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中国古代建筑

合集下载

中国建筑史 第六章:古代木构建筑的特征与详部演变资料讲解

中国建筑史 第六章:古代木构建筑的特征与详部演变资料讲解

角柱 槛墙
c.杀梭柱之制
柱子上段卷杀,称上梭柱;上下段均卷杀,称为上下 梭。
《营造法式》规定:柱分三段,以上段做三瓣卷杀,至 上径比栌斗底周边大出4分时,作覆盘形收束。
明清官式建筑已罕见梭柱。
卷杀:宋代栱、梁、柱等构件端部做弧形(其轮廓由折线组成),形成 柔美而有弹性的外观,称为卷杀。
梭柱:在柱上 端1/3处收杀 。使柱顶与斗 底相合,柱肩 梭成圆弧形。
料要求比较高
抬梁式
梁 柱
脊檩 上金檩 老檐檩 檐檩
穿插枋
随梁枋
抬梁式
脊瓜柱 三架梁 五架梁
抬头梁
抬梁式构架的各个构件名称
抬梁式构架的常见梁架形式
2. 穿斗式构架(立贴式)
柱直接承檩,柱间不施梁,而用若干穿枋联系。
• 檩柱支承体系,靠穿来增加建筑的稳定性 • 多用于南方民间建筑
穿斗式
柱 檩
斗栱:
中国式建筑所特有的组合构件,是较大建筑物 的柱与屋顶之间的过渡部分;
其作用是,承受上部支出的屋檐,将其重量或 直接集中到柱上,或间接地先传至额枋再转到柱上 。
一、斗栱的作用
1. 增加挤压面的作用 2. 支承挑檐檩 3. 联结柱网 4. 减少净跨,减小弯矩、剪力 5. 抗震 6. 装饰作用 7. 等级标志 8. 模数作用
大梁(大柁):大小、长短 常依梁上所承的檩数为准, 如承九檩为九架梁,依此类 推。
抱头梁(挑尖梁)
3. 檩(桁)
与屋脊平行、直接承受 屋面荷载的构件
依清《工部工程做法则 例》:有斗栱之大木 用桁,无斗栱之大木 用檩
取名方式与柱的名称一 致:檐檩、金檩
卷棚檩为双数 宋称:梁—栿
檩—槫[tuán]
4. 枋

导游证全国导游基础第六章判断题

导游证全国导游基础第六章判断题

第六章中国古代建筑一、判断题(正确的选A,错误的选B)1.传统思想在古代建筑中主要体现在敬天祀祖、皇权至上j以中为尊和阴阳五行等几个方面。

( )2.北京明清故宫是我国现存最大、最完整的宫殿建筑群,它的总体规划和建筑形制最大限度地体现了皇权至上的思想。

( )3.中国古代木构架结构,主要有抬梁式、穿斗式和井干式三种形式。

( )4.大型宫殿、坛庙、寺观、王府、宅第等豪华壮丽建筑物中常采用穿斗式结构方式。

( )5.天为阳,地为阴,北为阳,南为阴,故天坛必在北方,地坛必在南方。

( ) 6.我国南方民居和较小的殿堂楼阁多采用井干式结构方式。

( )7.“井干式”是一种最原始而简单的结构,现除山区林地之外,已很少见到了。

( ) 8.“大屋顶”和飞腾的挑檐是我国古代建筑最具特色的外观特征。

( )9.歇山顶的屋面四坡五脊,前后屋面相交形成一条正脊,两侧屋面与前后屋面相交形成四条斜脊,俗称五脊顶。

( )10.官式建筑中重檐歇山顶规格最高,如故宫太和殿。

( )11.庑殿顶又称九脊顶,由一条正脊、四条垂脊和四条戗脊组成。

( )12.悬山顶和硬山顶都有五脊二坡。

( )13.卷棚顶整体外貌与歇山、悬山、硬山一样,唯一的区别是没有明显的正脊,颇具曲线所独有的阴柔之美。

( )14. 一般面阔间数为奇数。

在间数中,面阔间数越多,建筑物级别越高。

( )15.柱色是红色的级别最高,其次为金色,再其次是黑色。

( )16.清朝规定:皇宫正殿门为金色;一品至三品官员府第门为红色:四品以下官员府第门为黑色。

( )17.和玺彩画等级次于旋子彩画,一般用于次要宫殿或寺庙中。

( )18.最高级台基即须弥座,又名金刚座,常用于宫殿和著名寺院中的主要殿堂建筑。

( )19.宫殿的布局讲究严格的中轴对称、左祖右社和前朝后寝。

( )20.按照中国文化的传统习俗,宫殿大门前的一对石狮中爪下所踩之物为球的必定是雄狮。

( )21.北京故宫是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大、最完整的古代木构建筑群。

全国导游基础知识第六章中国古代建筑练习题

全国导游基础知识第六章中国古代建筑练习题

第六章中国古代建筑一、判断题(正确答案用“A”标注,错误答案用“B”标注)1.北京故宫内廷有三座花园,即宁寿宫花园、慈宁宫花园和御花园。

()2.清代帝王陵全部集中在辽宁和河北两省境内。

()3.歇山顶是庑殿顶和悬山顶的结合,由一条正脊、四条垂脊和四条线脊组成,故又称为九脊顶。

()4.在古建筑中,建筑物迎面的间数称为“面阔间数”,建筑物的纵深间数称为“进深”。

()5.南京古城的聚宝门是我国现存最大、最为完整的堡垒瓮城。

()6.天坛南边围墙左右两角呈弧形,北边围墙左右两角呈方形,以象征古人“天圆地方”的观念。

()7.我国古城的城垣一般有两重,外面的称城,里面的称郭。

()8.文溯阁是雍正时期在沈阳故宫西路营造的建筑。

()9.自产生灵魂观念以来,人们有了筑坟的念头。

大约从商代开始,出现“封土为坟”的做法。

()10.帝王陵的地面建筑主要由祭祀建筑区、神道和护陵监三部分组成。

()11.我国古代的墓室结构依次经历了土穴墓、砖石墓和木椁墓三个发展阶段。

()12.中国古代建筑以木结构为主,辅以砖瓦。

()13.唐乾陵是唐高宗李治和女皇武则天的合葬墓。

()14.社稷坛以五色土覆盖坛面,以象征“普天之下,莫非王土”,并祈求全国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15.我国古代建筑的彩画共有三种,按等级从高到低排列依次为和玺彩画、苏式彩画和旋子彩画。

()16.祭天、地、日、月等活动都在郊外进行,统称郊祭。

()17.安济桥坐落在北京的永定河上。

()18.秦始皇陵位于陕西临潼,北宋陵位于河南开封。

()19.居庸关位于北京市昌平区境内,其得名始自汉代。

()20.汉茂陵是汉武帝刘彻的陵墓,位于陕西兴平县,周围有霍去病、卫青等20余个陪葬墓。

()二、单项选择题(40题。

每题的备选项中,只有1个最符合题意)1.我国古代崇拜“中”的意识与古代人们对()的崇拜有关。

A.北极星B.泰山C.皇帝D.祖先2.故宫太和殿的屋顶形式是()。

A.重檐庑殿顶B.重檐攒尖顶C.悬山顶D.硬山顶3.下列古桥中,建筑年代最早的是()。

第六章 中国古代建筑(2)

第六章  中国古代建筑(2)
第四节
陵墓建筑
古代中国是一个礼制盛行的国家。守 孝、祭祖是中国儒家礼俗中的头等大事。 “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 礼”。由于受到儒家文化和封建迷信思想 的影响,中国古代笃信“厚葬明孝、媚祖 邀福”的理念。
帝王的坟墓称为陵寝、陵墓。在战 国时,人们将高大的坟丘称为“陵”。 所谓“寝”,是指皇陵上的宫殿建筑, 它是由前朝后寝的宫殿建筑布局形式发 展而来的。我国自黄帝起至清代止,兴 建帝陵之风历代盛行,其分布之广、数 量之多、规模之大、规制之繁令人叫绝。 历代帝王不惜巨金,大兴土木,将陵墓 地上、地下建造成规模宏大、精美豪华 的建筑艺术品。
乾陵是中国唐代高宗皇帝李治与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武 则天的合葬之地。陵园内建筑仿唐长安城格局营建,宫城、皇城、 外廓城井然有序,现存有华表、翼马、驼鸟、无字牌、述圣记碑、 石狮、六十一蕃臣像等大型石雕刻120多件,整齐有序地排列于 道两侧,气势宏伟,雄浑庄严,被誉为“盛唐石刻艺术的露天展 览馆”。出土大量珍贵文物和绚丽多彩的墓室壁画,堪称唐代瑰 丽的地下艺术画廊。
唐昭陵
唐乾陵
武 则 天 的 无 字 碑
明十三陵
坐落在北京市昌平县,是明代十三个皇帝陵寝的总称。 陵区的东、西、北三面环山,中间为盆地。依次建有长陵 (成祖)、献陵(仁宗)、景陵(宣宗)、裕陵(英宗)、 茂陵(宪宗)、泰陵(孝宗)、康陵(武宗)、永陵(世 宗)、昭陵(穆宗)、定陵(神宗)、庆陵(光宗)、德陵 (熹宗)、思陵(思宗)。形成了体系完整、规模宏大、气 势磅礴的陵寝建筑群。明十三陵作为中国古代帝陵的杰出代 表,展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丰富内涵。十三个陵寝中,建筑 最为雄伟的是长陵,结构最为精美的是永陵,规模最小的是 思陵。陵区南北长达7公里的中轴线上,建有宏阔壮观的神路。 路两侧排列着造型生动,刻工精巧的石雕,共有石像生18对, 自南向北排列顺序是;雄狮、獬豸、骆驼、象、麒麟、马, 均为两卧两立,其后则是武臣、文臣、勋臣各4个。

中国建筑艺术 PPT课件

中国建筑艺术 PPT课件

一、中国古代建筑的发展与演变
1、创始阶段:
包括原始社会新石器时代中、晚期和整个奴隶社会的 夏、商、周。 萌生时期:新石器时代,黄河流域及北方地区流行穴 居、半穴居及地面建筑;长江流域及南方地区流行地 面建筑及干阑式建筑。 前秦的建筑有较大的发展。周朝建筑较殷商更为发达, 始用瓦盖屋顶。以板筑法为主,其屋顶如翼,木柱架 构,庭院平整,已具一定法则。
2、战国、秦汉时期:
战国时期,建筑装饰出现长足进步,明显地表 现在建筑材料方面,建筑物装饰性得到极大加 强。 秦汉时期,建筑领域的装饰艺术达到新的高度, 赋予建筑结构以更多装饰性的发展趋势更为明 显。利用屋顶样式和各种瓦所产生的装饰作用, 是汉代建筑设计中一个十分重要的特点。
瓦当
3、魏晋南北朝时期:
古代建筑初始阶段想象复原图
2、成型阶段
春秋至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古代建筑体系的定型阶段。 春秋、战国为序曲;秦、汉是主题,是中国古代建筑发 展史的第一个高峰;三国、两晋是第一高峰的余脉;南 北朝是成熟阶段的序曲。 ①构造上,穿斗架、叠梁式构架、高台建筑、重楼建筑 和干阑式建筑等相继确立自身体系,成为中国古代木构 建筑的主体构造形式。 ②类型上,城市的格局、宫殿建筑和礼制建筑的形制、 佛塔、石窟寺、住宅、门阙、望楼等都已齐备。
61永乐宫藻井装饰62元代在传统建筑方式之下装饰方面深受蒙古族影响带有极强的游牧特色并受到喇嘛教建筑和伊斯兰教建筑的影63北海白塔北海白塔64656667686970鸱吻akindroofridge音吃吻中国古代建筑屋脊正脊两端的一种饰物
第六章 建筑艺术
6.1 中国古代建筑的发展与演变 6.2 建筑结构与造型工艺 6.3 建筑装饰艺术
汉建章宫平面复原 及与未央宫关系示意图

全国导游基础知识第六章 中国古建筑篇

全国导游基础知识第六章 中国古建筑篇

2.坛庙建筑
1.概况
2.中国现存著名坛庙
FILL IN THE TITLE HERE
填 写
太庙

社稷坛
字 天坛
皇穹宇
地坛
郊祭
左祖 右社
圜丘坛、祈年殿、斋宫、
岱庙(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曲阜孔庙“孤例”“世界文化遗产”
陵墓、古城、古长城 与古镇古村建筑
了解古陵墓、城、镇村的基本特点 与代表 掌握古长城结构特点
台基 Tai Ji
定义:是高出地面的建筑物底座,又称基座。 主要作用:防潮防腐,承托建筑物,增强建筑的 高大雄伟。 分类:分为普通台基和须弥座两类。
开间 Kai Jian
“间”为四柱围成的空间,是中国古代建筑的基 本单元。建筑的迎面间数称“开间”,或称“面 阔”。各开间宽度的总和称为“通面阔”。建筑 的纵深间数称“进深”。古人以奇数为吉祥数, 面阔进深多为单数。开间越多,建筑等级越高。
大梁 Da liang
即横梁,是架于木头圆柱(用松木或楠木制成的 圆柱形木头,置于石头为底的台上)上的一根最 主要的木头,用以形成屋脊。
斗拱 Dou Gong
是中国古代建筑独特的构件。方形木块叫斗,弓 形短木叫拱, 斜置长木叫昂,总称斗拱。一般 置于柱头和额访、屋面之间,用来支撑荷载梁架、 挑出屋檐,兼具装饰作用。
3 的地方,称社稷坛。
布局 特点
前朝后寝:“前朝” 帝王上朝理政、举行大典的地方, 建筑群的前部。“后寝”帝王、妃子及其子女生活起
4 居的地方,建筑群的后部。
三朝五门:“三朝”是指大朝、内朝、外朝:奉天殿(太和殿)、
5 华盖殿(中和殿)、谨身殿(保和殿)“五门制”沿中轴线以五
道门。内向外以此为奉天门或太和门、午门、端门、天安门、大 清门。

中国建筑史—隋唐五代时期的建筑

中国建筑史—隋唐五代时期的建筑

*最大贡献:
a.将宫殿、官署民居分区设置,又设东西二 市作为交易中心
b.将全城用纵横街道分为棋盘形,使市容整 齐划一 c. 将四面街界所划之地作为坊,以一坊为 一小城,二面或四面辟门,且规定街道宽 度:百步、六十步、四十七步等标准宽度。
从大雁塔顶俯瞰唐长安曲江遗址
2、东都洛阳:
规划设计人:杨素、宇文恺、封德 彝、牛弘等
[驼峰]:形如骆驼的背,用于露明架 中,配合斗栱承托梁袱之用。
[人字叉手]:支撑脊抟的两根斜木; 一般在脊蜀柱两侧,唐之前有些只用 人字叉手而不用蜀柱。
[柱的生起]:明间二柱不升,其余则 每出一间,升高二寸。
[柱的侧脚]为加强屋架整体的向心和稳定, 内外柱都稍向中心倾斜;角柱轴线偏柱高 的0.8%,前后檐柱轴线偏柱高的1%。
深、高的空间比例是1:1:1, 加大了空间感。
[用材]:
构件无过大的材,又无过小的 材.
山 西 五 台 山 佛 光 寺 大 殿 前 檐
山 西 五 台 山 佛 光 寺 大 殿 明

山西五台山佛光寺大殿斗栱 (柱头、补间)
山西五台山佛光寺大殿斗栱 (转角)
山西五台山佛光寺大殿内部梁架
2)多层塔: 平面多为方形平面
[西安兴教寺玄奘塔] ——我国楼阁式砖塔最早的一例
始建于总章二年(公元669年),大和二 年(公元828年)重修。
平面方形,砖砌五层楼阁式塔,高21米;
收分较大,形态稳固,塔身平素;砖砌 拱门,塔下台基低矮;
只一层有塔室,二层以上石砌墓塔;
叠涩出檐
西西安慈恩寺大雁塔远景(由寺内向外看)
西 西 安 慈 恩 寺 大 雁 塔 远 景
[河南登封法王寺塔]:

最新导游基础知识第六章知识点:中国古代建筑概述

最新导游基础知识第六章知识点:中国古代建筑概述

导游基础知识第六章知识点:中国古代建筑概述一、中圈古代建筑的历史沿革从原始社会至汉代是中国古建筑体系的形成时期。

在原始社会早期,原始人群曾利用天然崖洞作为居住处所,或构木为巢。

到了原始社会晚期,在北方,我们的祖先在利用黄土层为壁体的土穴上,用木架和草泥建造简单的穴居或浅穴居,以后逐步发展到地面上。

南方出现了干栏式木构建筑。

进入阶级社会以后,在商代,已经有了较成熟的夯土技术,建造了规模相当大的官室和陵墓。

西周及春秋时期,统治阶级营造很多以官市为中心的城市。

原来简单的木构架,经商周以来的不断改进,已成为中国建筑的主要结构方式。

瓦的出现与使用,解决了屋顶防水问题,是中国古建筑的一个重要进步。

战国时期,城市规模比以前扩大,高台建筑更为发达,并出现了砖和彩画。

秦汉时期,木构架结构技术已日渐完善,其主要结构方法抬梁式和穿斗式已发展成熟,高台建筑仍然盛行,多层建筑逐步增加。

石料的使用逐步增多,东汉时出现了全部石造的建筑物,如石祠、石阙和石墓。

秦汉时期还修建了空前规模的宫殿、陵墓、万里长城,驰道和水利工程。

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古建筑体系的发展时期。

在建筑材料方面,砖瓦的产量和质量有所提高,金属材料被用作装饰。

在技术方面,大量木塔的建造,显示了木结构技术的提高;砖结构被大规模地应用到地面建筑,河南登封嵩岳寺塔的建造标志着石结构技术的巨大进步;石工的雕琢技术也达到了很高的水平。

大量兴建佛教建筑,出现了许多寺、塔、石窟和精美的雕塑与壁画。

隋唐时期是中国古建筑体系的成熟时期。

隋朝建造了规划严整的大兴城,开凿了南北大运河,修建了世界上最早的敞肩券大石桥——安济桥。

唐朝的城市布局和建筑风格规模宏大,气魄雄浑。

其长安城在隋大兴城的基础上继续经营,成为当时世界上的城市。

在建筑材料方面,砖的应用逐步增多,砖墓、砖塔的数量增加;琉璃的烧制比南北朝进步,使用范围也更为广泛。

在建筑技术方面,也取得很大进展,木构架的做法已经相当正确地运用了材料性能,出现了以“材”为木构架设计的标准,从而使构件的比例形式逐步趋向定型化,并出现了专门掌握绳墨绘制图样和施工的都料匠。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全国导游资格统一考试知识点
第六章:中国古代建筑
陵墓
汉茂陵:
①汉武帝刘彻的陵墓
②位于陕西兴平市
③时53年才修成,是汉兴厚葬的典型
④茂陵周围有霍去病、卫青等20余个陪葬墓
⑤西汉帝王陵墓中规模最大的一座
秦始皇陵:
①位于陕西省西安市临潼区骊山脚下
②是中国古代最大的一座帝王陵墓,也是世界上最大的一座陵墓
③1974年春在此发现
④俑坑坐西向东,呈品字形排列
⑤筑有内外两重夯土城垣
北宋陵:位于河南巩义市
唐乾陵:唐高宗李治和女皇武则天的合葬墓
清代帝王陵墓主要集中在:
①辽宁新宾(永陵)
②辽宁沈阳(努尔哈赤的福陵、皇太极的昭陵)
③河北遵化(清东陵)
④河北易县(清西陵)
封土(陵寝):
秦汉、宋:方上明清:宝城宝顶唐代:以山为陵周朝:封土为坟帝王陵墓的地面建筑主要由祭祀建筑区、神道、护陵监三部分组成。

木椁墓:湖南长沙马王堆的西汉墓
古城、古镇古村、古长城
南京古城:
①明太祖朱元璋经过3年准备,历经21年建成;
②原有城门13座,其中聚宝(中华)、石城、神策、清凉四门保存至今
③聚宝门规模最大,是我国现存最大、最为完整的堡垒瓮城
丽江古城:位于云南西北部,始建于南宋末年,未受中原建城礼制影响,城中道路网不规则,没有森严城墙
平遥古城:城中街道、市楼、商店等均保留原有形制,是研究明代县城建制实物资料的古城
古城的城垣一般分两重,里面的称城,外面的称郭
春秋时期楚国最早修筑长城数百里,称“方城”
八达岭长城:明长城中保存最完好、最具代表性的一段
嘉峪关:建于明洪武年间,目前保存最完整的一座城关,有“天下第一雄关”的美名
居庸关:位于北京市昌平区境内,其得名始自秦代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以秦、燕、赵三国北方长城作为基础,修缮增筑
汉长城是我国历史上规模最大的长城
朱雀门指的是南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