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石板上的旧时光

合集下载

【六年级】青石板路 难忘的记忆作文700字

【六年级】青石板路 难忘的记忆作文700字

【六年级】青石板路难忘的记忆作文700字青石板路是我生活中一个难忘的记忆。

小时候,我们村子的主路都是铺着青石板的,走在这条路上,脚底下发出沉闷的踩踏声,给人一种独特的感觉。

青石板路一直延伸到村子的尽头,两旁是一片绿色的稻田。

每当夏天来临,路旁的稻田里绿油油的稻谷摇曳着身姿,给人一种清爽的感觉。

走在青石板上,可以感受到稻谷的清香,仿佛置身于一个稻香四溢的世界中。

记得有一年盛夏时节,村里道路修整,青石板路都升级为水泥路了,青石板路变成了我的回忆。

当时,我心里有些失落,觉得那份特殊的感觉再也找不回来了。

时间流转着,岁月如梭。

五年后的某一天,我回到了故乡村子。

望着我熟悉的青石板路已经重新铺设了起来,喜悦之情油然而生。

我跨上青石板路,踩踏的声音又回到了耳边,仿佛响起的是从前的记忆。

我感到自己仿佛回到了小时候,和小伙伴们一起在这条路上奔跑嬉戏的日子。

那些年,我和邻居的小伙伴们常常聚集在青石板路上玩耍。

有时候,我们拾起路边的卵石,一起玩捉迷藏。

有时候,我们骑着自行车,在路上比赛。

有时候,我们坐在路边的石沙发上,唱着歌,谈着梦想。

那些快乐的记忆永远铭刻在了我的心中。

还记得有一次,我们在青石板路上踢球。

正玩得热火朝天的时候,球一不小心飞出了路面,滚进了稻田里。

当时,我们纷纷冲进稻田,寻找那颗失落的足球。

稻谷丛中的快乐和惊喜,让我至今难忘。

虽然后来我们没找到那颗球,但是玩得开心的回忆却一直留在了我心里。

如今,村子的青石板路上人们来往匆匆,很少有人停下来感受它的特别。

但是对于我来说,每当走在这条路上,我总能感受到小时候的快乐和纯真。

这条青石板路见证了我的成长,陪伴着我度过了许多美好的时光。

它永远是我生活中一段难忘的记忆。

【六年级】青石板路 难忘的记忆作文700字

【六年级】青石板路 难忘的记忆作文700字

【六年级】青石板路难忘的记忆作文700字我在小学六年级时,我们学校门前有一条青石板路,与我有着特殊的联系,给我留下了难忘的记忆。

每天放学后,我都会走着这条石板路回家。

这条路并不宽敞,但铺得却异常平整。

石板上有着自然形成的凹凸不平,让人能够真切地感受到历史的积淀和岁月的痕迹。

每当我走在这条路上,就像是走进了一座时间的隧道,一切都变得悠远而深沉。

那一年的冬天,我第一次感受到了这条路的独特之处。

当时,大雪纷飞,整个校园都被白茫茫的雪覆盖着。

校园门前的青石板路也被雪覆盖得一片银白,仿佛铺上了一层纯净的白毯子。

我小心翼翼地踩在石板上,步伐显得非常轻盈,生怕打破这份宁静。

每一步都留下清晰的脚印,我甚至可以听到脚下被压实的雪“咯吱咯吱”的声音。

走在这条被雪装点得如梦似幻的路上,仿佛进入了一个纯洁而美丽的童话世界,心情也变得格外愉悦。

春天里,青石板路是我宝贵的战场。

一到放学,我总是和同学们选择这条路上的一个平坦的地方比赛踢毽子。

我们分成了两队,围成一个圆圈,手脚并用地踢着球。

两边都是一片欢呼声,腿快的同学踢得高高飞起,腿慢的同学却总是艰难地追赶着。

我是快的那一方,那一刻,我感到无比的骄傲和自豪。

石板路为我的成绩增色不少,也让我对自己的实力有了更深的认识。

夏天的石板路给我带来了难忘的痛苦记忆。

夏日的阳光直射在石板上,让路面变得火辣辣的。

由于没有穿运动鞋,每当我不小心踩到石板上,一股灼热的感觉瞬间袭来,烫得我不禁发出“哎呀”的叫声。

虽然脚有些痛,但是每当回想起这段经历,我总是会不由自主地笑出声来。

石板路上的短暂痛苦只是瞬间的,却留下了一段快乐的回忆。

时间如梭,转眼间,我已经迈入中学。

那条难忘的青石板路在我心底深处留下了美好的回忆。

每当我走在钢筋水泥的路上,总是感到少了点什么。

我始终记得那条青石板路给我的感受,它不仅仅是一条简单的道路,更是一段青春的记忆,永远铭刻在我的心中。

红砖绿瓦的旧时光

红砖绿瓦的旧时光

红砖绿瓦的旧时光小时候的记忆总是那么地深刻而又美好,仿佛那些昔日的欢笑与泪水都镶嵌在了心中最柔软的地方。

每当独自一人静下心来,耳边便会响起那首只属于过往的小曲,带我穿越到那个红砖绿瓦覆盖的世界。

那时候的天空似乎比现在要蓝得多,白云也更加柔软、悠闲。

我们一群孩子在那条铺着青石板、两旁是红砖绿瓦房子的小巷里追逐嬉戏。

那些房屋门前斑驳的石狮子,仿佛是岁月留下的印记,静静诉说着一个又一个往昔的故事。

学校是一座古旧的建筑,墙壁由绿瓦和红砖相间铺成,每到傍晚,夕阳的余晖洒在墙面上,整座建筑像是被镀上了一层金边。

我们在教室里朗诵课文,偶尔因为一两个淘气的动作而引起一阵哄笑,老师也会忍不住带上一丝微笑,摇头叹息。

课后,我们会跑到校园角落的那棵大榕树下,男孩子们爬上爬下,展示自己的勇敢;女孩子则坐在树下,一边踢着秋千,一边叽叽喳喳聊着小女孩的悄悄话。

那棵榕树就像一位慈祥的老人,见证着我们的成长,聆听着我们的欢声笑语。

每逢夏日午后,小镇上总会飘来一阵阵西瓜清凉的味道。

那些卖西瓜的叔叔会在自行车后座挂上一大筐西瓜,走街串巷叫卖。

我们小孩子会缠着大人买上一个,然后一家人围坐在院子里,听着收音机里传来的评书,享受着西瓜的甜美和家的温馨。

转眼间,时光匆匆流逝,我们也早已离开了那个红砖绿瓦的小镇,投身于城市的喧嚣之中。

高楼大厦取代了低矮的民居,宽阔的柏油路替换了青石板的小巷,那古老的榕树也在时光中慢慢消逝。

然而,在心底深处,那段红砖绿瓦的旧时光依旧清晰如昨,不曾褪色。

如今,每每回到那个熟悉的小镇,看着那些依然屹立着的老屋,心中便充满了温暖和感慨。

我知道,无论未来的路怎样遥远与未知,那些关于红砖绿瓦的记忆,将永远伴随着我,成为我生命中最宝贵的财富。

在这个快节奏的时代,那份纯真与宁静显得尤为珍贵,让我在每一个不经意的瞬间,都能够找到心灵的栖息之地。

记忆中的青石板_优秀作文

记忆中的青石板_优秀作文

记忆中的青石板记忆中的青石板——梁田记忆里的青石板呈灰青色,带着一点淡淡的蓝,凹凸不平的表面还保存着那天太阳照射的余温,雨水冲刷过的痕迹依旧还在。

盛着玉米的簸箕总放在那青石板上的。

天色还早,太阳仍高高地挂着,这会儿正是丰收的季节,跟在奶奶后面上了顶楼的阳台,收起一直晾晒着的玉米,一个一个地放进簸箕里,再下楼放到院子里的青石板地上。

搬着一个小板凳,放在屋檐下的那个位置,把簸箕挪到跟前儿,把玉米粒剥下来,放进簸箕。

玉米粒是要拿去磨成面的。

我们总是在秋天的时候会到老家,坐在屋檐下,用手剥着红橙色的玉米,看着即将坠落的火红的太阳,感受着太阳降落前最后的余温,再去把奶奶叫来,一同坐在青石板上。

听着玉米粒碰触到簸箕上的响声,边说笑,边看着太阳的光从院子里一点一点退去。

奶奶看着我不熟悉的动作,只是嫌弃我的动作不利索,又看见那些掉落在地板上的玉米粒,总要嗔笑着,让我去找姐姐们玩,我一听,心里顿时紧张起来,更加卖力地剥着玉米,用手使劲搓,玉米能掉下来六七行,只记得秋日的傍晚太阳火红火红的,装着玉米粒的簸箕沉甸甸地,一大一小,并排摆放着。

一整个下午,只听见玉米粒掉落的声音,只感觉到剥完玉米后掌心烫烫的,奶奶牵着我的手往屋里走时,她的手很大,也很是温暖,留存在掌心的是被她掌中的死皮磨擦的刺刺的触觉和掌心的余温。

院子中屋檐下的那块青石板,可不总是保持着那洁净的青灰色的躯壳,只记得有一天雨下得很大,来得很快,根本来不及躲避,那会我正跟着她到玉米地里除草,鞋子上沾着刚刚被雨水打湿的泥土,到了较干燥的地上不论我怎么蹭,鞋底依旧是有泥土。

奶奶领着我,走到那青石板下,在那台阶上蹭着鞋底,我学着她的样子,在那块青石板上磨蹭着,消磨时光,一转头才看见她早已经洗好了手进了屋子,坐在客厅里那皮质的沙发上,用白色的毛巾轻轻擦着头上的雨水,以及和雨水混杂在一起的点点汗珠。

儿时的时光总是无比美好,有那么多时间可以消耗,有那么多傍晚的太阳最后的余温等你捕捉,有那么多的红橙色玉米等着你一粒粒地剥下。

老街的旧时光作文

老街的旧时光作文

老街的旧时光作文在城市的喧嚣与繁华中,总有那么一些角落,静静地承载着过去的岁月和记忆。

老街,就是这样一个充满故事的地方。

这条老街,没有响亮的名号,没有华丽的装饰,却有着最朴实的烟火气。

它蜿蜒曲折,像一条岁月的长河,缓缓流淌着过去的点滴。

老街的路面是由青石板铺就的,那些石板经过岁月的打磨,早已变得光滑而又不平坦。

石板与石板之间的缝隙里,长满了绿色的青苔,仿佛在诉说着它们见证过的风雨。

走在上面,你能清晰地感受到脚底的起伏,每一步都像是在与历史对话。

街道两旁的房屋,大多是低矮的木质结构。

斑驳的墙壁上,爬满了岁月的痕迹。

有的地方墙皮已经脱落,露出里面的青砖。

屋顶的瓦片也是参差不齐,有些还长着几株顽强的小草。

那扇老旧的木门,开关时总会发出“吱呀”的声音,仿佛在抱怨着岁月的沉重。

老街上有一家理发店,店面不大,却有着几十年的历史。

店里的陈设简单而又陈旧,那把老式的理发椅,坐垫已经磨损得不成样子,但依然坚固耐用。

理发师傅是一位年过半百的大叔,手艺精湛,为人和善。

记得有一次我去理发,他一边熟练地摆弄着剪刀,一边和我闲聊。

他说这理发店从他父亲那辈就开了,几十年来,不知道为多少人理过发。

他的眼神里,充满了对这份手艺的自豪和对老街的深情。

沿着老街继续往前走,会看到一家小小的杂货店。

杂货店的门口摆着几个竹筐,里面装满了各种各样的杂物。

走进店里,一股陈旧的气息扑面而来。

货架上摆满了琳琅满目的商品,从日常的生活用品到小孩子喜欢的零食玩具,应有尽有。

店主是一位慈祥的老奶奶,总是带着温和的笑容。

有一次我去买东西,不小心把钱掉在了地上,老奶奶连忙捡起来递给我,还叮嘱我要小心保管好自己的财物。

在老街的拐角处,有一个卖早点的小摊。

摊主是一对中年夫妇,每天天不亮就开始忙碌。

他们的早点种类繁多,有热气腾腾的包子、酥脆的油条、香甜的豆浆。

那刚出锅的包子,皮薄馅大,咬上一口,汁水四溢,让人回味无穷。

有一次我起了个大早去买早点,看到夫妇俩忙碌的身影,心中不禁涌起一股感动。

怀念青石板路散文

怀念青石板路散文

怀念青石板路散文怀念青石板路散文有时闲下来不免要对往事回忆,于是就想起了老家的青石板路,一旦想起了它,便想了解它的来龙去脉,探寻它的历史踪迹。

它究竟诞生在哪一年,消失在哪一天?间或走过了几代人,承载过多少车?曾探问过家乡旧友,无人知晓。

越是这样,我越是对其更有了兴趣,想拿起钝笔来,写一写我对青石板路的美好回忆,回忆它所经受的历史沧桑,回忆它历经的风霜雪雨,细思默想它身上留下的斑驳岁月,让历史的断章还原于现实。

其实,有些东西越是模糊不清越有思索的余地,越拓展了写作者想象的空间,可任思维纵横驰骋,在思维朦胧中再现现实的意义。

青石板路至于我就是处在一种半朦胧、半现实的状态,一如一半清醒一半醉。

处在这半朦胧状态的我,来写半朦胧状态的它,似乎衍生出的更是一种浪漫色彩,你说不是吗?回过头来从脑海的深处牵出蛛丝马迹的记忆,使从前模糊的影像逐渐清晰起来,再现儿时的青石板路。

我从记事起,老家的村子里就有一条青石板路。

不,应该说是蜿蜒着几条。

有通往村办公室的东西大街,还有通往学校的,通往磨坊的,通往供销社的……现在想来,这蜿蜒在大半个村庄的青石板路可谓用心良苦?这一条条青石板路是用一块块长方形的青石板铺的,用三三两两的青石板竖铺,相互压缝,左右对齐,错落有致,真是独具匠心。

在那个贫穷落后的年代,也称得上是一道风景了,也曾招邻村人艳羡。

单就青石板路这件看似小事,足以解读出许多道理:从通往办公室、供销社、磨坊、学校的青石板路,可见一代代家乡当家人为老百姓想的多周到啊!在涉及百姓办事、购物、生活、子女上学的必经之路铺上青石板路,方便了村子百姓出行,避免遭受泥水之灾;从并排铺着的两、三道青石板路,可以看出家乡人民是朴实、节俭的,就是青石板也不无辜的浪费,好钢用在刀刃上,可称得上当今反腐的好教材啊!;从铺法规正的青石板路,足以说明家乡人你办事的严谨态度和扎实的作风。

儿时的我就惊叹村子里铺竟就这么整齐的青石板路,但那时说不出缘由。

高一叙事作文:难忘,那条青石板路

高一叙事作文:难忘,那条青石板路

高一叙事作文:难忘,那条青石板路时光如流水,匆匆逝去,带走了许多,却也留下了许多。

在这条曲折蜿蜒的青石板路上,我走过了无数个春夏秋冬,见证了生活的喜怒哀乐。

每一步脚印,都深深地刻在了我心里,成为了我生命中无法抹去的记忆。

青石板路,那是我成长的见证。

小时候,我总是喜欢在这条路上奔跑,嬉戏。

每当夕阳西下,我都会和朋友们在这条路上玩到天黑。

那时候的我,无忧无虑,天真烂漫。

青石板路上的每一个坑洼,都见证了我童年的欢笑和泪水。

青石板路,那是我与亲情的纽带。

每逢春节,家里总是会忙碌起来。

妈妈会在青石板路上铺上红纸,贴上对联。

我和家人一起扫尘、祭祖,感受着浓浓的年味。

那时候的我,还不懂得什么是家国情怀,只知道这条青石板路是连接我和家人之间的纽带。

青石板路,那是我与友情的见证。

初中时,我遇到了她——我的好朋友小芳。

我们总是在青石板路上漫步,谈天说地。

那时候的我们,还不知道未来的路有多长,只知道珍惜眼前的友谊。

我们约定要一直走下去,无论风雨如何变换。

然而,生活总是充满了变数。

高中时,我离开了家乡,来到了一个陌生的城市。

青石板路也变得遥不可及,只能留在记忆里。

每当夜深人静的时候,我总是会想起那条青石板路,想起那些陪伴我走过青石板路的亲人、朋友。

岁月如梦。

当我再次回到家乡时,青石板路已经变得破旧不堪。

然而,它依然在那里,静静地诉说着过去的故事。

我站在那里,看着这条青石板路,心中涌起一股莫名的感动。

这条青石板路见证了我的成长,承载了我的欢笑和泪水,也见证了我与亲情的纽带和友情的见证。

如今,我已经长大成人,离开了那条青石板路。

然而,它依然是我生命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它教会了我珍惜时光、珍视亲情、友情。

它让我明白,无论未来如何变化,我们都要坚定地走下去。

在未来的日子里,我会带着这条青石板路的记忆,继续前行。

我相信,无论走到哪里,我都会记得那条青石板路,记得那些陪伴我走过青石板路的亲人和朋友。

因为,他们是我生命中最珍贵的财富。

老街漫步寻觅旧时光痕迹作文精选10篇

老街漫步寻觅旧时光痕迹作文精选10篇

篇1:老街漫步寻觅旧时光痕迹作文那天,我漫无目的地走在老街上,阳光斜斜地洒在斑驳的石板路上,仿佛在诉说着一段段旧时光的故事。

老街虽不及繁华都市的喧嚣,却别有一番韵味,让人心生感慨。

这里的老房子,年代久远,墙面已经斑驳,却依然屹立不倒。

每当我走过一户人家,总能看见老人们悠闲地坐在门前,聊天、晒太阳。

他们的脸上布满了岁月的痕迹,却依然笑得那么灿烂。

我走进了小巷深处,只见一位老奶奶正在剥豆角,她的手法熟练而沉稳,让人不禁想起儿时母亲的样子。

我凑过去搭话:“奶奶,您剥豆角的手艺真好!”她抬起头,微笑着回答:“哎呀,这点小本事,哪里比得上你妈妈的厨艺!”我顿时感到一股暖意涌上心头。

老街的商铺也颇具特色,一家卖糖葫芦的小店吸引了我。

老板是一个中年男子,戴着一副眼镜,显得斯斯文文的。

他热情地向我推荐糖葫芦:“小伙子,你尝尝这个,绝对正宗!”我接过糖葫芦,酸甜可口,让人回味无穷。

临走时,我还和老板闲聊了几句,得知他从小就在这里生活,对老街有着深厚的感情。

继续前行,我来到了一家古玩店。

店里的老板是个头发花白的老头,他热情地向我介绍店里的宝贝:“这位兄弟,来看看我这儿的老物件吧,都是百年以上的古董,绝对物有所值!”我随意拿起一件古董,仔细端详。

那是一个锈迹斑斑的铁锅,锅底还刻着一些字迹,我好奇地问:“这锅的历史得有多悠久啊?”老头笑着说:“这锅可是清朝的,那时候还是咸丰年间的呢!”我感叹不已,没想到老街还有如此珍贵的宝贝。

漫步在老街,我仿佛穿越了时空,回到了那个纯真美好的年代。

那些旧时光的痕迹,如同一条条细纹,深深地烙印在我的心中。

夜幕降临,我坐在老街的街头,看着周围的灯火渐渐亮起。

老街的夜晚,安静而祥和,仿佛在诉说着一段段动人的故事。

我感叹时光荏苒,岁月如梭,而老街,却始终保持着那份独有的韵味。

这次老街漫步,让我寻觅到了旧时光的痕迹,也让我更加珍惜当下的生活。

老街,这个充满人间烟火气息的地方,永远留存在我的记忆里。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青石板上的旧时光
时光·还在
四月的阳光最是调皮。

上车之前,我寻觅了良久,都未能找到其倩影,却在龙湖古寨前,与之撞了个满怀。

我抱以一笑,遂走进龙湖,这段青石板上的旧时光。

龙湖寨,古称塘湖寨,至今已有八百多年历史,位于韩江中下游之滨,潮汕平原中部。

古寨东靠韩江,西接鹳巢,南至东凤,北邻三英村,因其东临韩江,西、南、北三面均有池塘环绕,故名塘湖,后因重建的龙首庙而易名龙湖。

我自北门而入,向南寻找一段青石板上的时光记忆。

而弯弯消逝在韶华尽头的青石板小路也引领我向岁月深处走去。

民居建筑
在这段时空里,古老的民居只是在二维的空间里衍生,所以,天空上的一动一静都在完整地呈现在眼前,早时的阳光温柔地用它亘古不变的光芒洒在青石板上。

龙湖古寨的格局到现在为止还是很好的保留着她最初的设计,变动并不是很大。

古寨在建寨之时是按照九宫八卦的构局来建造的,北门与南门均是依据八卦方位来选择朝向,甚至在寨门的字样色彩上,也体现着阴阳八卦相生相克的理念。

古寨中至今依然还可以见到三街六巷的古老格局,用青石板铺就的直街联通南北门。

这石板路的两边都有一道水沟与民居隔开,如此,大雨倾盆时青石板上也不会轻易出现积水。

对于地下水道的设计,龙湖寨的先民们也将其纳入整个古寨的规划中,在长达一公里的直街上,做到北水南流,东西出水,也因此龙湖寨下水道排水十分顺畅,闻名遐迩。

在古寨中,我不由得对先民心生敬佩之情。

虽然在我们这个推崇科学的时代,对于这些易经八卦的东西或多或少都有些排斥,但却是这些我们看似很玄乎的东西,却仍然在影响着我们的生活,甚至有一些我们还不得不承认他们确实有用。

在古寨的时候,我发现了在民居前面的水管、电线杆,还有一些欧式的牌匾,转角处的路灯,这些与这现代相染的东西,又清楚地告诉我,这里是回不到过去的,历史只会前进,时光只会前行,这些消逝的和还没有消逝的,都交错在这段时空里,成为这段青石板的上旧记忆。

走在安静的青石板上,有一段很深的记忆还在这里保留着,那是新中国一道明媚的忧伤—文化大革命。

许多老宅的墙面上都手绘或是手写了许许多多关于那动荡岁月的宣传画宣传标语。

毛主席的画像还笑盈盈地看着这条青石板路。

关于那个年代对这里的影响也许就只剩下这些还未被抹去的记忆吧!没有经历过那场风雨的人是体会不到那些年的疯狂,自然,随着时间的流逝,曾经的热情也会烟消云散,但对于这些被涂抹的外墙至今却还执着那段回忆。

沿途走来,我发现这里有许多高阳世家,江夏世家,由此可见许黄二姓在龙湖古寨中人口数量之多,当然龙湖寨是多姓氏混居的地方,大宅林立。

俗话说,潮州厝,皇宫起,说的就是它的豪华大气。

在龙湖寨这里也体现出这种精致与不凡。

在这里简单介绍两座祠堂,一为许氏宗祠,另为市头婆祠。

【许氏宗祠】
这是位于中平巷的一座大宅,其门匾“许氏宗祠”为明代大儒,书法家吴殿邦所书,有落款。

该祠坐西向东,由许氏三世祖(质翁公)于明朝前期始建。

明末清初时,第十一世祖扩建重修,是寨内最大的祠宇。

其格局是依照潮州民居的四点金再扩大,占地780平方米,分为四进布局,大门,二门厅,其二门是三门面,也称为三山门。

此三山门体现的是这座厝的主人身份的显贵,平时出入都是走旁门,只有有尊贵的客人或是有祭祀才开此门。

中厅为明序堂,为何是明序?或许是跟明朝时推行的程朱理学有关吧!后厅为祖公厅,是每年祭祀的地方。

在建筑材料的选择上,许氏宗祠采用的是木石结构,地板都是以大石板为主,而且在石柱、梁等上都采用完整的石材。

【市头婆祠】
这是潮州唯一一座女祠堂,是富商黄作雨为其生母周氏所建。

黄作雨生母周氏出身婢女,在封建之风盛行的清代,她的神位是不准入祠的。

当时黄作雨富甲一方,心中不满,主张婢女也是人,不入祠堂是不平等的,并说男人贫贱能建祠立庙,女子为何不可?所以,这座始建于清康熙年间的,比氏族宗祠更大的女祠开始了一段在青石板上的老时光。

市头婆祠也叫阔嘴祠,因其门楼肚极宽,约十余公尺,故有此俗称。

此祠留下许多值得我们好好保护的文物遗迹,如其匾额“椒实蕃枝”四字为清大儒翁廷贵书;而遗存在婆祠门楼璧上的石刻更是珍贵,但文革中这里也遭破坏,一些石雕还是惨遭破坏。

祠堂的建筑格局为门前广埕的二进四厅相向、四面八屐,大厅内以四柱“通载”木瓜,铜斗,大退扇的宫殿形式,大门楼屐下还以倒桂莲花为装饰,过去称这种建筑形式为皇宫建。

在龙湖古寨的青石板上林立的不仅有这两座祠堂,还有其他,只是这两座算是典型的建筑,像许氏宗祠体现了不仅是一个家族的兴起,还有当时社会的潮流,审美的标准。

而市头婆祠的建筑体现的是追求平等,当然每一落在青石板上的大宅都经过了文化大革命走到今天,所以不仅仅有其前生的回忆,也有今生的记忆。

建筑是凝固的音乐,但我觉得,在龙湖寨这里,建筑是一本厚厚的历史书,是一段深深的记忆,关于当年,关于眼下,他们用无声的语言为我们讲述。

潮汕地区的祠堂与住宅大多是合为一体的,一般后厅均为祭祀专用,当然也有建设一所大宅为全族所居,再另建祠堂专用于祭祀,更多的时候是采用祠堂与住所合一,这也许是因为潮汕地区地少人多的缘故吧。

居于海边,依靠大海的潮人一般在祭祀方面属于全盘接受式,不管是哪一路神仙,潮汕人都会想方设法地寻求他们的帮助。

这也许也跟这里面朝大海有关吧。

大海的神秘使得人们对未来毫无把握,只能寄托于神明,也因为大海的广阔,又使得人们对所有的神明来者不拒。

但海边之人都有祭祀妈祖的风俗。

在龙湖自然也不例外,所以,在龙湖古寨南门处,榕树下,有一座天后宫。

此处天后宫是现潮州市境内保存较好、年代较长的一座,始建于明代。

这座古老的庙宇有着“三奇”
一奇为门神。

一般的庙宇祠堂门神都是武将,威风凌凌,但此处门神却是两位仙女,她们捧着玉盘,盘中放着多籽的红石榴,一个金酒杯,一只玉如意,身着罗裙,衣袂翩跹,笑意吟吟。

至今没人能解释为何门神是女性,但这在潮州众多庙宇中未见先例。

二奇为大门的石鼓。

这对石鼓相向之处均有雕刻,刻的是麒麟戏珠。

一般石鼓除基座雕刻,两面稍微突出,其他部分均不做雕饰,但天后宫前的这对石鼓为何雕刻至今也无人可以讲得明白。

三奇为门前的大榕树。

相传有几百年的历史,树身有枯萎糜烂之势。

奇特的是,糜烂枯萎的外面却是新的树干,新树托老枝,生命如此不由得让人心生敬意。

特产美食
潮汕平原物产丰富,每一个地方都有它自己特有的美食,作为一枚吃货,我自然是不会放过这个品尝美食的机会。

最有名的就是龙湖炖糕了。

对于潮汕人来说,这绝对不陌生。

龙湖炖糕,俗称书册糕,因为外形像书页一样,且一般为长方体,故而得名。

它是由白色的糯米做成,也每年的中秋节是祭祀的必备物品。

龙湖炖糕的特点是洁白柔软清甜,最初的炖糕只是用糯米制成,后来一些厂家在炖糕中加入了白芝麻,黑芝麻甚至还有水果口味,使得传统的炖糕味道多种,销量增加。

这些算得上是我们的传统在今天的变化。

除了龙湖炖糕,还有老拱合明糖粒。

老拱合明糖粒迄今已有百年多年的历史了,其特点是富有弹性,积压不扁,柔软可口,曾获得潮州交易会优质产品,远销东南亚各国。

龙湖酥糖也是龙湖镇传统名食之一,向来以其酥脆香甜无粕而闻名。

此外龙眼、草鱼、竹笋也是这里的特产。

潮汕平原纬度较低,光热水条件较好,盛产甘蔗,所以甜制小吃多而杂也好吃。

名人传说
悠悠的青石板路拐了一个弯,进入了夏厝巷。

夏厝巷里住了传奇人物—夏雨来。

夏雨来,据说是清道光年间的落魄秀才,是潮梅一带有名的诉讼高手。

关于他的诙谐机智也深入民心。

依稀还记得小时候,我很喜欢关于他的情景剧,有一些经典的故事至今还记忆犹新,只是记得不全。

不过,我在查阅关于此人的一些传说的同时,却发现其实夏雨来此人有时候就像一个小混混。

抓弄尼姑,拜姑掉帽……这些均出自此人之手。

不管传说是真是假,我在钦佩夏雨来的机智的同时,却不赞同他恃才欺人的作风,读书之人不应该如此没有善心。

其实,人才辈出也曾深深地烙印在在龙湖的青石板记忆里。

像南宋时期的姚宏中就是潮州历史上唯一的探花。

此外,萧立声、张应之、刘作筹这些都是龙湖古寨中走出去的风云人物。

龙湖书院
龙湖古寨多出贤人,也因此这里的书院云集。

古时的世家望族在建造私宅的同时也都有设置书斋,即私塾。

过去龙湖寨书斋多为男子所设,但也有为女子设立的书斋。

句记载,明崇祯年间,黄作雨不仅在自家院落设立书楼供男童读书,还设立了一处女私塾,以供族内小姐们就读。

龙湖书院就是此中一所。

它建于明代,位于龙湖寨南门脚,又名韩祠,经历了破落,地震,重修,岁月轮回,今天,我们在南门外见到的龙湖书院已不是当年最初的样子了。

1937年,书院易名为潮安第三中学。

现在我们看到的龙湖书
院已经是以近代南洋的建筑风格了,为龙湖这段青石板上的旧时光里平添了一段近代的人文气息。

时光·不再
走出南门,才发现已近晌午了,转身,回望身后的龙湖,青石板小路依然蜿蜒向北,消失在岁月的尽头。

千年的韩江水在耳边回响着千年之前的旋律。

晌午的阳光有点毒,但穿过了天后宫前的古榕树,阳光还是那么温柔。

一段红尘中关于青石板上的旧时光还在记忆新的事物,当所有新的都变成老的,所有老的也都变成回忆,回忆将伴着韩江的潮声,留在青石板上……。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