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猜火车》后现代主义解读

合集下载

探究后现代精神的一种自我矛盾——从《猜火车》到《猜火车2》解读

探究后现代精神的一种自我矛盾——从《猜火车》到《猜火车2》解读

156第2卷第15期文化纵横通过1996年上映的电影《猜火车》,导演丹尼·博伊尔向世界展示出一种“堕落的天分”,诡谲奇异的视觉元素与惊为天人的超现实风格使电影本身成为了后现代精神话语的一个独特符号。

二十年后,博伊尔又重启了这个迷幻的梦境,并且将其一次次地高高举起,砸向现实。

分开来看,这两部电影似乎只是以一种精神错乱的方式述说着一群无所适从的人到底该如何在世界上寻找自己的位置,但是如果将两部电影结合起来,却能更加深刻地感受出导演在这些呓语一般的影像语言中流露出来的一种只属于后现代的精神焦虑,或者说,一个关于自我意识与自我存在问题的无法化解的矛盾。

一、《猜火车》与自我意识的转变说后现代精神具有一种自我矛盾性,并不是说它的观点之间存在互相攻击的现象,而是说,后现代精神所提出的问题是无法从内部解决的——就如同一个人洞明了自己的命运,后现代洞明了人类精神世界的一种“绝症”,我们终生与之抗争,却永远无法摆脱它绵延的阴影。

不论是萨特所说的他人即地狱,还是海德格尔所说的“此在”往往以他人的方式存在,或者是拉康所谓的主体被建构为“他者”,后现代哲学都呈现出一种对自我意识的怀疑:这即是说,如果我们认为弗洛伊德所阐发的“无意识”是自我的源泉,而这个无意识是原始的、无法被触碰的,那么拉康对弗洛伊德理论的修正则完全把无意识从自我的手中抢走,使其成为一个被他人所建构的、某种外来的东西——“无意识的东西是像语言那样构成的;主体无意识的东西就是‘另一个人’的言语”。

这种观念的转变使后现代哲学在面对“自我”这个命题的时候变得绝望而破碎,曾经那个天生的、与人的存在一样不可能被质疑的自我意识突然变得尤为可疑:“我”其实并不是我,“我”只是一个被他人建构出来的人格,作为一个空无的主体,我们最终都要被他者填满,而那些自以为发自内心甚至与生俱来的欲望,也都不过是他者的欲望。

于是,在这种观念之下的后现代的影像往往呈现出一种对所谓规则和权利的反叛,但是却又不仅是这样——它们更是一种通过触摸边缘去寻找自我的尝试。

电影 猜火车 观后感

电影  猜火车  观后感

《猜火车》观后感《猜火车》整部电影反应了一个时代的社会现实,它把整个时代高度符号化了,将“性、毒品和摇滚乐”腐蚀殆尽的颓废生命升华到了文化现象的高度。

猜火车”是一种游戏,指无所事事的人在火车经过的地方,即兴打赌猜测下一班火车经过的时刻和目的地,借此打发时间或彼此较量。

以猜火车为题目,形象的展示了吸毒青年垃圾式的生活现状--他们无所事事,靠领取和欺诈救济金为生。

生活中除了毒品,就是酒精、暴力和女人。

它呈现的是一个最真实的面貌,所流露的冷漠、无政府状态,非主流群落对主流社会的抵制与反抗,给了在常态社会中生活的人们极强的冲击。

这个电影男主角是英国爱丁堡地区吸毒的一代,活在垃圾般的底层中自得其乐。

他最自甘堕落,他有机会离开故乡去找一份像样的工作,过正常人的生活,但是他决定接受命运,也许对他来说,不选择就是一种选择。

五位主人公表面的生活看是垃圾搬的乱七八糟。

他们满足于糜烂的生活状态,既不想也认为不能改变现状,他们逃避一切规范和责任,他们鄙视一切正常的社会秩序,他们是一群真正的无政府主义者。

甚至片中所配的的音乐都使人更加接近和了解这些代表新生代的青少年群体的价值观和自我意识,它反映出的社会问题如吸毒、暴力、诈骗、盗窃、抢劫等,值得人们深思。

这种备受争议的价值观和自我意识的体现展示着那时候的现代青年梦魇般的自我放逐的生活状态,就这样的一步电影,使英国的青少年获得共鸣,并能从中确定自己存在的位置。

为什么这个影片受到喜爱?除了高超的拍摄技巧之外,它给人更多的是利用青年人在迷茫期的种种“恶行”和“罪行”促使成年人对这些年龄及心理层面处于成年过渡期的人以更多人性的关怀和指导。

这部影片不代表什么,却代表了底层社会中人无力而又荒诞的生活,但是,这就是现实。

我觉得这个电影为经典是因为它尊重现实、缺陷和不完美,接受失败,学会放弃,做自己。

这首先是一种集体的反思,反思传统智慧在当代的普适性,反思信息与媒体的关系,反思“好的”人生,反思自己。

《猜火车》人性善与恶的刁钻游戏

《猜火车》人性善与恶的刁钻游戏

《猜火车》人性善与恶的刁钻游戏电影《猜火车》是一部充满挑战和反思的作品,它以一种独特的方式探讨了人性中善与恶的复杂关系。

导演通过精心构建的情节和角色,将观众带入了一个充满谜团和隐喻的心理游戏中。

影片以一列火车上的一起谋杀案为起点,然后展开了一场关于犯罪心理和人性的博弈。

在这个封闭的空间里,每个角色都被迫面对自己内心深处的善恶之争。

他们被困在一个无法逃脱的环境中,而他们的行为和选择将决定他们的命运。

影片中的每个角色都有自己独特的动机和秘密。

他们的行为和决策在某种程度上揭示了人性的复杂性。

有的人为了保护自己的利益不惜伤害他人,有的人则选择牺牲自己来拯救他人。

这种种矛盾和冲突,让观众不禁思考:人性究竟是善良的还是邪恶的?电影通过一系列的转折和反转,让观众产生了对人性本质的怀疑和质疑。

在这个充满谎言和欺骗的环境中,每个人都变得不可信任,甚至连观众也被迫进入这个危险而迷人的游戏中。

我们开始怀疑自己的判断力和洞察力,因为每个角色都可能是凶手,也可能是受害者。

然而,正是这种对人性的怀疑和挑战,让观众更加深入地思考了人性的本质。

我们开始思考人们为什么会做出某些选择,为什么会选择欺骗和伤害他人。

我们开始反思社会环境和价值观对人性的影响,以及我们自己在面对困境时的选择。

《猜火车》不仅仅是一部普通的悬疑片,它更是一部引发观众思考的作品。

它通过复杂的情节和角色,揭示了人性中的善与恶的边界模糊和相互转换。

这部电影给观众提供了一个思考人性的机会,让我们思考我们自己的行为和选择。

在这个充满挑战和反思的过程中,观众不仅仅是被动的接受者,而是主动参与者。

我们被迫思考和判断,我们被迫选择和决策。

这种参与感让观众更加投入到电影中,也让电影更加具有深度和内涵。

总的来说,《猜火车》是一部充满挑战和反思的电影作品。

它通过精心构建的情节和角色,引发观众对人性善与恶的思考。

这部电影不仅仅是一场视觉盛宴,更是一次心灵的洗礼。

它让我们重新审视自己和他人,思考我们的行为和选择,以及人性中善与恶的边界。

从后现代理论浅析电影《猜火车》

从后现代理论浅析电影《猜火车》
段 构成 ,MT V式的拼接 画 面独 具特点 。而在 影 片的影像语 言上 , 《 火车 》 猜
中对肮脏事物和 尸体 的特 写 ,则 引起 了主人公和观 影者的贱斥反应 ,从潜意识
里激发 了人 们对改 变混乱现 状 ,追求有 意义生活的渴望 。
【 关键词 】后现代理论 《 猜火车 》 后现代 电影
活 的深 度 模 式 正 在逐 渐 消 失 ,而 让 位 于 平俗 的表 面 化 , 自娱 化 ,戏 仿 化 的 无深度模式。对理想 ,人性真情等 的 追 求 正 变成 对 金 钱 ,私 利 ,享 乐 以至
己的 存在 ,是 一 个 已经 非 中 心 化 了பைடு நூலகம்的 主 体 ,无 法感 知 自己与 现 实 的 切 实联
结构、影像语 言等 方面对 电影 《 猜火 这 种 长 期 缺 乏认 同 感 的 生 活使 他 们 自 车 》进行解析 ,论证影片 中的后现代 我厌恶 ,自暴 自弃 。 从这一点上 ,《 猜 因素 。 火车 》表现 出了后现代主义作 品无深 1. 中心主题 度 的特 征 。 美 国 学 者 弗 雷德 里 克 ・ 明信 詹 弗 雷德里克 ・ 明信对 后现代 主 詹 (Fe e i J me o 对 后 现 代 主 义 义特征 的描述 中还提到一个关键词 : rd r a s n) c 特点 的描述可归纳为 :深度消失 ;历 主体 消 失 。后 现 代 人 体 验 的 是 一个 变 史意识消失; 主体消失和距离感消失。 了形的外部世界和一个类似 “ 吸毒 ” 在后现代社会那种源于生活 ,高于生 般梦游者的 “ 非我 ”。 人 没 有 了 自

演 本 人并 不 承认 《 火车 》会使 人 猜 以身试 毒 ,他认 为影 片对 毒 瘾发 作 时 的痛 苦 描 写是 很 客观 的。 英 国著 名影 评 人 乔 ・ 诺 评 论 道 : “《 伊 猜 火车 》 是一部带有 写实性质 的电影 ,

影视评论之黑色讽喻青春片的正能量解读——以《猜火车》为例

影视评论之黑色讽喻青春片的正能量解读——以《猜火车》为例

影视分析| 黑色讽喻青春片的正能量解读——以《猜火车》为例《猜火车》( Trainspotting/TS) ,一部讲述当代英国年轻人的电影,带给观众强烈的青春气息和精神荒芜的震撼。

《猜火车》是一部小成本的片子,导演丹尼·博伊尔用了不到两个月的时间就完成了这部影片。

他的黑色幽默、冷静喻讽的叙事风格,同时配以现代感的音乐效果、充满时尚气息的服饰及口头语,成就了这部另类经典影片。

影片在英国公映后被评为最令青少年感动的电影,荣获第49届英国电影学院奖、最佳改编剧本奖、1996年英国最具时代活力的影片、英国25年中最出色的25部电影之一等多项荣誉,是近年来英国电影史上罕见的佳作。

《猜火车》主要以写实的方式向观众展示了英国爱丁堡地区几个现代青年的生活状况: 生存环境犹如垃圾场,颓废气息弥漫着整个房间,冲击和震撼着人们的视野。

《猜火车》给观众的印象,理性上是神秘、难懂,感性上则是震惊、恐惧。

剧中充满了不加掩饰的颓废而灰暗的生活,主人公表现出的是堕落、叛逆和迷茫。

《猜火车》在中国上映后,引起多种质疑。

究其原因,是观众对影片深层内涵的不解,无法获得其欲传递的正能量及积极意义。

《猜火车》的哲学内涵及其正能量解读透过《猜火车》的表象,可以解读出这部作品是让- 保罗·萨特( Jean Paul Sartre,1905 - 1980) 存在主义哲学的形象化和视觉化。

萨特存在主义重要哲学思想包括: 人的存在是虚无,存在先于本质; 人人生而自由,人人都可以自由选择。

在《存在与虚无》中,萨特存在主义重点对人与自我,人与他人,人与人生等关系进行了理性探索与阐释,而这些哲学关系与问题正是影片《猜火车》所欲探讨和揭示的,以引导青年人对这些问题进行深层次的思考。

人与选择影片的开始和结尾部分都是以画外音的方式展示着自由选择的理念,首尾呼应、形象生动。

影片开头,随着主人公马克的出现,伴随着画外音,说明人们正常生活所需要选择的内容: 选择生命,选择工作,选择职业,选择家庭,选择大彩电,选择洗衣机、汽车、激光影碟机,选择健康、低胆固醇和牙医保险,选择楼宇按揭,选择朋友,选择套装、便服和行李,选择分期付款和三件套西装,选择收看游戏节目,选择未来等等。

猜火车——现代文明的呕吐

猜火车——现代文明的呕吐

在这个初春,我偶然看到了一部名为《猜火车》的电影。

它是英国导演丹尼·博伊尔的作品,讲述了一群生活在爱丁堡年轻人的生活。

这些年轻人的生活被毒品、音乐、性和暴力充斥着,他们的故事在荒废的日子里滑行,像是时代的一滩污渍。

但是,这部电影并非仅仅是关于年轻人的颓废生活;它深刻地揭示了社会的冷漠和个体的绝望。

在电影中,我仿佛看到了一群被社会抛弃的孩子,他们在寻找着属于自己的出路。

然而,在现代社会中,出路却异常渺茫。

“我们只是无辜的孩子,在人生的泥潭里挣扎”,这是电影中一个角色的话,也是让人心寒的一个现实写照。

他们并非天性如此堕落,而是被这个世界塑造成了边缘人物。

在英国现代社会的阴暗角落里,这样的青年群体并不罕见。

他们的沉沦似乎是一种无声的抗议和悲哀的逃避。

在电影中,“选择生活”的主题不断被提及。

但是,对于这些孩子来说,“选择生活”究竟意味着什么?难道就是吸毒、犯罪或虚度年华吗?不,在他们看来,“选择生活”实际上是一种自由的追求,一种反叛精神的表现。

正如鲁迅先生所言:“希望是不会绝灭的!”但在影片中的年轻人身上我却看不到这种希望的光芒。

他们在一个没有尽头的循环中挣扎着向前或向后走去。

这样的人生旅途让我觉得倍感不安与窒息。

电影中的马克成了一个象征性的人物。

他试图通过毒品逃离这个庸常的生活圈层而进入了另一个虚空的世界——一个充满了幻觉却又如此真实的世界——在那里他可以暂时摆脱生活的乏味和周遭对他的不理解与冷漠。

诚然,在某些时刻马克是清楚自己面临的困境和无望的未来;但更多的时刻他却沉浸在自己的幻想之中——像鲁迅笔下的阿Q一样自欺欺人并自我安慰着:“这只是过眼烟云罢了”。

然而,在幻想与现实的交替更迭之中我们看到了人性的复杂多变与脆弱不堪——这其实反映了整个时代背景。

“选择生活”,呵!多么值得思考的一句话啊!它不仅仅是对个人的宣言更是对所有人的命运提出了质疑。

然而当那些远大的理想已经泯灭为尘土以后的无助让我愈发相信,只有正视问题才能算是真实的活着。

《猜火车2》影评解说文案_猜火车2:后青春时代的残酷物语

《猜火车2》影评解说文案_猜火车2:后青春时代的残酷物语

《猜火车2》解说文案_猜火车2:后青春时代的残酷物语.英国剧情电影《猜火车2》,于2017年上映,由丹尼·鲍尔导演,埃文·威尔什约翰·霍奇编剧,影片讲述了《猜火车2》主要描述《猜火车》里那群颓废青年阔别20年后回到爱丁堡再度聚首,决定要进军情色工业拍A片大赚一笔,表面上虽然共同合作,怎知往事并不如烟,20年前的背叛,20年后才要来算。

二十年前,被称之为“英国最后一部关于残酷青春的电影”–《猜火车》为无数影迷打了一剂精神鸦片,青春大麻派对四人组马克、卑鄙、屎霸、变态男在性、毒品、暴力和犯罪中肆意挥霍青春,最后以马克背叛所有人,携带账款逃离家乡,踏上自己选择人生(choose life)的道路结束,二十年白驹过隙,马克得到了自己想要的人生了吗? 1994年,丹尼·博伊尔已经38岁了,在影视圈打拼了十几年,还在拍摄一些反响平平的电视剧,有一天他读到了“药物时代的桂冠诗人”欧文·威尔士的小说《猜火车》,便萌生了将其拍摄成为电影的想法。

作者威尔士经历过撒切尔时代,是当时“朋克革命浪潮”中最疯狂、迷茫、个性的一代中的一员,他的作品描写了苏格兰最底层叛逆少年们迷茫无望的青春,《猜火车》可谓是其叛逆青春的缩影。

这部非常有个性的小说让制片人安德鲁·麦克唐纳精神一振,这不就是九十年代毒品泛滥成灾时期年轻人陷入虚无主义的写照吗?丹尼·博伊尔和安德鲁一拍即合,用筹得的250万美元开始拍摄,由于预算低,他们找来当时还不出名的几个演员拍摄。

出乎意料又在意料之中,《猜火车》一炮而红,导演和主演们均名声大噪,这部电影成为他们人生中最值得骄傲的代表着之一。

《猜火车》和“绿洲”、Blur等英伦摇滚乐队一起,是90年代时尚、先锋的“酷不列颠”风潮的旗帜,甚至九十年代的英国一代人直接被称为“猜火车一代”,可见影响力之大。

二十年后,导。

从小说到电影《猜火车》的艺术形式转换与生成

从小说到电影《猜火车》的艺术形式转换与生成

2062019年8月(下)郭子铭 任程宇(西安外国语大学 陕西西安 710128)从小说到电影《猜火车》的艺术形式转换与生成摘 要:《猜火车》是英国作家欧文·威尔士的经典之作,以后现代叙事风格书写了当代苏格兰底层年轻人的生存困境,导演丹尼·博伊尔将这部小说拍摄成同名电影。

从小说到电影,《猜火车》的后现代意义在在两种艺术形式的转换中生成,电影以小片段的叙事完成对大时代背景下小人物命运的宏大叙事,借助审丑的艺术形式对社会的混乱现状进行申斥。

电影向观众诠释20世纪90年代苏格兰底层青年的精神坍塌与对自由的焦虑,引起人们对生命的思考。

关键词:艺术形式;后现代;自由;焦虑“猜火车”是一种用来打发时间的游戏,在车站里看转瞬而过的火车,或者比赛记忆各节车厢的编号,或者打赌猜测下一班火车经过的时刻和目的地。

英国作家欧文·威尔士(Irvine Welsh)以“猜火车”命名自己的处女作,讲述了当代苏格兰底层年轻人精神的空虚与灵魂的失落,以“猜火车”这一无聊的形式表现他们颓废的青春以及生存于底层的艰难困境。

1996年,英国导演丹尼·博伊尔(Danny Boyle)以后现代的电影理论与拍摄艺术将这部小说拍摄成同名电影,影片在英国公映后引起巨大反响,被认为是“对当代青年影响最大”的十部影片之一,并于1996年获奥斯卡最佳改编剧本奖提名。

小说是影视的母体,影视剧本经常是在对小说文本基础上改编完成的,在威尔士的小说文本上博伊尔以一种黑色幽默的叙事风格搭配现代感十足的音乐与充满时尚气息的服饰及语言,成就了这部另类经典影片。

一、转换:从小说到电影无论在中国还是世界范围内,小说改编电影是文艺作品中最常见的现象。

小说富有故事性,电影艺术家从小说中寻找故事源头,再根据电影剧本的创作需要对小说进行改编,已经成了一种普遍的、有效的电影生产方式。

小说与电影在很多地方存在一定的相似性,但终究是两种不同的艺术表现形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猜火车》后现代主义解读
作为战后欧美最重要的思潮之一,后现代主义对文学艺术乃至社会文化都有着广泛的影响。

它是对现代主义的一种继承和反叛,同时它进一步发展了现代主义极端的反传统倾向,它不仅反现代主义艺术传统,甚至还反艺术本身,极尽破坏人们公认的思维方式、经验方式和审美惯性之能事,这就是后现代主义。

其基本特征一般包括:不确定性、零散性、非原则性、无我性、无深度性、卑琐性、不可表现性以及反讽、种类混杂、狂欢、构成主义、内在性等。

“后现代主义如同一个巨大的泥塘,围绕着它的每个人都在奋力填土,一旦那图落入坑底便不再能分辨是何人的作为”【1】。

后现代主义作为一种思潮迅速地蔓延到各种文艺形式的领域之中,电影作为一种文艺形式也不可避免地受其影响,于是便有了“后现代主义电影”的出现。

“后现代主义电影”指带有能反映后现代社会时代特征的艺术风格的电影类型,这种艺术风格上是无中心的、无根据的、拼贴的、戏仿的、模拟的、多元主义的【2】。

在狭义上,对应尹鸿的“后现代主义文化”概念,“后现代主义电影”指对后现代社会的时代特征进行反映和反思的电影类型,它具有知识分子精英的怀疑气质,不再相信真理的存在和可追求性,不再相信人类解放的宏大叙事,也不再相信主体人的伟大神话,它是对崇高感、悲剧感、使命感的疏离和拆解。

在具体的电影摄制上,它往往把这种思想气质融入到电影的表现内容、反映视角、框架结构和镜像语言上,这使得电影往往能显出一种强烈的实验性质和前卫立场【3】。

《猜火车》是一部1996年黑色幽默电影,影片以表现20世纪80年代的青年生活现状为主,讲述了瘾君子马克·瑞顿等一群问题少年的生活状态。

常人会选择生活,选择稳定的工作,选择家庭,而他们却选择违背社会规则与传统,选择在毒品和放纵中堕落。

作为一部后现代主义题材的电影,《猜火车》很好的诠释了后现代主义所具有的特色。

首先,反讽、黑色幽默、戏访是后现代主义的显著特点。

在影片中,这些后现代主义手法都被广泛运用以此来传达电影的主题。

在影片开头,主人公马克和斯帕德就被商店保安追的四处逃窜。

马克边跑,有关他生活片段的旁白和镜头也随之展现在观众眼前。

“选择健康的生活”的旁白与他沉溺于吸食毒品的场景形成强烈反差;“选择一所大房子”对照的是破烂、肮脏、空旷的房间。

所有这些鲜明的对比都辛辣地讽刺了这群问题少年堕落的生活和价值观。

另外,不得不提的是“苏格兰最脏的马桶”。

为了寻找两粒丢失了的药片,马克搜遍了整个又脏又恶心的马桶。

这一可悲又荒谬的场景无疑是对这群瘾君子堕落困境的严厉嘲讽。

其次,影片中出现了在后现代主义作品中经常涉及的像毒品、暴力、婴儿猝死、性和犯罪这些争议性话题。

作为反传统和反理性的象征,所有这些元素的激烈碰撞挑战着读者的视觉和接受能力,比如关于吸毒和性爱场面的细节描写。

与此同时,犯罪给影片增加了真正的刺激元素。

面对一大笔毒资,马克和他的朋友
们陷入了友情,道德和利益的冲突之中,走向了暴力和背叛的道路。

作为人类非理智的冲动,所有这些禁忌话题都冲击了现代人类的理性生活方式,引导观众走向自我真实性【4】。

然后,多变和跳跃的叙述角度是后现代主义作品的又一典型特征。

影片中,每一个角色都在以一种意识流或心理现实主义的方式在叙述。

比如,影片中的斯帕德把人都叫做“猫”,贝吉比是只丛林猫,而他自己是只家猫;病男孩常常在心里与苏格兰电影演员肖恩·康纳利对话;马克和大卫用苏格兰式的英语口音与拼写方式来叙述。

而其他的旁白则是从第三人称的角度用标准的英语来叙述不同角色的行为和思想。

这种多角度的叙事方法使得观众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来理解影片。

另外,在后现代主义的作品中,常常用蒙太奇,时空扭曲这些技巧来表现时空的跳跃和一种无秩序的场景。

在这部影片中,通过经常切换拍摄角度,即蒙太奇手法来展现不同的场景、角色、情感和环境。

马克把自己锁在一间空旷的房间里,在门上钉满了木板条,做了大量充分的准备工作,下决心戒毒。

然而,在详细描述马克所做的准备工作后,导演并没有选择描叙整个戒毒的过程。

而是将镜头直接转向空旷、杂乱不堪、满地木板的房间场景,这一镜头告诉我们马克戒毒失败了。

“影片中所有非线性的诉说结构,打乱了所有镜头的连续性和接合转承,打破了时间和空间的界限”【5】。

同时,与浪漫主义不同的是,后现代主义常常通过对反英雄式角色的刻画来表现作品的主题,反映社会现实。

影片中的这一群问题少年在失败和堕落中成长,是典型的反英雄式角色;尽管他们整天游手好闲,无知自大,我们却无比的同情他们。

这些问题少年所选择的生活方式与主流的生活方式相冲突,因此他们被边缘化了,被迫在肮脏和污秽中求生。

这些反英雄们的堕落也反映了整个社会的堕落与冷漠,质疑着传统的价值观、理想和信仰。

最后,影片还运用了后现代主义的开放式结局给观众们留下了想像、思考和自我评判的空间;用一种间接含蓄又富有启发的方法传达主题思想。

从头到尾,导演都把自己隐藏在摄像机后面,观众们很难发现导演自身对问题的理解和看法,只是把整个事件原原本本地呈现在观众面前。

影片的标题实际上是在站台等火车的旅客猜下一辆火车到站的时间和目的地以此来消磨时间的一种游戏名称。

此标题同样也暗示着影片中主人公们的未知命运。

在影片结束时,马克对朋友们得背叛完全是出乎意料。

他独自消失并发誓要过上稳定传统的生活。

然而,没有人知道最后马克是否能真正改过自新。

也许,他摆脱了毒品过上了自己想过的理想生活;也许他又与另一帮问题少年陷入了更深的深渊。

这也正是影片留给我们的悬念。

综上所述,影片《猜火车》无论是从叙事角度,表现手法和思想主题上都清楚表现了后现代主义作品的特点,是一部典型的后现代主义影片。

参考文献:
[1]戴锦华.电影理论与批评[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2]宋江波.后现代主义给予我们哪些启发[J].大西北电影,1988(4):38.
[3]钱海毅.后现代主义电影初窥[J].大西北电影,1988(3):17.
[4]张卫.后现代的电影理论和新时期的电影创作[J].大西北电影,1988(9):24.
[5]陈犀禾.论影视批评的方法和类型[J].当代电影,2002(4):47.。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