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作文思维训练(审题立意训练)
高考作文审题立意及练习(含答案)

审题立意“千古文章意为先。
”审题立意,是考场作文写作第一关,是写作教学第一难。
审题不严谨周密,作文就会不符合题意,立意不深刻高远,文章就会平庸肤浅,难得考官青睐。
所以,在写作教学中,首先要指导学生学会仔细审题,精心立意。
一、抓关键句法关键句常常有暗示材料中心的作用。
所以,有些作文材料中的关键性语句可以作为选择立意角度的突破口。
在材料作文的材料中,关键句常常是命题者或材料中的人物的评议性语句。
即时训练1(2016·全国乙卷)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语文学习关系到一个人的终身发展,社会整体的语文素养关系到国家的软实力和文化自信。
对于我们中学生来说,语文素养的提升主要有三条途径:课堂有效教学、课外大量阅读、社会生活实践。
请根据材料,从自己语文学习的体会出发,比较上述三条途径,阐述你的看法和理由。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
请找出这则材料的关键句:请确立文章的立意:【思路点拨】这一试题承袭了2015年全国卷Ⅱ的比较模式——对三个风采人物大李、老王、小刘的比较,平行罗列了“语文素养的提升主要有三条途径”,并要求“从自己语文学习的体会出发,比较上述三条途径,阐述你的看法和理由”。
这是所谓标准的任务驱动型作文命题。
这道作文试题的引导语由两句话构成。
前一句是说语文学习、语文素养的重要性。
后一句是说中学生语文素养提升的三条途径。
关键句在于后者。
题干要求考生“从自己语文学习的体会出发,比较上述三条途径,阐述你的看法和理由”。
考生应针对“课堂有效教学”“课外大量阅读”“社会生活实践”这三条途径进行比较分析,结合自己的学习经历、体会来谈。
题干标明“明确文体”,没有限定文体,考生在文体选择上有充分的自由度,但文体要鲜明。
题干中有“比较上述三条途径”和“阐述你的看法和理由”的写作任务指令,考生立意时不可忽视,要对上述三者在语文学习中的地位进行必要的权衡、比较,从而形成自己的看法。
2023高考作文写作训练:审题立意练习

2023高考作文写作训练:审题立意练习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人与时代相处的方式多样,有人选择与时代合唱,有人选择独自吟唱,有人觉得不尽如此。
对此,你怎么看?请写一篇文章,联系生活与课内所学,谈谈你的认识与思考。
要求:(1)自拟题目;(2)不少于800字。
【文题解析】:本题为材料作文,材料主题为人与时代的关系。
题目给出三种观点一一"与时代合唱""独自吟唱""不尽如此",考生可选择一种进行立意。
"与时代合唱”可解读为积极响应时代号召,顺应时代浪潮。
参考立意:①跟上时代节拍,青年大有可为;②不做墨守成规者,要做时代弄潮儿;③顺势而为,未来可期。
"独自吟唱"可解读为不随世俯仰,不随波逐流,坚持自己的个性。
参考立意:①不和众嚣,独具我见;②独立思考,理性判断;③坚定方向,无惧独行。
"不尽如此"则要求考生提出人与时代的第三种关系,并加以阐释。
参考立意:内图个性之发展,外图贡献于其群。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北宋文坛盟主欧阳修曾说:"立身以立学为先,立学以读书为本。
” 晚清散文"湘乡派"创立人、"中兴四大名臣”之一的曾国藩,年轻时在给诸弟的家书中写道:"盖土人读书,第一要有志,第二要有识,第三要有恤。
有志则不甘为下流,有识则知学问无尽,不能以一得自足,有恒则断无不成之事。
"上述材料能给正在追求理想的当代青年学子以启示,请结合自身发展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文题解析】:这是一道引语式材料作文题。
欧阳修的话重点阐述了"读书""立学""立身"之间的关系,"读书"是"立学""立身"的基础和前提。
高考作文审题立意专项训练

高考作文审题立意专项训练1.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于10月16日上午10时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开幕。
习近平总书记在报告中指出:“青年强,则国家强。
当代中国青年生逢其时,施展才干的舞台无比广阔,实现梦想的前景无比光明。
”对此,作为新时代青年的你有怎样的认知、感悟与思考?请结合材料,结合自己的学习生活实践,写一篇作文。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答案】略【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
审题:这是一道引语类材料作文题。
材料引用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青年的论述。
首先强调青年的重要作用,“青年强,则国家强”,青年是国家的未来,民族的希望,青年的样子就是国家的样子。
青年强,则社会主义接班人就强,国家也就强。
这与梁启超先生的“少年强,则国强”一样都在强调年青一代对国家的重要意义。
其次,“当代中国青年生逢其时,施展才干的舞台无比广阔,实现梦想的前景无比光明”,这句话强调青少年恰逢盛世,生逢其时,国家的和平发展、科技进步、机会多样等社会环境,给青年的发展提供了很好的发展机会,施展才干的广阔舞台。
青年珍惜这大好盛世,努力作为,必定能实现自己的目标。
两句话把“国家”与“青年”的关系表达了出来,国家为青年的发展提供舞台,青年的奋发有为,助力国家长足的发展。
题目要求对以上材料表达自己的思考,并结合学习生活实践。
写作时,可以思考青年应当把握大好机遇,心怀天下,志存高远,努力学习,强练本领,把个人梦与中国梦结合,在奋斗中实现自己的梦想,同时助力中国梦的推进。
行文构思上,先概括材料,由材料引出观点:青春逢盛世,有作正当时。
接下来从怎么办的角度展开论述。
一、恰逢盛世,须志存高远。
早立志,立大志,立长志,心存梦想,无畏向前。
二、恰逢盛世,应注重当下的点点滴滴,把握当下,抓住当下,以当下为机遇,积极探索有为的可能。
三、恰逢盛世,应奋发有为,不畏艰难险阻,全力以赴,追寻梦想。
新高考语文新材料作文必练审题立意训练20题(含解释)

新高考语文新材料作文必练审题立意训练20题1. 有人曾说世界上只有两种动物能到达金字塔顶,一种是老鹰,一种是蜗牛。
请以这句话所蕴涵的哲理为话题写一篇文章。
立意自定,文体自选,题目自拟,不少于800字。
审题提示:“到达金字塔顶”即意味着取得成功或目标实现;老鹰到达顶端,归功于它有一双矫健、敏捷的翅膀;蜗牛能到达顶端,则归功于它的吃苦耐劳和执著精神。
立意提示: 1 、持之以恒的努力,能弥补先天的缺陷(着眼于蜗牛)2、成功离不开超群的实力(着眼于老鹰)3、如果你缺少优越的条件,你仍有成功的机会,只要你够勤奋而且有恒心;如果你拥有出众的天赋,也不排斥仍需要坚持不懈的毅力和勇气(着眼于老鹰和蜗牛)参考标题:1、创业中的蜗牛精神(着眼于蜗牛)2、凡人想成功,该走蜗牛路(着眼于蜗牛)3、是只蜗牛又何妨(着眼于蜗牛)4、用坚持向成功挺进(着眼于蜗牛)5、成功源于对生命的执著(着眼于蜗牛)6、执著努力,打造成功的宝剑(着眼于蜗牛)7、超群的实力是成功的保证(着眼于老鹰)2.请看下面的作文材料:曹植的《七步诗》“煮豆燃豆萁,漉豉以为汁。
萁在釜下燃,豆在釜中泣。
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广为人知,郭沫若曾仿拟曹诗写成《反七步诗》:“煮豆燃豆萁,豆熟萁已灰。
熟者席上珍,灰作田上肥。
不为同根生,缘何甘自毁?”曹植用“豆与萁”来比喻手足相残,郭沫若则认为,若站在豆的一面,“可以感到萁的煎迫未免过火”,但若站在萁的一面,“又是富于牺牲精神的表现”。
请根据以上材料,联系生活实际,引出一个合适的话题,自定立意,自选文体,自拟标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只要认真阅读所给材料,抓住材料中的关键语句进行分析,就能化难为易了。
材料中曹植的《七步诗》“广为人知”,便点出了是一种传统的认识法。
而郭沫若的《反七步诗》“若站在豆的一面”和“若站在萁的一面”等语句,则运用了逆向思维,说明看问题应从不同的角度入手,角度不同,答案也会不同。
这样一分析,就不难确定出所给材料的主要意思:1、对待事物可有不同的看法。
2025年高考一轮复习:9月作文审题立意训练(原卷版+解析版)

9月作文审题立意训练(原卷版)一、(2024届甘肃兰州一模)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本试卷现代文阅读Ⅰ的“材料二”中,有这样的表述:中国之所以能维持长久存在、历经变化而不被解构,在于它有一种“通过自身的变化而把外部性转化为可以借力的力量”。
材料中所说的这一现象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二、(2024届安徽滁州二模)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随着社会生活各方面的变化,新词语不断涌现,为汉语增添了新鲜的生命力,体现了社会生活的变化,反映了丰富的文化现象。
国家语言资源监测与研究中心于2023年12月12日发布了2023年十大网络用语,分别为:爱达未来、烟火气、数智生活、村BA、特种兵式旅游、显眼包、主打一个……、多巴胺穿搭、命运的齿轮开始转动、新职人。
这些网络热词是否也曾悄悄走入你的生活,并引发你的思考?请你选择其中的一两个词语,结合其所体现的社会生活与文化现象,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认识与感悟。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三、(2024届贵州贵阳一模)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人生有三思,思过去,思现在,思未来。
有人认为,思过去才知道自己的得失,思现在才知道自己的责任,思未来才知道自己的决心。
也有人对“人生三思”的内在关系有不同的见解。
请结合材料,联系生活实际,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和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四、(2024届广西壮族二模)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
人心里真的有一片海,一直在翻滚着,而自己的魂灵如果没有一个重重的东西去压住——类似于压舱石的东西,例如信念、理想和爱,等等。
只要某一刻某一个小小的情绪的浪过来,魂灵就会被这么打翻,沉入那海底去了。
高考语文材料作文审题立意专项训练带解析

十四.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 800 字的文章。 水在轻轻地流,岸静静的偎在旁边,一切是那样的和谐而美好。
十 .阅读下列材料,按要求作文: 1987 年,75 位诺贝尔奖金获得者在巴黎集会。有人问一位诺贝尔获奖者:您在哪所学校,哪个实验室学到
了您认为最有价值的东西?出人意料,这位学者说,是在幼儿园。“在幼儿园学到什么呢?”学者答:“把自 己的东西分一半给小伙伴,不是自己的东西不要拿;东西要放整齐;吃饭前要洗手;做错了事要表示歉意;午 饭后要休息;要仔细观察大自然。从根本上我学到的东西就是这些。”这位学者的话代表了科学家的普遍看 法。
要求:在整体理解材料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基础上,自选角度,自主立意,自选文体,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 800 字的文 章。 立意:
十一.阅读下列材料,按要求作文: 武汉市东湖之滨的珞珈山,是武汉大学的所在地。山上有闻名遐迩的樱花园。每年的樱花时节,流光溢彩,
游人如织。于是,总见一些青年朋友穿着和服在樱花丛中摄影留念。一次,一位在武汉留学的韩国青年见此大 为不解,她对她的导师说:“他们为什么要穿着和服去照像呢?我们韩国也有樱花,但从没有人穿着和服去同 樱花照像。”她的导师苦笑了一下,无言以对。
要求全面理解材料,但可以选择一个侧面、一个角度构思作文。自主确定立意,确定文体,确定标题;不要 脱离材料的含意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立意:
五.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 800 字的文章。 有一个晚上,古希腊哲学家泰勒斯见星空晴朗,便在草地上观察星星。他一边仰头看着天空,一边慢慢地
作文的审题立意选材构思训练二

注重作文的审题立意选材构思训练(二)审题,就是细读提供的材料、题目或话题,弄清写作的基本要求,包括写作内容范围,有何强调或深层意含,文体要求,是否自己拟题等。
这是决定写作成败的第一步。
立意与构思,就是考生在把准题意和要求和限制之后,自己作文找到恰当的起点、角度,确定所写的中心和行文大体脉络和重点。
当然,其中也包括选材。
这是决胜的关键。
备考的方法,由老师从几类题型中精选有意蕴的陌生题,着重引发思考如何审题立意构思,进行思维训练。
并选取相应例文,研读感悟,开拓文思。
以话题作文为主。
1. 阅读下面一段文字,按要求作文。
弯弯曲曲的小路通往风景幽美的地方,这便是“曲径通幽”。
它是画家笔下渲染的景致,是射影爱好者不断寻找的目标,是园林设计师着力创造的效果,也是文人墨客一直崇尚的意境,更是生活中人们处理问题常采用的态度和方法……因为“幽”也许在这“曲径”之中,“美”可能源于这回转之间。
请以“曲径通幽”为话题写一篇文章。
立意自定,文体自选,题目自拟。
不少于800字。
审题。
曲径,弯弯曲曲的小路。
幽(静,深),风景幽美的地方。
在画家、射影爱好者、园林设计师和文人墨客眼里,“径”与“幽”是联成一体的,都是“景致”、“意境”、“效果”、“目标”。
“幽”“美”“也许”在曲径中。
“幽”的地方(目的地)是美好的,“过程”(通幽的心态、态度等)也是美好的。
退一步,倘若写要达到美的目标、境地必须付出艰辛代价,那么“付出”的过程也是“美”的;而不是一般理解成“必须艰难曲折走许多弯路才达到目的地”。
因为是话题作文,写时,所供材料可不用,更不必对材料作分析。
例文1. 曲径通幽,中华之美婉曲比直捷来得更美,这已成为了中国人的共识。
体现在建筑上,故宫是宏大的,整齐的房舍不容许有一丝偏倚弯曲。
但真正的美丽在于视线之上,檐牙高啄,流线型的瓦檐延伸出流线的美;瓦缝参差,房梁上的斗拱勾心斗角,构筑起细致精巧的美。
来到野外,长城是雄伟的,每一块磬石都让人震撼。
高考作文审题立意思维训练(选择题)

2022高考作文审题立意思维训练(选择题)品味言论,明辨哲理(一)1.对下面材料中划线句子蕴含的哲理的理解,最准确的一项是()作家余华与一位餐馆老板聊天,谈到读书时,餐馆老板深有同感:“我常让厨师去品尝其他餐馆美食来提高自己的厨艺,我发现总挑别人菜肴缺点的,没有进步;总夸别人菜肴优点的,倒成了好厨师。
”A.要成为优秀的厨师,更要学习别人菜肴的优点。
B.金无足赤,人无完人,做出评价,应全面公正。
C.世间万物缺陷难免,多吸收其优点,才有长进。
D.读书做菜,都要既找别人缺点,也学别人优点。
1.C(注意“挑剔”和“夸奖”的结果)2.对下面这段话蕴含的哲理的理解,最恰当的一项是()如果人能把自己的烦恼拿到市场上交易,任何人在看到别人的烦恼后,都宁可把自己的烦恼拿回家。
A.家家有本难念的经。
B.人都会将自己身上的不幸无限放大。
C.人应该乐观面对自己的人生。
D.人应该同情他人的不幸。
2.B(人们在看到别人的烦恼后,才发现自己的烦恼并没有自己想象中的那么严重,宁可“重新拿回家”,这就说明了人们往往会将自己的不幸无限放大)3.作家马尔克斯在《告别信》中说:“我会用泪水浇灌玫瑰,以此体味花刺的痛苦和花瓣的亲吻。
”对这句话蕴含哲理的理解,最贴切的一项是()A.幸福和痛苦是把双刃剑,人生是逃避不了的。
B.人当勇敢地面对困境,直面苦难,迎接挑战。
C.人当感悟痛苦的磨难,从中品尝幸福的滋味。
D.不要把幸福建立在别人的痛苦之上,要同情弱小。
3.C(玫瑰是带刺的,但要用泪水浇灌它,体味花刺的痛苦,这是说人生当经受磨难;而在经受磨难的过程中,也会有“花瓣的亲吻”,这是说品尝到幸福的滋味。
马尔克斯的话整体上体现的是一种积极的心态。
A项强调的是人生“逃避不了的”的无奈。
B项强调的是直面苦难,勇于挑战,没有涉及“幸福”。
C项既强调人生的磨难,又强调人生的幸福。
D项强调的是同情弱小)4.对下面这段话蕴含哲理的理解,最恰当的一项是()没有一个民族可为他们中间出现了这样一个对人类文明发展贡献巨大的人而骄傲起来,因为民族骄傲完全是一种无聊的癖好,在像哥白尼这样一位内心独立的人面前,是难以站得住脚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语文教学:高考作文思维训练(审题立意训练)语文教学:高考作文思维训练(审题立意训练)高考作文思维训练体会言论思辨哲理(一)1.对下面材料中划线句子蕴含的哲理的理解,最准确的一项是()作家余华与一位餐馆老板聊天,谈到读书时,餐馆老板深有同感:我常让厨师去品尝其他餐馆美食来提高自己的厨艺,我发现总挑别人菜肴缺点的,没有进步;总夸别人菜肴优点的,倒成了好厨师。
A.要成为优秀的厨师,更要学习别人菜肴的优点。
B.金无足赤,人无完人,做出评价,应全面公正。
C.世间万物缺陷难免,多吸收其优点,才有长进。
D.读书做菜,都要既找别人缺点,也学别人优点。
2.对下面这段话蕴含的哲理的理解,最恰当的一项是()如果人能把自己的烦恼拿到市场上交易,任何人在看到别人的烦恼后,都宁可把自己的烦恼拿回家。
A. 家家有本难念的经。
B.人都会将自己身上的不幸无限放大。
C.人应该乐观面对自己的烦恼。
D.人应该同情他人的不幸。
3.作家马尔克斯在《告别信》中说:我会用泪水浇灌玫瑰,以此体味花刺的痛苦和花瓣的亲吻。
对这句话蕴含的哲理的理解,最贴切的一项是()A.幸福和痛苦是把双刃剑,人生是逃避不了的。
B.人当勇敢地面对困境,直面苦难,迎接挑战。
C.人当感悟痛苦的磨难,从中品尝幸福的滋味。
D.不要把幸福建立在别人的痛苦之上,要同情弱小。
4.对下面这段话蕴含的哲理的理解,最恰当的一项是()没有一个民族可为他们中间出现了这样一个对人类文明发展贡献巨大的人而骄傲起来,因为民族骄傲完全是一种无聊的癖好,在像哥白尼这样一位内心独立的人面前,是难以站得住脚的。
A.哥白尼的贡献巨大,但没有任何一个民族因此而骄傲起来。
B.哥白尼内心独立,他不想让某一民族为他所取得的巨大贡献而无聊地骄傲。
C.哥白尼的巨大贡献是属于全人类的,而不是属于某一个民族。
D.哥白尼的贡献巨大,不值得所有民族骄傲起来,因为民族骄傲完全是无聊的5.对下面这段话蕴含的哲理的理解,最贴切的一项是()路是永远有的,即使走到前面无路了,你还可以在那无路处开辟出新路来。
而村,并不是都有的。
有的人,昏昏然走了一辈子路,到头来还是没找到那柳暗花明处的村。
人人都能找到那个村子,悲哀则无A.唯有开辟新路,才能于无路处寻觅到精神的家园。
B.只有迈开双脚,奋力前行,才能走到柳暗花明处。
C人生的悲哀,不在于无路可走,而在于无村可依。
D.柳暗花明处的村,常常隐藏在山重水复的困顿处6.对下面这首小诗蕴含的哲理的理解,最恰当的一项是()不顾一切捕捉蝴蝶蝴蝶飞向了远方静静地欣赏蝴蝶蝴蝶落在你的肩上A.得也是失,失也是得,有失必定会有得。
B.机遇产生于静静等待中,可遇不可求。
C.要力戒贪婪,与其占有美,不如欣赏美。
D.尊重对手,化敌为友,共建和谐的社会。
7.小时候,责任是一张暖暖的小床,我在里头,父母在外头;长大后,责任是块黑板,我在下头,老师在上头;后来呀,责任是一张暖暖的小床,我在外头,女儿在里头。
这首小诗蕴含的哲理是()A.不同的人,承担的责任完全不同B.一个人只有长大成人后才需要承担责任。
C.每个人在同一时间段内,都只有一种社会角色。
D.人的一生扮演着许多不同角色,也会承担许多不同责任8.对下面这段话蕴含的哲理的理解,最贴切的一项是( )平庸的人有一条命:性命。
优秀的人有两条命:性命和生命。
卓越的人有三条命:性命、生命和使命,它们分别代表了生存、生活和责任。
A.平庸的人就是贪生怕死、明哲保身的人,活着如同死人。
B.有所敬畏,勇于担当,才能脱离平庸,走向优秀和卓越。
C.人人都有性命,人生而平等,没有尊卑贵贱的区别。
D.性命是人生的基础,没有性命也就没有优秀和卓越。
9.对下面材料蕴含的哲理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人可以用肉眼看见木头的纹理,但从另一方面看过去,桌子却是光滑的。
如果通过显微镜,就会看到粗糙不平的丘陵深谷,以及肉眼所不能看见的各式各样的差异。
用一架倍数更高的显微镜看,就会又有所改变了。
A.我们直接看到的只不过是一种现象。
B.凭借不同的观察方式会看到不同的现象。
C.事物真正的形状不只是肉眼看到的那样。
D.我们没有办法看清事物的真正形状。
10.对下面这段话蕴含的哲理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你从哪里来,你是谁,你到哪里去个人,只有打通了时间,找到了自己与历史、个体与族的,他的生命方可定位,方有来龙去脉和坐标系,他对自己的生命角色才有完整的感受,才能立身并持有生命的身份证。
A.一个人需要找到自己与民族的文化传统以及国家历史的。
B.一个人应明白自身与自己的家族谱系和故乡历史的。
C.一个人须在精神、文化、情怀和风物记忆上,做一个有祖的人。
D.一个没有身世感的人无法在世上立足与生存。
11.对下面材料中划线句子蕴含的哲理的理解,最准确的一项是()清代戏剧家李渔在《闲情偶寄》中谈到剧本创作时说:东施之貌,未必丑于西施,止为效颦于人,遂蒙千古之诮。
A.人相貌的美丑是相对的,不能盲目地效仿别人。
B.创作贵在坚持自我,不能一味地效仿别人。
C.创作不能丢失自我,盲目地效仿只能遭人耻笑。
D.作品的好坏是相对而言的,在比较中才有鉴别。
12.请简要概括下面材料中划线句子蕴含的哲理,不超过30个字。
有一天,俄国作家索洛古勒来看望列夫·托尔斯泰,说:您真幸福,您所爱的一切您都有了。
列夫·托尔斯泰说:不,我并不具有我所爱的一切,只是我所有的一切都是我所爱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3.请简要概括下面这段话蕴含的哲理,不超过30个字。
人生如蒸馍:馍蒸到一半,最害怕啥?最害怕揭锅盖。
因为锅盖一揭,气就放了,馍就生了。
(陈忠实)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4.请用平实的语言表述下面材料蕴含的哲理,不超过30个字当邦迪亚上校面对行刑枪队时,他便会想起他父亲带他去找冰块的那个遥远的下午。
(马尔克斯《百年孤独》)曾叱咤风云的李斯在被腰斩前,对其子慨叹:吾欲与若复牵黄犬,俱出上蔡东门逐狡兔,岂可得乎?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5.请用平实的语言表述下面这句诗蕴含的哲理,不超过20个字。
我的昼间之花,落下它那被遗忘的花瓣。
在黄昏中,这花成熟为一颗记忆的金果。
(选自泰戈尔诗集《飞鸟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6.请简要概括下面这段话蕴含的哲理,不超过30个字。
生活是一篇草稿。
每个故事都是下一个故事的草稿,人们涂改来,涂改去,当弄得几乎干干净净没有了什么差错时,生活也就结束了。
(法国年度畅销小说《没什么要紧》)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7.请简要概括下面这段话蕴含的哲理,不超过30个字。
绝大多数的人用感觉来思考,而我却用思考来感觉。
(葡萄牙诗人费尔南多·佩索阿)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8.请用平实的语言表述下面材料中画线句子蕴含的哲理,不超过30个字。
二十多岁、年轻漂亮的师范大学毕业生李云飞,到山村做了一名教师。
有一年,她接到了一笔捐款,这笔的使用方式,迅速引起了社会各界的争议。
她没有把钱用在现实问题上,比如增添一些新的教学工具改善教学环境之类,而是在其他老师的反对下,将全班孩子奢侈地带到了深圳,让孩子们第一次走出山沟,亲身感受外面广阔的世界。
面对记者一大堆的问题,年轻女教师只淡淡地说了一句话:我们那里太穷了,但我想让我的学生知道山外有高楼。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9.请用平实的语言表述下面材料中画线句子蕴含的哲理,不超过30个字。
一位刚步入教坛的年轻人向一位年长的资深班主任请教学生思想教育的诀窍,老教师意味深长地说:田里不种庄稼,是要长荒草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0.请用平实的语言表述下面材料中画线句子蕴含的哲理,不超过25个字。
任何事物都可能有着生命的尽头,世界上的每一条大河都会注入大海,最终在大海中消亡,也在大海中新生。
河流与大海的交汇,也是河流的荣耀。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1.请从两个不同的角度概括下面材料蕴含的哲理,每小题不超过30个字一人带鸡蛋在市场贩售,他在纸板上写着:新鲜鸡蛋在此销售。
有人过来对他说:老兄,何必加‘新鲜’两个字,难道你卖的鸡蛋不新鲜吗?他一想有道理,就把新鲜两个字涂掉了。
不久,又有人对他说:为什么要加‘在此’呢?你不在这里卖,还会去哪儿卖?他也觉得有道理,又把在此涂掉了。
一会儿,一个老太太过来对他说:‘销售’是多余的,不是卖的,难道会是送的吗?他又把销售擦掉了。
这时来了一个人,对他说:你真是多此一举,大家一看就知道是鸡蛋何必写上‘鸡蛋’两个字呢?结果他涂掉了所有的字。
答:(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品味故事领悟哲理(二)1.对下面材料蕴含的哲理的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沙特阿拉伯国王访问印尼时,适逢大雨,随从赶紧为国王打伞,一共七个随从为国王撑了七把伞。
结果是,国王缩着脑袋,浑身被淋得湿漉漉的。
七把伞,都挡不住一场雨,可见这场雨蛮大。
当然,这不是主要原因,淋湿国王的,不是从天上直接掉下来的雨水,而是从七把参差的伞上滑落、汇聚下来的水。
A.真正挡雨的伞其实就是一把,头上的伞多了反而会使你淋得更透彻。
B.自己打伞才最有效,因为可以根据情况适时调整雨伞的方向和高度。
C.不是有保护伞就能安全,也不是所有保护伞都能真正起到保护作用。
D.一个人以为自己有很多把保护伞的时候,往往也是最不安全的时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