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研发成功等离子体生活垃圾气化发电技术

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研发成功等离子体生活垃圾气化发电技术我国生活垃圾处理方式主要是填埋和焚烧。
填埋不仅侵占大量土地,还污染地下水,是不得已而为之的选择。
尽管如此,对于土地资源紧张的地区已没有多少场地可供填埋使用。
焚烧法虽然减容比高,并能回收能量,但却因二噁英等污染问题遭到公众强烈反对,急需发展新一代的绿色环保、节能降耗的替代焚烧技术。
等离子体是物质第四态,具有许多异于固态、液态和气态的独特的物理化学性质,如温度和能量密度都很高、可导电和发光、化学性质活泼并能加强化学反应等,环保性能优良。
通过电弧放电产生高达7000 C的等离子体,将垃圾加热至很高的温度,从而迅速有效地摧毁废物。
可燃的有机成分充分裂解气化,转化成可燃性气体,可以用于能源回收,一般称为“合成气”(主要成分是CO+H)。
不可2燃的无机成分经等离子体高温处理后成为无害的渣体。
采用等离子体处理垃圾是目前减容效果最显著、无害化最彻底、资源化程度最高的绿色环保技术。
与焚烧法相比,等离子体技术最突出的优点有:(1)处理温度高:有害物质摧毁更彻底,二噁英前驱体被彻底破坏分解;(2)可采用还原性气氛或部分氧化性气氛,采用电能作为外加热源,二次污染物排放比焚烧低2-3个数量级,裂解底渣是无害的;(3)合成气流量约为焚烧烟气量的5-10%,易于净化,后处理设备尺寸大大减小,节约了投资成本;(4)能源回收效率高,将筛上物制成合成气,后续利用气体发动机发电,发电效率可高达39%,而焚烧法采用蒸汽轮机,发电效率很难超过22%;(5)等离子体系统可快速启动与停机,等离子体核心工艺灵活,可根据不同的处理目的搭配不同的配套系统;(6)整套设备紧凑,占地小,经济效益好。
更为重要的是,等离子体技术将垃圾看作是生产合成气的原料,符合新能源、环保、零碳排放以及可持续发展的概念。
等离子体法不仅在技术上比焚烧先进,而且经济效益也要更好,但投资略高。
等离子体工艺配套的后处理设备及发电系统与焚烧配套的差异很大,这也会影响系统造价及经济效益。
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_企业报告(供应商版)

报告时间:
2023-08-29
报告解读:本报告数据来源于各政府采购、公共资源交易中心、企事业单位等网站公开的招标采购 项目信息,基于招标采购大数据挖掘分析整理。报告从目标企业的投标业绩表现、竞争能力、竞争 对手、服务客户和信用风险 5 个维度对其投标行为全方位分析,为目标企业投标管理、市场拓展 和风险预警提供决策参考;为目标企业相关方包括但不限于业主单位、竞争对手、中介机构、金融 机构等快速了解目标企业的投标实力、竞争能力、服务能力和风险水平,以辅助其做出与目标企业 相关的决策。 报告声明:本数据报告基于公开数据整理,各数据指标不代表任何权威观点,报告仅供参考!
本报告于 2023 年 08 月 29 日 生成
2 / 15
1.3.2 重点项目 重点项目
项目名称
招标单位
中标金额 (万元)
TOP1 某飞行器分离系统研制中标公告 中国空空导弹研究院
385.0
TOP2
铅铋快堆组件辐照变形分析技术研 究中标结果公告
中国核动力研究设计 院
120.0
TOP3
永道招 ML-2023-01:弥勒通用航 空产业园区通用航空飞行器安全科 学装置研发规划竞争性磋商成交结 果公告
目录 企业基本信息 .................................................................................................................................1 一、业绩表现 .................................................................................................................................1
中國科学院力学研究所的建立与初期研究工作(1956-1966年)

绪论一、选题意义: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在钱学森的技术科学思想指导下,从无到有建立,并在初期发展阶段做了许多与国防建设和国民经济建设有关的科学研究,为社会主义建设做出了很大贡献。
而国内迄今尚无人对这段力学所史进行专门研究,因而对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的初期发展阶段的研究工作进行系统梳理与总结具有深刻意义。
力学所区别于科学院其它研究所,它不仅针对国家需求解决各种工程难题,而且还做基础科学研究,是一个综合性的技术科学研究所。
其初期发展阶段更是以“任务带学科”,不仅为国家建设做出了非凡的贡献,而且取得了一系列理论研究成果。
回顾这段历史,有助于人们更好地理解力学是技术科学的思想。
初期发展阶段的力学所,虽然在国家建设和学科发展中有许多成果,但在不同时期由于国家经济困难和政策的失误,也经历过挫折和失败。
对这个阶段的力学所曲折发展历程的研究,有助于人们在今后的科学规划和科学管理中吸取经验和教训。
钱学森、郭永怀等老一辈的科学家,为了科学攻关而努力奋斗的精神,反映了那个时代的科学家的科研精神,因而还原他们在科研工作中的精神面貌,能充分发挥科技史的教育功能,有助于人们更好地向老一辈的科学家学习。
二、研究范围1、本文研究的历史时间跨度:1956-1966年。
2、本文研究的重点:力学所初期发展阶段的国防科学研究,国民经济应用技术研究。
三、现有研究成果与当前研究状况(1)现有研究成果:对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的建立与初期发展的研究,目前仅停留在一般性的历史回顾上。
目前公开发表的文章主要有:1、张秀琴的《力学研究所》简单回顾了1956-1986年力学所的发展与贡献。
——选自《中国科学院院刊》第3期,1986年。
2、郑哲敏的《力学所三十年》介绍了力学所建所三十年的概况。
——郑哲敏所长在所庆三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1986年6月8日。
3、薛明伦的《中科院力学所四十年回顾》介绍了力学所建所四十年的概况。
--薛明伦所长在所庆四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1996年5月29日。
中国科学院大学力学研究所2020复试名单

安徽农业大学
332
144300007000052
哈尔滨工程大学
331
144300007000054
中国矿业大学
330
144300007000029
中北大学
327
144300007000086
山东科技大学
327
144300007000070
南昌大学
320
144300007000063
安徽理工大学
331
144300007000031
兰州理工大学
293
16
寿泽冰
144300007000003
中国科学院大学
345
17
于方游
144300007000006
中国科学院大学
343
18
姚子康
144300007000018
河北科技大学
342
19
姜泉宇
144300007000102
武汉理工大学
341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退役大学生 计划
少数民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骨 干计划
房佳汇钰 王文韬 冯天佑 向汗青 周子桐 吴丹 宋琛 张泽林 周晴 石承志 刘聪 孙健
144300007000043
吉林大学
340
144300007000050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335
144300007000016
郑州大学
334
144300007000075
山东大学
333
144300007000062
东北大学
359
11
候兴平
144300007000080
中科院力学所科技成果——气动雾化法生产微细球形铝合金粉末生产工艺技术及设备

中科院力学所科技成果——气动雾化法生产微细球形铝合金粉末生产工艺技术及设备技术介绍气动雾化法生产微细球形铝粉及其生产技术在国际上受到以美国为首及其盟国制定的“导弹技术控制制度”(MTCR)的限制。
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致力于微细球形铝粉的生产研究最早可追溯到1984年,解决了航空航天快速凝固高强铝合金材料的气动雾化制粉问题。
1990年在国家重点战略武器研制“31”工程中,解决了长期困扰我国的固体火箭燃料微细球形铝粉的生产技术问题1993年制定的国家军用标准《特细铝粉规范》GJB1738-93,其产品列入其中。
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特别是轿车用高档金属颜料和太阳能光伏电池电极背铝浆需求,使得此项技术不断发展完善和提高。
近年来国内外金属粉末注射成型(MTM)和3d打印等先进制造技术的日臻完善,在我国先进的MIM制备技术产品和市场已经开始成熟,金属粉末的3D打印技术正在起步和发展,对d50≤20μm特别是d50≤10μm的球形非晶微晶金属粉末需求迅速增长。
多年来超细球形铝粉已多年被列入科技部发布的《中国高新技术产品目录2006》中,序号:06010056。
2007年我国制定了《氮气雾化铝粉》YS/T620-2007的行业标准,2014年上升为国家标准《铝粉第4部分氮气雾化铝粉》GB/T2085.4-2014产品标准,此标准在产品品种、技术规格等方面,现在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
中科院力学所已有三十多年该项技术成果转化的实际经验。
到目前为止,已有三十多套不同生产规模(单套装置生产能力150-4000吨/年)的球形铝粉生产线在国内外安全运行。
年产能达到十几万吨的规模。
年产值达十几亿元人民币。
力学所现有的气动雾化法制备微细球形金属粉末生产专利技术完全可以满足市场的要求。
对国民经济的发展有重要的意义。
此项技术在生产安全、生产能力、规模、产量、细粉收率(d50≤10μm)、工作环境、生产成本等均处于世界领先水平。
中科院力学所此项目获奖等情况:1986年航空部技进步二等奖1987年中科院科技进步二等奖1989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郭永怀个人简历

个人简历郭永怀(1909.04--1968.12.5),男,山东省荣成市人,中共党员。
著名力学家应用数学家空气动力学家,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
1931年考入南开大学物理系,1935年北京大学物理系毕业。
1940年赴加拿大多伦多大学应用数学系留学并获硕士学位。
1941年到美国加利福尼亚州理工学院研究可压缩流体力学,1945年获博士学位后留校任研究员,1946年起在美国康奈尔大学任副教授、教授。
1957年回国后,历任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副所长,中国力学学会副理事长,二机部第九研究所副所长、第九研究院副院长等职。
在我国原子弹、氢弹的研制工作中领导和组织爆轰力学、高压物态方程、空气动力学、飞行力学、结构力学和武器环境实验科学等研究工作,解决了一系列重大问题。
1985年获国家科技进步奖特等奖。
1999年被授予“两弹一星荣誉勋章”,是唯一一位,获得“烈士”称号的科学家、[编辑本段]历史年表1909年4月4日生于今山东省荣成市。
1931~1933年南开大学物理系学习。
1933~1935年北京大学物理系学习,毕业后留校任助教。
1938~1939年西南联合大学半工半读。
1940~1941年加拿大多伦多大学应用数学系学习,获硕士学位。
1941~1945年美国加州理工学院研究跨声速流,1945年获博士学位。
1946~1955年创办康奈尔大学航空研究院,历任副教授、教授。
1956年任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研究员。
1957年任中国科学院数学物理化学部学部委员(院士)。
1958年任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常务副所长、《力学学报》主任编辑、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化学物理系主任。
1960年兼任二机部第九研究院副院长。
1964年任中国航空学会副理事长。
1967年任国防科委空气动力学研究院筹备组副组长。
1968年12月5日逝世。
因所乘飞机在北京机场附近失事而牺牲。
[编辑本段]生平经历郭永怀,我国近代力学事业的奠基人之一。
长期从事航空工程研究。
发现了上临界马赫数,发展了奇异摄动理论中的变形坐标法,即国际上公认的PLK方法,倡导了我国的高超声速流、电磁流体力学、爆炸力学的研究,培养了优秀力学人才。
中科院力学所凌博闻评价

中科院力学所凌博闻评价(最新版)目录1.中科院力学所简介2.凌博闻个人背景与评价3.凌博闻的贡献与成果4.社会对凌博闻的评价与影响正文一、中科院力学所简介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简称中科院力学所)成立于 1956 年,是我国力学研究的重要基地。
该所以推动力学学科的发展、促进国家经济建设与科技进步为己任,长期致力于基础研究、应用研究以及高技术研发。
经过几十年的发展,中科院力学所已经在流体力学、固体力学、生物力学等多个领域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果,为我国科技创新和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二、凌博闻个人背景与评价凌博闻,出生于 1980 年,自幼对科学研究充满热情。
他于 2002 年考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攻读力学专业。
在校期间,他勤奋刻苦,成绩优异,多次获得奖学金。
2006 年,凌博闻以优异的成绩毕业,并进入中科院力学所攻读硕士研究生,师从著名力学专家杨振宁教授。
2009 年,他获得硕士学位,并继续在中科院力学所攻读博士学位。
三、凌博闻的贡献与成果凌博闻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在导师杨振宁教授的指导下,开展了关于湍流研究的课题。
经过深入探讨,他发现了一种新的湍流现象,并将其命名为“类壁湍流”。
这一发现为湍流研究领域提供了新的研究思路,被国际学术界广泛关注。
凌博闻还发表了多篇学术论文,为我国力学研究领域做出了突出贡献。
四、社会对凌博闻的评价与影响凌博闻因其在湍流研究领域的突出贡献,受到了社会各界的高度评价。
他的研究成果不仅在国内产生了广泛影响,还引起了国际学术界的关注。
凌博闻曾获得多个奖项,如中科院优秀研究生、全国百篇优秀博士学位论文等,彰显了他在学术界的地位和影响力。
总之,凌博闻是一位杰出的力学研究者,他在湍流领域的研究为我国力学学科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中科院力学所读研好么

中科院力学所读研好么中科院力学所作为中国科学院的直属研究机构,是国内力学领域的一流研究机构,其在国内外学术界享有盛誉。
那么,选择在中科院力学所读研究生究竟好不好呢?中科院力学所的师资力量非常强大。
力学所拥有一批具有深厚学术造诣和丰富研究经验的教授和研究员,他们是国内力学领域的顶尖人才,具有很高的学术声誉和影响力。
在这里学习,可以接触到最前沿的科研成果,与一流学者进行学术交流,提高自身的学术水平。
中科院力学所拥有先进的研究设备和实验平台。
作为一所力学研究机构,力学所在实验设备和技术方面具有很强的优势。
学生可以利用这些设备和平台,开展自己的科研工作,进行实验验证和数据分析,提高科研能力。
中科院力学所还有丰富的学术资源和合作机会。
作为国内顶尖的力学研究机构,力学所与国内外众多高校和研究机构有着密切的合作关系。
学生可以利用这些资源和机会,参与国内外合作项目,开展跨学科的研究工作,扩大自己的学术视野。
中科院力学所也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除了专业课程和研究工作,学生还可以参与各种学术交流和科研活动,提升自己的学术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力学所还定期举办学术讲座和研讨会,邀请国内外知名学者来校交流,为学生提供更多学习和交流的机会。
当然,选择在中科院力学所读研究生也面临一些挑战和考验。
力学所的学习环境相对较为紧张,学术压力较大。
学生需要具备坚实的基础知识和较强的学习能力,才能适应这样的学习环境。
此外,力学所的科研项目较多,学生需要有较强的科研兴趣和动力,才能在这个领域取得突破性的研究成果。
选择在中科院力学所读研究生是一个非常好的选择。
这里拥有一流的师资力量、先进的研究设备和实验平台,丰富的学术资源和合作机会,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术水平和科研能力。
但同时也需要学生具备较强的学习能力和科研兴趣,才能适应这样的学习环境,取得良好的学术成绩。
希望对考虑在中科院力学所读研的同学有所帮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本人签字:
年月日
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
20年攻读博士学位研究生申请表
申请人姓名
性别
出生年月
硕士毕业学校
所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专业
本科毕业学校
所学专业
联系地址
邮政编码
电子邮箱
手机号码
主要科研经历简介(包括毕业论文工作、参加的科研工作的主要内容等,字数太多可另附页。)
主要研究成果(介绍科研、论文工作取得的主要研究成果、创新点等,列明已发表论文、国内外学术会议报告、专利、获奖情况等,详细证明材料可另附页。)