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探异常圈定、分类、评价及查证
区域化探

含量,异常清晰度确定本次工作的样品粒级。
2、野外工作方法—2.1 野外踏勘
2.1.6 样品重量
原始重量1000g,过筛后重量120 g。
2.1.7 分析元素 先确定主成矿元素,再选择指示元素。
方法试验时可多做些元素,以便提供较多参考。
2、野外工作方法——2.2 水系沉积物测量
2.2.1 样点布置
C1 C2 100 (C1 C2 ) / 2
优秀 ≥ 95 ≤ 66.6 ≤ 50 良好 ≥ 90 ≤ 70 ≤ 55 及格 ≥ 80 ≤ 85 ≤ 66.6 不及格 < 80 > 85 > 66.6
报出率(P%)与内检分析(RE%)质量一览表
质量等级 报出率(P%) RE % <3×检出限 >3×检出限
中温成矿元素: Cu、Pb、Zn、Ag、Au;
低温成矿元素:Au、As、Sb、Hg、Ba。
3、样品分析---- 3.1 元素选择
3.1.2 根据矿床类型划分元素组合
超基性和基性岩中的岩浆矿床 Cr、Fe、Mg、Pt、Ti、V、P、Ni、Cu、Co; 酸性及碱性伟晶岩中的稀土稀有矿床 Sn、W、Li、Ce、Th、Nb、Ta、Th、Ce; 花岗岩—花岗闪长岩类有关的矽卡岩矿床 Cu、Co、Mo、W、Fe、Sn、Pb、Zn、Ag;
1:25万化探 准确度 △lgC ( G B W ) ≤±0.10 ≤±0.05 ≤±0.04 ≤±0.02
1:25万多目标 准确度 △lgC ( G B W ) ≤±0.10 ≤±0.05 ≤±0.04
3、样品分析——3.4 质量监控
3.4.2 内检分析(重份分析)
为了检验分析质量,高~中~低不同含量段,随机抽 取样品总数的2%或100件样品重新编码,进行密码分析。 RE%=
化探异常筛选及查证工作方法(精)

物探与化探化探异常筛选及查证工作方法王和胜(辽宁地质矿产研究院, 沈阳110032 摘要化探异常筛选的步骤或程序主要有五个阶段, 具体的筛选方法包括地理要素筛选法, 区域成矿地质环境筛选法, 异常特征及其解译、分类、排序筛选法, 物、化、遥筛选法和计算机智能化筛选法等五个大的方面, 21个小项的内容。
化探异常查证分为、! 、∀级三个查证工作阶段。
级异常查证分为异常踏查-水系沉积物加密取样、异常初查-土壤地球化学测量和异常详查-综合物化探及轻型山地工程三个方法步骤。
! 级化探异常查证的方法则是以大比例尺物化探测量为主, 可有稀疏浅部工程控制。
∀级化探异常查证主要实施系统的浅部控制及稀疏深部工程控制, 为晋升普查阶段作准备。
总之, 化探异常查证的主要工作方法仍然以地球化学找矿方法为主, 并与地质方法相结合, 必要时辅以简便可行的物探方法及痕金测试手段(金的化探异常查证与之配合。
关键词化探异常筛选查证地球化学水系沉积物1 概述化探异常筛选与查证是地球化学找矿方法或工作的两个重要组成部分, 但并非所有的化探异常都有一个或几个矿床与之对应, 也就是说, 不是每个异常都能找到矿床, 或许只有矿化, 有的甚至连矿化也发现不了, 异常可能是由地质体引起的。
辽宁省地质矿产局自1987年辽宁省1#20万化探扫面分图幅陆续完成以后到现在, 开展化探异常查证已达10个年头, 可以说, 起初认为比较好的化探异常基本都已进行过查证, 可以直接着手工作的异常几乎没有。
因此, 当务之急要对化探异常查证工作进行全面、系统地认真总结, 并在此基础上对全省化探异常全面清理, 通过进一步的化探异常筛选、整理和排序, 制定出查证顺序及时间表, 以便快捷、准确、有效地开展化探异常查证和普查找矿, 为取得良好的找矿效果奠定坚实的基础。
化探异常筛选是一项系统工程, 它涉及的内容或方面比较多, 要求从事该项工作的人员第一, 要有全局观念和统筹原则, 树立全面、系统、完整、统一的思想; 第二,要有地球化学找矿方法本学科的基础理论、基本工作方法及实际操作经历; 第三, 要熟悉全省的区域性基础地质情况, 对工作区的地层、构造、岩浆岩的时空分布及其特点了如指掌; 第四, 要有地学各学科技术、方法性知识, 以及很强的综合分析能力, 十分熟悉并能熟练地运用像计算机这样准确、客观、真实、便于成果储存、随时调用、及时修改或补充等便捷的一批现代化工具; 第五, 要有丰富的区域矿产知识, 了解全省矿产的地区分布、成矿规模、矿(床化类型、开采与利用现状、经济与社会效益等; 第六, 要掌握新的地质与成矿理论、了解新的矿床类型、新的找矿方法等地学各分支或领域新的进展和发展动向。
化探异常圈定判别查证方法

异常圈定与判别
某地采用剔除法确定有异常下线
异常圈定与判别
当勘查区内元素频率分布出现一
个单一的背景全域和一个异常全
域交迭出现双峰,或未出现双峰, 但频率分布曲线呈正向倾斜时,
一般可以用众值(M0)代替平均
值(X); 对于元素分配不服从正态或对数
正态分布,而是呈双峰或多峰态,
采用多重分形方法确定异常下限。
分析质量评估
分析质量不合格,所得出的结论也是错误的,所以未做评估的数据无 可靠性可言。通过分析数据质量的评估,说明哪些元素数据满足化探 要求,哪些数据可作为参考或在哪些方面可以利用。比如报出率小于 50%显然不能满足编制地球化学图的要求,但仍可用于异常圈定。
概
建立数据文件
况
化探数据量大、指标多,令人眼花缭乱,必须对所有取得的数据进 行认真严格整理。 采样点坐标数据 主要对实际采样点位与分析测试样品号一一对应起来! 分析数据 对实验室提供的数据进行分析。按照样品性质进行分类整理,在
用异常下限倍数作异常内、中、外带的大致划分。初步判定异常是否
为非矿异常。
异常圈定与判别
异常解释评价内容
解释评价没有固定模式,地球上没有成矿条件、成矿特征完全相同的
矿床,所以异常表现也各异。既要考虑异常的普遍特征,也要重视异 常的特殊性,特殊性就是所评价异常具体情况,细节。
异常解释是提出设想,然后再求证过程。要大胆设想,当然设想也要
异常圈定与判别
元素异常下限确定 根据测区地质和景观特征,选择使用整个测区或划分子区来确定异 常下限。 对勘查区面积不大,地质情况比较简单,元素呈明显单峰或有一个 单一的背景全域和一个异常全域分布,就可以在区内剔除高、低值 含量(X±nS)根据工作区情况,n值一般为1.5-3,计算出一个统一 的背景平均值(X0)和异常下限(T);累积频率85%或95%对应的含 量,目估法经验判断。无论何种方法确定仅作为参考值,以能否客 观反映本测区(或子区)矿产和矿化分布特征为依据,作适当修正。
化探类成果报告编写要求及格式

由于物化探本身的方法、装置、参数、比例尺的不一,物性条件及所面对的目的物不同,都导致所工作侧重点是不一样的,所以其报告格式并不能完全统一。
这里只给出一般格式,相同部分主要是物化探的工作方法、技术与质量评述一般在解释前面,也即只有所取数据合格、满足规范或设计要求(化探还须说明分析方法及检出限、报出率等),并给出“可以用于报告编写”结论,才有下面解释等各章节内容。
对于图件要求也不一,如重、磁,一般还需要提供部分转换图件,但材料、平面、剖面图、推断解释图等都是必须的。
一、区域地球化学图说明书格式在编写过程中,应充分收集和利用已有的地质、矿产、物探、化探、遥感等多元信息,以区域成矿学观点,综合分析区域地球化学分布、分配及富集特征,总结区域地球化学分布特征及变化特点及异常查证资料,综合研究元素的分布及与构造、矿产间的关系。
圈定各类区域性或局部地球化学元素异常,结合踏勘成果对其进行初步评价,对异常引起的地质原因进行推断解释,对全区进行资源潜力作出评价,划分区域成矿远景预测区及找矿靶区,为基础地质和生态环境提供地球化学信息。
地球化学图说明书编写提纲如下:一、序言:简要介绍工区概况及取得主要成果。
包括;1、工区自然地理及景观条件;2、地质简况;3、以往地质、化探、物探、遥感工作简述;4、完成工作量及主要成果。
二、工作方法:1、野外工作方法,包括采样布局、采样密度、采样物质、采样方法及质量评述等;2、样品加工;3、分析方法及质量评述;4、数据处理与图件编制;5、异常圈定、筛选与查证方法。
三、区域地球化学特征1、区域地球化学参数特征:元素的背景分布,元素在全图幅及主要地质单元中含量的各种统计参数特征,如算术平均值、几何平均值、中值、标准离差、变异系数等;2、区域地球化学空间分布特征:元素在时间上和空间上的分布规律与变化趋势;元素分布规律与地层、侵入岩、地质构造、矿产间的关系;3、区域地球化学分区及区域异常分布规律;4、重要矿带、矿集区、矿田、矿床的区域地球化学异常特征。
化探

化探绪论思考题1、地球化学勘查的研究对象地球化学勘查的研究对象主要包括元素及其同位素地球化学背景及地球化学异常,主要包括岩石、岩屑、土壤、水系沉积物、水化学等采样介质形成的背景和异常。
2、地球化学勘查的分类(1)根据研究介质分为岩石地球化学测量、土壤、水系沉积物、水文、气体、生物、其他、化探新方法(2)根据工作面积大小分为矿区化探区域化探3、地球化学勘查的作用寻找矿床和矿体确定成矿有利地段解决地质问题(地层、岩体、构造)了解元素地理分布,保护环境、指导工农业生产4、地球化学勘查的特点方法具有微观性找矿具有直接性寻找矿种多找矿深度大经济快速是根本特点局限性:(1)分析技术灵敏度与精确度的限制(2)自然条件影响5、勘查地球化学的概念地球化学找矿,又名化探,是以地球化学理论和原理为指导,通过系统测定各种天然物质(如岩石、疏松覆盖物、水系沉积物、水、空气或生物)中的地球化学指标(如某些元素的微迹含量等),了解元素在其中的分散和富集,发现与矿化或矿床有关的地球化学异常,然后通过研究这些地球化学异常,进而达到找矿目的的一种找矿方法。
6、勘查地球化学的研究内容勘查地球化学景观类型及方法技术勘查地球化学制图勘查地球化学背景及异常(圈定、评价、靶区优选)不同异常中元素赋存形式勘查地球化学异常机制形成的研究(物质来源,迁移形式及沉积条件)典型矿床勘查地球化学异常模式研究第一章1、次生分散晕指环绕在矿体或异常源周围,赋存在疏松覆盖物、水系沉积物、水、土壤、生物或空气中的地球化学异常。
2、研究科拉克值得地球化学找矿意义运用克拉克值,可以计算出元素的地球化学储量,了解资源的分布情况。
通过克拉克值可以了解各种元素可能存在的形式,元素克拉克值高的形成独立矿物,克拉克值低的元素以类质同象形式存在。
依据克拉克值可计算出地球化学性质相似或相关联的元素对比值。
克拉克值确定了元素在地壳中的总背景,所以运用它可以了解元素在各地质体、各地段的分散于富集状况,以及元素在矿床中的集中程度,有利于追踪矿床。
化探异常圈定、分类、评价及查证

化探异常圈定、分类、评价及查证目录●1/5万地球化学普查 (1)1.异常圈定 (1)1.1异常下限的确定方法 (1)1.2异常浓度分级(带)方法 (3)2.化探异常分类 (3)2.1 找矿意义分类 (3)2.2按采样介质分类 (4)2.3按引起异常的地质因素划分 (4)2.4按异常范围与强度(浓度)划分 (4)3.化探异常优选及评价 (5)3.1化探异常的特点 (5)3.2异常优选与评价准则 (5)3.3 化探异常本身的评价参数 (6)3.4 化探异常的初步筛选 (8)3.5优选化探异常的方法技术 (9)3.6非找矿目的化探异常评价 (10)3.7异常评价和查证工作程序 (10)3.8异常评价与找矿效果 (12)4.化探异常查证 (12)4.1化探异常查证的目的 (12)4.2化探异常查证方法 (13)4.3化探异常查证须配快速分析 (13)●土壤地球化学测量 (13)1.1原始资料 (13)1.2成果报告 (14)2.资料的检查与验收 (14)3.资料整理的基本步骤和内容 (14)4.异常的解释推断 (14)附录F 土壤测量地球化学异常登记卡 (16)●1/5万地球化学普查1.异常圈定1.1异常下限的确定方法地质情况较简单,元素呈单峰分布,或者可以看出分布中有一个单一的背景全域和一个异常全域,就可以在全测区内(剔除高值点)计算出一个统一的背景平均值及异常下限,单峰分布时其计算式为:对数背景平均值:∑∑=ffXX L 对数标准离差:1)(22--=∑∑n nfX fX L L λ对数异常下限:λ2+=L L X T∑=57f ∑=9.83L fX ∑=53.1252L fX ∑=21.7039)(2L fX 对数背景平均值: g g f fXX L /lg 4719.1579.83μ===∑∑其反对数,即背景平均值 g g X /64.29μ= 对数标准离差:)/(lg 1909.0565721.703953.1251)(22g g n n fX fX L L μλ=-=--=∑∑ 对数异常下限: )/(40.71)/(lg 8537.11909.024719.12g g g g X T L L μμλ==⨯+=+=当1:5万化探普查区部署在异常区或矿区外围时,往往在频率分布中有一个单一的背景全域和一个异常全域交迭而出现双峰,或频率分布曲线呈不对称的正向偏斜,此时一般可利用众值m 。
化探异常评序(精)

二、异常评序方法地球化学综合异常评序采用相同主元素类内排序方法,即将同一主元素的异常分别置于一起,依其评序指数(JOI)由大到小进行评序;遇有某一异常内有2个以上主元素者,则分别计算各自的评序指数,参与同类主元素异常的评序。
评序指数(JOI)计算方法:JOI=D×K×C式中D—主元素规模;K—异常内(除主元素外)特征组合元素平均衬度,若是两个主元素在类内评序时,其余一个主元素与其它元素一起参加特征组合衬度计算;C—修正系数。
修正系数C由以下几个方面内容组成:1、主元素异常浓度分带的外、中、内带各给1、2、3分。
2、异常组合特征:组合复杂与主元素密切相关者给3分,组合单一者给1分,介于二者之间给2分。
3、异常套合程度:与主元素异常套合程度好或有一定规律分布者给2分,较好者给1分,不好者不给分。
4、异常与已知矿产吻合程度:反映了已知矿点、矿化点者给2分;不一致者给1分。
5、异常分类类别甲1、乙1、乙2、乙3、丙类分别给4、3、2、1、0.5分。
6、异常区的地层、岩浆岩、大地构造位置等条件,对成矿有利者,按其所处条件好、较好、一般者分别给3、2、1分。
最后将各项指标得分累加,以总分的高低给定修正系数值,按>15、14~11、10~7、<7分别给C赋值1.2、1、0.8、0.6参与运算,以评序指数的高低进行异常排序。
三、异常评序结果区内所有被选综合异常均参与了评序,评序指数(JOI)顺序排列前十位的元素如下:第一为Ni,第二为W,第三为Ag,第四为Sb,第五、第六为Au,第七为Mo,第八、第九为Pb,第十位为Mo,目标矿种显示良好,成矿潜力较大。
(一)Ni异常区内Ni异常主要出现于测区北端奥陶纪地层和东南角的花岗闪长岩脉中,元素组合以NiCr为主,其中北端异常呈NW-SE向分布,和区内主体断裂走向一致,伴生AuAgCu 元素组合,具有一定的找矿意义;而东南角和花岗闪长岩体侵入有关。
进入地球化学异常特征组合者3处,成为主元素者为2处,评序结果见表4-4。
物探、化探异常查证要求和考核标准

物探、化探异常查证要求和考核标准物探、化探异常查证属于整个地质矿产普查第一阶段(矿产发现阶段)的工作,实践证明,它是发现矿产的一条捷径。
为提高物探、化探异常查证工作的质量和效果,在总结近年来异常查证经验的基础上,特制定本《物探、化探异常查证要求和考核标准》(简称“要求和考核标准”)。
本〈要求和考核标准〉作为对〈物化探生产技术管理制度〉(1983 年)的重要补充,是各地矿局(厅)、大队和分队考核验收各类异常查证工作的标准。
并可作为各类物探、化探异常查证项目费用核算的依据。
异常查证阶段划分:1、异常查证工作,按其查证的详细程度划分为三个阶段:踏勘检查(即三级查证)详细检查(即二级查证)工程验证(即一级查证)2、异常查证的工作的流程及在整个物探、化探工作中所处的位置及作用见框图。
图中将探、化探工作按比例尺划分为两个阶段,即 1 :10 万或更小比例尺物探、化探工作;1:5 万—1 :2.5 万物探、化探工作。
针对不同比例尺的物探、化探工作,其异常查证工作的流程也略有不同。
①、对于小比例尺的物探、化探工作,圈定了异常区并对异常进行筛选之后,即进入首次的异常踏勘检查工作(三级查证)。
查证结果有以下三种情况:a、发现了具有进一步工作价值的矿化、矿体。
此时可直接进入异常的二级查证阶段。
b、小比例尺工作圈出较大的异常区(带)或大型局部异常,踏勘检查后,未能找到局部异常的最佳部位,地表也未见矿化、矿体,但从异常所处的地质背景和异常特征分析,区内成矿条件有利或个别异常见有意义的矿化。
此时就需统一布置1:5 万(或1:2.5 万)物探、化探普查工作,以期进一步圈定、分解异常。
1:5 万(或1:2.5 万)圈出的局部进行筛选后,还需对所选定的异常进行踏勘检查(也就是第二次异常三级查证)。
而后再视情况进入异常二级查证阶段。
c、地表未见有意义的矿化、矿体,从异常所处的地质背景和异常特征分析,异常区成矿条件不利,或已查明异常为非地质因素引起,进一步工作已无必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化探异常圈定、分类、评价及查证目录●1/5万地球化学普查 (1)1.异常圈定 (1)1.1异常下限的确定方法 (1)1.2异常浓度分级(带)方法 (3)2.化探异常分类 (3)2.1 找矿意义分类 (3)2.2按采样介质分类 (4)2.3按引起异常的地质因素划分 (4)2.4按异常范围与强度(浓度)划分 (4)3.化探异常优选及评价 (5)3.1化探异常的特点 (5)3.2异常优选与评价准则 (5)3.3 化探异常本身的评价参数 (6)3.4 化探异常的初步筛选 (8)3.5优选化探异常的方法技术 (9)3.6非找矿目的化探异常评价 (10)3.7异常评价和查证工作程序 (10)3.8异常评价与找矿效果 (12)4.化探异常查证 (12)4.1化探异常查证的目的 (12)4.2化探异常查证方法 (13)4.3化探异常查证须配快速分析 (13)●土壤地球化学测量 (13)1.1原始资料 (13)1.2成果报告 (14)2.资料的检查与验收 (14)3.资料整理的基本步骤和内容 (14)4.异常的解释推断 (14)附录F 土壤测量地球化学异常登记卡 (16)●1/5万地球化学普查1.异常圈定1.1异常下限的确定方法地质情况较简单,元素呈单峰分布,或者可以看出分布中有一个单一的背景全域和一个异常全域,就可以在全测区内(剔除高值点)计算出一个统一的背景平均值及异常下限,单峰分布时其计算式为:对数背景平均值:∑∑=ffXX L 对数标准离差:1)(22--=∑∑n nfX fX L L λ对数异常下限:λ2+=L L X T∑=57f ∑=9.83L fX ∑=53.1252L fX ∑=21.7039)(2L fX 对数背景平均值: g g f fXX L /lg 4719.1579.83μ===∑∑其反对数,即背景平均值 g g X /64.29μ= 对数标准离差:)/(lg 1909.0565721.703953.1251)(22g g n n fX fX L L μλ=-=--=∑∑ 对数异常下限: )/(40.71)/(lg 8537.11909.024719.12g g g g X T L L μμλ==⨯+=+=当1:5万化探普查区部署在异常区或矿区外围时,往往在频率分布中有一个单一的背景全域和一个异常全域交迭而出现双峰,或频率分布曲线呈不对称的正向偏斜,此时一般可利用众值m 。
代替平均值,采用众值左方的频率分布曲线推算右方和其对称的另一半曲线的方法求得背景值。
其计算式为: 众值:31212002)(f f f f f I X m ---+= 标准离差:21')('200--=∑n X m f δ 异常下限:T=m 0+2δ’若按对数正态分布的计算式为: 对数众值:31212002)(f f f f f I X m L L L ---+= 对数标准离差:21')(200--=∑n X m f L L λ=式中:I —组距; X 0—众值所在组起点值; X —组中值; X 1—众值所在组前一组组中值; f 1—众值所在组前一组频数; f 2—众值所在之组频数;f 3—众值所在组后一组之频数; n ’—众值m 0左方样品总数。
21)()2()(002100220002101--⨯+-⨯⨯+-+-I x m f f I x m f x m m x m f计算实例(仍以表12和表13数据为例)。
对数众值:31212002)(f f f f f I X m L L L ---+=)/(lg 381.1202212)221(19.020.1g g μ=--⨯-+= 对数标准离:1223.021)19.020.1381.121(219.020.1381.121)220.1381.1381.1()1.1381.1(222=--⨯+-⨯⨯+-+-=λ(1g μg /g ) T=1.381+2×0.1223=1.6256(1g μg /g )=42.2(μg /g )或测区是在成矿区进行若干个1:5万普查化探图幅的联测,地质情况较复杂,一般需要划分子区分别计算不同地质单元中的背景平均值和异常下限。
可以根据地质单元或地球化学单元(不同背景含量区)来划分子区,同时还要考虑地貌单元及分析偏倚综合确定。
无论用何种方法确定的异常下限值在异常圈定时仅作为参考值。
因为此值的确定是否正确还应根据它是否能客观地反映本测区内的矿产和矿化的分布特征而作适当修正。
1.2异常浓度分级(带)方法一般可按异常下限值(T )的1、2、8倍(或1、2、4倍)划分三个浓度级(带)。
2.化探异常分类2.1 找矿意义分类 按异常所处的地质环境、找矿意义和工业研究程度分四类:(1)甲类异常:矿异常,又可分为两个亚类:甲1类异常:据以发现了矿或扩大已知矿床规模者。
甲2类异常:仅反映已知矿床者。
(2)乙类异常:推断的矿异常或对解决其他地质问题有意义的异常,又可分为三个亚类:乙1类异常:反映已知矿化、矿体、矿床或对成矿有直接控制作用的地质体、地质构造,从异常特征分析还可能有新的重要发现者。
乙2类异常:反映了可能含矿、控矿或对找矿有其它指示作用的地质体、地质构造,经进一步物化探工作可能找到矿的异常。
乙3类异常:推断的矿致异常。
(3)丙类异常:性质不明异常。
当进行较充分的物化探工作仍无法判明异常性质,或物化探工作不充分难以解释推断。
(4)丁类异常:无意义异常。
有较充分资料认为目前对找矿无意义异常。
如地形、地貌或表生作用引起的干扰异常。
2.2按采样介质分类,有:岩石异常、土壤异常、水系沉积物异常、水化学异常等。
2.3按引起异常的地质因素划分:(1)矿异常,按成矿作用的范围,可分为矿带异常、矿田异常、矿床异常、矿体异常等;根据异常相对于矿体的部位可分为矿上或前缘异常、近矿异常、矿下或尾部异常、侧向异常等;根据异常的形成又可分为原生异常、次生异常和同生异常、后生异常。
(2)构造异常:如断层、褶皱、断裂带、接触带引起的异常。
(3)岩体异常:各种侵入岩、喷溢形成的岩体所引起的异常。
(4)岩性异常:如地层或某种岩相建造引起的与岩性有关的异常。
(3)深部异常:主要由地壳构造及岩石结构引起的异常2.4按异常范围与强度(浓度)划分(1)按异常范围(尺度)分为地球化学省、区域异常,不同级次的局部异常等。
(2)按相对于正常场或区域场的高低划分,如正异常、负异常,强异常、弱异常、低缓异常等。
3.化探异常优选及评价3.1化探异常(指与矿或矿化体有关的矿致异常)的特点:(1)信息的直接性或直观性:有什么矿就会有什么异常。
如铜矿会出现Cu及与之有关的一套指示元素或组分的异常;铅锌矿会出现Pb、Zn 及有关指示元素或组分的异常等。
由地化图可直观发现和研究元素异常特征,如浓集中心、浓度分带、异常规模、形态、变化趋势等。
(2)组合和分带:矿(化)体的地化异常是由一些或一系列指示元素或组分组成的,这是由矿(化)体的化学组成决定的;这些元素或组分在空间上呈现一定的浓度分带和组分分带,这种分带是成矿时的地质和地球化学条件决定的。
根据指示元素或组分的组合和含量特征,可以判断引起异常的可能矿种和矿床类型;判断矿(化)体的剥蚀程度;进一步还可研究空间上矿产的成矿系列等问题。
(3)位置的相对性:土壤或水系沉积物异常,相对异常源会发生不同程度的位移,与表生介质本身的位移和采样布局有关。
(4)表生作用带来的复杂性:不同景观条件,表生地化作用会有很大差异,制约了元素在表生环境中的分散和富集。
因此只有在同一景观内,异常才有较好的可对比性。
3.2异常优选与评价准则:(1)模式辨认:通过模式辨认,将矿致异常与岩性异常、跟表生环境有关的异常、采样分析偏倚造成的异常、污染造成的异常区分开来。
(2)异常界限的划定:比较明确地划定异常的界限,以便对异常的面积、强度等特征进行了解对比。
①地质地理情况简单、工作区面积不太大,可全区确定一个异常下限;②地质地理情况复杂、工区面积较大,需分子区分别求得异常下限;③把背景作为一个连续变化的地球化学面,分别根据每一点上的背景变化确定每个点上的异常下限,对异常进行圈定。
(3)异常评价准则:①异常面积②异常强度③异常规模④元素组合特征;⑤元素分带特征;⑥地球化学省或区域异常的存在;⑦有利的地质环境;⑧有意义的物探、重砂、遥感等异常;⑨与已知有经济价值矿床之间的相似性。
3.3 化探异常本身的评价参数(1)异常面积—≥异常下限值的面积,是评价异常的重要参数;(2)异常强度—异常面积内的各点异常值的平均值;(3)异常规模—把异常面积与异常强度综合在一起的一个参数。
①面金属量(P S ) 其计算式为:S P =( a C —b C )S式中:S P —面金属量(以km 2百分率表示);S —异常面积,km 2。
a C —异常面积内的异常平均值,μg /g ;b C —背景平均值,μg /g ;②衬值×面积(PS) 为使含量级次不同的元素异常规模可以对比,异常规模(P S )也可用异常平均值和背景值(或异常下限)之比值和面积的乘积来度量。
其计算式为:S C C P b as ⨯= 或 S TC P a s ⨯= 式中:T ——异常下限值,μg /g 。
(4)异常元素组合特征 可判断异常源—矿床(田)类型。
例如: ①铜镍硫化物型矿床(田)Cu.Ni.Co.Cr.Ag.B.Ba.Mo.I.F②斑岩型铜矿(德兴铜钼矿)Cu.Mo.Ag.Pb.Zn.Mn.③矽卡岩型铜矿As.Au.Ag.Cu.Mo.Pb.Zn④韧性剪切带型金矿(双旗山金矿)Au.Ag.Cu.Pb.Zn.Sb.Bi.S.As⑤火山—次火山斑岩型铜金矿(紫金山矿田)Cu.Au.Ag.Mo.U.Pb.Zn(5)异常元素组分分带特征 可判断矿床(田)类型、矿床的剥蚀程度。
大矿往往和丰富的多种物质来源有关,使异常元素组合比较复杂。
但某些盲矿床造成的异常、贵金属矿床的异常的元素组分有时十分简单。
对于矿床或矿化类型可通过异常元素中具有面积或规模最大的几种元素组合来识别。
异常中面积或规模最大的元素往往是异常的主要成矿元素。
异常元素分带研究很多,例如:斑岩型铜矿水平分带(由内向外)W.Mo-Cu(Au)-Pb.Zn.Mn-Au垂直分带(由上往下)Au(As)-Pb.Zn.Mn-Cu(Au)-Mo.W (6)异常元素浓度分带是识别是否有工业矿床存在的标志之一。
工业矿床引起的异常往往有明显的浓集中心和浓度梯度变化。
反之则没有明显的浓集趋向,浓集中心不明显或呈现多处小中心。
(7)元素对比值有时可用来判别矿床或矿化类型、评价矿床剥蚀程度的。
元素对或元素组的选择应具有十分明确的目的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