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玉米常见病虫害的发生特点及防治技术

合集下载

山西省夏末秋初玉米主要病虫害的综合防治技术

山西省夏末秋初玉米主要病虫害的综合防治技术
3 .防治 技术
() 1农业措施
() 2 药剂 防 治
玉米与甘薯 、 大豆轮作 。
及 时 摘 除病 叶及 叶鞘 的同 时进 行 喷
( )药剂拌种 1
①应用 1%粉锈宁可湿性粉剂 , 5 按
种子质 量的 0 %( . 商品制剂 , 5 下同 ) 2 %的粉诱宁乳 或 0 油, 按种子质量 O %拌种 ; 5 . 4 ②2 %羟锈宁拌种剂 , 按种
药 防 治 。喷施 5 %退菌 特可 湿 性粉 剂 50 8 0 0 0~ 0 倍液 , 或
7 %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 10 20 0 0 —0 倍液 ,或 5 %井岗 霉素可溶性粉剂 4 0 60 0 ~ 0 倍液 。 喷药时, 重点喷人叶面 、
叶背 、 穗 以下 的茎 叶 为佳 。 果
1 .症 状

的病株 , 拨除的病雄穗 、 病果穗不许 随意丢弃在 田内 , 应 集中到 田外深埋或处理 。秋季深翻土壤 , 将病残组织深 埋土中。重病地块实行大面积 3 以上的轮作倒茬 , 年 减 轻病害的流行。 般在 玉米灌浆期开始发病 , 乳熟期末期至蜡熟期
为高峰期。 玉米进人乳熟期后 , 全株叶片突然褪色 , 失去
损、 霉烂 、 质 。蛀 孔 外 常有 玉 米 螟 钻蛀 取 食 时 的排 泄 变
行玉米 点片 发生 时 , 行 喷药 防治 , 防扩 散蔓 延 。 进 以
每 0 6 m 用 2 %哒螨 灵可 湿性粉 剂 31 0 液 或 . 7h 2 0 0 0 倍 3
每 0 6 m 用 1 %的 阿 维 菌 素 乳 油 2— 0m , 水 .7 z 0 h . 8 03 L对 10 g 行 喷雾 防治 。 0 进 k
穗 、 芽甚 至 叶鞘 等 相续 感染 而 出现 病 瘤 。大 的 病瘤 直 腋

夏玉米生产中关键时期病虫草害防治措施

夏玉米生产中关键时期病虫草害防治措施
10~2 0ml 适 量 水 , 拌 种 l0 g 0 0 加 O ,或 用 2 k %立 克 秀 拌 利 一 剂( 畔 f )0 戊 l 20~4 0g  ̄ : 0 ,拌 种 10k , 可 防 治 黑 粉 病 、丝 黑 0 g
此 期 是 第 2代 玉 米 螟 发 生 期 ,= 心 叶 末 期f 离 玉 米 矗米 即 露 雄 还 2~3片 叶 时 ) 防 治 :米 螟 的最 佳 时 期 。 可在 玉米 是 &

2 3・
4 穗 期
穗 病 等 病 害 。病 虫 混 发 可采 取 以上 杀 虫 剂 、 杀 荫 剂 混 合拌 种 ,f 注 意 ,拌 杀 虫 剂 , 种 子堆 闷 晾 F后 , _拌 杀 菌 剂 。 【 丁 尤 冉
2 苗 期
穗 期 足 多 种 病 虫 的盛 发 期 ,主 要 病 害 玉 米 人 小 斑 病 、
1l吕 国 强 ,孙 立 新 , 等. 米 、谷 子 、 高 梁病 虫草 害 防 治 2 / 玉
问答 『 M1. 南科 学 出版社 ,1 9 河 性 ,经 济效 益可 ,切实 可 行。
1 1 () 辽 宁 省 凌 海 市 种子 公 司 2 21 ( 高 长 录
隔 7 0d防 治 i ,连 续 2 ~1 次 ~3次 。 刚时 ,摘 除 老 叶 锅 叶 ,
21 防 治 .米 杂 革 。推 行 化 学 除 草 ,选 择 对 除 草 剂 , 掌 . f 最 他 川 药 期 , 格 按 川 药 砒操 作 。播 历 芽 前 足防 除 米 }杂 草 最 适 宜 的 时 圳 , 每 【 4 % 乙 阿 合 利 2 0ml 兑 水 f { 订用 0 0 , 5 0~8 均 匀 喷 施 , 进 行 十壤 封 闭 处 理 。喷 药 时 一 壤 墒 情 O . 卜 要 好 ,地 血平 整 。 机 收 麦 [ 麦 柱 较 高 ,应 适 加 人 川 药 垃 , 1 ]

玉米病虫草害综合防治技术

玉米病虫草害综合防治技术

玉米是我市的主要粮食作物之一,由于其生长季节高温多雨,病虫害发生比较严重,常发病虫害主要有玉米大斑病、小斑病、弯孢霉菌叶斑病、粗缩病、茎腐病、玉米螟、玉米蚜等,杂草主要有禾本科、莎草科和阔叶杂草,如马唐、牛筋草、狗尾草、香附、苘麻等。

一、主要病虫害为害症状及发生特点1、玉米大斑病为害症状:玉米大斑病主要为害叶片,严重时也为害叶鞘和苞叶。

由植株下部叶片先开始发病,向上扩展。

病斑长梭形,灰褐色或黄褐色,长5~10厘米,宽1厘米左右,有的病斑更大,或几个病斑连接成大型不规则形枯斑,严重时叶片枯焦。

多雨潮湿天气,病斑上可密生灰黑色霉层。

此外,还有一种发生在抗病品种上的病斑,沿叶脉扩展,表现为褐色坏死条纹,周围有黄色或淡褐色褪绿圈,不产生孢子或极少产生孢子。

发病特点:田间地表和玉米秸垛内残留的病叶组织中的菌丝体及附着的分生孢子均可越冬,成为第二年发病的初侵染来源。

玉米生长季节,越冬菌源产生孢子,随雨水飞溅或气流传播到玉米叶片上,适宜温、湿度条件下萌发入侵。

潮湿的气候条件下,病斑上可产生大量分生孢子,随气流传播,进行多次再侵染,造成病害流行。

由于气候条件与玉米感病阶段吐丝灌浆期相吻合,夏玉米病情发展快,受害重。

发病条件气温20~25℃,相对湿度90%以上,利于大斑病流行。

2、玉米小斑病为害症状:玉米小斑病从苗期到成熟期均可发生,以玉米抽雄后发病重。

主要为害叶片,也为害叶鞘和苞叶。

叶片上病斑比大斑病小得多,但病斑数量多。

初为水浸状,以后变为黄褐色或红褐色,边缘颜色较深,椭圆形、圆形或长圆形,大小5~10×3~4毫米,病斑密集时常互相连接成片,形成较大型枯斑。

多雨潮湿天气,有时在病斑上可看到黑褐色霉层。

多从植株下部叶片先发病,向上蔓延、扩展。

玉米小斑病的初侵染菌源主要是上年收获后遗落在田间或玉米秸秆堆中的病残株,其次是带病种子。

玉米生长季节内,遇到适宜温、湿度,越冬菌源产生分生孢子,传播到玉米植株上,在叶面有水膜条件下萌发侵入寄主,遇到适宜发病的温、湿度条件,经5~7天即可重新产生新的分生孢子进行再侵染,这样经过多次反复再侵染造成病害流行。

冬小麦 夏玉米 病虫害防治

冬小麦 夏玉米 病虫害防治

冬小麦夏玉米病虫害防治
冬小麦和夏玉米在种植过程中可能会受到各种病虫害的威胁。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病虫害及其防治方法:
1. 冬小麦病害:
- 条锈病:使用合适的杀菌剂进行喷洒,如三唑酮、多菌灵等。

- 叶锈病:同样使用杀菌剂进行喷洒,如硫磺粉、氧化乐果等。

- 纹枯病:保持适当的田间湿度,避免过度灌溉,及时清除病株。

2. 冬小麦虫害:
- 麦蚜:使用杀蚜剂进行喷洒,如吡虫啉、毒死蜱等。

- 吸浆虫:可采用生物防治方法,如放养瓢虫、蜈蚣等天敌。

3. 夏玉米病害:
- 青枯病:及早发现并隔离感染植株,使用抗生素喷洒治疗。

- 大斑病:使用杀菌剂进行喷洒,如多菌灵、硫磺粉等。

4. 夏玉米虫害:
- 玉米螟:使用杀虫剂进行喷洒,如敌敌畏、氯氰菊酯等。

- 粘虫:可采用生物防治方法,如放养瓢虫、蜈蚣等天敌。

在进行病虫害防治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 根据当地的气候条件和病虫害发生规律选择合适的防治时间和方法。

- 采用综合防治策略,包括化学防治、生物防治和物理防治等多种手段相结合,以减少对环境和人体健康的影响。

- 注意农药的安全使用,按照说明书上的用药剂量和方法进行操作,避免过量使用或误用。

- 做好田间管理,保持良好的通风透光条件,合理施肥灌溉,提高植物的抗病虫能力。

玉米常见病虫害及防治(2023最新版)

玉米常见病虫害及防治(2023最新版)

玉米常见病虫害及防治玉米常见病虫害及防治一、玉米常见病害及防治措施⒈玉米大斑病病状:叶片上出现黄色斑点,随着病情加重,斑点逐渐扩大并融合,导致叶片枯黄死亡。

防治方法:选择抗病品种,合理施肥,及时清理病残体,喷施适量的杀菌剂。

⒉玉米锈病病状:叶片上出现黄白色小斑点,逐渐扩大成椭圆形或长条状,后期出现棕色梭状子座等。

防治方法:合理密植,改善通风条件,及时清除病叶,喷施铜制剂或其他有效杀菌剂。

⒊玉米叶斑病病状:叶片上出现圆形或不规则形状的褐色斑点,中间为灰白色,边缘清晰。

防治方法:合理轮作,加强田间管理,注意病源源头的防控,采用抗病品种。

⒋玉米灰斑病病状:叶片上出现黑色小圆斑,逐渐扩大为椭圆形,后期叶片整体变为灰色。

防治方法:采用抗病品种,合理施肥,适量疏远植株,及时清除病叶,喷施杀菌剂。

二、玉米常见虫害及防治措施⒈玉米螟病虫害特征:玉米叶片出现蛇形蛀食,严重时可导致叶面完全消失。

防治方法:合理施肥,适时整地,及时清除病残体,喷施有效的杀虫剂。

⒉玉米象甲病虫害特征:玉米幼苗受害,幼苗叶片被啃食,出现“窗玻璃状”或“粉笔削状”的伤害。

防治方法:及时整地,清除害虫,加强小麦田间管理,喷施有效的杀虫剂。

⒊玉米蚜虫病虫害特征:叶片上出现黄化,嫩叶卷曲,蚜虫粪迹附着在叶片上。

防治方法:合理施肥,加强田间管理,推行间套作、轮作,注意及时发现并清除害虫,喷施杀虫剂。

附录:⒈本文档附件包括:病虫害图片、防治措施参考表格。

⒉法律名词及注释:- Pesticide:农药- Fungicide:杀菌剂- Insecticide:杀虫剂- Resistant variety:抗病品种- Crop rotation:轮作- Fertilization:施肥- Ventilation:通风- Controlling disease sources:病源源头的防控- Intercropping:间套作- Eradicate pests:清除害虫。

玉米常见病虫害的发病症状与防治措施

玉米常见病虫害的发病症状与防治措施
咨询台
Zixuntai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玉米常见病虫害的发病症状与防治措施
孟庆娟
1.玉米主要病害 1.1 玉米大斑病:主要危害叶片,严重时波及叶鞘和包叶。田间 发病始于下部叶片, 逐渐向上发展。 发病初期为水渍状青灰色小 点,后沿叶脉向两边发展,形成中央黄褐色边缘深褐色的梭形或纺 锤形的大斑。 湿度大时病斑愈合成大片,斑上产生黑灰色霉状物, 致病部纵裂或枯黄萎蔫;果穗、包叶染病,病斑不规则。 防治方法:①选用抗病品种是防治大斑病的根本途径。 ②农业 措施。 轮作倒茬深翻可减少菌量;彻底清除田间病残体,可减少初 侵染源;发病初期,打掉下部病叶,可减轻发病程度;适期早播,有避 病作用;加强肥水管理,可提高抗病力。 ③药剂防治。 用 40%克瘟散 乳剂 500~1 000 倍液、50%退菌特可湿性粉剂 800 倍液或 50%甲 基托布津 500~800 倍液喷雾。 必要时隔 7d 左右, 再次喷药防 治。 1.2 玉米小斑病: 玉米小斑病主要发生在气候温暖湿润的地 区,小斑病在玉米全生育期均可发生,植株抽雄后为病害发生高峰 期。 基本症状:小斑病主要发生在叶片上,但也侵染叶鞘、苞叶、果 穗,病斑受叶脉限制。 病斑为褐色椭圆形,叶边缘呈现赤褐色,病斑 之中具有同心轮纹,潮湿环境下形成黑色霉状物,甚至可以导致茎 秆折断、果穗腐烂。 传播途径:以分生孢子与休眠菌丝体的形式在 病残体上越冬,主要凭借气流、风雨进行传播。 发病条件:最佳温度 为 26~29 ℃。 形成孢子的最佳温度为 23~25 ℃、 相对湿度超过 90%。 防治方法:一是种植优良的抗性玉米品种。 二是切实加强田间 栽培管理。 深耕降低带菌量;将下部病叶、老叶摘除,降低田间相对 湿度;适当增施磷钾肥,提高玉米抗病力。三是化学防治。发病之初 喷施 70%甲基硫菌灵、75%百菌清、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 每隔 7~10 d 喷施 1 次,连续喷施 2~3 次。 1.3 玉米丝黑穗病 玉米丝黑穗病在我国春玉米区普遍发生,在东北、华北、西北 和西南丘陵地区发生比较严重。 病原菌侵染种子萌发后产生的胚 芽,并随生长点生长,但直到穗期才可见到典型的症状。 基本症状: 病株果穗短粗,外观近球形,无花丝,苞叶正常,受害后期,果穗苞 叶自行裂开,散出大量黑粉。 有的果穗受害后,过度生长,但无花 丝,不结实,顶部为刺状。 雄穗受害后主要是整个小花变为黑粉包, 抽雄后散出大量黑粉。有的雄穗受病原体刺激后畸形生长。主要以 土壤带菌的方式进行传播,此外,种子、粪肥同样可以传播。 发病条 件:土壤含水量在 12%~29%,侵染适温为 20~30 ℃,25 ℃为最 佳。 防治方法:一是种植优良的抗性玉米品种。 二是加强田间栽培 管理。 将病株及时拔除,降低土壤带菌量,进行轮作,并适当对播期 进行调整。 三是进行化学防治,将种子用种衣剂或悬浮剂包衣。 2 玉米主要虫害 2.1 玉米旋心虫 又称玉米蛀虫,属鞘翅目叶甲科。 大多发生在华北、东北、华 南、华东等地区,主要对玉米产生危害,同时还能够对谷子和高粱 以及部分杂草等产生危害。 2.2.1 形态特征与发生规律。 形态特征:成虫体长为 5~6 mm, 全身具有黄色细毛。 复眼、头、前胸、鞘翅、足分别为黑色、黑褐色、 黄色、翠绿色和黄色,体宽比体长大。 中间与两边存在凹陷,没有侧

夏玉米中后期病虫害防治技术

夏玉米中后期病虫害防治技术
大 ,通风 不 良,施 用氮 肥过 多 9伤 口多发 病 重 。轮
作 、高 畦栽 培 、排 水 良好及 氮 、磷 、钾肥 比例 适 当 地块 植株 健壮 ,发病 率低 。 21 防治 。 除采 取农 业措 施 防 治外 , 发病初 期 采 .. 2 用 灌根 或 喷雾 的方 法 防治 ,方 法 是杀 细菌 药 +杀 真 菌 药 +叶 面 肥 ( 酸 二 氢 钾 或 喷 施 宝 等 ) 效 果 较 磷 , 好 。一 般 用 链 霉 素 +代 森 锰 锌 ( 甲霜 灵 锰 锌 , 或 或
咬食玉米籽粒。玉米喇叭口期是二代玉米螟危害盛
期 ,此 时螟 虫 处于幼 龄 期对 药物 比较 敏 感 ,是最 好 的 防 治时 机 。 方法 是 用 5 甲基 异 硫磷 颗 粒 剂 按 1 % : 6拌 煤 渣 ,每 株 2g ,撒 入 心 叶 ,或 1 %辛 硫 磷 . 5 颗 粒 剂按 1: 5拌煤 渣 ,每株 1 1 g撒入 心 叶 。
抗病能力 。②提早预 防。在玉米 4— 5片叶期,可 用 代森锰 锌 叶面 喷雾 预 防 。③ 及 时防 治 。玉米 初发 病 时立 即用 疫霉 威 ,或 克抗 灵 喷雾 防 治 。为 了提 高
防 治效 果可 在药 液 中适 当加 些磷 酸 二氢 钾 、尿 素等 叶 面肥 。根 据 目前 多雨 的气 候特 点 ,喷 杀 菌药 剂应 2~3次 ,间 隔 7d ,喷 后 6h内如下 雨应 雨 后补 喷 。 最大 限度 地控 制 玉米 褐斑 病 的发 生 。另 外 ,施 药 时
1 小麦 倒伏 的原 因
1 肥 水 失 当 。底 施 尿 素超 过 1 g 亩 ,磷 酸 二 . 4 5k / 铵 低 于 2 g 0k ;早 追 返 青 肥 或 起 身拔 节 追 施 氮 肥超

菏泽市夏玉米主要病虫害及防治技术

菏泽市夏玉米主要病虫害及防治技术

菏泽市夏玉米主要病虫害及防治技术菏泽市位于山东省中部,是中国主要的玉米种植基地之一。

夏季是玉米生长的关键时期,也是病虫害频发的时期。

为了保障夏玉米的健康生长,农民需要认真防治各种病虫害。

本文将介绍菏泽市夏玉米主要的病虫害及防治技术,希望可以帮助到广大玉米种植农民。

菏泽市夏玉米主要病虫害1. 玉米螟玉米螟是夏季玉米的主要害虫之一,它主要危害玉米的叶片和茎部。

玉米螟的幼虫会钻入玉米植株内部,导致玉米叶片损伤,严重影响光合作用,导致玉米减产甚至死亡。

2. 玉米小病毒病玉米小病毒病是夏季玉米常见的病害之一,主要表现为叶片出现黄化、卷曲、小斑点等症状。

严重感染的植株会出现生长不良,减产甚至死亡的情况。

3. 玉米穗腐病玉米穗腐病是夏季玉米常见的病害之一,主要发生在玉米抽雄期和抽雌期,主要表现为玉米穗部腐烂、变黑、出现霉斑等症状。

严重感染的玉米会导致穗部空虚,减产严重。

1. 生物防治利用天敌昆虫、益生菌等进行生物防治,可以降低化学农药的使用量,减少环境污染,对保护生态环境具有积极作用。

在菏泽市夏季玉米种植中,可以选择利用蓖麻、萝卜、番茄等作为生物防治措施,通过增加植物多样性,建立丰富的农田生态系统,提高天敌昆虫的数量和种类,达到控制害虫的目的。

2. 合理施肥通过合理的施肥措施,可以增强玉米植株的抗病能力,降低病害发生的可能性。

在夏季玉米的生长过程中,应根据土壤肥力状况和玉米生长需求,科学合理地施用有机肥、化肥,使玉米植株生长良好,提高植株的抗病能力,降低病害发生的风险。

3. 种植抗病品种选择抗病性强的玉米品种是防治夏季玉米病害的重要措施之一。

在菏泽地区,可以选择适合当地生长条件的抗病玉米品种,例如抗玉米螟、抗玉米小病毒病、抗玉米穗腐病的品种,通过种植抗病品种,降低病害发生的可能性,减少病害对夏玉米产量的影响。

4. 定期病虫害防治定期对夏季玉米进行病虫害防治是保障玉米健康生长的重要措施。

在夏季玉米生长的关键时期,如抽雄期和抽雌期,应及时采取相应的病虫害防治措施,如喷洒农药、灭幼虫等,及时发现并控制病虫害的发生,以保障夏季玉米的健康生长。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夏玉米常见病虫害的发生特点及防治技术
摘要介绍了夏玉米常见病虫害的发生特点,并提出了相应的防治技术,以期为种植户提供参考。

关键词夏玉米病虫害;发生特点;防治技术
中图分类号 s435.13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3)15-0149-01
近年来,随着玉米振兴计划的实施,玉米生产的快速发展,单产、总产不断提高,颍上县对夏玉米生产非常重视,笔者进行玉米苗情监测和试验示范多年,现将夏玉米主要病虫害发生特点及防治关键技术总结如下。

1 玉米粗缩病
1.1 发生特点
玉米粗缩病是由灰飞虱传播病毒引起的一种病毒性病害。

玉米感病后,叶片宽短,厚硬僵直,叶色浓绿,病株矮缩,节间粗肿缩短,轻病株雄穗发育不良,结实少,重病株不能抽雄,雌穗畸形,籽粒很少,或者不能结实。

1.2 防治技术
选用抗病品,适当推迟播期,一般6月10—15日是夏玉米的最佳播期[1]。

对播期过早的玉米,在玉米二叶一心期防治灰飞虱最佳,特别是村边、沟边的田块,用25%噻嗪酮可湿性粉剂750 g/hm2或10%啶虫脒300 g/hm2+40%毒死蜱1 050 ml/hm2,对水300 kg均匀喷雾。

10 d后进行第2次防治玉米粗缩病。

2 玉米小斑病及叶斑类病害
2.1 发生特点
此类病害包括玉米大斑病、小斑病、叶斑、褐斑病等主要为叶部的斑点型病害,危害玉米叶片,在叶片上形成褐色小斑点,小斑点连成片,造成叶片枯死。

特别是麦收后,播种过早、肥力不足、长势弱的玉米田块易发病。

2.2 防治技术
防治适期为发病初期(病叶率为5%左右),防治药剂可选25%咪酰胺乳油600~750 ml/hm2或25%丙环唑乳油600 ml/hm2等[2]。

3 玉米茎腐病和青枯病
3.1 发生特点
茎腐病(俗称烂茎病、腰烂病)为土传病害,发病初期玉米茎下部叶鞘出现不规则形浅褐色水渍状病斑,然后逐渐扩大侵入内部组织,使茎组织腐烂缢缩,呈深褐色至红褐色,并有臭味,植株倒折。

有时植株上部也受害,心叶失绿,萎蔫状,叶鞘与茎秆腐烂易拔出,并有黄褐色臭液。

该类病害主要在玉米生长中后期发生,在高温高湿、土壤排水不良时发病重。

3.2 防治技术
化学药剂防治可用施得乐1 000倍液喷茎基部,用青枯零或青枯停1 000倍液,或金雷多米尔1 000倍液,或康正雷1 000倍液,或盖克1 000倍液灌根[3]。

4 玉米锈病
玉米锈病发生于玉米植株上的各个部位,主要以侵染叶片为主,严重时也可侵染果穗和苞叶。

斑斑相连后导致叶片功能丧失,提早枯死。

4.2 防治技术
防治时期为发病初期(病叶率5%左右),可用25%烯唑醇乳油375~450 ml/hm2,或25%丙环唑乳油600 ml/hm2等药剂喷雾[4]。

5 玉米弯孢菌叶斑病
5.1 发生特点
玉米弯孢菌叶斑病又称黄斑病,农民叫黄叶病,是近年来发生较为普遍的一种病害。

发病后叶片布满病斑,连片时干枯死亡,降低产量。

颍上县田间发病始于7月下旬至8月初,发病高峰在玉米抽雄后,即8月中下旬至9月上旬。

由于该病潜育期短(2~3 d),7~10 d即可完成一次侵染循环,如遇高温、高湿天气,可在短时期内大面积发生流行,连作田和低洼积水田发病较重。

5.2 防治技术
种植抗病品种,合理轮作,加强栽培管理,减少越冬菌源,提高植株抗病能力;玉米收获后及时清理病残体,集中处理[5]。

在发病初期,田间发病率10%时喷药防治,可用70%甲基硫菌灵、80%多菌灵1 000倍液等药剂喷雾,气候条件适宜发病时应在7 d后防治第2遍。

6 苗期主要虫害
地下害虫为害茎基部和根部,常造成缺苗断垄,特别是小地老虎等。

玉米蓟马的为害,一般在玉米出苗后1~2片叶即开始盯咬。

由于蓟马很小,只有针头大小,农民不易发现,至3~4片叶或4~5片叶时,为害症状表现较明显时,才急于防治。

成虫和幼虫多在玉米幼嫩部位为害,心叶处为害更为严重。

玉米被害后,轻者叶片扭曲、破碎,重者造成玉米苗顶部分叉,后期不能结穗。

玉米螟、粘虫主要是为害叶片。

轻者叶片被吃成缺刻,重者整株被食,苗期造成缺苗断垄,危害极大。

6.2 防治技术
对于没有进行拌种或包衣的地块,出苗以后要注意苗期虫害的发生,主要是小地老虎、蓟马、蚜虫、灰飞虱、粘虫、斜纹夜蛾等叶面害虫,一般用2.5%敌杀死1 500倍液,或50%辛硫磷乳液1 000倍液均匀喷雾[6]。

防治玉米粗缩病在采取栽培避害措施的同时,并注意灰飞虱防治,可用25%吡蚜酮可湿性粉剂240~300 g/hm2,对水450 kg喷雾。

7 玉米蚜虫
7.1 发生特点
玉米蚜虫又叫玉米蜜虫、腻虫,是禾本科植物的重要害虫。

寄主范围广,为害重且传播病害;繁殖速度快,适应温度广。

7.2 防治技术
清除田边沟旁的杂草,消灭其滋生基地,减少虫量[7]。

可用10%
吡虫啉可湿性粉剂450~600 g/hm2或10%啶虫脒300 g/hm2喷雾防治。

8 玉米螟
8.1 发生特点
玉米螟俗名钻心虫,叶片被幼虫咬食后,会降低其光合效率;苞叶、花丝被蛀食,会造成缺粒和秕粒;雄穗被蛀,常易折断,影响授粉;茎秆、穗柄、穗轴被蛀食后,籽粒产量下降。

8.2 防治技术
于冬季或早春虫蛹羽化之前处理玉米秸秆、穗轴、根茬,杀灭越冬幼虫,减少虫源。

掌握玉米心叶初见排孔、幼龄幼虫群集心叶而未蛀入茎秆之前,采用1.5%辛硫磷颗粒剂,或毒死蜱颗粒剂,直接丢放于喇叭口内。

花丝蔫须后,剪掉花丝,用90%敌百虫0.5 kg、水150 kg、黏土250 kg配制成泥浆涂于剪口;也可用75%辛硫磷乳剂1 000倍液,或90%敌百虫800~1 000倍液,或50%或80%敌敌畏乳剂600~800倍液,滴于雌穗顶部防治[8]。

9 参考文献
[1] 王小梅.运城地区玉米常见病虫害及其防治措施[j].农业技术与装备,2013(4):67-68.
[2] 杨玉红,刘长生.玉米抗旱栽培及主要病虫害防治技术[j].农村实用科技信息,2013(2):37.
[3] 吴祖幸.玉米病虫害及其综合防治技术初探[j].湖南农业科学:下半月,2013(1):60-62.
[4] 黄发有,曾昭明.甜玉米主要病虫害的发生特点及防治方法[j].现代农业科技,2012(22):132.
[5] 沈跃鹏,吴欣,赵国建,等.开封市玉米主要病虫害无公害防治[j].农业科技通讯,2012(11):111-112.
[6] 陈国平,钱啸风.夏玉米简化栽培技术的研究[j].华北农学报,1991,6(3):13-19.
[7] 马毅,张学舜,洪德峰,等.夏玉米常见病虫害防治技术[j].种业导刊,2011(9):26-27.
[8] 王红军,张化远.夏玉米玉米螟的防治适期及施药方法[j].河南农业科学,2004(9):92.。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