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交往与冲突》优秀教案设计
中外的交往与冲突教案(精选4篇)

中外的交往与冲突教案(精选4篇)中外的交往与冲突篇1【教学目标】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了解郑和下西洋、戚继光抗倭、葡萄牙攫取澳门的居住权等基本史实,掌握明朝对外关系的概况。
通过本课学习,培养学生的识图能力、观察和分析图片及史料的能力。
引导学生综合评价戚继光为民族英雄,以提高学生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
通过郑和远航的盛况所体现的我国古代造船业、航海技术在世界的先进地位,以及郑和远航增进我国同亚非各国的友谊这些史实,增加学生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教材分析】本课重点是郑和下西洋。
郑和下西洋标志着我国古代航海事业发展达到了顶峰,是我国古代经济发达的体现,同时也表现了中国人民英勇无畏的精神。
学习这一内容,对于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有重要作用。
另外,郑和下西洋后,中国文化进一步影响到亚非地区,郑和远航架起了中国同亚非各国友谊的桥梁,在郑和船队到达的很多地方,都有纪念他的遗迹,影响至今,意义深远。
本课涉及的空间概念较多,学生在世界历史方面的知识储备不足,加上古今地名的叫法不一致,会给学生的学习带来不便。
【教学过程】一、郑和下西洋1、郑和下西洋的概括将郑和的航海与同一时期欧洲航海家的航海活动作一简单比较,并引导学生得出结论:郑和下西洋不仅时间早,而且航海规模之大、远航次数之多,以及涉及的地区范围之广,在世界航海史上都是空前的。
人物地点时间次数人数船数郑和下“西洋” 1405~1433年7次27800人大号宝船63艘(共百余艘)哥伦布到达美洲 1492~1504年 4次 1000~1500人 17艘达伽马绕过好望角,到达印度1497~1498年1次160人4艘(一说3艘)船只大小大号宝船长44.4丈,宽18丈(淮尺),折合公制长151.8米,宽61.6米旗舰100吨,长24.5米,宽6米,其他二舰50吨、40吨120吨100吨50吨2、郑和下西洋的条件学生讨论、归纳。
(1)明朝前期国力的强盛;(2)指南针的广泛使用;(3)郑和个人气概和勇于探索的精神;(4)明朝造船技术的发达。
初中历史教案中外的交往与冲突教案范文大全

初中历史教案中外的交往与冲突教案优秀范文大全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了解中国古代历史上的交往与冲突事件,如丝绸之路、鉴真东渡、郑和下西洋、戚继光抗倭等。
(2)掌握中外交往与冲突对当时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影响。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中外交往与冲突的原因、过程和结果。
(2)运用比较、归纳、综合等方法,对中外交往与冲突进行深入理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历史的兴趣和爱好,增强民族自豪感。
(2)培养学生尊重不同文化、理解历史发展的多元视角。
二、教学内容1. 丝绸之路:张骞通西域,开辟丝绸之路,促进中西方经济文化交流。
2. 鉴真东渡:鉴真东渡日本,传播唐朝文化,促进中日友好交往。
3. 郑和下西洋:郑和下西洋,展示明朝强大,促进中国与亚非国家的交流。
4. 戚继光抗倭:戚继光抗倭,保卫国家领土,体现民族英雄精神。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丝绸之路、鉴真东渡、郑和下西洋等中外交往事件的过程及影响。
(2)戚继光抗倭的原因、经过和意义。
2. 教学难点:(1)丝绸之路、鉴真东渡、郑和下西洋等事件对当时社会的影响。
(2)戚继光抗倭的历史背景和国家利益分析。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图片展示:丝绸之路、鉴真东渡、郑和下西洋等场景。
(2)提问:同学们知道这些图片背后的历史故事吗?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阅读教材,了解中外交往与冲突的相关内容。
(2)教师提问:请同学们分享自己了解到的中外交往与冲突事件。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中外交往与冲突的原因、过程和结果。
(2)分享讨论成果:每组选代表进行分享,总结中外交往与冲突的影响。
4. 教师讲解:(1)针对学生的讨论成果,教师进行点评和补充。
(2)重点讲解丝绸之路、鉴真东渡、郑和下西洋等事件的意义。
5. 案例分析:(1)教师展示戚继光抗倭的案例。
(2)学生分析案例中的人物、事件、原因和结果。
七年级历史下册《中外的交往与冲突》教案、教学设计

4.通过课后阅读、写作、小论文等形式,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历史素养。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尊重历史、关注外交的情感态度,增强民族自豪感和责任感。
2.培养学生客观、公正、理性的历史观,学会从历史事件中汲取经验教训,为未来国家的外交关系提供借鉴。
2.帮助学生理解历史事件之间的联系,形成系统化的历史知识体系。
3.引导学生正确评价历史事件,树立正确的历史观。
教学设想:
1.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手段,如多媒体展示、情景模拟、角色扮演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降低学习难度。
2.引导学生从多个角度分析历史事件,培养他们的批判性思维和分析能力。
设问题情境,鼓励学生主动提问、讨论,提高课堂氛围,促进师生互动。
(2)通过小组合作,探讨鸦片战争、八国联军侵华等冲突事件的原因、经过和影响,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
3.课堂讨论与互动:
(1)组织学生进行课堂讨论,分享各自对历史事件的认识和理解。
(2)教师引导学生正确评价历史事件,树立正确的历史观。
4.课后巩固与拓展:
(1)布置课后阅读和写作任务,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四)课堂练习,500字
1.教师针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设计一些选择题、简答题和论述题,检验学生的学习效果。
2.学生在规定时间内完成练习,教师及时批改并给予反馈。
3.针对练习中出现的问题,教师进行讲解和指导,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五)总结归纳,500字
1.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的内容,总结中外交往与冲突的历史事件、特点及其影响。
2.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这是丝绸之路的地图,它见证了古代中外交往的繁荣。今天我们将学习《中外的交往与冲突》,了解我国与世界的交流互动。”
中外的交往与冲突示范教案

中外的交往与冲突示范教案介绍本教案旨在通过中外的交往与冲突示范,促进学生对中外文化差异的理解和尊重。
通过学习不同文化间的交流与冲突,学生将增强跨文化交际的能力,培养国际视野和跨文化沟通的技巧。
教学目标•了解中外文化之间的差异和相似之处•理解不同文化的交际习惯和沟通方式•培养尊重和包容不同文化的意识和能力•提高跨文化交际的技巧和国际视野教学内容第一课:中外交往模式的差异•中西方交际模式的差异•中外礼仪与礼节的比较•通过案例分析中外交际中的冲突与解决方法第二课:中外冲突的原因与解决•中外文化差异引发的冲突案例•异文化间冲突的常见原因和解决方法•角色扮演:模拟中外冲突的解决过程第三课:中外互动与合作的案例分析•中外企业合作案例分析•中外团队合作案例分析•中外文化合作的成功与失败因素第一课:中外交往模式的差异1.导入:介绍中外交往模式的背景和重要性。
2.师生互动:学生观看中外交际的视频案例,并比较中西方交流的差异。
3.分组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分析不同文化间的交际差异,并列举案例。
4.师生互动:学生代表小组发表观点,并进行讨论。
5.案例分析:通过分析中外交际中的冲突案例,讨论冲突产生的原因和解决方法。
第二课:中外冲突的原因与解决1.导入:回顾上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中外文化差异对冲突的影响。
2.角色扮演:学生分组进行角色扮演,模拟中外冲突的解决过程。
3.分组讨论:学生重新分组,分析中外冲突案例,并讨论冲突产生的原因和解决方法。
4.师生互动:学生代表小组分享分析结果,并进行讨论。
5.小结:总结中外冲突的常见原因和解决方法,并强调理解和尊重不同文化的重要性。
第三课:中外互动与合作的案例分析1.导入:提出中外互动与合作的重要性,并介绍合作案例的背景。
2.分组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分析中外企业合作案例和团队合作案例,探讨成功与失败的因素。
3.师生互动:学生代表小组分享分析结果,并进行讨论。
4.案例分析:通过中外互动与合作的案例分析,总结中外文化合作的成功要素。
《中外的交往与冲突》教案范文

《中外的交往与冲突》教案范文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了解中国古代历史上的对外交往,如丝绸之路、郑和下西洋等。
(2)了解中国近代历史上的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如鸦片战争、太平天国运动等。
(3)了解世界历史上的重要战争和冲突,如第一次世界大战、第二次世界大战等。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查阅资料、讨论等方式,分析中外交往的意义和影响。
(3)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评价中外交往与冲突的历史作用和影响。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民族自豪感。
(2)培养学生珍惜和平、反对战争的价值观。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中国古代历史上的对外交往,如丝绸之路、郑和下西洋等。
(2)中国近代历史上的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如鸦片战争、太平天国运动等。
(3)世界历史上的重要战争和冲突,如第一次世界大战、第二次世界大战等。
2. 教学难点:(1)丝绸之路的历史背景和影响。
(2)郑和下西洋的航海路线和意义。
(3)第一次世界大战和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原因和影响。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利用多媒体展示丝绸之路、郑和下西洋等图片,引导学生关注中外交往的历史事件。
(2)讲述鸦片战争、太平天国运动等历史事件,引发学生对中外冲突的思考。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查阅资料,了解丝绸之路的历史背景、经过和影响。
3. 课堂讲解:(1)讲解中国古代历史上的对外交往,如丝绸之路、郑和下西洋等。
(2)讲解中国近代历史上的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如鸦片战争、太平天国运动等。
(3)讲解世界历史上的重要战争和冲突,如第一次世界大战、第二次世界大战等。
4. 课堂互动:(1)进行小组合作,让学生比较中外交往与冲突的异同。
(2)开展课堂讨论,让学生评价中外交往与冲突的历史作用和影响。
(2)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进一步深入了解中外交往与冲突的历史事件。
四、教学评价:1. 学生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讨论等情况,评价学生的参与程度。
七年级下册历史教案:中外的交往与冲突

七年级下册历史教案:中外的交往与冲突教案内容: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了解郑和下西洋、葡萄牙和西班牙探索新航路、英国殖民扩张等历史事件,认识这些事件在中外的交往与冲突中的重要作用。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式,分析中外交往与冲突的原因和影响,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树立正确的历史观,认识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题,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郑和下西洋、葡萄牙和西班牙探索新航路、英国殖民扩张等历史事件。
2. 教学难点:中外交往与冲突的原因和影响。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郑和下西洋、葡萄牙和西班牙探索新航路、英国殖民扩张等历史事件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这些事件在中外的交往与冲突中的作用。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教材,了解郑和下西洋、葡萄牙和西班牙探索新航路、英国殖民扩张等历史事件的背景、过程和影响。
3.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这些事件的原因和影响,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分析问题,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4. 课堂讲解:根据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合作探讨的结果,进行课堂讲解,解答学生的疑问。
5.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中外交往与冲突的重要性。
四、课后作业:1. 请学生根据本节课所学内容,写一篇关于中外交往与冲突的小论文。
2. 布置相关的历史题目,巩固学生对课堂内容的理解和记忆。
五、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应该对郑和下西洋、葡萄牙和西班牙探索新航路、英国殖民扩张等历史事件有了更深入的了解,能够分析中外交往与冲突的原因和影响。
教师应该及时反思教学过程中的不足,不断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
六、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评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 课后作业:评估学生的小论文质量和历史题目解答情况,了解学生对课堂内容的掌握程度。
3. 小组讨论:评价学生在合作探讨中的表现,包括观点阐述、沟通交流、团队协作等能力。
《中外的交往与冲突》的历史教案

《中外的交往与冲突》的历史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了解中外关系的发展历程;(2)掌握中外交往中的重要事件和冲突;(3)分析中外交往对各国历史发展的影响。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查阅资料、讨论等方式,分析中外交往的原因和结果;(2)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评价中外交往与冲突的意义。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中外交往与冲突的历史敏感性;(2)增强学生对和平交往的认同感,培养爱国情怀。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中外关系的发展历程;(2)中外交往中的重要事件和冲突;(3)中外交往对各国历史发展的影响。
2. 教学难点:(1)中外交往与冲突的内在联系;(2)如何评价中外交往与冲突的历史意义。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回顾上节课的内容,引导学生进入新的学习主题;(2)通过提问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阅读教材,了解中外关系的发展历程;(2)引导学生关注中外交往中的重要事件和冲突。
3. 课堂讲解:(1)讲解中外关系的发展历程,阐述各个阶段的特点;(2)分析中外交往中的重要事件和冲突,揭示其背后的原因和影响;(3)引导学生思考中外交往对各国历史发展的影响。
4. 课堂讨论:(1)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各自的学习心得和观点;(2)邀请学生代表进行汇报,总结讨论成果。
5. 课堂小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简要回顾,强调中外交往与冲突的历史意义。
四、作业布置:1. 请学生结合教材,梳理中外关系的发展历程,列出重要事件和冲突;五、教学反思:教师在课后应对本节课的教学进行反思,分析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水平。
关注学生的学习反馈,了解学生对中外交往与冲突历史知识的理解和运用情况,为后续教学提供参考。
六、教学内容与方法:1. 教学内容:(1)中外经济文化交流的历程与影响;(2)中外交往中的冲突与战争;(3)中外关系的发展趋势。
《中外的交往与冲突》教案范文

《中外的交往与冲突》教案范文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中外关系的发展历程,理解不同历史时期中外交往与冲突的特点。
2. 培养学生运用历史观点分析问题的能力,提高历史思维水平。
3. 通过对中外交往与冲突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和平与发展的重要性,增强民族自豪感和使命感。
二、教学内容1. 中外关系的发展历程2. 不同历史时期中外交往与冲突的特点3. 影响中外交往与冲突的原因4. 我国在中外交往与冲突中的地位和作用5. 和平发展与国际合作的重要性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中外关系的发展历程,不同历史时期中外交往与冲突的特点,影响中外交往与冲突的原因。
2. 教学难点:我国在中外交往与冲突中的地位和作用,和平发展与国际合作的重要性。
四、教学方法1. 采用案例分析法,以典型历史事件为例,引导学生深入了解中外交往与冲突的背景、过程和影响。
2. 运用比较法,让学生分析不同历史时期中外交往与冲突的异同,提高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3. 采用讨论法,组织学生就中外交往与冲突相关问题展开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与交流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一张世界地图,引导学生关注各国之间的地理位置,引发对中外交往与冲突的思考。
2. 讲解中外关系的发展历程,分析不同历史时期中外交往与冲突的特点。
3. 分析影响中外交往与冲突的原因,如经济利益、政治制度、文化差异等。
4. 讲解我国在中外交往与冲突中的地位和作用,如古代丝绸之路、抗日战争等。
5. 讨论和平发展与国际合作的重要性,引导学生认识到我国在国际事务中的责任和使命。
6. 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进一步深入思考中外交往与冲突的问题。
六、教学评价1. 通过对学生课堂表现的评价,了解学生对中外交往与冲突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2. 采用小组讨论、问题解答等方式,评估学生在讨论中的参与度和合作能力。
4. 结合学生的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和考试成绩,全面评价学生对课程内容的掌握情况。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外的交往与冲突》教学设计
仙台镇初级中学
李娜
《中外的交往与冲突》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了解郑和下西洋、戚继光抗倭、葡萄牙攫取澳门的居住权等基本史实,掌握明朝对外关系的概况。
2、能力目标:
(1)通过本课学习,结合郑和人物图、下西洋路线图,培养学生的识图能力、观察和分析图片及史料的能力。
(2)通过分析戚继光抗倭背景、功绩和取胜原因的学习和分析,引导学生综合评价戚继光为民族英雄,培养学生综合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3、情感目标:
(1)通过郑和远航的盛况所体现的我国古代造船业、航海技术在世界的先进地位,以及郑和远航增进我国同亚非各国的友谊等史实,增加学生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2)通过郑和下西洋、戚继光抗倭等事件的学习,对学生进行传统的爱国主义教育,并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健全的人格。
二、教材分析
人教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16课《中外的交往与冲突》明朝初期统治者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巩固国家,郑和下西洋是在国家富强、科技发达的前提下进行的和平友好交往,标志着我国古代航海事业发展到了顶峰,表现了中国人民英勇无畏的精神。
郑和远航架起了中国同亚非各国友谊的桥梁,同时为人类和谐相处提供了宝贵的历史经验,而且和当今世界和平与发展的主题相吻合,意义深远。
明朝中后期国力衰微,倭寇猖獗,葡萄牙殖民者攫取澳门的居住权,冲突与战争又为近代中国的民族危机作了铺垫。
而戚继光不为名利,以国家和民族安危为己任的强烈爱国主义精神,在我国历史上,每当遭受外敌侵略之际,都会成为一面激励人民的旗帜。
重点:郑和下西洋影响至今,意义深远,是一个重点。
戚继光抗倭是我国历史上反抗外来民族侵略的第一次胜利,而他的优秀品质对端正学生的世界观和人生观有积极作用,故确定为另一个重点。
利用多媒体课件,通过积极地创设问题情境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引导学生通过分析、归纳、比较的方法,由浅入深掌握。
难点:本课涉及的时空概念较多,古今地名有差异,给学生的学习带来不便。
通过多媒体教学课件调动学生多种感官的活动,并把历史事件与时间、空间紧密地联系起来,从而使学生形成准确的时空概念。
课前教师要用百度在网上搜索搜集与中外的交往与冲突有关的图片、文字、等资料。
三、教学方法
教师采用多媒体教学法、比较法,讨论归纳法等充分调动学生兴趣,让他们在培养能力的同时获得心灵体验。
学生课前预习课文,课上读图、思考讨论、合作探究,做到眼到、手到、心到。
四、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1)由一份报道引入课题
据报道:美国《国家地理》杂志1998年推出了,在过去1000年中最具历史影响的30位世界探险家,其中唯一的东方人来自中国。
你知道是谁吗?…对!就是明代的郑和,他七次下西洋,创造了世界航海史上的壮举。
郑和是如何书写历史,创造航海史上的佳话呢?明朝中外交往史上还发生了什么事情?带着这些问题,我们一起来进入今天的学习。
(2)播放多媒体课件,出示课题和学习目标。
第16课中外的交往与冲突
过渡:
2
(1
读教材93—
格让学生去完成。
在学生写答案的时候如有疑问可以和同桌交流。
(2)鼓励学生抢先完成任务交到讲台前,适时进行表扬。
然后显示答案并
让生集中记忆这些内容,看谁记得快。
(3)结合动态教学课件显示下西洋的过程和范围,并显示邮票及图画让生理解掌握郑和下西洋的历史意义,然后让生动手画出远航途径的重要地区及路
线。
(4)出示郑和下西洋与哥伦布到达美洲对照表,让生仔细观察得出比较结
(5)各抒己见畅所欲言
郑和为什么能成功实现规模空前的远航?郑和远航体现出一种什么精神?
过渡:郑和下西洋是我国明代与世界友好交往的典范。
但是,这一时期不仅有中外间的友好交往,还有中国军民抵抗外来侵略的英雄事迹。
3、戚继光抗倭
(1)结合课本96页内容让生思考回答:“倭寇”指的是什么呢?为什么会出现倭患?戚继光率军民在哪儿九战九捷?为什么戚继光能取得抗倭的胜利?
(2)讨论分析:谈起“戚家军”我们就想起“岳家军”。
谈起戚继光抗倭,我们想起岳飞抗金,文天祥抗元。
但对他们的评价却有着不同?对他们的评价有何不同?为什么称戚继光为我国的民族英雄?
(3)出示戚继光名句:|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
诗中体现出戚继光什么心愿?你认为他有哪些高尚的品质和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过渡:戚继光抗倭荡平了东南沿海的侵扰,明朝时,还有一个地方成为中国人心中永久的痛,这个地方是哪里?我们一起来找寻答案。
4.葡萄牙攫取在澳门的居住权
(1)听音乐《七子之歌》并出示歌词和相关问题:
上述材料中的“妈港”是现在的什么地区?
它是在哪个朝代被哪个国家如何侵占的?
它又是何时回归祖国的?
(2)拓展探讨:
我们说“葡萄牙攫取在澳门的居住权”,“攫取”是什么意思?
回答要点:葡萄牙人是通过贿赂、欺骗的方式,堂而皇之地住下来。
他们用的是不正当的手段,非法占有,所以叫“攫取”。
这是葡萄牙进行殖民活动的开始。
历经446个寒暑,1999年12月20日澳门终于回祖国。
澳门离开祖国母亲的怀抱确实太久了。
澳门的回归说明了什么?
5.课堂总结
先让学生齐读一段小结内容:
明朝前期国力强,郑和七次下西洋。
首航出发刘家港,浩浩荡荡向西方。
非洲东岸去贸易,红海沿岸去观光。
二十八年七远航,郑和美名四处扬。
民族英雄戚继光,抗击倭寇保家乡。
葡萄牙靠欺骗,攫取澳门居住权。
然后老师进行总结:明朝前期国力强盛,为郑和下西洋奠定了物质基础。
郑和下西洋同亚非各国的经济和文化交流频繁,属于友好交往的一面;明朝中后期国势日渐衰落,倭寇入侵,戚继光领导了反侵略的抗倭斗争,并取得了胜利;然而中国与外来侵略势力的矛盾却日益尖锐,葡萄牙殖民者攫取了在澳门的居住权,开始了殖民活动。
明朝对外交往特点的演变,非常直观的反映了当时处于封建社会的中国,在世界范围内已经开始由强盛走向衰落了。
6课外拓展
明朝时期中外关系发展演变的特点给予我们哪些启示?作为今日的中学生应当为祖国的富强做些什么?
7.课堂检测,(以游戏和挑战方式进行)
(1)“观夫海洋,洪涛接天,巨浪如山···而我之云帆高张,昼夜星驰,涉彼狂澜,若履通衢。
”这段话中的“我之云帆高张”是指()
A、戚继光抗倭
B、郑和下西洋
C、文天祥抗元斗争
D、郑成功收复台湾
(2)被称为“倭寇”的是骚扰我国沿海地区的()
A、朝鲜的商人和海盗
B、日本的武士、商人和海盗
C、东南亚的海盗
D、欧洲殖民者
(3)葡萄牙殖民者侵占我国广东澳门是在()
A、1553年
B、1644年
C、1624年
D、1622年
(4)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2003---2005年,全国开展了以“热爱祖国、睦邻友好、科学航海”为主题的活动,为纪念郑和下西洋这个历史上伟大的壮举,我国将每年的7月11日定为航海日。
1)、郑和第一次远航出发的地点是哪里?最远到达哪里?
2)、郑和下西洋的意义是什么?
3)、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日趋明显,你举得这件事对我们今天有何启示?
8.布置作业:完成课堂练习册第十六课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