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言与中国文化 - 从地名透视文化内涵共41页

合集下载

汉语方言与地域文化

汉语方言与地域文化

汉语方言与地域文化方言是文化的载体,中国地大物博,历史悠久,各个地方都拥有其独特的文化,随着时间的流逝,许多记载文化的事物都已消失或损毁,唯独方言在漫长的岁月中不断发展不断完善,时至今日仍然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能彰显地方的文化。

地域方言是语言因地域方面的差别而形成的变体,是一定地理范围内常用的交流沟通语言媒介,对地域的影响力也不言而喻。

在长期的使用和改进过程中,除了发挥交流媒介的作用以外,方言也组成了社会生活链中的一个重要方面:丰富多彩的方言反映了丰富多彩的世界,方言的变迁折射出社会的变迁。

所以,方言无疑是一笔丰富的文化遗产,对研究传统地域文化具有珍贵价值。

然而,时代总是在不断的革新中发展,在迎来新的事物的同时,一些旧有文化也在不可避免地流失。

通用语言对提高国家信息化水平,增强各地经济文化交流,促进社会全民文化进步和推动国民经济健康发展有重要的作用。

因此,任何一个国家,任何一个民族,在其实现工业化、现代化的进程中,都必须完成这样一个任务,就是普及国家通用语言。

1956年1月28日,中央成立了由陈毅同志担任委员会主任的中央推广普通话工作委员会,同时国务院还做出决议,即于同年2月6日发出的《关于推广普通话的指示》,语言统一势在必行。

中国是个多民族、多语言的国家。

少数民族的语言就不说了。

即使汉语中也有多种方言,最主要的当然是以京腔为主的北方方言,即现在的普通话。

其他的主要方言如粤语、闽南语,从北方方言派生出来的西南(云贵川)方言,湖南的湘方言和江西的赣方言。

此外还有客家话、福州话、潮州话、温州话等次方言。

文化,是人类文明的象征。

方言,是地域传统文化的载体。

然而,在如今科技高速发展与社会不断进步开放的环境下,方言受到了一定的负面影响,越来越多的当代大学生不会讲方言,即使会讲方言也仅限于在家乡。

同时,多方面的因素也影响了地方方言的普及与方言文化的纯正。

很多人并不认为普通话的推广对方言产生了很大的不利影响。

方言与中国文化 pdf 方言与中国文化

方言与中国文化 pdf 方言与中国文化

方言与中国文化 pdf 方言与中国文化1.方言意义钱乃荣(上海大学中文系教授上海语言研究中心副主任):方言是最自然本质地表达中国多元文化的根基。

直到目前为止,绝大多数的汉族人(包括北京人)的母语即生下来最初学会的语言(或者说不需学的语言),都是方言,也就是说,他们最自如地表达思想感情的语言都是方言。

胡适在《序》中说:“方言的文学所以可贵,正因为方言最能表现人的神理。

古文里的人物是死人,通俗的白话固然远胜于古文,但终不如方言能表现说话的人的神情口气。

古文里的人物是死人,通俗官话里的人物是做不自然的活人,方言土语里的人物是自然流露的人。

”如果消灭了各种方言,实现了语言文化的“大一统”,我们的语言文化就不会这样五彩缤纷。

一方地域的语言文化是自己一方水土独自的创造,是对人类多元文化的一己贡献。

捍卫文化的多样性与尊重人的尊严是密切不可分的。

每个1人都有权利用自己选择的语言,特别是用自己的母语表达思想。

2.方言与移民人口不断往东南迁徙,使得北方中原汉语和南方语言分别演化,改变了中国的语言分布格局。

追溯历史,由北族南下引起的中原居民大规模南迁的情况,肇始于公元4世纪。

中原居民首先南迁江淮,进而进入长江三大湖流域,或再沿东南沿海和赣湘远徙岭南闽粤桂。

而中原居民的大量南迁,促使当地土著的语言汉语化而融入汉人,“他们学习汉语,采取简便的原则,各个民族不同,就形成了不同的方言,”郑张尚芳指出由于移民带来的“交流”在历史上还不止一次,有的移民活动发生在汉代,有些是在晋代,有些是在宋代。

这更导致了方言的复杂化。

移民有时会造成一些有趣的方言现象。

比如杭州虽然地处吴方言区内,但其方言词汇、发音等却与周围地区的方言略有不同,而出现一些北方方言的特征。

原因是宋人南渡,将杭州作为都城,并将原都城开封的方言带了过来,在这里形成了一个“方言岛”。

至今杭州话里的一小部还保留着开封话的遗迹。

想知道古代官话怎么样,只要看看杭州话与周边吴语地区有哪些不同就行了。

从方言词语看地域文化_陈建民

从方言词语看地域文化_陈建民

语言教学与研究 1997年第4期从方言词语看地域文化陈建民民族文化从文化地位上讲可以分为主体文化和地域文化。

地域文化是同一民族中不同地理区域的文化,它从属于民族主体文化。

方言是地域文化的重要载体,又是地域文化整体的一部分。

方言为某一地区的居民服务,在日常生活中能很好地发挥交际作用。

方言深深地刻上了地域文化的印记,人们对自己的家乡话和家乡习俗有着非同寻常的乡土感情,爱乡与爱国是统一的。

本文所说的“方言词语”既包括各地方言的特殊词语,也包括方言里跟民族共同语相同的词语。

下面通过举例说明它是如何反映地域文化的。

(一)受特定的物质生活条件制约的不同的方言词语及其含义。

南方人的主食以米饭为主,他们说的“饭”是指的米饭。

北方的“饭”主要指面食,如馒头、面条、烙饼、饺子,如果特指米饭,就必须说成“米饭”。

北方把剩米饭与水一起煮开叫“稀饭”,与南方把米煮得烂乎的粥不同。

三四十年前,有位广东老太太第一次在北京见到馒头,管它叫“大包”,那时候,广东还没有馒头。

然而,苏州、温州等地却把发面蒸的带馅的包子叫“馒头”。

北方的米粉肉是把五花肉切成片,加炒米磨成的粉和作料蒸熟而成。

福建、广东一带的米粉肉却不是这样的,在那里,米粉是指大米加水磨成粉浆,经加工后制成晒干的细条食品,加肉丝、青菜和作料炒后叫米粉肉。

爱吃米粉肉的南方人第一次吃到北京的米粉肉大呼上当,此米粉肉非彼米粉肉也。

南方的蛋炒肉,在北京叫木樨肉。

过去,北京人忌“蛋”,管鸡蛋叫鸡子儿,经过烹调打碎的鸡蛋叫木樨。

郑州、南阳等地管白开水叫茶,绝大多数地方茶是指茶叶泡过的水。

广东的“饮茶”不同于北方的“喝茶”,喝茶只是喝清茶,而饮茶不仅喝茶,并且吃各种点心和炒菜。

广东人有上茶楼饮早茶、午茶和晚茶的习惯,而喝茶则不分场所和时间。

北方妇女爱穿旗袍,南方妇女很少有这样的穿着打扮。

南方农村多住木屋,睡木板床,北方农村睡土炕(用土坯或砖砌成的睡觉用的长方台,上面铺席子,下面有孔道,跟烟囱相通,可以烧火取暖),住窑洞(西北黄土高原地区就着土山的山崖挖成的洞);北方城市多住四合院(一种四面是屋子,中间是院子的住房建筑)。

4.4.1汉语方言与中国文化1

4.4.1汉语方言与中国文化1
12
2.人群的迁徙
人口迁徙是产生新方言的常见原因。几乎所 有汉语方言的形成都与人口流动有关,但是,移 民造成新方言往往要有3个条件。第一,要有一 定批量的移民而不是零星的少数;第二,要集中 聚居而不是插空散居;第三,移民的语言与原住 地的语言或方言形成抗衡之势。客家话就是典型 的代表。
13
客方言是汉民族共同语的一个分支,它以广东的梅 县话为代表。由于社会动乱,中原汉人大批南迁,在 经过长期流徙以后,这批被称为“客人”的中原汉人 最后定居于梅县地区,其所操的语言慢慢发展成为一 种方言——客家话,客家话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定型 下来,形成一种有别于汉民族共同语的独立的、纯洁 的、活泼的和丰富的客家方言。
24
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老舍是用地道的北京语 言从事创作的一位作家。他的绝大多数小说以北京 为背景,例如《老张的哲学》《赵子曰》《离婚》 《骆驼祥子》《我这一辈子》《四世同堂》《正红 旗下》等等。这些作品的语言,都富有浓郁的北京 特色,犹如鲁迅的作品语言富有绍兴特色,沈从文 的作品语言富有湘西特色,赵树理的作品语言富有 山西特色一样,任何人读老舍的作品,都会感到语 言富有北京韵味儿。
在《骆驼祥子》这部小说里,老舍娴熟地运用了 北京语言,北京词汇之多,不胜枚举。比如“妞 子”“老爷子”“横打了鼻梁”等等,都是北京市民日 常生活用语,具有浓郁的北京口语色彩。这使得这部小 说的语言新鲜、活泼、亲切,洋溢着浓郁的北京韵味 儿。
这些创作实践表明,作家都是通过运用方言来增强 作品语言的表现能力,反过来又通过他们的作品把某 些富有表现力的方言词语介绍进了民族共同语,丰富 了汉语的词汇。
7
规范语言不但要以活的方言为基础,而且 要和人民群众日常生活的口语相接近,只有和 它接近才有可能把各方言中有价值的东西吸收 进来。推广普通话并不是要消灭方言,而是要 在会说方言的基础上,还需会说民族共同语。

汉语方言和中国文化

汉语方言和中国文化

汉语方言和中国文化王鲁湘: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这里是“大红鹰·世纪大讲堂”,我是王鲁湘,大家好。

说起中国,大家都会用人口众多、历史悠久、地大物博来形容它,其实中国还有一个特点,就是语言丰富,方言众多。

说起方言,我们大家都有这样的经验,同是浙江人,但是温州人说话杭州人听不懂,同是湖南人,我这个涟源人说话长沙人就听不懂,所谓“百里不同俗,十里不同音”甚至在有些地方还形成了方言岛。

为什么汉语会产生这么多的方言?方言是怎么形成的?方言和一种民族共同语又是什么关系?方言又和文化有什么关系?中国文化又怎么样地随着方言的演化而扩散?所有这些问题,今天我们有请到美国威斯康星大学麦迪逊校区的张洪明教授,他同时也是我们南开大学的客座教授来给我们主讲,他主讲的题目是“汉语方言和中国文化”。

张洪明简历张洪明,1984年获上海复旦大学汉语史硕士学位,毕业后留校执教,于1987年赴美留学。

1990年至1992年,张洪明分别获美国加州大学普通语言学硕士学位和博士学位,并于1994年,受聘于美国威斯康星大学麦迪逊校区,1998年获得终身教授资格。

此外,张教授还担任各类有关“中国语言学研究丛书”的主编或执行主编,各类国际性学术刊物和学术会议论文的审稿人,并多次在各种国际性和地区性的学术会议上担任主题演讲和特邀演讲。

1999年起担任“国际中国语言学学会”的执行秘书长,负责整个学会的实际运作。

其主要研究领域为音系学理论、语音与语法的界面问题、历史语言学、方言学、诗律学等。

王鲁湘:说起方言,其实我们所有的人,出生以后说的就是方言,没有人说出生以后他说的是普通话,即使是北京人,他说的也是北京的方言,和北京很近很近的天津就是现在的天津话。

我就觉得很奇怪,同样我们都是汉族,我们都叫汉人,我们说的都是汉语,可是为什么会有这么多的汉语呢?怎么回事这是?张洪明:汉语是一个大的概念,我们往往很容易把汉语跟普通话、北京话等同起来。

方言的产生及其地域文化性透视_以湖南方言研究为例

方言的产生及其地域文化性透视_以湖南方言研究为例

摘要:湖南方言流行词语就是以长沙为中心,包括全省各地出现的反映社会特有的事物或现象的流行词语。

具有通俗性、形象性、流行性的特点,它直接敏锐地反映了湖南特有的地域文化和生活在湖南的人们的观念心态,体现出当代文化的特点及其发展、变化和创新。

湖南方言流行词语主要是通过电视媒体、文艺作品、地方报纸等产生和传播的。

求异求奇的社会心态是其产生和流传的基础,湖南特有的地域文化是其诞生和流传的沃土,社会经济的发展是催生湖南方言流行词的动力,而湖南当地传媒对方言词语的流行也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关键词:流行词语;方言词语;语言文化学中图分类号:H17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0544(2009)11-0115-03方言的产生及其地域文化性透视*言岚(湖南工业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湖南株洲412007)方言是在一定地域通行的、同共同语有所差异的话。

就一般情况来说,在一定的地域形成了方言,同时也形成了地域文化。

作为文化的载体,方言和地域文化在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中是互相促进、互相影响、互相推进的。

词汇是语言要素中变化最频繁、最迅速、最活跃的因素。

从词汇的生成来看,反映最灵敏的又是流行词语。

什么是方言流行词语呢?方言流行词语是指具有很强流行感,频频在媒体、人们口头出现的,具有不同于共同语词义的词汇。

方言流行词语是一种流行文化现象,它具有显著的时代特征,能够直接敏锐地反映特定的地域文化和生活在某一方言区的人们的观念心态,体现出当代文化的特点及其发展、变化和创新。

由于在一个时期里使用极其频繁,方言流行词语有着独特的新鲜感和强大的生命力,具有相当深刻和丰富的语言学价值和社会文化价值。

湖南方言流行词语就是以长沙为中心,包括全省各地出现的反映社会特有的事物或现象的流行词语。

其中不少词语具有浓厚的湖南地域文化色彩。

一、湖南方言流行词语的产生途径(一)通过电视媒体产生的湖南方言流行词语近年来,湖南广播、电视传媒事业飞速发展,形成了一些颇具影响力、收视率较高的电视栏目。

方言与地名趣谈(全文5篇)

方言与地名趣谈(全文5篇)

方言与地名趣谈(全文5篇)第一篇:方言与地名趣谈方言与地名趣谈方言是地方文化中最重要的认同标志。

由于居住地不同,人们对地名的称呼有相当大的差异,这种差异往往反映出一个地方的地域特征。

我们从湘方言和普通话以及其他方言区地名的比较中,可以看出方言的这种差异。

首先,不同方言对地形地貌有不同指称。

同样是山,不同的方言系统有不同的称谓。

例如:崮:山东有座有名的山,叫做“孟良崮”。

同样的地形,在西北叫做“塬”。

岭:南方特别是湘方言区,多习惯于把山叫做“岭”。

长沙市区现在有不少以“岭”为名的地名,如“识字岭”、“留芳岭”、“黄土岭”、“金盆岭”、“长岭”、“窑岭”等等,这些地名所界定的区域,在历史上多是小山。

仑:处在湘方言和北方方言分界线的益阳,对山有一个独特的称呼——“仑”,例如“桃花仑”。

益阳话的“仑”与普通话的意思正好相反,按普通话的解释,“仑”,是大山,而益阳话的“仑”是小山(普通话中称小山为“丘”)。

界:西南官话中,有的把山叫做“界”,如湖南湘西的“张家界”、四川的“老山界”,都是名山。

“界”的本意是分界,如界山、界河、界碑等等。

同样是水,不同的方言系统也有不同的称谓。

例如:塘:湘方言多把屋门口的小水坑叫做“塘”,大塘就叫“湖”。

而北方有的地方把水坑称为“淀”,知名的有“白洋淀”、“荷花淀”;有的地方称为“泊”,如“梁山泊”;有的地方则称为“海”或“池”,如新疆的“天池”。

冲:作为地名的本意是交通要道,如“要冲”。

但湘方言区习惯于把山谷中的平地称为“冲”,最著名的要算韶山的“韶山冲”。

而在北方方言区,山谷中的平地叫做“峪”,还有的地方叫做“塆”,如河北的“马兰峪”、甘肃的“嘉峪关”,都是名“峪”。

湖南的张家界处在西南官话区,其部分地名也就体现出北方方言的特征,如习惯于把湘方言区叫做“冲”的地方称为“峪”,如著名风景区“索溪峪”。

嘴:嘴巴,本义指的是动物进食的器官,用于地名则是指“嘴子”,即某个突出的地方,如“山嘴”。

汉语方言文化介绍.ppt

汉语方言文化介绍.ppt
方言文化慢慢成为了现今 娱乐界不可获缺的“文化”!
1. 官话(北方方言) 以北京话为其标准,大陆70%多人通用,通行于中国北方地区各省
区,贵州、四川、云南以及华中地区的部分县市。北方方言分为四个次 方言区:
(1)华北方言,通行于京津两市及东北三省,河北、山东及河南(除 信阳地区)六省。其中吉林、辽宁、黑龙江三省方言最接近北京话。
粤语广州话为标准语又称粤方言俗称广东话当地人称白话英文叫cantonese使用人口占汉族总人数的5左右是汉语七大方言中语言现象较为复杂保留古音特点和古词语较多内部分歧较小的一个方言通行于广东省大部分地区广西自治区的东南部港澳地区及海外华人区
不是汉语的只能说明你不是太爱国!
汉语是汉民族共同语言,现代汉语是现代汉民族所使用的语言。现 代汉语既有多种方言,也有民族共同语言。现代汉民族共同语言就是以 北京语音为标准音,以北方话为基础方言,以典范的现代白话文著作为 语法规范的普通话。
及现在的部分学者将其南部方言(桂南平话)归于粤语,而将北部方言(桂北 平话)当成孤立的土语存在。中国广东省中西部地区及珠江三角洲地区、广西 中南部及东南部地区、香港、澳门等地区和东南亚的新加坡、印尼北苏门答腊 省棉兰市、圣诞岛、马来西亚、越南、以及北美、英国和澳大利亚、新西兰等 华人(粤人)社区中广泛使用。目前世界上有较强生命力的语言之一。目前粤 语已经成为澳大利亚第四大语言,加拿大第三大语言,美国第三大语言。此外, 粤语亦是唯一除普通话外在外国大学有独立研究之中国汉语,亦是唯一除普通 话外拥有较为完善文字系统的汉语,而且可以完全使用汉字(粤语字)表达。
2. 粤语 广州话为标准语,又称粤方言,俗称广东话,当地人称白话,英文叫
Cantonese,使用人口占汉族总人数的5%左右,是汉语七大方言中语言现象 较为复杂、保留古音特点和古词语较多、内部分歧较小的一个方言,通行于广 东省大部分地区,广西自治区的东南部,港澳地区及海外华人区。以广州话为 代表。粤方言内部被分为4个片,但语音与标准粤语广州话相对来说差别不 大。 平话在广西的部分地区使用。有人认为应当从粤语中独立分离,但以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