪50年代后成长起来的第三代教师为骨干和基本力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绪论 中国古代建筑的特征
一、建筑的多样性与主流
中国是一个地域辽阔的多民族国家,从北到南,从东到西,地质、地貌、气候、水文条件变化很大,各民族的历史背景、文化传统、生活习惯各有不同,因而形成许多各具特色的建筑风格。

1.木构建筑的优势
(1)取材方便
①在古代,我国广袤的土地上散布着大量茂密的森林,包括黄河流域,也曾是气候温润、林木森郁的地区。

②木材易于加工,利用石器即可完成砍伐、开料、平整、作榫卯等工序。

(2)适应性强
木架建筑使用的灵活性大,适应性强,无论是水乡、山区、寒带、热带,都能满足使用要求。

(3)有较强的抗震性能
木构架的组成采用榫卯结合,木材本身具有的柔性加上榫卯节点有一定程度的可活动性,使整个木构架在消减地震力的破坏方面具备很大的潜力。

(4)施工速度快
木材加工远比石料快,加上唐宋以后使用了类似今天的建筑模数制的方法,各种木构件的式样也已定型化,因此可对各种木构件同时加工,制成后再组合拼装。

(5)便于修缮、搬迁
榫卯节点有可卸性,替换某种构件或整座房屋拆卸搬迁,都比较容易做到。

2.木架建筑的缺陷
(1)木材越来越稀少,到宋代,建造宫殿所需的大木料已感紧缺。

森林的大量砍伐,使我国的生态环境日益恶化,也使木架建筑失去了发展的前提。

(2)木架建筑易遭火灾,各地城镇因火灾而烧毁大片房屋的记载不绝于书。

在南方,还有白蚁对木架建筑的严重威胁。

木材受潮后易于朽坏也是一大缺点。

(3)无论是抬梁式还是穿斗式结构,都难以满足更大、更复杂的空间需求,木材的消耗量也很大,从而限制了它继续发展的前景。

二、木构架的特色
1.木构建筑的结构体系
我国木构建筑的结构体系主要有穿斗式与抬梁式两种。

(1)穿斗式(又称“串逗”式)木构架
①用穿枋把柱子串联起来,形成一榀榀的房架;檩条直接搁置在柱头上;在沿檩条方向,再用斗枋把柱子串联起来。

由此形成了一个整体框架。

这种木构架广泛用于江西、湖南、四川等南方地区。

②穿斗式木构架用料小,整体性强,但柱子排列密,只有当室内空间尺度不大时才能使用。

图0-1 穿斗式木构架示意图
(2)抬梁式木构架
①柱上搁置梁头,梁头上搁置檩条,梁上再用矮柱支起较短的梁,如此层叠而上,梁的总数可达3~5根。

当柱上采用斗栱时,则梁头搁置于斗栱上。

这种木构架多用于北方地区及宫殿、庙宇等规模较大的建筑物。

②抬梁式木构架可采用跨度较大的梁,以减少柱子的数量,取得室内较大的空间,所
以适用于宫殿、庙宇等建筑。

图0-2 清式抬梁式木构架示意图
2.斗栱
斗栱在宋代又称“铺作”,因为是层层相叠铺设而成;在清代称“斗科”或“斗栱”;在江南则称“牌科”。

(1)斗栱作用
①在柱头上的斗栱称为柱头铺作(清称柱头科),是承托屋檐重量的主体。

②在两柱之间置于阑额(清称额枋)上的斗栱,称为补间铺作(清称平身科),起辅助支撑作用。

③在角柱上的斗栱称为转角铺作(清称角科),起承托角梁及屋角的作用,也是主要结
构部件。

(2)斗栱的主要构件
栱、斗、昂。

向外悬挑的华栱是短悬臂梁,是斗栱的主干部件;“斗”是栱与昂的支座垫块;“
昂”是斜的悬臂梁,和华栱的作用相同。

(3)斗栱的挑出距离
当建筑物非常高大而屋檐伸出相应加大时,斗栱挑出距离也必须增加,其方法是增加栱和昂的叠加层数(即出跳数),每增加一层华栱或昂,斗栱即多出一跳,最多可加至出五跳。

图0-3 宋式斗栱承托屋檐示意图
三、单体建筑的构成
1.单体建筑的特点
中国古代单体建筑的特点是简明、真实、有机。

(1)“简明”是指平面以“间”为单位,由间构成单座建筑,而“间”则由相邻两榀房架构成,因此建筑物的平面轮廓与结构布置都十分简洁明确,人们只需观察柱网布置,就可大体知道建筑室内空间及其上部结构的基本情况。

(2)“真实”是指对结构的真实性显示。

在各类建筑物中,除了最高等级一类的殿堂建筑需要表现庄严华丽的气氛,构作天花板遮住梁架外,一般建筑都是无保留地暴露梁架、斗栱、柱子等全部木构架部件。

(3)“有机”是指室内空间可以灵活分隔,以满足各种不同功能的要求;并易于和环境融为一体,室内外空间可相互流通渗透。

2.屋顶的作用
屋檐、屋面、屋角以及硬山、悬山、歇山、庑殿、攒尖、十字脊、盝顶、重檐等众多屋顶形式的变化,加上灿烂夺目的琉璃瓦,使建筑物产生独特而强烈的视觉效果和艺术感染力。

通过对屋顶进行种种组合,又使建筑物的体形和轮廓线变得愈加丰富。

四、建筑群的组合
中国古代建筑以群体组合见长,擅长运用院落的组合手法来达到各类建筑的不同使用要求和精神目标。

1.庭院
庭院是由屋宇、围墙、走廊围合而成的内向性封闭空间,它能营造出宁静、安全、洁净的生活环境。

在易受自然灾害袭击和社会不安因素侵犯的社会里,这种封闭的庭院是最合适的建筑布局方案之一。

庭院是房屋采光、通风、排泄雨水的必需,也是进行室外活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