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子的结构和基本性质
原子构成知识点总结

原子构成知识点总结1. 原子的结构原子由质子、中子和电子三种基本粒子组成。
质子和中子组成了原子核,而电子则绕着原子核运动。
原子的质子数和电子数相同,因此原子是电中性的。
2. 原子核的性质原子核由质子和中子组成,其中质子的电荷为正,中子是中性的。
原子核的直径约为万分之一到十万分之一的原子直径,但它含有原子的绝大部分质量。
3. 质子质子是原子核中的一种基本粒子,它的质量为1.6726×10^-27千克,电荷为基本电荷的正一(即1.6×10^-19库仑)。
4. 中子中子是原子核中的一种基本粒子,它的质量稍大于质子,电荷为零。
5. 电子电子是原子中的一种基本粒子,它的质量远小于质子和中子,为9.11×10^-31千克,电荷为基本电荷的负一。
电子在原子外部绕原子核运动,形成电子云。
6. 原子的量子化原子的能级是量子化的,即它只能具有确定的能量值。
电子的轨道也是量子化的,它只能出现在一定的能级上,不可能出现在介于两个能级之间的状态。
7. 原子的组成原子由质子、中子和电子组成。
质子和中子的质量和电子质量之比约为1836:1。
因此,原子的质量主要来自于质子和中子,而电子的贡献可以忽略不计。
8. 原子的核电荷数原子核的电荷数等于其中的质子数,它决定了原子的化学性质。
在相同元素的不同同位素中,原子核的电荷数不同,但它们的化学性质相同。
9. 原子的大小原子的大小约为0.1纳米到0.5纳米。
原子的大小由电子云的尺寸决定,它与原子核的大小关系不大。
10. 原子的质量数原子的质量数等于其中的质子数和中子数之和。
在不同元素的同位素中,原子的质量数不同,但它们的化学性质相同。
11. 原子的元素符号原子的元素符号由元素的化学符号与原子的质量数组成。
例如,氧的元素符号是O,氧-16的元素符号是O-16。
12. 原子的化学键原子通过共价键、离子键和金属键等化学键相互结合形成化合物。
共价键是由电子的共享形成的,离子键是由正负离子的相互吸引形成的,金属键是由金属离子的自由电子形成的。
元素的原子结构及其化学性质

元素的原子结构及其化学性质元素是组成物质的基本单位,其原子结构和化学性质是研究化学的基础。
本文将详细介绍元素的原子结构及其化学性质。
一、原子结构原子是最小的物质单位,具有无限的分解能力。
在现代原子理论中,原子结构被分为三个组成部分:质子、中子和电子。
质子和中子位于原子核中心,占据原子的大部分质量,而电子则绕核旋转,占据大部分原子的体积。
原子核的电荷为正电荷,电子的电荷为负电荷,因此原子整体带有净电荷为0的性质。
元素的质子数为每种元素的唯一特征,称作原子序数。
原子序数为1的元素是氢(H),原子序数为2的元素是氦(He),以此类推。
元素的核外层的电子数,决定了元素的性质和化学反应能力。
原子的电子排布方式是按照“能量最低、能级最少”的原则排布,也称作能级填充原则。
二、周期表元素的周期性是指,在同一周期内,原子核内的质子数不断增加,电子数不断增加,外层电子在同一层次上填满,导致原子性质的周期性变化。
Dmitri Mendeleev将元素按照原子序数和化学性质排列,并形成了我们熟知的现代元素周期表。
周期表的竖列为元素的族,每个族的元素具有相似的物理和化学性质。
周期表的水平行被称为一周期,同时在相邻一周期内的元素具有相似的元素化学性质。
由此,周期表成为研究元素化学性质和性质周期性的基础。
三、元素的化学性质元素的化学性质包括元素的原子结构、元素的反应活性和元素的物理性质。
1. 元素的反应活性元素的反应活性是指元素自身或与其他物质发生反应的能力。
化学反应是通过原子的失去或获得电子实现的,因此,原子外层的电子数越少,该元素就越容易与其他元素反应形成化合物。
金属元素与非金属元素的反应活性是不同的。
金属元素在化学反应中,通常是丧失外层电子形成离子,再和其他原子形成化合物。
非金属元素则通常是在反应中获得一个或多个外层电子,形成阴离子或分子化合物。
元素的反应活性可以通过电位高低、键结构和化学结构等来指示。
2. 元素的物理性质元素的物理性质包括元素的密度、熔点、沸点和硬度等特征。
原子的结构与特性

原子的结构与特性引言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听到有关原子的概念,但是很少有人真正理解原子的结构和特性。
本文将探讨原子的结构以及它们的特性,帮助读者深入了解这个微观世界的基本单位。
第一部分原子的结构1.1 原子的基本组成原子是物质的基本单位,由带正电荷的质子、带负电荷的电子和无电荷的中子组成。
质子和中子位于原子核内,而电子则在核外的能级轨道上运动。
1.2 元素周期表元素周期表是对所有已知元素进行分类的一张表。
它按照原子序数的顺序排列,揭示了元素的周期性规律。
例如,位于同一垂直列的元素具有相似的化学性质,因为它们都具有相同的外层电子构型。
1.3 原子的能级和轨道原子外部的电子分布在不同的能级和轨道中。
每个能级可以容纳的电子数量以及它们在轨道上的位置是由量子力学规律决定的。
第二部分原子的特性2.1 化学反应化学反应是原子重组以形成新化合物的过程。
原子通过共享、赠送或获得电子来完成化学反应。
这解释了为什么不同元素之间能够进行化合并形成新的物质。
2.2 原子的性质原子的特性包括质量、电荷、半径、化学反应性等。
质子和中子的质量集中在原子核中,而电子的质量较小,几乎可以忽略不计。
原子的电荷由其质子和电子数目的差异决定。
2.3 原子的放射性一些原子具有放射性,这意味着原子核不稳定并会通过辐射释放能量。
放射性元素在医药、能源和科学研究等领域具有重要应用,但也需要小心处理以避免伤害人体健康。
第三部分原子结构的进一步研究3.1 电子云模型电子云模型是对原子结构的更精确描述。
根据这个模型,电子不仅具有能级和轨道,还存在于不同的云状区域,称为原子轨道。
3.2 原子核原子核是原子的中心部分,几乎所有原子的质量都集中在其中。
核由质子和中子组成,其稳定性直接影响了原子的特性和行为。
3.3 量子力学量子力学是研究原子和其他微观粒子行为的理论体系。
通过量子力学,科学家发现原子的行为与我们在宏观世界中的直觉规律有所不同,需要通过概率和波粒二象性来解释。
帮助学生理解原子与核的结构与性质

帮助学生理解原子与核的结构与性质原子与核的结构与性质原子与核是物质世界的基本组成部分,它们的结构与性质对于学生理解化学、物理等科学知识至关重要。
本文将从原子与核的结构、原子的性质、核的性质等方面进行探讨,以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这一重要概念。
一、原子的结构原子是物质的基本单位,由原子核和电子壳层构成。
原子核位于原子的中心,由质子和中子组成。
质子带有正电荷,中子不带电荷。
电子壳层围绕原子核运动,电子带有负电荷,平衡了原子核的正电荷。
在原子结构中,质子和中子集中在原子核中,而电子则围绕核运动。
原子核带有正电荷,而整体原子带有零净电荷。
二、原子的性质原子的性质包括原子半径、原子质量、原子的化学性质等。
1. 原子半径: 原子半径指的是原子核与最外层电子轨道的距离。
原子半径主要由原子核的质子数以及电子的排布方式决定。
原子半径随着电子层次增加而增加,同一周期内,原子半径由左至右逐渐减小。
2. 原子质量: 原子质量由原子核中质子数和中子数之和决定。
质子和中子的相对质量均为1,而电子的质量可忽略不计。
原子质量主要用来标识不同元素。
3. 原子的化学性质: 原子的化学性质取决于原子核中的质子和不同电子层次之间的电子结构。
电子层次的不同排布方式决定了元素的化学性质,例如反应活性和元素化合价等。
三、核的结构与性质核是原子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决定了原子的质量、核能等重要性质。
1. 核子: 核子是原子核中的基本组成单位,包括质子和中子。
核子质量相对较大,质子带有正电荷,中子不带电。
质子数目决定了元素的种类,即不同元素的原子核中质子数不同。
2. 质子数与核能: 核能是核结构的重要性质,与核中的质子数密切相关。
在同位素中,质子数增加,核能增大。
3. 同位素与同位素变化: 同位素指的是原子核中质子数相同、中子数不同的核种。
同位素变化包括α衰变、β衰变和γ射线等,这些变化反映了原子核的不稳定性。
四、原子核与放射性放射性是原子核的一种特殊性质,放射性元素的核能不稳定,会自发地发生核衰变过程,放出辐射。
初中原子的结构

初中原子的结构原子是物质的基本单位,是构成物质的最小单元。
初中阶段学习原子的结构是为了理解物质的基本性质和化学变化过程。
本文将从原子的组成、原子的结构以及原子的性质三个方面来介绍初中原子的结构。
一、原子的组成原子由三种基本粒子组成:质子、中子和电子。
质子带有正电荷,质量约为1质子质量单位;中子不带电,质量与质子相近;电子带有负电荷,质量很小,约为质子质量的1/1836。
二、原子的结构原子的结构由原子核和电子云组成。
原子核位于原子的中心,由质子和中子组成,质子数决定了元素的原子序数。
电子云围绕在原子核的外部,电子云中的电子数与质子数相等,使得原子整体电荷为中性。
1. 原子核原子核是原子的中心部分,其中包含了质子和中子。
质子和中子紧密地组合在一起,形成了一个非常小而致密的区域。
质子的数目决定了元素的原子序数,不同元素的原子核中质子的数目是不同的。
2. 电子云电子云是围绕在原子核外部的一层层电子组成的区域。
电子云不是一个确切的轨道,而是由一系列能量不同的电子轨道组成的。
电子轨道按照能量从低到高的顺序排列,每个轨道最多容纳一定数量的电子。
三、原子的性质原子的性质与原子的结构密切相关,并且不同元素的原子性质也有所差异。
1. 原子的质量原子的质量主要由质子和中子的质量决定,而电子的质量可以忽略不计。
质子和中子的质量都接近于1质子质量单位。
2. 原子的大小原子的大小通常用原子半径来表示。
原子半径是指原子核到最外层电子轨道的距离。
不同元素的原子半径不同,原子半径随着原子序数的增加而增加。
3. 原子的电荷原子的整体电荷为中性,即质子数等于电子数,所以正电荷和负电荷完全抵消。
根据原子核的质子数和电子数,可以判断原子是否带正电荷(失去了电子)或带负电荷(获得了电子)。
4. 原子的化学性质原子的化学性质主要由其电子结构决定。
原子的最外层电子决定了元素的化学性质和化学反应。
原子通过与其他原子的电子重新组合,形成分子和化合物。
原子与分子的结构与性质

原子与分子的结构与性质原子与分子是构成物质的最基本单位,在化学和物理学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他们的结构以及性质对于了解物质的本质、化学反应以及材料科学等方面都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
本文将通过介绍原子与分子的结构和性质来探讨它们在科学研究和实际生活中的重要性。
一、原子的结构与性质1.1 原子的组成原子是构成物质的最小单位,由带正电荷的质子、不带电荷的中子以及带负电荷的电子组成。
质子和中子聚集在原子的中心,形成了原子核,而电子则环绕在原子核外层。
1.2 原子的结构模型原子的结构模型可以追溯到希腊时代的“质点模型”,但最为广泛接受的原子结构是由尼尔斯·玻尔提出的“波尔模型”。
波尔模型认为电子绕原子核转动的轨道是固定的,且电子能量是量子化的。
这个模型成功地解释了氢原子光谱等实验现象,并奠定了量子力学的基础。
1.3 原子的性质原子的性质主要通过其原子核和电子的特性来决定。
质子和中子的数量决定了原子的质量数,而电子的数量决定了原子的电荷性质。
不同原子的质子和中子的数量不同,因此原子的质量也不同。
电子在原子核周围的运动轨道也不同,这导致了不同元素的化学性质的差异。
二、分子的结构与性质2.1 分子的组成分子是由两个或多个原子以共用或共享电子的方式结合而成的。
在分子中,原子通过化学键相互连接,形成了复杂的结构。
2.2 分子结构的确定分子结构的确定是化学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
通过实验技术如X射线晶体学、核磁共振等,科学家可以决定分子中各个原子的相对位置和空间排列。
这对于了解分子的性质和功能至关重要。
2.3 分子的性质分子的性质主要由其组成原子和化学键的特性所决定。
分子的大小、形状、化学键的类型等都会影响分子的性质。
分子的性质与其所在的化学物质有关,不同的分子之间会发生化学反应,形成新的物质。
三、原子与分子的应用3.1 化学反应原子与分子是理解化学反应过程的基础。
在化学反应中,原子和分子之间的化学键会被打破和形成,从而导致物质的转化。
原子的主要参数

原子的主要参数原子是构成化学物质的最小单位,由质子、中子和电子组成。
质子和中子位于原子的中心,而电子则围绕中心旋转。
每个原子都有一个原子核,其中包含一定数量的质子和中子,而电子则围绕原子核旋转。
原子序数和原子量是描述原子的重要参数,它们分别表示原子核中质子的数量和原子的质量。
原子的结构和性质决定了化学物质的特性和变化。
原子在化学反应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因为它们是化学键形成的基础。
本文将详细介绍原子的基本概念、结构和性质,以及它们在科学和工程中的应用。
一、原子的结构质子:质子是带正电荷的粒子,它的质量约为1.67×10^-27千克。
质子数是确定元素种类的关键,它们的数量直接对应于元素的原子序数。
中子:中子是不带电荷的粒子,它的质量约为1.67×10^-27千克。
中子在稳定同位素原子核中起着重要作用,但也可以在放射性原子核中找到。
电子:电子是带负电荷的粒子,它的质量约为9.11×10^-31千克。
电子在原子核周围的不同能级上运动,这些能级之间的跃迁产生了各种光谱线。
二、原子的分类氢原子:氢原子的原子序数为1,原子量为1。
它是所有原子中最简单的,只有一个质子和一个电子。
氦原子:氦原子的原子序数为2,原子量为4。
它有两个质子和两个中子,是宇宙中最丰富的元素之一。
碳原子:碳原子的原子序数为6,原子量为12。
它是生命体中最常见的元素之一,因为它具有很高的化学活性,可以与其他元素形成多种键合形式。
氧原子:氧原子的原子序数为8,原子量为16。
它是地球上最丰富的元素之一,可以与许多元素形成氧化物,也是生物体内最重要的元素之一。
铁原子:铁原子的原子序数为26,原子量为56。
它是过渡金属中最常见的元素之一,常用于制造合金和催化剂等。
三、原子的相互作用共价键:两个或更多原子通过共享电子形成共价键。
共价键的形成是因为这些原子都具有一定数量的电子,这些电子可以在它们之间共享,从而形成了稳定的结构。
原子的结构与性质

原子的结构与性质原子是构成所有物质的基本单位,也是化学研究的基础。
原子是由质子、中子和电子构成的,每个原子的质子数是固定的,称作原子序数。
但是中子数可变,同种元素的原子的质子数相同,但中子数不同,称为同位素。
原子的电子数也可以变化,同种元素的原子在电子数不同的情况下具有不同的化学性质。
原子的结构先来说说原子的基本结构。
原子由中心的原子核和绕核运动的电子构成。
原子核由质子和中子组成,质子带正电荷,中子无电荷。
电子带负电荷,它们在原子核周围高速运动,形成电子壳层。
原子核直径约为10^-15米,它带有正电荷,故原子是带正电荷的。
核内的质子和中子是稳定的,因为它们彼此之间的相互作用力变化不大。
电子壳层数量的不同会对原子性质产生明显的影响。
原子的第一层最多容纳2个电子,第二层最多容纳8个电子。
这意味着带一定电子数的不同元素具有不同的化学性质。
例如,氢原子只有一个电子,因此它比较容易失去电子成为正离子;又例如,氧原子由8个电子构成,因此它比较容易接受两个电子成为负离子。
原子的性质原子的性质涉及它们化学和物理方面的各种特征。
其中一些是:化学性质原子的化学性质包括其倾向于接受、捐赠或共享电子的方式。
这对于它们在化学反应中的行为非常重要。
元素周期表列出了元素的化学性质。
例如,氧原子是高度电负的,也就是它更倾向于吸收电子;另一方面,金属元素如铜和铁更倾向于捐赠电子。
物理性质原子的物理性质包括原子的质量、大小、密度和熔点等。
这些性质主要受到原子核和电子互相作用的影响。
原子的重量原子的重量可以通过原子质量或相对原子质量来表示。
原子质量等于原子核内质子和中子的质量之和,相对原子质量等于元素的原子质量与碳-12相对的比率。
例如,氧-16的原子质量为15.995 u,相对原子质量为16 u。
同位素可以有不同的原子质量和不同的相对原子质量。
原子的大小原子的大小可以通过测量原子的原子半径来确定。
原子半径是从原子核到最外层电子的平均距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薛定谔建立起描述微观粒子的运动规律的量子力学理论,形成近代原子结构概念。
1、薛定谔方程(不做介绍)
2、量子数
描述原子中各电子状态,包含电子所处的电子层、轨道能级、形状、伸展方向和自旋方向,需要四个参数(量子数)主量子数、副量子数、磁量子数和自旋量子数
(1)主量子数(n)
意义: 表示电子离核的远近和电子能量的高低. 取值: 1, 2, 3, 4, ……. n, 为正整数(自然数), 与电子层相对应。
(2)副量子数(l)
决定了原子轨道的形状. 取值: 受主量子数n的限制,对于确定的n, l 可为:0, 1, 2, 3, 4, ……. (n-1), 为n个取值光谱符号: s, p, d, f, …… 如:n = 3, 表示角量子数可取:l = 0,1,2
(3)磁量子数(m)
m 取值受l 的影响, 对于给定的l , m 可取:个值。
例如: l = 3, 则共7个值。
意义: 对于形状一定的轨道( l 相同电子轨道), m 决定其空间取向. 例如: l = 1, 有三种空间取向(能量相同, 三重简并)。
(4)自旋量子数(m s)
电子本身的自转,可视为自旋. 因为电子有自旋,用Ms 表示,取值: 只有两个, +1/2和-1/2. (电子只有两种自旋方式)通常用“”和“”表示。
注:描述一个电子的运动状态, 要用四个量子数: n, l, m 和m s。
三、原子中电子的分布
(一)基本原理
(1)能量最低原理
电子由能量低的轨道向能量高的轨道排布(电子先填充能量低的轨道,后填充能量高的轨道。
(2)Pauli(保利)不相容原理
每个原子轨道中只能容纳两个自旋方向相反的电子(即同一原子中没有运动状态完全相同的电子,亦即无四个量子数完全相同的电子)。
(3)Hunt(洪特)规则
电子在能量简并的轨道中, 要分占各轨道,且保持自旋方向相同。
保持高对称性, 以获得稳定. 包括: 轨道全空,半充满,全充满三种分布。
例:
(二)多电子原子轨道能级
美国著名结构化学家Pauling(鲍林), 经过计算, 将能量相近的原子轨道组合, 形成能级组. 按这种方法, 他将整个原子轨道划分成7个能级组: 第一组第二组第三组第四组第五组第六组第七组
1s; 2s 2p; 3s 3p; 4s 3d 4p; 5s 4d 5p;6s 4f 5d 6p; 7s 5f 6d 7p
注1:
1、各电子层按能级相对高低从小到大排列为:K,L,M,N,O…..;
2、同一原子内同一电子层,各亚层之间能级相对高低顺序为:s,p,d,f;
3、同一亚层内不同方向能级相同;
4、同一原子不同亚层间存在着能级交错。
注2:
1、鲍林近似能级图只是总结出的一般规律,不可能完全反应每个元素原子轨道能级的相对高低,所以只有近似意义;
2、不能用该能级图比较不同原子轨道能级的相对高低;
3、该能级图主要反应外电子层中轨道能级相对高低,不能进一步反应内层电子轨道能级的相对高低;
4、电子在某一轨道上能量与核电荷数有很大关系,与鲍林近似能级图会有所不同。
(三)基态原子中电子分布
例:
(四)元素周期系与核外电子分布的关系
1、元素的分区和族
1) s 区: , 最后的电子填在ns上, 包括IA IIA , 属于活泼金属, 为碱金属和碱土金属;
2) p区:, 最后的电子填在np上, 包括IIIA-VIIA以及0 族元素, 为非金属和少数金属;
3) d区: , 最后的电子填在(n-1)d上, 包括IIIB-VIIB以及VIII 族元素, 为过渡金属;
4) ds区: , (n-1)d全充满, 最后的电子填在ns上, 包括IB-IIB, 过渡金属(d和ds区金属合起来,为过渡金属);
5) f区: , 包括镧系和锕系元素, 称为内过渡元素或内过渡系。
镧系: 57-74号元素(La-Lu);
La, Ce, Pr, Nd, Pm, Sm, Eu, Gd, Tb, Dy, Ho, Er, Tm, Yb, Lu
镧, 铈, 镨, 钕, 钷, 钐, 铕, 钆, 铽, 镝, 钬, 铒, 铥, 镱, 镥
锕系: 89-103号元素(Ar-Lr), 均为放射性元素。
包括:
Ar, Th, Pa, U , Np, Pu, Am, Cm, Bk, Cf, Es, Fm, Md, No, Lr
锕, 钍, 镤, 铀, 镎, 钚, 镅, 锔, 锫, 锎, 锿, 镄, 钔, 锘, 铹
除钍为外, 其余均为和。
2、元素的周期
周期数= 能级组数, 所以共有7个周期
Cr 的电子结构为: 判断Cr所在的周期数?由于最后一个
电子填在最高的能级组n = 4 的4s轨道上, 所以, Cr 必然为第四周期的元素。
3、元素的族
主族: s 区+ p 区, (ns+np)的电子数= 族数, (ns+np)的电子数= 8, 则为0族元素。
副族: d 区: [(n-1)d + ns]的电子数= 族数; [(n-1)d + ns]的电子数>8, 则为VIII族元素. ds 区: 全充满, ns中的电子数= 族数, 如:
中一个电子, 为IB 族元素. f 区: 内过渡元素,
, 镧系:La-Lu, 锕系:Ar-lr。
四、原子性质的周期性
(一)原子半径
1、共价半径: 同种元素的两个原子, 以两个电子用共价单键相连时, 核间距的一半, 为共价半径. 如: H2 X2 等同核单键双原子分子, 均可测得其共价半径.
2、金属半径: 金属晶体中, 金属原子被看为刚性球体, 彼此相切, 其核间距的一半, 为金属半径. .
3、范德华半径: 单原子分子(He, Ne等), 原子间靠范德华力, 即分子间作用力结合(未成键), 在低温高压下形成晶体, 核间距的一半为范德华半径。
4、原子半径周期性变化规律
同一周期:从左到右随着核电荷数增加对电子的束缚能力加强,原子共价半径逐渐减小,但在d区元素半径变化规律由于受到外层电子排布因素出现不完全按规律变化情况;
同一族:主族元素从上到下,原子半径显著增大,副族元素略有增大,部分变化不明显。
注:原子半径越大,核对外层电子的引力越弱,就越容易失去外层电子,但注意难失去电子的不一定就容易得电子。
(二)电离能和电子亲和能
1、电离能:原子失去电子变成阳离子需要克服核对电子的吸引能量,因而该能量越小,表明越容易失去电子。
2、电子亲和能:原子得到电子变成阴离子释放出的能量,因而该能量表明能量越小,表明越容易得到电子。
3、电负性(x):某原子难失去电子,不一定容易得到电子,为了比较全面描述不同元素原子的电子等失能力,鲍林提出了电负性概念,指原子吸引电子的能力,指定最活泼的F为4.0,计算出其他元素的电负性,因而电负性越大得电子能力越强。
4、变化规律:
同一周期:从左至右电负性逐渐增大;
同一族:主族自上至下电负性逐渐减小,副族中III-VB变小,VI-IIB变大。
(三)元素的氧化数
1、氧化数:氧化数是化合物中某元素所带形式电荷的数值,与原子的价电子数直接相关。
2、变化规律
(四)元素的金属性和非金属性
1、金属性:原子电负性越小,失电子能力越大则金属性越强。
2、非金属性:原子电负性越大,得电子能力越大则金属性越强
3、变化规律:
同一周期,从左至右金属性减弱,非金属性增强
同一族:从上至下金属性增强,非金属性减弱。
五、总结本任务的主要内容
1、原子的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