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三角洲与珠江三角洲社会经济发展阶段异同分析
经济地理学课程论文

经济地理学课程论文院校:吉首大学城乡资源与规划学院名称:经济地理学课程论文题目:长江三角洲与珠江三角洲区域竞争力比较分析学期:2012-2013第一学期目录摘要---------------------------------------------------------31.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在我国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31.1交通枢纽作用-----------------------------------------------31.2增长极作用-------------------------------------------------41.3支撑经济总量的中流砥柱作用---------------------------------42.经济竞争力的比较分析------------------------------------------43.城市群发展竞争力的比较分析------------------------------------53.1珠江三角洲城市群的发展现状----------------------------------53.2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发展现状------------------------------------64.区域旅游竞争力的比较分析--------------------------------------6 4.1空间网络差异------------------------------------------------64.2时间错位差异------------------------------------------------64.3生态位扩充差异----------------------------------------------75.区域可持续发展水平竞争力的比较分析-----------------------------75.1发展水平----------------------------------------------------85.2发展能力----------------------------------------------------86.总结-----------------------------------------------------------8附录:参考文献长江三角洲与珠江三角洲区域竞争力比较分析摘要一国的经济的发展,离不开其区域之间的协调发展。
珠三角和长三角经济发展之比较

长三角
地理位置
经济资源
GDP年均增长16.9%
珠三角
为当代化建设奠定基础
GD P
占全国总量旳19.5%
长三角
2023年后快于珠三角
珠三角旳经济高速增长,由农业社会跨入中档发达国家水平。从老 式农业社会到1979 年改革开放,它充分发挥面临港澳旳区位优势、 信息优势和人文优势,珠三角旳人们敢闯实干,开拓创新, 成就明显 ;从1980—2023年,GDP年均增长16.9%,平均增速高于全国( 9.6%)和 广东(13.8%) ,2023年GDP10648亿元, 财政收入1161亿元 ,占全省比 重:从1980年40.7%和59.9%,增大到2023年旳69.6%和65.8% ,人均 GDP27863元(=3300美元) ,是全国水平旳3.85倍, 全省水平旳2.16倍 ,跨过中档收入国家(平均线2990美元),居民储蓄存款余额 6639.64亿元 ,占全国10.3% (人口占全国1.8%),这为当代化建设奠定 了厚实基础。
珠三角与长三角经济发展之比较
长江三角洲地域与珠江三角洲地域是我国东南沿海经济发达旳两大区 域.尤 其是改革开放以来,两个三角洲对我国经济发展起着举足轻重旳作用.本文对两个 三角洲旳经济发展和体制改革方面进行了比较研究.要点在于比较两个三角洲在经 济体制改革方面旳差别,以及在市场化进程方面旳差别.
从综合实力分析
从产业构造上分析
电子 信息 产品
高新
技术
珠三角
企业
“九五”工业高新技术产业总 产值年均增长32% ,高新技术产 品产值2664亿元,占全省93%;高 新技术产业增长值占工业增长值 16%,高于全省旳14.7%;高新技术 产品出口165亿美元, 占全省96% 。
对比分析环渤海、长三角、珠三角讲解

珠三角地区毗连香港、澳门,是我国陆地上唯一
与这一远东金融、制造业中心相联系的地区,而且珠江 纵贯其整个地区,水陆交通极为发达,具有相当优越的 地理条件。珠三角城市群覆盖的空间地域范围包括广州 、深圳两个副省级城市,珠海、佛山、江门、东莞、中 山5个地级市和肇庆、惠州等县级市。其土地面积为2 .2万平方公里,占国土总面积的0.23%;人口为 2625万人,占全国的2.04%。其中专业技术人 员占本区域总人口的3.9%。 珠三角经济圈起步最早 ,其区位优势独一无二——毗邻香港,当地华侨众多, 同时是我国最早建立经济特区的地区,早在改革开放初 期国家就给予了一系列优惠政策,因此外资很早就大规 模涌入,香港传统加工业也早就向该地区转移,奠定了 该区域坚实的工业基础,是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以前全 国经济发展的领头羊。
从人均GDP的角度来看,珠三角实力最 强,为36440.31元,长三角与京津唐相差不 大,分别为25262.24元和23721.3元。在珠 三角,九个城市中有六个人均GDP在30000 元以上,深圳在全国最高,为46388元。长 三角中人均GDP在30000元以上的城市有三 个,京津唐各城市最高人均GDP不足30000 ,仅有三个城市介于20000和30000元之间。
环渤海区位鸟瞰图
长江三角洲素有“金三角”之称,它位于我国
东部沿海开放带和沿江产业密集带所组成的“T”字型 结合点,也就是人们常说的黄金海岸线和黄金水道的交 汇口。由于长江三角洲位于东海岸线的中段,扼长江入 东海的出海口,并处在世界环球航线附近,发展外向型 经济有独特的优势,使长江成为我国内地对外开放,参 与国际竞争和合作的走廊,长江三角洲成为联结内地经 济与国际经济的纽带。从地理环境看,本地区属北亚热 带湿润风区,气候温和,雨量充沛,阳光充足;区内水 网密布,东西是长江黄金水道,南北有京杭大运河,并 有太湖为中心、250多个大小湖泊组成的湖泊群,内 河航运四通八达,并与江、海、湖沟通,水运条件十分 有利。
对比分析环渤海、长三角、珠三角

(四)经济对外依存度比较
从进出口总额来看,珠三角最高,2118.65亿美元, 占全国的34%。其次是长三角,为1752.17亿美元。 最后是京津唐,为819.3亿美元。这从一定程度上 反映出京津唐、长三角、珠三角的经济外向型程度 依次升高。同时,各区域内部差距悬殊。如在长三 角,进出口总额最高的上海市726.64亿美元,最低 的舟山仅为4.96亿美元 ;而在京津唐,北京和天 津的进出口总之和为753.37亿美元,占整个区域的 9%。
(三)三大需求比较
从消费和投资来看,长三角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和固定资产投 资总额分别为6246.93和6419.96亿元。均占全国的15%,远超 过珠三角和津京唐的同类指标。珠三角和津京唐则相差不大。 在各区域内,上海、广州、深圳、北京、天津等大城市起到很 重要的作用。如北京与天津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之和占到京 津唐的86%。从增长速度看,环渤海经济圈的社会消费品零售 总额增速略高,比上年增长12%,珠三角和长三角分别为11.4% ,11.5;固定资产投资总额的增长速度,以长三角最高,比上 年增长18%,远高于其他两个地区。
环渤海区位鸟瞰图
长江三角洲 素有“金三角”之称,它位于我国
东部沿海开放带和沿江产业密集带所组成的“T”字型 结合点,也就是人们常说的黄金海岸线和黄金水道的交 汇口。由于长江三角洲位于东海岸线的中段,扼长江入 东海的出海口,并处在世界环球航线附近,发展外向型 经济有独特的优势,使长江成为我国内地对外开放,参 与国际竞争和合作的走廊,长江三角洲成为联结内地经 济与国际经济的纽带。从地理环境看,本地区属北亚热 带湿润风区,气候温和,雨量充沛,阳光充足;区内水 网密布,东西是长江黄金水道,南北有京杭大运河,并 有太湖为中心、250多个大小湖泊组成的湖泊群,内 河航运四通八达,并与江、海、湖沟通,水运条件十分 有利。
增长与极限:长江三角洲与珠江三角洲区域经济发展比较分析

提要:三角洲与流域经济是区域经济的一类。
领开放之先,珠江三角洲现实占优,得开放之利,长江三角洲潜力巨大,三角洲成为大陆经济的增长极。
对外开放的意义,不仅是引进资金和先进的技术、装备,提升了产业结构,而且引进市场经济理念、管理方式,提升了人力素质,更重要的是为体制改革提供了参照系。
实践证明,开放与改革相互促进方能相得益彰。
但因行政体制等与经济不相适应,三角洲的“扩散”效应不明显,更制约自身的进一步增长。
未来三角洲的可持续发展,取决于深化行政体制改革,突破现存的制度性壁垒,以加快三角洲和流域资源的整合;取决于坚持对外开放的同时,扩大对内开放,以充分利用境外和境内两种资源、两个市场;取决于区域创新系统的构建,形成有效的技术创新机制,逐步将可持续发展建立在以自主知识产权为主的基础上。
关键词:增长/三角洲经历了二十余年改革开放,中国大陆东部沿海业已形成三个以城市群为核心的经济圈,即长江三角洲经济圈、珠江三角洲经济圈和环渤海湾经济圈。
由于集中了大陆最优秀的人才,最雄厚的资本,最先进的技术,三大经济圈的经济增长速度始终高于中国大陆平均速度,尤以长江三角洲与珠江三角洲为甚,成为大陆经济成长的发动机,在21世纪上半叶,其走势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大陆现代化目标的进程。
任何经济体的成长都会受到内生因素的制约和外部条件的局限,因内生因素和外部条件的不同,简单的类比通常并不恰当。
本文仅通过对内因与外件的比较,试图较客观地描述长江三角洲与珠江三角洲经济发展的现状,研判两地可持续发展的潜力。
一、地缘经济条件与整合前景长江三角洲与珠江三角洲经济圈属区域经济,但尚无统一认定的区域范围,本文取两经济圈内各自较普遍使用的口径,即长江三角洲经济圈是指上海、南京、苏州、无锡、常州、南通、扬州、镇江、泰州、杭州、宁波、嘉兴、湖州、绍兴、舟山等15个省辖市以上城市「1」,珠江三角洲经济圈则是指广州、深圳、珠海、佛山、江门、东莞、中山、惠州市区、惠阳县、惠东县、博罗县、肇庆市区、高要市、四会市等14个市、县「2」。
三大城市群

中国三大城市群发展比较由于我国东部沿海自然条件优越、工农业生产发达以及科技水平相对较高,逐步形成了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环渤海地区三大城市群。
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环渤海地区三大城市群不仅是我国经济发展水平最高,经济总量最大,经济实力最强的经济区,而且是我国最具发展活力、最有发展潜质、最能推动中国经济发展的特大经济区,犹如三个动力强大的引擎,在改革开放的新征程中正发挥着引领全国发展的作用。
一、三大城市群发展现状长江三角洲城市群、都市圈是以上海为龙头,由浙江的杭州、宁波、湖州、嘉兴、舟山、绍兴、台州和江苏的南京、苏州、扬州、镇江、泰州、无锡、常州、南通等16个城市所组成的城市带。
目前长三角地区已成为城镇分布密度极高的地区,在10万平方公里内有大中小城市54个,建制镇1000多个,且城市等级序列十分完善,呈宝塔型特征。
2005年长三角城市群区域生产总值达到33963亿元;实现贸易总额5024亿美元;吸引外商直接投资额263亿美元,占全国的41.3%;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6172亿元;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为15607元,比全国高出48.7%;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为7109元,是全国的2.2倍。
珠三角城市群包括广州、深圳、珠海、佛山、惠州、肇庆、江门、中山、东莞等城市。
珠三角城市群毗邻国际大都市香港,改革开放以来接受了香港的大批劳动密集型产业和资金投入,不仅促进了珠三角城市群经济的迅速发展,而且促进了城市数量的增加和城市地域结构的重大变化。
目前,珠江三角洲已初步形成一个以广州为枢纽的公路、铁路、水运、航空交通运输及通信网络,高速公路四通八达,并正在兴建广珠铁路、广州地铁及轻轨网络、岭澳核电站等一大批重要基础项目,初步形成了一小时经济圈和生活圈。
珠三角城市群形成了三大具有特色的产业带。
一是珠江三角洲东岸的东莞、深圳、惠州以电子通信设备制造业为主的“广东电子信息产业走廊,”这里也是全国最大的电子通信制造业基地;二是珠江三角洲西岸的珠海、中山、顺德、江门的以家庭耐用与非耐用消费品、五金制品为主的产业带;三是珠江三角洲中部的广州、佛山、肇庆是传统的电气机械、钢铁、纺织、建材产业带。
长三角VS珠三角

长三角VS珠三角赵海菲苏州科技学院经管学院改革开放30多年来,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经济的发展突飞猛进,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是我国经济发展最快的地方,也是经济最富朝气和活力的地区。
目前,两个地区初步形成了比较雄厚的经济基础和区域竞争优势,形成了各自具有时代、地缘和文化特色的经济运行模式和产业结构特点,我们将从地理差异、产业结构、经济总量和人均经济总量、对外贸易结构、发展模式这几个方面来比较和分析两者。
一.地理差异:长三角和珠三角都位于中国的东部沿海地区,东临太平洋,虽然它们只占整个中国面积的1.5 % ,但生产总值超过了1/ 3 ,进出口贸易额超过60 % ,在全国经济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个区域发展条件、特色优势各不相同,互补性很强。
珠三角毗邻香港和澳门,具有较强的对外开放优势,可以接受港澳经济辐射,承接港澳产业转移,大力发展高科技产业,外向型经济发达,是连接内地与国际市场的桥梁和纽带。
珠三角尽管其经济活动空间布局具有高度集中的特征,但它在发展过程中对国际市场比较倚重,对国内的扩散作用则相对较弱。
图1:珠三角地区长三角背靠广阔的内地市场,内源型经济发展速,可通过长江进行整个长江流域的经济合作和交流,又可通过发达的铁路系统、公路系统及航空运输与全国进行经济合作。
长三角在经济发展过程中的扩散作用强于集聚作用,因而其经济活动的空间分布,表现出了大范围的空间扩散特征。
图2:长三角地区二、产业结构:长三角与珠三角根据自身的地理位置、历史背景及比较优势等不同因素,在产业结构上形成并发展了不同特点的主导产业与产业集群特点。
珠三角的优势产业主要集中在汽车、电子信息、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等,这些产业在珠三角的经济发展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珠三角的制造业初步形成了以产业聚集为特色,以广州、深圳为核心,以中部都市区、珠江东岸、珠江西岸都市区为基础的产业地理布局。
以广州为核心的中部都市区,是全区政治、科教、文化及金融中心,也是高新技术和高附加值的第二产业基地。
长三角与珠三角经济发展比较分析

长三角与珠三角经济发展比较分析长江三角洲地区是以上海为龙头、由浙江(杭州、宁波、湖州、嘉兴、绍兴、舟山六市)和江苏(南京、镇江、扬州、泰州、常州、无锡、苏州、南通八市)两省14个城市所组成的城市带,土地面积9.9万平方公里,总人口7470.55万人。
珠江三角洲地区由广州、深圳、珠海、佛山、惠州、肇庆、东莞、中山、江门、顺德、南海和番禺等十二个城市组成的城市群,土地面积4.2万平方公里。
2002年两地实现的国内生产总值占全国的28%,实现出口占全国的63%,完成投资占全国的23.9%,实现消费占全国的26.7%。
经济总量:长三角比珠三角对全国贡献率高9.4个百分点2002年,长三角地区实现国内生产总值19141.62亿元,比2001年净增2160.61亿元,占全国的比重达到18.7%,比2001年提高1个百分点;珠三角地区实现国内生产总值9536.18亿元,比2001年净增1013.3亿元,占全国的比重达到9.3%,比2001年提高0.4个百分点。
总量上,长三角地区是珠三角的整整2倍,对全国的贡献长三角地区也比珠三角地区高了9.4个百分点。
发展速度上,两个地区24个地级以上城市的可比价增速达到了两位数,长三角地区15城市的可比价增速差距不大,最快的是苏州市为14.5%,最慢的是上海为10.9%,高低落差仅为3.6个百分点,应该说发展比较均衡。
而珠三角地区9个城市的发展速度则差异较大,最快的是东莞市为18.4%,最慢的是江门和肇庆两市,均为10.3%,高低落差达8.1个百分点,比长三角地区大了4.5个百分点,从发展均衡度来讲,要差于长三角地区。
投资方面:长三角珠三角双超1000亿元2002年,长江三角洲地区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7590.66亿元,比上年增长21.9%,占全国的比重达到17.6%,比上年提高了0.9个百分点;珠江三角洲地区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2739.46亿元,比上年增长5.6%,占全国的比重达到6.3%,比上年下降了0.7个百分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社会经济发展阶段异同分析
一、目的与任务
1、通过走出校园,在城市、乡村或自然环境在实地考察中,考察与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有关的自然、经济、社会、规划、生态环境状况与特征,加强直观教育,增强感性认识,全面培养学生对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问题的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
2、从自然条件、经济、社会三个方面进一步提高对地质、地貌、气象、水文、土壤、生物、工业、农业、交通、居民点、人口、民俗、文化等自然地理、人文地理、经济地理特征的认识,并初步学会对各种现象进行归纳分析,解释长江三角洲与珠江三角洲发展差异原因。
3、经济总量:
长三角比珠三角对全国贡献率高9.4个百分点,发展速度上,两个地区24个地级以上城市的可比价增速达到了两位数,长三角地区15城市的可比价增速差距不大,最快的是苏州市为14.5%,最慢的是上海为10.9%,高低落差仅为3.6个百分点,应该说发展比较均衡。而珠三角地区9个城市的发展速度则差异较大,最快的是东莞市为18.4%,最慢的是江门和肇庆两市,均为10.3%,高低落差达8.1个百分点,比长三角地区大了4.5个百分点,从发展均衡度来讲,要差于长三角地区。
4)城市规划出现多部门、多地区管理,实践中协调性、控制性不足,分离现象明显。
3、很显然珠三角的增长还是有优势的,对于长三角超越珠三角我觉得是没有根据的,例如深圳和苏州的人口差不多,深圳却比苏州多了1000个亿的GDP。
再看广州和上海,广州的人口固定大约是1000w,还有些外来人口,上海固定人口是1880w,你算下两大经济核心城市,平均数珠三角还是比长三角人均GDP高。
五、结论与建议
1、大力推进珠三角一体化,带动东西北地区发展
1)推进珠三角一体化
加快实施五个一体化规划,推进十大工程建设,推动十大工程建设和,推动广佛肇、深莞惠和珠中江三大经济圈深度合作。
2)出台实施主体功能区规划
明确优化开发、重点开发、生态开发和禁止开发四类主体功能区域的范围和功能。
3)促进东西北地区跨越发展。
3)“输出”型珠三角。
实现广佛同城,改变中心城市与腹地的关系。
4)提高“双转移”水平
5)深入推进扶贫开发。
2、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一)推进核心技术的创新和转化
二)强化企业自主创新主体地位
三)构建开放型的区域创新体系
四)深化国家与地方创新联动机制
五)加强自主创新环境建设
3、华东实习的认识。
通过这次的华东14天的实习,让我见识了很多,让我明白了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的道理。在华东这几个城市与地方中,我见到了不少地方特色、经济的繁荣和不同的风情,同时也见到了经济的快速增长所带来的代价,体会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我体验到了大自然的同时也体验到长三角的发展与珠三角有所异同,长三角的范围很大,跨越了几个省市,珠三角就仅仅位于广东省内,不过我看好珠三角,广州被国家确认为国家中心城市,这是国家对广州的肯定,目前广昆高速公路和广贵铁路在修建,扩大广州的影响力。同时深圳也被定为国家经济中心城市,国家的世界窗口。尽管这几年上海确实表现了很强劲,但已经差不多是强弩之末。因为上海必然也要走一个转型的步伐。珠三角之所以暂时被人看低,因为珠三角在转型中,一旦转型成功发展会很快的。
4、珠三角将来会和港澳一起发展,这是必然的趋势,珠港澳大桥带来的是巨大的商机,如果加上港澳的珠三角总量是超越长三角的,加上国际市场还是承认香港的,可以说香港市场在世界是流通的,这是珠三角的优势。不过珠三角也有劣势,就是本土大学不多,所以人才只能靠外地大量流入,而长三角则不一样。但是珠三角的开放性是长三角不能比拟的,广东很优惠投资者,给予他们很多的优惠,其他省则是要别人买地,还要打通官场,广东是政府当家,欢迎别人来,降低投资的成本,这点是广东做得比较好。
2)区域内竞争加剧。长三角、珠三角地区各省、市,为吸收外商投资展开激烈的争夺战;各类经济开发区为了招商引资,相继以更加优惠政策吸收外商投资。
2、长江三角洲与珠江三角洲是两个经济发展比较成功的区域,利用区域内数个城市各自的优势,互相协作,在空间上形成集聚效应。反观国内大部分城市,可以看出我国城市规划工作中仍然存在不少的问题:
3、通过了解长江三角洲与珠江三角洲的区位条件、自然条件、经济基础、体制、城镇体系、科教文化等方面来做一个对比分析。
4、通过分析长江三角洲与珠江三角洲的经济发展阶段的异同,找出今后的发展方案,提高解决相关专业问题的能力。
二、内容与方法
1、10月14日:广州-杭州;10月15日:杭州;10月16日:杭州-上海;
10月17:上海;10月18日:上海;10月19日上海—周庄;10月20日:苏州;
10月21日:南京10月22日:南京-黄山;10月23日:黄山——宏村;
10月24日:黄山;10月25日:黄山;10月26日:杭州;10月27日佛山
2、实地考察、查阅相关资料,掌握两个区域在社会、经济、自然中的优点与缺点,概括主要内容,为未来发展提出建议。
三、资料收集与调查
1、长江三角洲的社会经济发展阶段
长三角是长江三角洲地区的简称,包括上海、南京、杭州、苏州、无锡、常州、镇江、泰州、扬州、南通、宁波、湖州、嘉兴、绍兴、舟山、台州等共计16个城市。长三角总面积约10万平方公里,是我国重要的自然和经济地区。总体以上海为龙头、苏浙为两翼,占全国2%的土地面积、11%左右的人口产生了全国GDP总量的近30%。1990年,邓小平提出了以浦东开发带动上海、带动长三角和整个长江流域发展的战略构想,从此拉开了长三角区域经济发展的序幕。在新的形势背景下,各地各级政府确立新的发展模式,谋求长江三角洲地区之间的经济合作与发展,积极推进长江三角洲地区经济一体化,促进苏浙沪三地范围内资源要素得到充分和合理配置,同时充分利用外部及国际资源要素、市场,进一步拓展长三角地区经济发展的国际空间,形成长三角地区新的竞争优势,提高长三角乃至中国经济的国际竞争力。
2、珠江三角洲的社会经济发展阶段
珠江三角洲地区包括广州、深圳、珠海、佛山、江门、中山、东莞和惠州市的惠城区、惠阳、惠东、博罗,及肇庆市的瑞州区、鼎湖区、高要、四会等地。全区面积占全省总面积的23.4%,人口占全省总人口的31.4%(1994年),近年来实现国内生产总值占全省国内生产总值的70%左右。珠江三角洲是全国经济发展最迅速的地区之一。该地区的社会发展呈现出农村工业化程度高、城乡一体化进程快等特点。珠江三角洲地区各级团组织以当地整个经济社会发展为背景,根据当地青年的实际情况,就如何推动共青团工作发展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和实践。珠江三角洲地区团组织近年来为适应市场经济发展所作的探索,从思路上可以归结为:社会化运作,事业化发展。1980年到1996年,珠江三角洲地区实现国内生产总值年均递增17.8%,不仅高于全省14.5%、全国9.7%的同期平均增长速度,而且高于亚洲“四小龙”经济起飞阶段的平均增长速度,1994年,珠江三角洲地区出口贸易总额高达384.6亿美元,占全省当年出口贸易总额的76.6%;实际利用外资87.98亿美元,分别占全省、全国当年实际利用外资总额的68%和24%,珠江三角洲地区第一、二、三产业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从1980年的25.8:45.5:28.9发展为1994年的8.8:51.2:40。70年代末只有几十个城镇,80年代中期增加到200个,1992年达到406个,1994年达到597个。15年增长近10倍。
4、投资方面:
长三角珠三角双超1000亿元。
5、消费方面:
消费增长不分伯仲,齐头并进。
6、出口方面:
珠三角地区优势明显。
7、收入方面:
珠三角平均收入高过长三角近4000元。
8、支出方面:
珠三角居民消费水平更高。
四、分析与讨论
1、1)产业结构趋同。目前长三角,珠三角地区产业结构趋同现象相当突出,即使是在同一区域如长三角地区,也出现了严重的产业重构现象,据新华网有关数据,在相距不远的15个城市中,有11个城市选择汽车零配件制造业,有8个城市选择石化业,12个城市选择通信产业。
1)许多城市规划目标不切实际,盲目推行“大规划”“国际大都市”项目,甚至出现远超财力兴建新城的弊端情况。
2)一些城市过分讲究现代化和多样化,或者在“规划流行症”的影响下,规划设计抄袭雷同,追求大型建筑,失去了自身的民族特性以及地方特色。
3)一些地方政府官员以发展成本或改造可提升城市品质为由,对建筑进行强拆,侵犯了群众的利益。也有不少政府官员坚持“除旧布新”,推倒旧的,重建新的,造成了很多短命建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