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住心详细次第
专注力的训练

从第三到第七阶段,虽然看起来已经很有专注功夫了,但在这几个阶段中,仍然会有被沉暗及妄想中断专注力的时候,因此属于四种意念力中有间缺作意,象征物第二堆火焰虽然没有第一堆炽烈,但仍然很旺。
最后一个阶段是等住,在此阶段,即使不用刻意用功也可以完全专注,完全是专注的惯性使然,所以是六力中的惯性力(串习力)所成就。此时的意念力叫做无功用作意——不需要刻意而内心自然很专注,图中的火焰已经完全没有热力了,僧人与象都安然坐卧在地。
获得九住心是否就成功了呢?不然!必须在九住心的基础上,获得了身心的轻安(轻快舒适)才算得到真正的专注力——奢摩他(止)。通过专注力的训练,体内之气充分调整遍满全身,产生舒适愉悦的感受就是身轻安,内心沉静愉悦无比是心轻安。图中僧人腾空飞行代表身轻安,僧人坐在象背象征心轻安。
通过辛勤的努力,专注力的训练便有了初步的成效,虽然也会出现内心散乱的时候,但大部分时间中,内心都是专注的,称为安住,所以图中的第三头象和猴子头部已经全白。但在内心略有专注少有杂乱的时候,昏沉和细微的暗昧沉没却来了,所以图中大象背上已经有了一只象征细微暗昧情况下就不会出现散乱的情况了,内心专注在正念上,所以图中的第四头象和猴子已经白了有三分之一。但如果遇到外界色声香味触的干扰,仍然会出现动荡,图中开始出现食品、乐器、香水等等诱惑之境。安住与近住是由六力中的忆念力成就的,因为通过忆念正念的力量才获得进一步的专注。
前面四个阶段中,内心杂乱是阻碍专注的主要因素,所以图中的猴子在前牵引大象,僧人在后追赶大象,到第五个阶段调伏的时候,大象和猴子已经半边变白,杂乱心得到了有效的控制,所以猴子只能在象后,而人在象前,说明这时既不会生起各种粗大的妄想等念头,也不会出现明显的昏沉和瞌睡,杂乱的心得到了有效的控制。但象背上的兔子还在,说明尚有微细暗昧沉没,但内心专注的功夫已算小有所成。
九次第定

九次第定亦称欲界定,是密宗以及禅宗、法华宗,华严宗,大手印,大圆满等所有宗派入大定的总结,基本上所有的派别在禅修的方法上都是以此法而修。
法界大定歌诀十方广大无边,三世流通不断,在此无边不尽上,自住,续住,有妄想回住,无妄想近住,伏住。
寂住,如有昏沉立即提醒,无昏沉,最寂住,专住,等住。
如是等住,自生,自显,自然,如是自然,吸住脉停,心休。
如是心休,内外凝然一求,如是一求,充满法界去。
如是法界,一念万年去。
注解:十方广大无边,三世流通不断十方,指三维以上空间,无边无际,三世指人的过去现在未来不停流转,循环。
这里指宇宙的广大无边,同时意指开始坐时的方法,即在你观想静坐的时候想宇宙无边无尽,把你大脑的思维意识放出去,无边无际,想完后,再把自己的意识从遥远的宇宙收回来,观想时,先不要想自己,要先想无边的宇宙,再想自己。
在此无边不尽上,自住,续住,有妄想回住,自住为初次弟定,续住是自住的延续,是法界自己开始定住,并非我要定住它,妄想一起回到法界上去,即是回住。
无妄想近住,伏住。
无妄想既不妄失法界之想象,即是近住,再近一步,法界更深更广,则伏初层浅近的法界,是伏住。
寂住,如有昏沉立即提醒寂住即观想法界本身,寂到不可思议的地步,即广大亦达不可想象的地步,此时易于疲倦,必以心自提醒,眼睛鼓起来,脑壳仰高,打起精神。
无昏沉,最寂住,专住,等住最寂住,就是更加的寂住,如灯已灭,仍然闻杂声,最寂住这天籁之声亦寂,专住就是专一而住,是整体圆满的法界专集专住,住的越久越好,等住是正等正觉之意,到处都是法界,空间时间平等,没有始终,没有分别,一切同精神,同理趣,同亦乐,同悲智,同三未,切具足。
如是等住,自生,自显,自然,这样的等住是法界自己生,自己显,自然而然的,是纯乎其纯的,不是你要它生显如是自然,吸住脉停,心休吸住指两鼻孔无呼吸出入,脉停是因吸住所以脉停,指脉博停止,心休是由于脉停吸止,所以妄想之心完全的消失。
如是心休,内外凝然一求,如是一求,充满法界去。
九住心

【九住心】 [出大乘庄严经论] 一安住心谓修行之人。
于习禅时。
或数息。
或观心当须系缘一境。
念念相续。
安住其心。
不令散乱也。
二摄住心谓修行之人。
于习禅时。
摄心宁静。
则禅定可成。
若觉一念稍动。
即便摄持。
令心安住也。
三解住心谓修行之人。
于习禅时。
既解知觉观之心。
攀缘外广。
即当收敛安住也。
(初心在缘曰觉。
细心分别禅味曰观。
)四转住心谓修行之人。
于习禅时。
觉心既息。
不妄摇动。
得静定功。
转乐安住也。
五伏住心谓修行之人。
于习禅时。
心住静定。
久或生厌随而折伏。
益加精进也。
六息住心谓修行之人。
于习禅时。
忽觉内心动乱而生过失。
于一念间即令止息也。
七灭住心谓修行之人。
于习禅时。
或由外缘。
忽起贪爱等念。
即当猛省。
方便灭除。
无令增长也。
八性住心谓修行之人。
于习禅时。
既能息诸妄念。
则知心性本来明静。
任运安住也。
九持住心谓修行之人。
于习禅时。
功行纯熟。
安住正定。
不由作意任运。
持善不失。
持恶不生也。
九住心经验1初住时,一座中心有十分之一在所缘上,馀散者有十分之九。
如果一座是十分钟,大概有9分58秒是往外缘的,安住所缘可能只有那麽一、两秒,刚开始修时一定会这样,这是以上师的口诀来说。
因此,假设有人在修打坐时,如果时常有这种情况发生,要安慰自己:往昔的释迦牟尼佛,刚开始修行时跟我们也差不了多少,这样跟佛菩萨因地修行时相比,我们的心就会得到安慰。
否则,于果位上去比,我们就会退。
这就是第一住心内住心。
2续住心:我们要让心的所缘相再继续增强,称为续住者即续住心:谓初内住心所缘系心令其不散乱,即于所缘相续而住。
当我们缘无常相的时候,会忽然现起往昔我们曾经喜欢过的东西或者喜欢过的人等等,这时所缘相会掉掉。
所以,在第二住心的时候,所缘相掉掉的时间会很久。
第二住时,将初住能住之时刻延长,可至一串珠之久,有一串念珠这麽久是要看个人的经验。
这个地方师父提供给各位一个参考:刚有说在初住心时可能会有十分之一在所缘境上,当安住于所缘境时,只要依这方面的能力去安住即可,从安住一次、两次……,那种持久的力量会很自然的逐渐增强,只要不让所缘相散乱掉,又不要刻意的硬压很久。
禅定入定以前的阶位九住心

禅定入定以前的阶位九住心⒈内住修定,首先要依你自己的需要来选择以什么做为所缘境?选定以后开始修行,摄心守意,定住在所缘境上。
这是修定的第一步,称为「内住」。
我们的心过去都是向外攀缘,稍不注意就看得入神、听得忘记任何事情,一心沉迷在某一件事里。
心向外追求,向外奔驰,就称为「放心」。
修行者是不可以「放心」的,应该要「安心」,要把心收回来,这称为「收心」。
将心定在所缘境上,让念头扣住所缘境这一点,在这个点上开始修习正念,这就是「内住」。
「住」的意思就是安定、固定在一个位置的意思。
过去心都是向外,现在把心向内,锁定内心的所缘境,这是修定的第一个阶段。
⒉续住修禅定的心路历程很像搬家以后调适内心的过程。
过去的生活环境习以为常,现在突然搬到新的环境去,面对不同的人事、不同的文化背景,心里自然会常常想念过去的种种。
其实以前的环境不一定会比现在好,但是因为六根与第七识相应,觉得那是你的老家,总是比较适应,换到别的地方就觉得不自在了。
过去已习惯放纵自己的心去向外贪求,现在要把心向内安住时,就会发现念头纷飞。
一下子想到厨柜里面好吃的东西,一下子想到朋友、政治、股票……,种种念头不断浮现出来。
有些是合你意的、你所关心的,就会一直想下去。
想了一阵子又想到:「我在修禅定,怎么会想这些呢?」勉强再把心拉回来。
没有多久内心的习气又开始作祟,所以念头又跟着散乱起来。
这是因为第八意识里的东西那么多,顺应第七意识的我执力量又那么强,没法说静就静。
接着又发现心念跑掉了,勉强自己再扣住所缘。
一次又一次的把散乱的心再拉回到正念上,继续想尽办法使心停留在所缘境上。
这种陆陆续续的使心安住的过程,就称为「续住」。
⒊安住搬家了,却又时常想回到过去的地方。
人生的因缘很复杂,有时即使想回去,但是受到诸多因缘的牵绊,心里纵然再怎么想念,总是无法成行。
慢慢的,终于对现前的环境适应下来了,想念的次数减少了,周围的人事渐渐熟悉了,谈话的对象也多了。
逐渐觉得这里也是你的家,比较少再思念过去的环境和人事了。
禅修初级教程-九住心

禅修初级教程-九住心禅修初级教程---九住心【禅修的基本含义】禅有很多含义,以基本的含义来说,就是思维修。
运用种种方法调整人的思维和心里状态,是内部的锻炼,逐步让心变得清彻明了。
培养出稳定敏锐的心力以后,再深入观察生命的本质,由内而外,根本上祛除起伏困扰的情绪,在淡定喜悦的境界里看世界。
【禅修的意义】一消除烦恼,改变人的不良心理情绪禅修是历代许多人躬身实践的智慧结晶,有完整而现成可参照的经验。
众所周知,心理疾病是最不容易改变的。
如果是短期形成的困扰,通过适当的开解尚有效果,然而久时间存留的影响非常顽固,容易剔除负面情绪,每每此消彼伏。
禅修练习由主动性的技巧,如炼金般调练,使非可形容跳跃不已状态,消归平静。
从此对种种潜在将诱发的情绪显露并停止。
内心变得轻松柔和,即使有过去带来的困惑也渐渐可以稳住。
二开放人的智慧,改变人的思维从小到大,我们都在不断地受教育,增长各式各样的知识,用知识来充实自己。
虽然有知识的帮助,同时也就有了知识的负累,许多新的发现,就是将原来观念突破。
人的思维定式就是在此知识的影响下渐渐形成。
作为种种新的改变,就是在这里止步了。
比如哥伦布发现新大陆,他是葡萄牙人,没有人支持他,后来是西班牙出钱支持他。
根本性改变了当时当地人对地球的认识。
禅修的初级层面,就要人抽离比较意识,回归中间的纯净意识。
人在思考的时候,总是有选择性地看事物,所以就常常被自己所蒙蔽。
现在许多人讲要超越自我,怎么超越,非是理性角度就可以解决的,那只能部分暂时性地割开,而定修的初步赤裸,会很好地改变一个人的精神面貌。
三增进身体健康,恢复良好状态。
高明的医生在于引导人得到良好的健康,只有病才来治疗则已经是推后的办法。
虽然疾病的困扰有许多的因素,饮食气候起居等等,但是受心理影响是最大的。
如果心病没有,身体的病也容易治疗。
有些病,实际上是长期心理积累造成的,严重的时候就成了身体问题。
禅修从心里的逐步恢复,调整身体平衡,进而自内改变,恢复原有的活力。
九种住心之法

九种住心之法佛书中讲了九种心专注的方法,即九住心:一、内住。
内心从外境内敛其心,住内境为内住。
“内”指的是什么呢?就是所缘。
前面讲过很多种所缘,诸如木块、石块等不清净的,或如佛像、观音像、释迦牟尼佛像等清净的,还有光、分别念自己等等。
不要让心散乱、动摇,在一个所缘对境中专注、安住,这是内注。
犹如抓野马的时候要有方法一样,内住也是要有方法的,若是你直接把它收回来,放在所缘当中,也是有难度的。
二、续住不散逸为续注。
虽然心内住了,但是它还容易跑,所以就想办法继续保持这种状态,不让它散乱,让它继续专注,这叫续住。
尤其是刚开始的时候,就要这样。
三、安住一旦心散逸、起念头了,这时要有正知正念,立即要了知、发现,然后再通过方法引导它,恢复到原来的所缘(对境)当中安住。
四、进住进一步地专注。
刚开始的时候,我们自认为分别念没有了,实际上只是粗大的念头没有了,还有很多分别念,因此要再修炼、深入,让它逐渐变得微细,进一步地专注、深入。
五、调伏对三摩地之功德生欢喜心。
讲禅定三摩地(寂止)的功德,让众生生欢喜心,特别欢喜,特别愿意打坐,这是调伏。
这样很多禅定的过失都会自然消失。
比如,现在一讲禅定的方法,有些人兴奋得不得了,高兴得不得了,下课后晚上十二点还不睡觉,修禅、打坐。
但是时间长了,用不上几年,仅仅几个月就不想坐了,一要打坐心里就不愉快,特别勉强,有的干脆就不坐了,放弃了。
大部分人都是这样虎头蛇尾。
虽然有的人还坚持,但是很勉强,不愿意坐。
甚至有时候一看见禅修的地方或者坐垫,心里就厌烦。
这个时候该怎么办?回顾三摩地的功德,对禅定生起欢喜心,增长信心,增长欢喜心,这样可以调伏内心。
六、寂静观散逸为过患,即思维散乱、放逸的过患,熄灭不喜三摩地心。
“不喜三摩地心”指对三摩地(禅定)没有欢喜心、信心之心。
七、最极寂静熄灭一切贪及不欲等内心的障碍。
八、一境通过一些方法而能无用功而住,这叫专为一境。
心里有希求心、欲望,不要太用功而能专注一境。
九住心的比较

C云何近住。谓彼先应如是如是亲近念住。由此念故数数作意内住其心。不令此心远住于外。故名近住。
D近住者,《修次初編》說,前安住心是知散斷除,此近住心是散亂斷已,勵力令心住前所緣。《般若波羅蜜多教授論》說,從廣大境數攝其心,令性漸細上上而住,如云:「具慧上上轉,於內攝其心。」
A次于后时对治生起心得自在生欢喜时。名调柔住。
B调厌者。谓伏住心。心若不乐应折伏故。
C云何调顺。谓种种相令心散乱。所谓色声香味触相。及贪嗔痴男女等相故。彼先应取彼诸相为过患想。由如是想增上力故。于彼诸相折挫其心不令流散。故名调顺。
D調伏者,謂由思惟正定功德,令於正定心生欣悅。如云:「次見功德故,於定心調伏。」
B尔时得无作者。谓持住心。不由作意得总持故。如是修习得住心已。
C云何等持。谓数修数习数多修习为因缘故。得无加行无功用任运转道。由是因缘不由加行不由功用。心三摩地任运相续无散乱转。故名等持。 》說,由修專注一趣,能得自在任運而轉。如論云:「從修習不行。」
九住心的比较
九住心是唯识宗描述从初修止到证得奢摩他前的过程,一共分为九个阶段。在《六门教授习定论》《大乘庄严经论》《瑜伽师地论》《菩提道次第广论》中都有提到。其中《菩提道次第广论》所引,来自莲花戒大师的《修行次第初编》,莲花戒大师的思想是中观瑜伽行派,故其所说九住心,基本同于《瑜伽师地论》,只是个别字词有异,而文义全同。
D內住者,謂從一切外所緣境攝錄其心,令其攀緣內所緣境。《莊嚴經論》云:「心住內所緣。」
A次于后时令其正念流注不断。名正念住。
B速摄者。谓摄住心。若觉心乱速摄持故。
C云何等住。谓即最初所系缚心。其性粗动未能令其等住遍住故。次即于此所缘境界。以相续方便澄净方便。挫令微细遍摄令住。故名等住。
印藏文献中的“九住心”论述汇集

印藏文献中的“九住心”论述汇集(一)内住庄严系缘者,谓安住心。
安心所缘不令离故。
安慧关于“将心系于所缘”,首先瑜伽行者以三昧使心专注于所缘境中。
如何专注?以三昧将所缘境与心二者相结合。
首先结合境与心二者,称为“令心住”。
瑜伽云何内住?谓从外一切所缘境界,摄录其心系在于内令不散乱。
此则最初系缚其心令住于内不外散乱,故名内住。
修次住是心系于所缘。
广论一内住者,谓从一切外所缘境摄录其心,令其攀缘内所缘境。
《庄严经论》云:“心住内所缘。
”文殊初住心时,心的住分无法只住于所缘上,分别念头犹如悬崖的瀑布一般,汹涌而来。
自己会产生这样的感觉:“现在一旦修行,分别念头反而更多了。
”而实际上,比如一条大路上行人本来川流不息,但是由于漠不关心,没有专门观看,也就不会产生是多还是少的寻伺心来。
如果细心观看时,才感觉到“冒出这么多的人、畜等。
”同样,以前在没有修行扼要的时候,我们也认识不到涌动的潜意识,而这个时候,依于心的修行,我们才产生了认识分别念头的体验。
怙主弥勒在《经庄严论》中,把由六力成办九种住心方便的情形,解说为四种作意。
由六力中的听闻力成办初住心“内住心”。
内住,是仅随顺于听闻所缘的教授后,心向内稍微专注于所缘的阶段。
掌中由听闻上师所说所缘境教授的力量成办。
这一阶段只能短时间安住于所缘境而无法久住,所以不能持续。
此时因为观心的关系,会发现容易受到散乱影响而感到分别比以前更多,但这并非是分别变多而只是分别被认识到罢了。
(二)等住庄严速摄者,谓摄住心。
若觉心乱速摄持故。
安慧关于“应使彼〔心〕之相续不散乱”,如此地使心专注于所缘境之后,心显示出散乱于外境后,为了使之不散乱,反复地使心相续专注,以此说明“等住”。
瑜伽云何等住?谓即最初所系缚心,其性麁动未能令其等住遍住故,次即于此所缘境界,以相续方便澄净方便,挫令微细遍摄令住,故名等住。
修次续住是心常住于所缘上。
广论二续住者,谓初所系心令不散乱,即于所缘相续而住。
如云:“其流令不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九住心详细次第一内住者原文初中九心。
一内住者,谓从一切外所缘境摄录其心,令其攀援内所缘境,《庄严经论》云:[心住内所缘]。
今译第一住心内住:是指在修止的过程中,能缘心已散乱于其他所缘的可悦爱境时,以正知察觉,将能缘心,从外在所缘予以收摄,恢复安住于原来执取的内所缘境,成为内住心;对此,如《庄严经论》说:讲能缘定心,从散乱于其他所缘的种种外在可悦爱境向内收摄其心,令定心继续安住在内所缘境上,就称为【心住内所缘】的内住心。
心相内住心的心相:顾名思义,由于行者之前,尚未娴熟修习近修定之理,所以刚开始趣入第一住心内住时,其能缘心极难安住于原来执取的善所缘,会不由自主地极其多次、又极长时散乱于其他所缘的可悦爱境,心如瀑流相续不断的攀援外境,其境相续不断,纷至沓来,令心不能驾驭,甚至,须经极久之后,才能恍然察觉已经散乱与其他所缘的可悦爱境。
正因为突然不接触外境,又过于散乱,致使有时也会忆念许久未曾忆念的人、事、物等烦恼事相而扰动其心,其实这并不是引发更多的烦恼,而是因为平日内六识大多数散乱于外六尘,所以才暂时不现起某些烦恼事相或者只是现而不知罢了。
虽然一开始趣入第一住心内住时,必须收摄内心安住于所决定的所缘上,但实际撒谎能够能缘心唯有少分安住,至于正知正念之力就不用说了,故才有像这样的不得安住于所缘的心相。
原文二续住者,谓初所系心令不散乱,即于所缘相续而住,如云:【其流令不散】今译第二住心续住:是指能缘心由前内住的小住所缘,以此为基础,进而间歇相续安住,不散乱于其他所缘,即能缘心于所缘境,已能有少许的相续专注安住,成为续住心;对此,如《庄严经论》说:安住所缘的续流,已得少许相续安住,能缘心安住所缘不再外散,就称为【其流令不散】的续住心。
心相顾名思义,续住心是由前已极少住的内住心为所以,而间歇相续生起的少许安住所缘的意思。
此时,分别寻伺,沉掉(沉没和举掉)等障碍,稍微暂时而转弱,其相续安住所缘的时间,约是计数一串一百零八颗的念珠之久,但是,仍多入于粗粉沉掉的障碍之中,而且已生障碍也不容易快速察觉,只是较前有些少分的相续安住罢了,这是经由内住而间歇住于所缘的续住心相。
要言之,在第一住心内住和第二住心续住是,粗粉举掉的力量极强,次数频繁多现起,而且无力察觉对治。
三安住者原文三安住者,谓由忘念向外外散是,由知散已,还复安置前所缘境,如云:【散乱速觉了,还安住所缘】今译第三住心安住:是指能缘心忘失了所缘而外散时,便能以正知觉察能缘心已外散于其他所缘,由觉知外散之后,便能将外散攀援之心向内收摄,令能缘心恢复安置于原来执取的所缘境,成为安住心,就称为【散乱速觉了,还安住所缘】的安住心。
心相顾名思义,在安住心时,其能缘心一生散乱,便能速疾生起正知的觉察力,令能缘心恢复安置于原来执取的所缘,彼时,心相续的逆缘和粗粉寻伺分别,沉掉等障碍疲乏暂息,已较微弱无力,但仍会外散,上有少许粗分沉掉,已渐渐转向于现起中分沉掉之际。
显然地,此时,能缘心相续安住于所缘境的时间较前续住时间更长,外散时短,这是经由内住,续住,而得安住于所缘的安住心相。
原文四近住者,《修次初编》说,前安住心是知散断除,此近住心是散乱断已,励力令心住前所缘。
《般若波罗蜜多教授论》说:从广大境数摄其心,令性渐细上上而住。
如云:【具慧山上转,于内摄其心。
】与所说相顺。
《声闻地》说:先应念住,不令其心于外散动。
谓起念力,令不忘念于外散动。
今译第四住心近住:关于近住的心相,将援引诸论予以显示,如《修次初篇》说,由于住于第四住心近住前的第三住心的心相,能够速疾生起正知觉察已入于散乱而予断除,故在第四住心近住时,能在励力精进勤勤加功用行,能令缘心安住于原来执取的所缘境。
对此,寂静论师所著《般若波罗蜜多教授论》说:当生起第四住心近住,能缘心外散于外在的广大所缘境时,便能由正知觉察而勤勤功用,将外散之心数数向内收摄,令能缘心的体性渐渐转入于微细专注,由上而更为增上安住,辗转增上相续安住于原来执取的所缘,凡此,即《般若波罗蜜多教授论》说,以正知的智慧力,令能缘心渐趋增上安住于所缘,就称为如《庄严经论》说:【具慧上上增,于内摄其心】的近住心,凡此所说,皆相顺于如前《修次初篇》《般若波多蜜多教授论》所所之义。
《声闻地论》则说:应先正念而住,令能缘心渐渐相续安住所缘不令能缘心被其他所缘扰动。
意即应发起正念之力,令不向外散动,令不忘失于原来的执取的根本所缘,就是近住心。
心相顾名思义,当修定行者住于近住心时,其所现起的修定障碍是中分沉掉,即使能缘心外散于广大外境,也能数数收摄其心,也能以正知,正念之力摄持定心,已有力不忘失所缘,令能缘心渐渐向上转入细微专注,知心一处于正定中,这是经内住,续住,安住,而得近住于所缘的近住心相。
要言之,安住于第三住心安住及第四住心近住时,正知正念之力较强,能缘心相续安住于所缘之力转增坚固;即使是入于少许沉掉以及现起中分沉掉,也有能力速疾察觉生起对治。
一般而言,初修业者,若能不断串习修止,而能安住于第三住心或第四住心,就难能可贵了,因为当住于安住心或者近住心时,已有一定程度的驾驭能力,一入于散乱,便能立刻觉察对治,令再相续安住于所缘,故说不易获得。
五调伏者原文五调伏者,谓由思维正定功德,令于正定心生欣悦,如云:【次见功德故,于定心调伏。
】《声闻地》说,由色等五境及三毒、男、女随一之相,令心散动,先应于彼取其过患,莫由十相令心流散。
今译第五住心调伏:因为经由前四住心——特别是第四住心——依次相续安住的缘故,致使能缘心渐渐趋于放缓,而有入于沉没的障碍之誉,因此,彼时即应特别正行思维清静三摩地的胜妙功德义利,而提策心力住于明分,并由提策力而欢喜欣悦于修习三摩地,就是调伏心。
对此,如《庄严经论》说:因为由诸前住心的久住易沉的缘故,因此之后,必须由观见、思维清静三摩地的妙胜功德而提策心力,调伏沉没,使令定心获得自在调伏而欣喜修习,就称为【次见功德故,于定心调伏】的调伏心。
同时,《声闻地论》也说,在修止过程中,能缘心会由色、声、香、味、触等五尘,及贪、嗔、痴三毒,以及男、女等污染十种行相随一所散乱,令能缘心不得相续安住于原来执取的所缘,因此,最初即应以正知思维信解清静三摩地的胜妙功德以及正行思维信解令心向外流散的十种污染相随一的十种污染相随一的过患,以功过对比之上调伏其心,令能缘心不散乱于上述十种污染行相随一,而能相续安住于原来执取的所缘。
心相顾名思义,当修定行者经由内住、续住、安住、近住而住于调伏心时,已不再具有粗分、中分沉掉、唯有细分沉掉,能缘心于所缘已具足了长时坚固的明分及长时平稳的住心,不外散于其他所缘;又因为已定解了修习清静胜妙的三摩地,能间接引发诸多殊胜功德和义利,同时已具足了有力遮止令心散乱的寻伺分别、与诸随烦恼的能力,所以欣喜三摩地功德,具有好乐安住于所缘境的策举心相;基于此,能缘心安住执持于所缘的时间,较前四住心更为有力,并能长时依于正知正念,而安住于心一境性的正定之中(但是由于住心稳固以及具足细分的沉掉,所以行者往往也会误以为得止);这是经由内住,续住,安住,近住,而得调伏于所缘的调伏心。
六寂静者原文六寂静者,谓于散乱观其过失,于三摩地止息不喜,如云:【观散乱过故,止息不欣喜。
】《声闻地》说,由欲寻思等诸恶寻思,及贪欲盖等诸随烦恼能扰乱心,先应于彼取其过患,于诸寻思及随烦恼不令流散。
今译第六住心寂静:是指在修止过程中,能以正知观察能缘心染及了于烦恼相应的散乱过失,以及能察觉不欣喜、不好乐修习清静妙胜三摩地的过患,而能于三摩地遮止息灭不喜之心。
对此,如《庄严经论》说,由于观察三,散乱等烦恼过患的缘故,便去除了不好乐,信息彼清静胜妙三摩地之心,就称为【观散乱过故。
止息不欣喜】的寂静心。
同时《声闻地》也说,在修止的过程中,由于蒙受了贪欲寻思的恶寻思分别,以及由烦恼所属的贪欲、嗔恚、恶疑、掉悔、昏睡等五盖,以及由其他诸随烦恼而扰乱其心,因此,最初即应以正知思维染及恶寻思分别、五盖障碍及诸障碍烦恼等执取为过患,以及思维好乐欣喜清静胜妙三摩地而提策心力。
令能缘心不散乱于贪欲等过患等寻思,五盖以及诸随烦恼等,而能相续安住于原来执取的所缘。
凡此。
即如《亲友书》说:【嗔掉举忧悔,昏沉贪欲疑,如斯五盖贼,常偷诸善利。
】是说嗔恚,举掉,忧悔。
昏沉暗沉,贪欲,怀疑等五盖贼,不但常扰乱我们的内心,劫取种种妙善利乐,也障碍成就三学,导致轮回不已,终究不得成就。
此中,《瑜伽师地论》中之所以将举掉,忧悔合为一盖,是因为两者必然同俱相应而起;凡夫众生不仅是以此掉悔覆盖其心,令于正道不能明了,同时障生禅定等善法,不具足堪能性,故名掉悔盖。
另外,有关五盖的界限,有说五盖随一只在欲界,唯属欲界地;如果是这样,那么,上二界就遍含没有五盖的随一,则成就初禅没有睡眠,也不睡做梦了?对此尚有待商榷于探讨。
心相顾名思义,当修定行者经由内住吗、续住、安住、近住、调伏而安住于寂静心时,仍具有细分的沉掉,以及具有极其细微的贪、嗔、痴、慢、疑等诸随烦恼散乱其心;虽然如此,但因能缘心于善所缘,已具足了坚固的专注安住力,故能息灭不好乐三摩地的之心,并且有力对治细分沉掉、暂时有力遮止极其细微的烦恼等行相的现起(但尚无力断除),令能缘心更为坚固相续安住执持于善所缘的寂静相之中,这是经由内住、续住、安住、近住、调伏、而得寂静于所缘的寂静心相。
要言之,安住于第五住心调伏及第六住心寂静时,唯有细分沉掉,已具足了坚固的专注安住力,故能息灭不好乐三摩地之心;同时,由深刻观见障碍过患和三摩地功德,故能有力对治细分沉掉以及遮止极其细的烦恼现起,令能缘心坚固的安住于所缘。
七极寂静者原文七最极寂静者,谓若生贪心、忧戚、昏沉、睡眠等时,能寂静,如云;【贪心忧等起,应如是寂静。
】《声闻地》说,由失念故,若起如前所说寻思及随烦恼,随生寻断,能不忍受。
今译第七住心最极寂静:是指在修止的过程中,若能缘心被贪心等烦恼、心不乐忧苦、染及昏沉,入于睡眠等所扰动时,便能即时无间予以遮灭,近为直接趣入寂静。
对此,如《庄严经论》说:由于贪欲心、忧苦、心不乐、昏暗等烦恼一生起时,便可以立即予以息灭断除,令能缘心相续安住于所缘,就称为【贪心忧等起,应如是寂静】的最寂静心。
同时,如《声闻地论》说;在修止过程中,由于忘失忆念的缘故,如果一生起如前所说的极其细微的贪欲等诸恶寻思分别及诸烦恼,也能依于极为坚固的正知正念之力而立即断除,且不能忍受,愿不愿意受诸烦恼相续蔓延,而令能缘心专注安住于所缘的最极寂静中。
心相顾名思义,当修定行者经由内住,续住,安住,近住,调伏,寂静而住于最极寂静心时,因为已曾旧习功用而有力远离沉掉具有极其坚固的正知正念,因此,堪能预知未来将生未生的细分沉掉的障碍;即使是一生起细分沉掉的障碍,也能立刻予以息灭断除,不能忍受诸烦恼相续生起、这也就是说,虽然细分沉掉有欲来之势,但彼一生即能立刻被断除,令能缘心有力坚固相续安住于所缘的最极寂静相之中,这是经由内住、续住、安住、近住、调伏、寂静而得最极寂静于所缘的最极寂静心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