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语文-高一-新课标《苏轼词两首》教学设计
《苏轼词两首》名师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一必修四)

《苏轼词两首》名师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一必修四)念奴娇•赤壁怀古【教学目标】通过课文的阅读鉴赏,让学生学习通过意象的分析、词句的品读理解作品内涵,体会作者情感,了解作品风格,并能够联系已学的相关作品和所了解的作者生平思想,对作品作比较深入的分析鉴赏,从而把握诗歌阅读的途径和方法。
【教学重点】第一,作品结尾部分“人间如梦”的感叹。
这是这首词在内容理解上的一个始终成为疑惑的问题,有人认为与前句不协调,以低沉之哀叹留下了消极的尾巴,有人认为这是苏东坡对人生的深刻感悟,也有人说,苏东坡内心本来就充满矛盾痛苦,因而也就有了表达上的矛盾。
这是作品解读的难点,又是作品理解的关键,对这一句有正确解读,才能正确理解作者的情感。
所以,这一点首先应该成为教学的重点。
第二,这首词的“豪放”。
苏东坡自称此词为“壮词”,后人也认为这首词是苏轼豪放词的代表作。
那么,从哪些方面能读出“壮”来?豪放表现在哪里?这也是需要细细品味,不能模模糊糊,在一派“豪放”声中敷衍过去的。
【教学安排】一课时【教学方式与过程】教学方式:以小组讨论为基本学习形式。
在个体阅读、独立思考的基础上,通过小组内同伴的互动交流,力求思考的深入和全面;在全班的交流过程中,获得对文本的正确解读和对问题的深入认识。
教学过程:一、阅读文本,解读诗句,理解内容。
鉴赏的前提是理解作品内容,所以第一步是解读诗句。
在朗读诗作,独立阅读的基础上,老师给出六个问题,学生在小组中与同伴交流切磋,并进行大组交流,求得正确的解读。
在这一过程中,老师要尊重学生的阅读初感,让学生说出自己的理解。
在学生有疑惑时,老师予心点拨;在学生理解有误时,教师予以矫正;在学生的理解有待深入时,教师予以引导。
六个问题:1.“大江东去”两句,写了怎样的景色?为全词铺设了一个怎样的背景?2.“故垒西边”三句写什么?与上句是什么关系?为何说“人道是”?3.“乱石穿空”三句,写了什么景?是怎么写的?4.“江山如画”两句是什么意思?与开篇两句有什么关系?与下阕是什么关系?5.“遥想”几句写的是谁?塑造了怎样的形象?这一形象代表了什么?6.“故国神游”者谁?“多情”的又是谁?这三句表达了什么意思?最后两句的意思有什么变化?二、问题探讨,深入理解,品味鉴赏。
高考语文《苏轼词两首》教学设计 新人教版

云南省陇川县第一中学高考语文《苏轼词两首》教学设计新人教版教学目标:1.反复诵读词作,了解豪放词的风格特点。
2.了解词的内容,了解作者壮志未酬的苦闷,理解其出世与入世的矛盾思想。
3.感受苏轼的旷达和洒脱、豁达坚韧、积极乐观地面对人生的情怀。
课时安排: 2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话说苏东坡在翰林院时,有个幕士很善唱歌,于是他就问:“我的词跟柳永的词相比怎么样啊?”那个幕士回答:“柳郎中的词适合十七八女郎,执红牙板,歌‘杨柳岸晓风残月’,而您的词呢必须是关西大汉,拿铜琵琶,铁绰板,唱‘大江东去’。
”他的这一番话让苏东坡笑得都直不起身了,前面我们学习了柳永的婉约词,今天我们一起去感受一种与柳永截然不同的风格。
二、简介作者和写作背景:苏轼( 1036 一 1101),字子瞻,自号东坡居上,他的仕途坎坷,因反对王安石变法,后又因“乌台诗案”入狱,之后被贬到黄州,后又贬惠州,再远徙儋州,后死于常州。
本课两首词就作于被贬黄州时。
苏轼的词风不同于婉约派的缠绵柔美,他创造出一种高远清新的意境和豪迈奔放的风格。
三、学习《念奴娇。
赤壁怀古》(一)朗读(二)问题探究★问题一:念奴娇是词牌名,赤壁怀古是题目,在题目中交待了地点和内容,首先请问大家,苏轼站在赤壁这个地方,是什么引发了他的怀古?明确:眼前之景★问题二:有哪些景?明确:滚滚东逝的大江、翻腾的浪花、故垒、乱石、拍岸的惊涛(江山如画)实写★问题三:看到大好江山如画的美景,苏轼想到了什么呢?他怀古的内容是什么呢?明确:千古风流人物虚写★问题四:风流人物也好,豪杰英雄也罢,在词里是不能一一描绘的,于是苏轼选取了一个代表——周瑜,请大家找找周瑜有什么特点?明确:雄姿英发风流潇洒才华横溢★问题五:为什么苏轼在这么多历史人物中只选取了周瑜呢?明确:赤壁之战中,周瑜大败曹军,功业辉煌,名垂千古。
周瑜与苏轼的对比周瑜 20多岁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三吴都督苏轼 47岁十年生死两茫茫早生华发被贬黄州这样一对比,我们会发现,苏轼的怀古不是单纯的怀想古人,怀古是在伤今,通过写周瑜的年轻有为,生发出自己功业未就,报负未能施展的人生感慨。
高中语文第二单元《苏轼词两首》教案新人教版必修41

5.苏轼词两首黄州的东坡居士虽然经受着物质与精神生活的煎熬,但他对黄州赤壁的三次咏唱却带给我们美的享受、真的思考与善的情怀。
被贬黄州是苏轼政治生涯中的一个低谷,却也是他精神历程中的一次升华。
在这座远离政治中心东京的江边小城里,苏轼一方面积极解决生活中的困难,一方面认真反思性格上的弱点,闭塞的环境反而成就了伟大的心灵,黄州也成为苏轼文学创作的一个圣地。
面对滚滚东逝的长江水,回想世事变迁、宦海沉浮的人生历程,苏轼把对历史和人生的感悟都凝聚在了长江边的赤壁,发出了响彻千古的天籁之音。
——《百家讲坛·康震评说苏东坡》■苏词辑评《四库全书提要》:“词自晚唐五代以来,以清切婉丽为宗,至柳永而一变,如诗家之有白居易;至苏轼而又一变,如诗家之有韩愈,遂开南宋辛弃疾等一派。
寻源溯流,不能不谓之别格,然谓之不工则不可。
故今日尚与花间一派并行,而不能偏废。
”《历代诗余》引晁以道语:“绍圣初,与东坡别于汴上,东坡酒醒,自歌《古阳关》,则公非不能歌,但豪放,不喜裁剪,以就声律耳。
试取东坡诸词歌之,曲终,觉天风海雨逼人。
”胡寅《酒边词序》:“眉山苏氏,一洗绮罗香泽之态,摆脱绸缪宛转之度,使人登高望远,举首高歌,而逸怀浩气,超乎尘垢之外,于是花间为皂隶,而耆卿为舆台矣。
”许昂霄《词综偶评》:“子瞻自评其文如万斛泉涌,不择地皆可出,唯词亦然。
”■沈祖棻\《念奴娇》赏析这首词是作者在神宗元丰五年(1082)写的。
那时他已47岁,因反对新法被贬谪在黄州(今湖北黄冈)已经两年多了。
古典诗歌中咏史、怀古一类的作品,一般都是古为今用,借对史事的评论、对古迹的观赏来抒发自己的怀抱。
这首词也不例外。
他想到古代“风流人物”的功业,引起了无限的向往,同时就引起了自己年将半百,“四十五十而无闻焉,斯亦不足畏也已”(《论语》)的感慨。
一起头二句,是词人登高眺远,面对长江的感受。
江水不停地东流,波涛汹涌,气势奔放,自然使人不可能不想起过去那些历史上留下了丰功伟绩,因而与祖国的壮丽山河同样永远保留在后人记忆里的英雄们。
《苏轼词两首》教学设计(精选7篇)

《苏轼词两首》教学设计(精选7篇)《苏轼词》教学设计 1一、知识教育目标1、继续感受、品赏词的意境、词的情韵。
2、了解不同时期词作者的创作风格。
二、能力培养目标1、初步了解豪放派的艺术特点。
2、从词句入手,体会炼字炼句的妙处,进而把握作品的意境。
三、德育渗透目标体会词人丰富的思想感情和旷达豪放的意境,在词的艺术境界中提升自己的人格,净化自己的情怀,树立爱国、报国的宏大志向。
初步了解豪放派的艺术特点,从词句入手,体会炼字炼句的妙处,进而把握作品的意境,是本课书的重点和难点。
一、知识储备1、词牌常识念奴娇,词牌名,念奴是唐代一个很著名的歌妓,调因此而得名。
题目是“赤壁怀古”,告诉我们这首词的主要内容是苏东坡在赤壁这个地方游览的时候,触景生情,进行怀古,缅怀古人。
后人还用《大江东去》、《大江东》、《酹江月》作为《念奴娇》的代名词。
2、作者介绍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
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文学家,画家,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
一生宦海沉浮,诗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散文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书法与黄庭坚、米市、蔡襄并称“宋四家”。
与其父苏询、其弟苏辙并称“三苏”。
3、背景介绍苏轼早年颇有远大的政治抱负,但在竞争激烈的环境中屡遭贬斥。
1079年,他突遭逮捕,审讯,这是著名文字狱“乌台诗案”,他最后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
总之,苏轼贬黄州,是因为遭人暗算,不知不觉转入政治漩涡,而不是什么因写诗攻击新法。
他这次受打击,心情是复杂的,所以游赤壁时写下了这首词,抒发自己的抱负。
苏轼出狱后被派往黄州,名义上是团练副使,其实要受地方官员的监督管制,形同囚犯。
为了排遣内心郁闷,他在住地临皋东面的山坡上盖了房子,取名“雪堂”,自号东坡居士。
每天早饭后他就到那里去读书,跟朋友们谈论,或浏览风景。
有时也到稍远的地方走走,到过赤鼻矶(当地人误以此为“赤壁”)、岐亭等地。
苏轼游赤鼻矶,据前后《赤壁赋》所记,共有两次,都在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年)这一年里。
苏轼词两首教案设计

苏轼词两首教案设计教学目的:1、感受、品赏词的意境、词的情韵。
2、了解不同时期词作者的创作风格。
3、了解豪放派的艺术特点,及其与婉约派的文学艺术及写作特点对比。
4、从词句入手,体会炼字炼句的妙处,进而把握作品的意境,体会词人丰富的思想感情和旷达豪放的境界。
教材分析:《苏轼词两首》是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实验教科书语文必修四第二单元的第2课。
这个单元学习宋词。
本单元选择的四位词人的作品兼顾了豪放与婉约的两种风格,《苏轼词二首》选了苏轼作品中豪放婉约者各一,二首都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之后的作品。
其中《念奴娇·赤壁怀古》借对古战场的凭吊,表达了作者“人生如梦”的感慨;《定风波》以路上突遇大雨却未带雨具因此淋雨的生活小事,表达了淡定自适的人生态度。
学习该词有利于提高学生对古典诗词的鉴赏能力,陶冶性情,追求高尚的人生旨趣。
教学重点:理解豪放派的艺术风格,与上课所学的婉约派作对比,总结出二者主要的不同之处,提升同学们鉴赏诗歌的能力,进一步引导学生理解中国传统文化,具有诗歌创作的意识。
教学难点:从词句入手,体会炼字炼句的妙处,进而把握作品的意境,以及理解豪放派诗歌的精髓。
教学对象分析:本篇课文的授课对象是高一学生。
在高一阶段,学生在必修一第一单元掌握了现代诗歌,必修三了解了唐诗。
在以往教学中,学生对古典诗歌的意象,意境、表现手法有一定了解。
因此,在教学上可以侧重于对词中文人情感的探究,进行文化上的拓展。
课时安排:2课时。
课时一目标:了解苏轼及其诗歌的特色,初步接触豪放派,学会豪放派诗歌的朗诵方法及意境。
时间:40分钟导入:3分钟在上一篇课文的学习中我们学习了柳永的两首诗,大家都对柳永及其诗词有一定的了解,作为婉约派的代表人物,在对其诗词的学习中我们也了解了婉约派诗歌的艺术特色,现在我们再来学习苏轼的词。
在这里,我给大家一点提示,苏轼是豪放派词人的代表人物,今天,让我们来一起走进豪放派词人所展示给我们的诗情画意里面,共同感受中国古典文化震撼人心的魅力!活动1:追根究底目的:了解该词创作的时代背景和作者的人生经历,是同学们将苏轼作为一个文学家去解读,而不仅仅只是一个诗人。
苏轼词两首(人教版高一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

苏轼词两首(人教版高一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必修45苏轼词两首教学设计萍乡三中:刘长风【教学目标】1.了解豪放派宋词的风格特点,明确苏轼确立了豪放派的风格,辛弃疾是集大成者。
2.了解两首词的艺术特色;学习作为豪放词派杰作的两首词在词风上的特点。
3.学习怀古诗把写景、咏史、抒情结合在一起,情景交融的写法。
四、理解两首词所表现的思想内容和时代意义,体会并正确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学习本文写景、咏史、抒情相结合的特点【教学难点】体会豪放派的写作风格【教学方法】1.诵读法:通过反复诵读,增强学生对文本的认识。
2.探讨法:以学生为主,还课堂于学生,调动学生积极性和课堂气氛。
3.多媒体辅助法:感知、品读、印证。
【学法】诵读、讨论、展示、评价。
【朗读方式】1、自由朗读2、齐声朗读3、指名朗读4、熟读背诵5、配乐朗诵6、范读。
【教具准备】CAI课件MP3朗读文件纸质学案【课时安排】2课时第一课时学案(学习活动)一、自由朗读、齐声朗读、指名朗读、熟读背诵、配乐朗诵、范读课文《苏轼词两首》,以体味语言特色,体会作家的创作风格。
(早读或课外)二、自由朗读“参考译文”。
(早读或课外)1.《念奴娇赤壁怀古》译文长江朝东流去,千百年来,所有才华横溢的英雄豪杰,都被长江滚滚的波浪冲洗掉了。
那旧营垒的西边,人们说:那是三国时周郎大破曹兵的赤壁。
陡峭不平的石壁插入天空,惊人的巨浪拍打着江岸,卷起千堆雪似的层层浪花。
祖国的江山啊,那一时期该有多少英雄豪杰!遥想当年周公瑾,小乔刚刚嫁了过来,周公瑾姿态雄峻。
手里拿着羽毛扇,头上戴着青丝帛的头巾,谈笑之间,曹操的无数战船在浓烟烈火中烧成灰烬。
神游于故国(三国)战场,该笑我太多愁伤感了,以致过早地生出白发。
人的一生就象做了一场大梦,还是把一杯酒献给江上的明月,和我同饮共醉吧!2.《定风波》译文不必去理会那穿林打叶的雨声,不妨一边吟咏着长啸着,一边悠然地走。
人教版-语文-高一《苏轼词两首》教学设计

所忆:(周郎)雄姿英发所慨:多情善感
风流潇洒早生华发
才华横溢人生如梦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学习《定风波》
【教学步骤】
一、新课导入:
同学们,听听这些词句是谁写的——“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对,是苏轼的名句。苏轼,我们并不陌生,他是宋朝豪放派的代表人物。今天,我们再一次来感受他词中阔达渺远的意境和豁达的胸襟。
3.跟着录音读一遍。男女同学分别朗读
4.找同学朗读,大家感受一下苏轼给你的最大印象是什么?从词中找一下答案。
——沉着。再大的穿林打叶声,都打不乱一个人既有的步伐,只要你视风雨为无物,照样吟啸徐行。
——豪迈。竹杖芒鞋不可惧怕,只要你以之为乐,一样可以轻候不定,人生不定,祸福难晓,不如听其自然。
《念奴娇•赤壁怀古》是苏轼谪居黄州游赤壁时写的。这时作者47岁,自觉功名事业还没有成就,就借怀古以抒发自己的怀抱。
三、整体感知
1、指导朗读,疏通文字。
诵读提示:这首词历来被视为豪放派的代表作,应读得铿锵有力,表现出作者对历史上这场战争的向往和对英雄的景仰;最后的感慨语尽管含有消极情绪,也应读得洒脱,不要当作低调处理。
七、小结豪放词的特点
1、要有壮阔景
2、要写英雄事
3、要表功业志
4、要抒苍凉的情
八、、布置作业
①比较阅读:将《念奴娇•赤壁怀古》与柳永《雨霖铃》作比较,重点从“情景、事情、情感”三方面去展开。
②背诵《念奴娇•赤壁怀古》这首词。
板书设计:
(板书)
上阕:(赤壁)(怀古)
所见:大江、故垒所想:千古风流人物
乱石、惊涛一时多少豪杰
苏轼的词意境和风格都比前人提高一步。他作词不纠缠于男女之间的绮靡之情,也不喜欢写那些春愁秋恨的滥调,一扫晚唐五代以来文人词的柔靡纤细的气息,创造出高远清新的意境和豪迈奔放的风格。
苏轼词两首语文教案范文模板

一、教案基本信息1. 课题名称:苏轼词两首——《江城子·密州出猎》《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2. 教学目标:了解苏轼的生平和创作背景,感受其词作风格;分析并欣赏《江城子·密州出猎》和《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的艺术特色;提高学生的诗词鉴赏能力,激发对中国古典文学的热爱。
3. 教学重点:理解苏轼词作的思想内容,分析其艺术特色;4. 教学难点:领悟苏轼词作的深刻内涵,提高诗词鉴赏能力。
二、教学方法1. 讲授法:介绍苏轼的生平和创作背景,讲解词作的基本内容;2. 引导法:引导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分析词作的艺术特色;3. 欣赏法:让学生在朗读、品析中感受苏轼词作的美妙之处;4. 实践法:通过写作练习,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创作诗词的能力。
三、教学内容1. 第一课时:《江城子·密州出猎》介绍苏轼的生平和创作背景;朗读词作,让学生感受其韵律美;分析词作的内容,理解词人表达的思想感情;欣赏词作的艺术特色,如形象的描绘、情感的表达等;进行诗词鉴赏训练,让学生谈谈自己的感受。
2. 第二课时:《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复习上节课的内容,引导学生对比两首词的异同;朗读词作,让学生感受其意境美;分析词作的内容,理解词人表达的思想感情;欣赏词作的艺术特色,如形象的描绘、情感的表达等;进行诗词鉴赏训练,让学生谈谈自己的感受。
四、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课后作业的完成质量,评估学生对课堂所学内容的掌握程度;3. 诗词鉴赏练习:评估学生在练习中的表现,检验其诗词鉴赏能力提高的情况。
五、教学反思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他们深入理解苏轼词作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
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适当调整教学方法和节奏,确保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注重培养学生的诗词鉴赏能力,提高他们对我国古典文学的热爱。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诵读要求:
读准字音如:同行xíng吟啸xiào一蓑suō烟雨
读出情感:词语的抑扬顿挫文句的舒缓轻重
读出节奏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⑷ 上阕中描写景色的有哪些句子?
齐读“乱石穿空”一句,讨论。
文中用了哪些富有表现力的字词描写了赤壁怎样的景色?用了什么修辞?从几个角度?基调怎样?
字词 特点 角度 修辞 基调
乱 险怪 形 夸张 豪迈奔放
穿 高峭
惊 汹涌 声 比拟
拍 水石相击
卷 狂澜奔腾 形 比喻
雪 水色纯白 色
总结:“景语皆情语”──寥寥数语,便勾画出了它的雄伟壮丽,会令人想到当年赤壁鏖战的壮阔场面,从而为下片追怀周瑜渲染环境氛围。
《苏轼词两首》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了解豪放宋词的风格特点,提高古典诗词的阅读鉴赏能力。
2.了解苏轼的生平和思想,了解词的写作背景。
3.了解作者渴望为国效力的思想与壮志未酬的苦闷,理解其“人生如梦”的思想感情。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1.引导学生通过对比赏析,体会词的不同的妙处和作者含蓄深刻的思想感情。
《念奴娇•赤壁怀古》是苏轼谪居黄州游赤壁时写的。这时作者47岁,自觉功名事业还没有成就,就借怀古以抒发自己的怀抱。
三、关于词牌、题目
词又称长短句、乐府、曲子词、诗余等。
词牌只管格式(规定字数、句数、押韵、平仄、单双调等),题目表明内容或范围。
“念奴娇”,一百字,又叫“百字令”、“大江东去”、“酹江月”。
不能改变环境,那就改变心情,这难道算是消极吗?这其实告诉我们一个朴实的生活道理,人生不如意事十有八九,当你遇到人生苦难时,抱怨无济于事,伤感徒增烦恼,所以要学会自我解脱和心灵释放,想想人生也就犹如一场梦,“古今将相今何在?不见当年秦始皇”,“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天大的困难放到短暂而宝贵的人生面前,又算得了什么呢?又何必苦苦去计较什么呢?这就是人生的豁达境界。苏轼年轻时也是意气风发,拼搏进取,有“澄清天下之志”,而“乌台诗案”让他站到了死亡的边沿线上,也许鬼神在向他敲门的时候,苏轼才能真正的体会和领悟人生的价值和意义。如果说这就是“消极”,那么,我想说,人生需要这样的消极,建立自己的弹性人生,或许正是一个人积极进取的另一种表现。
⑸讨论:为什么单单怀周瑜?
明确:
a、建功年龄
苏轼四十多岁 团练副使 虚职
周瑜二十多岁就被重用
b、机遇
苏轼遗憾没有碰到这样的机会
周瑜碰到了孙权这样的明君
赤壁之战中主要角色是周瑜
c、惺惺惜惺惺
苏轼:“知音如周瑜。” 怀古的目的是为了抒发感情
⑹ 接下来我们就紧接着刚才的问题往下说,古诗词里怀古往往是抒怀,他怀念周瑜的最终目的是抒发感情,他想抒的是一种什么样的感情呢?
3.跟着录音读一遍。男女同学分别朗读
4.找同学朗读,大家感受一下苏轼给你的最大印象是什么?从词中找一下答案。
——沉着。再大的穿林打叶声,都打不乱一个人既有的步伐,只要你视风雨为无物,照样吟啸徐行。
——豪迈。竹杖芒鞋不可惧怕,只要你以之为乐,一样可以轻胜过马。
——随意而安。料峭春风冷,山头斜照暖。气候不定,人生不定,祸福难晓,不如听其自然。
明确:当然是“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齐读词的第一句)
老师提问:读得很有气势。为什么会读得有如此气势呢?这里面我们要注意到这一句,它起首就是一个“江”,大家注意到它前后的这些词语,这条江是怎样的一条江?一个字?
学生答:大。
老师提问:大。江的前面有个“大”宇。气势如何?它不说“流”、不说“淌”等,说什么?说“淘”。淘的程度怎么样?
学生答:是周瑜。
老师问:不错,是周瑜。那么作者可以怀的内容千千万万,为什么他单单要怀念周瑜呢?或者说首先他是从什么角度来形容周瑜的?我们一起先把有关周瑜的词句捕捉一下。
(首先请一位同学描写周瑜的几句读一读)
老师问:下面我们考虑一个问题,他是从哪些角度来形容周瑜的?
板书小结:
年龄──小乔初嫁了──(初24岁,实际34岁)──美女衬英雄,潇洒的英姿。
学生答:尽。
老师追问:淘了多少时间?
学生答:千古。
老师继续追问:都淘些什么人物?
学生答:风流人物。
老师总结:词一开篇就浓缩了浩瀚的时空,把江水、浪花、千古风流人物融为一片,创造了一个旷远、深沉的意境。
(再次齐度第一句。)
⑵ 在这样旷远、深沉的意境之下,作者将会写出一种怎样的内心活动?表达一种怎样的情感?我们接着往下看。一首词,按照古代的宋词来说的话,它只有调,叫做词牌,它后面是没有题目的,而这一首词很奇怪,它有个“赤壁怀古”的名字。它“怀”的是什么“古”?(是事?还是人?)
②背诵《念奴娇•赤壁怀古》这首词。
江城子
苏 轼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注】这是苏轼为悼念原配妻子王弗而写的一首悼亡词。上片写诗人对亡妻的深沉的思念,是写实。下片记述梦境,抒写了诗人对亡妻执着不舍的深情。全词情意缠绵,字字血泪。既写了王弗,又写了诗人自己。词中采用白描手法,出语如话家常,却字字从肺腑镂出,自然而又深刻,平淡中寄寓着真淳。这首词思致委婉,境界层出,情调凄凉哀婉,为脍炙人口的名作。
苏轼的词意境和风格都比前人提高一步。他作词不纠缠于男女之间的绮靡之情,也不喜欢写那些春愁秋恨的滥调,一扫晚唐五代以来文人词的柔靡纤细的气息,创造出高远清新的意境和豪迈奔放的风格。
苏轼的词强烈地反映着入世和出世的世界观的矛盾。他政治上长期失意,一生经历坎坷不平,但仍能保持乐观豪迈的精神,不时发出健旺爽朗的笑声;另一方面作者在达观潇洒的风度里潜伏着一种浓厚的,逃避现实追求解脱的老庄思想,用来寄托自己对政治现实不满的心情。
《定风波》是一首记事抒怀之作,作于元丰五年(1082)谪居黄州时。据《东坡志林》卷一记载:"黄州东南三十里为沙湖,亦曰螺蛳店。予买田其间,因往相田得疾……"这首词及小序虽然着力表现了吟啸徐行、任凭雨打的超然自得的人生境界。但实际上潇潇春雨和料峭春风是使苏轼得了一场病的。但苏轼不提病事,而直抒胸襟。
三、整体感知:
如果按词的风格划分,这首词应该属于什么风格呢?
从这首词惓惓不已的思念来看,很显然这首《江城子》应该是婉约的,这种说苏词“短于情”的说法是不正确的。陈后山曰:“风韵如东坡,而谓不及于情,可乎?”
所以,无论是婉约还是豪放,两种风格可能同时出现在一个人身上,如,我们大家都熟悉的婉约派词人李清照就曾经写下:“生当做人杰,死亦为鬼雄”的豪壮诗句。这也让我们对这两种风格有了更深刻的体会。
四、品读《念奴娇·赤壁怀古》
1、配乐朗读。让学生在音乐中感受词的意境。
2、学生有感情朗读全词。读后教师作诵读提示:
本词被视为豪放派的代表作,意境开阔,画面壮丽,气势奔腾,应读得铿锵有力,表现出诗人对英雄人物的景仰,全诗应读得慷慨洒脱。
3、请一生朗读。
4、具体分析:
⑴ 关于这首词,或者说关于苏东坡还有个小故事。当年苏东坡在翰林院工作,有一次大家在一块儿聊天,苏东坡向一个幕僚问起关于词的一些看法,幕僚就说,您的词和柳永的词不一样,柳永的词应该是十七八岁的小女孩,拿着红木牙板敲起来,唱“杨柳岸晓风残月”之类的,您的词应该是一位关西大汉,拿着铜琵琶、铁敲板高亢而歌。当时苏东坡也非常高兴,为之绝倒。现在我就来问大家一个小问题,当那位幕僚在说起一位关西大汉拿着铜琵琶、铁敲板唱起来的时候,如果他唱的是《念效娇·赤壁怀古》,那么应该是哪一句最适合这样唱呢?
齐读“故国神游”两句
老师问:读的很好!他抒的是什么情?
明确:关于这个问题呢,正如前面参考上面也说的,是见仁见智。
观点一、谪居黄州,惆怅失意。
观点二、谪居黄州的自我安慰之词
观点三、向“江月”倾吐壮志难酬的苦闷。
观点四、反应了理想与现实的矛盾,是诗人仕途坎坷,壮志难酬的苦闷,在貌似自慰自解的言辞中激荡着一腔追慕英雄、渴望建功立业的豪迈之情。
——通达。也无风雨也无晴。他淡化弱化了甚至无视了所有的风雨。阴晴可以等同,盛衰荣辱,又何足挂齿?利害得失可以一并泯灭。
四、重点探究、拓展
1、那按照自己的理解,再自由读一遍。看看这首短短的词,作者的情有没有变化?如果抓重点,你会抓哪两句来看?大家互相讨论一下。
——上片重点:“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哪个字最关键?任。有风雨,但任风雨漫天,任乱云飞渡,我自岿然不动。潇洒镇静中,有几分倔强、几分抗争的心。有点啸傲江湖的味道。
姿态──雄姿英发──英俊潇洒,有气魄。
装束──羽扇纶巾──儒雅的将军。(文绉绉的──文将?东吴的大都督——武将?──能文能武)
气魄──谈笑间,墙橹灰飞烟灭──大智大勇(曹操80万大军,周瑜谈笑间就把他们消灭了)
⑶ 请问:现在我们该用一个什么样的称呼才配得上周瑜呢?
明确:风流人物。
老师问:“风流人物”,周瑜的确当之无愧。“时势造英雄”──那么,作者又把他放在一个什么背景下描写的呢?
七、小结豪放词的特点
1、要有壮阔景
2、要写英雄事
3、要表功业志
4、要抒苍凉的情
板书设计:
上阕:(赤壁) (怀古)
所见:大江、故垒 所想: 千古风流人物
乱石、惊涛 一时多少豪杰
下阕:(怀古) (伤今)
所忆:(周郎) 雄姿英发 所慨 : 多情善感
风流潇洒 早生华发
才华横溢 人生如梦
八、、布置作业
①比较阅读:将《念奴娇•赤壁怀古》与柳永《江城子》作比较,重点从“情景、事情、情感”三方面去展开。
二、简介作者和写作背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